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仿真检测(三)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103923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仿真检测(三)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仿真检测(三)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仿真检测(三)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仿真检测(三)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扇子史话前言(节选)沈从文扇子的产生、发展和人类生活上的需要密切相关。为招风取凉,拂灰去尘,引火加热,驱赶虫蚁,人类发明了扇子。它必然较早出现于天气炎热的南方,取材于随手可得的棕榈科植物叶片和各种禽鸟的翅膀。较后需要日多,才进一步利用竹篾蒲草编织而成。材料既轻便耐用,又容易加工,造型因此还不免从棕榈科植物叶片和禽鸟翅膀取法,或受其一定影响,情形十分自然(而且最原始的形象,说不定在某些地区,始终还在使用)。扇子的应用必然极古,至少也不会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以后。从原始的制陶业、冶炼业,进展而为征服自然促进生产的风扇、风箱,以至于现代大工业厂矿离不开的大型鼓风通风设备,经历了它自己一系列发展历史,这是一件十分显明的事情。它真正的发明权,或应由棕榈科植物和各种鸟类分享。原始人不过是触景生情,得到一种启发,如同古人所说,因蜘蛛结网而作网罟,因蓬转而作车轮,因材使用,并逐渐加以改进而已。虽然很早中国就有“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的提法,原意本来也还是“各种应用事物的创造与发明,多成于心灵手巧聪敏百工手中”。扇子的产生,史书有所记载,前后约一千年间百十种公私类书和通俗性杂书,虽多特别为“扇子”类立下了个子目,记载或多或少,内容却前后相承,更改不多。增加部分,也只是中古以来著名人物关于扇子的故事轶闻,用意侧重在供人吟诗作文,便于引经据典,证明语必有来源出处,给人以博学多闻印象。至于扇子本身,在某一历史阶段,是种什么情形,书中既很少提及,作者本人也就并不知道,且对之毫无兴趣。比如“便面”出于汉书张敞传,“羽扇”出于东晋裴启语林,和诸葛亮指挥军事有关,但是,一个博学之士,对于羽扇的形象知识,说不定还是从马连良演空城计京戏得来的!“纨扇”则和相传班婕妤五言古诗怨歌行有关,即或认识诗中每一个字,事实上纨扇产生流行的时间,亦无所知。“尘尾”名称常出现于世说新语,为魏晋之际清谈名士手中不可少事物,和王敦王导故事相关,使用的有“领袖群伦”之意。但它起始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以后演进又改成什么样子,即或学富五车,也无书可查。此外“尘尾扇”“比翼扇”一系列东东西西,尽管他口若悬河,说得有本有源,事实上这些事事物物真正情形,经过如何发展,又有过什么变化,试请教那些抄撮类书做学问的博学通人,将永远不会得到明确具体回答。即时代较近,关于折子扇的流传问题,除了称引宣和六年高丽图经所举四例,给人一个约略印象,张世南游宦纪闻叙述虽只二种,内容却较具体,此外就少注意。以后万历野获编记载四川先后仿制倭扇,性质数量,均较明确,但和宋人记载相互矛盾方面,也从无人做进一步分析探讨。前期折扇,元明间人叫作“撒扇”、“耍扇”或“洒扇”,声音相近,明显同指一物,但意思则可能不尽相同。是“用即撒开,不用合拢”,还是包括有“歌扇道具”,又还是由于上面金箔加工近于“洒金扇”的简称?更从无人加以分析。主要原因,是个研究方法问题,也可说是个思想方法问题。若做学问、搞研究,始终抱住个“学院派”的传统方式。除了孤立引书证书此外全不在意(等于把矛盾交给古人古书),问题不论大小,恐怕都不容易得到比较正确理解。若试换个方法,文图互证,情形可大不相同,知识肯定会得到丰富充实,而且也扎实可靠得多。(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发明扇子是因为生活上的需要,比如天气炎热,南方人便用它来招风取凉,驱赶虫蚁等。B扇子取材的标准是随手可得,轻便耐用,容易加工,比如植物叶片、禽鸟翅膀和竹篾蒲草。故而其形象自然,从古至今,一直沿用。C扇子很早就被运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它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历史。