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分解课程标准 着力打造有效课堂.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582277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化分解课程标准 着力打造有效课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细化分解课程标准 着力打造有效课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细化分解课程标准 着力打造有效课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化分解课程标准 着力打造有效课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分解的策略和方法各位组长、老师:大家好!说到课标解读,大家会比较熟悉,因为我们最近两年特别是去年我们提的最多的就是课标解读,针对课标解读我们已经做了不少的工作,如各学校让大家对数学课标的阅读、背诵、讨论,教研室组织的测试、比赛等等,但我们以前所做的一切我认为都只是为课标解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还未真正进入到解读课标的操作层面。今年我们提出要分解课标,其主要工作就是要把课程标准中的内容目标细化到每一课时的学习目标,这才是真正解读课标的开始。但怎样细化?怎样分解?说实话,在去年12份以前我也和大家一样的疑问重重。前一段时间,教研室组织我们大家研读课标分解的有关理论,聆听郑州市专家的报告,并对照我们新郑市的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反思,参与同行讨论,我对这个问题逐渐有了一点浅显地认识,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与大家一起分享学习课标分解的收获与体会。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和大家进行交流:什么是分解课程标准?为什么分解课程标准?怎样分解课程标准?希望能为老师们提供一些帮助。首先让我们来看什么是分解课程标准。一、什么是分解课程标准?1、对分解课程标准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的课标分解:主要是将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抽象)变成学习目标(具体)。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抽象)教学(学习)目标(具体)课标分解广义的课标分解:课程标准分解就是将课程标准变为教学实践活动,即“基于标准的课程(教学、评价)设计”,包括分解课标学段目标,开发教学评价方案,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指导(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分解(广义)分解学段目标开发评价方案组织教学设计分解课标学段目标,开发教学评价方案,组织教学活动设计应是顺次进行的,其中分解课标学段目标是后两个环节进行的基础,也是我们平时所忽略的内容,因此也是我们今天将重点探讨的内容。2、分解课程标准与解读课程标准的关系。以前我们经常提的是解读课标,但最近2个月以来,我们提的最多的是分解课程标准,分解课程标准与解读课程标准有什么关系呢?请看下表。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分解宏观、上位微观、具体理论层面技术层面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描述性的操作性的关注“目标维度、学习领域”关注“目标陈述”提供的是“理念”、“思路”提供的是“程序”、“方法”、“工具”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课程标准分解是微观的,具体的课标解读,处于课标解读的下位,主要从技术层面来分解课标,解决“怎么做(分解)”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它为解读课标提供的是“程序”、“方法”、“工具”,它关注的是“目标陈述”。换句话说:分解课程标准是为了实现解读课程标准的目的。二、为什么分解课程标准?我相信这个问题大家都有所思考,也肯定反复追问过。要分解课程标准的原因有很多,我只想用以下三个“需要”来回答这个问题。1、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大家先来看一幅图: 我们是数学老师,都能看懂此图。这是一个圆,中间的是圆心。圆心就代表着我们的数学课程标准,圆周就是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我们所有的数学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课标来进行,这样才能成就一个完整的园。这幅图说明了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课程改革来讲非常的重要。但课改已经进行了将近9年了,大家对课程改革的理念都能说上一些,现在如果追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会怎么回答呢?问题:我们平时的教学主要是基于经验,基于教材,还是基于课程标准?平心而论,课程标准现在还只是停留在我们的口头上,还没有真正深入到我们的课堂中,我们平时的教学主要还是经验型的教学,还是在教教材,还没有真正做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基于此种认识,我认为很有必要重新来对课程标准进行学习和分解。2、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需要。课改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明显地发生了一些变化,“课堂变得热闹了,学生变得活泼了”,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们热闹的课堂中,教学效率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甚至还有些低下。在我们的课堂中形式化的东西还太多,为了体现课改理念而故意安排的活动大量存在。为什么我们的课堂存在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活动?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学偏离了我们的教学目标,或虚化了我们的教学目标。学生应该学会什么,老师稀里糊涂,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学生不知所云。目标为什么偏离?为什么被虚化?请老师们回忆一下,在我们平时的备课中,我们最重视的是什么?对,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教学活动的安排。那我们的教学目标是怎么来的呢?是搬来的,拿来的。那我们的目标不偏离不虚化才怪呢!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从哪里来?或制定每节课目标的依据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课程标准。但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一般都是学段目标,对我们教师来讲是一个笼统的目标,我们不能照搬下来,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分解,把它细化为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3、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要分解课标,老师们必须对课标进行深入学习,掌握课程内容目标分解技术,弄懂教学(学习)目标陈述方法,学会制定教学评价方案,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和能力等,这对提升我们教师专业素质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总之,实施课标分解,对我们教师来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应该积极地、愉悦地投入到分解课标的工作中去。