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529424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巴蜀中学xx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试卷综析】本试卷是高三历史试卷,历史部分的考查以主干知识为载体。试题重点考查:分封制、唐朝和元朝中书省比较、程朱理学、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现代教育的发展、宗教改革、1861年农奴制改革、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城市化问题、日本侵华战争等主干知识;注意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调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份注重考查基础的好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考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答案】 B 解析: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先代贵族、功臣和同姓贵族,平民不在分封的范围,因此B项符合题意。A、C、D项都属于分封的对象,故排除。故选: 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商周时期的分封制的内涵的准确解读。2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考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朝的中书省和元朝的中书省【答案】B 解析:隋唐时期中书省作为三省之一,负责决策,元代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隋唐时的中书省最有一定决策权,一定程度上是君主的顾问机构,但没有行政权,元时代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不具有决策权,决策权归最高统治者所有。根据分析,可以看出A、C、D项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 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唐朝和元朝的中枢权力机构的职能准确的比较分析。3.学者余英时说:“如果一定要在中国思想流派中找出一家与西方科学精神最相近的,我个人认为只有程、朱一系的理学足以当之。”其依据是程朱理学主张( ) A格物致知 B心外无理 C心即理也 D理在气中【考点】O2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程朱理学【答案】A 解析:程朱理学在认识论方面主张格物致知,强调科学知识和道德标准的探究,也就是要亲身实践,探究外物,才能获得真知,这与西方强调实践的科学精神最相近;心学反对格物致知,强调内心反省则无法与西方科学联系起来,B、C、D三项都带有唯心主义思想,与“科学精神”不符。 故选: 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实质准确解读。4. 晚清福州文人郭柏苍在沁泉山馆诗中写道:“年来通商号令行,穷黎遍享茶山利。高阜小邱(丘)恣铲除,百万磳田(即山田)一朝弃。”从中可提取的信息不包括( ) A农村产业结构变化 B农民种茶收入增加C农民弃农经商 D商品经济渗透到农村【考点】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可分析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茶叶市场扩大,农民铲除山田大量种植茶叶,导致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A、B、D符合材料;C项材料无法体现。故选: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近代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内容准确把握。5.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上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1865年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1894年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1903年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1913年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A实行民主政治 B推动中国近代化 C实现民族独立 D启蒙与救亡并重【考点】R1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答案】B 解析: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科技,维护清朝统治;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同外国商战;章太炎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A项仅是章太炎的思想,C、D项不符合四人主张。近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社会思想理性化,B项全面反映了表中不同人物的共同思想倾向。故选: 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表格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的准确归纳,并对近代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的核心内容准确的分析把握。6.“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考点】R2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答案】 D 解析:新文化运动较为彻底地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同时宣传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因此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的各种学说得到迅速传播,一部分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找到支持者”。 戊戌变法时期、清末新政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均未宣传过布尔什维克主义。 故选: 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新文化运动的兼容并包的指导方针的准确理解。7.下图为“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之支持票数增长示意图”,对图中现象出现解读错误的是( )A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与中国友好交往 B亚非拉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份量逐渐增强C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 D中国逐渐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政策【考点】F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影响【答案】 A 解析:从图示可以看出,5070年代初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家不断地增多,这反映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而支持中国的国家大部分是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说明亚非拉国家逐渐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力量。中国受到国际的越来越多的支持反映了中国逐渐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政策。因此B、C、D项均正确。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故选: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表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的准确分析、理解。8.下列科技、教育方面的成就,不属于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是( )A颁布义务教育法 B培育“南优二号”杂交水稻 C“银河号”计算机研制成功 D建成秦山、大亚湾核电站 【考点】Q3 Q4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各时期成就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双百方针和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答案】 B 解析:培育“南优二号”杂交水稻,是“文革”时期的成就,不属于改革开放时期。