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题型精讲 第2讲 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413121 上传时间:2019-11-23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7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题型精讲 第2讲 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题型精讲 第2讲 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题型精讲 第2讲 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选择题在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不断推陈出新,表现为难度较高、信息量较大、问题情境新颖等特点。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多采用图形、曲线、文字信息、数据表格等形式,常涉及代谢、调节、遗传和生态等相关知识。此外,每年高考中都会涉及部分实验类题,有的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实验中的方法、材料等的掌握情况,有的考查学生对新问题、新情境的分析解决能力,而这部分题型也成为学生最头疼、最易失分的部分。 非选择题的解题关键概括起来就是“一、找出信息点;二、领会知识源;三、表述求规范”。“找出信息点”,就是要注重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抓住图形、曲线、表格、文字叙述中的关键点,有效剥离无效和干扰信息。“领会知识源”,是指能从题干所给的有效信息中获得启示,唤醒记忆中的相关知识,理解试题所考查的知识背景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根据,即所谓看透试题的知识背景。“表述求规范”,就是要在解题中提炼表述的精华、掌握规范的表达模式,运用专业术语和规范形式进行表述。,基础问答题的难度不大,是高考中一种很重要的命题形式,这类试题多以文字表述、教材图形的改编等形式作为试题情境,考查内容主要涉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一般来说,学生依靠记忆就能准确作答,是高考中一定不能失分的试题。备考中常说“拿满基础分,才能得高分”,说的就是此类试题。 应对和解答此类试题的过程,实际上是根据题意,将题干中的问题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进行对应的过程。解题前,应在头脑中储备相应的知识信息和知识结构体系,这是快速解题、准确答题的第一环节。答题时,首先,要正确理解题干所表述的相关信息;其次,能够迅速地判断出试题考查的相关知识点所涉及的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把相关基础知识迁移到解题中;最后,运用生物学术语作出规范完整的解答。,例 1 (2015黄冈市高二期末调考)中华鲟濒临灭绝,利用中华鲟生态养殖池人工繁殖中华鲟鱼苗是保护这一濒危物种的有力措施。如图是该生态池中碳元素的部分转化途径,请分析回答: (1)花鲢和中华鲟的种间关系为 ,花鲢所处的最高营养级为第 营养级。若要调查野生中华鲟的种群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 。 (2)中华鲟生态养殖池中的主要成分是 ;从能量流动角度考虑,引入花鲢的意义是 。 (3)水温、盐度等信息能使中华鲟每年都从海洋洄游到长江产卵,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建立中华鲟生态养殖池,属于对珍稀动物保护 的措施,目的是保护 多样性。,【答案】(1)竞争 三 标志重捕法 (2)浮游植物 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3)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易地保护 物种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解题时需要在提取记忆知识点的同时注意正确提取题干信息、准确规范地表述。(1)根据题意回忆相关知识: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从图中提取的有价值信息为:花鲢和中华鲟都摄食浮游动物;花鲢食用中华鲟的粪便,不属于捕食,故二者的种间关系只有竞争。花鲢处在两条食物链中,即浮游植物花鲢,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花鲢可知其最高营养级为第三营养级。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适用于活动性不强的生物,如植物、昆虫卵、跳蝻等;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中华鲟游动速度快,活动性强,所以应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2)生态养殖池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由教材知识可知,人们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的意义有两点: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从图中来看,由于花鲢可利用中华鲟粪便中的能量,故引入花鲢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是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3)根据教材知识可知,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3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对比题干信息可知,水温、盐度等信息能使中华鲟每年都从海洋洄游到长江产卵,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物种群繁衍中的作用。