三、怎么样分解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分解的方法与策略)(一)分解课标的宗旨和要求。1、宗旨:分解课标的目的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它的宗旨若用一个词来表示,那就是“负责”。l 目标对课标负责,要基于课标制定教学目标(学习问题);l 教学对目标负责,要基于目标设置教学活动(教学问题);l 评价对教学负责,要基于教学进行课堂评价(评价问题)。2、要求:分解课标呈现的首要成果就是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它的核心要求只有一个就是“匹配”,目标与课标匹配,教学与目标匹配,评价与教学匹配。就是用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呈现课程标准,并制定评估任务以验收目标达成的情况。我们现在进行的细化解读课标,不是新出现的事物,而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从西方就开始的一场改革。心理学家称传统方式陈述的目标是用不可捉摸的词语陈述目标,很难起到导教、导学、导测评的作用。在叙写某课的教学目标时,应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提出具体、可行、可评价的要求。这样,教学目标是依据课标分解出来的,教学实施中紧紧围绕目标导学,并及时进行检测评价,真正做到教学、评价与标准的匹配一致。(二)课标分解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进行课标分解,其理论基础就是现代分类学。它有五个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教材核心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学情)以及教师的专业经验等。(三)课标分解的方法与技术。1、课标分解的方法。课程标准分解学习目标对应关系分解策略IA一对一替代IIB一对多拆解CIIID多对一组合IVV(1)替代。一对一替换,以某主题替换课标中的关键词,形成教学目标。如“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用“分数”替换“数”,即可形成“认识分数”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如果用“小数”替换“数”,可形成“认识小数”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2)拆解。一对多拆解,将课标中的一条内容目标拆解成几个互有联系的细项指标形成某一课时的教学(学习)目标。这种方法对我们小学数学学科来讲,运用最多,这里先不举例,后面要详讲。(3)组合。运用较少,不做过多解释。2、课标分解的技术。可以用这四句话来概括:第一,用可观察的行为动词替换认知心理动词。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分别给出了“了解、理解”等数学行为的外显行为水平,如下表。知识技能目标了解(认识)能从具体例子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出这一对象。理解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景中。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过程性目标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环境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了解、理解、掌握、体会、领悟”等词语,都是认知心理动词,用可观察的行为动词替换这些认知心理动词是我们分解课标的核心。了解说出、读、写、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如:“了解负数的意义”可以替换为:“能说出(描述)负数的意义”等。“理解等式的性质”可以替换为“能解释(阐明、概述)等式的性质”等。其他的替代动词如下表。知识:了解说出、读、写、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掌握使用、质疑、辨别、设计、解决、检验、总结、证明、评价等。技能:口算、计算、测量、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笔算过程与方法:体验、感受、交流、解决问题、经历、发现、探索、感知、交换意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欣赏、感受、养成、树立需要说明几点:一是这里展示的行为动词并不是所有的,可能还有其它的行为动词,我们会继续补充完善。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行为动词,并不是随手拿来即可的。第二,用具体可描述的知识性名词呈现笼统的整体知识。如“能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运算律在小学阶段都包括哪些内容应具体分解。(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积的变化规律等。)第三,用与行为动词相匹配的行为条件呈现教学活动。如“借助长方体实物说出它的特征”、“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叙述”。第四,用先于教学活动的评估任务去验收目标达成的情况。要让学生做到哪一步?如“完全无误”、“80%都对”等。(四)课标分解的步骤和流程1、课标分解的流程:分解课标相关内容标准分解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和学情叙写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目标匹配的评价预设教学流程大家看过之后,可能会发现课标分解的流程其实就是我们的教学准备过程,教学准备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顺向思考,另一种是逆向设计。顺向思考往往始于教学内容,并据此安排学习活动,有时也会考虑评价问题,这种思路应该是“教学大纲时代”教师所采用的,但我们反思一下我们现在的做法,是否还是如此?其实有了课程标准后,我们应首先将“课程标准”转换成“教学目标”,并据此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再来设计学习活动,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逆向设计,也是我们以后在备课中应采取的思路。2、流程里面的第一个环节“分解课标相关内容标准”是课标分解的重点,其具体步骤如下:分解内容标准的具体步骤:寻找分解设计叙写寻找: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或对应的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中寻找有关内容并进行摘录。分解:是指将找到的关键词予以扩展或剖析,形成剖析图。设计:包括三个方面,即设计出每个点的学习条件、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叙写:就是通过以上的分解与分析,结合教师自己的专业经验,规范地陈述教学目标。