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十议论文阅读,A组2018年山东中考题组一、(2018潍坊,2224)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9分)胸存大道自从容周铁钧大道生万物,百态出自然,天地人寰统归大道。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不是小道,不是小我;大道是理想信念、天性尊严、国家社稷、百姓黎民。胸存大道,就会处变不惊,淡定从容,蕴含浩然正气,尽展光风霁月。“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因人诬陷,被处极刑。在刑场上,他给来送行的太学生弹奏了古曲广陵散。他面琴席坐,神色安详,初起音律幽淡,逐渐沉郁悲愤。弦断音止,嵇康仰天大笑,起身信步走向断头台。他拒绝与司马氏合作,愤世抗俗,用生命维护了高洁傲岸的尊严;他不卑不亢,激昂豪迈,用琴声演绎了一曲大道从容的千古绝响。苏东坡密州治蝗,徐州抗洪,杭州修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虽屡遭贬谪,九死一生,他依然能在孤独中不断成熟,修得淡泊与宁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经过了自省,五年中考,的沉淀、洗刷了偏激的淡定,是无须声张的厚实、散发光辉的睿智。他于灾难之后重生,宠辱不惊,一心为国家社稷,一心为黎民苍生。可见,胸存大道就是信念坚定,爱憎分明;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践行大道,就要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纵然形势千钧一发,生死攸关,依然如朝阳般喷薄,似苍松般挺拔。自古及今,中华优秀儿女都在用生命和激情诠释着大道从容。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惨遭迫害、国破家亡时,仍胸怀收复失地、雪耻报国的激昂,这是古代爱国英雄气节崇高的大道从容;西南联大师生在山河破碎、颠沛流离时,仍与国家民族共进退,这是现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大道从容;。他们的大道从容表现为坚守节操,心存家国,恪尽职守。普通百姓,或许少有气吞山河的舞台,也没有慷慨悲壮的机遇,但诚实友爱、奉献互助,担家责、守国法,就是烟火平民的处世大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我们唯有胸存大道,才能无所畏惧,勇于担当,创造更美好的未来。(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1.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论证的分论点是什么?(3分)2.文章第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3分)3.从下列材料中选取最恰当的一个事例,加以改写,作为论据补到第段横线处。要求:切合文意,与上文句式相似。(3分)美国拳王阿里,虽备受歧视且曾被判入狱,但他仍积极争取黑人平等,呼吁世界和平。他的座右铭是:“死神面前,我大笑。”2015年5月,杨科璋在执行灭火救援任务中,奋勇冲进火海,救出一名幼童,尽到了消防战士的职责,却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开国元勋陈毅血战梅岭时,面对重重敌兵,他抖抖军衣,掸掸军帽,安然落笔:“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一、1.答案举例论证。(1分)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辨析能力及对论点的分析能力。本段主要叙述了苏东坡的人生经历,所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文章在第段举了嵇康的例子、第段举了苏东坡的例子后,在第段第一句写道:“可见,胸存大道就是信念坚定,爱憎分明;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可见”一词,说明接下来的结论是从段中得来的,具体分析可知,第段用嵇康的例子论证了“胸存大道就是信念坚定,爱憎分明”,第段用苏东坡的例子论证了“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由此可找到分论点。2.答案承上启下。(1分)承接上文两个事例,总结什么是胸存大道,引出下文对如何践行大道的论述。(1分)文脉贯通,思路清晰,结构严谨。(1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从结构上看,第段在文章的中间,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是文章的过渡段;从内容上看,该段的首句总结了段例子所表明的观点,结尾句引出了第段的各个例子,可以进一步判断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渡段的作用就是使文章衔接紧密,结构严谨。,方法点拨过渡段可使文章连贯,结构严谨,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启下”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结构上的,另一层是内容上的。结构上就是对整体的把握,增加条理和文章的流畅性;内容上就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和对下文内容的领起。3.答案消防战士杨科璋在火势凶猛、生命危急时,仍奋不顾身,冲进火海,抢救儿童,这是当代青年舍生忘死的大道从容(3分,事例2分,句式1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论据的分析把握能力。首先,从第段最后一句话“自古及今,中华优秀儿女都在用生命和激情诠释着大道从容”可以看出,第段要举的例子都是“中华优秀儿女”的例子,所以事例美国拳王阿里的例子不合适;其次,第段已经举了岳飞和西南联大师生的例子,为了照应第段最后一句话中的“自古及今”,接下来的例子在时间上应该比西南联大师生的例子还要往后,事例陈毅血战梅岭是在1936年,与西南联大差不多同时期,而事例消防战士杨科璋的例子是近几年的事情,所以最合适。改写时要注意与前面两个例子的句式保持一致,也用“在时,仍,这是的大道从容”的句式。,二、(2018济宁,1416)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0分)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陈凌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1)。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远离书籍,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2)。(3)。