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用)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部分)课件.ppt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2163500 上传时间:2020-05-07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9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专用)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部分)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山东专用)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部分)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山东专用)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部分)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A组2018年山东中考题组1.(2018枣庄,68)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7分)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1)词中写到的“遗篇”是指(人名)的组诗。(2分)(2)结合具体词句,简析词的“时空美”。(3分)(3)这首词上阕写景寄情,下阕怀古抚今,请说说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分),五年中考,答案(1)曹操观沧海(2)上阕“白浪滔天”从下到上,“秦皇岛外”由近及远;词人视通万里,写出了阔达辽远的境界。下阕“往事越千年”由今及古,“今又是”又由古及今;词人思接千载,寄托了鉴古颂今之豪情。全词拓展了空间,拉长了历史,时空交错,富有张力,尽显词的时空美。(3)词人鉴古颂今,抒发坚定乐观、奋发进取、改天换地的自豪欣慰之情。解析(1)“魏武”指的是曹操,“东临碣石”是曹操观沧海的第一句。(2)上阕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涯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词的下阕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操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让人感觉十分壮丽。(3)上阕写景,景中含情,而下阕抒情,情中有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是点明主旨的句子,升华了词的主题,展示了一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2.(2018潍坊,121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5分)浣溪沙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注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六幺:绿腰,曲调名。(1)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2分)(2)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3分)答案(1)(示例1)“逐”字有追逐的意思,突出了游人之多、兴致之高,表现了众人游春的热闹情景。(示例2)“出”字有飞出、荡出的意思,突出了打秋千人的情态,使画面富有盎然生机。(2分,字义、效果各1分。任选一字作答,若全答,按“逐”字判分)(2)写出了作者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1分)蕴含着作者追求欢乐、排遣苦闷的情感。(2分),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堤上游人逐画船”的意思是堤上踏青赏春的游人如织,踊跃追逐着湖里的画船。此句写所见之人,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绿杨楼外出秋千”的意思是湖畔绿杨掩映的小楼之外,传出打秋千的少女的欢愉之声。此句写美景中人的活动,“出”字用得极妙,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在美丽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名家赏析名家赏“出”“绿杨楼外出秋千”句中的“出”字后人评价极高。晁无咎说:“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王国维说:“余谓此本于正中(冯延巳字)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人间词话)(2)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此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上的所见所感。词的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愉;下片写作者于画船中宴饮的情况,着重抒情。整首词意境疏放清旷,婉曲蕴藉,别有意趣。“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刻画出了他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人生何处似尊前”,虽是议论,但它又是作者感情的升华,写得豪放沉郁,耐人寻味。此词写出欧阳修与民同乐、同庆春天莅临的情怀。在词中,他忘却了贬官颍州的烦恼,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诗意原味堤上踏青赏春的游人如织,踊跃追逐着湖里的画船,春水荡漾,四周水天相接,波涛击打着堤岸。湖畔绿杨掩映的小楼之外,传出打秋千少女的欢愉之声。莫要笑话满头白发的老翁还头插鲜花,我随着委婉动听的六幺琵琶曲调,频频推杯换盏。人生万事,何似对酒当歌?3.(2018济宁,1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4分)窘况为许衡州赋郑燮半缺柴门叩不开,石棱砖缝好苍苔。地偏竹径清于水,雨冷诗情瘦似梅。山茗未赊将菊代,学钱无措唤儿回。塾师亦复多情思,破点经书手送来。注许衡州:郑燮之友,生活困窘。塾师:指郑燮。(1)分析诗中“竹”“梅”“菊”等意象的作用。(2分)(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答案(1)一方面用来表现许衡州生活的困窘,另一方面喻指困窘中保持高洁情操的追求。(2)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体贴之情。解析(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描写的景物,分析其作用。“竹径”“瘦似梅”以及“山茗未赊将菊代”写出了许衡州生活的困窘,同时“竹”“梅”“菊”等意象又代表着高洁的情操。(2)做此题要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感情。尾联写自己亲自给“学钱无措”的朋友送书来,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体贴之情。