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古文二则》课件 语文版.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2031218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6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古文二则》课件 语文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古文二则》课件 语文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古文二则》课件 语文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文二则,-徐珂,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介绍作品:,本文选自清稗类钞敬信。清稗类钞是一套笔记集,总共四十八册,分时令、地理、外交、风俗、工艺、文学等九十二类,约一万三千五百余条。采录数百种清人笔记,并参考报章记载而成。内容范围广泛,检索便利,但选录颇为芜杂。,旃 璘,敦 立券,亡何 辇,zhn,ln,dn,qun,w,nin,读文正音,解释文言字词,亡友: 敦风义: 寄之: 立券: 亡何: 愕然: 未尝语我: 致之:,死亡,重视,寄存,票据,凭证,不久,惊讶,告诉,送还,2、古今意义区别较大的词:,以千金寄之: 亡何:不久 且父未尝语我也:告诉 而翁知我:你、你的 卒辇而致之:卒:最终,终于。致:归还,送还。,白银,不久,告诉,你,你的,卒:最终,终于 致:归还,送还,白银,解释多义词,而翁知我 寄千金而无券 卒辇而致之 以千金寄之 至“右经一章”以下 公亦以次自矜,(你的),(却),(表修饰),(把),(连词“而”),(因),整体感知:,根据课文注释猜读全文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课堂探究:,“券在心,不在纸”的含义,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你赞不赞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法制社会,“立券”可作凭据,免除纠纷,消除邪念。,剖析重点文言句,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1)友人之子当时是什么表情? (2)“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这句话是什么语气?他为什么不相信这是事实?,惊奇、诧异的神情,反问语气。 父亲未有遗嘱,家中又无字据。,(3)“父未尝语”是何原因? 父亲相信蔡勉旃的人格,因为他特别讲信用“重诺责”,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 (4)蔡勉旃的“笑”有什么含义,表现了他以诚待人,讲究信用。,简析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文字浅显易懂,讲述了蔡勉旃在没有立字据的情况下,坚决把好友生前寄放在自己处的一千两银子送还给亡友之子的故事。文章主要是围绕蔡勉旃“重诺责,敦风义”的为人来展开的。友人“以千金寄之,不立券”,这是友人对他的绝对信任,也是他平时为人所赢得的信任;在友人“不立券”,并且不久去世而其子又没有听说此事的情况下,蔡勉旃能够“坚还亡友财”,更突出了他为人重诺守信的特点。,课堂练习,1、重诺责,敦风义( )( ),情谊,2、亡何,其人亡( )( ),3、且父未尝语我也( ) ( ),4、而翁知我( ),5、卒辇而致之( )( ),崇尚,没有,去世,告诉,把当作知己,最终,用车子运,况且,6、有友某以千金寄之( ) ( ),拿,将,白银,有一次,你正过河,小船超载,必须将船上的七件货物(健康、金钱、名誉、事业、诚信、自由、爱情)中的六件扔掉,只保留其中一件,你将如何选择?请说明理由。,实话实说,第二课时,戴震难师,段玉裁,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戴东原先生年谱,这是一部按年月记载戴震生平事迹的书籍。戴震(1724-1777),清代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字东原,安徽休宁人。四库全书的纂修官之一。段玉裁是他的学生。 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江苏金坛人。乾隆举人,官至四川巫山县知县。所著说文解字注是研究文字训诂学的重要参考书。,是年:这一年 乃:才 盖:大概,表推测 蕴蓄:蕴藏,积蓄 就傅:靠近 休:停,停止 何以:以何,凭什么 即:就,马上相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二千年: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非常:不寻常,多义词释义,先生是年乃能言( ) 日数千言( ) 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 几二千年矣( ),说话,字,话语,多少,几乎,将近,找同学翻译:,根据课文注释猜读全文,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戴震难师”表现了少年戴震的什么精神?,戴震才刚会说话,在学习中就能不迷信权威,不迷信前人的结论,表现了少年戴震善于质疑和敢于质疑的精神。,戴震能把老师问得“无以应”,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学习要开动脑筋,要多问为什么,才能真正学出成果。,简析,这篇短文写了戴震读私塾时向老师提出疑问,难住老师的故事。一般来说,如果没有确切的记录,后人是不可能知道前人发生的事情的,尤其是不可能知道前人发生的事情的细节。戴震以此为出发点,来问老师有关孔子的事情。对于一个尚处于启蒙的儿童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所以,老师也称他为“非常儿”。我们学习本文,重在学习戴震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练习(难点字释义),先生是年乃能言( ) 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 就傅读书( )( ) 师应之曰( ) 即问( )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 )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 ) 师无以应( )( ) 此非常儿也( )( ),这,指示代词,大概,表推测,靠近跟随,师傅、老师,回应、回答,当即,就,互相,距离,既然,这样,没有,可以用来,不是,平常,ln,nin,zhn,dn,w,qun,yn,sh,y,x,看重,重视;情谊,存放,票据,凭证,不久,惊讶的样子,怎么,哪里,告诉,父亲,古代对年轻男子的尊称。