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3053065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导论一、试比较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这三个概念的异同?1、社会主义是以社会为本位,以社会整体或者说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使普通劳动者也能过上幸福生活的社会理想,科学理论,现实运动,社会制度。2、科学社会主义是合乎科学的,符合实际的,遵循规律的,尊重实践的,切实可行的科学理论。3、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继承物,对立物,取代物和创新物,它是继承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积极成果,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和弊病而创建的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型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4、总之,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理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社会形态.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表现形式.二、应当如何正确理解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1、空想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已产生但尚不发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已经暴露但尚不充分的条件下产生的.尖锐地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确信资本主义必然为新的社会所代替.包含了许多对新社会的天才预见.其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但其历史发展是唯心主义的.列宁说它是无产阶级的”象征,表现和先声”.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2、科学社会主义是合乎科学的,符合实际的.遵循规律的,尊重实践的.切实可行的科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为科学依据,论述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三、简述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四次飞跃.(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2)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从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到多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4)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和观念向现代社会主义模式和观念转变.2.社会主义发展的五大历史时期.(1)空想社会主义时期,(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传播并成为欧美地区工人运动的重要指导思想的时期.(3)科学社会主义从一种理论发展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时期.(4)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为多国实践.形成为一种世界休系的时期.(5)社会主义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新型模式转变的时期.四、联系实际谈谈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意义.答: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1)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利于全面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2)学习科学社会主义能够扩大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分析能力,有助于认清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关系,明确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对世界资本主义应该采取的方针,洞察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3)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自觉性.(4)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利于全面地提高研究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的前途有个正确的看法.第二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一、 列举空想社会主义理想家的理论创新。答: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十六和十七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即“乌托邦”的社会主义,其主要代表是英国莫尔的乌托邦、温斯坦莱的自由法、德国闵采尔的“千年太平王国”和意大利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其特点是主要用梦幻般游记文学的形式描绘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十八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是开始从理论上论证、法律上规范社会主义的原则。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梅叶、摩莱里、马布利和巴尔夫。第三个阶段是十九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其特点是以系统的理论论证的形式阐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二、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答: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就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第一块理论基石,奠定了世界观的基础。唯物史观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观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应该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中去寻找,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由此得出了三个科学理论:第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二,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也只有依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最直接的理论依据。剩余价值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在于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利润和财富的源泉。第二,它阐明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受奴役、被剥削的地位与要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和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的伟大历史使命,从而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第三,论证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改变资本主义世界,使自己获得解放的根本途径。总起来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不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剖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把社会主义理论完全建立在科学的、现实的基础之上。三、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答: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设共产主义新制度。3、无产阶级要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4、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团结合作,互相支援。5、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正确领导,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遵循如下四条建党原则:第一,必须制定一个正确的理论纲领。第二,无产阶级政党要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在制定纲领和策略时,应把理论原则和各国各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第三,党只有坚持民主制的原则,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才能发挥好自己的领导作用。第四,党的团结和统一是有原则的,决不能拿原则做交易。6、通过各种形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7、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逐步改造和消灭私有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达到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最终建成共产主义。