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4单元 文言文(2)18 晏子治东阿学业分层测评 粤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83527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文言文(2)18 晏子治东阿学业分层测评 粤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文言文(2)18 晏子治东阿学业分层测评 粤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文言文(2)18 晏子治东阿学业分层测评 粤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晏子治东阿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再拜便辟再:两次B景公许之 许:答应C甚善矣 甚:很,非常D景公乃下席而谢之谢:感谢【解析】D项,谢:道歉。【答案】D2下列加点词与“陂池之鱼,以利贫民”中“利”的用法不相同的是() 【导学号:17140068】A却匈奴七百余里 B既来之,则安之C序八州而朝同列 D吾从而师之【解析】D项,是意动用法;例句和A、B、C三项均是使动用法。【答案】D3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东阿者,子之东阿也B是社稷之臣也C寡人将加大诛于子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C项是状语后置句。A、B、D三项均为判断句。【答案】C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前表转折,后表修饰;B项,前解为“到”,后是“被”;C项,两个“也”都用在句中,舒缓语气;D项,前“认为”,后“把”。【答案】C5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三年不治,臣请死之三年后还治理不好,我请求治我死罪。B属托不行,货赂不至没有人讨好我,也没有人送我钱财。C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我要对你严厉责罚。D便事左右用钱财和花言巧语讨好你身边的人。【解析】B项,应译为:没有走后门,说情,没有(给您身边的人)贿赂钱财。【答案】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胔【注】,默然不问。晏子谏曰:“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使令不劳力,籍敛不费民。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吾乡乎?今君游于寒途,据四十里之氓,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骄泰奢侈,上无以亲下。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此三代之所以衰也。今君行之,婴惧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公曰:“然!为上而忘下,厚籍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胔,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公三月不出游。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晏子曰:“君过矣,夫厚籍敛不以反民,充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行辟若此,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公曰:“善。”趣庖治狗,以会朝属。(节选自晏子春秋)【注】胔(z):腐尸。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B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C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D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解析】“吾先君”与“桓公”复指,二者不能分开,先排除B;“睹饥者与之食”与“睹疾者与之财”并列,再排除C和D。【答案】A7对于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君:称父亲为“先君”。B期年:满一年称“期年”。C圉人:养马的人,指马夫。D寡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解析】A项,应为“称已故的父亲”,这里指已故的桓公。【答案】A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齐景公漠视百姓疾苦,只顾自己取乐之时,晏子指出“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是国家衰败的原因。B齐景公所爱之马暴死,欲杀养马之人。晏子假意斥责养马人,阻止了这种行为。C齐景公能听从晏子的劝谏,也还算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君主。D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晏子的贤能有德、刚正不阿、机智幽默。【解析】D项,三个事例未能看出晏子的“刚正不阿”。