直到现代的一些大工业厂矿,也都离不开它。D扇子的产生和人类制作渔网、制造车轮一样,都是古人“触景生情”、因材使用的结果,是“心灵手巧聪敏百工”的创造发明。解析:选B“随手可得”在文中指的是“植物叶片”“禽鸟翅膀”,“轻便耐用”“容易加工”指的是“竹篾蒲草”。“从古至今,一直沿用”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说不定还在使用”。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代约一千年间的不少公私类书和通俗性杂书,其中大多设有“扇子”的子目,其内容却前后沿袭,变化不多,即使有所增加,也很少涉及扇子本身。B扇子曾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如“便面”“羽扇”“纨扇”“尘尾”等,都能从古书中得到印证,但对它们的模样和发展变化的历史,人们却知之甚少。C折子扇是离我们时代较近的扇子,高丽图经和游宦纪闻中都有较为具体的叙述,能给人较清晰的印象,却和前人的记载相互矛盾。D折扇又有过“撒扇”“耍扇”“洒扇”的不同称呼,“撒”“耍”“洒”读音相近,指的显然是同一类的物品,但为什么会有名称的不同,却难有定论。解析:选C高丽图经中的记述并不具体,只能给人“约略印象”。此外,与前人记载相矛盾的是万历野获编所记倭扇,不是折子扇。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些古书乐于记述与扇子有关的名人轶事,但对扇子本身的情形却语之不详,这既是因为作者自身也知之甚少,也由于他们对此不感兴趣。B有些博学通人,以“抄撮类书”为学问,说起“尘尾扇”“比翼扇”等来可以滔滔不绝,其实他们并不知晓研究对象的真正情形及变化始末。C研究像扇子一类的物件,如果能改变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文图互证,所了解的知识必会丰富充实,扎实可靠。D“学院派”的研究者不知变通创新,又缺少对后世研究者的责任感,一味固守“引书证书”的传统方式,其实等于把矛盾又交还给了古人古书。解析:选D“学院派”的问题是研究方法、思想方法问题,说他们“缺少对后世研究者的责任感”是无中生有。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苟晞字道将,河内山阳人也。少为司隶部从事,校尉石鉴深器之。东海王越为侍中,引为通事令史,累迁阳平太守。长沙王乂为骠骑将军,以晞为从事中郎。惠帝征成都王颖,以为北军中候。及帝还洛阳,晞奔范阳王虓,虓承制用晞行兖州刺史。汲桑之破邺也,东海王越出次官渡以讨之,命晞为前锋。桑素惮之,于城外为栅以自守。晞将至,顿军休士,先遣单骑示以祸福。桑众大震,弃栅宵遁,婴城固守。晞陷其九垒,遂定邺而还。西讨吕朗等,灭之。后从高密王泰讨青州贼刘根,破汲桑故将公师藩,败石勒于河北,威名甚盛,时人拟之韩白。进位抚军将军、假节、都督青兖诸军事,封东平郡侯,邑万户。晞练于官事,文簿盈积,断决如流,人不敢欺。其从母依之,奉养甚厚。从母子求为将,晞距之曰:“吾不以王法贷人,将无后悔邪?”固欲之,晞乃以为督护。后犯法,晞杖节斩之,从母叩头请救,不听。既而素服哭之,流涕曰:“杀卿者兖州刺史,哭弟者苟道将。”其杖法如此。晞见朝政日乱,惧祸及己,而多所交结,每得珍物,即贻都下亲贵。兖州去洛五百里,恐不鲜美,募得千里牛,每遣信,旦发暮还。初,东海王越以晞复其仇耻,甚德之,引升堂,结为兄弟。越司马潘滔等说曰:“兖州要冲,魏武以之辅相汉室。苟晞有大志,非纯臣,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若迁于青州厚其名号晞必悦公自牧兖州经纬诸夏藩卫本朝此所谓谋之于未有为之于未乱也。”越以为然,乃迁晞征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假节、都督青州诸军事,领青州刺史,进为郡公。(选自晋书苟晞传,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海王越出次官渡以讨之次:按次序B时人拟之韩白 拟:比拟C吾不以王法贷人 贷:宽大D即贻都下亲贵 贻:赠送解析:选A次:驻扎。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迁于青州/厚其名号/晞必悦公/自牧兖州经纬诸夏/藩卫本朝/此所谓谋之于未有/为之于未乱也B若迁于青州/厚其名号/晞必悦公/自牧兖州经纬/诸夏藩卫本朝/此所谓谋之于未有为之于未乱也C若迁于青州/厚其名号/晞必悦/公自牧兖州/经纬诸夏/藩卫本朝/此所谓谋之于未有/为之于未乱也D若迁于青州/厚其名号/晞必悦/公自牧兖州经纬诸夏/藩卫本朝/此所谓/谋之于未有/为之于未乱也解析:选C先通读语句,了解大意,然后通过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及对文言特征的辨析进行断句。