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铁肩担道义自我小测(含解析)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82698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2铁肩担道义自我小测(含解析)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2铁肩担道义自我小测(含解析)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2铁肩担道义自我小测(含解析)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铁肩担道义剖析精彩文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李大钊被捕后,表现出了一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无私无畏的英勇气概,他“态度甚从容,毫不惊慌”,“俨然一共产党领袖之气概”;“精神甚为焕发,态度极为镇静,自称为马克思学说崇信者,对于其他之一切行为,则谓概不知晓”。他“在狱二十余日,绝不提家事”。当他在审讯处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女儿时,只静静地看了看她们,没有对她们说一句话。 他的这种无私无畏,来自他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和对中华民族一定会独立,社会主义一定会在中国实现的信心,也来自他对人生的透彻看法。 在他看来,一个人的生命不过是宇宙那川流不息的大实在和那宇宙无限的青春的一部分。 他在1920年写下的一篇散文中说道: 死与生同是全生命的一部,生死相间(即相交替),才成无死无终的大生命,死同生一样是大自然中的自然的现象。 对于自然的现象的“生”,既不感什么可以恐怖;那么,对于自然的现象的“死”,也不应该感什么可以恐怖。我们直可以断定死是没有什么可以恐怖的。 死既与生同是自然的现象,那么死如果是可悲哀的,生也是可悲哀的;死如果是有痛苦的,生也是有痛苦的。生死相较,没有多大的区别。 他认为,人的乐生怕死,是由于有一种“依恋”的“惰性”:由旧居迁到新居,总不免留恋故居,其实新居未必比旧居有什么不好;“冬天早起,临行冷水浴,望见冷水总觉得有些战栗。跳入其中,沐浴顷刻,也还有一种的佳境。出浴后,更觉得严寒的空气与春风一样和暖。人对于死依恋生,也是一样的心理。” 对于生死这样的豁达,对于死甚且有“跳入其中,也还有一种的佳境”的想象,使他勇敢地面对人生,更勇敢地面对死亡。不过,诚如人们所熟知的,他并不赞成无谓的死,而是主张发展生命,美化人生。他只是提倡为了真理,为了美好人生的创造才去牺牲。那种牺牲才是一种“佳境”: 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这不仅是他的散文、他的诗歌,更是他的观念、信仰、追求!1.节选部分写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品质?从哪些方面表现的?2.文中说,李大钊“在狱二十余日,绝不提家事”,“当他在审讯处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女儿时,只静静地看了看她们,没有对她们说一句话”。从李大钊对亲人的这些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3.文中引用了李大钊的两段散文,阐述了他的生死观,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种生死观。4.请概括节选部分最突出的写作特点。综合拓展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稷下之梦 齐国的稷下学宫已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座永不倒塌的纪念碑。这是出现在齐鲁大地上,文化和学术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不仅是齐鲁,而且整个的中国政治、学术和文化的历史,都因为这一页的翻开而感到欣慰和自豪。它引人想象,给予整个民族的精神活动以极大激励,并影响和塑造了我们的民族。 当年在齐国都城临淄西门即稷门外,建立了“稷下学宫”,招来文学游说之士数千人,任其讲学议论。最著名的学者有淳于髡、邹衍、田骈、接子、慎到、宋钘、尹文、环渊、田巴、鲁仲连、荀况和孟轲等近八十人。他们一律被列入上大夫,给予优厚的待遇,受到极大的尊崇。稷下学宫在战国时代是各派学者汇聚的一个中心,前后历史约有一百四十年之久,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学术史和精神史上的一个奇迹。 稷下学宫的建立是以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繁荣和自信为基础的。当时的齐国是整个中华文化经济的中心,而齐都临淄是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在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人物都到过学宫游访和讲学。稷下学宫的文学游说之士通常被称作为“稷下学派”。 稷下诸子之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术派别,而是自春秋以来多种学术派别的集合体。他们不仅来自不同国度,而且来自不同阶级阶层。他们各自隶属于不同的阶层和派别,是思想和精神的代表。他们一起合奏了一曲百家争鸣的交响乐章。但无论什么学派,都热衷于“作书刺世”,一个“刺”标明了他们强烈的知识分子性,同时也折射出那个时代宽容大度的思想政治环境,一种可以茂长学术和艺术的参天大树的丰沃土壤。只有这种土壤才可以发掘和浇灌,以至最后的生长和收获。贫瘠的土地是无法承受这种发掘、冲刷和浇灌的。 史书对齐国的记载是这样的:“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国之风也。” 一个“宽缓阔达”,准确而传神地描述了当时的精神状态、社会环境、风尚习俗。整个社会的特质被凸现了。一个政治集团、一个文化集团的自信,必定来自一片土地的自信,没有这种自信就绝不会出现“宽缓阔达”。当时正处于社会大变动之中,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正向着融合与统一的方向发展,而稷下学宫则成了这个时期多种文化交流融会的中心。“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要坚决维护你发言的权利。”这一规则实际上正是稷下学宫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尽管诸子都可以直接向权力者建议、讽谏,但是他们并没有运用这种自由和这种机会来构陷,起码没有这样的记载。这是一种基本的,也是一种伟大的现象。这样的风尚和品格才无愧于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时代的精神和艺术就是在这样的气度和品格面前结出了丰硕之果。无论阶级、阶层、政治倾向与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等等各方面的差异何等巨大,矛盾何等突出,自己的理论中心向何方偏移,有着怎样的学术动机和目的,但一种“多元”的思想和文化格局一直没有因为其他原因而受到影响,真正算得上平等共存。统治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面对着不同的现实问题,对诸子学术的取舍和选择利用仍然会有所侧重。但各家各派在学术上却具有平等地位,更不妨碍他们自己的自由探索、开展争鸣的权利。 