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与视角.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2528174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PPT 页数:122 大小:3.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与视角.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与视角.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与视角.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事业管理 专题讲座,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果戈理,学习目标,认识公共管理学科 了解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感知中国社会现实与公共管理环境 体会公共情怀与公共精神 培养凝练专业学习习惯与方法 “生活学术化,学术生活化”,教学方式,专业教师集体教学,开设专题,共同考核 阶段递进式教学计划 讲授、阅读、思考、实践 学习与成长,课程设计思路与主题,大一:宏观层面,公共管理与中国社会 大二:中观层面,专题讲座 + 师生研讨 大三:微观层面,实践调研 + 专题自主研讨 大四:综合运用,完成毕业设计 即战力与持续竞争力 做最好的自己,课程体系,主题:公共管理与基层治理 1、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与视角 2、基层政府治理:政府公信力的分析框架 3、讨 论 4、城市社区治理:多元主体的冲突与协作 5、讨 论 6、乡村自治的逻辑:政权下乡与文化沿袭 7、讨 论 8、总 结,考核方式,平时成绩:考勤、作业、讨论、课后阅读等。 期末考试:开卷考试,公共管理研究:理论、方法与视角,主讲:刘红祥 E-mail:lhx4501,“公共管理与基层治理”系列专题之一,主要内容,1、回顾: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2、定量与定性、科学研究进程 3、公共管理研究的视角 4、国家-社会分析/过程-事件分析 5、一个实例,1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1 方法论 哲学基础 逻辑 范式与价值 客观性,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社会研究方法体系,方法论 (methodology) 方法论是指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包括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等问题。 社会科学能否客观地认真社会现象? 是否存在客观的社会现行? 应采用何种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 如何判断社会科学知识的真理性? 人的主观因素(价值观、伦理观)对社会研究有什么影响? (范式:社会事实、社会定义、社会行为),社会研究的两种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 positivist sociology 社会研究应向自然科学研究看齐,要通过具体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 孔德“观察优于想象” 迪尔凯姆“把社会事实作为事物来看待” 人文主义方法论 anti-positivist sociology 社会研究要考虑人的特殊性,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中的主动性。 韦伯“投入理解” 米尔斯“人对人的理解”,实证精神,孔德的“实证”范畴的含义:(1)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认为,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证实理论。 他将自然科学法则引进了社会研究。 孔德的实证主义中,暗含一个假设:作用于自然界的法则也同样作用于人类社会,因而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也就适用于人类社会的研究。,反实证主义,代表人物:德国社会学家狄尔泰(18331911) 他认为,对人和社会就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而只能以人文学科的主观方法对具体的个人和事件进行解释和说明。 20世纪的社会学现象学派也否定了实证主义的许多假设。 反实证主义学派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观点,它们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动摇了孔德的实证体系,但是却未能改变社会学的实证传统。,20世纪初的“证伪理论”与“范式”概念,“证伪理论” 代表人物:科学哲学家波普尔(1902 ) 他认为,科学知识的起源是从各种“问题” 开始的,而不是经验实证主义所说起源于经验观察和归纳。 他用“自由想象优于经验观察”的命题否定了孔德的“观察优于想象”命题。 波普尔提出了自己的“证伪理论”。其精髓就是其著名的“假设检验法”或称“试错法”。 公式表示: P1(问题) TT(试验性理论) EE(排除错误) P2(新问题) ,库恩(T.Kuhn)的“范式”概念,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 范式是指研究、观察问题时的角度、视野和参照框架。 科学发展动态模式为:前科学时期 常规科学时期 反常和危机 科学革命 新的常规科学时期。 科学革命表现为抛弃旧范式建立新范式。,2、研究方式,指研究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社会学常用研究方式 1.调查研究 2.实验研究 3.实地研究 4.