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多彩的光检测题(含解析)(新版)沪科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763733 上传时间:2020-05-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多彩的光检测题(含解析)(新版)沪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多彩的光检测题(含解析)(新版)沪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多彩的光检测题(含解析)(新版)沪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多彩的光(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发光,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水母B.萤火虫C.月亮D.霓虹灯2. (2016福州中考)骑行是一种时尚的健身运动,图1中骑行者影子的形成是由于( )图1A.光的反射B.光的色散C.光的折射D.光的直线传播3. (2015北京中考)如图2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手在屏幕上形成“手影” B.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C.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D.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图24.光学实验课上,小叶用激光笔对着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照射,无意中发现对面粗糙的墙壁 上出现了一个明亮的光斑,而光滑地面上的光斑很暗,对此现象解释较合理的是( )A.地面吸收了所有的光B.墙壁对光发生漫反射C.地面对光没有发生漫反射D.墙壁对光发生镜面反射5. 在清澈的湖面上空,小燕子正在向下俯冲捕食。在小燕子向下俯冲的过程中,关于它在湖水中的像的虚实,它和像之间的距离,正确的说法是( )A.虚像,距离变小B.实像,距离变小C.实像,距离变大D.虚像,距离变大6. (2016山东潍坊中考)小明同学身高1.80 m,家里装修时要在墙上安装一个竖直的平面镜。为了能从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全身像,平面镜的最小长度应为( )图3A.30 cmB.60 cmC.90 cmD.120 cm7.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图4所示光路图能正确表示这一现象的是( )图48.(2016贵阳中考)远看浅浅的湖(河)水,一旦涉入水中后,才发现水的实际深度比看到的要深许多,如图5所示。水对眼睛的这种“欺骗”,对于想游泳的同学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我们必须要警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图5A.光的直线传播B.光发生了折射C.光发生了反射D.某些人的幻觉9.许多照相机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是可调的。某次拍摄前摄影师已经“调好焦”,使被摄者在胶片上形成了清晰的像。如果在拍摄前被摄者和摄影师的距离变远了,为了使他在胶片上仍然成清晰的像,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应( )A.变小B.变大C.先变小后变大D.先变大后变小 10.(2015成都中考)在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实验桌上有光具座、蜡烛、光屏、焦距分别为和的凸透镜和等器材,小明先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正确安放在光具座上,如图6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6A.若凸透镜是,小明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B.若凸透镜是,小明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的距离,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C.若凸透镜是,小明将光屏移到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D.若凸透镜是,小明将光屏移到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位于距离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人眼观察到烛焰成像的情形是图7中的( )图712.(2016湖北随州中考)如图8为正常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时眼睛的自动调节,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正常的眼睛调节图8A.这不可能是同一个人的眼 B.这说明眼睛是一个自动变焦(距)系统C.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应扁平一些 D.看远处的物体常常需要眯起眼睛看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13.位于芜湖市中心的镜湖以环种杨柳而景胜一方,湖畔垂柳成阴,水面倒影如镜。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垂柳成阴”是由于光的_形成的,“倒影如镜”是由光的_所形成的岸边柳树的_(选填“实像”或“虚像”)。14.如图9所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A1B1,若在A1B1与平面镜之间放置一块足够大的木板CD,则人眼_(选填“能”或“不能”)通过平面镜观察到像A1B1;若使物体远离平面镜,则像A1B1的大小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图915.如图10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图10(1)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_传播;(2)将平面镜放到碗边适当的位置,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_现象;(3)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_现象。16.(2016山东烟台中考)如图11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这个现象叫_;如果在白色光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我们在白屏上能看到_;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绿色纸板,我们能看到_。图1117.如图12所示,AO垂直射到水面,当密闭容器以P点为中心逆时针旋转90,则此时的折射角_0。(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光线射入时,不考虑容器壁的影响)图1218. (2016吉林中考)图13是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将铅笔靠近玻璃杯的后面,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笔尖指向左侧,此时成像为正立、_的虚像。如果将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你会看到笔尖指向_侧。图1319.(2015河北中考)小明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18 cm处,光屏上得到了烛焰倒立、_的清晰像。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一个远视镜片,由于远视镜片对光线有_作用,所以光屏上烛焰的清晰像变模糊了(如图14所示)。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烛焰像,他可将光屏_凸透镜。图1420.如图15所示,甲是_的工作原理图,乙是_的工作原理图。图1521.小刚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其实验装置如图16所示。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图中的光屏向_调整(选填“上”或“下”)。实验时,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当烛焰距凸透镜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的清晰的像。图16三、作图题(每题7分,共21分)22.(2016兰州中考)完成下列光路图:图甲是检查视力时的情景,人面对平面镜而坐,身后是视力表。