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传播学引论》笔记作为补充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13068276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43.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传播学引论》笔记作为补充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传播学】《传播学引论》笔记作为补充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传播学】《传播学引论》笔记作为补充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学引论笔记 作为补充导言n 信息社会(2007名词解释)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量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传播、传播信息的社会。n 贝尔的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后工业社会理论(2014简答)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最早对信息社会做出理论解释(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轴心从生产转向管理,又机器转向信息,整个社会开始围绕知识亦即系统化的信息而运作,主要特征是产品型经济向服务性经济的转变,与之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上升到社会的主要地位。发展模式: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农民工人职员。n 托夫勒“三次浪潮”理论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使贝尔的理论普及开来广为人知。阿尔温托夫勒的未来三部曲:1970未来的冲击、1980第三次浪潮和1990权力的转移。第三次浪潮中,遵循贝尔的思路将人类文明发展划分成三个革命性阶段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信息革命特点是多样化、个性化和小型化,社会生产越来越取决于只是和信息,同时生产与消费将重新合二为一。n 传播学的三大来源传播学的促成因素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二是内在的学科自身的演化。从社会历史方面看,传播学的兴起与现代文明或曰现代化发展关系密切,其中尤以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事业的蓬勃兴起为首屈一指的动因。传播学的任务是为了认识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更有效更有意义地开展传播。从学科自身方面讲,传播学乃是诸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传播学三大来源:一是以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为基础的行为科学;其二是以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即俗称的“三论”喂主干的信息科学;其三是以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1、行为科学人类所有知识大致分属三个门类:一是关乎精神价值的人文科学;二是涉及自然现象的自然科学;三是有关社会行为的社会科学。社会学之父孔德(法国)的知识进化三部曲:神学哲学科学。他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引入有关社会问题的研究领域,力图将这方面的研究至于严格的科学基础上,从而创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行为主义,就是把人的外在行为而不是内在思想作为研究的客观依据。传播学秉承着行为主义所倡导的实证精神而发展起来。2、信息科学(1)信息论:1949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电信工程师香农与数学家韦弗合作,出版了信息论的奠基之作通信的数学理论(传播的数学理论)。重要的两点贡献:一是提出了信息这个概念,并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概括了信息的本质,这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飞跃;二是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2)控制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威纳:1948控制论和1950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 对传播学来讲,控制论的主要意义在于反馈这个概念。反馈是指一个系统的输出信息中有一部分又返回输入一端,也就是信息的部分回流。控制的实质无非是通过信息对特定的系统如自然、社会和工程等进行调节,使之达到所需的状态,而信息的调节又是经由反馈机制进行的。系统的状态取决于控制,控制的关键又在于信息,而信息的功能则体现于反馈。(3)系统论:系统是一种有机的构成,二不是各个孤立要素的简单相加或排列组合。对传播学的影响,更多表现在方法论上,那就是始终从整体的、联系的、有机的角度看待传播过程,始终将传播活动置于整个社会信息系统进行考察。传播学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借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模式,把系统、信息和反馈的概念引入对传播活动的研究,试图建立关于人类传播规律的理论体系。3、新闻学多学科交叉特征既体现在学科之间横向的融合吸纳上,又表现在学科之间纵向的传承演进上。纵向线索是三点一线的“报学新闻学传播学”。新闻学的研究领域不仅比报学大为拓展,而且由于得力于19世纪兴起的社会科学的滋养而更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新闻学面貌已经逐渐被传播学所改造,其领域也逐渐被传播学所蚕食。此外,语言学以及关系密切的符号学、修辞学等,也为传播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滋养。n 四大先驱与施拉姆一、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902-1978)(2010论述)1926年发表博士论文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1948年发表传播学的独立宣言、纲领性的力作、构建传播学大厦的蓝图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是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的要素,二是从外部结构上概括了传播活动的作用。