对珍稀动物保护的措施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对照题中信息可知,建立生态养殖池应属于易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中华鲟生态养殖池保护的是中华鲟这一物种,故属于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变式1 (2013全国新课标卷)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 ,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运输方式是 。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 ,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 。 (3)脂肪细胞 (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的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 。,【答案】(1)胞吐 协助扩散 (2)增加 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和被利用,降低血糖浓度 (3)是 (4)先升高,后降低,【解析】(1)根据题示信息回忆相关知识点: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吞和胞吐,故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胞吐。回忆教材相关知识描述: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进入其他细胞一般为主动运输,但根据题干信息知,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有葡萄糖转运载体,且“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故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2)唤醒知识记忆: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所以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其发挥作用的机理是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促进葡萄糖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和转化,促进糖原的合成。将回忆的知识点与题中的问题对应可知,骨骼肌细胞上载体的增加有利于葡萄糖进入细胞,氧化分解供能或合成糖原等。(3)分析此小题时,需重新阅读题干信息:“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说明脂肪细胞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4)回顾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健康人进餐后,由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血糖浓度会上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下降后,胰岛素的分泌量也相应减少,胰岛素含量逐渐下降,最后趋于稳定。即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含量也升高,血糖浓度降低后胰岛素浓度也会随之下降至正常水平。,生物坐标曲线图是以数学表达方式来反映现象和规律的,其直观形象、信息量大,是描述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的常用方法之一。以坐标曲线图为背景材料进行命题,要求学生不仅能正确理解曲线表达的含义,用生物学语言准确描述,而且要通过分析曲线图变化趋势找出生物学规律。同时,还考查将图像转换成文字或把文字转换成图像的能力及图像间相互转换的能力。 坐标曲线类型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定性与定量曲线、单一与多重曲线等形式,如单一曲线一般只涉及该曲线的变化趋势和对内在原因的分析,多曲线图除了要对单一曲线作分析,还要对曲线之间变化趋势的异同、原因等进行综合分析。 解坐标曲线题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步: 一、识图:第一步,理解坐标图中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刻度和单位找出纵、横坐标的关系(一般横坐标是自变量,纵坐标是因变量),再结合教材,联系相应的知识点,从而正确把握坐标曲线。第二步,找出关键点:曲线的起点、终点;曲线与横轴的交点、与纵轴的交点、两条曲线的交点曲线的顶点、最低点、转折点等。第三步,看曲线的变化趋势,主要有上升(直线上升或逐渐上升)、下降(直线下降或逐渐下降)、保持稳定等。,二、析图:对曲线作出特定的分析。在识图的基础上,结合问题,对应图中曲线的关键点和变化趋势,联系所学知识,对比分析找到曲线变化的原因。若为单曲线坐标图,则要重点分析起点、终点、最高(低)点、转折点的意义及原因;曲线呈现上升、下降或稳定趋势的原因。若为多重曲线坐标图,则要在先单独分析每一条曲线的基础上,再分析各条曲线间的关系。一般利用同一横轴条件下纵轴数据比较法等进行对比分析。需要特别注意不同曲线变化的先后、大小、快慢、曲线走势的异同,然后结合背景知识,判断曲线产生差异的原因,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谁是因、谁是果,相互间是抑制还是促进等。 三、述图:要求表述曲线的变化。在对曲线变化进行描述时,注意将有转折的曲线分成若干段,分别叙述,防止缺漏或混为一谈。表述时要用专业术语和专业名词,且根据曲线的变化情况确定要用的词,如促进、抑制、正比、反比、加强、减弱等。 此外,有些试题还需要学生根据要求绘制曲线。这类问题要求层次较高,需要对以上三点理解到位,并掌握绘制曲线的一般方法:根据自变量和因变量来确定横轴和纵轴,标注单位、符号等。绘图时可先描出关键点,再将点连成线,对数据要求严格的图,应直接描点连线,对数据不作具体要求而只要求绘制变化趋势的,可以绘制圆滑的曲线。绘图完成后再仔细检查核对,重点是曲线的关键点和趋势要准确无误。,例 2 (2015湖北省重点中学联考).树林中,阳光穿过枝叶的空隙,会在地上投下光斑,光斑随着太阳的偏移和枝叶的摆动而移动。