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551422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命题:重庆市名校联盟命题组语文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其中第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一、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论现代教育的转型人有“向外看”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有“向内看”认识自我的需要。相对而言,认识世界易,把握自我难。现代科技极大地增强了现代人向外看世界的能力,同时,现代人向内看自己的能力却在萎缩,我们差不多已经变成了自己的陌生人。教育本来是帮助人认识自己的活动,但现代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已有上百年历史,它也在推着人远离自己。教育是否还能照亮现代人回到自身之路,取决于教育能否进行驱动力调整和型态的转变。 现代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对标准化考试的非理性推崇。标准化考试之所以流行,是因其诱人的便捷性、客观性契合了现代教育追求效率、突出客观性的要求。标准化考试因此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呼风唤雨,成了支配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个测量环节,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但至多只能算是整体教育的一个“小尾巴”。但如今这条“小尾巴”成了主角,整个教育都得听它的。处在“尾巴”指挥一切的教育结构中,孩子们几乎所有的生命力都被考试分数吸引住了。所有关于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都不会出现在标准化试卷上,使得反观自身、心灵对话成了完全可以丢弃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标准化考试切断了教育与自我反省、人生意义、心灵关怀之间的联系。 现代教育要承担安顿人的心灵这一任务,必须完成自身的转型。现代教育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其问题在于偏执一端而遗弃另外一端,因此,基于心灵养育而进行的转型不是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激变,而是在两端之间的平衡。具体说来,就是教育的实利性与价值性的平衡、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平衡。教育不是不要利益,但现代教育在实利追求上走得太远了,人不单是物质存在,如果没有价值的指引,人性的光辉就会暗淡,人就会蜕化为物,心灵就会枯死,就会满身铜臭,“穷得只剩下钱了”。教育不能偏执于实利,要为价值和意义留有空间。大规模、以集体为对象是现代教育的标志性特征,但人类教育史上传承了几千年的学徒制、个别化的教育方式自然也有其价值。现代教育的转型不是要恢复学徒制,而是探索在规模化、集体化的教育中如何融合个别化的教育方式,在两者之间实现一种相对的平衡。 现代教育的整体转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基于养育心灵的需要,教育实践可以从一些具体的方面进行探索。儿童的心灵成长有“自然”的一面,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呵护儿童心灵的“自然发育”。教育,包括家庭教育所要做的就是不干预孩子的出神与发呆,任其在想象的精神世界里遨游。关于沉思与默观的教育探索就是这方面的努力。这些尝试虽然不足以动摇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毕竟为教育展示了另一种可能。 可以着手进行的教育尝试还有很多。比如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对精神生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此外,注意非常态意识体验的激发,比如一些教育机构所进行的“末日体验”活动,都是有益的探索。最后,教育活动步调要放缓,现在的教育被现代社会匆忙的节奏带得太快了。1下列关于“现代教育”的有关认识,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现代教育近年来在实利追求上走得太远,以致人性的光辉逐渐暗淡,这与它一直致力于帮助人认识自我相悖。B现代教育承担安顿人的心灵这一任务,要想转型就应该走向心灵培育,就要呵护心灵的“自然发育”,避免对孩子进行人为干预。C现代教育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体化教育,在价值指引方面有所缺失,应该借鉴传统教育的学徒制,在集体化与个别化平衡方面加强探索。D教育活动的步调要放缓,因为以想象力培育、激发非常态意识体验这些内容为基础的活动是快不起来的。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教育只要能进行驱动力调整和型态的转变,就能实现照亮现代人回到自身之路的价值。B标准化考试契合了现代教育追求效率、突出客观性的要求,所以它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呼风唤雨,是支配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C现代教育基于心灵养育而进行的转型就是教育的实利性与价值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平衡。D现代教育的转型可以着手沉思与默观的探索、想象力的培养、“末日体验”等实践活动尝试。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认识及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针对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建议,尤其是让儿童心灵“自然发育”的主张,颇有见地。