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选自人民日报2018-04-23,有删改)1.文章第段有何作用?(3分)2.请将下列语句分别放到文中最恰当的位置。(3分)A.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让人生气象万千。B.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C.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1)(2)(3)3.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4分),二、1.答案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提出人们的疑惑,进而引出对阅读的作用论述。解析解答这类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入手。从内容上看,这段讲述了阅读的意义;从结构上看,这是文章的第段,所处位置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承接上文提出人们的疑惑,引出对阅读的作用论述。2.答案(1)B(2)A(3)C解析作答此类题目,认真阅读原文,然后联系空白处的上下文,即可作答。第段论述了阅读的力量,B句“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所以(1)处应填B。第段“远离书籍,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从反面论述“阅读的意义”,下一句从正面论述,所以(2)处应填A。第段论述了“读书滋养人的内在气质”,所以(3)处应填C。3.答案首先提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的错误认识,然后反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引用哲人的话进行强调,最后总结阅读的独特意义。解析做这类题,要仔细分析这一段有几句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怎样,关系紧密的句子可以合,并到一起,然后运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这样的词语,把这段话阐述的几层意思连接起来表达即可。,三、(2018烟台,131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8分)向匠人致敬气象学家竺可桢一生记下了千万字的日记,其中气象方面的内容就占了较大的比例,无论走到哪里,像桃树开花了、柳树长出叶子了、燕子从北方飞来了等,他都有记录。正是凭了这样的“笨功夫”,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与计算机时代把历史资料经过整编后概括出来的世界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大趋势,竟是同一个方向。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年轻时为应对陈独秀“字则其俗在骨”的批评,他琢磨出了这样一个“笨办法”:每天,准备一尺见方的纸,百张;先用淡墨临习汉碑,等写完后,前面纸也干了,再折四格写;最后用此纸写行草。如此,他苦练了两年才告一段落;后来,在北京又续练各种碑帖。苦练了20年,沈尹默终成一代大家。从表面上看,无论是竺可桢还是沈尹默,确乎够“笨”够“拙”,他们几乎是用了一生的时间投入于自己的事业和兴趣爱好。虽然,他们最后成功了,但是从投入产出的绩效比看,似乎太差劲了。如果他们能够走点捷径,再玩些诸如自我包装之类的花样,不也能够早早成名吗?何必,如此折腾自己呢!殊不知,缺少了时间的积淀,缺少了艰辛的努力,谁能保证其气象研究和书法创作的质量?由此观之,所谓“笨人”,那只是“明白人”的代名词而已。事实上,只有下过“笨功夫”的人,才知道“笨功夫”的意义所在。“笨功夫”,不是平庸,不是呆板,更不是不动脑筋,而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尊重。一万小时定律是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作品异数中提出来的,其理论核心为量的积累,可应用于所有领域、所有学科。一万小时定律解释了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否则,不愿辛勤耕耘,总想着一蹴而就、一鸣惊人,企盼天上掉馅饼;不想凭自身努力证明自己,总想着投机取巧,那注定走投无路。做肯下“笨功夫”的“笨人”,做专注于事物本身、“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人,说到底,就是要做弘扬工匠精神的“匠人”。,1.文章开头从竺可桢和沈尹默的事例写起,其作用是。(2分)2.下面哪些材料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说说理由。(4分)材料一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鸿篇巨制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材料二川航机长刘传健,在机舱玻璃突然爆碎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意志力,克服高空失压和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低温,成功让飞机迫降在了成都双流机场,挽救了119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的生命,这一壮举被民航业界专家称为“奇迹”。材料三当今娱乐圈出现了许多所谓的“网红”,他们靠精心设计包装,网络海量传播,一夜成名,但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却又都销声匿迹了。3.下面各项与本文表达观点不符的一项是(2分)()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B.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三、1.答案用具体事例引发议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本文观点(评分:2分。大意对即可)解析这两个事例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所以可以起到引发议论的作用,同时这又是两个事实论据,能证明本文的论点。2.答案材料一和材料三(2分)因为两则材料分别能从正反两方面证明文章的观点。(评分:2分。大意对即可)解析本文论证的是要做肯下“笨功夫”的“笨人”,做专注于事物本身、“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人,做弘扬工匠精神的“匠人”。材料一说曹雪芹花十年时间坚持不懈专注于写红楼梦,所以可以从正面论证论点。材料三中的“网红”不专注于踏实做事,而只是依靠包装,很快销声匿迹,所以可以从反面论证论点。