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与经验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2405324 上传时间:2020-05-0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7.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与经验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与经验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与经验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与经验目录第一篇: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与经验第二篇: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与经验第三篇:就业五年来取得的成绩第四篇:县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交流材料第五篇:县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交流材料正文第一篇: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与经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河南江西湖北考察时强调指出“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深加工为龙头,以市场需求为坐标,不断拓展产业链,农业产业化就一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回良玉副总理在吉林考察时也明确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与经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进入新阶段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截至止XX年底,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8099亿元,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14261亿元,分别比XX年增长70.9、91.7和141.7。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局部探索转入全面推进,形成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显现了竞争力增强、带动力提高的新态势,探索了用现代工业理念、先进科技成果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途径,构建了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组织服务的多方推进的新机制。可以讲,通过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有力促进了优势产业集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攻方向。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产品加工,按照加工要求建设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基地,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XX年,在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中,种植业5.2万个,带动种植面积近7亿亩;畜牧业3.3万个,牲畜养殖量6.7亿多头,禽类养殖量近70亿只;水产业8397个,养殖水面5000多万亩。农业产业化与区域发展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了优势产业集聚:沿海地区形成了优势水产品、园艺产品产业带,中部地区形成了粮棉油等优质专用农产品产业带,西部地区形成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带,龙头企业对优势产业带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农业产业化与优势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壮大了主导产业。特别是畜牧业,发展最快、产业化经营程度最高,已成为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XX年,畜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6。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壮大了第一产业,而且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二)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XX年,全国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8454万户,比XX年增加2493万户,增长41.8,平均每户从中增收1202元,比XX年增加302元。从各地情况看,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实行保护价收购保障农民增收。龙头组织与农户签订定订单,实行农产品最低收购价,降低了市场风险。XX年,全国订单合同成交额达2523亿元。二是采取利润返还促进农民增收。XX年,在各类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联结方式中,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方式占79.9,比XX年增加3.5个百分点。三是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农民增收。通过延长产业链,不仅使一部分农民能直接进入龙头企业务工,还有许多农民参与到运输、营销环节的经营活动,增加了收入。XX年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从业人数3333.2万人,比XX年增长11.6,其中龙头企业从业人数达1362.6万人,占总数的40.9。(三)有力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产加销、贸工农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目前,主要有三种带动类型: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通过合作与联合,带领农民开拓市场。XX年,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组织中所占比重为43.6,580多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直接和间接辐射带动农户4000多万户。二是专业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为农民提供了农产品交易平台,直接带动农民进入市场。XX年,专业市场所占比重为9.3,实现农产品交易额8662亿元。三是中介组织带动型。中介组织有效地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运销服务,密切了产销关系。目前,中介组织所占比重为36.4,组织数量比XX年增长87.1。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行业协会逐步建立,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四)有力促进了农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了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整体素质。一是龙头企业成为组织标准化生产的重要载体。目前,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0通过了国家或国际有关组织的质量、环保、安全卫生等管理体系认证,有的还建立了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标识和可追溯制度,组织和带动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二是龙头企业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者。