如图显示的是在人工照射下某植物叶片形成光斑,实验中测得CO2吸收速率和O2释放速率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分析回答: (1)光斑开始照射后的5 s内,O2释放速率和CO2吸收速率的变化是 。 (2)图中C点O2释放速率与CO2吸收速率相等,说明 。 (3)CD段O2释放速率迅速恢复至原水平的原因是 。 (4)实验表明,制约O2释放速率的因素是 。 .如图甲表示在光照充足、CO2浓度适宜的条件下,温度对某植物的真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图中实线表示真光合速率,虚线表示呼吸速率。请在图乙的坐标上画出植物在15 60 范围内的净光合速率的变化曲线。,【答案】.(1)O2释放速率急剧上升,CO2吸收速率上升相对缓慢 (2)光反应速率等于暗反应速率 (3)随着光斑的移开,光照强度降低到原水平,光反应速率下降 (4)光照强度 .如图所示: 【解析】 题图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有两个,分别表示CO2吸收速率和O2释放速率,解题时要注意光斑开始的时间点及光斑移走的时间点对应的曲线变化。在分别分析单条曲线后,再分析两条曲线间的相互关系。两条曲线都表示的是净光合作用速率,一个以O2释放速率表示,一个以CO2吸收速率表示。本小题考查坐标曲线图的绘制。 .(1)本题需直接读图得出答案。图中光斑开始照射后的5 s内,O2释放速率和CO2吸收速率都呈上升趋势,所不同的是O2释放速率急剧上升,CO2吸收速率上升相对缓慢。(2)两条曲线都是净光合作用速率,一个以O2释放速率表示,一个以CO2吸收速率表示。但两条曲线又不相同,O2释放速率直接表示的是光反应速率,CO2吸收速率直接表示的是暗反应速率,光反应和暗反应可互相影响。图中C点O2释放速率与CO2吸收速率相等,说明光反应速率和暗反应速率相等。,(3)图中C点对应时间光斑移开,光斑移开后,光照强度降低到原来的水平,光反应速率下降,导致O2释放速率迅速恢复至原水平。(4)O2释放速率的变化是随光斑变化的,可知O2释放速率变化直接受光照强度影响。 净光合速率是真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差值,由图甲曲线可得出两条曲线在各温度下的差值:30 时的差值最大,净光合速率最大;在40 前,真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大于零;40 时两条曲线交叉,差值为零,净光合速率为零;40 后,真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小于零。根据差值可绘出净光合速率曲线。 单一曲线分析,应首先看清纵横轴标注,理解其具体含义。在此基础上着重抓住曲线的关键点:起点、终点、拐点等。一般单一曲线有单一趋势型、先增后降型、先降后增型、前后趋势多变型等。抓住图中的关键点是解题的关键一环。,变式2 (2015重庆质量检测)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据图回答有关植物激素的问题: (1)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甲图中,可表示单子叶农作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 ,可选用图中 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作为除草剂。 (2)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根据组所示结果进行比较,可得出的结论是 ;将组与组所示结果进行比较,可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1) d (2)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 细胞分裂素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特点的多曲线坐标图的分析,属于理解和运用层次。对待多曲线坐标图,应首先了解每一条曲线的变化特点和重要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曲线间变化的异同点,题中一般会在变化趋势、重要拐点及原因等方面有设问分析。 (1)由甲图可知,曲线和曲线都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都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到达一定浓度后,产生抑制作用,且曲线对应的植物较曲线对应的植物对生长素类似物的反应更敏感。根据题干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可知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类似物更敏感,可判断曲线对应双子叶杂草,曲线对应单子叶农作物。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作为除草剂时,应对双子叶杂草的生长起抑制作用,对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起促进作用。故应选择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作为除草剂。(2)观察乙图可知,组的区别是顶芽的有无,组的侧芽长度大于组,说明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组的区别是细胞分裂素的有无,组侧芽长度大于组。综上可说明细胞分裂素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图像类试题:以图像的形式表示生物某些结构的一般特征或在特定时间的状态,如细胞结构图、有丝分裂模式图、反射弧结构模式图等。这类问题中,绝大多数模式图是教材中原图的变形,因此,在学习备考时,要准确记忆教材中的原图,着实抓好该类试题的解题关键点。 解题时,要先认真读图,仔细观察,并和记忆中的教材原图进行对比。再对图中的结构名称及图形特征进行准确识别,并分析各结构的化学组成及功能等。 图解类试题:试题以示意图的形式反映生命现象、生理过程等内容,如有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细胞呼吸示意图、激素的分解调节示意图、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示意图、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等。