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案5 单元学习总结,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网络构建区,知识总结区,方法探究区,网络构建区,返回,知识总结区,线索梳理,1.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趋势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丞相负责行政;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军事,但并未任命。 汉武帝为强化皇权,建立中朝制度,作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参知政事、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元朝实行一省制,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 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由六部分掌相权,后又设内阁,但不是法定机构。 清朝设军机处,强化了皇权,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 (2)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一直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它贯穿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始终, 但皇权不断加强,直至明朝废除丞相。 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如唐朝、北宋、明朝都很明显。 决策权由外朝向内朝的转移,非法定机构取代法定国家机关的职权, 如汉朝的中朝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军机处。,2.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趋势 (1)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了统治,但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 秦朝吸取西周的教训,实行郡县制。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王国问题。 汉武帝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隋唐时期实行州县两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 北宋派文臣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局面。,(2)地方政治制度演变趋势 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 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如北宋、明朝特别突出。,重点阐释,1.理解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 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具体表现在:,2.辨识汉唐选官制度的程序与标准 (1)汉、唐选官程序的不同及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 不同:汉:主要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唐:主要由中央用考试方式选官。 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2)汉到唐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其原因 变化:西汉:才能与品德(声望);魏晋南北朝:门第出身;唐:才能(考试成绩)。 原因:东汉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豪强地主势力发展,选官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支配。 隋唐:世家大族日益衰弱,庶族地主崛起,力量扩大,要求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国家统一也要求把选官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政府,以加强中央集权。,返回,方法探究区,例题 (2015浙江高考)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解题规范答案,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西周宗法制。 二抓关键:“不能体现”表明该题是逆向型选择题;理解宗法制注重血缘、亲情这一理念。,解题规范答案,第二步:逐项分析,答案 D,逆向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逆向型历史选择题又叫否定式选择题,是指题干部分设置了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的选择题。命题者通常用“不”、“不是”、“不包括”、“不正确”、“没有”、“无关”、“不符”等词,把答题项限制起来,用以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在考场上,考生如果稍不留神就容易出错。在解答此类试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审定题型,审清题意 审题时,首先要找出题干中的答题项。例题的答题项是因为有“不能体现”这个词,即可确定这是一道逆向选择题。其次,要审清题干中的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例题的主干语是“下列选项”,条件限定语是“宗法制及其影响”。,(2)运用逆向推理,排除干扰项 逆向选择题的解答过程,实际上就是考查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逆向推理的过程。在认真分析、仔细推敲四个备选项时,把符合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符合史实)的选项找出来。我们可以用以下简单公式表示:符合史实选项非正确选项。 (3)启动逆向思维,确定正确选项 在排除了干扰项以后,就剩下最后一个选项了。这个选项是否完全符合答题项的要求呢?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必须进一步验证。验证方法还是启动逆向思维进行逆向推理,其公式如下:不符合史实选项正确选项。,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