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5.1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338604 上传时间:2019-11-21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5.1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5.1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5.1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一讲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知识梳理】 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1.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于_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 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形成条件,诱因:_ 承受灾害的客体: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自然异常变化,自然异变,3.灾情大小的影响因素 4.灾害影响: (1)灾情的衡量标准:_和自然资源的损失。 (2)表现,孕灾环境 致灾因子 _,人员伤亡 _ 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受灾体,人类社会,财产损失,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1.气象灾害: (1)热带气旋。 概念: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_涡旋。_ 海域上空最多。 形成条件,广阔的_,海水蒸发量大 _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低气压,西北太平洋,暖洋面,下热上冷,分布。,东南沿海,孟加拉湾,加勒比海,(2)干旱。 定义: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_的 一种现象。 成因: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 危害:水分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 的生存。 旱灾特征和分布。 a.特征:_的自然灾害。 b.多发地区: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_地区。_、 亚洲和大洋洲的_是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缺水,渐发性,干旱、半干旱,非洲,内陆地区,(3)寒潮。 定义:一种大范围_活动。 成因:高纬度冷气团向_方向猛烈冲击。 时空分布 影响:短期内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雨雪、_等现象,有时 还带来暴风雪、_等恶劣天气。,时间:深秋到_季节 空间:北半球_纬地区,强冷空气,暖气团,初春,中高,霜冻,沙暴,2.地质灾害: (1)地震。 读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回答问题。,与地震有关的几个概念。,能量,垂直距离,地面建筑,地震带。 世界主要的地震带有:_、_ _以及大陆断裂地震带和大洋海岭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2)滑坡和泥石流。 读滑坡和泥石流构造示意图回答问题。,滑坡,泥石流,重力作用,地势起伏较大,3.水文灾害: (1)洪涝 (2)风暴潮:指由于_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 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4.生物灾害: (1)病害:_病害、森林病害。 (2)虫害:农作物虫害、森林虫害。 (3)鼠害。,洪水:水位上涨而_的现象 涝渍:_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强烈大风,泛滥,洼地,农作物,5.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1)_自然灾害带: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 带,全球75%的火山、80%以上的地震、2/3的台风和海啸以及风暴潮 等灾害都集中在这里。 (2)_自然灾害带:北纬2050之间,是全球水旱灾 害、风暴潮灾害、台风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又因为地势高差大、地 形复杂,成为世界上山地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环太平洋,北纬环球,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 的_。 4.由于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 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高风险区,【盲区扫描】 1.台风最大风力不在台风中心。 台风中心为台风眼,天气表现为无风、少云和干暖。台风中心附近的旋涡风雨区才是台风风力最大的部位。 2.台风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台风形成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引起洪涝、泥石流等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但台风带来的丰沛降水能缓解旱情,补充水分,利于农业生产。,3.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不是严重旱灾区。 干旱对人类造成了损害,才称旱灾,如果干旱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也就不会形成旱灾。并且旱灾的严重程度与人口、经济的发达程度有关,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同样程度的干旱造成的旱灾越严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虽然雨水不多,年年干旱或“十年九旱”,但由于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因此旱灾并不是最严重的地区。,考点一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1.主要气象灾害:,2.主要地质灾害: (1)地震。,(2)滑坡。 形成:结合滑坡发生区的剖面图分析如下:,分布: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泥石流的形成。,3.主要水文灾害:,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世界上最大的自然灾害带有两条,即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和北半球中低纬度自然灾害带,表解如下:,【考题研析】 (2014海南地理)初春气温迅速升高,山坡上的冻土层和积雪融化,并因重力作用向下移动,形成泥流。规模较大的泥流能摧毁或掩埋植被、建筑物、道路等。 下图所示区域年降水量约1 5001 700毫米,年雨日约180天,甲地海拔约1 000米,1月平均气温约4,公路西端海拔约3 000米。山地1 500米以上分布着云杉、冷杉林,林下土层深厚。,分析图示区域公路西半段初春多发泥流灾害的原因。,【思维导引】解答问题思路具体分析如下:,【尝试作答】(公路北侧)山高(坡度大,高差数百米到千米以上)坡长,且土层深厚、含水量大(降水量大、雨日多、有植被保护);冬季气温低于0,土层冻结,有积雪;初春升温快,冻土层和积雪快速融化。,【题组精练】 1.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解析】第(1)题,泥石流形成的自然条件:陡峭的沟谷、大量松散的堆积物、充足的水源。根据图中经纬度判断该区域位于太行山脉,对比图中甲、乙两地可以看出,甲地位于山坡(谷)上,坡度较陡,同时又位于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第(2)题,丙地位于山谷中,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通过该山谷的除河流外,还有铁路线。丙处发生泥石流会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答案:(1)甲地。地形坡度较大,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2.(2015黄冈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初,美国部分地区经历了持续多日的暴风雪和冰冻天气,美国中西部地区经历了-35的超低温天气,受灾严重且范围广。