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半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513732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半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半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半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半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命题:重庆市名校联盟命题组语文试题卷共9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其中第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东方数学的使命吴文俊所谓东方数学,主要是中国的古代数学及印度的古代数学。东西方数学的异同,也就是东方数学(主要是古代的中国数学)跟现代欧美数学的异同。我们学现代数学(也就是西方数学),主要内容是证明定理;而中国的古代数学根本不考虑定理不定理,它的主要内容是解方程,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着重计算,要把计算的过程、方法、步骤说出来。这个方法步骤,就相当于所谓算法。美国一位计算机数学大师说,计算机数学是算法的数学。中国的古代数学是一种算法的数学,也就是一种计算机的数学。进入计算机时代,这种计算机的数学或者是算法的数学,刚巧是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最古老的数学也是计算机时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中国古代数学的精髓就是从问题出发,和西方的从公理出发完全不一样。从问题出发,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就带动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从问题出发,以问题带动学科的发展,这是整个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总的面貌。为什么解决问题要解方程呢?原因很简单:一个问题有原始的数据,要求解决这个问题得出答案,这个答案也应是以某种数据的形式来表示的。在原始数据和要求数据之间,有某种形式的关系,这种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建立起来的关系就是一种方程。为了解决形形色色的问题,就要解决形形色色的方程。因此,解方程变成中国古代数学两千多年历史发展中的主要目标。我们经常跟外国人的脚步走。往往花很大的力气从事某种猜测的研究,希望能够解决或者至少推进一步。可是不管你对这个猜测证明也好,推进也好,你还是比提出猜测的人低一等。我们出题目给人家做,这个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正进入计算机时代,计算机只能处理有限的问题,所以相应的数学应该是一种处理有限事物的数学,在数学上叫“组合数学”。历史上,组合数学创始于中国,以贾宪为首,一系列的成就不断涌现。我们在数学方面得到许多这样的成就绝不是偶然的。东方的数学有一定的思考方法,是有计划、有步骤、有思想地进行的。具体地讲,它有一个基本的模式,就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形成一些新的概念,产生一些新的方法,再提高到理论上,建立一般的原理(就像牛顿有关的定理),用这样的原理解决形形色色更复杂、更重要、更艰深的实际问题,这样数学就不断地上升和发展。我们现在拥有计算机这样的便捷武器,又拥有切合计算机时代使用的古代数学。怎样进行工作,才能对得起古代的前辈,建立起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并在不远的将来,使东方的数学超过西方的数学,不断地出题目给西方做我想,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和需要努力的方面。1以下各项中西数学对比,最符合文意的是( )A中国古代数学以算法为主,而西方数学则不重视算法。B中国古代数学根本不考虑证明定理,而西方数学则只考虑证明定理。C中国古代数学是与计算机结合得最紧密的数学,而西方数学则不是。D中国古代数学的内容以解方程为主,而西方数学则以证明定理为主。2下列各项是对原文相关信息的转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数学,主要指的是中国的古代数学及印度的古代数学;东西方数学的异同,集中表现为中国数学与欧美数学的异同。B要解决问题就需要解方程,解方程成为以解决问题为精神实质的中国古代数学两千多年历史发展中的主要的目标。