通过建立研发机构,自主开发和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三是龙头企业成为品牌战略的实施主体。不少龙头企业努力创立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具有特色的名牌产品。(五)有力促进了农业对外开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在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装备、经营管理方式的同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一是农产品出口日益扩大。许多龙头企业紧跟国际市场变化,积极应对贸易争端,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XX年,全国龙头企业出口创汇额约200亿美元,比XX年增长近2倍;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出口创汇超过1000万美元的有131家,超过5000万美元的有26家,超过1亿美元的有10家。二是积极开展跨国经营。有的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国外农业资源发展特色种养、精深加工,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五年来,各地按照中央的要求,从当地实际出发,加大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力度,积累了丰富经验。(一)坚持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建设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运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各地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多形式、强带动的原则,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农业领域,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素质。(二)坚持把维护农民利益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首位。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与农户互助共赢,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核心和动力。各地按照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不同产品的特点和要求,积极探索不同的利益联结方式。(三)坚持把促进经营主体协调发展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中介组织是纽带,基地农户是基础。妥善处理好各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协调发展,整体推进。许多地方在发展产业化中,既抓龙头企业、又抓基地农户和中介组织,发挥各自功能,形成有机整体,促进良性发展。(四)坚持把遵循市场规律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准则。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许多地方在产业布局上,考虑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在企业发展上,鼓励有序竞争,坚持优胜劣汰;在指导方式上,尊重经营主体的选择,不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实践证明,凡是搞得好的地方都是以市场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走出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五)坚持把优化外部环境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保障。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社会化服务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总体要求,加大了扶持力度。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紧密配合,通力合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制定了财政、税收、金融、外贸、上市等一系列优惠措施,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各地党委、政府加强了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制订了发展规划,出台了配套措施,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目前,全国各省区市都设立了农业产业化财政专项资金,今年资金总额达15.8亿元。许多地方还通过建立绿色通道、银企联手、技术引进、信息交流、用地用电用水优惠等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提供有效服务。第二篇: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与经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河南江西湖北考察时强调指出“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深加工为龙头,以市场需求为坐标,不断拓展产业链,农业产业化就一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回良玉副总理在吉林考察时也明确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与经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进入新阶段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截至止XX年底,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8099亿元,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14261亿元,分别比XX年增长70.9、91.7和141.7。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局部探索转入全面推进,形成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显现了竞争力增强、带动力提高的新态势,探索了用现代工业理念、先进科技成果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途径,构建了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组织服务的多方推进的新机制。可以讲,通过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有力促进了优势产业集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攻方向。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产品加工,按照加工要求建设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基地,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XX年,在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中,种植业5.2万个,带动种植面积近7亿亩;畜牧业3.3万个,牲畜养殖量6.7亿多头,禽类养殖量近70亿只;水产业8397个,养殖水面5000多万亩。