此类试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由于示意图的文字量小,以简单的形式表达了复杂内容,因此,此类问题的难度往往比结构模式图类试题要大。绝大多数试题中的示意图也是教材中原图的变形。因此,教材中与原图相关的知识要掌握到位,除了要能准确记忆图中各部分的结构和关系,还要熟知示意图所表示的动态过程,特别是各部分的相互关系,这是做好该类试题的关键(例如光合作用示意图,除了要记住图中的ATP、H、C3、C5等,还要理解ATP和H对C3、C5含量的影响等内容)。 此类试题的一般解题方法可归纳如下:第一步,要认真读图,仔细观察,和记忆中的教材原图进行对应,准确识别图中的结构、物质名称,并分析各结构或物质间的相互关系,特别要注意箭头的方向。在不能和原图进行一一对应时,注意从局部到整体或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分析,从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部分入手,采取对比、推理的方法,识别出各部分结构、物质名称,再分析相互间的关系。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理清知识点,如该图涉及哪几个知识点?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的图解需要思考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三步,在作答时一定要根据图中的序号或结构,应用教材中的相关生物名词准确作答。,例 3 (2015湖南长沙调考)如图是某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示意图。代表物质,代表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该植物由光照下突然置于黑暗中,短时间内,甲图中C3的含量将 ,C5的含量将 。 (2)乙图与马铃薯块茎细胞在缺氧时的代谢相比,特有的步骤是 (填数字),这些过程发生在 中。 (3)若用18O标记甲图中的H2O,则在细胞呼吸产物中能首先测到放射性的是 ,甲、乙两图中不同数字代表同一物质的标号是 。 (4)根据上图写出根吸收无机盐离子所需能量的来源过程:光能 吸收无机盐离子所需的能量。,【答案】(1)增多 减少 (2) 线粒体 (3)水 与、与 (4)活跃的化学能 葡萄糖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解析】该题考查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甲图是光合作用过程图解,解题时联系教材中相关图解可知,代表H,代表O2,代表CO2,是葡萄糖。乙图是细胞呼吸过程图解,联系教材知识可知,代表葡萄糖、V代表H,代表O2,代表CO2。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1)将该植物由光照下突然置于黑暗中,光反应停止,H和ATP的生成量减少,影响暗反应,故在短时间内,C3还原过程减慢,C3的含量将增多,C5的含量将减少。(2)马铃薯块茎细胞缺氧时进行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相比,没有第二、三阶段,故乙图与马铃薯块茎细胞在缺氧时的代谢相比,特有的步骤是,二者分别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和线粒体内膜上。(3)若用18O标记甲图中的H2O,H218O通过光解,产生18O2,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与H结合生成H218O,故在细胞呼吸产物中能首先测到放射性的是水。由前面分析可知,与都表示O2,、都表示CO2。虽然I表示H,V也表示H,但光合作用中的H是NADPH,细胞呼吸中的H是NADH,二者不同。(4)根吸收无机盐离子所需的能量直接来自ATP的水解,根细胞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有一部分用于ATP的合成,根细胞内的有机物来自光合作用,是利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和H还原C3合成的,ATP和H是在光反应阶段产生。,变式3 (2015北京朝阳区高二期末调考)如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填字母),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图中的 (填字母)来表示,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 的能量。 (2)蚕同化的能量D= (填字母),正常情况下D/C的值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鱼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 营养级所含的能量。,【答案】(1)A B 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2)A1+B1+C1+D1 大于 一 【解析】题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判断出图中每个字母代表的能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联系教材中图解的特点,细致观察并找到流经生态系统每一营养级的能量的几个去向。(1)流经第一营养级的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又可分为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利用三部分。对应图解可知,流经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就是总光合作用A,也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为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D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C为用于桑树生长、发育的能量。由于A1表示蚕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所以其余的部分,即B1+C1+D1 为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2)根据能量守恒,某营养级输入的能量和输出的能量相等,故D=A1+B1+C1+D1 。