文献研究,基 本 方 式,3、具体方法和技术,包括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各种操作程序和技术。 1资料收集方法:问卷、访谈、测验、实验、文献等 2资料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定性分析 3其他技术:问卷及量表制作技术、计算机技术、编码技术等,具体方法技术,问卷法 访问法 观察法 量表法 抽样方法 测量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 定性资料方法 计算和应用技术 ,总结:社会研究方法体系各部分间关系,(1)方法论制约研究方式的选择 实证主义方法论调查、文献、实验 人文主义方法论实地研究 (2)研究方式与不同的方法技术之间也存在着密切关系 (3)不同的研究方式有不同的研究目的 调查描述大总体的情况,变量关系 实验证明两个变量的因果关系 实地结构理论 文献时空上无法达到的社会现象,2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一、含义 定量研究:关于事物数量方面的研究,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定性研究:关于事物构成和性质方 面内容的研究,依赖于对事物的含 义、特征、隐喻和象征的描述和理解。,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别,(一)方法论基础 定量研究实证主义方法论 定性研究人文主义方法论 (二)研究方式 定量研究标准化、系统化 定性研究灵活性、特殊性 (三)分析方法 定量研究统计分析 定性研究文字描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定性研究特点,定性研究有以下特点: (1)定性研究所运用的方法多运用典型调查方法来获得资料,并以此为主要依据获得结论。 (2)定性研究可以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探寻其本质特征和要素,从个别的、典型的材料中得出结论。 (3)定性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多具有概括性或概貌性。 定性研究的不足: (1)定性研究只研究了某些典型事物,忽视了同类性质事物数量上的差异。以典型概括一般,其结果往往是对同类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以偏盖全) (2)定性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受调查研究者主观成分的影响,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对象进行调查,甚至不同的人选择同一对象进行调查,但其结论也会出现不同的、甚至出现相反的结论,势必造成可比性较差。(主观性较强) (3)用定性研究得出的结论,推断所涉及的社会现象,如果据以推导的大前提失真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很大的失误,而且不易觉察。(一错再错),定量研究的特点,定量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1)在实地调查搜集资料方面,定量研究强调运用抽样技术选择样本。 (2)在对样本进行调查研究中,定量研究是运用变量、操作化、假设、检验等概念和方法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量化研究。 (3)定量研究类型是为认识社会现象的不同性质提供量的说明、通过量的研究来了解事物的性质,或者通过量的分析、了解某一社会现象各要素之间量的关系。,科学研究的进程,科学环 美国华莱士,社会学中的科学逻辑 研究流程:假设演绎法,选题,研究设计,资料收集,资料整理分析,结论,理论,假设,经验概括,接受或拒绝假设,经验观察,形成概念 建立命题、 理论的方法,逻辑演绎方法,操作化方法,量度、测定与分析方法,检验假设的方法,逻辑推论方法,理 论 研 究,经 验 研 究,理论建构(归纳法),理论演绎(演绎法),华莱士:社会研究的“科学环”,理论化 逻辑方法,科学环,社会研究过程,3 公共管理的研究视角,社会现象的观察角度: 之一:个体视角(微观) 之二:集体视角(整体/宏观) 之三:阶级/阶层/组织/过程视角(中观),思考转型期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框架,1、政党-国家-市场-社会-个体的宏观框架 国家-社会关系 2、制度 行为(过程)的中观机制 结构-制度分析 过程-事件分析,公共管理的研究视角/范式/框架,1、政治系统论/结构功能主义 2、行为主义 3、理性选择主义 4、制度/新制度主义(制度变迁),一、政治系统论/结构功能主义,政治系统论与结构-功能分析法的启示 1,政治系统论关注的核心问题 1政治角色及角色间关系构成政治体系 2政治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无限互动:支持、压力、要求与反馈 2,结构-功能分析法关注的核心问题 1任何政治体系均履行类似的功能:体系-过程-政策;政治社会化-政治录用-公共政策 2不同的政治功能由不同的政治结构来承担:各国差别最大,政治系统论,政治系統的構成: Inputs(Demand、Support) Political System Environment(不具政治性質的事務) Outputs(Decision-Making、Action) Feedback。 轉換(Conversion)與均衡(Equilibrium),政治系统论研究方法,研究原则: 整体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 动态开放性原则 合目的性和自组织性原则,政治系統論之演變,David Easton政治系統論: 系統功能:政治系統如何維繫-政治甄拔、政治社會化、政治參與與溝通,即系統的維持與調適。 過程功能:需求和支持、公正的程序,即政治過程怎樣進行(輸入),並達成權威決定-利益主張、利益匯集、政策做成、政策執行。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與群體生活間的關係社會福利、平等、自由、受益權;法規規範制定與實施;符號正當性與合法性的獲取。,政治系統論之優點與限制-1,概念架構(Conceptual Framework)之性質:用以整理議題、組合資料或分析現象的理論工具。