C西方数学的理论体系是由问题、概念、方法和原理建立起来的。D中国古代数学所注重的计算方法、步骤,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算法,可见,现代计算机数学来源于中国的古代数学。3下列各项根据本文做出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数学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断理解和把握不同的原始数据和要求数据之间的关系。B中国古代数学不从公理出发,但不排除本身理论体系的建立。C中国古代数学和计算机数学都是算法数学,可以说明中国数学是最成熟和最先进的数学。D中国古代数学从问题出发,通过不断解决问题来推动自身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苗,字子宣,叔父畎。畎为梁州刺史,大著威名。王足之伐蜀,梁武命畎拒足于涪,许其益州。及足退,梁武遂改授。畎怒,将有异图,事发被害。苗年十五,有报雪志。延昌中归魏,仍陈图蜀计。大将军高肇西伐,诏苗假龙骧将军向导,次晋寿。宣武宴驾,班师。苗有文武才干,以大功不就,家耻未雪,常怀慷慨。乃上书陈平定江南之计,其文理甚切于时。明帝幼冲,无远略之意,竟不能纳。 正光末,三秦反叛,侵及三辅。时承平既久,人不习战。苗以陇兵强悍,且群聚无资,乃上书以为:“食少兵精,利于速战;粮多卒众,事宜持久。今陇贼猖狂,非有素蓄,虽据两城,本无德义,其势在于疾攻,迟则人情离阻,坐受崩溃。今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别命偏师,精卒数千,出麦积崖以袭兵后,群妖自救。”于是诏苗为统军,隶行台魏子建。子建以苗为郎中,仍领统军,深见知待。孝昌中,兼尚书左丞,为西北道行台,与大都督宗正珍孙讨汾、绛、蜀贼,平之。及杀尔朱荣,荣竺弟世隆粤部曲还逼都邑。孝庄幸大夏门,集群臣博议,百僚计无所出。苗独奋衣起日:“今朝廷有不测之危,正是忠臣烈士效节之时,请以一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庄帝壮而许焉。苗乃募人于马渚上流,以师夜下。去桥数里,放火烧船,俄然桥绝,贼没水死者甚众。官军不至,贼乃涉水与苗死斗,众寡不敌,苗浮河而没。帝闻,哀伤久之,谥忠烈。 苗少有节操志尚功名每读蜀书见魏延请出长安诸葛不许叹息谓亮无奇计及览周瑜传未曾不嗟咨绝倒。解鼓琴,善属文咏,工尺牍之敏,当世罕及。死之日,朝野悲壮之。 (节选自北史李苗传) 注:宴驾:对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诏苗假龙骧将军向导 假:假借 B乃上书陈平定江南之计 陈:陈述,陈说C明帝幼冲,无远略之意,竟不能纳。 竟:最终D于是诏苗为统军,隶行台魏子建 隶:隶属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苗少有节操志/ 尚功名/ 每读蜀书/ 见魏延请出长安/ 诸葛不许叹息/ 谓亮无奇计/及览周瑜传/ 未曾不嗟咨绝倒。B. 苗少/ 有节操志/ 尚功名/ 每读蜀书/ 见魏延/ 请出长安/ 诸葛不许/ 叹息谓亮无奇计/及览周瑜传/ 未曾不嗟咨绝倒。C. 苗少有节操/ 志尚功名/ 每读蜀书/ 见魏延/ 请出长安/ 诸葛不许/ 叹息谓亮无奇计/ 及览周瑜传/ 未曾不嗟咨绝倒。D. 苗少有节操/ 志尚功名/ 每读蜀书/ 见魏延请出长安/ 诸葛不许/ 叹息谓亮无奇计/及览周瑜传/ 未曾不嗟咨绝倒。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苗对叔父李畎被害一事耿耿于怀,归魏后仍陈说伐蜀之计,后朝廷曾出师西伐,但因皇帝驾崩而不得不班师回朝。B李苗在众大臣对尔朱荣的堂弟率部下逼近都邑束手无策时,主动请缨,招募兵员与敌作战,后因寡不敌众而死。 C李苗在三秦反叛时,根据敌情提出正面坚守不战,选派精兵偷袭敌后的方略,一举击溃了叛军。D李苗崇尚功名,读蜀书时,会因诸葛亮不同意魏延请求出兵长安而叹息;读周瑜传时,总是深深感叹折服。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势在于疾攻,迟则人情离阻,坐受崩溃。(5分) (2)子建以苗为郎中,仍领统军,深见知待。(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89题。田舍夜舂(明)高启新妇舂粮独睡迟,夜寒茅屋雨来时。灯前每嘱儿休哭,明日行人要早炊。8. 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生活画面?此画面反映了怎样的生活现实?(6分) 9. 有人说此诗是对古代劳动妇女的一曲赞歌,你同意吗?简述理由。(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李贺的 李凭箜篌引是一篇描写音乐的佳作。其中“ , ”。 两句直接描写音乐的音色和表情。写音乐时而清脆,时而哀婉;写乐声从悲戚转为欢快,表情富于变化。 (2)李白在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追求个性自由、维护人格尊严的千古名句是 , 。 (3)杜牧在阿房宫赋里用夸张手法写出阿房宫的占地之广、建筑之高:“ , ”。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道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别人的城市,我们的家庞 白 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在城市中穿行,我很容易想起这样一句话:这是别人的城市。每每审视自己与城市的关系的时候,这个句子总不由自主地跳入我的脑海。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在内心深处把自己融进城市,把城市看成是自己的。事实上我也曾这样努力过。脚下这座城市,我也生活了将近二十年,比在老家生活的时间还长,但至今对这座城市却常感陌生。真有点莫名其妙。我很佩服,也很羡慕一种人。那种人有这样的本事:好像处处都是他们熟悉的自小长大的地方,每处地方他们都能迅速融入其中,在其中交朋结友,郊游,逛街,工作,生活,如鱼得水。只是偶尔因语言的差别才会突然记起他们不是本地人,除此之外,他们甚至比本地人还本地人。 在城市中生活却没有融入城市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我常百思不得其解。每每夜深人静或在别人的城市里行走时,儿时那些残旧的老屋、清澈的小溪、坎坷的青草坡、淳朴的笑容、温热而熟悉的乡音扑面而来。为什么入梦的不是暖昧的霓虹灯、川流不息的车辆、焦虑和激动的人群呢? 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难道城市也因熟悉而让自己漠然了?可能是吧,但也不尽然,否则又如何解释颤动内心那根柔软相思之弦的,常是老家那些景物,而非这个城市或那个城市的灯红酒绿呢?也许用“距离产生美”来解释更能让自己满意,也更合情合理一点。归根结底,可能还是因为就像人不可能有两次生命一样有两个故乡吧。而故乡正是给了我们生命的地方,那是来自血源的、无法忘怀的记忆。这样的记忆,会让我们的灵魂一生都散发着与生俱来的那种甜甜的、忧伤的、淡淡的味道,总在不经意之间告诉我们:你从何而来!这样的感觉就像一根线牵着飘飞的风筝,无论飞得多远,总与捏线的手息息相连,一刻不离。 在城市中生活,其实早已把家放置在别人的城市里,成为别人城市里的故乡人了。从乡村到城市,并将在城市里长久地生活下去,这与故乡一样似乎也成为无法改变的选择和事实。而在这样的选择和事实中,透过钢筋水泥筑的窗口,让目光擦过云烟眺望,云烟背后是故乡啊!这样的动作我们重复了多少年。就算如此,多少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能说不习惯城市的生活吗?当然不能,否则就是矫情了。在城市里求学,工作,结婚更多的时候,我们心安理得地渴望着城市里的物质生活,奔走和拼搏,寻找和追寻着往往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那么,这时如果让我们忘却那么多年在城市里的生活痕迹,重新回到儿时生活的地方去,可能吗? 让我们大声、勇敢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家! 城市里有我们留下的太多的东西。约会时的那棵树,工作的那张办公桌,购物的商店,每天回去的宿舍,夜夜睡觉的床,天天待在一起的亲人,那么多熟悉或陌生的朋友和同事,还有逐渐养成的生活习惯,一切的一切,早已融进了我们的血液,时时刻刻流动着。这是别人的城市,却有我们的家。 就这样,我们在城市里生活着,就这样,我们在城市里想着自己的故乡。城市是别人的城市吗?故乡是我们的故乡吗?我不知道。也不想分得那么清楚。只知道就算是在别人的城市里生活和在梦里的故乡中穿梭,仍有一种感觉有点甜,有点酸,有点惆怅,仍有一些暖暖的东西在内心深处像老家门前的小溪悄悄地流着,冲刷和温暖着被生活磨砺得略显麻木或伤了的心灵,让人舒服,让人感动。(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让我们大声、勇敢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家!”表达了作者面对城市生活时的一种自信和自豪。 B作者对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的城市感到陌生,叙写中有自卑和自责;认为那种习惯了城市生活却非说不习惯的说法是矫情的。C本文抒写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真切感受,既有对乡村的依恋,又有对城市生活的热爱,笔触细腻,语言质朴而清新。 D文章以“别人的城市,我们的家”为题,又在文中说“把家放置在别人的城市里,成为别人城市里的故乡人”,都显露出作者从乡村到城市后那种无限的伤感和悲哀。E文章运用对比写法,在深入剖析城市与乡村存在着巨大差距的现状后,明白了自己不能融入城市生活的原因。(2)第段中写到了“我很佩服,也很羡慕”那种“比本地人还本地人”的人,请分析作者写这种人的作用和好处。