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比值,桑树和蚕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D/A表示,该值应在10%20%,由于AC,可判断D/C的值大于10%。蚕沙是蚕没有消化吸收完的食物,其中的能量不属于蚕,而属于蚕的食物桑树,故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所含的能量。,材料信息题是高中生物中最常见的一种命题形式,它往往以现代生物科技新成果、新发现为情境材料,以文字材料、曲线、 图示、表格等为载体,把教材中没有的内容与学生学过的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设计而成的形式新颖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否掌握题干信息的要点、抓住信息中的疑点、挖掘题干中隐含的信息、找到解题的突破口等。 材料信息题的解题步骤:第一步,阅读题干,发现其中的有用信息;第二步,再看试题中哪些问题是和所给信息相关的,把问题和信息进行联系,对照问题,对题干所给出的信息进行认真理解、筛选和提炼,找到关键信息,挖掘出隐含信息;第三步,结合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推出答案。简单归纳为:阅读题干、发现信息筛选、提炼有用信息联系、对比解决问题。,例 4 (2015南昌重点中学调考)克罗恩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均是由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引起的。科学家发现人体内一种金属蛋白酶MMP-9,其失控会助长克罗恩症、类风湿关节炎及癌症转移等。科学家体外合成了一种与MMP-9活性中心结构相似的小分子复合物,然后将这些小分子复合物注入小鼠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可治疗克罗恩症。回答以下问题: (1)克罗恩症是一种 病,该病患者比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 (填“强”或“弱”)。 (2)在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在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这三类细胞中不属于免疫细胞的是 。 (3)上述科学研究中,小分子复合物相当于 ,它可以激发小鼠的 免疫,产生的抗体治疗克罗恩症患者的作用机理是 。,【答案】(1)自身免疫 强 (2)编码抗体的基因 红细胞 (3)抗原 体液 抗体与MMP-9(或MMP-9活性中心)特异性结合。 【解析】本题以免疫学相关研究进展为情境,考查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该题中的信息较多、较复杂,需要学生能准确理解所给出的信息,并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题干中主要有两个关键信息点:一是关于克罗恩症的病因,二是关于金属蛋白酶MMP-9的功能。(1)由第一句“克罗恩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均是由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引起的”,可知克罗恩症是自身免疫病,而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故克罗恩症患者的免疫功能比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强。(2)该问属基础知识问答,与题干信息关系不大,掌握教材基础知识便可准确作答。(3)题干所给信息:将与MMP-9活性中心结构相似的小分子复合物注入小鼠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分析可知,注入后使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称为抗原,故小分子复合物相当于抗原,会激发小鼠的体液免疫。题干中指出MMP-9“失控会助长克罗恩症、类风湿关节炎及癌症转移等”,分析可知,可通过抑制MMP-9来控制克罗恩症、类风湿关节炎及癌症转移。和MMP-9活性中心结构相似的小分子复合物与MMP-9同是抗原,故产生的抗体治疗克罗恩症患者的作用机理是抗体与MMP-9(或MMP-9活性中心)特异性结合。,有时题干中给出的一些名词、原理等,作为疑点并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完全理解其含义和具体功能,而这些知识又不是作答所必需的,如本题中MMP-9在体内的具体生理功能等。考场上只需要关注关键名词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剥离无效信息、快速而高效地找准关键信息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变式4 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 (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一个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 (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 。,【答案】(1)同一 (2)群落 (3)小于 相同 雌鹿或雄鹿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学部分的基础知识。占题干文字量较大,主要信息为“鹿角效应”的有关内容。题干中第(1)(2)小题考查对种群、群落基本概念的理解。该草原上的雌鹿和雄鹿可进行基因交流,属于同一种群;该区域内各种生物的集合属于生物群落。第(3)小题则以模拟实验为载体,考查对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第(3)小题是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的实验。重点理解“鹿角效应”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题中的信息可提炼概括为:形态相同不易被区分和捕食,反之,形态不同易被区分和捕食。