义务教育法颁布,“银河号”计算机研制成功,建成秦山、大亚湾核电站都改革开放时期的成就。故选: 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和教育事业发展方针的史实的准确识记。9. 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封建的政治斗争C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D反宗教的民族革命【考点】P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希腊先哲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答案】 B 解析:宗教改革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利用宗教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本则材料中“因为他(教皇)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说明了宗教改革的反封建斗争性质。故选: 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西方宗教改革的性质的准确理解。10.1645年左右,英国一批科学家开始每周在伦敦聚会讨论科学研究问题。1662年,查理二世颁发特许状,批准成立英国皇家学会,旨在利用和完善自然知识,促进自然知识的增长。上述历史现象得以出现的历史条件有( ) A工业革命的展开 B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C生物进化论的确立 D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考点】S1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文学艺术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及破解生命起源之谜【答案】 B 解析:本题解题要抓住时间信息和主题来分析,采用排除法。答案必须是1662年以前的内容,工业革命的展开是在18世纪,生物进化论的确立在19世纪,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在17世纪中后期,A、C、D三项排除。故选: 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11.1861年改革推动俄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具体表现是( )模仿西方建立地方自治机构 为工业化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符合俄国知识分子改革派愿望 自上而下用改良方式推动变革A B C D【考点】T1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861年农奴制改革【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本题考查1861年改革的推动俄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具体表现,换句话说就是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或者积极影响。在改革中建立了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而且这些机构都是由选举产生,虽然地方和城市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沙皇任命的官僚手中,但还是具有进步性的,正确;由于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给予俄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农奴脱离土地无法再过自给自足的生活,必须通过商品交易这为俄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市场,综上改革促进了俄国工业化的发展,正确;改革虽然废除了农奴制,但是农奴依然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而且随着资产阶级的思想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俄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所以改革并不符合俄国知识分子改革派的愿望,错误;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目的是为了维护沙皇的封建统治,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俄国工业化的发展,但是使得改革并不彻底,这是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而不是进步性,错误。故选: 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的准确分析理解。12.右图是美国18901945年的某项 经济指标统计示意图,依据所学分析,该示意图 最有可能是哪一项数据 A农业发展指数 B工业发展指数C失业人数指数 D黄金储备总量【考点】M1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答案】 C 解析:由曲线图可以看出15年,该指标数目急剧增加,之后五年逐渐下降,联想这时正是美国经济大危机时期,失业人数急剧增加,工农业萧条,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选: 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表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的相关内容的准确把握。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共计52分)H2 J1 I2 13.(30分)城市化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是一个市镇机能转变的过渡时代。原有以行政及军事机能为主的城镇,也逐渐蜕变转化为商业及贸易的重要据点,这种商业化的趋势,直到明清,传统的市镇均脱离了它的原始含义,而以商业机能为标准。到15世纪末(尤其是明成化、弘治年间),出现了江南市镇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选自道客巴巴网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至明清市镇机能的变化;(4分)试用史实说明这一变化对经济结构、文学形式、思想观念方面产生的影响。(6分)材料二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17001859年)(2)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6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主要经济因素。(2分)材料三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化代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韧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自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中英城市近代化的不同之处(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为何出现的这些不同?(4分)材料四 xx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斯蒂格里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是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可见,中国的经济发展显现的巨大作用已经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以工业化和城市化拉动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是海内外有目共睹的。其中,“城市化”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热门词汇之一。杨醉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原因(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了怎样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什么样的城市化战略?