(6分) 答: (3)作者说:“在城市中生活却感受不到自己融入城市。为什么会这样?我常百思不得其解。”其实作者已在文中对“为什么”作了解答,那么作者是如何解答的呢?请结合第段的内容回答。(6分) 答: (4)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别人的城市,却有我们的家”?请联系全文作答。(8分)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一观点?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1929年到1933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不少电影院也不得不关门停业。邵氏兄弟毅然决定坚持下去,邵逸夫意识到,尽管在南洋已建立起自己的影业基础,但是与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有声电影相比,自己的无声电影定将被淘汰,于是他提出了拍摄有声电影的建议。 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从美国好莱坞买回了所需的“讲话机器”。虽然邵逸夫在自己的电影院里安上了有声设备,但有声影片还没拍出来。他不得不自己坐下来写剧本,两只脚被蚊虫咬得吃不消,他只好打上一桶水,把脚泡在水里。一写半个月,可是都不满意。他一边继续拍无声片,一边摸索有声片的拍摄技术。终于在摸爬滚打出一身电影制作的真功夫后,1932年,他自任制片和导演,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轰动一方。据说放映的时候,观众对电影中的人说话十分惊奇,只要一有声音出来,就大声欢呼!这部影片成本1万元,而仅在广州一地的放映收入,就达60万元。这一成功不仅使邵氏机构转危为安,也为邵逸夫后来大规模进行电影制作轰开了道路。邵逸夫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 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师香港,次年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20世纪60年代后,邵氏公司长期称雄港岛,曾拍摄过上千部电影。邵逸夫说:“我生产电影,就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和愿望。我们的核心观众就是中国人,他们怀念祖国大陆,也怀念自己的文化传统。”从1958年到1973年,邵氏公司拍摄的影片,在历届亚洲电影节中共得大小奖项46项,创下中国电影史纪录。 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电影,几十年来坚持不辍。好的电影和坏的电影他同样喜欢看,他要看好的电影好在哪里,坏的电影怎样坏。他不但是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而且是中国最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精通了电影中的任何工作: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样样内行。而他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他做事认真。他曾说:“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绝对不放松的。”邵逸夫在每部邵氏作品的包装上都印上“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宣传语。为了保证影片质量,他对影片严格把关。出现劣片,若无法补救,宁愿烧掉,邵氏在37年间烧掉的影片以十部计。“邵氏出品,必属佳片”此话绝非诳语。 作为亿万富翁,邵逸夫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了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内地。从那一年起,他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港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邵逸夫对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他曾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成长靠教育。”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 在很多人心目中,“逸夫”早已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美好的符号,代表着“达则兼济天下”的仁者情怀。