“迁于青州”和“厚其名号”都是承前省略了主语,但句子是结构完整的主谓句,在“州”和“号”后停顿;“晞必悦”是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后面应该停顿;“自牧兖州”“经纬诸夏”“藩卫本朝”是三个结构一致的句子,其后均需要停顿;“谋之于未有”和“为之于未乱”是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应在“未有”后停顿。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苟晞治理政事有才华,年轻时就被人赏识。先后担任过司隶部从事、通事令史、阳平太守、从事中郎、北军中候、兖州刺史等职务。B苟晞带兵打仗有谋略。汲桑为乱,东海王司马越任苟晞为前锋去征讨,苟晞奇袭汲桑军营,最终夺取邺城胜利而归。C苟晞治军执法很严格。他的表弟做督护时犯法,他不顾他姨母的叩头求情,依法令将他斩杀。D苟晞为人比较圆滑。在朝廷政事混乱的时候,他担心遭到祸患,广泛结交朋友,巴结京城权贵。解析:选B苟晞非奇袭,而是先以祸福告知。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桑众大震,弃栅宵遁,婴城固守。晞陷其九垒,遂定邺而还。(5分)译文: _(2)晞练于官事,文簿盈积,断决如流,人不敢欺。其从母依之,奉养甚厚。(5分)译文:_答案:(1)汲桑的部下非常惊恐,放弃栅栏连夜逃遁,环绕城池顽固地防守。苟晞攻克汲桑的九个堡垒,最后平定邺城返回。(得分点:“宵”“婴”“定”各1分,句意2分)(2)苟晞对于公事很熟练,公文簿册堆积如山,他裁决像流水一样迅速,别人都不敢欺骗他。他的姨母依靠他生活,苟晞尽力奉养她。(得分点:“练”“盈积”“依”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苟晞字道将,河内山阳人。年轻时任司隶部从事,校尉石鉴非常器重他。东海王司马越为侍中,提拔他为通事令史,多次升迁直至阳平太守。长沙王司马乂为骠骑将军,任苟晞为从事中郎。惠帝出兵征讨成都王司马颖,任苟晞为北军中候。等到惠帝返回洛阳,苟晞投奔范阳王司马虓,司马虓秉承皇上旨意任用苟晞暂为兖州刺史。汲桑攻破邺城,东海王司马越出兵驻扎在官渡讨伐他,任命苟晞为前锋。汲桑一向害怕苟晞,在城外修栅栏来自我防守。苟晞将到邺城时,军队停止前进,士兵就地休整,先派出一人向汲桑守军晓以叛乱的祸福。汲桑的部下非常惊恐,放弃栅栏连夜逃遁,环绕城池顽固地防守。苟晞攻克汲桑的九个堡垒,最后平定邺城返回。向西讨伐吕朗等,消灭了他们。后来跟随高密王司马泰讨伐青州叛贼刘根,打败汲桑旧将公师藩,在黄河以北打败石勒,威名很盛,当时的人们把他同韩信、白起相比。升任抚军将军、假节、都督青兖诸军事,封东平郡侯,食邑万户。苟晞对于公事很熟练,公文簿册堆积如山,他裁决像流水一样迅速,别人都不敢欺骗他。他的姨母依靠他生活,苟晞尽力奉养她。姨母的儿子要求担任军将,苟晞拒绝说:“我不会以王法来宽恕人,将来你不会后悔吧?”姨母的儿子仍执意请求,苟晞就任他为督护。后来他犯了法,苟晞依法杀他,姨母叩头请苟晞救他一命,苟晞没有依从。此后苟晞穿上素服吊唁他,流着眼泪说:“杀你的是兖州刺史,哭弟弟的是苟道将。”他执法就是如此严明。苟晞看到朝政一天天混乱,害怕祸患牵连自己,于是就广泛结交朋友,每次得到珍奇的物品,立即赠给京城里的显贵高官。兖州距离洛阳五百里,他担心送去的东西不鲜美,就征募千里牛,每次总是派遣亲信,早晨出发晚上回来。起初,东海王司马越认为苟晞为自己报仇雪耻,所以对他恩德有加,并且让苟晞进他的内室,和他结为兄弟。司马越的司马潘滔等劝说他道:“兖州是要害之地,魏武曾以兖州辅助汉室。苟晞有远大志向,不是为臣之辈,长时间让他居处那里,恐怕将是心腹之患。如果把他迁到青州,加重他的名号,他一定会很高兴。您自己管理兖州,统辖中原各地,保卫本朝安危,这就是所谓谋划于未然,防患于未乱啊。”司马越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就把苟晞升任为征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封侍中、假节、都督青州各项事务,兼任青州刺史,晋升为郡公。(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唐高 适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8诗歌首联是如何表现悲的?依据颔联谈谈诗人为何这样悲伤。(5分)答: _答案:首联以绚丽的春天景色反衬离别的悲伤。(3分)诗人送别相知十年的朋友,此次分别,将相距千里。(2分)9诗歌颈联是什么意思?