4.(2018德州,79)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9分)陇西行唐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1)本诗从题材上属于(),这一题材的唐代代表诗人还有()。(2分)(2)“貂锦”在句中指战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前两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3分)(3)末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1)边塞诗高适(岑参)(2)借代英勇无畏,视死如归。(3)“河边骨”是实写,“梦里人”是虚写,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解析(1)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从“匈奴”“胡尘”也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唐代边塞诗的代表有高适、岑参,并称“高岑”。(2)“貂锦”本指锦衣貂裘,是汉代羽林军穿的衣服,这里用来指战士,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前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3)末两句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方法点拨什么是“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虚实结合在古诗词中有着重要作用。鉴于诗词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B组20142017年山东中考题组1.(2017济南,121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6分)入直周必大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上紫薇花。注入直:入宫值班。诗人时任右丞相。敕使传宣:皇帝派使者传令,召诗人询问国事。玉堂,指翰林院。(1)本诗写得简约、真挚。“敕使传宣”“”“归到玉堂”是直叙其事,“”是点睛之笔,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的心情。(3分)(2)请描述“月钩初上紫薇花”一句展现的画面。(3分)答案(1)坐赐茶清不寐心绪起伏,难以入眠的激动(2)(诗人心潮起伏难以入眠)透过纱窗,看到弯弯的新月爬上半空,正照在庭院那丛紫薇花上,给紫薇花披上一层如梦般的轻纱。,解析(1)解答本题,要从诗歌中所写的事物、景象或直抒胸臆的慨叹出发,通过分析事物、景象的特征,找出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这首诗写作者得到皇帝信任的激动心情。作者黄昏去值班,皇帝召见了他。可能皇帝向他询问某件事情,他的意见得到了采纳,于是内心十分激动,以至回到翰林院神思飞越,久不成寐。诗中二、三句的“敕使传宣”“坐赐茶”“归到玉堂”都是直叙其事,“清不寐”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在受到皇帝召见后心绪起伏,难以入眠的激动心情。(2)解答本题,应具体描绘诗句中所写的事物、景象,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末句写深夜回到翰林院后,想到皇帝对自己的礼遇,深感荣幸,觉得神清气爽,久久不能入睡,一直到新月照到紫薇花上。2.(2017淄博,9)阅读下面的宋词,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3分)()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A.这首词是作者中年所作,借初春花开之美景,反衬词人内心之苦闷和忧愁。B.上阕中的“欲语泪先流”,一个“先”字,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愁绪一下子倾泻出来,动人心弦。C.下阕中的“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语,将词人一瞬间的微妙心理变化表达得一波三折,淋漓尽致。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将“愁”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这一写法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A“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的意思是“狂风停歇,枝头的花已落尽,沾花的尘土还散发着微微的香气”。由此可知词作借的不是“初春花开之美景”,而是“暮春落花之残景”。3.(2017东营,89)阅读古诗,回答问题。(4分)盆池注杜牧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注“盆池”,即挖地成盆或埋盆于地,引水灌注,种养鱼类与水生花草以供观赏。(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思想?(2分)(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2分)答案(1)情感:酷爱自然(或热爱生活,或乐享人生)。思想:超尘脱俗(或淡泊宁静,或天人合一)。(2)构思:总分相承,层次井然。先写凿池、灌水、映天,然后再写天空中的白云、明月,依序而进。第二句是总写,三四句是第二句的分写,条理清晰,颇具章法。写法一:借助鲜明意象,创造幽淡境界。以碧绿之“苔”、蔚蓝之“天”、雪白之“云”、清澈之“月”这些淡雅纯净的意象,营造出淡泊雅静之境,体现出诗人超然脱俗、心契自然的思想情怀。写法二:融情于景。诗人将酷爱自然(或热爱生活,或乐享人生)之情,融于对盆池景物的描写之中。,写法三:借景寄志。诗人将超尘脱俗的襟怀(或淡泊宁静的精神追求,或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寄寓在对盆池的描写之中。语言一:平中见奇,凝练传神。(示例1)如“偷”字,将池水映现天空想象成盆池把一片天空偷纳自己怀中,可谓奇思妙想,自出机杼。(示例2)如“生”“落”两字,化静为动,平中见奇,情趣盎然,将盆池景色写得栩栩如生,表现诗人对盆池景色的喜爱之情。语言二:巧用修辞。(示例)“白云生镜里”,把盆池比喻成明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倒映入池如同从镜中浮出的景象。解析(1)首句交代建造盆池之事,苍苔满地,绿色满眼,凸显诗人所居环境之清幽雅静,也因此衬托出诗人清纯的心灵世界。次句着一“偷”字,不仅体现出盆池的神奇色彩,而且流露出诗人的得意神情。三、四句中“白云”“明月”是两个极为纯洁无瑕、淡雅优美的鲜明意象,加之配以透明如镜的盆池意象,则更营造出特有的晶莹清澈、玲珑剔透的澄明世界。而如此澄明的世界,当是诗人幽洁雅淡心灵世界的美好象征。(2)本题开放性较强,学生应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角度进行赏析。如“白云生镜里”将盆池比作明镜,可以看出这是比喻,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即可。,4.(2017潍坊,121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4分)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1)词的上片采用手法,突出了环境的特点。