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命题源13 种群、群落课件.ppt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12677281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命题源13 种群、群落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命题源13 种群、群落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命题源13 种群、群落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命题源13种群、群落,专题六生物与环境,最新考纲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群落的结构特征()4.群落的演替(),命题模型一以概念图、曲线图为载体,考查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1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种群的数量特征中,种群密度是基本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可以通过决定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并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如发生较大变化,则会降低出生率进而使种群密度降低。,2种群增长曲线分析及生产应用(1)曲线分析,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不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无K值,有K值,(2)生产应用对于濒危动植物而言,由于环境污染、人类破坏等,造成环境对于此种生物的K值变小,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这些生物的根本措施。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因此,在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要保证捕捞或利用后,生物种群数量不低于K/2,这样既可获得最大利用量,又可保持种群的高速增长。但在有害生物防治中,要使种群数量位于K/2以下,可使害虫数量少,而且增长速率小,越早防治越好。,1(数学模型类)生物学中,多种数量关系均可用公式“NtN0t”表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时,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则不变,且1B在研究能量流动时,若Nt代表t级消费者的能量,则N0可代表初级消费者的能量C在研究DNA复制时,若N0代表每个DNA中碱基G的数量,t代表复制次数,则Nt代表一个DNA分子复制t次后所有DNA中G的数量D在研究细胞有丝分裂时,若N0代表刚开始的细胞数,则Nt代表分裂t次后的细胞数,B,解析:对于“J”型曲线而言,1增长率,而“J”型曲线的增长率不变,且增长率0,A正确;若用该公式表示能量流动,Nt代表t级消费者的能量,则N0应代表生产者的能量,而代表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在DNA复制时,若N0代表每个DNA中碱基G的数量,t代表复制次数,则Nt代表的是一个DNA分子复制t次后所有DNA中G的数量,C正确;在研究细胞有丝分裂时,若用N0表示刚开始的细胞数,经过t次分裂后,细胞数量NtN02t,D正确。,2(坐标曲线类)研究人员调查19281977年某欧洲灰鹭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灰鹭种群数量应采用样方法B灰鹭种群1964年后呈“J”型增长C非寒冷年份灰鹭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D连续暖冬持续提升灰鹭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C,解析:灰鹭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应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在1964年后数量增长,但因为有K值,呈“S”型增长,B错误;由图可知在非寒冷年份其数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也是在K值上下进行波动,C正确;连续暖冬持续提升灰鹭的种群数量,但出生率逐渐下降,死亡率逐渐上升,到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大约相等,D错误。,1种群数量变化的判别及解读策略(1)依据文字信息鉴别“J”型增长和“S”型增长若题干中明确告知“无环境阻力状况”“理想条件下”“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阶段”“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等信息时,表明此时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若题中出现“有环境阻力”“自然界中”“自然条件下”“资源和空间有限”“实验室中模拟人工饲养条件”等信息时,表明此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2)K值变动曲线示意图的解读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2有关“数学模型类”试题的解题策略(1)公式类:首先明确不同字母的含义,如题型突破题1中的N(包括Nt和N0,两者应一致)、等;B项中,Nt代表t级消费者的能量,则N0应代表生产者的能量。然后再找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最后总结归纳出相关公式。(2)曲线或柱形图类:首先要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然后再研究不同曲线或柱形图的变化趋势,最后总结归纳出因果关系。(3)表格类:首先根据表格信息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然后再研究两种变量之间的变化,最后得出相应结论。,押题1(原创题)如图为某种群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设K值200)。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B在S1点时不存在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C渔业捕捞后种群剩余量最好控制在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K值种群数量)/K值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C,解析:根据题干和曲线的信息可知,该种群数量为“S”型增长。在“S”型增长曲线中,K/2之前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大,K/2之后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减小,A错误;该种群曲线所示的任何时候都存在环境阻力,B错误;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最好在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因为此时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即S3点,此时(K值种群数量)/K值为0.50,并非最小值,D错误。