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教育的起步》PPT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520853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38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教育的起步》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近代教育的起步》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近代教育的起步》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第一节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 第二节洋务学堂的兴办 第三节留学教育的起步 第四节“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与张之洞的劝学篇,第一节 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一、近代中国第一所教会学校马礼逊学堂(了解识记) (早期的英华书院) 时间:1839年底在澳门建立,1842年迁往香港,1850年停办。 主持校务者:美国人勃朗 学生:第一批6人,穷人子弟,包括最早的留学生容闳和第一个西医黄宽。迁香港时11人,1844年达32人。 课程:国文、英文、算术,后增代数、几何、地理、历史、音乐等。,早期:仅限于开放的通商口岸,规模很小,附设于教堂,多是小学程度,招生对象为教徒子弟或无家可归的乞丐。目的是为“传播福音开辟门路”。免收学费、膳食费,还提供衣服和路费等。 代表:马礼逊学堂、上海的徐汇公学、宁波的崇信义塾、福州的格致书院等。,二、教会学校的发展概况(了解识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传教士获得在内地传教的权利,教会学校迅速扩大。 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1876年。数量由200所发展到约800所,学生人数达两万人左右。有少量教会中学出现,招生对象由主要收容贫穷子弟转向注重吸收富家子弟特别是新兴买办阶级子弟。 第二阶段始于1877年的第一次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学校数到1899年增至2000所左右,学生达4万人以上,一些学校升格为大学,当时中国高层次教育事业的优势为外国人所把持。,二、教会学校的发展概况(了解识记),第二节 洋务学堂的兴办,一、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了解识记) (一)类别: 1.方言学堂,即外国语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等,主要培养翻译人才。 2.军事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主要培养能使用洋枪、洋炮的官兵。 3.技术实业学堂,如上海机器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主要培养能够制造、使用和维修机器的人员和一些通讯人员等。,(一)类别: (二)特点: 1.新的特点 (1)培养目标:造就各项洋务事业需要的专门人才 (2)办学性质:部门办学,是具体洋务机构的组成部分或附属单位,直接针对本部门或机构的需要培养人才。 (3)教学内容:学习西文、西艺为主,包括外语、数学、格致、化学等一般性课程以及和各自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重学以致用。 (4)教学方法:按照知识的接受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 (5)教学组织形式:制定有分年课程计划,确定了学制年限,采用班组授课制。,一、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了解识记),(一)类别: (二)特点: 2.新旧杂揉的特点 (1)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学制系统。 (2)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总原则下,在传授西文西艺的同时,不放弃四书五经的学习。 (3)管理具有封建官僚习气。 总之,洋务学堂以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作为主要课程,在形式上也引入了资本主义的要素,初步具备了近代教育的特征。,一、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了解识记),创建:1862年建于北京,学生为满族亲贵十五岁以下的少年。 发展:初创时仅设英文馆,第二年添设法文馆、俄文馆。1866年增设天文、算学馆,成为综合性学校。1871年,设德文馆,1895年设东文馆。1898年,科技教育部分归于京师大学堂。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特点: 1.在培养目标上,专为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不再是培养应付科举考试的官僚后备军。学生入学途径主要有咨传、招考、咨送。 2.在课程设置上,侧重西文西艺,汉文经学,贯穿始终。 3.在教学组织上,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定期考试制度和班级授课制。 4.在学校管理上,以外国人为主,受外国列强控制。教师按职责分为总教习、教习和副教习。,二、京师同文馆(重点),意义: 1.京师同文馆是改变旧的封建教育传统的首次尝试,在实践上把2000多年的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一个缺口,因此,京师同文馆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端。 2.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朝政府和外国资本主义在教育上相互结合的产物。 3.由外国语学校演进为综合性学校后,增设了一系列自然科学课程,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制度之中。,二、京师同文馆(重点),三、福建船政学堂(了解识记),发展过程:福建船政学堂又叫“求是堂艺局”,1866年底由左宗棠和沈葆桢在福州设立,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海军制造学校。1907年停止招生,1913年改组为三个独立学校(福州制造学校、福州海军学校、艺术学校)。 办学宗旨:“习学洋技”,主要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 办学情况:初期分前堂和后堂,后来陆续增设绘事院、艺圃等部。前堂学法语,习造船技术;后堂学英语,习管轮驾驶,分别聘用法、英国的师资和技术人员进行教学。学制5年,学生毕业后或授水师官职或出国深造。,第三节 留学教育的起步,一、幼童留美(了解识记) 1872年,应曾国藩和李鸿章之请,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由陈兰彬、容闳为正副监督。计划在1872年至1875年,每年派出30人,共4批120人,15年后,逐年回国。学生从12岁到16岁,多为南方子弟。主要学习军政、船政、制造、测量等专业,同时在监督领导下,“随时课以中国文义”,早晚还要拜孔子牌位。 1881年,继任监督吴子登认为学生沾染“洋气”太重,请示朝廷全部召回国。 据统计,第一批留学生中,后来担任总理、外长及各级军政官员的占53,作教师、工程师、技师、医生、律师等专业工作的占44。,二、派遣留欧(了解识记) 1877年1月,李鸿章奏请派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欧,朝廷照准。目的:到法国学习制造,到英国学习驾驶,天资杰出者也可学习矿学、化学及交涉公法等。共三批。 第一批:1877年-1880年,共38名; 第二批:1881年-1884年,共10名; 第三批:1886年-1889年,共33名。 作用:首先把中国近代军舰制造技术推进到一个新水平;其次留欧学生成为近代海军重要将领人选;第三,在近代海军教育事业上大显身手。,第四节 “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 与张之洞的劝学篇,一、“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了解识记) 萌芽于鸦片战争时期 魏源“师夷长技” 冯桂芬“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19世纪70年代,薛福成“今诚取西人气数之学,以卫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 90年代,郑观应“中学其体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最早表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是沈寿康。1894年4月,他主张“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易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同年8月,孙家鼐也表述了相同观点。 “中体西用”,“张之洞最乐道之”。,二 、张之洞与劝学篇(重点),起因:1898年5月,张之洞有感于当时“学者摇摇,中无所主,邪说暴行,横流天下”的动乱局势,出于对传统文化学术命运和中国教育前程的双重忧虑而作。 目的:“会通中西,权衡新旧”,“规时势,综本末”。 内容:分内、外两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专讲“中学”,即传统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专讲“西学”,包括“西政”和“西艺”,即西方各类具体的制度、行政管理措施和科学技术 。,二 、张之洞与劝学篇(重点),关于中学与西学的关系 张之洞主张“新旧兼学”,但前提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讲西学必先通中学”,中学的作用是“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学习西学是为中学服务的,因此,必须“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且必须是“有益于中国,无损于圣教”。,二 、张之洞与劝学篇(重点),意义: 张之洞在书中对创建近代学制、改革科举考试、发展新式教育、派遣留学生等诸多晚清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成为清朝政府推行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并为20世纪初“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确定了基调,奠定了理论基础。,三 、“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重点),首先,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了新式教育的产生、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新式学堂的兴办、留学教育的开展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 其次,使教育领域可以较为充分地引进西方近代学科、课程及制度措施,对清末教育制度的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 再次,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逐步改变了封建士大夫对于新式教育的看法,为新式教育的推广扫清了障碍。 最后,固守“中学为体”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传统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意识形态,使新式教育受到尊孔读经的封建信条的支配,任何教育改革都不能摆脱以新卫旧、以西补中的目的,延缓了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