Easton:(概念)分析(Analytical)架構是一個由工作假設(Hypotheses)所構成的系統,它建立與使用的目的,是要導引實證研究,俾就具有知識重要性的問題獲得更佳的了解,此即行為主義強調的觀點:理論指導研究,研究成果再改進理論的正確度,最後得到由法則體系構成,涵括所有政治現象的一般理論(General Theory)。,政治系統論之優點與限制-2,政治系統論之優點: 強調從整體來觀察與分析。 能將不同領域或層次的現象與議題連結起來。 不但強調行為層面的觀察也透過結構概念將制度研究納入。 具有較高的伸縮彈性有利於政治學的比較研究。 政治是系統與環境交互影響與調和而達到公共事務管理的目的。,政治系統論之優點與限制-3,政治系統論之限制: 它是借自生物及機器的一個隱喻(Metaphor) 。 實存世界尋求均衡狀態很難(Almond:基本上是追逐利益)。 結構功能分析還不夠周圓。 內環境可經國家權力直接分配,外環境則不能。 系統能否永遠持續下去,需經考驗。,结构-功能主义,政治体系 (political system) 政治结构 (political structure) 政治体系的功能(function of political system),政治结构功能分析方法,政治结构功能分析方法是在政治系统论分析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方法。研究政治系统履行的功能以及实行功能的结构,为分析政治系统提供了一个框架,强调分析每一特定系统中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结构功能主义研究原则,结构与功能共生 历时性分析与共时性分析的统一 结构和功能的多项对应,阿尔蒙德等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另见东方出版社,2007年)。 1956,比较政治体系(论文); 1960,发展中地区的政治; 1966,比较政治学:发展研究途径; 1978,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政治体系,提出此概念的目的(P1,页码均按中文1987年版标注): 取代旧的术语(国家、政府、民族等); 使用它可以使人们注意到社会内部政治活动的整个范围; 强调政治领域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政治体系概念的特点,1.对非正式政治组织与关系的关注(P5): 政治体系不仅包括政府机构,例如立法机关、法院和行政部门; 而且包括所有结构中与政治有关的方面,如亲属关系、等级集团等传统结构; 政党、利益集团和大众传媒等非政府性组织; 及诸如动乱之类的非常态政治现象。,2.政治体系是动态的(P7): 政治体系是由国民、或选民同立法者、行政官员与法官这些相互的角色构成的。当人们参加政治活动时就从非政治角色转换为政治角色,每个人都是出入于政治体系的。 3.政治体系是政治结构的总称(P14) : 政治体系则是由相互作用的结构(例如立法机关、选民、压力集团和法院等)构成的。,政治结构,政治结构(P14)就是政治角色的某种组合,或者说是政治行为模式。结构(例如立法机关)就是由各种相互关联而又相互作用的角色组成的。 特点: 政治结构是政治体系的一部分,但没有严格的系统分类; 有时政治结构是承担某种功能的组织,但承担不同功能的结构在包括的内容上互相交织。,政治体系的功能,1960年提出,所有政治体系的七大功能:政治社会化、政治录用、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治交流、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等。 1966年又区分维持、转换和效能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功能,即体系、过程和政策。,维持和调整功能是体系深层的功能(体系功能),包括政治社会化、政治录用和政治交流(在1984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中去掉了政治交流)。 政治社会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 政治录用(political recruitment) 政治交流(political communication),政治交流的结构:,非正式接触 非政治的社会结构(家族、教会) 政治输入结构(利益集团、政党) 政治输出结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 大众传媒 政治交流的两大类型(程氏分类法): 政府体系内部 政府与民众,政治交流的重要性,信息失真决策失误 传递受阻政令不通 控制隐瞒信息专权弄权 制造传播假信息误导民众 信息不对称滋生腐败 信息不一致政治混乱 程子:呼唤中国的信息政治学(政治传播学)。 思考题:为什么1984年在体系功能中删掉了政治交流?,转换功能则指的是体系内部层次的功能(过程功能),它包括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等: 利益表达(interest articulation) 利益综合(interest aggregation) 政策制定(policy making) 政策执行(policy implementation),政治效能指的是政治体系的能力(政策功能),这一层次的能力包括管制的功能、提取的功能、分配的功能和象征的功能,它们决定体系在环境中的表现。 提取(extractive performance) 分配(distributive performance) 管制(regulative performance) 象征(symbolic performance),对阿氏比较政治学的解读,比较政治学:哪里有“比较”? 比较政治学是结构功能主义者向人们展示其提出的分析、认识和比较各国政治的基本标准和框架; 引证不同国家的资料。一方面是因为正是通过对这些国家的比较才得出了他们的标准和框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他们所提供的标准框架与各个国家的某些方面进行比较。,全书的主要内容,第1部分导论,第2部分体系功能,第3部分过程功能,第4部分公共政策。为了便于理解结构功能主义,我们实际上可以把它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与作者的划分相一致,主要是第13章; 第二部分包括作者所划分的第2部分、第3部分和第4部分,即第414章。