第一,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要剥夺剥夺者,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要改造小农和其他小私有者,通过合作社吸引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第三,在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人们的思想觉悟得到极大提高的前提下,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8、为了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建设必须实行如下几条民主原则:第一,实行真正民主的普选制,保证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选出各级代表和国家领导人。第二,选民对各级领导人和公职人员拥有充分的监督权和罢免权;第三,反对特权,废除高薪,缩小工资差别;第四,实行民主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要有必要的集中,但要坚决反对个人专断。总之,无产阶级专政必须以充分的社会主义民主为基础,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出发点,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 上面这些理论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得出来的。100多年来,这些基本原理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指导了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在今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它仍将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四、 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答: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开放性。1、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这是革命导师们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2、科学社会主义反对任何狭隘性和封闭性,勇于批判的继承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于其他阶级的学说和不同的学派,从不采取宗教主义的态度。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随着实践而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内容,修正个别不符合实际的结论,绝不是凝固不变的学说。4、从理论成果上讲,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从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再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 这些历史事实都充分说明,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封闭的固定的思想体系,而是一个建立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开放的思想体系,正是由于它能与时俱进,所以才能使自身永葆青春。第三章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一如何理解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性?答:)列宁关于一国胜利的学说年的世界大战削弱了国际资产阶级的力量,造成了帝国主义阵线的分裂和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的出现,这就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有得的客观条件,那就是如果这时有一个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并实行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就有可能首先突破帝国主义防线的薄弱环节年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指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可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年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又指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特殊条件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要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必须具备两个特定的条件:一是资产阶级的统治比较薄弱,二是无产阶级力量比较成熟如果只有第一个条件而没有第二个条件,革命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如果在一个国家里,无产阶级力量很大,而资产阶级也不软弱,甚至很有政治斗争经验,那么,社会主义革命也难以在这里取得胜利)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思想,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历史事实的历史唯物主义有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对这一原理要全面,正确地理解,虽然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这方面来看,经济发达国家应该最有可能首先进入社会主义,但是不能僵化地对待这种决定作用,同时还要看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经济因素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影响历史进程的因素还包括上层建筑,革命的发生和胜利,是经济,政治,军事,法律,思想,文化,传统乃至国际条件等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历史事实证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都不是从旧制度最发达的地方开始的,一种社会制度在某个国家里发展的越充分,越成熟,越完善,越典型,新制度在这里突破旧制度就越艰难,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两个规律是:一是新制度的更替往往是在旧制度比较弱的国家或地区迈出第一步,二是就某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如果前一个制度很强,后一个就弱一些,前一个弱些,后一个就较强二简述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经验答:第一,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有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这个党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政治上坚持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路线,在组织上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客观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她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从而成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第二,通过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劳动人民通过暴力革命取得政权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来不拒绝和平的斗争形式,但从来不把它看成是主要的最高的斗争形式十月革命的历史表明,无产阶级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以武装劳动保险反对武装反革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第三,无产阶级必须团结广大农民,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才能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在经济落后的国家里,占人中少数的工人阶级只有和占人中多数的农民团结起来,才能形成优势,战胜强大的敌人第四,无产阶级必须加强同国际上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联合,这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十月革命的胜利得到了各国无产阶级的大力支持,是国际无产阶级共同斗争胜利的产物十月革命的这些基本经验,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一般规律,对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具有重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三分析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答: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困难来自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因素一)客观方面第一, 这些国家实现社会主义过渡后,面临双重历史任务,既有社会主义自身任务,还有发展商品经济,实现发主化和反对封建主义思想余毒的民主主义任务第二, 这些国家虽然在社会制度上高于资本主义,但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上仍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此,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这个主要方面很难在短时期内出现令人信服的优越性第三, 在一个世界,两种制度并存与对立这个大格局中,资本主义实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占有优势,并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的包围第四, 当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以后,还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问题二)主观方面第一 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前人的直接经验可以借鉴,是个长期探索过程,第二 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领导者,从主观指导上,往往照搬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状况而对社会主义所作的预测,在思想上犯教条主义和左的错误,甚至扭曲社会主义 第四章 苏俄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 点评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答:新经济政策内容:第一,允许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可以自由出售自己的粮食,每年粮食税额在春耕前公布。