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939138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才之路 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七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第二单元,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贞元八年(792)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曾入汴州(今河南开封)、徐州等地的幕府任闲职,贞元十八年(802)到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入仕途。贞元十九年改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饥荒,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今广东连阳)县令。元和元年(806),新皇帝(唐宪宗)继位,他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元和十二年,随裴度征讨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唐宪宗派人迎佛骨入宫,韩愈上书力谏,被贬为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穆宗继位,召韩愈回长安为国子监祭酒,此后政治地位逐步上升,官至吏部侍郎。,【艺术鉴赏】 托物言志,言浅意深。 这首诗是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诗人选用葡萄这一极需支持扶架的事物以表述中心。借葡萄“新茎”“半犹枯”,需“倒复扶”喻指自己仕途不顺,这不正需要“倒复扶”吗?而“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更表明,若要大食其报,还需对“我”大加栽培扶植,表明诗人希望得到贵人帮助的心理。,(2015年高考北京卷)(原文在第4课上) 13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4分) 晋平公 祁黄羊 腹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分析时,首先要分别筛选出描写晋平公、祁黄羊、腹的文字,然后分别归纳概括他们的人物形象特点,最后用熟语(包括成语)描述。描述晋平公要抓住他咨询、听取祁黄羊意见这一特点;描述祁黄羊要抓住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这一特点;描述腹要抓住他坚守法律惩处自己的儿子这一特点。,【答案】 示例:晋平公:从谏如流择善而从 祁黄羊:出以公心不念旧恶 腹:大义灭亲铁面无私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这类题的解题方法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这些人的言行举止,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分析其一言一行,并用恰当的熟语(包括成语)描述。,14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 平公曰:“善”。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3分) 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回归文本即可找到三处“善”指向的对象,第句中的“善”在文中出现了两次,都表示晋平公认可并批准祁黄羊的建议。第句中的“善”在原文中也出现了两次,都表示百姓对这种做法的赞赏。第句中的“善”出现在孔子的评语中,“善哉!”是感叹语气,表示孔子的赞赏之情。,【答案】 晋平公认可并批准祁黄羊的建议。国人对祁黄羊的荐贤、晋平公的纳谏以及解狐、祁午的称职表示赞赏。孔子对祁黄羊的荐贤原则表示赞赏。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这类题的解题方法是,把词语回归文本,根据一词多义的实际情况,在语境中准确理解实词的含义。,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准确翻译文言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点学习第1、5、6则。 3了解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培养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习惯,保持情感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种美德。,3一词多义,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倒装句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1孟子是如何论述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 孟子在第1则选文中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说人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和同情的心理,简单地说就是人人都有怜恤别人、同情别人的心理。“先王”以下几句不妨放到后面去谈。为什么说人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呢?孟子是这样解释的:“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举的例子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说服力。,的确,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面,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为着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着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不为任何目的就自然而然地为那个将要落井的孩子而恐惧而同情,这就证明了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由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所谓“不忍人之心”和“怵惕恻隐之心”以及下文所说的“恻隐之心”其实都是一样的意思)。照孟子的看法,人本然地拥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像他本然地拥有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一样。,所以他断然地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朱熹在孟子集注解释说:“恻,伤之切也。隐,痛之深也。此(怵惕恻隐之心)即所谓不忍人之心也。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辞,解使去己也。让,推以与人也。是,知其善而以为是也。非,知其恶而以为非也。”这些解释很有参考价值。,“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辞让”就是推让、谦让。“端”就是发端。“四体”就是四肢。总之,没有同情心、羞恶心、谦让心、是非心就不是人。而同情心、羞恶心、谦让心、是非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因此人拥有仁、义、礼、智之发端就像他拥有四肢一样。,2如何理解“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这是孟子和他的学生公都子在议论人性善恶问题时讲的一句话,是宣扬人性论的。善恶之心每个人都有,羞恶心属于义。这“义”不是外加的,是我们本来就具有的,不过没有意识到罢了。,3人应该如何发扬本来具备的“仁义礼智”?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孟子说,把仁、义、礼、智四端发扬光大一点都不难,关键是要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是推己及人的具体表现。看到头发斑白的老人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在路上,就去帮他拿,不让他辛劳。做这样的事情都是举手之劳,却可以成就一种美德,使自己含有的仁义礼智的发端成长并趋向成熟。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使自己流于凡庸甚至堕入邪恶,难道不让人感到悲哀吗?,4“五谷不熟”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在第5则选文中,孟子打了一个奇妙的比喻。他说:“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五谷”即稻、黍、稷、麦、豆。“荑”通“稊”,是一种形似稗子的草,实如小米,叫做稊米。“稗”是一种一年生的禾草,叶子似稻,杂生于稻田中,对稻子的生长有害,其种子称为稗子。跟稊米、稗子相比,五谷当然都是好的种子,但是假如五谷种下去之后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成熟的稊米和稗子。,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以这个道理作基础,孟子说:仁的价值,也在于使它成熟,否则它就像没长成熟的五谷一样,没有太大的意义。这话说得太奇妙了。