农业产业化与区域发展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了优势产业集聚:沿海地区形成了优势水产品、园艺产品产业带,中部地区形成了粮棉油等优质专用农产品产业带,西部地区形成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带,龙头企业对优势产业带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农业产业化与优势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壮大了主导产业。特别是畜牧业,发展最快、产业化经营程度最高,已成为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XX年,畜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6。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壮大了第一产业,而且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二)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XX年,全国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8454万户,比XX年增加2493万户,增长41.8,平均每户从中增收1202元,比XX年增加302元。从各地情况看,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实行保护价收购保障农民增收。龙头组织与农户签订定订单,实行农产品最低收购价,降低了市场风险。XX年,全国订单合同成交额达2523亿元。二是采取利润返还促进农民增收。XX年,在各类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联结方式中,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方式占79.9,比XX年增加3.5个百分点。三是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农民增收。通过延长产业链,不仅使一部分农民能直接进入龙头企业务工,还有许多农民参与到运输、营销环节的经营活动,增加了收入。XX年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从业人数3333.2万人,比XX年增长11.6,其中龙头企业从业人数达1362.6万人,占总数的40.9。(三)有力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产加销、贸工农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目前,主要有三种带动类型: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通过合作与联合,带领农民开拓市场。XX年,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组织中所占比重为43.6,580多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直接和间接辐射带动农户4000多万户。二是专业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为农民提供了农产品交易平台,直接带动农民进入市场。XX年,专业市场所占比重为9.3,实现农产品交易额8662亿元。三是中介组织带动型。中介组织有效地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运销服务,密切了产销关系。目前,中介组织所占比重为36.4,组织数量比XX年增长87.1。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行业协会逐步建立,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四)有力促进了农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了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整体素质。一是龙头企业成为组织标准化生产的重要载体。目前,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0通过了国家或国际有关组织的质量、环保、安全卫生等管理体系认证,有的还建立了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标识和可追溯制度,组织和带动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二是龙头企业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者。通过建立研发机构,自主开发和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三是龙头企业成为品牌战略的实施主体。不少龙头企业努力创立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具有特色的名牌产品。(五)有力促进了农业第三篇:就业五年来取得的成绩5年来取得的成绩XX年安排残疾人就业282人,培训180人,每人生活费补助200元。争取资金45万元,危房改造100户,资助43名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子女上学。XX年三无救助81人,救助资金36.65万元,危房改造100户,改造资金156万元,资助学生42人,扶贫基地1个,安置残疾人就业246人,机构托养60人,上级补助9万元,发放到位。居家托养41人,补助资金4.1万元。获得郑州市残联危房改造先进单位称号。XX年培训595人,“三无”118人。救助贫困大学生35人。居家托养41人,托养资金4.1万元,机构托养28人。普查登记,共录入16-59周岁就业年龄段残疾人23251人,今年9月在郑州利生中专对106名残疾人进行了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并使595人实现了就业,XX年:三无217人,救助资金74.82元,机构托养29人,居家40人,学生救助,残疾人大学生7人,残疾家庭大学生32人,中小学生14人,燃油补助34人,补助资金1.5240万元。XX年三无救助232人,救助资金83.16万元,燃油补助57人,补助资金1.4820万元,学生救助:残疾大学生7人,救助资金2.1万元,残疾家庭大学生42人,救助资金8.4万元,残疾中小学生7人,资金3500元,残疾家庭中小学生11人,资金5500元,扶贫基地1个,争取康复扶贫贷款260万元,无障碍改造9户,改造资金9.0万元。机构托养各类残疾人50人。第四篇:县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交流材料县地处西北边陲,辖17个乡镇(街道),地理概貌为“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属典型的山区丘陵县。全县有近十个乡镇属山区、半山区,这些山区乡镇中不少地方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仍有部分群众处于贫困、半贫困状态。然而,这些乡镇由于地处边远山区,受工业污染比较少,一年四季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有着较好的生态环境优势。近年来,通过大量的论证调研,该县提出了“生态立县、有机富民”的发展理念,将山区乡镇的生态环境优势与发展现代有机农业结合起来,在保护了绿水青山的同时,又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县有机农业生产乡镇由最初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9个,有机耕地面积达6.5万亩,有30多个产品通过德国欧格耳有机保证公司(bcs)和欧盟国际生态认证中心(ecocert)的有机认证,有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家。有机农业项目区的农民人均每年可从中增收300多元,有机农业正逐渐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助推器。该县通过示范引导、科技创新以及龙头企业的拉动,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由单一靠政府扶贫救助向依靠有机农业产业化脱贫致富的转变。一、依托示范引导,强化制度约束,推动传统耕作型农业向标准化农业转变有机农业是集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监测跟踪体系、检测检验体系为一体的标准化农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操作标准。但有机农业在发展的初期,特别是在土壤转换期内,由于不能使用化学肥料、农药以及转基因产品,在一定程度会造成减产,群众对发展有机农业存在较强的抵触情绪。针对这一情况,该县没有搞强迫命令、强行推广,而是在加大宣传的同时,通过三个步骤,逐渐转变了群众的观念,实现了有机农业生产操作的标准化。