,两大部分 作者划分的4部分 结构或功能的具体内容 补充说明 结构 第1部分导论 政治结构 政治体系结构 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是政 政治过程结构 治体系,所有的政治体 政治政策结构 系都有相应的政治结构。 它们是体系结构、过程 结构和政策结构。 功能 第2部分体系功能 政治社会化 体系功能并不能被理解 政治录用 为“体系具有的功能”, 政治交流 它是政治体系为了维持、 适应生存而需要的功能。 第3部分过程功能 利益表达 利益综合 过程功能实际上是政治过 政策制定 程的各个环节所具有的政 政策执行 治作用。 第4部分政策功能 作为的功能 政策功能说明的是公共 结果的功能 政策对政治体系有什么 样的作用。,还需注意的几个概念,关于“体系功能” 从对汉语的一般理解,人们往往会把它理解为“政治体系所具有的功能”。这是错误的! 体系、过程和政策都是执行政治功能的不同层次,而在体系层次的功能主要涉及体系的维持和适应问题,政治社会化、政治录用、政治交流之所以能被列入体系功能,是因为它们是政治体系维持和适应生存所必需的功能。,关于“公共政策”与“政策功能” : 第11章题为“政治体系的实际作为”,实际上主要讨论的是作为政治输出的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它不过是限于行为表面化的第一层次的功能,如提取、分配、管制和象征等,因此我们在这里把它们称为“政策的作为功能”或“表层功能”。,而在第12章“结果和反馈”中,作者实际上讨论的是公共政策的结果要起的作用,即政策的最后的、深层次的或者是抽象意义上的功能,如福利、安全、正义、自由等,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政策的结果功能”或“深层功能”。,结构功能主义的特点,五个基本观点: 所有政治体系都具有政治结构和政治文化,所有的政治体系都具有同样的功能(政治结构、政治文化、政治功能的普遍存在性); 政治结构的多功能性,即所有政治结构的功能都是多方面的; 政治体系的某些功能可能需要不同的结构来履行,某些非政治机构也承担政治功能(多结构性);,在不同的政治体系中,相同的结构可能会履行不同的政治功能(差异性); 不论是政治结构还是政治文化,当代所有的政治体系都是传统与现代的混合(混合性)。,方法论特征,1.把政治结构当作政治分析的起点 不同于传统政治学把政治制度当作政治分析的出发点。政治制度只是政治结构的一部分,政治结构的内容要比政治制度宽泛得多。,当代结构功能主义有两个分析思路: 其一是从具体的政治结构出发去考察这个政治结构相应的政治功能; 其二是把整个政治体系设想为一个大的结构,首先分析这个总结构的功能,然后在分析其功能的过程中自上而下地分析具体的政治结构。,2.分析的重点是政治体系的功能 从功能的角度定义结构。 结构功能主义方法是对既定的政治体系所作的分析,但不是把政治结构作为分析的重点,而是着重分析各种特定政治结构的运行机制,分析它们对于政治体系具有什么样的功能。,3.把制度视为外生变量(给定条件) 假定人们在既定制度和规则下活动,如何影响和产生公共政策,而未考虑制度(尤其是宪法)是如何产生和变化的。 事实上,制度和规则本身的产生和变迁正是政治过程的重要内容。,4.西方中心主义 以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历程作为样板,以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政治现状为蓝本,为发展中国家规划发展道路、理想前景; 具有冷战色彩(经过伪装),5.概念相对缺乏精确性 政治体系、政治结构等基本概念缺乏精确性,其方法被时人批评为缺乏科学性; 试图用一套新概念和术语取代原有的政治学术语,大而不当。,二、行为主义,行为主义(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把政治行为作为政治研究的出发点和基本分析单元; 注重现实政治过程的动态研究; 抛弃传统政治学浓厚的道德和哲学色彩,主张价值中立,研究科学化(可测量、可计算、可验证) “宁可错误,也不可含混不清”。,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对象:个体心理和行为,政治团体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政治系统或政治体系; 研究方法:学科交叉,科学、量化,价值中立,系统分析、结构功能主义、数理统计与分析; 研究领域:政府行为、政党行为、利益集团、个人行为及心理;政治发展、政治文化、决策科学、政治参与等。,关于定性与定量之误解,定性是规范研究,定量是经验研究(); 个案研究是经验研究,是定量研究() ; 有统计数字就是定量研究() ; 定量科学,定性模糊() 。 二者没有必然高下之分,经常结合使用。,主要理论流派,从主题上分: 政治决策理论:西蒙、林登布洛姆 政治系统理论:伊斯顿、阿尔蒙德 政治发展理论:阿尔蒙德、白鲁恂、亨廷顿 政治文化理论:阿尔蒙德、白鲁恂 国际政治理论:多伊奇、卡普兰,代表人物,拉斯韦尔、伊斯顿、基、杜鲁门、沙奇内德、阿尔蒙德、维巴、派伊、怀特、西蒙、达尔、林登布洛姆、勒纳、派伊、阿普特、亨廷顿、多伊奇等 战后到80年代,美国政治学的名家大师多数都是行为主义者,只有少数名家例外:摩根索、施特劳斯、罗尔斯、哈耶克等。,行为主义政治学部分著作,戴维.杜鲁门政治过程,1951 拉斯威尔政策科学,1951 戴维.伊斯顿政治系统,1953 路西.派伊马来亚的游击共产主义,1956 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引论,1956 勒纳传统社会的消失,1958 李普塞特政治人,1959 赫伯特.西蒙公共行政,1959 阿尔蒙德和科曼发展中地区的政治,1960,阿尔蒙德和西德尼.韦巴公民文化,1963 安普特现代化的政治,1965 戴维.伊斯顿政治分析的框架,1965 路西.派伊和西德尼.韦巴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1965 路西.