对应到模拟实验为:甲组:2个相同的项圈,形态相同狗不易区分和叼回;乙组:2个相同的棍棒,形态相同狗不易区分和叼回;丙组:1个项圈和1个棍棒(形态不相同)容易被区分和捕食,狗很快叼回第一个漂浮物。故若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所需的平均时间丙组甲组=乙组,则实验结果支持“鹿角效应”假说。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要控制(相同),故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应当“相同”。针对第三空,再回扣题干信息,题干“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一句中“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指前面提到的“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进而可知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雌鹿或雄鹿。,表格数据题是生物学科中的一种常见题型,它以单元格为表现形式,通过数据的变化,揭示生命现象与某些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规律变化。表格中数值的变化趋势,不同行、列间的相互关系等信息较为隐蔽,需要分析得出。由于这类试题将大量信息隐蔽在表格之中,能够较为全面地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与运用信息等多种能力,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因而备受命题专家的青睐。 解答表格数据题一般步骤归纳如下:(1)识表:获取信息时,识表是基础。看行和列:要看清表格的名称、行标题与列标题、数据的单位等,找出表格数据与题干的联系和其中的自变是量、因变量。看行和列相关数据变化规律和趋势:如数据是逐渐上升、逐渐下降还是更为复杂的变化等。看关键的数据点:如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出现频率高或低的数值等,尤其还应注意表格中出现“0”的地方。 (2)析表:处理信息时,析表是关键。围绕题目设问,对表中的数据进行整理。特殊数据和趋势问题:要求解释表格中的某些特殊数据出现的原因、解释行或列数据的变化趋势出现的原因。一般可通过理清行和列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解决,原因往往是教材中的基本原理等。相互关系问题:主要是分析行与行、列与列间的相互关系,并解释原因。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先对表格中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行与行、列与列之间的变化趋势是否关联、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对比分析后找出原因。,例5 (2015山东济南三月质检)某研究小组进行某植物的栽培实验,图1表示在适宜的光照、CO2浓度等条件下测得的温度光合、呼吸曲线;图2为在恒温密闭玻璃温室中,连续48 h测定温室内CO2浓度及植物CO2吸收速率变化曲线;图3为适宜CO2浓度条件下,温度和光照强度对该植物的CO2吸收速率的影响曲线。请结合图像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的虚线表示_。当温度达到_时,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 (2)图1中,40与60时,CO2的吸收量均为0,二者的区别是_。 在温度为30时,叶肉细胞内的H用于_。 (3)图2中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_个,实验开始3h内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_,而在6h时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_,在18 h时叶肉细胞中CO2的移动方向为_ ,在30h时叶绿体内的ATP的移动方向是_ 。 (4)图2中由12时到18时叶绿体内C3含量变化是_ ,叶绿体利用CO2速率最大的时刻是_时,前24小时平均光照强度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后24小时的平均光照强度,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刻在_时。经过连续48 h的培养,与0 h相比48 h时该植物的有机物量是_(填“不变”“增加”或“减少”)。 (5)图3中影响CO2吸收速率的因素有_ ,图3中E点时,25条件下产生的氧气量 _(填“等于”“大于” “小于”)15条件下产生的氧气量。 (6)依据图3分析,若将图1所示实验的光照条件调整至2 klx,其他条件不变重复实验,则图1中的F点对应温度为_ ;若图2所示实验温度为15,现若将温度调整为25条件下保持恒温,其他条件不变,则图2中6 h时的光照强度为_ klx。 (7)当光照强度为8 klx,温度为25时,该植物5 h中单位面积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为_,要消耗同等量的CO2,在15条件下,用10 klx的光持续照射_h。,【答案】 (1)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55 (2)前者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后者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均为0(植物死亡) 与O2结合形成水、还原三碳化合物(C3) (3)4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由线粒体到叶绿体 由类囊体薄膜到叶绿体基质 ( 4)增加 36 小于 42 增加 (5)光照强度和温度 大于 (6)25 2 (7)70 mg 7 【解析】 由“CO2吸收量”可知实线部分所描述的是“净量”,由“CO2产生量”可知虚线表示呼吸速率。F点时光合作用速率与细胞呼吸速率相等。F点之前某温度条件下真正的光合作用的相对强度等于某温度条件下两曲线纵坐标值之和,F点之后某温度条件下真正的光合作用的相对强度等于虚线纵坐标值减去实线所对应的纵坐标值。