人的天性中固然都有仁的发端,然而必须使它成熟。这种使它成熟的功夫,就是“扩而充之”。,5孟子是如何批判“自暴自弃”者的? 必须坚信自己能够做到仁义礼智,能够“居仁由义”。在第6则选文中,孟子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说,自暴和自弃都是不可取的。自暴即“言非礼义”,也就是说话违背礼义。自弃即自身不能居心于仁、由仁义行,之所以称之为自弃,是因为人原本拥有仁义的发端。孟子又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来说明居心于仁、由义而行的必要性:仁是人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空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居(比喻不居心于仁),舍弃正确的道路而不走(比喻行不由义),真的是很可悲啊!,6如何理解“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仁,即恻隐之心,就像人安适的住宅一样,义,即羞恶之心,就像人需要走的正确道路一样。一个人放弃了自己的仁和义,就好比空着安全舒适的住宅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本来能够成为德行高尚的人,可最终成了卑鄙无耻的人,这样的结局,难道不让人感到悲哀吗?,7请概括本课所选的孟子六则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第一章:人本身具备不忍的心情: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对此要扩大而充实它。 第二章:具备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应积极追求。 第三章:人是与禽兽不同的。以舜为例,说明仁义是根植于心的。人应从仁义出发,不违人伦。,第四章:人世间的一切道理,我的本性都具备了。应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然后能达到仁义之境。 第五章:以“五谷”的成熟作比,形象地阐明具备了“仁”,要发扬光大。 第六章:自暴自弃者,不以“仁”为居所,不以“义”为道路是可悲的。具备仁义之心的人应加强修养。,8结合孟子语言,分析孟子严父慈母般的心肠。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章,从开头到“非恶其声而然也”,是慈母口吻;接下来从“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到“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则是严父口吻;“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则又是严父,又是慈母。体会到这一层,才能更好地体会孟子的热心肠。,9简要分析各句中比喻的妙处。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此句鲜明生动,言简意赅。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用五谷虽然是好的种子,但假如种下去之后没有生长成熟则没有太大的价值,来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假如不扩大充实它,也就没有太大的价值。此句把扩充仁之端的必要性说得十分透彻、生动。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把仁比作人安适的住宅,把义比作人正确的道路,此句简洁有力、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应该持守、践履仁义的道理。,10本文是如何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 本文在写作时善用比喻,这样既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直观性,又含义丰富,具有揭示事物本质的深刻性。孟子说“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把人有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比做人有四肢,形象地说明了这是人本来就具有的美好品德。如果去扩大充实它们,“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以生活中常见形象作为喻体,形象贴切。,“五谷者”一章,用日常生活知识“苟为不熟,不如荑稗”,来比喻说明“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即具备了仁义之心还要发扬光大它们,否则,就如同种子没有生长成熟。“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一章,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把“仁”比做安适的住宅,把“义”比做正确的道路,而“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不居心于仁,行不由义,实在可悲。,4下列对文中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只有一点点,除去一般人,只有君子) B万物皆备于我矣。(人世间一切道理,我的本性中都具备了) 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五谷都是好种子,种下去之后假如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稊米和稗子) D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自身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做自弃) 【答案】 A(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丢弃了它,君子则保存了它所以才成为君子。),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孟子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孟子是极力主张人性本善的。 B孟子认为人本身就有的同情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只是为人能拥有仁义礼智提供了可能,只有努力扩充它们,才能真正拥有仁义礼智。 C选文的第一则、第五则、第六则均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这三则短文中所运用的比喻,都非常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相同的道理。 D孟子认为:“强恕而行”是把“仁之端”扩充为仁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 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 (1)万物皆备于我矣( ) (2)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 (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 ) (4)仁,人之安宅也。( ) 【答案】 (1)介宾短语后置 (2)判断句 (3)省略句 (4)判断句,7填空。 (1)“五谷”指_、_、_、_、_五种谷物。 (2)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_、_、_、_的发端。 【答案】 (1)稻 黍 稷 麦 豆 (2)仁 义 礼 智,8翻译句子。 (1)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_ (2)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_ 【答案】 (1)竭力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追求仁德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2)空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居,舍弃正确道路而不走,可悲啊!,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910题。 孟子告子上:“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荀子性恶:“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为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9概述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 _ _ 【答案】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10有人说孟子和荀子同为儒家代表人物,对人性的看法采取的措施其实是统一的,你怎么看待? 【答案】 孟子正面阐述了自己关于人性本善的看法,又进一步提出了“求则得之,舍得失之”的问题。孟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虽然人性善,但还需要后天的修养和道德教化,一是努力保持自己的善心,二是由于环境影响而丢的善心要找回来。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伪者,人为也,荀子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在这一层面上,荀子和孟子也是一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