派伊政治发展面面观,1966 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1965 林登布洛姆政策制度过程,1968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1968,三、理性选择主义,阿罗:社会选择理论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 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治理之道,理性选择理论(the rational choice theory),理性选择是把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应用到政治过程的产物。 广义的理性选择理论包括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学派、新政治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狭义的理性选择理论集中于政治学领域。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理性选择理论成为政治学中主流模型。,特点:,方法论上坚持个人主义(以个体为分析单位)和个体理性的假设,即经济学中理性的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体有充分的理性能力,都会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政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但行为是选择的结果,选择的依据和标准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理性)。,重要著作,阿罗(Kenneth Arrow)社会选择和个人价值(1951) 唐斯(Anthony Downs)民主的经济理论(1957); 奥尔森(Mancur Olson)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 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1990)。 唐斯和奥尔森被视为对政治学影响最大的两位经济学家。,唐斯的生平,1952年毕业于明尼苏达州的卡里顿学院(Carleton College),读的是政治学理论与国际关系。 1956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师从阿罗。1957年出版博士论文民主的经济理论。1967年出版官僚制内幕。19591962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教授经济学和政治学。 从1977年起任布鲁金斯学会研究人员,目前是高级研究员。,唐斯在政治学中的地位,政治科学新手册政治学引用排行榜: 最常被引用的作者:唐斯与奥尔森、西蒙、布热津斯基、巴里并列第八(布坎南、伊斯顿、拉斯威尔、罗尔斯、沙特利等10人并列第10)。 在政治学带头人中被列为“高度显著的整合者”(共七人):在整个学科最常被引用,但难以归入特定的子领域。 最常被引用的书籍:民主的经济理论排名第一!,基本概念,1.理性(45页) 哲学上的理性:思维过程完全由逻辑命题组成,不带有任何偏见,不受任何情绪干扰。 经济学的理性:在给定投入下使产出最大化,或在给定产出下使投入最小化。,更复杂的定义:,当面临一系列的可选方案时,能够做出决定; 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顺序排列可选方案; 偏好顺序是可以传递的; 总是选择在偏好顺序中位置最高的可选方案; 面临同一选择时总是做出同一决定。,2.不确定性(7174页) 缺乏有关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假想事件的确切知识(人生无常)。 掌握足够的信息可以排除大部分不确定性,但有些不确定性是固有的。 选民和政党都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选民无法了解政府的行动以及政策的变化对他的效用的影响;政党无法掌握经济状况的变化、选民的选择及相互影响、其他政党在某些问题上的政策。,3.其他经济学概念(本书没有定义) 偏好(preferences) 偏好是指消费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偏好是主观的,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效用(utility) 效用是用来衡量消费者从一组商品和服务中获得的幸福或者满足的尺度。 理性就是在经济约束条件下寻求效用最大化。,外部性(externality),外部性又可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的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对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强加了成本或赋予利益的情况。 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两种,所谓外部经济就是: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该人或者该企业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所谓外部不经济就是:某人或者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人带来损害,但该人或该企业却没有为这种损害进行补偿。,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改善,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并且在经济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指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至少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差的结果。 帕累托改善(Pareto improvement),指可以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至少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境况变差的结果。