(2分)(2)试分析下片最后两句中“弄”和“碎”两字的妙处。(2分)答案(1)以动衬静(对比)(1分)清幽(寂静)(1分)(2)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态(1分);一个“碎”字把水珠四溅、破碎落地的动态表现得十分生动(1分)。,解析(1)上片写了很多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繁叶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浓绿深处乍歇的新蝉鸣声,碧纱窗下的香炉中升腾着沉香的袅袅轻烟。这些景物都突出了夏日的清幽宁静,而浓绿深处的蝉鸣声和棋子的声音就愈发显出这里的宁静,因此这是典型的以动衬静的写法。(2)下片写女主人公梦醒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后,轻风翻转荷叶;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女主人公陶醉了。于是她索性采摘荷叶后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溅到荷叶上,像珍珠般晶莹圆润。因此,“弄”字写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态美,“碎”字写出了水珠四溅、破碎满地的动态美。,5.(2017济宁,1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4分)送别范澄酒尽津鼓注喧,风生浦帆乱。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注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1)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2分)(2)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请加以赏析。(2分)答案(1)渡口催人启行的鼓声喧腾,风起后,客船帆影纷乱;描述了紧张忙碌的送别场景。(2)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宁静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解析(1)首先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用生动流畅的语言描述即可。(2)“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的意思是“朋友渐行渐远,消失于山的转弯处,只剩下送行者,还久久地静静地伫立岸边,陪伴送行者的,还有那带着几分苍凉的夕阳”。从这两句诗的意思中可以看出作者借夕阳西下的景象抒发了友人离去后的孤独寂寞之情。,6.(2017泰安,182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6分)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对颈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直”与“圆”既在写景形态上形成了鲜明对照,又共同营造出一种荒寂、雄浑、寥廓的景象。B.诗人笔下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感而不伤的情感基调,是典型的以壮景写情的手法。C.该联景物既为下联人物的出场设定了特殊背景,又暗示了作者孤寂、感伤、前路茫然的悲观心态。D.诗人用白描手法,借助对四种景象的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图,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交代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诗题。B.颔联运用了对偶手法,以实景写作者行踪。C.颈联写景很能代表盛唐边塞诗的特有气象。D.尾联揭示了诗人此行路途艰辛,言有尽而意无穷。(3)下面诗句不属于边塞诗的一项是(2分)()A.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C.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D.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答案(1)C(2)B(3)D解析(1)“为下联景物的出场设定了特殊背景”分析错误,因为下联的意思是: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告诉我都护正在燕然前线。表达方式上是记叙,不是写景。“又暗示了作者孤寂、感伤、前路茫然的悲观心态”分析也是错误的,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又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对偶手法分析正确;但诗人写的不是实景,而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振翮北飞的“归雁”、随风而去的飞蓬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并不是实写大雁和蓬草。(3)“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出自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秦岭”和“蓝关”不是指的边塞,而是诗人被贬前往潮州途经的地方。所以D项不是边塞诗。,7.(2017滨州,1011)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4分)浣溪沙春日即事刘辰翁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1)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展现的画面。(2分)(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1)(示例)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吹落瓶中之花。(2)思念家乡。解析(1)解答本题时,一要读懂词意,体会词中作者所表达的别有情致的情思和淡雅的乡思与惆怅;二要抓住“燕归”“无语”“傍人”“晚风”“吹落”等细节,展开想象,心入其境,将词中所写之景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2)解答本题时,要结合词题“春日即事”细细品味词中的景物描写,抓住“不记家”“自啼”“旧事”“无语”“吹落”等关键词,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情感。,8.(2017德州,111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6分)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1)诗中颔联、颈联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山野美丽的景象,请具体分析。(3分)(2)找出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3分)答案(1)(示例)晚籁与斜阳,动静对比,沉寂幽静;胭红与雪白,色彩对比,鲜明绚丽;群山万壑与棠梨荞麦,远近高低对比,层次分明。(2)(示例)兴长、惆怅。