第一步是典型示范引导。政府出资创建了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园,功能集科研、示范、旅游为一体,为全县有机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试验、示范作用。同时选择群众基础较好、积极性高的茭湖乡作为首个推广示范点,对全乡实行土壤转换,有机操作。经过几年的探索,找到了一条有机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子,特别是通过与江西金佳谷物有限公司合作,以140元/百斤的价格收购有机水稻,让群众尝到了发展有机农业的甜头,产生了强大的宣传示范作用。在有机农业逐渐被群众了解、接受后,开始第二步工作编制操作标准。该县先后向省质量监督局申报了有机水稻、有机木姜、有机毛豆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在通过省级验收以后,立即制作成通俗易懂的宣传小册,免费发放给有机农业项目乡镇的农民,让农民群众可以按照标准规范生产。在有机农业生产之初,虽然大部分群众都能按照标准要求操作,但也有少许群众图方便省事,违反操作规程,导致产品通不过有机认证,使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受损。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开始标准化生产的第三步强化监控,一方面成立了县、乡两级的监控队伍,实行全天候巡回监控,严堵化肥、农药供应源头,在发展有机农业的乡镇或村,严禁销售化肥、农药,做到统一供应有机肥、生物农药或自制有机肥,一旦发现农户施用化肥、农药,严肃处理,并当场记录在案;另一方面将有机农业乡镇的每十户农户组成协作小组,民主选举有机农业监督员,建立有机农业监控卡,监控卡上标明田块、面积等内容,从而形成农户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二、依托科技创新,培育新型农民,推动传统粗放型农业向科技化农业转变现代有机农业是一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生产,只有依靠现代高科技,依靠一批懂技术新型农民,才能获得较高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从而促进农民的增收。该县在发展有机农业的实践中,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在建立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方面,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县校、县院合作机制,大力推进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有机质及生物肥料开发、替代化学制剂的病虫害及杂草生物防治技术、土壤水体生态培肥技术、畜禽水产有机养殖技术等研究与应用,不断提高有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及产品品质。通过与南昌大学合作建立南昌大学有机食品研发中心,重点解决有机食品开发中的技术难题,与省农科院合作,就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有机肥开发、良种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有效地进行了生产与科技的对接;另一方面是建立了为有机农业服务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县有机农业办公室组建了有机农业技术服务指导小组,小组由省级专家、乡土专家、专业大学生组成,常年下到有机农业基地,分片包干进行技术指导,负责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技术示范和技术咨询服务。在村一级通过培育有机农业种植示范户,形成以产业技术小组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推广网络,有效提升了有机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同时充分利用“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农民培训项目,对有机农业项目乡镇的农民进行免费培训,重点讲授有机农业发展前景、有机农业操作标准、认证标准等专业知识,对有机农业种植品种的选择、病虫害的防治等栽种技术进行指导培训,不断提高农户发展有机农业的信心与能力。三、依托产业拉动,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推动传统“提篮小卖型”农业向产业化农业转变在发展有机农业的实践中,随着有机农业生产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作物品种的不断增多,依托产业脱贫致富这条路子要走下去,就必须让产业与市场对接。因此该县把有机食品加工业作为全县招商引资的一个重点向外推介,努力激活本县民营资本投入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同时从县财政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培育和扶持一批经济实力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大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引进、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目前全县已有20多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有 10 家企业是省、市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在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同时,还带动2万多户农户参与有机农业种植。尤其是一些山区乡镇贫困农户,由于资金紧缺,无力投资有机农业,一些龙头企业就为农户先垫付种子及有机肥料、生物农药款,有效地提高了贫困户栽种有机农作物的积极性。为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农户的对接,该县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鼓励扶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通过成立有机食品行业协会以及在有机农业项目村成立有机农业协会互助组,把企业与农民联结起来,真正实现了“龙头加工企业有机农业合作组织(协会)生产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达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的目标。据统计,该县现有各类有机农业基层协会(.)组织46个,带动7650户农户、34600人。今年全县通过合作协会落实的有机水稻订单面积达到4万亩,龙头企业按每百斤150元的最低保护价收购,农民种一亩有机水稻可增收近400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就增收800万元。第五篇:县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交流材料县地处西北边陲,辖17个乡镇(街道),地理概貌为“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属典型的山区丘陵县。全县有近十个乡镇属山区、半山区,这些山区乡镇中不少地方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仍有部分群众处于贫困、半贫困状态。然而,这些乡镇由于地处边远山区,受工业污染比较少,一年四季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有着较好的生态环境优势。近年来,通过大量的论证调研,该县提出了“生态立县、有机富民”的发展理念,将山区乡镇的生态环境优势与发展现代有机农业结合起来,在保护了绿水青山的同时,又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县有机农业生产乡镇由最初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9个,有机耕地面积达6.5万亩,有30多个产品通过德国欧格耳有机保证公司(bcs)和欧盟国际生态认证中心(ecocert)的有机认证,有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家。有机农业项目区的农民人均每年可从中增收300多元,有机农业正逐渐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助推器。