B作者认为,现代教育在实利追求盛行的当下,改变基本价值观是很难的,我们需要做的是一些修补尝试。C现代教育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已有了上百年历史,它的整体转型不能一蹴而就,作者的这一看法比较务实。D作者对现代教育充满忧思,他清醒地看到了现代教育的弊端,但又没有简单的排斥、否定,其思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心术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制利害,可待敌。 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惠,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注】烽燧:即烽火,在这里泛指军队的警戒工作。斥堠:古代用来嘹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嘹望。袒裼:tn x,脱去上衣露出身体。乌获:古代大力士。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瞬:眨眼 B邓艾缒兵于蜀中 缒:系在绳子上放下去C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支:应付 D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 尝:曾经5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B.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C.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D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文章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凡兵上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才能百战不殆;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当然文中也有诸如“怀其欲而不尽”“士欲愚”之类的封建权术思想。B作者认为,“兵有长短,敌我一也”,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为将者需暴短阴长,有意显露自己的短处,使敌人疑惧而不敢攻;有意隐藏自己的长处,使敌人麻痹大意而落人圈套。C作者认为“无所顾”,就是作好了战争的充分的物质准备;所谓“有所恃”,就是战争的正义性激发起来的为国牺牲的精神。二者缺一不可,而且只有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才能有旺盛的斗志,“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敢斗;手中无武器,见了壁虎之类的小虫,也会避之不及”就是这个道理。D文章以“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全篇纲领,先后提出多条用兵意见,如尚义、养士、智愚、知敌、出奇、守备等。全文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文笔洗练,又多用排比与对偶,增强了气势;而战例和设喻的插入,又增强了形象感和说服力。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6分)(2)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4分)(二)阅读古代诗歌,完成89题。(11分) 南 征 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注】:这首诗作于诗人去世前一年,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长安在北,长沙在南。8“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写了怎样的图景?联系全诗,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5分)9“百年歌自苦”,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苦中还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6分)(三)10、理解性默写(6分,每空1分)(1)蜀道难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2)劝学中强调广泛学习和反思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3)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壮丽赤壁,绘形绘声绘色,其中写水的两句是: , 。 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灵魂远去的村庄祖父驾鹤西游那晚,我在灵前三跪九拜,突然一只桃子掉下来,不偏不倚砸中我的脑袋,头上隆起一个“桃子”。家人疑惑,莫非我在祖父生前得罪了他? 属猴的祖父有八个儿子,希望有谁能走出山旮旯,但个个都是恋山的主。祖父说,龙生龙,凤生凤,老猴生儿钻山洞。我生肖属马,马踏天下,日行千里。祖父便把希冀转移到了我身上。弥留之际,祖父紧抓住我的手,气若游丝:“你不走出去,我死不瞑目!”那一刻,我泪流满面。在属猴的祖父灵位前摆上桃子,心里一万遍地默念“我要走出大山”。 按祖父的遗愿,葬他于村郭的高山之上。我想,祖父还是很留恋人间烟火的,他可以看到村庄的朝霞夕烟,听到牛羊的长哞欢唱,望到江上的轻舟白帆。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一个愿景留在了人间。他站在高山之巅,是想有一天看着我走出大山! 于是,一匹马朝着高山昂首嘶鸣,顿时“大风起兮云飞扬”,烈马绝尘,踏破万里关山我满怀激情地参加了市水利局的资料员考试,以赤骥之勇过五关斩六将,杀出一条血路,最终一举夺魁,成为了一匹城市中的千里马。 离开老家那天,祖母用柴火在家烧菜,父亲摇着木船载我飘过凌江。家里的炊烟仿佛架起了一座天桥,一直通向祖父的坟墓。