而材料二说的是刘传健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意志力顽强,与本文要论证的内容无关。3.答案D(2分)D项说的是经历挫折磨难才能取得成功,与本文要论证的内容无关。其余三个选项都是说坚持不懈、不断积累才能成功,是本文论证的内容。,一、(2017济宁,1416)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0分)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刘根生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选择,影响着结局。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50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岁后主持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还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B组20142017年山东中考题组,四个小时,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求极限往往使人痛苦,但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扛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心念苍生、以苦为乐的情怀,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力量。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比如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底片却还是一张;比如习惯于守成、放弃了创新,在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装样子,有难度的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不敢干。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开始时,它会用舌尖轻轻地舔舐毛驴脚踝,接着再咬个小口吸血,毛驴浑然不觉;一只只蝙蝠接力,毛驴终于轰然倒地。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区。这种舒适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一个人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心也方有长久的安宁。,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的目标伟大。高远的目标,寄托着理想和信仰,能激励精神、催人奋进。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标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高度,他们常常自觉选择离开舒适区,艰难踏上新征程。面对生命这棵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选自人民日报2017-04-18,有删改)1.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2.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4分)3.指出第段运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一、1.答案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解析论点出现的位置一般在文章的题目、开头或结尾。本文题目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不能作为论点;开头在写完花样滑冰运动员的事例后,总结归纳出了本文的论点。2.答案首先提出分论点;然后用航天员训练的事例进行证明;再引用孟子的话加以强调;最后得出“求极限”虽使人痛苦,却促人强大的结论。解析论证思路就是作者论证的过程。第段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提出本段分论点,第二层举例论证,第三层道理论证,第四层得出结论。据此联系相关内容作答即可。3.答案(1)举例论证,连用三个“比如”列举一系列事例,有力论证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2)比喻论证,用洗照片比喻反复显摆成果,形象说明模仿自己、机械重复这一现象,进而有力论证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解析从“比如”这一标志性词语可看出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如同”这一标志性词语可看出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这一段的前两句是本段的中心句,是本段论证的中心,论证方法的使用就是为了证明这两句话。,二、(2016青岛,131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6分)微阅读时代更需阅读经典杨福成而今,“微阅读时代”已经来临。与正襟危坐捧一本经典厚书来比,微阅读的趣味性是大大增强了,鼠标一动、手机一点,浏览便捷、直观,内容简单、轻松。微阅读时代我们还需要阅读经典吗?不难发现,当今社会具有这么几个特征:人心浮、轻文化、重娱乐。这与这个社会疏远了经典,疏远了那些能够让心灵沉静下来的书籍不无关系。曾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演绎了早上四五点钟就去新华书店排队买书的风景,而现在,我们演绎了什么呢?错字病句连篇的网络小说点击率超万上亿,娱乐八卦、吃泥鳅治病的“养生秘笈”稳坐排行榜现代人的阅读已经从精神的云端跌落到低谷。微阅读正在消解崇高,远离理想,放置经典名著的书架已经成了博古架。多么浅薄的阅读时代啊!与微阅读缺乏深度、容易导致人的精神平庸化甚至低级化相比,经典则不一样,它叫人领悟,的是以德润身,以智化身,以神塑身,以“大我”行事处世。因而,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经典阅读。近年来一直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教育家朱永新先生说:“我们的精神高度由阅读高度决定,我们的价值观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当经典被束之高阁的时候,人们的思想也就荒芜了,这个社会也就浮躁了。因此,在微阅读时代,我们更需要阅读经典。(原文有改动)1.从全文看,阅读经典有哪些好处?(2分)2.