第二,部分工业实行租让制,租赁制等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允许私人中小型企业存在,在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和奖金制。第三,开放市场,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商合法经营。第四,对分散的小农经济,用渐进的、为广大农民所熟悉和易于接受的合作社形式把他们逐步引上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改革。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是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使苏维埃政权获得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二. 论述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答:1.经济文化不够发达的国家能够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然后在苏维埃政权基础上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2.在革命战争胜利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适时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和文化工作中来,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主要任务。3.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须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渡时期。经济文化落后而先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国家社会主义实现得如何,取决于苏维埃政权同资本主义最新的科技和进步的管理方法结合的程度。4.国有化不等于生产的社会化,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允许个体、私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5.合作社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好形式。要通过合作社这个过渡到新制度的阶梯,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6.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工农联盟问题,是最重要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7.要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反对官僚主义。8.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是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指出对于执政的共产党来说,最大最严重的危害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列宁强调加强党内民主,实行集体领导的重要,认为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但同时要实行个人负责的制度。列宁主张从严治党,注意纯洁党的组织。为了适应党的中心任务是搞好经济建设的要求,党的领导方式应该有相应的改变,党政之间应有各自的职权范围。三. 简述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斯大林提出,社会主义能够在一个国家内建成,这就是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战胜本国的资产阶级,克服国内工农矛盾,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依靠工农联盟,依靠内部积累,建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其他国家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支援下,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这是一国可以做到的。意义:首先,它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关于苏俄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其次,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深刻反映了苏联人民高度的革命热情以及要求迅速改变落后面貌,赶上发达国家的强烈愿望,鼓舞了广大群众排除万难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四. 应当如何正当评价斯大林模式答:所谓斯大林模式,又叫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建立的一整套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它是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制度第一个具体而完备的实现形式,既有贡献又有弊端,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和高度集权。(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1.“一国胜利后”,苏联长期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和战争威胁之下2.苏俄的特殊国情:革命前的俄国是个军事封建制的帝国主义国家,封建势力十分顽固,人民没有民主的传统。3.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4.从主观上说,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密不可分。(二)其基本内容:经济方面:1.保证重工业高速度优先发展的经济结构模式2.两种社会主义共有制形式的所有制模式:斯大林认为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标志是建立起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所有制结构。3.排除私人经营,完全掌握在国家、合作社和集体农庄手中的商业模式。4.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政治体制方面:5.立法权和行政权相统一的苏维埃国家政权形式6.个人专断和以党代政的政治领导模式7滥用任命制,缺乏监督机制,实际存在领导干部终身制。文化体制方面:1.各种文化单位由国家包下来。文化上,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或者党的领导人说了算2.盛行个人崇拜,把领袖奉若神明,社会科学难以创新。(三)20世纪30年代建立起来的斯大林模式,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模式,它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不容抹煞;同时也存在重大的失误,有不容忽视的弊端,不容回避。主要历史功绩:1.确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2.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3.保证了苏联卫国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弊端与过失1.它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造成了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的状态;它导致了权力的过分集中,压制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它导致了党和国家机关的严重官僚主义,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它导致了个人崇拜、个人专断,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不健全,长期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2.当变不变、故步自封、拒绝改革,逐渐走向僵化。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几乎所有后起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搬用过苏联的一整套理论和模式,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苏东剧变一、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然性1、改革是所有社会制度巩固、发展和完善的必由之路。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解决其基本矛盾的唯一要求和方法。3、改革是新旧体制转换的必经途径,不发达国家更难以一蹴而就建成理想的社会主义,更要不断通过改革来探索实现社会主义之路。4、 改革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进行历史性竞争的需要。二、论述东欧巨变的原因及教训 【原因】1、 历史原因2、 内部方面的原因a经济发展缓慢是东欧各国社会内部发生危机的主要原因b从政治方面看,严重破坏民主与法制是东欧各国党和政府脱离群众的要害c从民族问题的角度看民族矛盾激化是东欧巨变的催化剂苏联因素d苏联把自己的社会主义模式强加给东欧国家,使他们不能按照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e苏联处于自己的利益,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并力图通过党的系统、国家关系、军事联盟和经济集团牢牢控制住东欧国家f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给东欧国家“松邦”,为剧变创造了重要的外部条件3、 西方国家的因素西方国家主要通过以下几手对东欧进行“和平演变”的:a.