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考点34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347843 上传时间:2019-11-21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1.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考点34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考点34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考点34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第一轮总复习生物,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考点34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基础经典全面扫描,题组一 群落的结构 1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解析:随着池塘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蝌蚪存活率降低,乙成活率升高,说明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是甲和丙,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加,A正确、D错误;三种蝌蚪由于有相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而构成竞争关系,但捕食者的介入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B正确;无捕食者时,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说明无捕食者时乙的竞争力最弱,乙可能消失,C正确。,2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解析:由图可知,三种茶园中纯茶园物种数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抵抗力稳定性最差,易产生暴发性虫害,A错误;题图只表明10月份杉茶间作园物种数最多,但无法得知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大小,B错误;图中显示梨茶间作园在6月份时物种数最多,此时营养结构最复杂,C正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3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_。,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种群、群落概念的理解及实验探究能力。(1)该草原上全部的鹿(包括雌、雄鹿)属于同一种群。(2)一定自然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组成群落。(3)该实验以项圈和棍棒分别代表雌、雄鹿,以抛出的物体种类组成为自变量,以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为因变量,探究“鹿角效应”假说的正确性。若假说正确,丙组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所需平均时间最短,即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群体,被捕食的风险较小。 答案:(1)同一 (2)群落 (3)小于 相同 雌鹿或雄鹿,题组二 群落的演替 1以下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的结果一定能形成森林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C大鱼吃同种小鱼是群落中的捕食关系 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 解析:群落演替不一定能形成森林,A项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不断发生改变,基因频率也发生变化,B项错误。大鱼吃同种小鱼属于种内斗争,C项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由简单到复杂,D项正确。,2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解析:由题干可知,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无植被覆盖,故在该岛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B项错误。初生演替的时间较长,D项正确。人类的参与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项正确。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即物种的镶嵌式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A项正确。,3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等相关知识。根据表格中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边坡甲比边坡乙物种数目多,因此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增加物种数目,从而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导致生存环境改变的结果;边坡甲虽没有移栽乔木,但随着演替的进行,将来也会出现乔木;边坡甲的群落演替最终会达到相对稳定,因此不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因此B项分析最为合理。,4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法。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 (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_稳定性较低。 (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解析:(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3)恢复力稳定性较低的生态系统,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4)森林生态系统在垂直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答案:(1)样方 标志重捕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恢复力 (4)垂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