5W传播模式(传播过程五大要素):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什么效果;说明传播过程的五个部分: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效果相应的五种传播研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传播的三大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美国社会学家赖特附加:提供娱乐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实际上也指出或者隐含了传播研究的两种形式:一种是把传播活动当做是独立完整的系统,从而对它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找出其中带规律性的东西,这一点体现在传播的五大要素的论述上;另一种方式则是把传播系统置于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从而发现传播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深层关系,这一点包含在传播的三大功能的阐释中。第一种方法注重在点上的深入,第二种方法着眼于面上的开展。美国的传播学派仅仅在拉斯韦尔的五种分析里打转,仅仅执着于传播自身规律的探讨而忽略传播与社会的联系;西欧的批判学派只承袭三大功能的路数,只琢磨传播与社会的联系而轻视传播自身规律的总结。研究传播现象既要注意它外在的而普遍的联系,又要注意它的内在而特殊的本质。二 心理学家卢因(1880-1947)完形心理学:人的意识绝不是由各种感觉元素拼合而来的,意识的特征就在于它的整体性。物理学场论:“场”是指一个整体性的存在,其中每一部分的性质和变化都由场的整体特征所决定,而这种整体特征并不等于场内各部分特征的总和或相加。社会心理学同传播学的联系,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直接。团体动力学主要探讨团体与个体间的关系,尤其致力于揭示团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与影响,理论基础是物理学的场论。卢因:一个团体就像一个场,必须把他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能把它视为团体之中各个成员加在一起的总和。团体和个体的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团体而不是个体。凝聚力是团体最重要的属性(凝聚力:团体成员相互利益的延伸)。想要通过传播活动来改变一个人的观念、认识和态度,就不能不首先从他所属的团体的价值规范上寻找突破口,而不应该从他个人身上打主意。早期传播中的的“靶子论”、“枪弹论”:传播研究之专注于传播对象个人,只把传播的火力倾斜到个人身上,以为只要传播内容击中目标,传播对象就会应声而动。卢因团体动力学给传播学的启发:要改变一个人的某种态度,不仅要考虑他的个人因素,更要考虑他所属的团体因素。三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02-1976)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年调查研究两级传播理论的形成,里程碑原因:一是规模大,方法先进;二是研究结果为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展示新前景。1948年人民的选择第一次给予两级传播理论详尽阐述。人民的选择基本结论:大众媒介对选民们的影响非常有限,换句话说大众传播的效果甚微。 媒介充其量只是影响选民的诸多因素中的一种,同媒介一同发生作用的还有选民的家庭、同时、朋友等因素,而且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远比媒介的作用大。“舆论领袖”:一小部分在形成和引导舆论中起关键作用的人。舆论领袖是两级传播理论的核心。所谓两级传播理论就是信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到舆论领袖那里,然后再经舆论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的过程。4、 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在传播与态度这二者的结合点上,在劝服手段与态度转变的联结支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与传播学的研究交融在一起,彼此交叉、相互渗透。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是近似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概念。霍夫兰代表作:传播与劝服(1953年)霍夫兰及其耶鲁学派的研究方法基本上属于实验法,毛病在于脱离现实环境,结论同实际常常不吻合,带有明显的闭门造车的弊端。他们只关注具体的传播环节,只探究实际的传播效应,而很少过问传播活动的整体特征,更少分析传播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有机联系。美国实用至上、功利第一的价值观体现在传播研究中,自然就形成以传播效果为核心问题的研究取向。霍夫兰及其耶鲁学派对传播学的形成及发展起过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有关劝服艺术与传播技巧的研究成果,对传播学理论的充实完善功不可没。事实上,正式耶鲁学派的突出贡献和显著影响,传播研究才开始朝独立学科的方向越近,最终得以问世。五、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2012论述)施拉姆是第一位把传播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来研究,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的人。1947 施拉姆对传播学意义重大的事情:出版信息论的奠基之作,申农的通信的数学理论;串班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第一次为传播研究提供一个稳固的基地。1949 施拉姆编纂大众传播,被视为传播学的第一步权威性教科书。早起传播研究主要还在挖掘他人的传播研究成果。1955 施拉姆出创办斯坦福大学研究所,开始逐渐确立起传播学集大成者的学术地位,从以往单纯挖掘整理传播素材转向对各家之说的整合,继而构建自成体系的传播学理论框架。1956 施拉姆参与撰写的报刊的四种理论出版。这本书实际上是对有史以来和当今盛行的所有传播体制及传播观念的一个总括性比较研究。集权式模式是指西方近代早起封建专制王朝控制新闻传播事业的情形;自由式是指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新闻传播为所欲为、不受制约的状况;社会责任式出现背景是有识之士呼吁新闻传播在享有完全自由的同时,还应主动承担应付的社会责任;共产主义式是针对以原苏联为代表的共产党国家的传播体制与传播观念。施拉姆的应用性研究最关注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媒介加快现代化进程。1964 撰写联合国教材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大媒介是指现代化程度高,需要调动大量人力物力才能推展的媒介;小媒介指那些花钱少、见效快的媒介。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形成以他为学术领袖的施拉姆学派,实际上也就标志着传播学的诞生。1973 施拉姆创办夏威夷“东西方中心”传播研究所,以研究亚太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问题为主的科研机构。在此完成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男人、女人、信息、媒介:人类传播概览,是施拉姆一生从事传播学体系的构建于完善的心血结晶,此书的出版最终确定了他作为传播学集大成者的学术地位。