诗人原本游兴正浓,一看到村桥原树极像家乡景物,便触发对故土亲人的思念之情。,解析(1)颔联、颈联的意思是“傍晚秋声由万壑而起,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洁白如雪”。由此可见颔联是动静对比,耳闻“有声”与目睹“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富有情趣。颈联是颜色对比,“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极唯美的视觉感受。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2)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诗人乘兴而游,胜景触目,吟咏成诗,可是吟完诗句,一丝怅惘涌上心头,诗人看见前面的小桥流水、原野村树,很是眼熟,很像家乡的景物。诗人似乎重归故里,那份近乡情怯的感觉也许仅在刹那间一闪,便恍然回转过来。此地并非诗人的故乡,诗人心中的那份恼意自不待言说,这次村行的情绪也由悠然转入怅然。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因诗人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9.(2017临沂,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4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注左迁:贬官。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宪宗命人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宫供奉,诗人时为刑部侍郎,上书极言其弊,触怒宪宗,被贬潮州刺史。此诗是在被贬途中所作。蓝关:现在陕西蓝田东南。湘: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潮阳:潮州下辖的一个县。云横秦岭家何在:回顾长安,云横而不见家。瘴江:泛指岭南河流,旧时说岭南多瘴气,人碰上就要生病,潮州在岭南,所以作者这样说。这首诗在叙事上借助时间与空间的跨度,使人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一腔悲愤。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答案这首诗在时间上,先回顾当初,“朝奏”“夕贬”;再写当下,立马蓝关;最后设想结局,死于他乡,侄孙“好收吾骨”。可谓时时生悲,满腔悲愤。在空间上,作者立马蓝关,回望长安,家已不在,前瞻潮阳,前路艰危。真是处处见悲,一路悲愤。解析审题时明确要求,抓住“时间与空间的跨度”这一关键点。品味诗句,找到表现这两个跨度的关键词,分析时一定不要忽略所给的注释,这也是极重要的参考。,10.(2017莱芜,5)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九日同姜如农王西樵程穆倩诸君登慧光阁清宋琬塞鸿犹未到芜城注,载酒登临雨乍晴。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上方钟磬疏林满,十里笙歌画舫明。空负黄花羞短鬓,寒衣三浣客心惊。注芜城:扬州的别称。A.首联写塞外鸿雁尚未到扬州,天气乍雨初晴,作者与友人登高饮酒,共度重阳佳节。B.“山色”一联对仗工整,既写出了山色的变化,又写出了时序的变迁。C.颈联虚实结合,作者听着悠扬的钟声,忆起昔日扬州的繁华,如今繁华不再,让人伤怀。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象沉郁,写出了作者年华已逝、窘迫潦倒的生活状况,表达了悲凉愁苦的感情。答案C颈联写的是眼前实景,不是回忆往昔的繁华,并非虚写。,11.(2016枣庄,57)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7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1)这首词的作者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号,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2分)(2)宋朝胡仔称:“绿肥红瘦,此语甚新。”请简要赏析“绿肥红瘦”的表达效果。(3分)(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答案(1)易安居士婉约(2分)(2)使用拟人化的手法,构成反义对举,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凋谢,暗示春天的逐渐消失。(3分。意思对即可)(3)表达了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或“以花自喻,表达了对青春易逝的慨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1)此题考查识记作家作品常识的能力,平时应注意课本知识的掌握。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代婉约词派代表人物之一,另一位著名的婉约词派代表是柳永。(2)“绿”和“红”采用的是借代手法,分别指代“叶”和“花”,用“肥”和“瘦”分别赋予了“叶”和“花”人的情态特点,这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3)结合词的关键词“雨疏风骤”“残酒”,联系词人的生平,可知词人情绪是低落的;花凋谢,显然是春天将逝。把这两个信息整合即可得出答案。12.(2016潍坊,121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4分)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注谷口,山谷的入口。辛夷,木兰树的花,比杏花开得早。(1)试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2分)(2)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1)描写暮春草堂周围的景色,营造春光逝去、凋零空寂的氛围。(1分)以鸟稀、花尽、花飞反衬幽竹的清阴“不改”。(1分)(2)表达了诗人对翠绿葱茏的幽竹的喜爱,对不为俗屈的节操的礼赞。(2分)解析(1)分析诗文中某些内容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内容上,前两句“春残”“黄鸟稀”“花尽”“杏花飞”等描写,渲染了暮春时节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凋零空寂气氛。结构上,不难看出三、四句所写的幽竹是作者赞颂的对象,那么很显然前两句是用暮春的凋零空寂对幽竹的清阴起到衬托作用。(2)从以下两点可以看出作者对幽竹的喜爱和礼赞:一、二句暮春的凋零空寂与三、四句幽竹不改清阴的对比;三、四句的“始怜”“不改清阴”等显示情感倾向的词语。,13.(2016济宁,9)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回答问题。(4分)塞上忆汶水曹元用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注沙碛:沙漠。苑马:西域大宛所产的马。(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2分)答案(1)边塞秋高云飞,展示频繁的惆怅、悲哀的景象。(2)征鸿,意为“远飞的大雁”,古人常利用它们寄寓自己的情怀。这里借写征鸿未归,表达了思乡思亲之情及厌战的心理。解析(1)解题时首先阅读原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涵,然后描绘诗中的景象,边塞秋高云飞,飘来一首哀怨的曲调,景中饱含着战士们的惆怅与悲哀之情。