解释“荒芜”一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当经典被束之高阁的时候,人们的思想也就荒芜了,这个社会也就浮躁了。3.第自然段画线句子举了七八十年代大学生排队买书的例子,有什么作用?(2分)二、1.答案阅读经典可以让心灵沉静下来;(1分)可以以德润身,以智化身,以神塑身,以“大我”行事处世。(1分)(共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解析第自然段以问句单独成段,具有领起下文的作用,可以看出下文是在论述阅读经典的作用,因此答案应该从第段起往后寻找。从第段末尾句“疏远了那些能够让心灵沉静下来的书籍不无关系”及第自然段“当经典被束之高阁的时候,人们的思想也就荒芜了,这个社会也就浮躁了”这两句话可以看出“阅读经典可以让心灵沉静下来”。另外,第段也较集中地阐释了阅读经典的作用,可以提炼出关键句“以德润身,以智化身,以大我行事处世”,也就是答案的第二点。2.答案(示例)这里指没有理想,远离崇高(或:精神平庸化甚至低级化)。(共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解析解释词语的含义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来分析。“荒芜”一词的含义可结合对现代阅读状况描述的相关段落来提炼答案,如两段,即可提炼出答案。3.答案(示例)用这个例子与现代人阅读状况对比,突出了现代人阅读的浅薄和低俗,表达了,对微阅读现状的不满。(共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解析纵观全文不难看出本文是在现代阅读与经典阅读的对比中,突出对现代阅读的否定,对经典阅读的推崇。,三、(2016烟台,182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1分)有所畏,有所不畏孔子说:“勇者不惧。”不惧的,是跌跌撞撞后的遍体鳞伤。孔子说:“君子有畏。”畏惧的,是发人深省的圣人之言。由此观之,真正的勇士,只知横冲直撞的莽夫,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却不畏惧披荆斩棘的拓荒者。勇者有所不畏,不畏迷蒙未来的不可预见性。第一只下树的猿猴是勇敢的,因为它克服了对地面未知的恐惧;第一只飞翔的始祖鸟是勇敢的,因为它消除了对蓝天遥远的恐惧。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实则是一部书写勇敢者不惧的精神史书。人类社会的产生、延续,也应以勇敢不惧的精神为先决条件。但勇敢并不意味着对一切无所畏惧。勇敢者更应拥有对正义的坚守,对至善的执念,对人类根本信仰的畏惧。历史上暴君亡国的例子数不胜数。他们自恃君主专制的封建传统,目空一切,兴土木,厚赋敛,但却忘记了“君舟民水”的金玉良言,一朝荣华在,转眼亡国君。西方伟大的哲人尼采也曾说出“我是太阳”的豪言壮语,然而,这太阳却太过耀眼,以至于刺瞎了他的双眼。尼采的无所畏惧亦是造成个人悲剧的重要原因,可见,无畏主义终将使人走上自戕之路。,真正的勇士,绝不是永没有畏惧的时刻,他们始终怀着对人间真善美的敬畏之心。鲁迅曾言:“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之所以将真正的勇士如此定义,是因为勇敢不仅意味着对死亡与黑暗的无所畏惧,更意味着对个人价值的艰难创造和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这基于对天下苍生、对人间正义的畏惧。神农氏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勇士。为了探寻医药的奥秘,他走过大江南北,尝遍百草,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心系万千黎民百姓的福祉,不畏行走的劳顿和死亡的恐惧,最终在我国医学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曼德拉,这座屹立于彩虹之上的不朽丰碑,一生坚持反对种族隔离制度,早年被南非政府逮捕入狱,身陷囹圄27载。但他没有畏惧牢房的阴冷黑暗,心中始终怀着对自由与光明的敬畏,最终终结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正如香港音乐人在写给他的歌曲中唱道:“黑色皮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当今社会,有关中学生的负面报道不时见诸报端打架斗殴、顶撞老师、违法犯罪更有甚者,因不堪沉重的学习压力而选择自杀。中学时代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应该始终将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法律的人生法则牢记于心,同时也要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艰难困苦,不轻言放弃。,圣人孔子的良训犹在耳边回响,光阴不过百代之过客,人生在世,要做就应当做真正的勇者,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毫不畏惧地踏上未知的荆棘路。1.给第段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2分)2.下列选项中与第段加点词语“君舟民水”表达的思想倾向不一致的是(2分)()A.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天下为主,君为客3.第段画线句子的作用是。(2分)4.请为第段论述的观点,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5.联系全文,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2分),三、1.答案不是而是解析根据孔子所说的两句话的含意,可知空缺处的这句话,前后两部分是并列关系,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故应填“不是而是”。2.答案C“君舟民水”是把君比喻为舟,把民比喻为水,凡事要顺民心,从民意,意思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3.答案(举例论证)从反面证明了人不能没有敬畏之心解析解答此类问题,需要了解几种常用的论证方法的特点和作用,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该画线句列举尼采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了人不能没有敬畏之心。,4.答案(示例)“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维新变法失败后放弃出走的机会,选择舍生取义,用他的鲜血唤醒沉睡的中国人。解析题干明确要求补充事实论据,第段论述的观点是“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明确了这些,那么所举的事例一定要能证明该段的论点,且最好是家喻户晓的事例,然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即可。5.答案每个人都应有对真善美等的敬畏之心,又应有不畏挫折磨难与未知的勇气。