这位让人尊敬的百岁老人,在人们心中搭建了一座“逸夫楼”。 (摘编自耿晓星、韩梦泽百年传奇邵逸夫大传)相关链接他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见证了中国电影从黑白到彩色的全部历史。他的邵氏电影曾经几乎垄断香港的电影工业,他的TVB迄今仍是屹立香江的电视巨无霸他就是邵逸夫。(新华日报2014年1月8日)邵逸夫一点都不掩饰自己对商业片的偏好。他坦言:“经营邵氏影城,是做生意。如果拍一部纯艺术的电影,少人看,就少得益。如果香港人喜欢艺术,可以去艺术中心。我宁愿捐钱给艺术中心,做艺术节。但是拍电影,就是要拍大家都看的片。”(百度百科)邵逸夫历年捐助社会公益超过100多亿港元。截至xx年,他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币,捐建项目超过6000个。汶川和雅安地震后,他都捐出1亿港币。(人物周刊xx1月)(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由于世界性的经济萧条,电影业也不景气,邵逸夫却准备在困境中坚持,他意识到无声电影前景黯淡,便做出了放弃无声电影改拍有声电影的决定。 B. 邵氏公司长期称雄港岛,拍摄了上千部电影,邵逸夫在拍摄影片时注意满足观众的需求和愿望,顺应观众的文化心理,注重商业性,更注重艺术性。 C. 邵逸夫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轰动一方,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感受,票房上大获成功,这为他后来大规模进行电影制作奠定了基础。 D. 邵逸夫是一位精通电影的专家,他长年累月坚持看电影,使自己不但成为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还精通了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等工作。 E. 邵逸夫乐善好施,历年对社会公益的捐助数额惊人、项目众多,尤其是他认为“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成长靠教育”,对文化教育事业他更为关注。(2)邵逸夫能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文中说“邵氏出品,必属佳片此话绝非诳语”的依据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4)为什么说邵逸夫“在人们的心中搭建了一座逸夫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茶山竹海旅游景区内翠竹森森,遮天蔽日,浩如烟海,四季皆可观:春看竹雾,夏赏竹绿,秋览竹浪,冬观竹翠。B. 重庆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公务员,符合条件的人士都可报名,这叫做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C“拼爹游戏”肆意上演,教育公平被踩在脚下,大学精神被无情玷污,这怎不让人痛心疾首?D我们都知道,雾霾天与工业污染、煤炭燃烧、汽车尾气等休戚相关,但现实中,淘汰落后产能、改变能源结构、绿色出行等措施的落实步履维艰。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全国食品安全整顿活动自全面展开以来,各部门深入系统地分析典型案例和当前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加大了对各类案件的查处力度。B全新的形式、权威的导师、优秀的学员和热情的观众,让中国好声音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选秀节目,而是一场普及率极高的音乐盛会。C. 目前,我国饮用水的标准不统一,生产企业不仅无所适从,公众也容易质疑,影响行业健康发展。D. 为了规范有序地做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全身心地为学校教务委员会负责,为学校师生服好务,将学校校园营造成文明向上、知识一流、和谐平安的校园。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 。 。 。 。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提供庇护和濡养。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 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A. B. C. D. 16. 观察下面这幅关于手机的漫画,请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其题诗或配文。要求:符合画面情景; 表达画面内涵;不超过40字。