帕累托效率意味着所有的帕累托改善都不可能。,基本认识,1.政党 (P31)政党的主要目标便是赢得选举。其所有行动都是以选票最大化为目的。 (P25)政党是为了赢得选举而制定政策纲领,而不是为了制定政策纲领去赢得选举。 (P89)政党就其本质而言仅对执政感兴趣,而对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或理想的社会毫无兴趣。,(p102)政党选择某一意识形态是因为它能赢得选票,并非是因为相信它。因为其目标是执政,而不是创造更美好的社会。 (p23)对政党的定义:谋求通过在按期举行的选举中取得官职来控制国家机器的团队。,2.选民 (第3章)理性的选民追求最大化个人利益,这种对利益的追求驱使他们支持能给他们带来最大利益的政党。 (p35)选民将票投给他认为在未来能带给他比任何别的政党都更高的效用的政党。 (p38)理性人感兴趣的并不是政策本身,而是他们自己的效用收入。,3.政府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的政府的目标是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看法是有问题的(第15章)。 (p264)政府是由人管理的,所有的人都是由于私利的驱使执行社会功能的,政府功能和政府管理者动机之间的关系,是决定政府行为的关键因素。 (p47)构成政府(执政党)的主要动机不是最大化社会效用或福利,而是选票最大化。,少数联盟和阿罗不可能定理,多数原则不敌少数联盟: 假设全体选民由A、B和C组成,政府要在两个问题上作出决定。 在第一个问题上,政府的立场被A和B轻微赞同,C强烈反对; 在第二个问题上,B和C略表赞同,A强烈反对。 A和C由于政府的活动蒙受净损失,他们将把票投给在这两个问题上赞同少数人观点的政党(如果有政党发现这一点,就会在这两个问题上批评政府而获得多数支持)。,阿罗不可能定理,在有些情况下政府无法做出正确决定: A、B、C是三种互相排斥的政策,选民甲、乙、丙对它们的偏好排序各不相同。 如果政府选A,则反对党选C,执政党失败;B则A;C则B。反对党永远占优。,意义,在有些条件下,个人偏好顺序的加总不能产生社会的偏好顺序,个人理性选择的相加未必能产生社会选择; 在有些条件下,社会选择不能满足理性原则,即完整性和传递性:社会必须对任意两个社会结果能作出优劣判断和选择;排序不能出现逻辑循环或混乱。,传统的制度研究,新制度主义的兴起及其核心特征,新制度主义的基本范式,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困境,四、制度研究途径与新制度主义的兴起,传统的制度研究 制度的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习俗惯例,也就是人类行为中的规则性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带来秩序和可预测性;二是规则或赋予权利,也就是个人的选择集合,就事实上和法律上的关系来说都被社会所认可。 传统制度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正式的规则与组织而不是非正式的惯例,是正式的政府结构而不是更宽泛的对政治管理的制度性约束。,制度研究途径与新制度主义的兴起,传统的制度研究 传统政治学的制度研究法主要是静态分析方法,它把政治学看成一种法律规范的科学,研究国家制度的结构和法制等制度性问题,其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对政府正式机构和与此相关的法律或宪法文件的研究上。,结构主义:认为政府的正式结构决定着政治行为,规范性:强调对政府的好与坏的评价,法律主义:认为正式的法律在政府管理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历史决定论:强调历史的核心影响,整体主义:注重从整个政府体系的角度来描述和比较,方法论特点,法律主义:认为正式的法律在政府管理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大致正确地描绘出现代国家的制度形态,并对这些国家的政治运行发挥了一定的说明和指导作用;对团体、政体乃至其他制度类型的建构,为学者及其他感到兴趣的人士提供了对现代国家政治经济作进一步比较和整理的基础;隐含的价值或直接强调的信念,一般反映出西方文明的基本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近代政治学的一些教本或著作,经非西方社会或落后地区的政治发展发挥过鼓舞或激励的作用,也对这些地区现代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优点,传统政治学注意的政治,主要在于国家或政府方面;而国家正式结构以外的政治,诸如政党或利益集团等,在近代政治学中受到注意的程度很低;传统政治学研究的层次,主要在于正式的机构组织层次,它涉及个人表现或政治行为的也较少;传统政治学讨论的制度或政府类型,大多抽取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验,而很少关乎非西方社会,因此,非西方社会能否从此类制度分析而直接受益,难以断定;传统政治学对政治价值的讨论,有时容易流于主观或空泛,对于希望确切掌握其意义或寻求更为明确依据的学者,这还是需要努力改进的地方。,缺点,传统的制度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制度议题与制度研究表现为多种演变趋势 : 首先,不再强调制度研究与行为研究是两种尖锐不同的方法与途径; 其次,宏观理论与制度概念的再结合; 第三,公法与制度功能的再强调; 最后,某种近乎范式转换的动向,也就是国家概念的复起。