我想是祖父知道我要来报喜了,专为我搭了这烟桥。 顺着桥的方向来到山腰,在父亲的桃园摘了又大又红的桃子。正想离开时,瞥见好几人在风中白袂飘飘,我猛一惊。父亲说,那是看护园子的稻草人,一个大男人还怕没灵魂的人么?我定了神,把头上的红草帽扣在了一个稻草人头上,嘿,白衣红帽,精神着呢!我拍了拍它,老伙计,替我好好看护园子,下次回来赏你! 把桃子等供品在祖父坟前一应摆上,点了香烛,鞠了大躬。我气宇轩昂地把喜讯告诉了祖父,渴望他用桃子再砸一下我的脑袋。但是没有,祖父心疼都还来不及呢。 回到家,品尝着祖母亲手做的梅菜扣肉、酿豆腐、醋溜鱼和客家黄酒,那个味儿美的啊,至今还垂涎三尺。可惜,这是我在老家吃的最后一顿客家美食了。 我到市水利局上班后,被安排到下属的移民办写材料。不久市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对我市的凌江水库进行加固扩容,须迁移上游的部分居民。我们村是上游地势最低的一个村,被定为全村迁移。尽管村民一百个不愿意,但谁敢跟龙王爷掰胳膊? 移民工作很快就开锣了,我忙成了转陀螺,根本抽不出身回老家。仅一年多时间,全村就迁移到了凌江水库之畔。回到按城镇标准建设的移民村,水泥硬底化路面把家家户户的房子切割成一排排“豆腐块”,全没了过去那种倚山而建、傍湖而居的随意和闲适。村民也不再有土地,五谷蔬果都是从街上现买的,失却了泥土的芳香。吃着祖母用煤气煮的客家菜,再也品不出当年的滋味。 清明时节,我们精心准备了祭品,跋山涉水回到了原来的村庄。哪里还有村庄的影子呢,湖波浩淼,一片泽国,在低处的房屋都成了水底龙宫,只有高处的几座房子还在临水照花,显出无限落寞的怨妇神态来。 再看我的祖屋,一半在水里,一半在水面。我的童年记忆一下子淹去了大半。在那个老宅里,我曾经牙牙学语、蹒跚学步、闻鸡起舞,曾经听着祖父无数次“走出大山”的絮叨,吃着祖母用柴火烧的饭菜还有,在这村庄里,曾经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炊烟缭绕、渔歌唱晚。而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片记忆化作无情水域 “你看,那边怎么浮着人?”顺着父亲手指的方向,看到远处一个个人头在浮动,我脸色煞白。父亲忽然一拍脑袋,说,怎么忘了呢,那是村民以前用来看护菜园的稻草人! 便想起了那些守护自家桃园的稻草人。举目望去,几个白袂飘飘的稻草人仍忠实地守候着,竟然还看见了那个戴红草帽的老伙计,只是没有了当年的精神劲儿,耷拉着脑袋,像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 我收回目光,不忍再看,眼前的凌江在怒吼咆哮,掀起滔天浊浪。要过江去祖父坟前祭拜,断然是不可能了。便在江边的一棵桃树下摆了供品,父亲隔江高喊爹啊,吉日良辰,天朗气清,恭备三牲,祭奠尔魂。伏惟兮尚飨! 点了香烛,烧起纸钱,曾经村庄的袅袅炊烟、鸡鸣狗吠、渔米飘香瞬间灰飞烟灭。我心情沉重地屈膝下跪,忽然树上掉下一只桃子,嘭一声砸到了我的脑袋,头上长起一个“桃”。家人疑惑地看我,我真想一个猛子扎进凌江 晚上,我喝得酩酊大醉。梦见祖父指着一戴红草帽的稻草人大声呵斥:你走出了山旮旯,怎么还把全村人都带走了呢!(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看似随手拈来,意到笔随,无意铺展,实则步步为营,匠心独运;谋篇布局自然,构思运笔老练。B. 小说结尾写祖父责备“我”的梦,表面上是写祖父斥责“我”以及村民离开家园,失去灵魂归依的行为;实质上是反映“我”没能给祖父上坟、未尽孝心的愧疚之情,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是心理活动描写的另一种形式。C“我”无法过江到坟前祭拜祖父,便在江边的一棵桃树下摆了供品,父亲隔江高喊:爹啊,吉日良辰,天朗气清,恭备三牲,祭奠尔魂是要表现如火如荼的城镇化建设,使广大农村正在失去其生活的本来面目,选材令人玩味。D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来表达家园难舍的炽热情感。如:水泥硬底化路面把家家户户的房子切割成一排排“豆腐块”,全没了过去那种倚山而建、傍湖而居的随意和闲适;村庄里曾经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炊烟缭绕、渔歌唱晚,而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片记忆化作无情水域E这篇小说立意深邃,手法别致,重点写的是“我”从乡村到城市工作的过程,反映的却是村庄正在失去其灵魂这一深刻的主题,内蕴厚重,发人深省。(2)小说中“稻草人”象征什么?作者反复写它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在开篇和结尾处都写到了桃子掉下来砸中了“我”的脑袋,其作用分别是什么?请分别从 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6分)(4)小说标题叫“灵魂远去的村庄”,你是如何看待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变成城市这一问题的?请联系小说内容及生活实际进行分析阐释。(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一个了不起的怪老头:辜鸿铭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是一个标准的东西南北人。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翻译成英文和德文。凭三寸不烂之舌,向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 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香了吗?”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鸿铭。毛姆的朋友就给辜鸿铭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其前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他的小院。一进屋,辜鸿铭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就非来不可。”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不知所对。 