施拉姆对传播学最大的功绩就在于“集大成”,就是对许多与传播研究有关的学科和理论进行整理、提炼与综合,进而勾画出它的框架结构,充实起它的学说内容,是指具有独立学科的面貌。n 语言符号语言符号包括语言与文字两种类型,即口头语言与文字语言。口头语言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文字无非是语言的代表,或者叫符号的符号。没有语言,人始终还是动物界的一员;没有文字,人类不可能创造出高度发达的文明。语言产生于人们相互交流的动机;文字最初只是作为一种保障经济政策运行的手段。语言的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共时方面,文字的传播功能则主要体现在历时方面。对所表达的事物而言,语言是直接符号,文字则是间接符号。人们通过语言去把握具体的现实,通过文字探寻抽象的真理,也就是说口语传播导向形而下,文字传播导向形而上。文字所涉及的仅是间接的现实,只是现实的一个影像,但久而久之竟仿佛演化为现实本身,而现实似乎反倒成为它的副本。语言的产生是循序渐进、不知不觉的,而文字的发明则带有突破性。语言带给传播活动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变化,而文字的传播则使人类的传播发生革命性的飞跃。一种符号系统都有两个部分,一是它的外在形式,一是它的内在含义。对于语言,外在形式就是读音,内在含义就是一种读音在特定语言中的意思。能指即语言的声音形式,所指即语言的语义内容。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所有符号系统的共同之处。对于传播研究,符号问题的焦点在于所指。二、语义与传播1、柯日布斯及其普通语义学柯日布斯三个普通语义学原理:非等同原理,即世上没有各方面完全等同的两个事物,一个事物本身也不等同;非全原理,即任何一个事物均有无数特点,非人所能说完全;自身反应原理,即表达离所表达的事物愈远,价值就愈小。普通语义学旨在通过研究语言的意义而达到健全的传播目的,对传播研究的影响不言而喻。2、 语言的陷阱普通语义学着重于研究语言同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语言陷阱:第一,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反应非等同原理和非全原理。(缺陷:普通语义学只强调运动的连续性,而忽略它的间断性)第二,语言是有限的,而实际是无限的。不可能用语言描述出事物的本真面貌,不可能把实际的发展情况说得十分精确。(缺陷:只提现实的无限性这一面,而不管它的相对有限的另一面) 第三,语言是抽象的,而实际是具体的。综上所述,语言是静止的、有限的、抽象的,而实际是运动的、无限的、具体的,因而语言在认识现实、反应现实上便存在很大局限性。3、 语言失当第一,死线现象。人们只在语言“抽象阶梯”的某一级上使用语言。有效的、生动引人的传播应该沿着抽象阶梯有上有下,绝不要死钉在某一级。第二,忽略差异。人们在使用语言表达事物时只顾整体的一致,而不顾个体的差异。第三,非此即彼。只看到两个对立的极端,而不管两个极端之间一系列过渡性层次。第四,自我投射。人们在用语言表述事物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认识投射到客观的事物上。总之,不论是语言陷阱还是语言失当,都意在表明自然语言或日常语言包含许多含混不清、似是而非、简单粗疏、自我感受的成分在内。n 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是指除了语言符号之外的其他所有传播信息的符号。大量信息正是由非语言符号而不是语言符号传播的。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关系恰似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意识的外化形式就表现为语言符号,而潜意识的外化形式通常都显示为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分类:一是体语,二是视觉性的非语言符号,三是听觉性的非语言符号一 体语体语是指通过人的举止、表情和装束来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非语言符号。体育分类:一是动态的动作,二是静态的姿势,三是有声无义的“类语言”1、 动作。身体某一部位的动作来表情达意。其中眼睛及眼神最富有表现力。2、 姿势。人体处于静态的姿势。其中最有感染力的就是面部表情;体语中的姿势还包括附属于人体的穿着打扮。3、 类语言。某种类似语言的符号,语言是人发出的有固定意义的声音,而类语言则是人发出的没有固定意义的声音。4、 体育与语言。两者相辅相成,体语丰富了语言的意味,体语的含义需由语言赋予和界定。语言表达意义明确、逻辑井然的语义信息,体语则是更多地显示一种朦胧模糊的主观印象。语言侧重于传播明确的思想、认识与观念,而体语侧重于显示模糊的情感、印象与情绪。语言是有意的表达,而体语多是无意的传播。语言表达能力是同人的思维能力同步发展的,而体语比如哭和笑即便在婴儿身上也能表现出来。二 视觉性非语言符号视觉性非语言符号中有象征和实义两种。象征符号往往代表一定抽象的意义,是特定文化的结晶与标志,其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传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实义符号能用简洁明了、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某种比较确定意义,能传播某种实际的信息。三 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凡是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非语言符号,都可视为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四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功能(2014简答、2012简答)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符号功能划分:“务虚”传播信息、表达情感;“务实”指导行动。早川一荣的运用语言符号三形式:报告,可以验证的表述;推论,从已知推测位置的表述;判断,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评价,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在传播活动中为保证准确无误,就要求对语言符号的运用应尽量限于报告,而力求避免推论与判断。报告涉及的是语言符号的传播信息这一功能,而推论和判断则主要同它的表达情感这一功能相关。非语言符号的三种功能:第一,传播态度与情绪(语言符号主要表现意识的活动,非语言符号主要展示潜意识的波动)。第二,辅助语言传播。第三,代替语言(许多情况下,语言符号根本无济于事,这时便只靠非语言符号)。尽管非语言的符号不容易系统地编成准确的语言,但是大量不同的信息正是通过他们传给我们的。n 编码与译码编码与译码这对范畴在解释传播规律上具有普遍的科学意义。信息论中,编码是指把信息转换成可供传输的信号,译码是指把在信道中传递的信息重新再还原成信息。传播学理,编码是指把信息转换成可供传播的符号或代码,译码是指从传播符号中提取信息。编码是传播者的行为,译码是接受者的行为。编码解释着译码编码解释着译码讯息讯息 施拉姆人际传播模式人际传播就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编码与译码。人际传播的过程无非就是对信息交替往复地进行编码与译码的过程。编码与译码说穿了都是在人的大脑中所从事的一种主观活动。在编码与译码过程中由于主观因素的干扰便难免会发生信息的失真与变形。