解析标题的意思是说既要有“敬畏”的,也要有“不畏惧”的,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敬畏的是真善美,不畏惧的是挫折磨难与未知的勇气。,四、(2016威海,192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谈独立思考茅盾有人问:如何能独立思考?我想:不读书者不一定就不能独立思考;然而,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和其他多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的可能的危险是: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声虫大概从没有感到有独立思考之必要。而日驰数百里的驿马虽然见多识广,也未必善于独立思考。人类的头脑,本来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这个天赋,是在生活斗争中不断碰到矛盾而又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发达起来的。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人类就不能从“蠢如鹿豕”进化到文明。,儿童知识的初开,常常模仿大人。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赞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而不是窒息独立思考的偶像。从前有些“诗礼之家”,有一套教养子女的规矩:自孩提以至成长,必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是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便是精神上失去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诗礼之家”现在没有了,我盼望这样的教养方法也和它一同地永远消逝。(有改动)1.全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2分)2.第段中的“井底之蛙”“应声虫”“日驰数百里的驿马”分别指哪种人?(3分),3.第段作者说“这真是可笑的矛盾”,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对“矛盾”的理解。(2分)4.请用一句话写出第段的主要观点。(2分)5.结合全文,请说说要成为独立思考的人需具备哪些条件。(3分),四、1.答案(共2分)对比论证(答“对比”不得分)解析本文从独立思考的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很明显是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2.答案(共3分)“井底之蛙”比喻孤陋寡闻的人,“应声虫”比喻人云亦云的人,“日驰数百里的驿马”比喻只知埋头苦干的人。(每点1分)解析通过对文章语意的理解和常见词语的意思来分析。“井底之蛙”一般就是比喻孤陋寡闻的人;“应声虫”指人云亦云的人;“日驰数百里的驿马”指虽然勤劳苦干,但是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能被人驾驭的人。3.答案(共2分)赞扬模仿自己的幼儿与批评渐臻成熟少年的矛盾。(1分)少年能够独立思考时,大人应该表扬与骂他们不肖之间的矛盾。(1分)解析原文第段中“做大人的却又骂他不肖”,这里的矛盾是大人前后反应的矛盾。4.答案(共2分)“诗礼之家”的培养方法培养不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观点正确1分,单句1分,观点不正确不得分),解析该段主要是对“诗礼之家”的培养方法的批判和否定,可以总结为:“诗礼之家”的培养方法培养不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5.答案(共3分)拥有广博的知识、民主的精神、良好的外部环境。(每点1分)解析从“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这一句可以得出两种条件:广博的知识、民主的精神。后面写“诗礼之家”“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便是精神上失去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诗礼之家现在没有了,我盼望这样的教养方法也和它一同地永远消逝”,据此可以看出培养独立思考的人还需要好的方法,即良好的外部环境。,五、(2015威海,192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读书怎样读书,在这里,是个自决的问题;我说我的,没勉强谁跟我学。第一,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第二,读得很快,而不记住。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吗?书应该记住自己。对我,最讨厌的发问是:“那个典故是哪儿的呢?”“那句话是怎么来着?”我永不回答这样的考问,即使我记得。我又不是印刷机器养的,管你这一套!读得快,因为我有时候跳过几页去。不合我的意,我就练习跳远。书要是不服气的话,来跳我呀!看侦探小说的时候,我先看最后的几页,省事。第三,读完一本书,没有批评,谁也不告诉。一告诉就糟:“嘿,你读啼笑姻缘?”要大家都不读啼笑姻缘,人家写它干吗呢?一批评就糟:“尊家这点意见?”我不惹气。读完一本书再打通儿架,不上算。我有我的爱与不爱,存在我自己心里。我爱念什么就念,有什么心得我自己知道,这是种享受,虽然显得自私一点。,再说呢,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工夫去细细分析它,所以根本便不能批评。“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这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去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因此,设若我真去批评,大概是高明不了。第四,我不读自己的书,不愿谈论自己的书。“儿子是自己的好”,我还不晓得,因为自己还没有过儿子。有个小女儿,女儿能不能代表儿子,就不得而知。“老婆是别人的好”,我也不敢加以拥护,特别是在家里。但是我准知道,书是别人的好。别人的书自然未必都好,可是至少给我一点我不知道的东西。自己的,一提都头疼!自己的书和自己的运气,好像永远是一对儿累赘。第五,哼,算了吧。(节选自老舍读书)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2.关于怎样读书,作者从哪些角度展开论述?(4分)3.作者为什么说“读完一本书,没有批评”?(3分),4.谈谈最后一段中“哼,算了吧”这句话的含意与作用。(3分),五、1.答案(2分)怎样读书,是个自决的问题解析文章的中心论点一般从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处寻找。