,押题2(原创题)某科研小组为研究外界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调查了野生桑蚕种群的数量变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甲)和人类过度开发海洋资源对南半球鲸捕获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从图甲和图乙可知,外界因素会影响种群的数量B不适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桑蚕的种群密度;桑蚕种群密度增大,病毒感染率也增加C通过多年的捕鲸量数据可反映长须鲸种群数量不呈“J”型增长D蓝鳁鲸在1928年左右捕获量即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图甲,图乙,D,解析:图甲和图乙(如各种鲸的数量属于非周期性波动)说明外界因素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A正确;桑蚕活动范围小,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由题图可知,图甲中上面的曲线表示桑蚕的种群大小,下面的曲线表示病毒感染率,曲线反映的含义是桑蚕种群密度增大,病毒感染率也增加,使宿主桑蚕大量死亡,又导致病毒减少,感染率降低,B正确;由于人工捕捞及环境条件的影响,长须鲸种群数量不呈“J”型增长,C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在该地区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而不是捕获量,D错误。,命题模型二以表格、曲线为载体,考查群落的结构与演替1不同物种之间关系曲线图解分析,(1)为互利共生,如根瘤菌和大豆、大肠杆菌和人、地衣植物中藻类和真菌等。判断依据:同步变化(同生共死)。(2)为捕食曲线,如兔子吃草、棉铃虫吃棉花叶子等。判断依据:(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3)为寄生关系,如噬菌体和大肠杆菌、菟丝子和大豆、蝉和树、冬虫夏草等。判断依据:寄生者增多,宿主减少,但不会为0。(4)皆为竞争关系,如农作物和杂草、草原上牛和羊、大小两种草履虫之间等。,判断依据: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5)和,两生物之间食物或生存空间的重叠程度越高,则竞争越激烈。,2群落的空间结构,植物:阳光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不同;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分层现象,常呈镶嵌分布,3.群落演替类型的比较,从来没有过植物,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甚至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缓慢,较快,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1(坐标曲线类)为了减少某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如图表示对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在时期,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将会更有利于蜘蛛数量的增长B在时期,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C在时期,两个种群之间仍然存在相互作用D随着害虫的进一步减少,蜘蛛的数量最终会减少到零,C,解析:在时期,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会使蜘蛛的食物减少,同时杀虫剂也会杀死蜘蛛,将不利于蜘蛛数量的增长,A错误;在时期,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天敌蜘蛛的增加,B错误;在时期,两个种群之间仍然存在相互作用,随着害虫的进一步减少,可通过调节,最终使蜘蛛和害虫的数量达到相对稳定,但不会使蜘蛛的数量减少到零,故C正确、D错误。,2(图形信息类)下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C,解析: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引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又由于A处的阔叶林和针叶林生长在不同的地段,因此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是水平结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但是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1种间关系曲线图解类试题解题策略通过分析实例,需要弄清是同种生物还是不同种生物,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竞争,简单记为:“同斗争,异竞争”。不同种生物要注意区分竞争和捕食:竞争是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不直接获取食物;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以维持自身生存。另外两种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子粒,而牛吃秸秆。,押题1(原创题)下图曲线X、Y表示10年内两个不同生态系统中两种不同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X可能是外来入侵物种BX所处生态系统可能发生的是初生演替CX和Y的种间关系是竞争DY的密度变化可能导致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锐减,C,解析:最初X的种群数量为0,有可能是外来入侵物种,也可能是在初生演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物种;X和Y不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存在竞争关系;Y的种群密度最终降为0,以Y为食的物种的生存也可能受到影响,故Y的密度变化可能导致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锐减。,押题2(原创题)某山坡25年前因发生火灾而焚毁了所有树木等植被,一科研小组对该区域灾后演替出的几种主要树种不同树龄的株数进行调查,结果如表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山坡上的所有树、分解者、消费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不能组成一个生态系统B若以大树(树龄5)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优势度最高的是赤杨C该森林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没有分层现象D该山坡发生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C,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树只是生产者中的一部分,A正确;据表中数据可知,若以大树(树龄5年)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因赤杨的个体数最多,因此其优势度最高,B正确;杜鹃属于灌木,其他树种属于乔木,说明该森林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存在分层现象,C错误;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D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