文中相当于“你”,最终,终于;送还,归还,老师,文中指戴震;才;说话,大概,表推测;蕴藏,积蓄,靠近;老师,字;停,以何,凭什么;记叙,学生,回答,相隔;多少,差不多,名词,父亲,名词,老头儿,连词,所以,旧知识,动词,说话,名词,字,动词,是,动词,题写,动词,距离,动词,离开,白银,黄金,你,你的,连词,而且,靠近,副词,表将在很短的时间以内发生,是两个词,“非”表否定;“常”是“平常”,十分,极,形容词作动词,重视,名词作动词,用车子运,名词作动词,说话,名词作状语,每天,6重点句子翻译。(10分) (1)重诺责,敦风义。 (他非常)在意由于许诺或承诺失信而招致的谴责,重视情谊。 (2)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 有位朋友(在)他家存放了一千两百银,(而)没有立下字据。 (3)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字据在心里,(而)不在纸上。你父亲把我当知己,因此没有告诉你。” (4)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戴震这年(十岁)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蓄得久(的缘故吧)。 (5)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述之。 这里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下它的?,qun,y,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没有这件事呀,怎么会有寄放那么多钱却不立字据的人呢? (2)卒辇而致之。 最终用车子运着(银子)送还给了那人的儿子。,3文中的词“愕然”反映了人物当时什么样的心理活动?谈谈你的理解。(3分) 出乎意料、吃惊。 4选文赞颂了蔡勉旃怎样的高贵品质?这在当今社会有什么意义?(3分) 赞扬了他“重诺责,敦风义”的高贵品质。在创建诚信社会中,我们更需要蔡勉旃的这种坚守信义的品质。,D,6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日数千言不肯休。 译文:每天阅读并背诵几千字还不愿意停下来。 B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译文:(戴震)问私塾先生:“这些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说的,又是曾子记述的?” C曰:“几二千年矣。” 译文:(私塾先生)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D“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译文:“然而朱文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D,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戴震很迟才会说话,但他很聪明,跟随老师读书,读过的文章都能背下来。 B戴震不仅勤奋,而且好问,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喜欢寻根究底问为什么。 C私塾先生被戴震的问题问住了,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他说:“你真是个不寻常的孩子。” D戴震自幼读书即能不唯师,不唯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很值得我们学习。,C,靠近,完成,多少,差不多,不,没有,死亡,你,你的,却,9蔡勉旃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什么?他的这一准则是通过哪一个事件表现出来的?(可用原文回答)(3分) 重诺责,敦风义(或看重诺言和责任,崇尚情谊)。 坚还亡友财(或坚决归还亡友的钱财)。 10文中“券在心,不在纸”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这种做法在今天看来,是否妥当?请说出理由。(3分) 凭据更重要的是记在心上,而并不在乎是否写在纸上。说明了本质上的诚信是最重要的。今天则不妥。因为法治社会,一切经济往来都需要凭证。即使是熟人之间,有时也可能会因为某些偶然原因而引起纠纷,为了避免,还是应以“口说无凭,立字为据”为原则。,11戴震很聪明,“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你认为这是他成为大学问家的关键吗?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3分) 除了戴震的聪明外,还有其“不肯休”的勤奋,以及大胆的质疑,不轻易盲从的精神,这些因素缺一不可,尤其是后两种精神更为重要。 12两则短文都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前一则告诉我们_;后一则告诉我们_。(3分),做人要重视诺言、讲究信用和责任,学习要善于质疑、敢于质疑,三、课外阅读 (一)子罕辞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相当于“之于”。,你。,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把它拿给玉匠看,玉匠认为是宝玉,所以才敢把它献给你。 (2)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如果把它送给我,我们都丧失了自己的宝贝,不如我们都拥有自己的宝贝。 15子罕弗受玉,献玉者作了解释,他解释的用意是什么? (3分) 说明这玉是块真玉,劝子罕收下。 16作者在文中褒扬的是谁?褒扬了他怎样的精神? (3分) 褒扬了子罕。褒扬他洁身自爱、不贪钱财的精神。,(二)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 :“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原:原国。卫:卫国。,A,【解析】:约定(B.攻克/下达;C.粮草/餐;D.投降,投靠/归宿),18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19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 示例:(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2)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