请在图乙中画出人眼通过平面镜看到视力表中点的光路图。 甲 乙图1723.(2015四川资阳中考)“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如图18所示,在一个干枯的井底正中央点有一只青蛙,它的视野范围如图所示。大雨将井全部灌满水,若青蛙仍在点,请你在图中画出青蛙视野发生变化后的大致情况。 a b图1824.(2015陕西中考)请在图19中画出入射光线经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图19四、探究题(25题10分,26题12分,共22分)25. (2015江苏苏州中考)利用如图20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图20(1)实验时应选_ (选填“较厚”或“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2)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将完全相同的棋子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与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结论:_。(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所在的位置,应在玻璃板_(选填“前”或“后”)侧观察白卡片上是否有的像。(4)改变的位置,重复(2)中步骤并分别测出和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下表中。序号123到玻璃板的距离/cm3.005.008.00到玻璃板的距离/cm3.005.008.00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结论:_。26.(2016南京中考)用如图21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甲 乙图21(1)如图甲所示,凸透镜位置固定。当发光的小灯泡放在40 cm刻度线位置时,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呈现一个面积大小不变的光斑,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cm。(2)小明用蜡烛代替小灯泡继续做实验,烛焰在图乙所示位置能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_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3)若想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得再大一些,在不改变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蜡烛向_ (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再调整光屏的位置。(4)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并将其靠近凸透镜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是_透镜,老师的视力缺陷是_ (选填“近视”或“远视”)。 第四章 多彩的光 检测题参考答案1.C 解析:水母和萤火虫自身能够发光是光源,不符合题意。霓虹灯是人造光源,不符合题意。月亮是反射的太阳光,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符合题意。2.D 解析:光在真空及同种均匀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被挡住,在物体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形成物体的影子,因此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故D选项符合题意。3.B 解析:“手影”属于影子,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属于光的反射,故B选项符合题意;放大镜属于凸透镜,可以使光发生折射,是利用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性质观察物体的,因此通过放大镜看到放大的文字,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插在水中的笔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会发生折射,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此,逆着折射光线看去,所成的像在笔的上方,所以看到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4.B 解析:用激光笔对着光滑的大理石照射时,光束被反射到了粗糙的墙面上,由于大理石表面不可能绝对光滑,所以会有少量的光线发生漫反射,从而在光滑的地面上形成一个很暗的光斑。当平行光束被反射到粗糙的墙壁上时,不再平行,会射向各个方向,从而形成了一个明亮的光斑,这是漫反射的缘故。综上可知,只有选项B最符合题意。5.A 解析:平静的湖面相当于平面镜,它把来自小燕子的光进行反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就形成了像,由于该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所以该像是虚像。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在小燕子向下俯冲的过程中,由于小燕子与水面的距离变小,所以像与水面的距离也变小,故小燕子与像之间的距离在变小。选项A正确。6.C 解析:人若能从镜中看到自己的全身像,需满足的条件是:人的头顶和脚反射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都能进入人的眼睛,即人像的上、下两端与眼睛的连线必须都穿过平面镜。如图1所示,表示人的全身,点表示人眼的位置。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人的像。将和,和分别用直线连接起来,则就是平面镜的最小长度。因为,且为的中点,所以分别为的中点,即为中位线,则有1.8 m=0.9 m=90 cm,故C选项正确。图17.D 解析: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界面处同时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 在发生光的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发生光的折射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A图中反射角大于入射角,故A选项错误;B图中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在法线同侧,且反射角小于入射角,故B选项错误;C图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C选项错误;D图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D选项正确。8.B 解析:湖水看起来比实际浅是因为湖底反射的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到空气中,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时,折射光线好像是从湖底的上方发出的,所以看起来比实际深度浅,B选项正确。9.A 解析: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特点“物远像近像变小”,当被摄者和摄影师的距离变远时,像会离凸透镜近一些,所以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应变小。故选项A正确。10.B 解析:凸透镜的焦距是,若凸透镜是,由题图可知,此时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物体通过凸透镜将成像在1倍焦距之外、2倍焦距之内,即此时的像距应该满足才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但图中的像距仅为,所以在光屏上看不到清晰的像,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必须将光屏向右移动,故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凸透镜的焦距是,若凸透镜是,由题图可知,此时的物距为,物距等于2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像距也应该是,应将光屏移到处,故C、D选项均错误。11.C 解析: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在凸透镜中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只有选项C中所示的情况符合这个规律。故选项C正确。12.B 解析:当看近处物体时,因为从物体传播过来的光线发散程度大,需要晶状体的会聚能力较强,所以晶状体应厚一些,曲度大一些,此时晶状体焦距较小;而看远处物体时,恰好相反,晶状体应扁平一些,此时晶状体焦距较大。