(五)具体的课标分解实例知道课标分解的流程了,每一步该如何做,下面我以我写的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一课时为例,给大家具体介绍课标分解的各个环节。我的介绍共分三部分内容:教学目标的设置、评价设计、教学流程预设。u 教学目标的设置。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主要和大家交流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二是教学目标的陈述。1、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依据主要包括: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借鉴教师用书)、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教师用书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教材纲领参考资源基础标准分解依据一: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关内容标准第一步,寻找。我们操作时,先从课程标准中找出有关内容,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一课时在五年级教材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认识部分,我就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二学段的这部分内容标准中去寻找,数学课标中这一部分有关分数的内容标准是这样规定的:(课标P20)1数的认识。(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2)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3)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4)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5)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1 (6)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2和例3(7)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并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8)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9)知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通过阅读我们寻找到与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有关的目标有第(2)条的一部分和第(6)条,我们就把它摘录下来:相关内容目标:(2)进一步认识分数;(6)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第二步,分解。摘录的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显然是笼统的,接着我们要对其进行分解(即细化),分解时,先分解知识(即目标中的名词),再分解认知行为(即动词)。首先,分解知识性关键词。通过分析,这里需要解读的关键词主要是:“进一步认识”、“分数”、“进一步体会”等。关键词中的知识性关键词是“分数”,“分数”是一个数学概念,它包括“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单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内容。这些内容的教学需要若干课时来完成,我们只先研究其中的“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这一节内容。 我们对“分数的产生和意义”做再进一步的分解,“分数的产生和意义”又包括“分数的产生、单位1的含义、分数的概念、分数的特征(分子、分母、分数线及它们的含义)、分数单位、分数的作用等。分解到这里,我们对分数这个概念就有了较为详尽的了解。然后,我们来分解认知行为动词。关键词中的行为动词有“进一步认识、进一步体会、会运用表示、能交流”等,这里的“认识”和“体会”是认知行为动词,我们应对其进行分解,“进一步”是对“认识、体会”的修饰。“认识”是主体收集客体知识的主动行为,是认识意识的表现形式。其替换动词有:说出、读出、写出、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辨认、再认、选择、标明、指出等。但根据这里的“认识”后面跟的是“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我们可以把“认识”分解为“说出、写出、指出、复述、举例”等。“体会”也可以分解为:体验、感受、交流、感知、经历等。“进一步”是指“继续向前,更进一步;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推进”。最后,根据前面的分解形成剖析图。分数的意义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的特征(分子、分母、分数线)分数的单位单位“1”的含义分数的作用重点、难点重点重点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重点、难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的特征(分子、分母、分数线)分数的单位单位“1”的含义分数的作用体验重点、难点说出指出举例说明辨别感受概念分解动词分解依据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教学目标本环节的分解方法和前面类同,还是先寻找,再分解。即先从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对应单元找到相关内容标准,然后再进行分解。教师教学用书中呈现的单元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1. 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3.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4. 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5. 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从中寻找与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有关的内容标准,摘录如下:“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其分解方法同上,不同的是教师教学用书对分数的产生的要求是“知道”,对“分数的意义”的要求程度是“理解”,我们对此“知道、理解”进行分解如下:“知道”可以分解为“说出、指出等,与“认识”程度是一致的。“理解”可以分解为: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课标中的内容目标是最低目标,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达到的目标,教师教学用书是专家对课标解读后编写的,其中个别内容的目标会略高于课标中的目标要求,这是正常的,因为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对课标会有不同的解读,我们进行课标分解主要是分解课程标准中的内容目标,教师用书中的目标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参考。