(2)本题要求赏析诗中的“征鸿”这个词,首先明确“征鸿”的含义:远飞的大雁。接着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征鸿未归,战事不休,表达了思乡思亲之情及厌战的心理。,14.(2016滨州,1011)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4分)溪居即事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1)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2分)(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2分)答案(1)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漂荡的小船等(2)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解析(1)从诗中,我们可以找到诗人所描写的事物,如“篱”“船”“风”“湾”“小童”“柴门”等,再根据题干中“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奔走的儿童”三个短语的构成形式,在表事物的字词前加上修饰成分,也构成“的”这种形式的偏正短语作答即可。(2)解答本题,要结合古诗内容及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年龄特点来分析。同时,还可从写法特点上,如选择捕捉了怎样的镜头,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等方面思考作答。,15.(2016德州,111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6分)城南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1)下列四首诗与城南体裁相近的是(2分)()A.蒹葭B.将进酒C.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D.长歌行(青青园中葵)(2)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幅“春雨山水图”,发挥想象把它描绘出来。(2分)(3)这是一首哲理诗,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1)C(2)(示例)风过罢,雨卷珠帘,水漫碧池,潮涨横塘。远山含翠,错落起伏,小径明灭,任尔东西。(共2分)(3)(示例)喧嚣浮华者往往昙花一现,平凡朴实者定会恒久长远。(共2分)解析(1)蒹葭是四言体的古体诗。将进酒是杂言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属于七言绝句,与城南相同。长歌行(青春园中葵)是五言的汉乐府诗。(2)解答本题要把前两句正确地翻译出来。诗人在春末夏初、大雨之后,看到城南一幅特有的景象:水塘由干枯变得丰满、由死寂变得活跃,河水涨满,活力四溢,平时不怎么引人注意的峰峦扑面而来,争高竞秀,生机蓬勃。(3)“雨”是一种考验,山禁得起这种考验,横塘禁得起这种考验,小草也禁得起这种考验,唯独桃李禁受不起。写出了桃李虽艳丽但生命力却很弱,青草虽很朴素但生命力甚强,告诉了我们喧嚣浮华者往往昙花一现,平凡朴实者定会恒久长远的道理。,16.(2016临沂,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4分)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得巧妙,请加以赏析。(2分)(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答案(1)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2)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及置身其中的喜悦、闲适的心境。解析(1)“迷”字所在的诗句的意思是“独自走在幽静的山间小径上,只顾观赏美景,竟迷了路”。所以在解释时,一是解释字面的意思,二是结合语境解释,“迷”指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之感。(2)首联中的“惬”字,足以体现出当时诗人的心满意足;颔联中的“迷”字,说明诗人当时只顾观赏美景,从而迷路的闲适心情;表达了诗人登山抒怀的喜悦和看到奇美的景色感到无比的惊喜的情感。,17.(2015济南,121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6分)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注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历乱:烂漫。(1)本诗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通过对它们的描写,体现出春天的特点。(3分)(2)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3分)答案(1)草、柳、桃花、李花(示例)春意盎然(生机勃勃)(2)(示例1)“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示例2)“惹”是招引(或:引起)的意思,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妙用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中景物描写的能力。寻找诗句中描写的景物相对简单,“青青”“黄”“历乱”“香”等词从颜色、状貌、气味等角度,写出了“春意闹”的意味,由此可见诗句所体现的春天的特点。(2)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达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考虑。,18.(2015东营,8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残春黄鸟稀,辛夷注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注辛夷,木兰树的花。(1)诗中“竹”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2分)答案(1)具有不从世俗、坚忍不屈、忠贞不渝(或不畏春残、不惧秋寒、不为俗屈)的品性节操;内在美与外在美共处一身。(2)(示例)构思一:全诗紧扣“暮春”,写出了不同景物的不同特征。既合乎自然真实,又巧妙融入主观情感,新颖别致,浑然天成。,构思二:所见与所感有机结合,“感”因“见”而生,写出了情感意绪的抑扬跌宕,曲折动人。写法一:反衬,以黄鸟春花之“改”反衬幽竹之“不改”,突出幽竹对“我”的钟爱及其坚忍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品质。写法二:拟人,表现幽竹“待我”之情及“我”的怜竹之意,生动有趣而耐人寻味。语言:用“稀”“尽”“飞”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用“始”与之呼应,表现出失望后的意外发现和惊喜之情,写出了意脉的转折变化。平中见奇,朴中出新。解析(1)分析竹的特点,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诗歌的前两句营造了空寂、凋零的气氛。然而,在这冷落寂寥的氛围中,诗人却欣喜地发现窗前幽竹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不改清阴”极其简练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特征。