由图2中虚线与横坐标的交点有6时、18时、30时、42时,由二氧化碳的吸收值可得知,此时植物的代谢特点是光合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而3时以前、21时至27时、45时至48时的代谢特点是只进行细胞呼吸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图2中由12时到18时,自变量是时间(光照强度);因变量为室内CO2浓度和CO2吸收速率。,变式5 (2015甘肃天水高三期末质检)荔枝叶片发育过程中,净光合速率及相关指标的变化见下表。,注:“”表示未测数据,(1)B的净光合速率较低,推测原因可能是:叶绿素含量低,导致光能吸收不足;_,导致_。 (2)将A、D分别置于光照、温度恒定的密闭容器中,一段时间后,A的叶肉细胞中,将开始积累_ ;D的叶肉细胞中,ATP含量将_ 。 (3)与A相比,D合成生长素的能力_ ;与C相比,D的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数量明显增多的结构是_ 。 (4)叶片发育过程中,叶面积逐渐增大,是_的结果;D的叶肉细胞与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差异显著,其根本原因是_ 。,【答案】 (1)气孔相对开放度小 CO2吸收不足 (2)乙醇 增加 (3)较低 类囊体(基粒) (4)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细胞数量和体积增加)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及影响因素的掌握和从表格中提取信息的能力。(1)对比分析4组叶片的4列数据,找到4列数据变化的趋势是解题的关键。题目要求判断B的净光合速率较低的原因,即要求判断另外的三列数据表示的相关指标中,哪些是影响净光合速率的因素。在4组叶片中,A组数据不全,无法进行全面比较,舍去;可比较B组、C组、D组相关的叶面积、总叶绿素含量、气孔相对开放度、净光合速率4列速率。叶面积:B组C组=D组;总叶绿素含量:B组C组D组;气孔相对开放度:B组C组D组;净光合速率:B组C组D组。综合对比可以看出,总叶绿素含量、气孔相对开放度、净光合速率这三者之间呈正相关,可知影响净光合速率的因素为总叶绿素含量和气孔相对开放度。叶绿素含量低,影响光能吸收;气孔相对开放度小,导致CO2吸收不足,光合速率低。,(2)由表可知,A组净光合速率为-2.8 mol CO2/(m2s),即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且由于是密闭的容器,一段时间后氧气耗尽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乙醇(或酒精)。D为成熟叶,总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且由于是密闭的容器,一段时间后CO2越来越少,暗反应减弱,而光反应不变,导致ATP增加。(3)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D为成熟叶,与A相比,D合成生长素的能力较低;从表格中看出,D的总叶绿素含量远大于C,而叶绿素主要分布在叶绿体中基粒的类囊体薄膜上,由此可推知,D的基粒数量明显多于C。(4)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叶片面积增大;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实验分析题就是利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从实验取材、药品试剂、步骤及操作、结果及预测等方面进行分析,是高考题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实验结果或过程分析型试题、实验设计方法的评价型试题等。 实验结果或过程分析型试题解题步骤: 第一步,要掌握题干中提供的全部信息,透过图、文、表等材料找出该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类型、实验变量。 第二步,要重点关注对照实验的设置、单一变量的控制方法、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第三步,作答时要注意运用生物学术语,沿用题中给出的名词、单位、数量进行表述。,实验设计方法的评价型试题解题步骤“五看法”: 第一步,看有无对照实验。如果无,添加对照组;如果有,则看对照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从实验变量设置、是否排除了干扰因素、是否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是否遵循了等量原则、是否有标记等方面进行判断。例如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则温度为变量。除单一变量外,其他条件应完全一样(包括实验对象的一致性、每次实验所加试剂的量要相等、实验控制时间的一致性、实验条件的一致性等)。 第二步,看实验步骤。主要看实验步骤是否完整、顺序是否合理,具体操作有无违反生物学原理,实验结果的验证目标是否准确等。 第三步,看器材和药剂。看实验器材选择是否合理;看药剂的使用是否合理;看药剂的配备及用量的大小是否准确。 第四步,看验证。看实验结果的验证方法是否得当。 第五步,看条件。看是否需要搅拌、加热等;实验所需的温度、光照等条件是否合理。,例 6 (2015南京四月调考)经实验发现0.5 mg/L 6BA和0.3 mg/L IAA的配比混合物能诱导某菊花品种茎尖外植体再生丛芽比率达70,再生丛芽外植体上的丛芽平均个数达53,适当降低IAA浓度或不含IAA,效果是否不同呢?有人利用所提供的05 mgL 6BA和浓度分别为0.1 mg/L、0.2 mg/L、0.3 mg/L的IAA进行探究。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思路: 配制适宜的培养基,分成若干组,灭菌。 往培养基中各加入适量的0.5 mg/L 6BA,并分别依次加入等量的0.1 mg/L、0.2 mg/L、0.3 mg/L的IAA。 分别接种数量相同、生长状态一致、消毒后的某菊花品种茎尖外植体。 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并计算再生丛芽外植体的比率。 (1)指出上述实验思路的两处不足之处并改正: 。 (2)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 (3)制备菊花原生质体时,一般应将组织放在0.50.6 mol/L的甘露醇溶液中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液处理,0.50.6 mol/L甘露醇溶液的作用是 ,原生质体再生出细胞壁时 (填两种细胞器)的活动明显增强。