,新制度主义的兴起及其核心特征,从以组织为焦点到以规则为焦点,1,从对制度的正式理解到对制度的非正式理解,2,从对制度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3,制度分析的价值立场明晰化,4,对制度的理解从整体描述向专门研究转化,5,制度从把作为外生变量到内生变量的转化,6,新制度主义的兴起及其核心特征,新制度主义的基本范式,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政治制度是规则与动机的体系,在这些体系中,个体试图实现他们的效用的最大化,规范制度主义:研究体现在政治制度中的规范与价值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经验制度主义:类似于传统的制度主义,对不同的制度类型进行分类,并就它们对政府绩效产生的实际影响进行分析,历史制度主义:考察有关政府体系的制度设计的选择如何影响个体未来的决策,国际制度主义:国家的行为受到国际政治生活中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结构性约束,基本范式,社会学制度主义:研究制度对个体产生意义的方式,并为政治科学中的规范制度主义提供重要的理论建构的材料,网络制度主义:个体与团体之间正式和非正式互动模式如何影响政治行为,三类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更多受经济学的影响,它是将理性选择与制度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的一个学派。制度是人为的创造、设计和创新的,这些都是基于个体的理性假设的基础上的;制度构成了一种“策略背景”,可以塑造人的行为、影响政治结果,历史制度主义强调了国家本身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反对行为主义忽视国家的作用,要求回归国家。,社会学制度主义从质疑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开始,认为个人并不是寻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或者“经济人”,而是“社会人”。 遵从适当性逻辑,关注的重点是:为什么组织采用一套特定的制度形式、程序或象征符号,这些是如何在组织内传播的。,新制度主义的基本范式,新制度主义对传统的研究方法有继承更有发展。,新制度主义将价值、规范问题重新引入政治分析,打通了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联系。,新制度主义既关注政治生活中的的非正式惯例,也关注正式的章程与组织结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意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困境,新制度主义在关于制度的定义与存在问题上内部有争论,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对个人行为的约束以及个人与制度的关系问题上矛盾重重。,新制度主义内部的理论类型的多样化,这些不同的类型在方法论上存在根本分歧。,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问题与争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困境,4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方法及理论,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 “国家与社会研究的是传统上所说的官府与民间的权力的界定、变化或交换,进而发现关于社会秩序的制度与规范的变化。”(张静:国家与社会,1998) 国家-社会研究的核心问题围绕公民社会展开。 公民社会的核心是观察社会组织的自主程度。,相关理论总结,市民社会/(社会主义、全球)公民社会的相关思考(童世骏,俞可平,郁建兴,邓正来):关于中国在既有体制和意识形态框架下如何生长公民社会,并与其他国家对话和衔接 合作主义/治理理论的相关思考(俞可平):如何建构中国自身的治理理论,总结和提炼出中国的治理转型道路 全能主义与后全能主义的思考(邹谠,萧功秦,李慎之,哈维尔):关于当前中国国家性质和社会性质的定位,第三部门/非政府(营利)组织(秦晖,王名):建设性非政府组织如何拓展社会自主空间 法团主义/统合主义的相关思考(张静):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成长是否促进了地方公民社会的壮大 第三领域与非正式治理的理论(黄宗智):传统中国乡村的治理模式 分类控制的相关调查与研究(康晓光):中国事实上的国家与各类社会组织关系 新传统主义/庇护关系的理论(华尔德,Oi, Jean C , Ma, Shu-Yun):单位中的关系模式与基层政权中政商关系 依法抗争,以法抗争与以理维权(于建嵘,应星):农民和工人进行抗争的模式,当前我国国家-社会的关系模式与结构性特征,维度一: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基层政府 维度二:城市地区、城郊区与乡村地区 维度三:工人、农民、市民与知识分子 维度四:公民社会、底层社会、灰社会与黑社会 维度五:各类新兴社会力量崛起与政府间关系 维度六:体制内组织,体制外组织与国际组织 维度七:经济领域、公益领域与权利政治领域,过程-事件分析方法:口述史,“过程事件分析”,就是说比较强调带有事件的过程,特别是那些有开头、有结尾、有情节的事件的过程。 涉及到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一种实践的形态,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构的概念。 作为一种共产主义文明,在最鼎盛的时期曾经涵盖了整个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应当说和资本主义相比还有一套自己非常独特的逻辑。我觉得这是我们社会科学非常宝贵的遗产。那么这样一个逻辑它是怎样形成的?其实践形态、运作逻辑究竟是什么东西?它遵循的一种什么原则?我后来把口述史定义为共产主义文明的一种实践形态,就是说过去我们对这样一个文明是从意识形态层面、从正式制度结构层面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它真正在老百姓当中的实践形态,与它的正式制度、意识形态其实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过程事件分析”作为一种研究策略,主要就是想研究国家和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1、是真正的事实,或真正的逻辑,有时侯只有在事件当中才能呈现出来,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结构上的不可见性”,就是说有一些东西的确在起作用,但如果不时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它就不能够呈现出来。