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6分)答: _答案:云雾散开,朋友乘坐的帆船已经远去了;(2分)诗人骑着马在山路上缓慢前行。(2分)尾联照应开头,突出其“悲”。(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琵琶行中借环境描写和听众反应展现音乐魅力的句子是“_,_”。(2)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天地存在的名句是“_,_”。(3)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描写塞外风光的著名诗句是“_,_”。答案:(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出走临川柴子父亲出走那天,没有丝毫预兆。那天,他挑着一担装着油桶的箩筐晃晃悠悠地出门时,回过头来对母亲憨笑了一下,这习惯性的笑容就此成了母亲绝版的记忆。因为,父亲没有像往常一样在太阳落山之际挑着一担满满的油菜籽回家。那天的太阳很亮,照得我心里慌慌的,我看到端村的人像潮水般往村外跑。一定是发生了大事情,我也想跟着跑,可是,我往外迈一步便倒了下去,我觉得心里像着了火。恍惚中,看到母亲苍白着一张脸,抱着我朝乡医院跑去,大腹便便让她像一只企鹅。顺子抢过一辆三轮车将我和母亲安顿在车上,我在一路的颠簸中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醒来后,我听到一阵嘹亮的啼哭,母亲凄苦地躺在我身边,我刚出生的妹妹正在哇哇啼哭。那年,我烧坏了脑子,傻兮兮的,没有人愿意同我玩。我经常一个人在后山坡看蚂蚁上树,看到远方一行挑着箩筐的男人慢慢走近,我便上前一一审视,看哪位是我的父亲。父亲是挑着箩筐出门的,他若是回来,一定还挑着箩筐,我坚定着这种想法。父亲出走得毫无道理,他即使不喜欢我,也应该喜欢聪明伶俐的妹妹,何况他出走那天我还没有变傻。我把这想法转达给母亲,母亲劈手给我一掌。不许提到他,不许提这个没良心的男人,他让狐狸精勾走了,他的心让狗吃了!母亲立即借机发挥出她的诅咒功能,她的唾液在端村的空气中飞扬。这时,顺子在黄昏中走近母亲,叫她英嫂。他掏出一沓钱给母亲,说是油坊的退股费。母亲接过钱,天女散花般地撒了一地,随之恶毒的诅咒刀子般射向顺子。顺子低着头说,英嫂,你男人都走了,我能不给你退股吗?母亲说,我男人走了,我还在!但是顺子坚持自己的意思,母亲便什么也不说,往地上一躺,洁白的泡沫泛出嘴角。我拍着手笑,顺子却慌了,急忙蹲下按母亲的人中。母亲却又突然爬起来,吐掉口中的泡沫哑着声音说,顺子,你要是不答应让我进油坊,我就会真的得癫痫,我家这两个小祸种就要进你家的门。顺子惊慌失措地跑走了。第二天,母亲如愿进了油坊。身材瘦弱的母亲为什么一定要进油坊,还用这么卑劣的方法,难道她比我还傻?油坊是男人的世界,只有他们才扛得住。母亲用一年的时间才适应了这种劳动强度,依然瘦弱却孔武有力。母亲在端村是个厉害角色,虽然父亲多年来杳无音信,有不再回来的意思,但是我和妹妹在村里的地位却不输于有父亲罩着的孩子。母亲有一张刀子嘴,骂人能骂到人心尖上,还有一手表演癫痫的绝活儿,让我拍案叫绝。有一次,母亲和顺子的老婆吵,顺子的老婆骂母亲骚货,勾引她男人。母亲走上前去,用她在油坊中打磨出来的糙手扇了顺子老婆一巴掌,那女人的左脸立即像一个膨胀的气球。女人“啪”地从嘴里吐出一口血丝,披头散发去娘家搬救兵,她娘家兄弟凶神恶煞般地站立在我家门前,母亲故技重演,躺在地上玩起了吹泡泡的魔术。那些人见势不妙,灰溜溜地败走,我和妹妹吓哭了,母亲翻身坐起,说,哭什么?我是装的!我读书时还拖着一脸的鼻涕,学习奇差。连降两级,便和妹妹同班,闹了很多笑话。初中时我又发了一场严重的高烧,连着几天水米不进。顺子说,一个傻货,死了也就死了吧。顺子说这话时已经挖好了一个土坑,母亲又从嘴里吐出刀子,将顺子杀得落荒而逃。七天后,我醒了,脑子也清醒了,从此,学习成绩一路飙升。高考那年,我和妹妹双双考中,创下了端村的神话。母亲哭了,哭过后的母亲拉着我们来到一座长满青草的坟地,快告诉你们的爹,说你们考上了大学,让这死鬼安息。爹?爹不是让一个狐狸精勾走了吗?我疑惑地望着母亲。母亲说,我只是让你们像个有爹的孩子一样心里有靠山。你爹,在你妹妹还没出生的那年就现在,我总算把你们拉扯大了。你们都大了,我放心了。这个在母亲心里藏了十几年的秘密就这样烟花般绽放在阳光灿烂的午后。母亲说完,一屁股坐在地上,一脸的疲惫,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不久,母亲也走了,母亲是在河边洗衣服时突然栽到河里去的。被捞上来时牙关紧闭,嘴里还泛着泡沫,母亲死于癫痫。可我记得母亲的癫痫一直是装出来的。十八岁那年我从端村出走,我知道我不会回来了。临行时我到那些坟茔去看了看,这里埋着我至亲的人,我把他们的名字刻在石碑上,然后在他们的注视中,渐行渐远。