正是在稷下学宫,存在着当时整个中华思想界最激烈的学术争论和思想交锋。人的文化视野处于最开阔的阶段,人的精神也最为振奋,思维能力也至为强大。稷下学者几乎个个能言善辩。史书上曾记载长于辩论的田巴,说他“辩于稷下,日服千人”一天可以使一千个辩手膺服,真是不可思议。 在稷下学宫大概很难听到指斥对方狂妄、大言不惭等等责难,即便有这样的指责,也很难成立,因为那是一个挥洒大言、倡扬大言的场所和时代。那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一个被一再颂扬的“宽缓阔达”的时代。 那样一个时代是没有长于构陷的智识小人的立足之地的。那样一个时代,关于它的一切记录,都是科学和艺术的一个庆幸、一个梦想。伟大的梦想来自伟大的人类,伟大的人类可以创造伟大的时代。 人类正因为有着强大的记忆能力,她才变得高贵和不朽。 这个梦是会常常做起的,它标示了人类的光荣。5.(1)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2)齐国社会的特质是“宽缓阔达”,请结合文章分析“宽缓阔达”的含义。6.统观全文,概括稷下学宫能够成为学术中心的原因。7.文章题目是“稷下之梦”,请用简练的语言解释一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怀疑与激变解读毕加索 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及咸涩。 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以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抹而不知疲倦。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的裸脚女孩老渔民等杰出的作品仅此一条就决定了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 纵观他一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一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和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卑,欺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在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后来人常常是不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 有人不止一次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能。但当我们面对一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吗?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错,是时代错了。在一个人类正被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看来一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乐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抹,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凉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境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来说,毕加索是消极的。 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一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注: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的主要代表,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8.文中说毕加索的作品“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毕加索的作品中有这些“奇迹”的原因是什么?9.第段“这就是艺术家和受众的双重悲剧”一句中的“双重悲剧”指什么?请结合文意分析作答。10.文章开头说,毕加索是一个“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毕加索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这部分主要表现了李大钊的大无畏的精神。一是通过狱中的表现,“态度甚从容,毫不惊慌”;二是通过他的散文表达出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2参考答案:李大钊在死亡面前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的气概,来自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来自他对人生的透彻认识。虽然最后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女儿时,李大钊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他的内心对亲人是饱含真情的。传记里提到他“静静地看了看她们”,在镇定与沉默中含有关怀与保护之意。他相信他的亲人能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事业。他的这种镇定与沉着,其实是寓浓情于平淡之中。3参考答案:(1)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死并没有什么可怕的。(2)他不赞成无畏的死,认为只有为了真理而死才是人生的“佳境”,为革命而死能使精神达到崇高不朽的境界。(3)要求勇敢地面对人生,追求真理。4参考答案:最突出的特点是叙议结合。作者不仅叙述了传主在狱中的表现,还对传主的思想进行了评议,更加突出了传主的思想特点。5参考答案:(1)这种土壤指当时的宽容平等的政治思想学术环境,发掘和浇灌指诸子的探索与争鸣,最后收获则是指学术的繁荣。(2)自信;交流融和;平等共存。6参考答案:(1)历史处于大变革时期,需要交流、争鸣与融会。(2)当时齐国(答社会也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繁荣,并充满自信。(3)统治者的尊崇与宽容。(4)当时学术环境的自由宽容和平等。(5)各派学者的积极探索和争鸣。7参考答案:作者通过对稷下之梦的畅想,表达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繁荣和对自由宽松平等的思想学术环境的赞美和向往,希望今天的人类能够再度开创自由宽松平等的思想学术环境,再创稷下学宫式的辉煌。8参考答案:毕加索的心底从来都在怀疑自己的意义、创造和人生道路;他的创作有无数次激变,他坚持不断地探求。9参考答案:艺术家的悲剧:创造了一大堆亘古未见的斑驳灿烂的作品,而受众没有能力去鉴别。受众的悲剧:面对艺术家内容庞杂的作品无能力去鉴别。10参考答案:(1)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或“有着漫长的创造的历史”)。(2)其作品内容和风格多种多样,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3)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