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公开对学生们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良敦厚的品德,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在那个时候,他还称西方为“四夷之邦”。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须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他以狂放来保护强烈自尊的方式。当时西方人见到中国街市当中遍挂“童叟无欺”四字,常对他说:“于此四字,可见中国人心欺诈之一斑。”辜鸿铭顿时语塞,无以自遣。实际上,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那种不幸辜鸿铭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更深刻。由此,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民国建立后, 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哄堂大笑,他却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1)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辜鸿铭虽然在国内屡遭自己同胞和学生的嘲笑误解,但他努力捍卫民族的尊严,受到国外学者文人的尊敬。B辜鸿铭在北京大学的讲话,蕴含着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文中多处引用他的语言来表现他的性格和思想。C西方人对辜鸿铭很反感,这源于他面对西方人的嘲笑与无礼,总是针锋相对,坚决反击,毫不留情。D辜鸿铭既是一个顽固守旧、行为狂放的怪老头,也是一个博学多才、言辞敏捷、具有强烈民族自尊的、了不起的人。E文章第5段承上启下,既揭示了上文人物言行反映的深刻思想,也阐明了下文人物狂放态度的根源,使文章内容收放自如。(2)辜鸿铭的“了不起”、“怪”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3)“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请从修辞效果、深刻内涵、人物风采等方面分析其精妙?(6分)(4)“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据此,你认为辜鸿铭生活的时代对他有怎样的影响,我们生活的当代会给我们什么影响,请分析阐释。(8分)第卷 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在网络文学极大丰富着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文学存在 的现象,不少网络文学作品缺乏深邃的社会意义、深沉的人生感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我们成为世界加工大国,却没有太多的发明创造,假冒仿制盛行就是主因之一。劣质的假冒产品 ,不仅使消费者利益受损,甚至会使一个国家的信用体系受损。目前家政市场从业人员 ,矛盾纠纷层出不穷,保姆雇主孩子都很受伤。面对如此混乱的市场业态,专家呼吁发展与管理规范需同步推进。 A良莠不齐 泥沙俱下 鱼目混珠 B泥沙俱下 良莠不齐 鱼目混珠 C泥沙俱下 鱼目混珠 良莠不齐 D鱼目混珠 泥沙俱下 良莠不齐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对于南中国海的岛礁领属争端问题,奥巴马再次否认美国有意遏制中国的崛起,但强调中国应当成为世界舞台上负责任的大国。B“一带一路”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伟大战略,中国未来数十年的改革开放都围绕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C针对教育资源非均衡分布的情况,教育部提出了“就近入学”的办法,本意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学区房竟然疯狂上涨,“就近入学”大有“价高者得”的趋势。D不动产登记是摸清中国全社会不动产家底的国家级行动,将从经济到法律建设的方方面面产生难以估量的扩散作用。15.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古往今来的画家,可谓恒河沙数,不可胜计。思辨之,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 ;第三类, 。第一类人, ;第二类人, ;第三类人,与道合而为一, “其人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他的艺术 , 。 “朝闻道夕死可矣” 置好坏于度外,受冥顽不朽的力量驱动作画终身勤于斯而不闻道 世俗形骸消亡之日,正是他的艺术走向永恒之时 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 就是天然本真的生命A B C D16.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内容准确,逻辑严密,每处16个字内。(5分) 对于学生减负,现在实际上存在一种误区,那就是总拿教材开刀。 ,就是学生负担轻了。因此,才会出现教材总是修修补补的问题。古诗词在学生教材中存在的目的, ,而是让学生通过古诗词学习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古诗文的熏陶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百利而无一害。从某种意义上讲,古诗在教材中的比例不但不应该删除,而是应该增加比重。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只关注了减少生字的问题, 。17阅读下面问卷调查统计表,写出三条调查结果(不用数字)。(6分) 您希望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吗? 您认为礼仪教育的承担者应该是(多项选择)选项调查对象学生市民A家庭20.23%22.62%B学校9.83%15.48%C社会8.67%13.10%D以上都是65.32%58.33%选 项调查对象学生市民A非常希望19.08%11.90%B希望68.79%59.52%C不希望5.20%5.95%D无所谓6.94%22.62%调查显示, 。 