(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开篇对父亲“憨笑”的特写,十分简明地写出了父亲的特点,也写出了“我”对父亲的依赖与怀念。B小说三次写到母亲的“癫痫绝活”,抓住了人物典型的行为特征,使叙事描写更为集中,前后铺垫呼应。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唾液在端村的空气中飞扬”“天女散花般地撒了一地”,两处简单的细节描写,凸显了母亲的个性特点。D小说主要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和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表现激烈的冲突事件,刻画人物独特的形象。E小说以“我”的经历见闻为线索,叙述母亲独力抚养两个孩子长大成人的艰辛经历,笔下有情感的热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解析:A项,“写出了我对父亲的依赖”不准确。B项,母亲最后一次是真的癫痫发作。D项,文中并无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参考答案: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2)小说中的母亲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答: _解析:对于人物的特征,可以通过文中与人物相关的事件或情节进行概括。从文中可以看出,父亲走后,母亲挑起家庭的重担,尤其是作为一个女人却进了油坊,干起了男人的活,由此可知她的坚强与自尊。为了进油坊和对付顺子老婆的娘家人,母亲装癫痫,可知她的泼辣和狡黠。父亲去世了,她却告诉我们说父亲出走了,让我们心里有靠山,自己一个人承受这份痛苦,由此可知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分点概括出答案即可。参考答案:坚强自尊,毅然担起家庭重担;(2分)泼辣狡黠,巧妙装病化解危机;(2分)爱子情深,为使孩子心里有依靠,将秘密埋藏在心底。(2分)。(3)小说以“出走”为题,有何寓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 _解析:标题的含义往往不是单一的,所以需要结合文章主题等深入理解。在文章中关于“出走”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父亲的“出走”,二是文章最后写“我”考上大学离开了端村。但这都是其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则需要从主题入手,在十八岁的时候,“我”在墓碑上刻上父母的名字,并且“渐行渐远”,说明“我”最终走出了父亲离去的阴影。这是深层含义。参考答案:“出走”包括多层含义。表层含义:既指父亲突然“出走”,这是小说情节发展的起点;(2分)也指“我”最终考取大学,走出端村。(2分)深层含义:寓指“我”走出父亲离去的阴影,顺利地长大成人。(2分)(4)小说中的“我”因高烧而变傻,又因高烧而清醒,这样的情节安排是否合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 _解析:此类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此题重点探究的是“我”变傻和变正常的情节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无论持哪一种观点,都可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情节或暗示性的内容来说明。参考答案:(示例一)合理。符合生活实际。(2分)小说中写“我觉得心里像着了火”,经常在后山寻找父亲等情节,暗示了“我”变“傻”,实际上是丧父之后的迷茫自卑;(3分)小说叙述了母亲多次护佑家庭和孩子的事件,这为“我”后来的“清醒”,走出丧父阴影做足铺垫。(3分)(示例二)不合理。这种情形在生活中很难出现。(2分)情节上的突转太过夸张,缺少必要的铺垫;(3分)叙述描写上的细致,与叙述者“我”的傻人身份不吻合。(3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大厂书生”范旭东傅国涌南京永利厂的创立,是范旭东事业生涯的巅峰,在此之前,“永久黄”团体已成就了他的化学工业梦,他以其个人之力,团结一批志同道合者,为一个古老的国家奠定了新式化学工业的基础。范旭东没有资本,终其一生都不是资本家、富豪,却创办了庞大的企业,为企业界立下了标杆。他也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职业经理人,而是企业创办人,企业因他而成,他是企业的灵魂。