该县通过示范引导、科技创新以及龙头企业的拉动,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由单一靠政府扶贫救助向依靠有机农业产业化脱贫致富的转变。一、依托示范引导,强化制度约束,推动传统耕作型农业向标准化农业转变有机农业是集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监测跟踪体系、检测检验体系为一体的标准化农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操作标准。但有机农业在发展的初期,特别是在土壤转换期内,由于不能使用化学肥料、农药以及转基因产品,在一定程度会造成减产,群众对发展有机农业存在较强的抵触情绪。针对这一情况,该县没有搞强迫命令、强行推广,而是在加大宣传的同时,通过三个步骤,逐渐转变了群众的观念,实现了有机农业生产操作的标准化。第一步是典型示范引导。政府出资创建了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园,功能集科研、示范、旅游为一体,为全县有机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试验、示范作用。同时选择群众基础较好、积极性高的茭湖乡作为首个推广示范点,对全乡实行土壤转换,有机操作。经过几年的探索,找到了一条有机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子,特别是通过与江西金佳谷物有限公司合作,以140元/百斤的价格收购有机水稻,让群众尝到了发展有机农业的甜头,产生了强大的宣传示范作用。在有机农业逐渐被群众了解、接受后,开始第二步工作编制操作标准。该县先后向省质量监督局申报了有机水稻、有机木姜、有机毛豆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在通过省级验收以后,立即制作成通俗易懂的宣传小册,免费发放给有机农业项目乡镇的农民,让农民群众可以按照标准规范生产。在有机农业生产之初,虽然大部分群众都能按照标准要求操作,但也有少许群众图方便省事,违反操作规程,导致产品通不过有机认证,使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受损。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开始标准化生产的第三步强化监控,一方面成立了县、乡两级的监控队伍,实行全天候巡回监控,严堵化肥、农药供应源头,在发展有机农业的乡镇或村,严禁销售化肥、农药,做到统一供应有机肥、生物农药或自制有机肥,一旦发现农户施用化肥、农药,严肃处理,并当场记录在案;另一方面将有机农业乡镇的每十户农户组成协作小组,民主选举有机农业监督员,建立有机农业监控卡,监控卡上标明田块、面积等内容,从而形成农户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二、依托科技创新,培育新型农民,推动传统粗放型农业向科技化农业转变现代有机农业是一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生产,只有依靠现代高科技,依靠一批懂技术新型农民,才能获得较高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从而促进农民的增收。该县在发展有机农业的实践中,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在建立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方面,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县校、县院合作机制,大力推进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有机质及生物肥料开发、替代化学制剂的病虫害及杂草生物防治技术、土壤水体生态培肥技术、畜禽水产有机养殖技术等研究与应用,不断提高有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及产品品质。通过与南昌大学合作建立南昌大学有机食品研发中心,重点解决有机食品开发中的技术难题,与省农科院合作,就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有机肥开发、良种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有效地进行了生产与科技的对接;另一方面是建立了为有机农业服务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县有机农业办公室组建了有机农业技术服务指导小组,小组由省级专家、乡土专家、专业大学生组成,常年下到有机农业基地,分片包干进行技术指导,负责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技术示范和技术咨询服务。在村一级通过培育有机农业种植示范户,形成以产业技术小组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推广网络,有效提升了有机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同时充分利用“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农民培训项目,对有机农业项目乡镇的农民进行免费培训,重点讲授有机农业发展前景、有机农业操作标准、认证标准等专业知识,对有机农业种植品种的选择、病虫害的防治等栽种技术进行指导培训,不断提高农户发展有机农业的信心与能力。三、依托产业拉动,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推动传统“提篮小卖型”农业向产业化农业转变在发展有机农业的实践中,随着有机农业生产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作物品种的不断增多,依托产业脱贫致富这条路子要走下去,就必须让产业与市场对接。因此该县把有机食品加工业作为全县招商引资的一个重点向外推介,努力激活本县民营资本投入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同时从县财政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培育和扶持一批经济实力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大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引进、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目前全县已有20多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有 10 家企业是省、市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在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同时,还带动2万多户农户参与有机农业种植。尤其是一些山区乡镇贫困农户,由于资金紧缺,无力投资有机农业,一些龙头企业就为农户先垫付种子及有机肥料、生物农药款,有效地提高了贫困户栽种有机农作物的积极性。为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农户的对接,该县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鼓励扶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通过成立有机食品行业协会以及在有机农业项目村成立有机农业协会互助组,把企业与农民联结起来,真正实现了“龙头加工企业有机农业合作组织(协会)生产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达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的目标。据统计,该县现有各类有机农业基层协会组织46个,带动7650户农户、34600人。今年全县通过合作协会落实的有机水稻订单面积达到4万亩,龙头企业按每百斤150元的最低保护价收购,农民种一亩有机水稻可增收近400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就增收800万元。默认国外农业产业化经验与启示对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宜章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研究发展知识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知识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第 21 页 共 2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