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二轮限时35分钟 第二章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必修3.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485138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二轮限时35分钟 第二章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二轮限时35分钟 第二章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二轮限时35分钟 第二章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二轮限时35分钟 第二章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必修3一、选择题1.(xx海南高考)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C.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解析: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呼吸属于非条件反射。答案:B2.(xx宁夏高考)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解析: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所以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通过突触完成的,只能单向传递,在神经纤维上可以(不一定)双向传导。答案:C3.(xx南京模拟)如果将人脑比成森林,那么神经元就是一棵棵大树,有趣的是,这些大树都只有一根“树根”细长的轴突;但都拥有许许多多的“树枝”树突,而神经元之间就是通过树突来连接成网络的。为什么会只有一根“树根”?中科院上海神经研究所的研究,证明了蛋白质的局部降解与神经元“长相”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神经元含有线粒体,能进行有氧呼吸B.轴突末端含有大量线粒体C.树突末端含有神经递质D.蛋白质的局部降解与只有一根“树根”有关解析:树突末端没有突触小体,不含神经递质,故C项错误。答案:C4.(xx山东高考)下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解析:神经元细胞膜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所以a可以表示正常电位变化;静息电位由图可知是相同的,均为“外正内负”。答案:C5.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C.ATP的合成和水解D.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解析: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通过细胞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激活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神经冲动的产生,这个过程消耗能量,自然发生ATP的合成和水解,注意受体在突触后膜上,不在突触前膜。答案:D6.据报道,上海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沉默之迷。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大胆推测上海科学家对此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突触小体中有细胞核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糖蛋白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糖蛋白突触小体不能释放相应的化学递质A. B.C. D.解析:所有的突触小体中都没有细胞核,细胞核在神经元细胞体中,突触的信息传递功能与突触前膜上的糖蛋白无关;“沉默突触”的沉默,可能是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糖蛋白,或突触小体不能释放相应的化学递质所致。答案:D7.(xx广州模拟)试判断一个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在添加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河豚毒素(Na离子转运载体抑制剂)后,是如何变化的()解析: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中钾离子外流,出现膜外正电荷较多,膜内负电荷较多(即外正内负),从而在膜的内外形成电位差,产生静息电位。钾离子的外流与Na离子转运载体无关。答案:A8.下图是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神经元兴奋时,将中的物质释放到中的方式是胞吐B.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B将出现方向相反的2次偏转C.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相接触形成突触D.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受神经递质后,一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电位变化的过程,因此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B将出现方向相反的2次偏转。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与下一个神经元树突或细胞体相接触形成突触;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受神经递质后,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突触小泡中的物质释放到突触间隙要通过细胞的胞吐作用。答案:D9.如图是一个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S是感受器,M是效应器S是效应器,M是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是传出神经是传出神经,是传入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M兴奋的传导方向是:MS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M或MS一般情况下,M的细胞将消耗蛋白质分解释放的能量 兴奋在神经细胞上传导速度较在突触处快A. B.C. D.解析:图示是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中有神经节的神经为传入神经,另一侧为传出神经,即是传入神经,是传出神经,S是感受器,M是效应器,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M,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有神经递质的释放与作用的过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因此,兴奋在神经细胞上的传导速度较在突触处快。一般情况下,M的细胞将消耗糖类分解释放的能量。答案:C10.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双选)()A.在a中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内的递质只能经释放再作用于C.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D.