本文的题目是个论题,通读全文,很容易就能从开头找到中心论点。2.答案(4分)读的内容(读什么)(1分)读的方法(怎么读)(1分)读书心得(1分)对书的态度(1分)解析通读全文,结合每段中心内容,进行概括。,3.答案(3分)一批评就糟,不想惹气,不愿批评;(1分)没工夫去细细分析,不能批评;(1分)由于个人喜好,批评高明不了,不便批评。(1分)解析回答本题要细细研读文章,根据题干要求可找到对应的两个段落,抓住主要意思,提取关键词,结合分数,从三方面概括即可。4.答案(3分)读书的方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1分)不必全跟着“我”学。(1分)照应开头,(1分)再一次强调“怎样读书,是个自决的问题”。解析分析段落作用,应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入手。最后一段这句话从内容上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却有言外之意,根据中心论点,就可理解此意。结构上,因为在文章最后,一般就是照应、突出中心的作用。,C组教师专用题组一、(2016潍坊,2225)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0分)清欢一千年前,苏东坡被贬黄州,曾与友人共游南山。友人以山中野菜招待,对此东坡诗兴大发:“人间有味是清欢。”想那苏东坡,虽然后半生颠沛流离,屡遭贬谪,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生追求清欢的人生真味,的确是把握住了人生的真谛。清欢,是清淡的欢快、清雅的欢愉,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悠闲自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洒脱。清欢更是一种至高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日本学者写了一本清贫思想,他建议人们采取清贫的生活方式,淡化对名利、地位、权力的追逐,追求一种内心丰盈美好的恬淡生活。美国人普兰特的简单生活认为,简单生活是“表现真实自我的有明确意义的生活”,是“丰富、健康、和谐的生活”。清贫思想也好,简单生活也罢,提倡的都是清欢。其实中国人对清欢的提倡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对弟子颜回赞不绝口:“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面对困境,别人难以忍受,颜回却乐此不疲,欢而不改,这需要多高的境界、多深的修养呀。孔子对“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颜回连叹“贤哉”,这是老师对学生的高度评价,也是古代圣贤对清欢精神的高度肯定。人生苦短,生活的表象多姿多彩,其内涵却纷繁复杂。只要尽心尽力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全然不必为烦琐之事烦恼。将自己的脚步放慢一点,放轻一点,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享受一下世间原有的简单和真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这样的快乐才是永久的快乐。但是,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经得起名利的诱惑,鸡鸣狗盗者有之,蝇营狗苟者有之,蚕食鲸吞者有之。结果如何呢?这些追名逐利者或惶惶不可终日,或“反误了卿卿性命”,君不见有多少“苍蝇”落地,又有多少“老虎”进笼?他们的人生何乐之有?提倡清欢,并不是倡导“穷欢”,不是要我们走进深山老林,拒食人间烟火;崇尚清欢,也不是推崇“清闲”,不是要我们碌碌无为,得过且过。追求清欢,要不为世俗所困,不为名利所惑;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像苏东坡那样,虽遭受打击排挤,也不忘情于山水,而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欢,人生的真味,做人的真谛,让我们用一生去追寻。(根据袁浩文章改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2.第段和第段分别使用的关于苏轼和孔子的事例,各有什么作用?(2分)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鸡鸣狗盗者有之,蝇营狗苟者有之,蚕食鲸吞者有之。4.第段主要论证了什么?是怎样论证的?(4分)一、1.答案清欢是至高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解析做题时要注意从文本中搜集总结性语句或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文章第段段末明确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2.答案使用苏轼例是为了引出中心论点,使用孔子例是为了论证中心论点。解析议论文中开篇引用事例一般是为了引出中心论点。文章中间引用事例一般是为了论证中心论点,引用孔子的例子则是为了论证“其实中国人对清欢的提倡由来已久”,从而进一步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清欢是至高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3.答案运用排比句式高度概括地写出追名逐利者的种种表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解析在修辞手法上,画线句运用了排比,明确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即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从内容上来说,集中写出了追名逐利者的种种表现。4.答案主要论证了怎样才能做到清欢。先否定错误的认识,再指出正确的做法,最后用事例论证。(先正反对比论证,再事例论证),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仔细阅读文段的基础上进行分层概括,明确作者先论证了什么,再论证了什么,最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在分析论证过程中要点出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二、(2016临沂,161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8分)读书重在选择潘裕民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曾说过:“漫无目标,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是很难精湛的。”可见,读书一定要有选择。读书要有所选择,这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也许有人会说,博览群书被古人提倡,现在我们为什么非选择不可?