依据三:教材中分数的产生和意义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可以确定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下面是我对本节教材内容的简要分析。分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节安排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062页。在小学数学里,认识分数是小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考虑到分数概念比较重要,又比较抽象,有必要通过揭示产生分数的现实背景,来帮助学生形成分数概念,理解它的含义。因此教材在编排分数的意义内容之前先安排了分数的产生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是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运算等的基础。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分数的意义”应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依据四:学情分析主要阐述学生的已有知识、已有经验及教学的外部条件(学生的家庭背景、学校的教学设施等),通过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的难点。对于这节课,我是这样叙述的: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些,都是学习本节内容的重要基础。而“单位1的含义,分数的意义”等新出现的内容,对学生来讲,不容易理解,因此是本节学习的难点。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教学内容对农村学生来讲需要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分数的产生、单位1、分数的意义、分数的特征以及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第二课时学习“分数单位、分数的作用”等,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我后面的目标陈述是按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所定的第一课时的目标陈述,大家在进行课标分解时需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下面我就针对目标陈述具体来谈一下。2、教学(学习)目标的陈述以上我们做的工作主要是寻找并分解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的相关内容,分析教学核心内容及学情,下面我们就要依据以上四个方面重构并叙写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陈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有效的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强调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的可见性、可控性与可测性,一般表述为学生外显的、具体明确的行为方式。其基本要求是:明确: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强化教学活动效果的可量化性。恰当:目标要符合学生实际,起点准,落点实,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具体:目标对教学行为情境、标准的表述要明确,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尽量具有可测量性、可操作性。(2)当前我们的教学目标陈述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平时在进行教学之前也都有目标,但所制定的目标对我们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不客气地讲,我们制定的目标对我们的教学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纯粹是一种摆饰。究其原因,是我们的目标陈述还存在种种问题。主要是目标行为主体不明,三维目标人为割裂,教学目标错位,目标内容不具体、缺乏操作性、不可评价等。如:【案例1】“认识简单的分数”的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能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简单分数的含义;认识分子、分母、分数线;会读、写分数;会用分数表示相应的操作结果,或用适当的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会利用图形或操作来比较分子都是1的简单的分数的大小。(2)数学思考目标:对具体情境中出现的分数能用自己的语言作出解释;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3)解决问题目标:会用简单的分数表达一些简单事物的信息;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解决问题的想法。(4)情感态度目标:主动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能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信心。分析:这位教师确定的课时教学目标可以说既全面又具体,但细细分析会觉得琐碎繁杂、主次不分、面面俱到,有“人为割裂肢解”之嫌疑。【案例2】“认识角”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2)让学生知道角有大小,掌握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分析:案例中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的不足在于没有指明学生认识角的的途径,对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知道角有大小”缺乏明确的表述,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比较角的大小也同样没有明示。这样做,容易导致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随意性。【案例3】“认识游览路线” 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会运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提高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分析: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随后实施的课堂教学行为必须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农村的孩子对于城市的生活场景是陌生的,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农村孩子熟悉的内容作为教学活动展开的情境。从而避免出现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活动的实施脱节的现象,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率。以上目标陈述存在的种种问题,其原因就是我们心中“有目标无课标;有课标无分解”。要想使我们制定的目标能真正起到“导教、导学、导测评”的作用,避免教学目标存在的“错位、割裂、不具体、不可操作、不可评价”等现象,我们需要掌握分解课标的技术,这也是我们大力开展分解课标的原因之一。