信息经过编码会发生变形,经过译码会出现扭曲。n 选择性定律编码过程实际上正是主观对客观的认识过程。选择性定律是就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理解和贮存而言的,它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层含义,他们就像保护着受众的三道防卫圈,他们从外到里一次环绕着受众,使他得以抵御反面信息,抵抗它们对自己原有认识的袭扰。1、 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人们尽量接触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竭力避开相抵触的信息这一种本能倾向。选择性接触既包括对某类信息的接触,更包括对另一类信息的不接触。一种信息要想到达受众的认知领域,首先就得突破选择性接触这道防卫权,首先就得设法引起受众的注意,使他对此发生兴趣。对大众传播来讲,受众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接触的余地很小,在大众传播无孔不入的时代,选择性接触这道防卫圈十分脆弱,很容易被突破。选择性接触这道防线上,受众难于对相反信息进行有效的抵抗。最坚固最难对付的一道防线是选择性理解。选择性理解是选择定律的中心所在,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处理主要就体现在选择性理解上。2、 选择性理解受众总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而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同受众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事实上对所有信息来讲,不管这种信息属于思想观念,还是属于事实报道人们都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理解。选择性接触就像是消极防御,而选择性理解则好比是积极防御。选择性理解是来者不拒,把这类不合心意而又难以避开的信息改头换面,使之成为同受众的固有立场不那么冲突的信息,甚至使之变成巩固这一立场的正面信息。对信息如何理解上主动权掌握在受众手中,而不是掌握在传播者手中。3、 选择性记忆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储存在大脑中。选择性接触和选择性理解都是有意识的行为, 选择性记忆往往属于无意识的行为,人们记住某类信息正表明它能投其所好。选择性定律十分突出地显示着受众在传播活动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选择性定律也表明译码活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受众的译码活动也就表现为对信息的选择性处理。n 创新扩散论(2012名词解释)一种新事物,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过程,涉及新事物之流行的特殊传播形式。罗杰斯与休梅克创新的传播:创新扩散过程的三阶段,所谓前提、过程和后果,事实上就是创新的准备、创新的扩散和创新的结局。1、前提部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因素即所谓“接受者变数”,二是社会因素即所谓社会系统变数。新事物的扩散必须以个人与社会两方面的开明及进步为前提。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系统规范、对偏离的容忍度(一个社会对背离传统、违反习惯的东西所具有的宽容程度)、传播完整度(一个社会的传播系统的先进程度)。2、 过程部分(模式核心),分为四个步骤:了解、劝服、决策和证实。四个步骤都和所谓传播信源(提供有关新事物信息的各种来源)相关联。了解:对新事物的认识。大众传播能发挥最大的效力,因为大众传播的长处在于告知。劝服:新旧事物的冲突阶段,关键阶段,决定新事物的最终命运。人际传播的作用最大,因为人际传播的长处正在于劝服。制约劝服五因素(五项评估原则):相对优越性(新事物同它要取代的旧事物相比所具有的优越性)、相容性(新旧事物的相容程度,或者说某一新事物与对应的旧事物之间相比存在的差异距离)、复杂性、可试性和可观察性(后三者都是新事物被理解运用的相对难度)。决策:通过了解与评估之后,人们对一种新事物便形成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接着便该决定究竟是接受它还是排斥它。决策的两种可能:肯定性决策和否定性决策。拒绝的两种可能:继续拒绝和以后采取采纳的两种可能:继续采纳和中断 证实:人们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决策之后,还要设法寻求信息资料来证实自己的决策正确。4、后果部分,是指一种新观念、新发明、新风尚、新做派传入一个社会群体,为人们所了解之后,最终要么被拒绝,要么被采纳。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能够将新观念带给人们,并劝服他们利用此种革命的最有效途径。n 两级传播论两级传播论的关键是舆论领袖,舆论领袖就是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判断的人。舆论领袖特征:人数不多,只是全体公众中的一小部分成员;都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并非在所有方面都能担当起领导舆论的重任;必须上通媒介,下连公众,必须同媒介和公众都有密切往来。两级传播无非是指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有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二级传播社会公众舆论领袖大众传媒一级传播两级传播模式 两级传播过程中,第一级的传播即从大众媒介到舆论领袖这一级传播属于大众传播,第二级的传播即从舆论领袖到社会公众这一级传播属于人际传播。另阿基传播等于把人际影响通媒介效应结合为一体。两级传播论强调的是第二级,即人际传播的重要意义。因为第一级传播即大众传播表明,媒介只能影响公众群体里的一小部分舆论领袖。两级传播意在表明人际传播的效力要大于大众传播,或者说在信息的流通中人际网络的影响要大于媒介渠道的作用。两级传播论的不足与修正:第一,两级传播论忽略了一个明显事实,即大量信息其实都是由大众媒介直接流向社会公众,中间根本不经过舆论领袖这个二道贩子的转手。美国传播学者格林伯格研究表明:信息的流通并不只是分两级,它常常只有一级,即从舆论领袖到社会公众,如最重要或最不重要的信息,或从大众媒体到社会公众,如大量常规化的信息。人际传播并不总是优越于大众传播,人际网络的效力并不总是超过媒介渠道。第二,将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截然地分为舆论领袖和芸芸众生,显然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在许多实际的传播情景中,人们事实上很难区分出谁是舆论领袖,谁不是舆论领袖。即便勉强认定了舆论领袖,他的地位也很不稳定。第三,既然舆论领袖不是一种与众不同、高高在上的角色,那么信息的传播就不见的只有两级,而是多级。施拉姆把两级传播修正为多级传播,或N级传播。两级传播的合理性:受众并非清一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为大众传播的研究打开一条新的思路,起抛砖引玉之功。n 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我新闻传播过程中,乃至在整个信息流通的网络中,往往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而并非只有一个关口。