我们如果作农村研究,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农民经常会说谁跟谁近,谁跟谁远,只有“有事的时候”才能看出来。“有事的时候”就是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发生纠纷的时候。农民在一起聊天、互相递烟、开玩笑的时候,是看不出远近的。这就是说有一些关键的因素在结构上具有一种不可见性,它们只有在过程、在事件当中才能呈现出来。这是“过程事件分析”可以为我们增加的第一个东西。,2、过程本身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解释现象的源泉。为什么呢?因为在过程中,可以形成一种推动过程的逻辑。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坐公共汽车时经常会看到,一个人踩了另一个人的脚,也不见得踩痛了,但就因为出言不逊而吵了起来,最后打个头破血流。那么有什么理由认为那个人刚踩了他一脚时,就必定要发生这种结果呢?没有理由。这样的结果是在过程中产生的。所以,我认为对于过程,在社会学研究中是重视得不够的。有的时候顶多把它看做刚才第一点所说的,能够在过程中看到一些东西,但是很少有把过程本身看做一种独立的解释现象的源泉的。如果我们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待过程,事实上就涉及到一种对于究竟什么是社会事实的看法。,应当把国家与社会关系看做是一种过程。也就是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处于实践中的。由此得到的应当是一种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的镜像。有时侯我就想,从这样一个角度描述出来的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应当是类似于刚才说到底印象派画家画出来的空气和阳光一样,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画家能把国家与社会关系画出来的话,他应当用一种印象派的手法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动态过程描述出来。从这样一种动态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潜在的因素是如何被激活的,衰败的东西是如何得到强化的,散乱的东西是如何重组的,更重要的是,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如何再生产出来的。正是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一种可能性,就是刚才讲过的现实中国农村的组织结构和它的功能结果之间的不对称性。对这样一种现象的解释,只有在一种动态的实践过程中去寻找。,3、运用这种研究策略,可以克服“国家中心论”和“本土性模式”的对立。最近几年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有关农村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基本都受到这两种理论模式的影响,一种比较强调国家利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视角;一种比较强调本土性利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在这两种视角或两个模式之间,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对立和争论。我觉得如果把国家与社会看作是一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克服这种对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双方是一种共同参与的互动关系。这三个个案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国家与社会关系有时在实践中是相当模糊的。所以,我觉得从例证的意义上说,这种研究策略可以克服这两种模式的对立。,4、它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解决研究单位的选择的问题。有一本叫作“当代中国的农民与国家”的书中,用了好几页的篇幅来讨论一个问题,就是研究中国农村的单位应该是什么。比如说研究改革前的农村,应该以什么东西作为单位?作者提出的是以生产队作为单位。为什么呢?因为正好在生产队这个层面上,国家与农民发生关系,如对农民罚款、收农粮等。所以生产队成了一个舞台,成了一个国家和社会在那儿上演戏剧的舞台。这个研究单位的选择,我觉得起码在对当代中国农村的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的结论。前面国家中心论和本土性模式的对立和研究单位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关的。我们可以看到有相当部分强调国家中心论的人,更多的是以乡镇作为研究单位,特别是集体、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方。他们强调集体、乡镇企业的发达如何给行政组织提供了经济的资源,然后如何调和行政权力的过程。而本土性研究大部分是以村庄为研究单位,在这里往往国家的权利不见了,看到更多的是一些民俗、民风这样的因素在起作用。我们都知道,无论片面强调这两者中的哪一个,实际上都是有很大偏颇的。我觉得如果我们根据动态的过程,象这三个案例中,上访的案例我们提到从消极的农民、积极的农民一直到中央各个层次;收粮过程涉及乡镇、村庄和农民三个层次;种洋香瓜也涉及到这样三个层次。我们看到的是几方对同一个过程的投入。所以采取这样的一种研究方式和策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研究单位的选择问题。,一个实例:“创优”过程的文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