(3)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规范和陈述方式:教学目标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表现程度行为内容1学生.能识别.分数的分子和分母2.看懂简单的扇形统计图3.借助长方体模型能数出.长方体棱的条数4.能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中有关圆柱的问题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项要素。 A、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讨论:我们平时常见的叙写形式是:使学生掌握(或认识、理解),受到教育;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并发展学生的;在活动(或过程)中,使学生获得。这四种叙写形式规范吗?一般情况下行为主体都是学生,也可以省略不写。B、行为动词的表述要具有可观察、可测量的特点。行为动词是行为目标最基本成分,它应说明学习者通过学习后,能做什么,行为的表述要具有可观察、测量的特点,陈述的方式一般使用动宾结构的短语。例如: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三角板画出30,45,60,90角。C、要有行为条件或情境行为条件是指学生学习时所处的环境。或者说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行为条件:说明在什么条件下产生1、使用辅助手段,比如“会用三角板画出30,45,60,90角”、“会用量角器量出”。2、提供信息或提示,比如“能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3、完全行为的情景,比如“用折纸的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D、行为标准或表现程度行为标准或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比如:假设一道题目有五种解题方案,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五种解题方案,那么就可以这样来叙述,“至少写三种解题方案”、“80%学生都能答出五种解题方案”。也就是说,完成时间限制,如5分钟解答某问题;完成行为的准确性,如答案的正确率至少达到80%;完成行为的成功特征,如解答到小数点后第几位。(4)陈述教学(学习)目标的几点提醒。l 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教学目标应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l 教学目标必须清晰呈现学习结果,包括具体知识、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观察的行为)及认知条件等。l 教学目标中必须有一条主目标。l 教学目标必须从整体上体现三维目标,不可割裂。(5)规范的陈述教学目标。依据对“课程标准、单元目标、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分析(老师们还要结合自己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结合叙写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原则,我制定并叙写出分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分数的产生过程,通过看书并交流资料查阅情况,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分数的产生。通过分组创造分数活动,能结合实例来说明单位“1”的含义。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个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定一个分数,能用举例的方法用自己的话完整说出其含义。能用分数表示出(说出或写出)生活中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结果;能用一定的方式(画一画,涂一涂,摆一摆等)表示出具体的分数。能举例说出三个以上在生活中见到过的分数,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学习)目标定好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编写与目标匹配的评价,下面我还结合分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节课来谈谈评价的设计。4、检验教学目标陈述合格标准。 不断追问,澄清目标 1、是陈述学生学习后的变化吗? 2、如何观察、测量这种变化?u 评价设计教学目标确定后,用什么方式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我们就要根据目标来设计适合的评价方案,评价方案主要包括评价的方法及目标的达成度,评价方法一般采用课中提问、观察及评价样题等。下面是我针对这节课设计的评价方案:1.通过提问检测目标1、3、5,达标率100%。2.通过活动、展示小组讨论结果来检测目标2,达标率90%。3.通过评价样题检测目标4,达标率80%。附:评价样题设计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 ( ) ( )2、说说下面各分数表示的意义。(1)请发过言的同学站起来,发过言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2)找一个未发言的同学站起来,问:你占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同样是一个人,为什么表示的分数在变化?(3)现在发过言的人数占全班的几分之几?为什么变化了?u 教学流程预设本环节是结合小学数学学科推荐的“问题探究”教学研究模式,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流程预设的。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是一节概念课,“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对概念课教学提出了五个环节:概念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二、探究感悟,理解概念。三、交流反馈,形成概念。 四、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五、反思过程,总结提高。(一)创设情境,感知概念。1、测量教师让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量了几次后还剩下一段不够一个单位(如:不够1米)这时,要把这个计量单位分成若干等份,例如分成10等份,用这样的1份作单位来量,这一份是一个计量单位的七分之一(就是1米的十分之一,是1分米),如果仍有剩下一段不够一个(分米的)计量单位,还要把这个(分米的)计量单位再分10等份,用这样的1份作单位来量,这一份又是一个(分米的)计量单位的十分之一,这些被等分后得到的计量单位最好都要用分数来表示。2、出示主题图,理解图意。(1)古人用一个单位长度测量石头的长度,结果得不到整数。(2)把一个西红杮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个人也得不得到整数。只能分到个;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到块。一包饼干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到包。(3)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分数产生的资料。(4)教师归纳小结分数的产生。