。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分) 小镇上来了一个马戏团,想在当地招临时工。做三小时可得一张外场的票,做六小时就可进内场,如干一整天,就可得一张最前排、最中间位置的票。有一对小兄弟想要最前排的票,于是开始了辛苦的工作。从太阳升起到落下,他们一刻不停地干活,虽然十分疲惫,但是能坐到最前排、最中间的位置看马戏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到了晚上,兄弟俩终于在艰辛的劳动后迎来了演出。他们筋疲力尽地坐在第一排,满身尘土,手上还有豆子一样大的水泡。主持人出场的时候,大家都热烈地鼓掌,而这两个孩子,却在掌声里沉沉地睡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套作,不抄袭。名校联盟xxxx下中期联合考试高xx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命题说明: 1、试卷结构及考点遵循xx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卷双向细目表。 2、整个试卷的立意为反思,材料选择以可读性为出发点。 3、文言文没选传记文是考虑到必修三的文言文全是议论性的文章。 4、诗歌阅读选杜甫这个点是想考学生必修三学后的迁移能力。 5、题选自全国各地的考卷中,除13、15、16、18题外,其余的题都作了修改。答案:1 C (A项,第1段,作者认为现代教育“在推着人远离自己”,并未“一直致力于帮助人认识自我”。 B项,“不要人为干预”的说法过于绝对,不是对孩子的所有活动都不进行干预,相关内容在第4段。D项“以想象力培育、激发非常态意识体验这些内容为基础”原文无据,原文没讲因果关系)2 A(A原文中不是 “只要 ,就” 的关系,第1段“教育本来是帮助人认识自己的活动”,“教育是否还能照亮现代人回到自身之路,取决于教育能否进行驱动力调整和型态的转变”。 B第2段“标准化考试之所以流行,是因其诱人的便捷性、客观性契合了现代教育追求效率、突出客观性的要求。标准化考试因此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呼风唤雨,成了支配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 。C项,第3段,“现代教育要承担安顿人的心灵这一任务,必须完成自身的转型。现代教育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其问题在于偏执一端而遗弃另外一端,因此,基于心灵养育而进行的转型不是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激变,而是在两端之间的平衡。具体说来,就是教育的实利性与价值性的平衡、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平衡。”D项,第4、5段现代教育的整体转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基于养育心灵的需要,教育实践可以从一些具体的方面进行探索)3 B (“做一些修补尝试”不符合作者观点)4、D (尝:试探)5、C6、C所谓“无所顾”,就是战争的正义性激发起来的为国牺牲的精神;所谓“有所恃”,就是作好了战争的充分的物质准备。7、(1)所以即使统一了天下,而士兵仍不厌战,这就是黄帝经历了七十多次战争后,他的士兵依然斗志不衰的原因。(虽、并、而、殆、所以,句意各1分,意对即可) 我军的短处,我掩藏起来搁置一边,而敌军却偏要与我较量,怎么办呢?(蔽、角、奈何,句意各1分,意对即可)【附】参考译文:当将领的道理,首先应当培养智谋胆略,即使泰山在面前崩塌,也要脸不改色;麋鹿在前面突然出现,也要眼睛不眨,这样才可以控制战争形势有利与不利的变化,才可以应付敌人。大凡用兵,应当崇尚正义,如果不义,即使于我有好处,也不轻易举动。并不是一动就会造成失败,而是怕将来会弄到手足无措的地步。只有正义才能激怒士卒,当士卒激起义愤时,就可驱使他们百战而不殆。 一切战争的道理是:战前要积蓄财力物力,临战时要养精蓄锐,战争打响后要鼓足勇气,胜利后要保持斗志。谨慎地做好警报工作,严密地做好侦察瞭望工作,使得耕种者一心生产,用这样积蓄财力物力;给士兵丰厚的给养,使他们得到休息,用这来养精蓄锐;打了小胜仗不松劲,吃了小败仗更要加强锻炼,用这来提高士气;用人时不要一下子满足他的欲望,用这来保持其斗志。所以,用兵就是要使士兵常常胸怀义愤,心中有欲望而总不满足。义愤不能全部爆发就勇气十足,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继续追求。所以即使统一了天下,而士兵仍不厌战,这就是黄帝经历了七十多次战争后,他的士兵依然斗志不衰的原因。如果不保持斗志,只要打了一次胜仗,这军队就用不得了。凡是作将帅的,必须足智多谋而又威严;当士兵的,应当愚昧一点。足智多谋就使人感到莫测高深,威严就使人感到凛然不可侵犯,因此就能使士兵都紧跟将帅而听从号令,这样,怎么不要求士兵愚昧一点呢?只有士兵愚昧了,将帅才能够与他们同生共死。凡是军事行动,必须了解敌方的主帅,了解敌方的其他将领,然后可以进行冒险行动。邓艾用绳索挂着士兵翻山越岭,偷袭蜀国,如果不是刘禅的昏庸,那么百万大军就会束手被擒,邓艾本来就是觉得可以轻视他们才冒险行动的。所以,古时候贤明的将帅,既能以自己的兵力去试探敌人,又能以敌人来检验自己的军队,因此,可以决断自己军队的行止。凡是担任主将的法则是:必须通晓事理后才可以起兵,了解作战形势后才可以打仗,知道节制后才可以指挥军事。通晓事理则理不亏,了解作战形势则能保持不败,知道节制则不会陷入困境。见了小利不发兵,见了小患不避让,因为这些小利小患,不值得我施展才略,只有这样然后才能对付大利大患。只有留一手而不轻易施展本领的才能无敌于天下。所以一个忍字可以对付各种轻率的勇猛,一个静字可以镇定各种轻举妄动。军队各有长处及短处,无论是敌军或我军都是一样。那么请教:“我军的长处,我拿出来发挥它,但敌军不与我较量;我军的短处,我掩藏起来搁置一边,而敌军却偏要与我较量,怎么办呢?”回答说:“我军的短处,我把它显眼地暴露出来,使敌军疑虑而退却;我军的长处,我暗中藏起保护起来,让敌军轻率大意而落入我的圈套,这就是善用长处及短处的策略。”善于用兵的,要使士卒既要无所顾恋而又有所依赖。无所顾恋,就知道死不足惜;有所依赖,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手中有了短棍,碰上猛虎,就会大声喊叫,用棍去击虎;两手空空,遇到一条四脚蛇,也会吓得脸上变色而后退。