(2)此题答题的角度较多,可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角度组织语言作答。,19.(2015潍坊,12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5分)山房春事(其二)唐岑参梁园注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注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2)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3分)答案(1)日暮时分,群鸦乱飞,叫声嘈杂;极目远望只有三两户人家。描绘了梁园萧条破败的景象。(2)运用拟人和反衬。写庭树不知人去尽,依然繁花盛开,用乐景反衬哀情,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解析(1)结合时间“日暮”、地点“梁园”、景物“飞鸦”“三两家”和景物特点“乱”“萧条”等,适当展开想象,组织语言描绘即可。(2)这是一首怀古诗,要结合对梁园的注释回答此题。从“不知”可看出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庭树繁花盛开与诗人情感的反差可看出反衬的手法。,20.(2015济宁,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4分)湘南即事戴叔伦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1)湘南即事共四句,每句七字,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诗中所写的季节应为。(2分)(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答案(1)绝句(或:七言绝句)秋季(或:深秋)(2)表达了作者一心想为国效力但又报国无门的忧愁苦闷心情。解析(1)从句数四句和每句的字数七字可确定体裁为七言绝句。从“卢橘花开枫叶衰”一句可知季节为秋季。(2)“出门何处望京师”一句中的“望京师”显示了作者的报国之情,“不为愁人住少时”的“愁”字抒发了作者的忧愁苦闷之情。,21.(2015临沂,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4分)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1)词的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2分)(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答案(1)寂寞、苦闷、凄清。(2分,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2)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2分,写出“孤傲、隐忍的品格”和“高洁的志向”即各得1分),解析(1)词的上阕状物写景,描绘了风雨中独自绽放的梅花。梅花长在偏僻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说明它不是由人精心栽种的,只能寂寞地开放着。“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在这样的暮色中,独自挺立开放的梅花难免会有孤苦无依的愁苦,更何况风雨交加使它备受摧残。从词中的“寂寞”“独自愁”“风和雨”中就可以分析出“寂寞、苦闷、凄清”的氛围特点。(2)这首词以“咏梅”为题,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作者作此词时,正因力主对金用兵而受贬,因此他以“群芳”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以自然代谢的梅花来形容自己,将梅花人格化,表达了就算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该词笔法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22.(2014东营,89)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4分)凭阑人金陵道中元乔吉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1)这首小令描绘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2)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写法、构思等),对该作品进行赏析。(2分)答案(1)沦落天涯、孤寂愁苦(或倦于漂泊,羁旅思乡,或落魄困顿的倦客游子)的形象。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2)语言:用语奇特,精练传神,以“瘦”状马,以“倦”绘鸟,言简义丰,以形传神;巧用修辞,平中见奇,“鸟呼愁”,柳花“添”鬓华,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愁苦。,写法:衬托,人物的落魄困顿,孤寂悲凉,乡思愁绪,均是通过对“马”“鸟”“柳”的描写烘托出来的,含蓄蕴藉;白描,小令语言不尚藻饰,质朴自然,却能将景物、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鲜明突出;使意境典雅,动人心魄;寓情于景,借对“马”“鸟”“柳”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孤寂思乡的愁苦心情。构思:作者不写人羁旅漂泊如何困顿,而是借“马之瘦”来表现;不写人对漂泊的厌倦和内心的愁苦,而是借“倦鸟呼愁”来传达,曲折地写出了异地游子的悲情苦绪,使情景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评分:如从作品意脉结构,表情达意的层次等方面作答也合乎题意。共2分。解析(1)解答此题最关键的是要读懂诗歌的内容,抓住能概括诗中形象特点的词语。本诗的大意是:瘦马驮着一个诗囊漫游天涯,疲倦的飞鸟发出哀鸣,荒郊路上零零落落有几处人家。白色的柳絮迎面扑来,粘到头上,与人平增多少白发。由此很容易概括出这是一个沦落天涯、孤寂愁苦的游子形象。(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难度大。鉴赏诗歌可从语言、写法等角度入手,结合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C组教师专用题组1.(2018泰安,182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6分)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下列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的一项是(2分)()A.衡阳雁去B.四面边声C.长烟落日D.孤城紧闭(2)下列对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A.词人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浊酒一杯”怎能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B.“燕然未勒”是借用东汉大将窦宪燕然勒石记功而还的典故,这里用来表现将士们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决心。