在实际生活中,这些事情经常遇到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另一种数分数。(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参与量一量这个具体的生活场景,以及看主题图、交流收集的资料等,初步感知分数的产生,实现目标1)(二)探究感悟,理解概念。(1)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些什么?分数的读法,如读作五分之三。分数的写法,例如应先写分数线,再写5,再写3。分数各分部名称: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分子,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分母。(2)小组合作,产生分数。请大家小组合作,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尽可能多地创造出一些分数。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6块橡皮,8支铅笔师随机板书:一米长的绳子,一张长方形纸,8支铅笔。边活动边完成下表。把谁分怎样分分几份表示几份分数通过讨论研究,你能说说什么叫分数吗?(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展示学生结果,并选择性板书一些分数。(3)初步认识单位“1”。根据学生汇报:像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称它为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板书:一个计量单位),那么,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什么平均分?(物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板书:一个物体),那么把8支铅笔和6块橡皮平均分,又可以称之为把什么平均分呢?(一堆物体)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板书:一个整体)我们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称为单位“1”,(板书:单位“1”)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谁能说说什么是单位“1”? (实现教学目标2)(三)交流反馈,形成概念。(1)同桌两人交流:刚才我们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1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那么,怎样的数叫分数呢?全班汇报。(2)我们刚才都是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平均分的,那究竟怎样的数是分数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在书上找一找。(找到后齐读分数的意义。)(3)归纳理解单位“1”。(通过学生的交流。)还可以把什么看单位“1”?学生自由交谈,教师小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4)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思考并回答:(教师出示6支铅笔),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多少?(每人3支,生:每个同学可以分得这些铅笔的二分之一。)怎样表述才更清楚?能不能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小组交流)。你能再给大家提出一个问题吗?学生之间互动,体会数量与分数之间的关系。(5)归纳分数的概念。(实现教学目标3)(四)应用概念,解决问题。1、完成练习十一第13题。2、评价样题:(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 ( ) ( )(2)说说下面各分数表示的意义。请发过言的同学站起来,发过言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找一个未发言的同学站起来,问:你占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占全校人数的几分之几?同样是一个人,为什么表示的分数在变化?现在发过言的人数占全班的几分之几?为什么变化了?(实现教学目标4)(3)和同学们说一说在生活中见到过的分数。(实现教学目标5)(五)反思过程,总结提高。1、本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说说你们的收获。四、分解课标的注意事项。1、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要随时监控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骤,使其紧紧围绕目标,能及时、清醒地判断每一项目标的达成度,切忌“写归写,做归做”。2、教师要善于把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的目标。3、教师要在个体研读的基础上,在教研组内与老师们广泛交流,以达到同伴互助之目的。在观看专家报告、阅读专业书籍的基础上,也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加强实践,多多反思,以不断提高自己分解课标的技术水平。4、教学设计尽量体现本人所参与研究的教学模式或学科推荐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5、今天我发言内容的文字材料以及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课标解读稿随后将放在新郑信息网内网上。欢迎老师们点击、查看、批评!今天和大家交流了这么多,简单归结为以下一段话:我们以后在备课时,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教师经验、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设置规范切实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制定相匹配的评价设计,最后预设教学流程。切记匹配一词:目标与课标匹配,教学与目标匹配,评价与教学匹配。最后送给大家几句话,与同行们共勉。从教师走向学生,是一种理念从模糊走向清晰,是一种转型从个体走向合作,是一种跨越与小学数学老师们共勉所讲的有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新郑市基础教育教研室马明坤2010年3月4日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课标解读稿 教研室 马明坤一、教学内容:分数的产生和意义二、教学目标设置(一)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依据一: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关内容分数是数书写的一种形式,对其进一步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二学段的内容标准中这样规定的:(课标P20)1数的认识。