(5分)17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6分)音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源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是霎时的喜悦。 答: 六、写作(60分)18.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一天,眼睛说:“我看见这些山谷外有座被蓝雾遮掩的山,它不美丽吗?”耳朵听见了,专心听了片刻说:“哪里有什么山啊?我听不到啊。”手开口说:“我试着去摸它,却都是徒劳。”鼻子说“没有山,我闻不到它。”然后,眼睛转向别的地方。他们全都开始讨论眼睛奇怪的错觉。他们说:“眼睛肯定出了什么毛病。” 请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重庆市名校联盟xxxx下学期高xx级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D(A项西方数学则不重视算法,文中找不到信息。B项西方数学则只考虑证明定理文中找不到信息。C项文中无此信息。)2B(考查信息筛选。A“中国数学与欧美的数学”,原文有时间限制,应为“中国的古代数学与现代欧美的数学”, C“西方”应为“东方”D“来源于”说法不当。)3C “中国数学是最成熟和最先进的数学”没有根据。4A(假:代理)5D6C(文中没有交待此次作战的结果)7(1)这种形势在于快攻,慢就会使人心离散隔阻,徒然地遭受灭亡。(疾、离阻、坐受各1分,句意通顺2分)(2)魏子建让李苗担任郎中,仍然兼任(担任也可)统军,李苗深受重视(知遇也可)优待。(以、领、见各1分,句意通顺2分)8. 参考答案:这首诗用最朴素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田舍夜舂的生活图画:(2分)一位村妇寒夜雨声中舂米,年幼的孩子在卧具里不断啼哭要妈妈,于是这少妇就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哄劝幼小的孩子。(2分)尽心尽力,任劳任怨,这就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辛勤劳动的写照;夜深尚不得睡觉,为行人准备早炊,孩子无人看管,还得边劳动边哄孩子,同时也反映出底层劳动者生活的艰辛。(2分)9.参考答案:同意。(1分)诗中少妇在此兼有为母与当家者的双重身份。这两个方面她都出乎本性地尽心尽责。对于孩子是慈爱的母亲。孩子哭,她心疼,忘记了深夜的疲劳,风雨的寒意,慈母心肠体现在温柔甜蜜的口吻上;同时又称得上是一个能干的当家人,“行人”要一清早就出门上路,或作工,或远游,需要早炊,少妇想要尽心尽力为他们作点贡献。“明日行人要早炊”,也没有一点怨苦,反而甘之若饴。(2分)综上所述,这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辛勤劳动的写照,是古代劳动女性的一曲赞歌,从中能体会到深厚的人情味。(2分)不同意。(1分)从妇女夜深还在辛苦的劳动看出,古代劳动妇女的辛酸和痛苦。天寒地冻,茅屋苦雨,行人要早炊,不得已而为之作准备,孩子在一旁哭泣而无人照顾,可以看出其家庭生活的艰难。(2分)由此反映出底层劳动者生活的艰辛。(2分)10.(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11.(1)(5分)A、C(B、文中无自卑和自责。D、文章中不存在悲哀之情。E、文章未对城市与乡村存在巨大差距的现状作剖析。全选对得5分,单选中A或者C得3分)(2)(6分)写这样的人与作者形成了对比(反衬),突出和强化了作者“不能在内心深处把自己融进城市,把城市看成是自己的”这种感受。(答对表现手法得2分,有具体分析得4分。意合即可。)(3)(6分)城市因熟悉而让自己漠然了。因为生活在城市里,与城市没有距离,而“距离才能产生美”。最根本的是人不可能有两个故乡,而故乡给了“我”生命和无法忘怀的记忆。(每点2分,意合即可。)(4)(8分)城市不是给我们生命的地方,在内心深处感受不到融入城市;却早已把家放置在了别人的城市里,也习惯了城市的生活。(回答清楚了“别人的城市”的含义得2分,回答清楚了“却有我们的家”得2分,意合即可。)作者写出了对城市生活的真切感受,既有对乡村的依恋,又有对城市生活的热爱。既没有厚此薄彼的贬损,又没有不能拥有的伤感。如此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情感真切而不矫情。(此问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4分)12.(1)CE(A项“做出了放弃无声电影改拍有声电影的决定”与原文不符,当时邵逸夫并未放弃无声电影; B项“注重商业性,更注重艺术性”与“相关链接”中的信息不符;D“长年累月地坚持看电影”使邵逸夫“精通了等工作”的分析不当。全选对得5分,单选中C或者E得3分)(2)具有优秀的精神品质。他执着、敏锐、有远见、能吃苦。在困境中坚持自己的电影事业,认识到无声电影终将被有声电影取代,在恶劣的条件下,摸索探求。