n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在巴斯看来,最关键的把关人是在新闻媒介中,对信息的大循环而言新闻媒介的把关活动起着一发而动全身的龙头作用,与新闻媒介相比其他的把关因素都处于次要的地位。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即双重行动):第一部分是新闻的采集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第二部分的把关活动是新闻的加工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新闻的加工比新闻采集更具有决定性。记者主要决定人们在大千世界中看什么,编辑则决定人们怎样看。没有一家大众传播媒介,有办法把世界的本来面目,十分真确地表现出来。把关理论是在用显微镜、从微观的角度考察信息流通过程中的控制因素,衡量个人在传播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发挥的作用、产生的影响。控制分析中的宏观角度,是用广角镜来审视传播究竟被谁左右,如何被左右,为何被左右。n 布里德与潜网布里德的编辑部的社会控制一文被视为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的力作之一。报社内部存在一张十分微妙而又非常强劲的控制网络。一方面确保媒介组织的传播意向顺利地贯彻下去,另一方面防止不懂规矩的新来者对媒介组织既定行规的袭扰。布里德指出,任何社会的主要问题都在于维护秩序和加强凝聚力,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保持价值体系的一致完整,因为意识形态的混乱势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崩溃。所谓媒介组织内的潜网实际上乃是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n 批判学派的控制观批判学派注重资本主义现实问题,敢于蔑视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各种正统理论,仅仅抓住社会统治权力与具体研究对象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传播研究中的批判学派也紧扣传统势力与媒介之间的关系这一重要的核心问题进行入木三分的分析。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媒介从来都是某种权力的“吹鼓手”。四种操纵媒介的形式:官方形式、商业形式、利益形式和非正式形式。新闻媒介都是掌握着政治和经济权力者的代言人;新闻媒介都没有展现独立行动的图景,而是为那些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服务。n “零点方案”:视听媒介始终是人的精神处于紧张而消极的状态中,他的注意力总是被原作的内容所吸引,而他也就不可能发挥更多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相反,视觉媒介则能为感受信息提供从容的机会、联想的空间与自由的向往。n 斯蒂芬森的游戏论(2012简答题) 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森的游戏论:把媒介当做玩具,人们摆弄媒介与其说是出于功利的考虑,不如说是为着游戏的目的。传播的游戏论中提出两种传播:工作性传播,如下达命令;游戏性传播,如相聚闲聊。工作性传播由于带有任务的成分在内,对参与传播者的身心来说都是不愉快的,“传播不快”。游戏性传播并没有什么具体目的,仅仅是寻开心,对参与者来说总是轻松愉快的,“传播愉快”。斯蒂芬森的游戏论把传播的游戏性、媒介的玩具化过分夸大。总体上看媒介还是工作性的而不是游戏性的,大众传播还是功利性的行为而不是玩耍性的活动。n 费斯廷格:认知不协调论(2013简答,2009名词解释)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费斯廷格是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一致论的研究中认知不协调论也许是最新颖独特,也最令人感兴趣的学说。它由费斯廷格提出,在态度以及态度转变问题上展示了研究思路。1、 认知与认知不协调认知就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理解与反应。认知不协调是指一个人同时持有两个不一致、不协调、互相矛盾的认知。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出现不协调就会在心理上造成紧张与冲突,从而促使人们设法消除或减轻不协调而重建协调。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论将态度改变问题同认知的协调是否联系在一起,从而为效果分析提供了信的坐标。2、 重建协调与态度改变使认知从不协调变为协调的办法无非是两种,一是自我辩解,一是转变态度。当面临不协调是,人们总是先为某种认知辩解,如果实在无法辩解,就只好改变某种认知,反正不能总是处于认知不协调而造成的心理紧张中。1、 自我辩解自我辩解就是按照自己的愿望把不协调的认知尽量解释的似乎协调一致而不矛盾。E阿伦森:如果人们赞成一种态度,而宣传者提供的信息有引起不协调,通常减少不协调的最好办法就是拒绝和歪曲那些证据。一个人赞成一种态度越深他拒绝引起不是协调的证据的倾向性越大。先要通过传播改变人们的某种态度又是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与阻力,而传播者要想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就不能不考虑受众的自我辩解心理,不能不考虑认知不协调所带来的问题。2、 态度改变费斯廷格设定,认知越不协调,消除它的内驱力就越强,因而态度改变的可能及幅度也就越大。报偿与态度改变,态度的改变究竟是在高报酬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还是在低报酬的条件下更加常见。报偿与态度变化成反比关系。报偿越高,态度改变越小;报偿越低,态度改变越大。一致论归根结底是关于认知结构一致性的理论,它预示着保持一致、恢复一致的心理趋向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传播的效果常常是取决于传播在多大程度上威胁到每个人极力要保持的信仰和态度的一致。一致论所讲的一致性并不具有普遍的、绝对的意义,事实上现实中有许许多多不一致、不协调、自相矛盾的地方,而它们并不都需要非趋向一致不可。n 从众一、从众现象从众,就是随大流或遵从群体的一致,屈从群体的压力。由群体的真实或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个体态度的变化。从众可以说是人的一种天性。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那他就不能不遵从群体的规范,不能不受群体压力的制约,久而久之便自然形成心理上的从众倾向。与人的从众性相对立的另一面,是人的自主性、独立性。人既得遵从群体的压力,更得屈从个体的冲动。学习论和一致论主要都着眼于人的自主性、独立性的一面,而忽略或无视人的从众性一面。从众的本质在于个体对群体压力的遵从或屈从。人的社会性固然决定了人的从众性。直接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担心遭到来自群体的惩罚(排除异己式的冷落、拒斥、厌弃),二是想得到正确的行事指导(人们更倾向于相信多数人的意见,认为多数人正确的可能性更大)。二、阿西的从众研究3个人的多数就足以使人的从众性达到极点。造成实验对象判断失误的原因来自群体的压力,这种压力一旦小时,实验对象的从众心理便大为减弱。人们宁愿追随群体的意见而不大相信自己的判断,即便这种判断正确无疑而群体的意见荒谬透顶。