,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悲怆的情调中,鲜明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的控诉和批判。D.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深沉,语言质朴凝练,读来真切感人。(3)下列诗句中与“羌管悠悠霜满地”使用的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B.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答案(1)A(2)C(3)D解析(1)这首词的题目叫“秋思”,选项中能够体现“秋”的是A项中的“雁去”,B、D两项描写边关景象,C项描写傍晚景象,都与“秋”没有直接关系。(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出了深沉的思乡爱国的复杂感情。(3)“羌管悠悠霜满地”是借景抒情。A项是直接抒情,B项是叙述,C项是直接抒情,D项是借景抒情。,2.(2018东营,8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4分)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注本诗写于谪居永州期间。西岩,湖南永州西山。欸乃,摇橹声。(1)“渔翁”形象在诗中有何作用?(2分)(2)前人评价本诗“有奇趣”“内蕴活脱,曲尽其妙”,对此任选角度谈谈你的理解。(2分)答案(1)贯穿诗歌内容。渔翁作为核心形象,既贯穿起对山水的描写,又与山水结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渔翁因这样的山水显出品行的高洁,山水因渔翁的活动赋予了奇趣和魅力。以之自况。渔翁是追慕高洁志趣和超然物外、独得其乐生活的诗人的化身。寄寓心志,表达心境。渔翁是表情达意的凭借和载体,借渔翁形象寄托诗人对自由安适生活的热切向往,表现悲怆无奈、清冷凄苦的心境。,(2)(示例)构思一,直中见曲,平静中见波澜。以时间为序,完整呈现渔翁从夜宿到白天行舟江上的过程,行文流畅而又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构思二,发现独到,匠心独运。截取渔翁生活的一个片断,将渔翁活动与自然景色的变幻和谐统一起来,突出表现渔翁于山水间的独得自乐、无忧无虑,寄寓诗人的情怀。构思三,以诗人感受建立起渔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出神秘新奇的境界。“烟销日出”,渔翁该与诗人见面了,却“不见人”,反常创造出了奇趣。耳闻“欸乃一声”与目见“山水绿”之间本不相干,但诗人却使之建立起依存关系,仿佛“山水绿”为“欸乃一声”所致,让日光下山水顷刻变得青翠碧绿、赏心悦目。可谓曲尽其妙。写法一,以虚写实。“欸乃一声山水绿”一句,渔翁不以形现,而以声出,以虚写实,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为渔翁的形象笼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写法二,寄情于景。诗人热切向往自由安适的生活,渴望摆脱内心的苦闷和抑郁,于是在自然山水中找到了寄托,平静淡雅的自然山水在诗人眼里骤然变得充满奇异色彩和神妙趣味,进而创造出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意境。,写法三,借写渔翁写自己。诗人通过描写渔翁置身于山水天地之间,创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巧妙传达出诗人寄情山水、追慕隐者的心态。语言一,避俗出新。“汲清湘燃楚竹”造语新奇,诗人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来借代,写出诗人超凡脱俗、孤高孑立的品性。语言二,平中见奇。“绿”字既化静为动,写出山水变幻的疾速,又创造出旷远清新、怡人心神的境界。语言三,形象活脱。“岩上无心云相逐”,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景物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怅惘。解析(1)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穿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化的形迹。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线索。因此,渔翁不断变化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化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2)渔翁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山水小诗。此诗通过对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全诗就像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了色彩和动感,境界奇妙动人。其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尤为人所称道。全诗共六句,按时间顺序,分三个层次。“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这是从夜到晓的景象。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竹,以忙碌的身影形象地显示出时间的流转。伴随着渔翁的活动,诗人的笔触又自然而然地延及西岩、清湘、楚竹,这两句既设置了一个秀丽悦目的空间画面,又以夜幕初启、晨曦微露这样流动的时间感引出了下面对日出的描述,可以说在时空两方面奠定了全诗活跃而又清逸的基调。“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是最见诗人功力的妙句,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随着划破静空的一下声响,万象皆绿,这一“绿”字不仅呈现出色彩的功能,而且显示出一种动态感,生动地显现了日出的景象,更显神奇。“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的句子,宕开诗境,露出了隐于其后的一颗火热不安的心。诗人自始至终表现渔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不仅是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同时也体现着他对自由人生的渴求。,3.(2017湖南长沙,10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折杨柳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注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4分)(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1)水、杨柳、马、春风。表达了对朋友的不舍和留恋。(2)拟人:春风最爱惜杨柳,殷勤地把它放在手中吹拂,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风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拂柳的情境,暗含惜别之情。比喻:诗人用折下的柳枝自喻,并且将送行者比作春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吹折柳的情态,表达出诗人与朋友间难舍难分的情意。