这是一般人的通常心理。明白这道理的,就可以带兵了。脱掉上衣露出胸臂而手执利剑,则连乌获也不敢逼近;戴着头盔,身穿战甲,却靠着武器睡大觉,那么连小孩也能弯弓射箭把他杀死。所以善于用兵的能利用形势来巩固军队的阵容。能够利用形势来巩固自己的,那么战斗力就会无穷无尽。8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枫树成林(描述1分):一幅明媚迷人的春光图(归纳1分)。整首诗反映的是诗人衰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诗歌却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这样以乐景写哀,让哀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产生了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结合全诗说情感内容1分,说乐景写哀或先扬后抑之类手法1分),诗人正于这强烈的反差中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恼(归结综述1分) 答案语意近似即可。另,从触景伤情的角度分析作答亦可酌情给分。9 “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悲愁之苦(1分); “老病”两句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按理北归长安却南征衡湘的命运坎坷之苦(1分);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之苦(1分);虽然如此,但“君恩北望心”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朝廷的情怀(2分);整体用语鉴赏素质1分。(答案语意大体对即可)10.(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1分,每句如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11(1)B E(作者写“我”做梦,主要用意是祖父斥责“我”以及村民离开家园,失去灵魂归依的行为,揭示主题;本文重点不在于写“我”从乡村到城市工作的过程。)(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得分)(2)“稻草人”象征着千百年来一直守护着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的村民(2分,如答象征着希望家乡美好却未能如愿的“我”或象征家园变化的见证者等可酌情给1分)。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将迁移之前精神奕奕、忠实地守护家园的稻草人和迁移后无精打采、充满悲伤无奈的稻草人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了主题,村庄正在失去它的本来面目,失去它的灵魂(4分:分析并指出手法2分;指出其意图目的2分。如答成反复写是反映家园的变化或只结合“我”分析作答可酌情给分,答案语意大体对即可)。(3)开篇:在内容上,寄托了祖父对“我”的关怀与期望,希望“我”能够走出大山(2分);在结构上,引出下文情节,写“我”通过奋斗,成为了城市人,完成了祖父的遗愿(1分)。结尾:在内容上,暗示祖父因乡村的迁移而产生的对“我”的责备与不满,从而揭示出乡村我们的精神家园正在逐渐离我们远去的主题(2分);在结构上“引出下文梦境中祖父对我呵斥的情节”(1分)。(答案意思近即可)(4)观点一:乡村就应该保持乡村的特色,不能人为、硬性地将它变为城镇。 观点二:农村进行城镇化改造虽然是历史进步的体现,但也失去了乡村所特有的灵魂和精神。 观点三:农村变成城市是大势所趋,是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必然。 (可就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2分,联系小说论述4分,联系现实分析2分。观点意近即可)12.(1)B E (从本文看,“屡遭”体现得不够;“很反感”于文无据;“顽固守旧”错,文中虽有穿旧服、留辫子之行为,但这是为了反映人物热爱东方文化、维护民族自尊的品性。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得分)(2)“了不起”表现在:精通西欧诸种语言,博学多才;讥刺自高轻慢的西方人,言辞敏捷犀利,传播捍卫中国文化;带泪的狂放偏激,维护民族尊严;思想认识清醒,眼界开阔;“贺诗”“开堂会”,无视权贵,豪迈傲岸。(答对4点即可得4分,每点1分,意思近即可;如不能提炼概括,只列具体事例,可酌情给分)“怪”表现在:留辫子、穿旧服等行为上。(2分)(3)“有形”和“无形”的对比,使语意鲜明;“心中的辫子”比喻诸多守旧思想,形象深刻辛辣(2分,手法和效果各1分,答对一点即可)。留辫子是他的偏执行为,他以这种方式来表明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遭遗弃的痛心,而头上无辫子、心中却存有诸多守旧思想的人令他不齿(2分)。观点一针见血,直击对方要害,表现了人物的从容机敏、睿智深刻(2分)。(答案语意近似即可) (4)辜鸿铭生活在清末民初时期,此时西方入侵,国内混乱,内忧外患使他内心痛苦,绝望挣扎,用狂放的行为维护民族尊严。(4分)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在带给我们学习机会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挑战。我们必须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强烈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才能适应这个时代。(4分)(此题开放性强,观点明确、内容健康、言之成理即可) 13.C (“泥沙俱下”,泥土和沙石跟着水一起流了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一同显现出来。“鱼目混珠”,把鱼眼珠杂混在珍珠中,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良莠不齐”,莠是狗尾草,很象谷子,常混在禾苗中,比喻好人坏人都有,也可指高低素质不同的人混杂在一起)14.A(B“围绕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句式杂糅,改为“以为布局”或是“围绕的布局”。