(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2)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3)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4)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5)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1 (6)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2和例3(7)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并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8)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9)知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与分数的产生和意义对应的目标是:(2)进一步认识分数;(6)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显然是笼统的,我们要对其进行分解(即细化),分解时,先分解知识(即目标中的名词),再分解认知行为(即动词)。第一步:寻找关键词。通过分析,这里需要解读的关键词主要是:“进一步认识”、“分数”、“进一步体会”等。第二步:分解知识性关键词。关键词中的知识性关键词是“分数”, “分数”是一个数学概念,它包括“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单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内容。这些内容的教学需要若干课时来完成,我们只先研究其中的“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这一节内容。 我们对“分数的产生和意义”再做进一步的分解,“分数的产生和意义”包括“分数的产生、单位1的含义、分数的概念、分数的特征(分子、分母、分数线及它们的含义)、分数单位、分数的作用等。分解到这里,我们对分数这个概念有了较为详尽的了解。第三步:分解行为动词。关键词中的行为动词有“进一步认识、进一步体会,会运用表示,能交流”,这里的“认识”和“体会”属于认知行为动词,我们应对其进行分解,“进一步”是对“认识、体会”的修饰。“认识”是主体收集客体知识的主动行为,是认识意识的表现形式。其可以分解为:说出、读出、写出、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辨认、再认、选择、标明、指出等。“体会”也可以分解为:体验、感受、交流、感知、经历等。“进一步”是指“继续向前,更进一步;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推进”。第四步:形成剖析图。(根据前面的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的特征(分子、分母、分数线)分数的单位单位“1”的含义分数的作用重点、难点重点重点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重点、难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的特征(分子、分母、分数线)分数的单位单位“1”的含义分数的作用描述重点、难点描述指出举例说明辨别总结概念分解动词分解依据二:单元教学目标教师教学用书中呈现的单元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1. 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3.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4. 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5. 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从中寻找与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有关的内容标准,摘录如下:“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其分解方法同上,不同的是教师教学用书对分数的产生的要求是“知道”,对“分数的意义”的要求程度是“理解”,我们对此“知道、理解”进行分解如下:“知道”可以分解为“说出、指出等,与“认识”程度是一致的。“理解”可以分解为: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课标中的内容目标是最低目标,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达到的目标,教师教学用书是专家对课标解读后编写的,其中个别内容的目标会略高于课标中的目标要求,这是正常的,因为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对课标会有不同的解读,我们进行课标分解主要是分解课程标准中的内容目标,教师用书中的目标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参考。依据三:教材中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的内容分数的产生和意义安排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062页,是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的第一节教学内容。在小学数学里,认识分数是小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考虑到分数概念比较重要,又比较抽象,有必要通过揭示产生分数的现实背景,来帮助学生形成分数概念,理解它的含义。因此教材在编排分数的意义内容之前先安排了分数的产生的教学内容。教材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的需要出发,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分数的现实来源。在引出分数概念之后,教材又通过分蛋糕、分月饼的实例,抽象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悟,有了分数,就能解决整数除法除不尽的矛盾。这实际上是从数学内部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分数的来源。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是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运算等的基础。通过以上分析,“分数的意义”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依据四: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些,都是学习本节内容的重要基础。而“单位1的含义,分数的意义”等新出现的内容,对学生来讲,不容易理解,因此是本节学习的难点。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教学内容需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分数的产生、单位1、分数的意义、分数的特征以及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第二课时学习“分数单位、分数的作用以及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等”。(二)教学目标陈述依据对“课程标准、单元目标、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分析(老师们还要结合自己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制定出分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分数的产生过程,通过看书并交流资料查阅情况,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分数的产生。2、通过分组创造分数活动,能结合实例来说明单位“1”的含义。