【答案】D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导学号:17140069】(1)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译文: (2)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译文: 【答案】(1)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2)无视小民百姓的忧伤,却博取身边近臣的高兴,那么国家也就没有什么希望了。(教师用书独具)【参考译文】一年冬天景公到郊外巡游,在路上看到有没掩埋的饿死的尸体,却漠不关心,不闻不问。晏子劝谏说:“从前我们的先君桓公出游时,看到饥饿的人就给他们食物,看到贫病的人就给他们钱财,并下令不要他们服劳役,也不要向他们征税。(因此每当)桓公将要出游时,老百姓都高兴地说:君王幸而能到我们乡里来巡游吧?如今君主您冬日郊游,住在都城周围四十里内的百姓,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而君王却不闻不问,这就失去做国君的德行了。财穷力尽,百姓凭什么拥戴国君;骄奢淫逸,国君谈不上爱护人民。上下离心,君臣不亲,这是夏、商、周三代衰亡的原因啊。如今您重蹈三代的覆辙,我担心君王的公族就要危亡,君主将被异姓代替了。”景公说:“是啊!国君只顾自己享乐而忘了百姓的疾苦,只知横征暴敛而不顾人民的死活,我的罪过太大了!”于是下令埋葬饿殍,拿出公粮来救济贫民,并令周围四十里内的百姓,一年之内不服劳役。景公三个月没出去巡游。景公让马夫饲养他所心爱的一匹马,(那马)突然暴病死了,景公大怒,令人拿刀去肢解养马的人。这时晏子正陪侍在景公身旁,左右拿刀上前。晏子阻止了他们,然后问景公道:“尧、舜肢解人,从谁开始的?”景公很惊恐地脱口而出:“从我开始。”就没肢解(养马人)。但又说:“把他投入监狱治罪。”晏子说:“这人不知他犯了什么罪而死,我请为君王教训他一番,叫他知道自己的罪过,然后再送进监狱治罪。”景公说:“可以。”晏子就历数其罪道:“你有三大罪状:君王命你养马,你却让马死了,这是第一条死罪;你养死的又是君王最心爱的马,这是第二条死罪;你让君王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说这件事必然怨恨我们的君王,诸侯听到这件事必然要轻视我们的国家,你杀了君王的马,使老百姓对君王积下了怨恨,我们的军队也要被邻国打败,这是第三条死罪。现在把你投入监狱治罪。”景公听后长叹一声说:“请您释放了他吧!请快释放了他吧!不要因此损伤了我仁爱的德行。”景公的猎狗死了,他命令朝外给它置办棺材,宫内给它准备祭品。晏子听说这事,前来劝阻。景公说:“也不过区区小事,只是借此和近侍们取乐罢了。”晏子说:“您错了,向百姓横征暴敛的财物不把它用到百姓身上,而浪费钱财以博得近臣一笑,无视小民百姓的忧伤,却博取身边近臣的高兴,那么国家也就没有什么希望了。何况孤苦的老人受冻挨饿,而一条死狗却享受祭祀;鳏寡无靠的人得不到救济,而一条死狗还占用棺材。行为荒唐到这样,百姓如果知道这事,一定会怨恨自己的国君;诸侯如果知道这件事,一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老百姓积满怨恨,诸侯鄙视我们的政权,您竟然认为这是区区小事,您还是再好好考虑考虑吧。”景公说:“您说得对。”赶紧催厨师烹狗肉,拿来和群臣会餐。10在中国历史上充满智慧的人物中,晏婴是很独特的一个,根据提供的情景,替晏婴设计一句话。齐国派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想侮辱他,因为他身材矮小,楚国人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中进去。晏子说:“_”楚国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解析】回答的话语要能够体现人物的智慧,要具有反击力量。【答案】(示例)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是从此门中入城吧?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儒家幸福观主要体现在关于人生理想的论述当中,其特点一是_,二是社会幸福重于个人幸福。孔子是对于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两相兼顾的人,但更重视后者。他的学生颜回,日子过得很苦,但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对这种幸福观极为赞许。但是,这种幸福观错在_,发展到极端,就是禁欲主义。道家幸福观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等都持淡泊态度,注重人之本性的内心的幸福,对于儒家幸福观_。【解析】空,要与特点二在表达内容和形式上形成对应;空,是结合颜回清苦的生活与快乐的提炼;空,是道家幸福观与儒家幸福观的关联理解。【答案】精神快乐重于物质享受把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对立起来是一种补充12下面是某机构对目前高中教材内容与现实联系程度的调查表,请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17140070】(1)请概括图表所反映的主要情况(不出现具体数字)。(2)该图表给人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如果你是新教材编写者,可从中获得什么启示?请写出至少2点。【解析】抓住所给柱状图的主要信息来概括分析,对于启示要结合具体实际,从“教材和现实”两个方面来解读。【答案】(1)绝大部分的师生认为教材和现实联系不紧密。(2)A.教材和现实联系不紧密,会降低教材的吸引力。B.教材和现实的脱离,会降低教材的实用性,得不到广大师生的认可。C.在新教材编写中应该注意教材与现实的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