解析(1)“意象”即融入了情感的景物,“柳”谐音“留”,送别时折柳相赠传达了希望对方“留下来”的心绪,表达对远行者的依依不舍之情。(2)“惜”是人特有的情态,用于春风,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犹如行人将别;春风拂柳,犹如送行者相送。这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4.(2017浙江杭州,20)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5分)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渔家明孙承宗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1)两首诗均提及“寒江钓雪”,柳诗通过“独钓寒江雪”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孙诗则表明了对“好作寒江钓雪图”的“画家”的态度。(2分)(2)渔家前两句是怎样表现“渔家苦”的?请作赏析。(3分),答案(1)孤寂批评(2)通过手指冻僵、呵气取暖的细节描写以及天寒地冻、残月在天、船上积雪斑驳的环境描写,表现渔家为生计奔波劳作的艰辛。解析(1)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的“孤”“独”二字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感受应该是“孤寂”。从“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中的“不解”二字中可以看出孙诗对诗中的“画家”是持批评态度的。(2)前句写了渔家手里提着船桨,手指都要冻僵了,却只能用嘴呵气取暖,后句写了冷冷的月光照在船上,船上积雪斑驳,天气非常寒冷。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渔家却不得不出航打鱼谋生计。这两句诗是通过对渔家的细节描写和天气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渔家苦”的。,5.(2016浙江湖州,131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4分)虞美人梳楼宋蒋捷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珠帘却又晚风寒。(选自宋词鉴赏辞典)注溟濛(mngmng):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忒(tu):太。(1)这首词中作者选取了绵绵的细雨、和等自然景物,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致。(2分)(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思归念远之情,请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进行分析。(2分)答案(1)柔美的杨柳红艳的海棠评分标准:共2分,各1分。(2)(示例1)“丝丝杨柳丝丝雨”一句写春雨的连绵不绝与杨柳的婀娜柔美。春雨易伤旅人怀,而杨柳则更能引发别离之愁。(春雨连绵、杨柳柔展,此情此景让远离乡关的词人触景伤情、情不自禁。)(示例2)“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词人心头的乡愁,小楼都装不下了,以至于几次三番飞将出去寻找归乡之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乡愁之浓重、思归之执着与痴迷。,(示例3)“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写词人远离家乡,乡愁情切。连天帝都起怜悯之心,可见相思之苦;而借“花”消愁,结果自然也只能是“愁更愁”。(示例4)“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写海棠红艳,春意浓重,以乐景衬哀情,突出离乡之人的孤独和思乡之苦。(示例5)“才卷珠帘却又晚风寒”,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寒森森的晚风,此句以环境的清冷,映衬思乡之忧伤。评分标准:共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1)题目中已有“绵绵的细雨”,根据提示,从词中筛选自然景物,分别是“丝丝杨柳”“海棠红近绿栏杆”,概括为“柔美的杨柳”“红艳的海棠”。(2)审清题意和要求,题目要求选取词中你感受最深的一处,分析作者的思归念远之情。蒋捷的虞美人梳楼可谓处处含情,每一处的自然景物描写都饱含着词人深切浓郁的思乡之情。本题具有开放性,可以选择任何一处进行分析。,6.(2015浙江杭州,2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5分)九日寄子约明皇甫汸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不堪羁宦日,同是阻干戈。注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黄河:代指故乡。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1)从首联、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里的“九日”是指节。(2分)(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3分)答案(1)登高望远重阳(2)“对花惊白发”写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见雁忆黄河”写出对家乡的思念;“乱后书来少”表达对亲人的牵挂;“不堪羁宦日”表达对宦游的厌倦等。解析(1)中国传统节日中,跟“九”有关的首先考虑九九重阳节。再看诗句中有“登高”“望远”等词语,联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自然可以确定是重阳节。(2)该诗除了首联点明时节,后面每一句都可以分析,可从常见的伤时、怀乡、忆亲、厌官等角度分析。,7.(2014江苏扬州,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6分)题齐安城楼杜牧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注呜轧(y):拟声词。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1)请说说你对第二句中“寒”的理解。(3分)(2)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6分)(1)(3分)“寒”既写出了水中汀州在黯淡无光的夕阳照射下的清冷场景,(1分)也暗示了诗人的凄凉心境。(2分)(“表现场景清冷”,给1分;“暗示心境凄凉”,给2分,意对即可)(2)(3分)“七十五”以较大的数目写出了诗人家乡的遥远,(1分)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因思乡而产生的惆怅(或落寞、失落、怅惘等)之情。(2分)(写出“家乡遥远”给1分,写出“思乡之情”给2分。意对即可)解析(1)“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寒”字,不仅写出了环境的“寒”,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寒”。(2)杜牧“好用数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