3、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一个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定一个分数,能用举例的方法用自己的话完整说出其含义。4、能用分数说出或写出生活中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结果;能用画一画,涂一涂,摆一摆等方式表示出具体的分数。5、能举例说出三个以上在生活中见到过的分数,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三、评价设计教学目标确定后,用什么方式检查目标的达成情况,我们就要设计评价方案,主要包括评价的方法及目标的达成度,评价方法一般采用课中提问、观察及评价样题等。如:1.通过提问检测目标1、3、5,达标率100%。2.通过活动、展示小组讨论结果来检测目标2,达标率90%。3.通过评价样题检测目标4,达标率80%。附:评价样题设计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 ) ( ) ( )2、说说下面各分数表示的意义。(1)请发过言的同学站起来,发过言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2)找一个未发言的同学站起来,问:你占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占全校人数的几分之几?同样是一个人,为什么表示的分数在变化?(3)现在发过言的人数占全班的几分之几?为什么变化了?四、教学过程预设 本环节是结合小学数学学科推荐的“问题探究”教学研究模式,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流程预设的。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是一节概念课,“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对概念课教学提出了五个环节:概念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二、探究感悟,理解概念。三、交流反馈,形成概念。 四、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五、反思过程,总结提高。(一)创设情境,感知概念。1、测量教师让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量了几次后还剩下一段不够一个单位(如:不够1米)这时,要把这个计量单位分成若干等份,例如分成10等份,用这样的1份作单位来量,这一份是一个计量单位的七分之一(就是1米的十分之一,是1分米),如果仍有剩下一段不够一个(分米的)计量单位,还要把这个(分米的)计量单位再分10等份,用这样的1份作单位来量,这一份又是一个(分米的)计量单位的十分之一,这些被等分后得到的计量单位最好都要用分数来表示。2、出示主题图,理解图意。(1)古人用一个单位长度测量石头的长度,结果得不到整数。(2)把一个西红杮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个人也得不得到整数。只能分到个;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到块。一包饼干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到包。(3)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分数产生的资料。(4)教师归纳小结分数的产生。在实际生活中,这些事情经常遇到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另一种数分数。(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参与量一量这个具体的生活场景,以及看主题图、交流收集的资料等,初步感知分数的产生,实现目标1)(二)探究感悟,理解概念。(1)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些什么?分数的读法,如读作五分之三。分数的写法,例如应先写分数线,再写5,再写3。分数各分部名称: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分子,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分母。(2)小组合作,产生分数。请大家小组合作,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尽可能多地创造出一些分数。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6块橡皮,8支铅笔师随机板书:一米长的绳子,一张长方形纸,8支铅笔。边活动边完成下表。把谁分怎样分分几份表示几份分数通过讨论研究,你能说说什么叫分数吗?(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展示学生结果,并选择性板书一些分数。(3)初步认识单位“1”。根据学生汇报:像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称它为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板书:一个计量单位),那么,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什么平均分?(物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板书:一个物体),那么把8支铅笔和6块橡皮平均分,又可以称之为把什么平均分呢?(一堆物体)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板书:一个整体)我们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称为单位“1”,(板书:单位“1”)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谁能说说什么是单位“1”? (实现教学目标2)(三)交流反馈,形成概念。(1)同桌两人交流:刚才我们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1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那么,怎样的数叫分数呢?全班汇报。(2)我们刚才都是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平均分的,那究竟怎样的数是分数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在书上找一找。生找到后齐读分数的意义。(3)归纳理解单位“1”。(通过学生的交流。)还可以把什么看单位“1”?学生自由交谈,教师小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4)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思考并回答:(教师出示6支铅笔),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多少?(每人3支,生:每个同学可以分得这些铅笔的二分之一。)怎样表述才更清楚?能不能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小组交流)。你能再给大家提出一个问题吗?学生之间互动,体会数量与分数之间的关系。(5)归纳分数的概念。(实现教学目标3)(四)应用概念,解决问题。1、完成练十一第13题。(实现教学目标4)2、评价样题:(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 ( ) ( )(2)说说下面各分数表示的意义。请发过言的同学站起来,发过言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找一个未发言的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