C. 搭配不当,“学区房”不能“疯狂上涨”,当改为“学区房价格竟然疯狂上涨”。 D.缺少介词,“将”后缺少“对”,应该为“对产生作用”)15. B( 第1、2空,应从“画怎样的画”和内容递进的角度思考,可确定为,第3、4空,要从“人”与“道”对应的角度思考,可确定为)16.片面地认为教材薄了 (片面地认为教材内容少了)绝不是让学生简单认识几个生字而忽略了古诗所承载的文化意义(1分,2分,2分;答案语意近似即可,但字数超过扣1分)17在是否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的问题上,学生与市民多数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在礼仪教育承担者的问题上,学生与市民多数认为礼仪教育的责任应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 ; 同时,也都认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家庭是最重要的礼仪教育承担者,然后依次为学校和社会。学生和市民对礼仪教育的需求,学生比市民更强烈。(每空2分,答案大意对即可,如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18. 立意参考:(1)勿因位置忘目的(2)确立目标要切合自己的实际(3)做事要量力而行(4)让理性的光辉照耀我们前行(5)做事要把握好分寸(6)进退有度,过犹不及。(其它角度言之成理即可,参考高考评分标准)xx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卷双向细目表题号题型考点分值能力要求知识板块1选择题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3理解论述类现代文阅读2选择题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3分析综合3选择题分析原文意思3分析综合评价4选择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3理解文言文阅读5选择题文言断句的能力3理解6选择题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3分析综合7问答题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10理解分析综合8问答题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艺术手法5鉴赏评价古代诗歌阅读9问答题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6鉴赏评价10填空题理解古代诗文名句6识记理解名篇名句11多选题理解小说有关内容手法的分析和概括5理解分析综合文学类文本阅读问答题分析小说的主题、人物、表达技巧12分析综合鉴赏问答题题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8分析综合探究12多选题对实用类文章的分析和概括5理解分析综合实用类文本阅读问答题对实用类文章的信息筛选、理解和概括12分析综合评价问答题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探究8分析综合探究13选择题正确使用成语3理解语言文字运用14选择题辨析病句3理解15选择题句子排序、前后衔接3分析综合16填空题一段话中语言的准确连贯5表达运用17问答题图文转换6表达运用18问答题材料作文60表达运用写作 名校联盟xxxx下中期联合考试高xx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命题说明: 1、试卷结构及考点遵循xx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卷双向细目表。 2、整个试卷的立意为反思,材料选择以可读性为出发点。 3、文言文没选传记文是考虑到必修三的文言文全是议论性的文章。 4、诗歌阅读选杜甫这个点是想考学生必修三学后的迁移能力。 5、题选自全国各地的考卷中,除13、15、16、18题外,其余的题都作了修改。答案:1 C (A项,第1段,作者认为现代教育“在推着人远离自己”,并未“一直致力于帮助人认识自我”。 B项,“不要人为干预”的说法过于绝对,不是对孩子的所有活动都不进行干预,相关内容在第4段。D项“以想象力培育、激发非常态意识体验这些内容为基础”原文无据,原文没讲因果关系)2 A(A原文中不是 “只要 ,就” 的关系,第1段“教育本来是帮助人认识自己的活动”,“教育是否还能照亮现代人回到自身之路,取决于教育能否进行驱动力调整和型态的转变”。 B第2段“标准化考试之所以流行,是因其诱人的便捷性、客观性契合了现代教育追求效率、突出客观性的要求。标准化考试因此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呼风唤雨,成了支配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 。C项,第3段,“现代教育要承担安顿人的心灵这一任务,必须完成自身的转型。现代教育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其问题在于偏执一端而遗弃另外一端,因此,基于心灵养育而进行的转型不是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激变,而是在两端之间的平衡。具体说来,就是教育的实利性与价值性的平衡、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平衡。”D项,第4、5段现代教育的整体转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基于养育心灵的需要,教育实践可以从一些具体的方面进行探索)4 B (“做一些修补尝试”不符合作者观点)4、D (尝:试探)5、C6、C所谓“无所顾”,就是战争的正义性激发起来的为国牺牲的精神;所谓“有所恃”,就是作好了战争的充分的物质准备。7、(1)所以即使统一了天下,而士兵仍不厌战,这就是黄帝经历了七十多次战争后,他的士兵依然斗志不衰的原因。(虽、并、而、殆、所以,句意各1分,意对即可) 我军的短处,我掩藏起来搁置一边,而敌军却偏要与我较量,怎么办呢?