拥有出色的能力才华。能自编剧本,自任制片和导演,并掌握有声片的拍摄技术,练就一身电影制作的真功夫。取得显著的艺术成果,拍摄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大获成功,影响深远。(3)影片受欢迎、获奖多:影片符合观众的愿望和心理,获奖众多,创下中国电影史纪录。曾几乎垄断香港的电影业。掌门人精通电影:邵逸夫坚持不辍地看电影、研究电影,是中国最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掌门人做事认真、把关严格:做事追求完美,对影片严把质量关,烧毁许多劣片。(4)作为一位杰出的电影人,他有眼光、有胆识,拍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且所拍作品数量丰,获奖多,影响广,满足了人们的愿望与心理。作为一位博爱的慈善家,他秉持爱国情怀,多年来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慷慨捐赠,数额巨大,惠及多方。作为一位高尚的成功者,他艰苦创业、做事勤勉、认真严谨、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和乐善好施的高尚人格,将引领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追求。13. C( A.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此处用于形容翠竹,对象不符;B.“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中别人设下的圈套;C.痛心疾首:比喻对人或事的痛恨到了极点;D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一般应用于互相有利害关系的对象。)14. B(A 项偷换主语;C项语序不当,“生产企业”“不仅”互换位置;D项缺主语。前后表达不一致。)15. C(选自余秋雨都江堰)16. 示例:(1)手机似美女,梦中亦共舞。心醉意迷间,已无自我在。(2)手机奴役了人,共舞成为痛苦,总被手机牵制而行,人的自我何处寻找?(写出画面情景3分,表达画面内涵2分)17. 音乐家的灵感常成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的灵感常成为优美的辞章,画家的灵感常成为完满的构图,一般人的灵感常只是霎时的喜悦。解析:注意是排比,句式要保持一致。本题难度不大,但要把句式调整好。参考译文: 李苗,字子宣,他的叔父叫李畎。李畎担任梁川刺史,有很大的威望和声名。王足征伐蜀地时,梁武帝命令李畎在涪抵御王足的进攻,并把益州许诺给他。等到王足退兵后,梁武帝又改变了授任。李畎愤怒,将要另有他图,后来事情败露被杀。李苗十五岁,有报仇雪恨的志向。他在延昌年间归附北魏,一再陈述谋取蜀的计策。大将军高肇向西征伐,皇帝命令李苗代理龙骧将军向导。军队驻扎在晋寿时,宣武帝去世,只得班师回朝。李苗有文武才干,因为大的功业还没有建立,家族的耻辱还没有洗雪,他经常怀有慷慨激昂的情绪,于是李苗上书陈述平定长江以南的计谋,其文理非常切合当时的情况。当时孝明帝年幼,还没有远扩的想法,最终没有采纳。 正光末年,三秦反叛,其侵扰逐渐波及到京城附近。当时持续和平已经多年,人们已不熟悉打仗。李苗认为陇地的士兵强悍,而且成群相聚没有军需物资,于是李苗上书认为:“粮食不足部队精锐,适宜速战;粮食多士兵也多,战事就适合持久。现在陇地的贼军非常猖狂,但他们平时没有储备,虽然是占据了两座城池,原本没有道德和信义可言,这种形势在于快攻,慢就会使人心离散隔阻,徒然地遭受灭亡。现在暂且应该率领军中大将,挖深沟垒高墙,坚守阵地不出战。另外命令侧翼的军队几千精兵出兵麦积崖来偷袭敌人的后方,敌人自然会溃散。”皇帝于是命令李苗担任统军,隶属于行台魏子建。魏子建让李苗担任郎中,仍然兼任统军,李苗深受重视优待。孝昌年间,李苗兼任尚书左丞,担任西北道行台,与大都督宗正珍孙讨伐汾、绛、蜀的贼军,平定了他们。等到杀了尔朱荣时,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带领部下返回逼近都城。孝庄帝亲临大夏门,召集群臣广泛商议,众官员无计可施。只有李苗振衣起身说道:“现在朝廷面临着难以预测的危难,也正是忠臣烈士们报效国家的时刻,请让我带领一支部队,为陛下直接切断河梁。”孝庄帝认为他勇敢并同意了他的请求。李苗于是从马渚的上游招募兵员,并率领部队趁夜色顺流而下,距离大桥几里,他就放火烧船,不一会儿桥梁就被烧断,落入水中死掉的贼军很多。援军没有赶到,贼军于是涉水过来同李苗拼死搏斗,寡不敌众,李苗浮水作战而死。皇帝听说此事,哀伤悲痛很久,追赠李苗忠烈的谥号。 李苗年少时就有气节操守,志在求取功名,每次读到蜀书,看到魏延请求出兵长安,诸葛亮不同意,李苗就叹息着说诸葛亮并没有妙计。等到读周瑜传时,深深地感叹折服。李苗懂得弹琴,擅长写文章和诗歌,书画创作精妙快速,当时世上很少有人赶得上他。李苗去世时,朝野上下为他感到悲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