古时书少,很多书是以诗词、文言文的形式写下来的,言简意赅;即便是古代散文,篇幅也不是很长,博览群书比较容易。而在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书太多,各类图书让人眼花缭乱,各种读本蜂拥而至,长篇巨制铺天盖地,我们只能选择自己最想读或必须读的书来阅读。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一生读书无数。一次,他到美国访问去参观国会图书馆,图书馆的人因其藏书量大而骄傲,同去参观的人也无不为之惊叹,只有钱钟书一个人默不作声。图书馆的人问他有何观感,他忍不住笑着说:“我也充满了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这话听起来风趣,却是事实,一个人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19世纪英国作家罗斯金就说过:“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空余时间很少,因此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因此,今天我们提倡既要多读书,又要有选择意识,多读好书。毛泽东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爱读书、会读书的领导人,他早年常说:“读书要为天下奇。”他所说的“奇书”,不在择读之量,而在择读之内容与效果。毛泽东的择书,排在前三位的是哲学、马列和文史,尤其在他晚年时,仅红楼梦就阅读和收藏了20种不同版本的线装书。当然,那些与他的实践活动关系不大的书籍,他也有选择地阅读了很多。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这句鼓励人们读书的话没错,但是并不等于读任何书都是“有益”的。书是有等级的,有好坏之分。王充在自纪中讲述评价文章好坏的标准时说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他所著的论衡一书就属于“为世用者,百篇无害”的好书,至今仍为人们所珍藏。书是人类的仓库,但仓库里藏的东西不一定完全是好的,也有霉的、烂的、不合用的。所以,一个人不能随便读书。别林斯基也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如此说来,读与不读、粗读与精读,都要有所推敲。何况今天印刷术那么发达,出的书不计其数,版本也很多。比如论语一书,就有无数版本,让读者不知道读哪种好。尤其是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不同版本、译者、出版社的差别很大,一定要选名社、名翻译家的版本来读。另外,在内容、文字等方面也要有所选择,学会取舍。“尽信书不如无书。”现在的一些图书,平庸陈旧的内容较多,真知灼见较少,书中的很多观点别人早已说过,只不过是改头换面炒冷饭,如果我们捧着这样的书籍,还一本正经从头读到尾,岂不是浪费时间?(选自中国教育报2016年3月14日,有改动)1.作者认为“读书重在选择”,对于如何选择,作者提出了哪些意见?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3分)2.文章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3.下列表述与原文文意不符的一项是(2分)()A.古时书少,古人博览群书比较容易,而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图书种类繁多,长篇巨制铺天盖地,博览群书是无法做到的。B.毛泽东爱读书、会读书,他早年常说:“读书要为天下奇。”他所说的“奇书”,不仅在择读之量,而且在择读之内容与效果。,C.书是人类的仓库,但仓库里藏的东西不一定完全是好的,读不适合自己的书不但“开卷无益”,反而比不阅读的坏处还大。D.现在的一些图书,平庸陈旧的内容较多,真知灼见较少,书中的很多观点别人早已说过,捧着这样的书籍从头读到尾,就是在浪费时间。二、1.答案选择自己最想读或必须读的书来读。选择“为世用者”、适合自己的好书来读。选择名社、名翻译家的版本来读。选择内容新颖、有真知灼见、文字好的书来读。解析第段通过论述古时书少,现代书太多的问题,结尾总结出“我们只能选择自己最想读或必须读的书来阅读”;第段通过列举几位名人的事例和引用他们的话语,论述应该选,择“为世用者,百篇无害”的好书;第段论述选择“名社、名翻译家的版本来读”,另外,“在内容、文字等方面也要有所选择,学会取舍”。2.答案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列举钱钟书读书的事例,引用罗斯金的话,有理有据地论证了“既要多读书,又要有选择意识,多读好书”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解析第段中钱钟书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罗斯金的语言属于道理论证,都是为了论证“既要多读书,又要有选择意识,多读好书”的观点。最后加上公式化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答案B“不仅而且”表述的是递进关系,与原文“不在而在”表述的并列关系不符。,三、(2014菏泽,151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好做的事与把事做好何飞鹏我们经常本末倒置,当我们搞砸一件事时,我们会说这件事太难做了,所以没做好。而到底是事情难做,还是我们没做好?谁都不知道。正确的观念是:把事情做好,就算难做也好做;没把事情做好,就算好做也难做。遇到一个许久没见的部属,我关心地问:“现在在做什么?”他回答:“我现在开一间小店,可是实在很难做。”他接着反问:“何先生,你知道有什么比较好做吗?我想找一个比较好做的事。”我无言以对。我无言以对的原因是,世界上哪有好做的事,哪有轻松的事,哪有容易的事?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偏偏都这样想,每天都在找好做的事,许多人找了一辈子,什么也没找到,换得的是一生一世的蹉跎!我听过一个医生告诫下一代学医要学皮肤科,千万别当外科医生,因为美容整形当红,钱好赚又没风险,外科医生太辛苦又有风险。我还听过一对父母要小孩去当老师,不是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而是可以收补习费,且退休生活优裕而轻松。这其实都是令人伤感的说法,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拣轻松、好做的做,那辛苦的事谁来做?社会又会变得如何的急功近利?撇开社会的公益不谈,就个人的角度来看,工作趋吉避凶理所当然,但问题是一味地找寻好做的事,真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吗?我个人是不相信这个说法的,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好做的事,更不相信有容易赚的钱,更没有简单易理的生意!我不相信“好做”,我只相信“做好”。因为世界上没有好做的事,任何事只要你能把它做好,最后都会有好结果的。一个人只想找好做的事,根本是认知上的错误。