(蔽、角、奈何,句意各1分,意对即可)【附】参考译文:当将领的道理,首先应当培养智谋胆略,即使泰山在面前崩塌,也要脸不改色;麋鹿在前面突然出现,也要眼睛不眨,这样才可以控制战争形势有利与不利的变化,才可以应付敌人。大凡用兵,应当崇尚正义,如果不义,即使于我有好处,也不轻易举动。并不是一动就会造成失败,而是怕将来会弄到手足无措的地步。只有正义才能激怒士卒,当士卒激起义愤时,就可驱使他们百战而不殆。 一切战争的道理是:战前要积蓄财力物力,临战时要养精蓄锐,战争打响后要鼓足勇气,胜利后要保持斗志。谨慎地做好警报工作,严密地做好侦察瞭望工作,使得耕种者一心生产,用这样积蓄财力物力;给士兵丰厚的给养,使他们得到休息,用这来养精蓄锐;打了小胜仗不松劲,吃了小败仗更要加强锻炼,用这来提高士气;用人时不要一下子满足他的欲望,用这来保持其斗志。所以,用兵就是要使士兵常常胸怀义愤,心中有欲望而总不满足。义愤不能全部爆发就勇气十足,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继续追求。所以即使统一了天下,而士兵仍不厌战,这就是黄帝经历了七十多次战争后,他的士兵依然斗志不衰的原因。如果不保持斗志,只要打了一次胜仗,这军队就用不得了。凡是作将帅的,必须足智多谋而又威严;当士兵的,应当愚昧一点。足智多谋就使人感到莫测高深,威严就使人感到凛然不可侵犯,因此就能使士兵都紧跟将帅而听从号令,这样,怎么不要求士兵愚昧一点呢?只有士兵愚昧了,将帅才能够与他们同生共死。凡是军事行动,必须了解敌方的主帅,了解敌方的其他将领,然后可以进行冒险行动。邓艾用绳索挂着士兵翻山越岭,偷袭蜀国,如果不是刘禅的昏庸,那么百万大军就会束手被擒,邓艾本来就是觉得可以轻视他们才冒险行动的。所以,古时候贤明的将帅,既能以自己的兵力去试探敌人,又能以敌人来检验自己的军队,因此,可以决断自己军队的行止。凡是担任主将的法则是:必须通晓事理后才可以起兵,了解作战形势后才可以打仗,知道节制后才可以指挥军事。通晓事理则理不亏,了解作战形势则能保持不败,知道节制则不会陷入困境。见了小利不发兵,见了小患不避让,因为这些小利小患,不值得我施展才略,只有这样然后才能对付大利大患。只有留一手而不轻易施展本领的才能无敌于天下。所以一个忍字可以对付各种轻率的勇猛,一个静字可以镇定各种轻举妄动。军队各有长处及短处,无论是敌军或我军都是一样。那么请教:“我军的长处,我拿出来发挥它,但敌军不与我较量;我军的短处,我掩藏起来搁置一边,而敌军却偏要与我较量,怎么办呢?”回答说:“我军的短处,我把它显眼地暴露出来,使敌军疑虑而退却;我军的长处,我暗中藏起保护起来,让敌军轻率大意而落入我的圈套,这就是善用长处及短处的策略。”善于用兵的,要使士卒既要无所顾恋而又有所依赖。无所顾恋,就知道死不足惜;有所依赖,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手中有了短棍,碰上猛虎,就会大声喊叫,用棍去击虎;两手空空,遇到一条四脚蛇,也会吓得脸上变色而后退。这是一般人的通常心理。明白这道理的,就可以带兵了。脱掉上衣露出胸臂而手执利剑,则连乌获也不敢逼近;戴着头盔,身穿战甲,却靠着武器睡大觉,那么连小孩也能弯弓射箭把他杀死。所以善于用兵的能利用形势来巩固军队的阵容。能够利用形势来巩固自己的,那么战斗力就会无穷无尽。8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枫树成林(描述1分):一幅明媚迷人的春光图(归纳1分)。整首诗反映的是诗人衰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诗歌却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这样以乐景写哀,让哀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产生了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结合全诗说情感内容1分,说乐景写哀或先扬后抑之类手法1分),诗人正于这强烈的反差中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恼(归结综述1分) 答案语意近似即可。另,从触景伤情的角度分析作答亦可酌情给分。9 “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悲愁之苦(1分); “老病”两句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按理北归长安却南征衡湘的命运坎坷之苦(1分);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之苦(1分);虽然如此,但“君恩北望心”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朝廷的情怀(2分);整体用语鉴赏素质1分。(答案语意大体对即可)10.(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1分,每句如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11(1)B E(作者写“我”做梦,主要用意是祖父斥责“我”以及村民离开家园,失去灵魂归依的行为,揭示主题;本文重点不在于写“我”从乡村到城市工作的过程。)(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得分)(2)“稻草人”象征着千百年来一直守护着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的村民(2分,如答象征着希望家乡美好却未能如愿的“我”或象征家园变化的见证者等可酌情给1分)。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将迁移之前精神奕奕、忠实地守护家园的稻草人和迁移后无精打采、充满悲伤无奈的稻草人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了主题,村庄正在失去它的本来面目,失去它的灵魂(4分:分析并指出手法2分;指出其意图目的2分。如答成反复写是反映家园的变化或只结合“我”分析作答可酌情给分,答案语意大体对即可)。(3)开篇:在内容上,寄托了祖父对“我”的关怀与期望,希望“我”能够走出大山(2分);在结构上,引出下文情节,写“我”通过奋斗,成为了城市人,完成了祖父的遗愿(1分)。结尾:在内容上,暗示祖父因乡村的迁移而产生的对“我”的责备与不满,从而揭示出乡村我们的精神家园正在逐渐离我们远去的主题(2分);在结构上“引出下文梦境中祖父对我呵斥的情节”(1分)。(答案意思近即可)(4)观点一:乡村就应该保持乡村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