西方经济发展的吸引力b.西方的自由和民主由一定的吸引力c.西方国家借助其经济优势,以贸易、科技为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他们向西方靠拢,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教训】1.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主要应体现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上。2.社会主义在政治方面的优越性应体现在比资本主义具有更广泛、更充分的民主上。3.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解决好民族问题。4.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对外关系是,要严格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 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1.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影响2.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严重弊端(基本原因)3.政治体制方面的弊端4.民族政策失误和民族矛盾激化5.同美国旷日持久的军备竞赛拖跨了苏联经济【原因】a.在东西方处于冷战的条件下,为了打破美国对苏联的军事优势,为了保卫自己国家的安全 b苏共领导的霸权主义思想作怪,为了同美国争取世界霸权6.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所推行的、促使苏联各种矛盾激化并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错误路线和政策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导因,即近因。四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客观情况的改变而不断进行调整、改革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应时刻注意克服“左”、右两种错误倾向,特别注意防止“左”地倾向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需要有一定的目标模式和符合实际的改革战略4.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需要有灵活的改革策略,改革目标模式和战略选择上的失误必然对改革的策略和相应的政策产生负面的影响五 应当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在苏联、东欧的曲折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失败的是特殊的苏联模式这种体制,而不是马克思所预示的社会主义本来的理论和思想。2.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系于改革,但是改革切不可盲目冒进,必须切合国情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探索性、曲折性和艰巨性虽然东欧剧变了,苏联解体了,但社会主义并未消亡,社会主义事业犹在。第六章 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思潮一 应当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1、劳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新的进展。2、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有了长足进步。3、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工人队伍结构出现新的变化。4、一般劳动群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二)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解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内在矛盾,在其根本制度所许可的限度内,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做了一些较大幅度的调整、改良,对经济实行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2、新科技革命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加速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比较充分的利用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使科技革命的成果直接作用于资本主义财富创造。3、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和斗争,也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改弦更张”的一个原因。4、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分工,对资本主义发展起了支撑作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剥削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经济原因。但是,当代资本主义所进行的调整和改良,从根本上讲,都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何生产日益社会化之间的固有矛盾,都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一、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已经在现代资本主义的一切窗口中出现?当代资本主义包含和孕育着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物质条件已发生巨大的变化。1、从生产力方面来看,新科技革命推动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巨大发展及其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使“三大差别”的消失已初露端倪。2、社会生产关系来看,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都已蕴含着社会主义因素。3、会主义上层建筑已在资本主义社会萌芽,并为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为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做了某些形式上的准备。综上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正为社会主义直接打开了大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无法改变、无法阻挡的历史洪流。二、 列举当前在国内和国际政治舞台上有较大影响的发达国家的共产党。意大利共产党(转向民主社会主义)、法国共产党(坚持共产党的基本特征)、西班牙共产党(坚持共产党的名称),其他国家的如:美国共产党、加拿大共产党、日本共产党和澳大利亚共产党。三、 列举当前的社会主义和准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执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执政党:劳动党。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执政党:劳动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执政党:老挝人民革命党。古巴共和国,执政党:共产党。摩尔多瓦共和国,执政党:共产党。蒙古人民共和国,执政党:人民革命党。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执政党:第五共和国运动党。玻利维亚共和国,执政党:争取社会主义运动党。第七章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一、简述全球化的全过程 全球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过程.全球化是一个自工业革命以来不断加强的历史演进过程,考察全球化的历史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全球化的出现和发展是和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时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9世纪末,全球化伴随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而进一步发展。20世纪中后期,全球化随高科技的发展,进程异常迅猛。国际互联网络的应用已由军事、科研、教育和行政部门,扩展到商业贸易和生活领域,使人们切实体会到“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这些说明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逆的历史趋势,是一种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但是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全球化才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全球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阶段、社会主义主导的全球化阶段迄今为止的全球化历史,还都是由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历史,然而社会主义和全球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存的五个社会主义国家原先都是半殖民地殖民地,这些国家本身也是社会主义思想全球传播的产物。社会主义全球化也分为两个阶段:变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为社会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社会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全球化进入到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为社会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的过渡阶段。但终究因为各种原因苏联各国失败了,自己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因此,在变资本主义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全球化时,要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同时坚持自己的原则。