他与企业在某种意义上是合二为一的,这在企业史上是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范旭东最早想办南京铔厂是在1929年1月,当时永利碱厂制碱成功仅仅2年半,他就提议工商部办国立酸、碱厂。然而,3个月后到达的批复公文几乎句句空话,他对南京政府的指望完全落空。当他得知南京政府与英商、德商有关合办硫酸铵厂的谈判不成时,他就提出:“与其受洋人挟制,还不如干脆自己干。”办厂需要巨额资本。自1914年范旭东筹办久大精盐厂以来,他深感“在中国筹资本,真有上天之难”,但他又不肯轻易接受外资合办。宋子文曾暗示,只要自己来当永利董事长,中国建设银行就可以承担全部投资。对此,范旭东没有答应。孔祥煕提出官商合办,他也婉言谢绝。1933年,范旭东以发行公司债的方式来筹集股本,这在当时还是一个创举。由多家银行联合组成的银团面对如此巨额的投资,不能不慎重。范旭东的性格在他们看来,能认清时代,绝不随人追赶,永利以往的伟绩绝非偶然。银行家们正是出于对他的信赖,在国难当头之际,还在南京附近投下如此巨资。1933年11月21日,范旭东在南京给“永久黄”同人发电报说,既然下决心自办,哪怕前途充满荆棘,“切盼吾同人本以前创办三公司之刻苦精神,为中国再奋斗一番”。他最终选定厂址在江苏六合县的卸甲甸。这里紧靠长江,水源充足;对岸就是下关电厂,不缺电力;津浦铁路的起点浦口也近在咫尺,陆路交通不愁。为了从远洋巨轮上卸下重达百吨的合成塔,他们在长江边兴建了一个能容万吨级船舶的码头,还安装了一座自行设计、能吊装百余吨的起重吊车。这是中国当时起重吨位最大的工业码头。1936年12月,一个日产硫酸200吨、硝酸20吨,年产硫酸铵5万吨的大型化工企业,前后只用了26个月就已建成。为了节约,永利从未进口过成套设备,受命出国采购的侯德榜定下的原则是“优质、快速、廉价”,临行前范先生加了一条“爱国”。南京永利厂填补了中国化学工业的一项空白。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化肥工业。英、德对中国化肥市场的垄断结束了。赶来剪彩的范旭东,登上南京铔厂的最高处,看着滚滚东去的长江,兴奋地说:“我国先有纯碱、烧碱,这只能说有了一只脚;现在又有硫酸、硝酸,才算有了另一只脚。有了两只脚,我国化学工业就可以阔步前进了。”南京永利厂是当时亚洲第一流的大厂。不幸的是,开工不到半年,就三次遭遇日军飞机轰炸,随着南京的弃守而被迫放弃。范旭东一贯自称书生,从不把自己看作商人,自始至终都认为自己的“书生之念”比“发财之念”浓厚得多。他是中国化学工业的开创者,也是一个浑身弥漫着浩然之气的知识分子。所以,面对日本军方的诱惑,他断然回答:“宁举丧,不受奠仪。”抗战期间,他决心在四川重建一个化学工业基地。但他雄心勃勃的“十厂计划”永远成空,1945年他病逝前留给企业的遗言是“齐心合德,努力前进”。长江北岸,在成就过他梦想的大厂区,范旭东广场上的范旭东铜像孤独地站立着,那些如水般的岁月已随着长江而去。(节选自财经国家周刊,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范旭东作为实业家,却没有资本,凭借个人的力量奠定了我国新式化学工业的基础。B范旭东提议工商部办国立酸、碱厂,却希望落空,这是他以一己之力创办南京铔厂的直接动因。C范旭东具备实业家的头脑,能够让银行家们在国难当头之际,对南京铔厂投入巨资,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D范旭东苦心经营的南京铔厂在战争的炮火中毁于一旦,这使他雄心勃勃的“十厂计划”落空。但他并未因此而灰心,死前仍嘱咐后人“齐心合德,努力前进”。E范旭东一生致力于建立起我国的化学工业体系,为全国的化学工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生前事业虽已凋零,但其办厂精神依然激励后人。解析:A项,“凭借个人的力量”错;B项,创办南京铔厂的直接动因是南京政府与英商、德商谈判不成;D项,南京铔厂并非“十厂计划”的一部分。参考答案: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2)范旭东是如何一步步建起“亚洲第一流的大厂”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 _解析:本题的有效答题区间主要集中在第三到第八段。从第三段看,主要是他的提议不成,然后决定“与其受洋人挟制,还不如干脆自己干”;第四、五段主要是讲他拒绝了一些投资,然后自己“以发行公司债的方式来筹集股本”;第六、七、八段主要讲选址和设备的完善,最后建立“亚洲第一流的大厂”。分点概括出来即可。参考答案:成功创办永利碱厂后,提议办国立酸、碱厂不成,毅然决定自办;(2分)拒绝官僚资本的投资,发行公司债,筹集股本;(2分)精心选址,完善设备与配套设施,建立起“亚洲第一流的大厂”。