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第4节 群落的演替,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特征 【核心知识通关】 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群落:,生物种群,空间结构,群落演替,(2)物种组成: 意义:区别_的重要特征。 衡量指标:_。 a.丰富度概念:群落中_的多少。 b.常用统计法:记名计算法和_。,不同群落,物种丰富度,物种数目,目测估计法,2.种间关系:种间关系实例与下列曲线的对应关系(连线):,3.群落的空间结构:,(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A图_,B图_。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图:植物分层:_。 动物分层:_。 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_ _的不同、_的不同,以及人与 动物的影响等。,垂直结构,水平结构,阳光,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特别提醒】 形成群落空间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多个种群,如竹林中竹子只是一个种群,就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各个种群间要形成不同的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等。通过各种不同的种间关系,使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群落的空间结构。,(3)要存在形成分层现象的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食物、栖息场所等。,【思维拓展】 (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不均匀分布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2)区分“高山植被分布”与“群落垂直结构”。 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植被分布不同,从低到高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高山植被分布不属于群落垂直结构,因为在每一个自然区域地段,均具有自然群落,而每一个群落都有各自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如图所示。,【高考模拟精练】 1.(2014全国卷)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植物病毒V寄生在水稻细胞中,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将植物病毒V传播给其他水稻,青蛙捕食稻飞虱,减少了植物病毒V的传播。 (2)关键知识:判断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A项中,稻田中青蛙数量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正确。B项中,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之间不是竞争关系,错误。C、D项中,病毒V与青蛙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和水稻之间是寄生关系,C、D均错误。,【方法技巧】通过实例判断种间关系的技巧 (1)判断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之间的斗争为种内斗争,如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斗争。,(2)判断竞争: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之间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不直接获取食物。另外,两种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如人吃玉米子粒,而牛吃秸秆。 (3)判断捕食: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以维持自身生存。,2.(2016南昌模拟)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群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明确: (1)群落的垂直分布是指不同种群的分布。 (2)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解析】选A。垂直分层现象是群落的特征,竹林中的竹子是一个种群;群落中的动物以植物为食,所以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种群的分布受到水源、温度、气候等的影响,所以呈镶嵌分布。,【延伸探究】 (1)A项所述竹林这个生物群落中有没有垂直结构?并说明理由。 提示:有。竹林中有小灌木、草本层等,占据不同空间层次,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2)C项中淡水鱼的分层现象是不是只与食性有关?为什么? 提示:不是。还与水温、水的含氧量、淡水鱼的栖息场所等有关。,3.(2013海南高考)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 (1)竞争关系中,竞争力弱的一方可能会消失。 (2)捕食关系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解析】选D。本题考查生物种间关系。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和丙蝌蚪存活率逐渐降低,说明捕食者的食物来源以甲、丙两种蝌蚪为主;三种蝌蚪由于食性相同构成种间竞争关系,但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捕食者后存活率发生改变,影响了它们原有的竞争结果;池塘1中,在没有加入捕食者时乙蝌蚪存活率最低,说明乙蝌蚪竞争力最弱,容易被淘汰;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乙的存活率升高,乙蝌蚪获得的资源相对增加。,【加固训练】 1.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 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 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解题指南】解题时要以曲线反映的种间关系和投放的鱼以浮游动物为食这一信息为突破口。,【解析】选C。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投放某种鱼的初期,乙和丙因争夺生存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由于鱼是大量的,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随之也会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2.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或水平结构,【解析】选B。生物群落处于一定的生态环境中,生态环境越优越,对生物生长越有利,生物种类数量就越多,结构就越复杂。群落中的生物个体间有捕食、竞争等关系。一个池塘中除了有鱼之外,还有许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有生活在池塘中的生物才构成池塘的生物群落。,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 【核心知识通关】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_ _的过程。,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2.过程:(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地衣阶段,灌木阶段,3.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及差异:,被植物覆盖,土壤条件,漫长,人类活动,4.群落演替的特征: (1)方向:_。 (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_。 (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_。,一定的方向性,增加,增加,【特别提醒】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思维拓展】群落演替的三个阶段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深化探究】 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图所示:,(1)图示演替过程中正确排序是_。 (2)该演替与火山喷发所在地的演替是否属同种类型?_,原因是_。 (3)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是_ _;食物网的变化趋势是_。,丁甲丙乙,不属于,两者的初始植被条件不同,物种丰富度逐,步提高,复杂化,【典题技法归纳】 (2015全国卷)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比较。 (2)关键知识: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的比较和联系。,【解析】选D。A项,草本阶段的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故错误;B项,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比草本阶段的空间结构复杂,故错误;C项,草本阶段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自我调节能力比灌木阶段的群落小,故错误;D项,灌木阶段是在草本阶段基础上演替的,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形成创造了较适宜的环境条件,故正确。,【母题变式】 (1)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重要特征的区别是_ _。 (2)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相比,都有垂直分层的 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生态因素主要是_。 (3)灌木阶段与草本阶段的群落相比,生物种类_, 营养结构_,抵抗力稳定性_。,物种,组成不同,光照强度,多,复杂,强,【高考模拟精练】 1.(2013福建高考)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1)分析题干信息得出,自然恢复林明显比人工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高、稳定性强。 (2)理清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方法。 (3)原先未曾有过植被的环境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原有群落环境失去原有植被后再度恢复是次生演替。,【解析】选D。本题考查群落演替及相关知识。A项,样方法是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方法,故正确。B项,森林恢复后增大了光合作用面积,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故正确。C项,从题干中看出,人工恢复林植物丰富度明显低于自然恢复林,故正确。D项,退化林地失去原有植被后再度恢复属于次生演替,故错误。,【延伸探究】 (1)上述实例中森林“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的结果不同,可表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何特点? 提示:该实例表明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沿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2)倘若上述两类恢复林再次受到相同程度的干扰,则哪种森林抵抗力稳定性更强?为什么? 提示:自然恢复林。由于自然演替形成的恢复林物种丰富度高,群落结构复杂,再次受到相同程度干扰时,其抵抗力稳定性较高。,2.(2016黄山模拟)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经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对野生动植物种群不能进行开发利用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解析】选B。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对野生动植物种群可进行有计划、适时地开发利用,A错误;由图可知,甲、乙、丙之间对资源的需求存在重合,所以是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B正确;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只有优势取代,并非取而代之,C错误;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D错误。,3.(2016济南模拟)下列有关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响群落中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B.草地群落具有水平结构,但没有垂直结构 C.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数量的多少,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不同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丰富度不断变化,【解析】选D。群落中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A项错误;任何群落的结构都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B项错误;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量的多少,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C项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丰富度不断变化,D项正确。,4.(2014全国卷)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主要是演替起始条件不同。 (2)关键知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判断、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类型判断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2)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及保留的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 (3)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群落演替的方向也与自然演替的方向不同了。,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发生改变,【方法技巧】“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加固训练】 1.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 A.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 B.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群落的优势物种未发生明显变化 D.苔藓和草本植物在森林形成后均逐渐消失,【解析】选A。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较为复杂,A正确;由于农田中有生物和原来的土壤条件,故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B错误;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势物种为高大的乔木,而农田生态系统的优势物种是农作物,可见群落的优势物种发生了明显变化,C错误;森林生态系统中也存在苔藓和草本植物,D错误。,2.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人类的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坏性的,【解析】选D。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如砍伐森林、填湖造地等。但是人类也可以封山育林、退耕还湖,还可以改造环境,这些人为措施对于群落的演替均有积极的作用。,考点三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核心知识通关】 1.实验原理: (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 能力,可用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_。,取样器取样,目测估计法,2.实验流程:,【特别提醒】 做好该实验的五个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进行统计比较。 (4)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创新探究】 如图表示两种采集土壤中小动物的装置。,(1)甲装置的花盆壁丙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 隙的目的是_。 (2)利用甲装置采集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_ _的习性。 (3)乙装置采集的小动物保存的主要方法是将采集的土 壤动物放入_中,可以杀死 动物,并利于保存。,便于空气流通,避光、避高,温、趋湿,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高考模拟精练】 1.(2016广州模拟)下列有关小动物研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对于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B.可用样方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K/2值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D.一定范围内的不同的小动物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解析】选C。对于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一般用放大镜、实体镜进行观察,A错误;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方法是标志重捕法,B错误;K/2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所以应在此之前及时控制蝗虫,C正确;食物链应从生产者开始,食物链中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D错误。,2.(2016晋城模拟)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 10 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 cm。,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 C.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明确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 (2)比较表格获取信息:横向比较各样地不同土层的动物类群数,明确丰富度的差异。综合比较,明确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解析】选D。本题通过对土壤动物类群的调查考查丰富度、种群密度概念及标志重捕法的使用条件。土壤动物群落调查不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所以A项错误;由表格可知人工广场绿地、农用地和某植物园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B项错误;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第1层个体数与农用地个体数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C项错误;同时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所以D项正确。,【延伸探究】各动物类群密度(个体数)能代表群落丰富度吗?为什么? 提示:不能。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体积的个体数,而群落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加固训练】 (2012广东高考)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题指南】解答此题的关键是: (1)明确群落中各种生物间的种间关系。 (2)群落结构是任何一个群落都具有的特征,主要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解析】选C。由于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并且随土壤条件的不同,群落结构也有所不同;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易错提醒】土壤小动物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因为它们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