(4分)【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宋朝商品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答案】答案:(1)变化:由行政及军事机能为主向商业机能的转变史实:经济结构:在江南一些地区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新的经济因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开始出现);(2分)文学方面:市民阶层兴起使章回小说逐渐发展成文学的主流,史实:四大奇书或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中任间接一部即可(2分);思想方面:李贽的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等,黄宗羲的反对专制暴君、限制君权等主张;王夫之的“理在气中”,肯定人本能要求和私利的合理等主张、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等主张既可。(2分)(2)发展特点:18世纪上半期发展缓慢;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迅速;20世纪30年代达到较高水平,此后较为平稳发展。(6分)主要经济因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或工业化进程的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推动。(任答一点可得2分)(3)不同之处:中国城市近代化起步晚,发展缓慢,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英国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是内力作用形成的,(4分)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制约;工农业生产水平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任答两点可得4分)(4)阶段:高速发展阶段(2分);提出了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2分)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原有以行政及军事机能为主的城镇,也逐渐蜕变转化为商业及贸易的重要据点”可分析出答案;“史实”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的经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文学(小说的兴起)、思想观念(明清早期的民主思想)的变化作答即可。(2)观察曲线图可以看出,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8世纪上半期发展缓慢;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发展迅速;20世纪30年代达到较高水平,此后发展较为平稳。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图中的时间判断可知,主要经济因素有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推动等等。(3)“不同之处”,从材料三中“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韧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可分析出中国声调近代化起步晚,发展缓慢,是受到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冲击下形成;“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可分析出西方的城市发展起步早,发展书,是自身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形成的。(4)“阶段”从材料四中“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以工业化和城市化拉动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是海内外有目共睹的”可分析出中国城市化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战略”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城市化发展目标的相关内容分析作答。【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分析、解读,并对中外城市化发展的相关内容准确把握。C4 14.(22分)xx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许多的过往值得我们反思。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以“中国在汉以后的几千年几乎没有显著进展”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停滞论”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发动侵华战争在文化上的一个借口。他们认为日本不仅在经济和军事“站在东亚的前端”,在文化方面也“最能继承东亚传统”,日本的文化必须越出国境去发展。有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公然叫嚣,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给中国“补血”,“增元气”,“犹如行荷尔蒙之注射”。邢丽雅近代以来日本人的中国观(1)材料一中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认为的侵华合理性在于何处?(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材料二 在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争。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有力地遏制了侵华日军的步伐。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各举出两个战场的两场著名战役并说明各自在“遏制日军侵华步伐”方面所起的作用。(8分)材料三 xx9月9日,由中国日报社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第十次一年一度“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在东京发布。调查结果显示:两国公众继续看重中日关系,但对两国关系现状认可度达近十年最低;中日双方相互好感度有升有降,总体难言乐观;领土问题对公众影响出现一定程度弱化;新话题备受关注,“大气污染”在日超过“钓鱼岛”成为关注首选;两国民众看重民间对话和交流对改善中日关系作用;双方对经济合作态度稳定,但认识分歧有所扩大;中日双方了解彼此的渠道在朝多样化发展。中国日报2014年9月9日(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认识。(6分)【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答案】答案:(1)合理性:中国社会停滞不前,而先进日本的侵略可以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2分)原因:由于日本资源短缺,市场狭小,迫切需要资本与市场来促使其资本主义发展,施行大陆政策(或对外扩张)是日本必然选择(2分);为缓解明治维新特别是大危机后,日本国内的矛盾的,把国民注意力转移到国外(2分);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此时的日本是个极具侵略性的军国主义国家(2分);当时中国的落后与腐败,是使日本敢于冒然发动战争(2分)。(任答3点既可得6分)(2)正面战场:淞沪会战:消耗了日军,使日军此后再也无力发动战略进攻;(2分)(有其他战役及影响正确的也可得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2分)武汉会战:大大分,每点2分)敌后战场:平型关战役:取得了八路军出师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2分)百团大战: 重创日军的据点和交通线,歼灭日伪军4万余人(2分);(如有其他正确表述,也可得分)(3)略解析:(1)“合理性”从材料一中“中国在汉以后的几千年几乎没有显著进展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停滞论”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发动侵华战争在文化上的一个借口”可分析出答案。“原因”结合所学日本军国主义传统、自身发展的困境和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的落后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2)“两个战场”是指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战役”从“遏制日军侵华步伐”来列举史实即可。(3)本问是开放性的设问,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有理即可。【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