三、从众与态度改变遵从群体的压力归根姐弟也是为着认知的一致性。从众实际上也无非是为着避免由于个体同群体的认知发生矛盾冲突而导致的心理紧张。当个体为求得认知的一致而遵从群体的意愿时,他的态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同一致论所说的认知失谐而出现的态度变化相同。伊丽莎白内尔纽曼的“沉默的螺旋模式”:说明舆论是如何形成的。在大众传播时代舆论的形成受到三股力量的作用,即大众媒介、人际交往和从众意识。当一种观点得到大众媒介持续不断地宣扬,从而成为所谓支配性意见时,持有相反观点即所谓异常意见者便逐渐陷入沉默,而放弃己见去追随公众看法者会不断扩展。越转越大的螺旋显示的正是受到群体的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由于群体压力对个体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因而大众传播者都自觉不自觉地借助受众的从众心理,通过置受众于群体压力场的手段来促成某种态度的变化。第10章 批判学派(上):鸟瞰批判学派的一切思考不妨说都浸润于历史意识与审美意识。“历史意识”: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感悟体认。“审美意识”:一种超越性、诗意化与哲思性的精神状态,其核心在于为有限的人生赋予无限的意义。历史意识与审美意识,昭示的无非是一种境界,一种生命的境界、精神的境界与学问的境界。第1节 理解批判学派的三个层面批判学派同经验学派,构成整个传播学研究的一对基本的对立统一关系。1、 两种人生哲学人类社会的历史似乎总是受制于两种基本的冲动:一是风风火火走向世界的物质性河网,“酒神精神”;一是清清爽爽走向内心的精神性追寻,“日神精神”。走向世界,故追求成功;走向内心,故期望超越。思想家曾以“幸福”与“尊严”来概括这两种人生观。“幸福”:人生在世的意义就是咸湿的满足,就是为了追求幸福;“尊严”:人生在世的意义则并非如此,尊严高于一切,把人的精神看得高于一切,包括生命。经验学派追求事功,批判学派体现超越。批判学派归根结底是一种超越性与诗意化的追求。2、 两种现代思潮现代文明思潮,一是尊崇科学进步发展这一现实取向的科学主义,其精髓还是酒神精神;另外一种就是追求精神价值意义这一永恒主题的人本主义,其核心是日神精神。他们并峙的态度集中体现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立上。由工具理性这一路开出传播研究的经验学派,由价值理性这一路则开出传播研究的批判学派。经验学派关注的主要是传播的科学性问题(如何传播),批判学派思考的主要是传播的价值性问题(为何传播)。西方现代化进程中,既有作为动力系统的科学主义强劲推进,又有作为操纵系统的人性、人本与人文传统不绝如缕。随着现代化的迅猛发证,特别是随着一些列严峻的社会问题和自然问题日记逼近,这种对现代文明其平衡或制衡作用的思潮也随之发生越来越强劲、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批判学派所隶属的这种平衡性思潮看来,整个现代文明都属于方向反了。就是在看似纯粹的自然科学领域,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尚且存在一个“测不准”的问题,再何况于人的存在、人的利益、人的情感息息相通的社会科学研究。批判学派认为,只有以历史的、总体的及联系的方法,才能透视传播活动的内在本质与外在联系。批判学派不仅属于传播学的一大流派,同时更属于左右现代文明的一大思潮。3、 两种学术判断一切学术或学问,可以说都在进行事实判断(是什么)和价值判断(怎么样)。传播研究领域,同样存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问题。经验学派着眼于事实判断,目的在于揭示传播活动的实施这娘,进而把握其中的运行规律;批判学派着眼于价值判断,目的在于探究传播活动的意义,从而为传播活动提供一种价值上的标高。经验学派只关心传播的效率(越高越好),批判学派只关心传播的价值(越大越好)。第二节 批判学派的三路研究传播学批判学派大致形成了三种研究路数:传播政治经济光学、文化研究与文化帝国主义。1、 传播政治经济学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分析和揭示传媒的所有制结构及其与权势集团的利益关系,从而拆穿传媒领域诸多流行的神话即意识形态。这路研究以建安大学者D司麦斯为先驱,以1968年成立的英国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最为著名。1970年哈洛伦出版了批判学派的一步经典之作示威游行与传播:一个个案研究。哈洛伦在传媒日趋垄断的时代,所谓民主社会的多元信息渠道正日益趋向非民主化。西方媒介一向强调报道的客观、真实与公正,而大多数西方记者作为个人来说,一般也确实无意于掩盖真相和歪曲事实。哈洛伦:“自18世纪后期开始,英国出现了以赢利为目的的廉价商业报纸,并逐步取代了过去的政党报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报纸为了盈利而必须取悦尽可能多的读者,因此故意避免鲜明的政治立场,标榜价值中立和客观报道。久而久之,所谓的不加任何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报道,即缺乏背景介绍的硬新闻便成了报纸的主角。电视新闻不但继承报纸新闻这一事件规范,更将它推至极致,与电视作为视觉听觉媒体的技术特点相适应,突发事件成了新闻报道的主要对象,事实的过程往往被忽略。”示威游行与传播开创了英语世界批判传播研究的先河,打破了以往几十年经验学派的传播学的伪科学倾向及其对媒体效果的行为主义研究,提倡将传媒还原到大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之中,而不是将他们孤立起来分析。它所体现的批判性研究取向、总体性研究思路和综合性研究方法,至今仍是传播学批判学派所沿袭的“学术规范”。2、 文化研究(2013简答:文化研究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文化研究此路数包罗广泛,实际上勾勒的是现代西方的学术流变图。最为人熟知的,前有法兰克福学派,后有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R威廉慕斯、S霍尔几乎成为文化研究的标志)。丹尼尔贝尔以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年)一书开启了信息时代的理论;资本主义文化矛盾(1976)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危机包括大众传播问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剖和深思熟虑的分析。贝尔认为,麦克卢汉所说的印刷文化与视觉文化之间的比重变化隐含着“真正严重的后果”:整个视觉文化因为比印刷更能迎合文化大众所具有的现代主义的冲动,它本身从文化的意义上说就枯竭得更快。福柯“知识考古学”分析,任何只是都是人的言说,而任何言说都体现着特定的权力意向和权力关系。种种看似纯然客观的知识或话语,实际上都与不同社会团体或利益集团具有密切的关联。知识原来并非自足的东西,而是各种集团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而纵横捭阖的言说过程及产物。知识考古学,解释各种知识、各种言说、各种话语,在其形成过程中所体现、所隐含的权力背景,话语权就是政治权,知识的意志就是权力的意志。“新闻自由”这套话语 的形成与壮大过程,现实了资产阶级与过挖个贵族“争权夺利”的本质。西方近代以来的新闻传播历程,从来也没有真正兑现事实上也不可能兑现它所言说的美丽目标。全球化时代,西方特别是美国在国际传播领域又进一步祭起这方面话语的大 ,而其实质说白了还是为了维护、巩固和推行自己的权力意志。