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两章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77128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两章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两章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两章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8孟子两章【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课题)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字难词。(1)字音米粟(s)亲戚畔(pn)之域(y)民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城:内城。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坚利:坚固锋利。米粟:指粮食。多:充足。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2)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叛”,背叛。)(3)古今异义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地域。)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因婚姻或血统联成的关系。)(4)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交流点拨】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4翻译重点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交流点拨】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交流点拨】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交流点拨】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合作探究深悟文本步骤三理清思路把握论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交流点拨】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结果是“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课文论证方式如下: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证:战例一(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战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总结:得出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步骤四质疑问难深层探究1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交流点拨】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人和。2为了引证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交流点拨】例一:环而攻之不胜突出地利的重要性(从进攻一方而言);例二:城高兵利粮足不守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从防守一方而言)。3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理由是什么?【交流点拨】不是,作者论述的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继承孔子的思想,极力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经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虽不见效,但他的“仁政”思想已昭明天下。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非常厌恶、极力反对战争的孟子大抵不会去研究怎样夺取战争的胜利,他考虑的只能是怎样行“仁政”。本文确实用了不少笔墨去论证军事问题,但这只是表象,只是凭借,本文的最终目的是论证政治问题。本文的意图是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告诉人们通过行“仁政”来统一天下,而绝不是告诉人们怎样去夺取战争的胜利。4文章的“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交流点拨】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理条件的优越。5文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运用什么句式?将“得道者”与“失道者”作比较有什么效果?【交流点拨】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总结课文课文从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2拓展延伸积累孟子名言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附:板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论据:战争需要人和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也需要人和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天下叛之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有一个经典故事,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洗得好呀!结果呢?青蛙熟了!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在温水中却死亡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中寻找答案吧。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舜(shn)孙叔敖(o)畎(qun)亩傅说(yu)鬲() 奚(x) 法家拂(b)士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发:起,被任用。举:被选拔。士:狱官。市:集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任:责任,使命。于:给。是:这。人恒过恒:常常。过:犯错误。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乱:扰乱。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于色发于声征:表现。色:脸色。发:发出。喻:明白,了解。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2)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法家拂士(通“弼”,辅佐。)(3)词类活用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所以动心忍性(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词的使动用法,通“韧”,使坚韧。)(4)一词多义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国恒亡(国家。)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在。)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交流点拨】(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4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提出疑问,教师点拨。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交流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难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指出论点。合作探究深悟文本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1第一段开头列举了六个历代名臣成才的故事,这六个人的成长史有什么共同点?【交流点拨】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段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才发奋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他们都经历过艰苦的磨炼,自身也在艰苦奋斗中有所成就。2第一段哪些句子讲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现在人们常说的哪些话与这个道理相同?【交流点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诉我们“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与之相同。3课文第二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说理的?【交流点拨】第二段先提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4本文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试作具体分析。【交流点拨】排比和对比。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例如第1自然段中的排比。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对比。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总结课文通过陈述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证明了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进而获得成功。2拓展延伸以“我心目中的孟子”为话题,来探究一下孟子究竟是怎样的人。孟子语录积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与民同乐。【交流点拨】孟子本人是个讲大义、有气节的人。他坚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原则,从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他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官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明了他的处世态度。孟子是个仁义之人。“仁政”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瓴。他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民同乐”等民本思想。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即使遭到挫折也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论辩家。他义正词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附:板书设计】造就人才历代名臣成长史才能从磨炼中来一般人成长历程才能从奋斗中来生于忧患治理国家,居家思危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死于安乐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