二、分析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机遇和挑战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既有利也有弊,既有机遇也有挑战(1)挑战包括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扩张、政治干预和文化渗透的挑战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实质,是要实现资本主义全球化,在参与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制度安全的挑战经济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参与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就必须受到他们制定的一系列国际条约、规则、协议和制约,可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受控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在国际资本输出时,投资集中于利润高和外向型经济门类,集中于经济相对发达、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这种几种无助于受资国国内产业链的延伸,还有可能造成受资国地区经济的畸形发展。发达国家输出资本时往往附带都受西方的民主政治模式、私有化的发展道路和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冲击。(2)机遇全球化浪潮结束了社会主义孤立发展的状态,使社会主义能运用资本主义条件下取得的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缩短了社会主义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时间和距离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吸引外资,向外投资和扩大对外贸易,能够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接轨。打破了以往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思想观念的“禁区”,有利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变革,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整体改革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当代社会主义的全球视野和思维框架。是我们能够正确的把握世界发展潮流,顺应历史的发展。总之,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全球化趋势,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利的一面。三、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如何参与全球化 (1)正确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健全本国的社会组织,发挥他们在全球化种的作用,强化国家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要加入各种国际组织,就要交出部分经济决策权,相当于一部分权力无形中转移到跨国性的组织结构中去,成为国家权力的向上转移;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也要把一部分国家权力逐步的退出经济、社会领域,成为国家权力的向下转移。我们强调要有一个自主健全的社会,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适度分离,并不意味着主张削若国家应有的权利,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需要的不是一个取消国家的社会或病态社会。 (2)既要斗争,又要联合社会主义国家要积极的参与全球化,就必须积极主动的参与各种国际组织,遵守一些相关的国际规定,但这些规定是西方强国制定的,一些国际组织往往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全球化的工具,而且也是他们用来控制其他国家,尤其是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工具。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不要回避,不要一味的妥协退让,而是开展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积极参与各项国际交流与合作规定的制定,呼吁修改不合理不公正的规则,逐步实现全球化进程中角色的转变,最后成为主导着。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样也是不合理世界秩序的受害者,所以社会主义国家要与他们广泛联合,求同存异,团结奋斗。 (3)要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社会主义国家在参与全球化时,要改革与世界经济不相符的体制、法则、惯例,与国际接轨,但不能一味强调“按国际惯例”办事,把“按国际惯例”普遍化,忽视了自身的情况。 社会主义应该是多样性的,要注意结合本国的情况,探索出一条正确的建设发展之路。第八章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一 论述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兴起是历史必然?答: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兴起的历史逻辑。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资本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败,将中国的未来历史引向了社会主义,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社会结构,决定了中国走不通资本主义道路。中国资产阶级具有先天的软弱性,没能完成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和民富国强的历史任务。帝国主义列强并不希望中国成为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千方百计的阻挠和破坏中国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方案最终破产的原因之一。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沉积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日益推进,沟通着中国人与社会主义学说之间的联系。传统文化。 中国近代的空想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重要思想来源,并内在而直接的将近代中国导向社会主义。三)西方资本主义发生了严重危机,促使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出现新的趋势,趋向于互助进化,财产共有,世界主义,平民主义,大同主义,这一新趋向的发展,使中国思想界直接趋向了社会主义。四)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的发展树立了榜样,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比较中最终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总之,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绝非偶然,孤立的现象,而是中国人民面对新的选择时,由世界文化变动及整个思想大势所引起的反响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二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目标。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了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基本目标1.社会发展的和谐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2.社会关系的和谐,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利益关系,坚持公平与正义,从根本上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3.外部环境的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的最佳状态保持生态平衡最大限度的提高物质能量的各种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计划的开发自然界中的各种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分析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答;一)中国坚持社会主义的有利条件。中国的社会主义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的牺牲代价打出来的,这种威势至今仍然存在。中国人民的大多数是拥护社会主义,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生要思想,是指引我们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伟大事业旗帜。经过五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已经相当可观。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和坚强领导。二)不得条件世界社会主义处在低潮,同资本主义相比较是弱势。全球化的趋势对我们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市场改革不可逆转,但仍有其负面效应。有一批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三)面对挑战,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一定要全面正确的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必须坚持反对腐败。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必须对西化和分化在思想上有清醒的认识,筑起一道思想上的防线和长城。5.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四结合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述公有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