下图是美国本土地形简图。,(1)简析此次美国超低温冰冻天气受灾范围广的原因。 (2)简述此次冰冻天气对美国生产生活的影响。,【解析】第(1)题,此题考查气象灾害及地形对美国气候的影响。 此次灾害是来自北冰洋的北极寒冷气流,即北极涡旋强烈南下造成 的,影响美国中西部地区。美国地形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形区,南北纵 列分布;地势中间低,东、西两侧高。受地形影响,中部大平原对寒 冷气流缺少阻挡,成为寒冷气流的南下通道。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熟 练掌握美国的地形特点。第(2)题,此题考查寒潮对美国的危害。 近年来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是考查的热点问题。寒 潮对交通、电力、通讯以及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危害最为显著。这次 寒流造成美国中西部地区大面积交通瘫痪,影响人们出行;电力通讯,设施受损,造成大面积停电,影响人们生活;冰冻天气会使冬小麦冻死冻伤,对冬小麦生长构成威胁,影响粮食收成;使疾病流行,影响人们身体健康,这些是不利的影响。但是寒流也不是一无是处,由于过境时气温极低,它也会导致来年病虫害减少,有利于农业生产,这是有利影响。,答案:(1)来自北冰洋冷空气势力强;受地形影响,中部大平原成为寒冷气流的南下通道。 (2)不利影响:造成大面积交通瘫痪,影响人们出行;电力通讯设施受损,造成大面积停电,影响人们生活;冰冻天气会使冬小麦冻死冻伤,对冬小麦生长构成威胁,影响粮食收成;寒冷天气还会影响人们身体健康。有利影响:来年病虫害减少,有利于农业生产。,【加固训练】 (2015齐齐哈尔模拟)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霾是一种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其形成和分布通常主要由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决定。下图表示某地区19612008年霾的年平均日数分布。图中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1)描述图示地区霾的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特点。 (2)分析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的原因。,【解析】第(1)题,空间分布的一般模式:由整体到局部,由总量到极值,最后注重细节和典型特征。第(2)题,对甲地霾的冬夏季分析,要注意题干文字部分提示“其形成和分布通常主要由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决定”,通过这一信息,明确分析方向应该是对比甲地冬夏季污染源和气象条件的差异,同时要考虑图中甲地西侧太行山的作用。方法是充分考虑区域地形、气候、植被和人类活动对气象和污染物的影响。,答案:(1)空间分布不均;总体上,中部、西南部多,自中部和西南部向周边地区减少,西南部最多;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多(冬季风背风坡多),华北平原东南部少,坝上高原少;城市地区较多,乡村地区较少。 (2)与冬季相比,甲地夏季盛行东南风,气流沿太行山东坡上升,加上近地面气温高(逆温现象少),空气对流旺盛,有利于干尘粒扩散;夏季降水多,空气较湿润,有利于干尘粒沉降;生活用煤量少,烟尘排放少;植被茂盛,吸烟滞尘作用强。,考点二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稳定程度: (1)增加环境的稳定程度。,(2)降低环境的稳定程度。,2.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影响人自身易损性的因素。,(2)人类活动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程度的影响。,(3)工程措施影响受灾体易损程度。,3.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或“缩小”: (1)在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2)在高风险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3)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成灾特点不同。 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在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和减灾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成灾特点是不同的。,【考题研析】 (2013新课标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思维导引】解答本题思路分析如下:,【尝试作答】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题组精练】 1.(2015三明模拟)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孟加拉湾是风暴潮的多发区,也是风暴潮的重灾区。如图为某季节孟加拉湾风暴潮发生情况图。,从地形、海岸形状、社会经济情况等方面分析孟加拉湾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原因。 【解析】孟加拉湾沿岸地势低平,海岸呈喇叭口形,容易受到海水入侵。另外,孟加拉湾沿岸城市密集,人口众多,灾害发生后生命和经济损失严重。 答案: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海岸呈喇叭口形;城市密集,人口众多。,2.阅读中国和日本两国地震死亡人数比较图,完成下列要求。,(1)中国历次大地震中死亡人数差异较大,除震级和震源深度外还受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请指出其他主要的自然因素。 (2)比较图示时间内中国和日本地震死亡人数特点的差异,并分析原因。,【解析】第(1)题,地震死亡人数的差异,与地震发生的时间、震中位置、地质构造等密切相关。唐山地震发生在夜晚,人们多数在睡觉,死亡人数多。发生在白天的,死亡人数相对较少。第(2)题,对比两图分析,中国地震死亡人数多,日本死亡人数少。中国地震死亡人数波动较大,日本在关东地震后,死亡人数波动小。这种差异主要是日本地震预报技术、防震技术水平高;日本地震频繁,人们的防震意识强;日本是发达国家,国家的救援机制完善。,答案:(1)地震时间、震中位置、地质构造等。 (2)中国死亡人数多(日本死亡人数少);中国死亡人数波动较大(日本在关东地震后,死亡人数波动小)。日本地震预报技术、防震技术水平高;防震意识强;救援机制完善。,3.(2015荆门模拟)读我国2013年7月高温日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月高温酷暑对乙区造成的损失大于甲区,分析其原因。 (2)简述高温酷暑的主要危害。 【解析】第(1)题,分析酷暑对甲乙两地造成的危害差异要从两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密度以及灾害本身特点分析回答。第(2)题,酷暑危害要从高温对人类社会、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回答。,答案:(1)与甲区相比,乙区高温酷暑影响范围较广、强度较大;人口、城市较密集,经济较发达,资产密度较大。 (2)酷暑威胁人体健康;热浪危害工农业生产;高温带来城市能耗增多,供电紧张;增加城市和森林火险威胁;加剧光化学污染等。(任答3点即可),【加固训练】 (2015德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海地位于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且灾情严重,如2010年1月12日下午海地发生的一次里氏7.3级地震,震源位于地下10千米左右,震中位于首都太子港西南约16千米处,地震摧毁了首都太子港大量房屋、造成300万人流离失所,十几万人丧生。,材料二 中国泥石流成因的地域差异。,(1)结合材料一分析海地地震灾情严重的地理原因。 (2)分析黄土高原泥石流多发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和抗震能力是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第(2)题,土质疏松加上多暴雨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基础因素,人口迅速增长引起的植被破坏和其他的一些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如大规模开矿等)是主要因素。,答案:(1)震级高;震源浅;大城市(首都太子港)离震中近;地面建筑物质量差等。 (2)地表崎岖(或坡度较大);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较低(或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严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