(2分)(3)范旭东在建立“亚洲第一流的大厂”南京铔厂的过程中有哪些创举?(6分)答: _解析:本题的关键在“创举”,而本题的有效答题区间主要集中在第五、六、七段。既然是创举,那就是说以前没有人这样做过,而是他的独创或发明。从文中可知,第五段讲“范旭东以发行公司债的方式来筹集股本,这在当时还是一个创举”;第六段讲他兴建码头,“这是中国当时起重吨位最大的工业码头”;第七段提到“为了节约,永利从未进口过成套设备”。分点概括即可。参考答案:以发行公司债的方式筹集股本;兴建中国当时起重吨位最大的工业码头;从未进口成套设备。(每点2分)(4)作者为什么称范旭东为“大厂书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分)答: _解析:本题的审题点在“大厂书生”,而其中的两个关键词语就是“大厂”和“书生”。说是“大厂”,主要因为他兴办的当时“亚洲第一流的大厂”,填补了中国化学工业的空白。说是“书生”,是因为他身上有书生之气,而没有官商之气,且他“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职业经理人,而是企业创办人,企业因他而成,他是企业的灵魂”。参考答案:范旭东所创办的南京铔厂是当时“亚洲第一流的大厂”,填补了中国化学工业的空白;(2分)范旭东没有资本,不沾官商之气,将自己的才学奉献给国家的化工事业,身上洋溢着执着的书生之气;(3分)范旭东是企业的创办人,是企业的灵魂,精神遗泽光耀后世。(3分)第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一场暴雨过后,田地里的菜苗全都被水冲走了,妈妈的辛苦又荡然无存了。B城镇化是涉及全国的社会进程,是各族人民携手推进现代化的一场波涛汹涌的实践。C卢忠肃、吴阿衡虽为难兄难弟,但一是放火之人,一是救火之人,两人不可等闲视之。D他曾祖是有名的大商人,接着他祖父继承丰厚的家业,又开启了筚路蓝缕的创业之途。解析:选D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A项,荡然无存:空荡荡的什么东西也不存在了。B项,波涛汹涌:形容水势盛大,奔腾起伏。C项,等闲视之:当作平常的人或事物看待。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明年上海春季高考将探索一名考生同时被两所高校录取的招生,但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到其中一所高校进行录取确认,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平行志愿录取模式有所区别。B“一号文件”再次吹响了集结号,让我们举全国之力富裕农民、惠及农村、强化农业,坚持做到思想不放松,政策不减弱,改革不停顿,奋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C延迟退休或实行弹性退休制、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等重大变革,对广大群众来说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愉快接受的,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D针对近期多地城市污水无法全部处理的现状,不少行业专家建议,应从加快处理规模扩建、提升排放标准、完善监测惩处等采取有效措施,为城市地表水质“减负”。解析:选CA项,成分残缺,可在“招生”后加“模式”。B项,语序不当,应为“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D项,成分残缺,可在“等”后面加上“方面”。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现代化初期,人们总是试图利用科技手段来定位并控制风险,通过进一步发展技术来规避风险,消除不确定性,认为只需要掌握更好的技术、知识、方法,并且更准确地重建联系和模型,就可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_,_,_,_,_,_。