,【答案】(1)缺乏对照组,应该增加一组加入适量的0.5 mg/L的6-BA,并加入等量的蒸馏水作为对照;统计指标少了一个,应该统计外植体上的丛芽数,并求平均数 (2)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浓度配比会影响外植体的分化,菊花茎尖细胞具有全能性;能否再生丛芽可以反映出激素配比可否诱导外植体的分化,丛芽比率和平均数可反映诱导的最佳配比(任选两点即可) (3)维持一定的渗透压 高尔基体、线粒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设计过程严密性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要求较高。(1)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IAA,0.5 mg/L 6-BA在各组中并无差别,属于实验的无关变量。由题意中“适当降低IAA浓度或不含IAA,效果是否不同呢?”可知,本实验中需设置不加入IAA同时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的空白对照组。题干信息中提示因变量不止一个:再生丛芽比率和丛芽平均数,而实验过程步骤表述中缺少一个,进行前后表述的对比后可分析出应统计外植体上的丛芽数,并求平均数。(2)实验原理是指该实验的理论依据与分析鉴定方法等。本实验涉及两种植物激素的不同配比,说明多种激素共同协调作用,共同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实验活动中提到了外植体和丛芽的形成,二者可继续分化为完整植物体,说明用来培养的菊花茎尖细胞等具有全能性。,实验还能证明一定浓度(0.5 mg/L)的6-BA与不同浓度的IAA进行配比,对丛芽数和外植体再生从芽比率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因此看出一定配比的激素混合溶液可诱导外植体的分化。(3)甘露醇是一种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常用的试剂,一般用于调节和维持一定的渗透压,使去壁后的原生质体能维持正常形态。答题时注意提示点原生质体,暗示该结构暂时无细胞壁,对渗透压的要求较高,所以可以顺利找准得分点。植物细胞壁形成过程中依靠高尔基体,且消耗能量,所以与线粒体的功能也有关。,变式6 (2015陕西师大附中高三期中调考)为探究植酸酶对鲈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者设计并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 鲈鱼的驯养:将从海洋中捕获的鲈鱼鱼苗在浮式海水网箱中饲养14d,用普通饲料投喂,备用。 饲料的配制:在每千克普通饲料中加入200 mg植酸酶,配制成加酶饲料;并将普通饲料和加酶饲料分别制成大小相同的颗粒,烘干后储存。 鲈鱼的饲养:挑选体格健壮、大小一致的鲈鱼随机分组,放养于规格相同的浮式海水网箱中,放养密度为60尾/箱。给对照组的鲈鱼定时投喂适量的普通饲料,给实验组的鲈鱼同时投喂等量加酶饲料。 称重并记录:投喂8周后,从每个网箱中随机取20尾鲈鱼称重。结果显示,对照组、实验组鱼体平均增重率分别为859.3、947.2。 制备鲈鱼肠道中消化酶样品,并分别测定消化酶的活性,结果如下表。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中选用鲈鱼鱼苗而不是成体的主要原因 ;实验前的驯养是为 。 (2)步骤中将配制好的饲料进行烘干要特别注意 ,其原因是 。 (3)步骤中还应控制好的无关变量主要有 。 (4)本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5)推测鲈鱼的食性并说明理由 。,【答案】(1)成体生长缓慢,实验效果不明显让鲈鱼适应实验养殖环境(2)温度不能过高高温会使植酸酶变性而失去活性(3)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等(4)添加植酸酶的饲料促进鲈鱼幼体的生长;植酸酶能提高肠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而对肠道中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影响较小(5)肉食性,其肠道中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脂肪酶和淀粉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有关酶的探究实验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对实验材料、结果、结论等的分析。(1)本实验以鲈鱼的生长量作为指标,鱼苗生长发育较快,适于观察和测量,而成体生长缓慢,实验效果不明显。一般较为严密的实验设计要在实验前进行预测,用以说明实验选材的一致性,也为实验后得出数据的科学性提供前提条件,所以实验前的驯养是为了让鲈鱼适应实验养殖环境,排除因不适应环境而对后续实验造成的影响,是一种避免干扰变量出现的方法。(2)回答此问要注意该实验的目的和材料,实验目的是探究植酸酶的作用,可知饲料中含有酶,所以温度不能过高,以防止高温下植酸酶因变性而失去活性。(3)据题干可知,鲈鱼是海洋鱼类,故在鲈鱼的饲料中还应控制好的无关变量主要有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等。,(4)据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组较对照组平均增重率有一定的提高,可知添加植酸酶的饲料促进鲈鱼幼体的生长;实验组和对照组蛋白酶活性差异较大,而脂肪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差异较小,可知植酸酶能提高肠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而对肠道中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影响较小。(5)实验设计中并无鲈鱼食性的明显提示,始终用人工饲料,说明文中一定有暗示信息,由于其肠道中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脂肪酶和淀粉酶,说明其食物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一般动物体内的蛋白质含量远远高于植物体内的,可判断出鲈鱼为肉食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