以开宗立派的理论对传播学批判学派产生深远影响的学界大家:法兰克福学派及其后裔、法国结构主义及其流变、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批判学派分为广狭两意:广义的批判学派是个包罗广泛的开放领域,而狭义的批判学派才是专门从传播学的学科角度从事研究的流派。两者均以“批判”为旗,事实上“批判”也是其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与常见术语,两者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无法截然剥离。3、 文化帝国主义(多次)此路数是从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视野上探究西方(特别是美国)传媒运作及其产品对世界格局和人类命运的影响。最著名的研究属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H席勒教授。其成名作是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对美国大众传播的结构、政策及其在政治经济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批判性的论述,堪称第一份全面而细致的研究;并以“依附理论”为据,着重探讨了他所说的“军界企业界联合体”,分析了由政府、军界和民间企业一同构成的这个盘根错节的利益共同体,如何促成美国大众传播势力的凌驾全球,又如何导致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文化主权的丧失。在传播与文化支配中,席勒第一次提出并阐释了“文化帝国主义”这个概念。在互联网迅速扩张之际,由跨国公司和市场逻辑锁支配的一系列权力关系不但丝毫没有改变,而且原已极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秩序进一步加剧,其中自然也包括信息与传播秩序。美国的传播研究大抵属于“经营管理研究”:立足于既定的传播体制,将之视为天经地义无可置疑,然后在此前提下为其出谋划策,各种各样定量的、实证的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遵循的都是广告主、广告商或政府机构的意志,不仅缺乏权力关系的思考和批判现状的意识,而且实际上支持了显存政治经济体制。三种研究虽然思路有所不同,但其研究模范却是完全一致的,都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其思想背景,都对资本主义的传播体制及其运作进行冷静的反思和尖锐的剖析,表现出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和怀疑精神,无不体现着这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或终极关怀。与经验学派相比,他们的立场更倾向于批判现实而不是服务权势,他们的研究更注重于凸显问题而不是贡献方略,他们的方法更着眼于深度思辨而不是表层量化。第3节 批判学派在中国我国自改革开放引入传播学以来,大都承袭以美国为典范的经验学派,而轻略以欧洲为中心的批判学派,以至于在这方面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空白状态。批判学派是个开放的领域,其他学科基于当代传媒的显赫功能、巨大影响及诸多弊端,也都从不同的学科与不同的视角介入这个领域,而事实上构成我国批判学派的纵深阵地。广义的批判学派研究在我国越来越受到思想界和学术界的重视,以西方哲学、当代文艺理论、文化研究等学科表现突出。20世纪90年代的“妖魔化”理论可视为我国批判学派研究的一家创新之言。若以经验学派“学术规范”进行衡量,此论或有缺陷。目前在我国开展批判学派研究,既要对广义的批判学派及其思想作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勾勒,更要对狭义的批判学派及其学说进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仔细辨析。在此基础上,我国传媒面临的和表现诸多现实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剖、透视和分析,提出建设性意义、建议和思路。研究批判学派具有理论和时间两方面的意义。就理论而言,还只是关系学科建设如何均衡发展的问题;就是几而言,则关系我国传媒如何有效推进现代化事业的一系列重大紧而紧迫的问题。我国传媒目前面临国内国际的双重困境,国内方面主要是现代化合市场化所引发的媚俗化倾向,以及由此而对人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发生的潜在的影响;国际方面则主要是全球化所进一步加剧信息传播失衡、民族传统瓦解、甚至民族国家生死存亡的严峻局面。大力开展传播学批判学派研究,既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包括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也可为我国传媒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认清形势、把握大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提供深度思考和现实参照。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第1节 历史素描 传播学批判学派两大发展时期:孕育时期和勃兴时期1、 孕育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从学科渊源继承看,经验学派托庇于“科学化”的社会科学,兴奋点在于传播的规律;而批判学派则隶属于“精神化”的人文科学,兴奋点在于传播的意义。就学科内容说,传播学的批判学派追溯到20世纪西方哲学思潮中的法兰克福学派。从莎士比亚到巴尔扎克、从浪漫派到现代派表现出的批判意识,以及马克思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深刻批判,归根结底都孕育批判学派的肥沃土壤。1、 法兰克福学派(2010,2011名词解释)当今马克思主义分为两股潮流,“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其中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思索的核心问题,既不是经济,也不是政治,而是文化。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其历史与阶级意识被推崇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但战前战后占据西方马克思主义舞台中心的始终是法兰克福学派。1923年,法兰克福学派形成;1930年,霍克海默接任所,法兰克福学派逐渐脱颖而出;1932年,创办社会研究所专刊社会研究杂志;1934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重建社会研究所(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第一次合作与冲突发生在此时此地);19491950年,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返德,在法兰克福恢复社会研究所。20世纪60年代当欧美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时,马尔库塞留美成为新左派思想导师与精神领袖。由于马尔库塞的巨大影响,法兰克福学派才引起普遍关注,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广为人知。2、 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相对举,当代的一切思想学说都分别归属这两大类型。