经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解析:a代表突触小体,代表突触小泡,、分别代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神经元受到刺激后兴奋只能由轴突传向树突,或者由轴突传向细胞体。这是因为树突和细胞体内没有突触小泡,不可能释放神经递质,所以兴奋不能够由树突或细胞体传到其他细胞。神经递质有两种: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会使后一个神经元抑制,难以兴奋。答案:AB11.下列有关排尿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双选)()A.感受器和效应器都位于膀胱B.成人排尿的中枢在脑干C.婴儿尿床与大脑皮层发育不全有关D.高位截瘫患者既能产生尿意又能排尿解析:高位截瘫患者脊髓中的神经纤维已断,排尿中枢中的兴奋不能传到大脑皮层,没有尿意,但排尿反射正常进行。答案:BD12.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双选)()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与突触无关解析:语言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脑中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记忆的形成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大脑皮层W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V区障碍不能认识词义。答案:BD二、非选择题13.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1)图2的结构名称是,结构的名称是。(2)神经纤维B在A中的细小分枝叫做,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被称为。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是。(4)如果在图2中和的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处发生的变化是(兴奋、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的变化。解析:图1中A中含有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F(肌肉)和支配它的运动神经末梢构成效应器;图2中为突触前膜,为突触后膜。对于神经纤维来说,处于正常状态时,膜外为正电,膜内为负电,受到刺激时,转变为膜外为负电,膜内为正电。乙酰胆碱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答案:(1)突触突触后膜(2)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反射大脑皮层(3)内正外负(4)兴奋膜电位14.图A表示反射弧和脊髓结构图,图B表示神经纤维局部放大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据图回答问题。(1)在图A中,兴奋在处以形式传导,在处以形式传递。(2)在图B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填字母)。(3)婴幼儿常会“尿床”,而成年人却能主动控制排尿,这一事实说明。(4)在寒冷环境中,除通过神经调节减少热量散失外,在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激素的作用下,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强,产热量增加。(5)若将药物放在,刺激,肌肉收缩;将药物放在,刺激,肌肉不收缩。该实验结果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兴奋在有阻断作用。(6)某人体内产生一种抗体,这些抗体与肌细胞膜上的相应递质的受体结合并使其失活,导致患者肌肉萎缩。此人所患疾病属于哪种免疫疾病?。解析:图中分别表示感受器、效应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突触。(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局部电流、电信号)形式传导,在处以神经递质(化学信号)形式传递。(2)在兴奋部位,细胞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即图B中的b区域。(3)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脊髓,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成年人能主动控制排尿说明人体的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控制。(4)寒冷时,人体对体温的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强,产热量增加。(5)由实验结果看,此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起阻断作用。(6)机体产生的抗体对自身的组织结构造成损伤,这类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答案:(1)神经冲动(局部电流、电信号)神经递质(化学信号)(2)b(3)排尿反射中枢在脊髓,但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控制(4)甲状腺(5)神经元间的传递(6)自身免疫病15.下图表示人体内两种调节系统的部分结构或关系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若“”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则图甲中a细胞为,处的激素名称为,作用为(用“”和“”表示)。(2)若乙图代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X、Y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Z为突触间隙)A代表反射弧的,刺激图中的位点,可产生缩手反射,该反射过程中,Z处传递的信号的形式为。如果在Y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灵敏电流表,给予X点和Y点各一个适宜强刺激,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的次数分别为次和次。已知某种药物可以阻断反射活动,为探究其作用机理,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药物放在Z点,刺激Y点,发现电流表发生偏转,而效应器无反应。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这种药物是通过阻断突触处的信号传递起作用的。另一同学对此实验作了相应的补充,使之更严密。你认为他的补充意见应该是。解析:下丘脑的一些细胞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刺激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X、Y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Z为突触间隙,依神经节所在位置确定B是感受器,A是效应器,兴奋从B到A单向传导。刺激X点,兴奋不能传到Y点,没有电位变化,电流表指针偏转0次;刺激Y点,由于电流计连接位点与Y点不等距,两次出现电位差,有电荷的移动,指针偏转2次。依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应再设一组实验,将药物放在X点,刺激Y点,观察效应器的反应(或药物放在Y点,刺激Y点,观察电流表发生偏转情况),从而得出结论。答案:(1)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甲状腺激素(2)效应器X、Y化学信号02将药物放在X点,刺激Y点,观察效应器的反应(或药物放在Y点,刺激Y点,观察电流表发生偏转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