由此可知,人的眼睛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改变焦距的从而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故B选项正确,A、C选项错误;近视眼看远处时需要眯起眼睛,正常眼睛不需要,故D选项错误。13.直线传播 反射 虚像 解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柳树的枝叶挡住了光线,所以形成了树阴。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树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成的是虚像。14.能 不变 解析: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不是实际光线照到像点,所以镜子的背面放什么物体都不会影响成像。像与物体永远大小相等,即使物体离像变远,也相等,人在视觉上感觉像变小了,但事实上像的大小没有变。15.(1)直线 (2)反射 (3)折射 解析:(1)小明看不到硬币,是由于碗的边缘部分挡住了来自硬币的光线,光线不能进入眼睛,所以眼睛看不到硬币,这说明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来自硬币的光经过平面镜会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去,感觉光线好像是从镜子的后面射来的,这就是硬币的虚像(虚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所以小明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现象。(3)当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时,来自硬币的光线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所以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折射现象。16.光的色散 红光 只有绿光照射的区域是亮的(绿光) 解析:白光分解成各种颜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某种颜色的透明物体只允许这种颜色的光透过,某种颜色的不透明物体只反射该种颜色的光,故红色玻璃只能透过红光,其余色光都被吸收,故在白屏上只能看到红光;绿色纸板只能反射绿光,故我们只能看到绿光照射的区域是亮的。17.等于 解析:当密闭容器以P点为中心逆时针旋转90时,水面还是水平的,故入射角仍是0,折射角也为0。18.放大 右 解析: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将铅笔靠近玻璃杯的后面,此时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成像为正立、放大的虚像;将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移动,当时,成倒立的实像,即看到笔尖指向右侧。规律:凸透镜成像时,只要是正立的像一定是放大的,且一定是虚像。19.放大 会聚 靠近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10 cm,18 cm,故,即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烛焰通过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远视镜片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从而使像的位置向凸透镜靠近,要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烛焰像,光屏应靠近凸透镜。20.照相机 放大镜 解析:甲图中物距大于二倍焦距,这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图;乙图中物距小于一倍焦距,这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这是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图。21.下 放大 解析:根据题图中的光屏、凸透镜、烛焰三者的位置关系可知,光屏的中心高于凸透镜、烛焰的中心,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就要使光屏向下调整,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物距为,凸透镜的焦距是,所以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2.如图2所示。 解析:人眼通过平面镜所看到的视力表中的点,实际上是点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可知,来自点的光被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了人眼。所以,首先作出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连接眼睛与点并与镜面交于一点,则该点到眼睛的光线即为反射光线,点到该点的光线为入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上标注箭头。图223.如图3所示。 解析:由图可知,是青蛙视野的两条边缘光线,当井里灌满水后,光线照到水面会发生折射现象,光是从空气射向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井底之蛙看到的视野范围比没水时会更大;由于青蛙在井底正中央点,两侧光线折射角相等,所以两侧的入射角也应该相等,故应对称分布。 图3 图424.如图4所示。 解析: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发散射出,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另一侧的焦点,所以在作图时,可先连接入射光线的入射点与同侧的焦点,然后延长,并在延长线上标上箭头表示光传播的方向。25.(1)较薄 (2)像与物大小相等 (3)后 (4)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解析:(1) 因为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当使用厚玻璃板时,所成的两个像的距离过大会影响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较薄的玻璃板以尽量减小两个像之间的距离;(2) 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将完全相同的棋子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与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物像大小相等;(3)为了确定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我们在像的位置上竖直放一白卡片,这时眼睛应在像的一侧,即侧观察棋子的像,若白卡片上不能观察到棋子的像,则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4)由表中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数值分别为、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数值分别为、,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6. (1)10 (2)放大 (3)右 (4)凹 近视 解析:(1)题中所述情况说明小灯泡在凸透镜的焦点上,由图甲可知,透镜焦距50 cm40 cm=10 cm。(2)由图乙可知,物距=15 cm像距30 cm,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3)根据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原理可知,要使所成的像变大,应将物距减小,即把蜡烛向右移动。(4)题中所述情况说明眼镜把光线发散了,故判断镜片是凹透镜,老师的视力缺陷是近视。规律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有如下两个关键点:“1倍焦距分虚实,2倍焦距分大小”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主光轴上有两个分界点,第一个分界点是焦点,第二个分界点在2倍焦距处。以焦点为界,物体在焦点以外成实像,在焦点以内成虚像,在焦点处不成像;以2倍焦距处为界,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成缩小的像,在2倍焦距以内成放大的像,在2倍焦距处成等大的像。“物近像远像变大,焦距以内反变化”,前半句是说在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小,所成的像变大,像距也跟着变大;后半句是说物体在焦点以内时,随着物距的减小,所成的虚像变小,像距也在变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