事实证明,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然而这种复杂性可能会将更多、更大的不确定性带入这个人类世界,可能会导致更大范围、更大程度的混乱无序,甚至会导致更为迅速、更为彻底的瓦解和崩溃尤其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这一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可以说,技术风险的存在,既体现了人类智慧的高度和理性力量,同时也暴露了理性的弱点和限度事实上,这种认知往往会带来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使我们真正置身于后果严重的“风险社会”中为了执行和完成难度很大的确定性判断,各种门类的专业系统程序自身设计超乎寻常的复杂ABC D解析:选D先通读语段,根据横线前面的内容可知,后面应该是对前面内容的转折,所以首句应该是或,又因为中的“这种认知”正是指横线前人们的想法,应紧接其后,故排除A、B两项;通过分析,中的“这种复杂性”是针对中所说的“复杂”,所以应该是,可排除C项。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文艺复兴是一个文化奇迹,在那个年代,_,还有我们伟大的伽利略等物理学家,还有弗兰西斯培根等哲学家。伽利略开创了实验验证真理的先河,而培根子则是宣扬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第一人。他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原则,认为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主张以实验和观察材料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选择、排除,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_,因为他就像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一样,创立一派学说并广收信徒。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于是,_,人们就不断用实验物理的方法去探究新的知识。解析: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瞻前顾后”,前面涉及了“文艺复兴”,而后面有“还有还有”,由此判断第空应该是讲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文艺大家;根据“因为他就像信徒”可知,第空主要讲为什么把“培根”称为“培根子”;根据前面“知识就是力量”及横线后面的内容可知,第空应该是讲人们那样做的目的,也就是寻求力量并汲取力量。参考答案:诞生的不只是莎士比亚等文艺大家之所以称呼培根为“子”为了寻求力量并汲取力量(每句2分)17仿照下面的句子,另写两个句子(另拟陈述对象),形成一组排比句。(5分)一块璞玉,只有经过打磨雕琢才能成器;_;_。解析:仿写时要注意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形式上,主要是“一(个)只有经过才能”;内容上,要另选陈述对象。这是一个续写式仿写,要注意整体内容的一致性,表达的中心意思应该是“只有经过磨砺才能有所成就”。参考答案:一抔黄泥,只有经过捏制塑造才能成物一个青年,只有经过挫折磨难才能成才(5分)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静静地看着。老人竿起竿落,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一整篓鱼送给他,小孩却摇了摇头。老人惊异地问道:“你为什么不要?”小孩答道:“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要了这篓鱼,没多久就会吃完;要是我有钓竿,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听了孩子的话,老人指了指手中的钓竿,语重心长地说道:“孩子啊,想要钓到鱼,可不是完全靠它啊!”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立意探索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老人与小孩的对话,超越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境界。“孩子啊,想要钓到鱼,可不是完全靠它啊!”这句话是材料的主旨。有了钓竿,确实有了获得鱼的基础;可是,如果不懂得钓鱼的方法,不具备专注一念的品质,也是不能钓到鱼的。据此,在具体写作时,便可以围绕钓到鱼的条件这一核心立意,选择恰当的写作方向。从综合的角度看,可以将各种条件分别当作分论点,共同论证写作中心。也可以任选其中一个,将其他条件作为陪衬性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