1937年霍克海默在社会研究杂志上发表的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为法兰克福学派奠定思想根基的论文,不仅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宣言,也是当今各种批判思潮的源头。批判理论同传统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传统理论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之中,旨在帮助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从既定事实出发,通过实证性的研究,得出同现存社会秩序相调和的顺从化结论;而批判理论则被自己放在既定秩序之外,旨在颠覆这个再生产过程,首先是破坏一切既定秩序,证明它们是同人的本质相背离的。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首先表现为一种立场,其次才是一种特定的理论;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的区别是从主体的不同种,而不是从客体的不同种产生的。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传统研究与批判研究、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二元对立,在阿多诺与拉扎斯菲尔德的19381941年那次半途而废的合作研究中,得到一次具体展示。批判理论坚持在理解各种“事实”之前,必须先把握社会的“总体”,而传统的经验科学、实证科学对这一“总体”却无能为力。拉扎斯菲尔德论经营管理研究和批判研究,成为后人研究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一份经典文献。批判学派的兴起与法兰克福学派直接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四大先驱的开拓性研究,就不会有传播学的经验学派;同样,没有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也很难设想会在传播学中出现批判学派。2、 勃兴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批判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开始崭露头角。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是个风起云涌、波涛起伏、个性动荡、造反、批判的时代,“武器的批判”时代,作为“批判的武器”的批判理论骤然风行于世,大放异彩。不仅成为当时欧洲激进运动的思想旗帜,而且其锋芒触角几乎深入所有的学科领域,在思想界、学术界掀起一阵阵批判的浪潮。批判学派的策源地在英国,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有两股学术实力,最早酝酿了传播研究中的这场变革:一是G默多克和P戈尔丁为代表的累斯特大学所属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用马克思主义有关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理论,探讨媒介的所有制结构及其控制问题,着眼点在经济方面,又被称“政治经济学派”;一是R霍加特和S霍尔为代表的伯明翰大学所属现代文化研究中心,主要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方面展开研究,将传播活动同文化现象联系起来考察,立足点在于文化,他们又被称为“社会文化学派”。经验学派国际性学术机构“国际传播协会”;批判学派国际组织“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总部在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目前批判学派代表人物:巴黎大学的A马特拉。累斯特大学的詹姆斯哈洛伦,芬兰坦佩雷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系教授K努登施特伦,荷兰海牙社会研究所的C哈默林克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传人哈贝马斯。第2节 政治经济文化批判学派的研究领域大致分三个研究方面:第一是政治,第二是经济,第三是文化。1、 传播与意识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一向把革命斗争的问题归结到意识形态上,把政治实践归结为文化批判。无产阶级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首先动摇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20世纪20年代)提出“物化”概念,分析支配当代多数人头脑的物化意识,“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必然的直接现实”,其集中表现就是商品拜物教,这种虚假意识构成资本主义制度的保护层。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人物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霸权:又称领导权,是指统治阶级不仅依赖暴力维持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而且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从而使被统治阶级在心理上、意识上、观念上都服从于现状,满足于现状。这种领导权必须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上,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一切意识或理论不只是现实的映像,而且还是现实的组成部分。它们与现实处在互动之中,并对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产生决定作用。在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统治阶级越来越依赖于意识形态的操纵,无产阶级越来越同化于富裕社会的消费观念,异化现象无所不在已导致批判意识的消逝,而所有意思形态又都服务于既定秩序,是指神圣化、普遍化。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代表弗洛姆看来,意识形态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制造并传播种种幻想和神话,从而把人们淹没于其中;二是把现实的真相压入无意识领域,阻止人们去觉察事实的真相。任何来自生活的实际经验或体验在上升到意识的层面上之前,都必须首先经过 “社会过滤器”的筛选与过滤。社会过滤器分为三个层面,意识语言,二是逻辑,三是社会禁忌。其中社会禁忌最为重要,它不允许某些经验或体验进入意识领域,即使进入也被它遣送回无意识,而社会禁忌正式由意识形态来执行的。人们以为自己的思想是自己思维的产物,实际上不过是代表某些潜在的力量在思考,他们思考的不过是允许被思考的东西。法兰克福学派强调,如果人们要从社会束缚下解放出来,首先必须砸碎幻想的锁链,必须摆脱意识形态的操纵。他们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就是意识形态批判。传播学批判学派从政治角度对传播所作的思考,基本上继承的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