用一辈子寻寻觅觅,也不可能找到,结果只会落一个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批评。寻找好做的事,是聪明人的思考,是用巧,是走捷径。选一件事,把事情做透、做好,是笨人的选择,是痴人的思考,有的是傻劲,有的是执着。“好做”的路,熙来攘往,人声鼎沸,大家都挤在一起,就算有好做的事,也早有人捷足先登。就算你有机会遇到,没一会儿,跟进的人也人满为患,一旦大家都跳进去做,好做的事也变成难做的了。,“做好”的路,参与者较少,因为笨人不多。但是因为是做好,要靠苦力、耐力,而一旦做好,别人就算闻香而来,跟进学步,也并不容易。舍“好做”,就“做好”,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成功的要素。不要再犹豫,不要再寻找,也不要再问那个笨问题:你那一行好做吗?(选自读者2014年第6期,有改动)1.本文作者是针对什么现象发表议论的?(2分)2.第段中,加点的“这”代指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3.把第段中画线句改为陈述句:与原句相比,改句削弱了的语气。(2分)4.本文三段论述问题采用结构,其中第段论述了,第段论述了。(5分)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段中“舍好做,就做好,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成功的要素”这句话的理解。(4分),三、1.答案有些人一味地寻找“好做”的事,而不把所选的事“做好”。解析根据段举出的事例可提炼出答案。2.答案医生的告诫和父母的说法。解析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多在上文出现,有的是原句,若原句不够精练可自己提炼概括。3.答案世界上没有好做的事,没有轻松的事,没有容易的事。反问解析反问句变陈述句,需去掉问号,把加强反问语气的词语去掉,在变换后的陈述句中适当的地方加一个否定词,使其与原句意思一致。4.答案总分寻找好做的事,是用巧,是走捷径,是错误的选择选一件事,靠苦力、耐力做透做好,是正确的选择解析第段与两段之间是总分关系,两段分别论述第段的观点,概括两段的观点要扣住第段的观点来说。5.答案只要勇于舍弃寻找“好做”的事,踏踏实实做好所选的事,就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成功。,解析这句话是第段的中心句,后面的文字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所以根据后面的文字提炼出这句话的意思即可。,四、(2018四川成都A卷,1012)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0分)也说颜值过去,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风度潇洒,喜欢用“一表人才”。现在,网友们又发明了一个热词:颜值。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颜值”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从未被大家忘记,“貌比潘安”的赞誉流传至今。但潘安被称赞并不单单因为他的相貌,他的德行、他的才华、他对妻子的专情才是他被后人记住的关键所在。所以,颜值高固然是优势,但仅有高颜值是远远不够的。颜值高,让人易于在社会生活中占得先机。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放眼当今世界,相貌甚至被当成了一种商品或一个消费符号。在职场、社交场以及婚恋场上,颜值高的人都比颜值低的人更加如鱼得水;而那些颜值不高的人,却不太容易在第一时间得到别人的垂青。于是,很多人吐槽说:对这个看脸的世界失望了!如果仔细研究人类发展史,颜值不高的人,对这个世界大可不必失望。就长远发展来说,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拥有德行和才华。貌因德而美。外表是皮囊,德行才是核心,若非如此,再好的相貌也没有价值。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可谓“颜值高”,但这样一位相貌出众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汉奸,至今仍遭到中国人的唾弃。德不配颜,徒有“颜值”之虚名,其“高颜值”反倒成了一个笑话。才补颜不足。颜值低是一种“先天不足”,才华却是弥补这种“不足”的营养剂。英国人戈登在他的著述中对晚清大臣曾国藩有如此描述:个子中等,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外貌并不“漂亮”,可谓“颜值不高”,但他却在大风大浪中凭借过人才华,成就一番事业,名留青史,令人敬仰。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也有流行语“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终于人品”。无论一个人如何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称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才华,然后才可能说,这个人还有“颜值”。(有删改)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3分)中心论点:,2.第自然段引用英国人戈登著述中的文字后,原稿还引用了如下资料,但作者修改文章时将其删除,请分析删除理由。(3分)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3.如果要给这篇文章换一个更生动并更能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下面哪一个选项最为恰当?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4分)A.有“值”不在“颜”高B.德才兼备,无“颜”何妨C.“颜”外之意四、1.答案颜值高固然是优势,但仅有高颜值是远远不够的才补颜不足谈“颜值”的前提是一个人拥有德行和才华解析处考查对全文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在通读全文、把握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关注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从中寻找能概括作者核心观点的语句作答即可。本文从“颜值”这一热词谈起,然后又由“貌比潘安”的例子引出文章论点,第自然段“所以”之后的句子即为文章中心论点。处考查对分论点的把握能力。借助题干信息可梳理行文思路。第自,然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就长远发展来说,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拥有德行和才华”引出下文第自然段对“德”和“才”两方面的具体论述:“貌因德而美”“才补颜不足”。据此分析可确定处应填“才补颜不足”。处考查总结能力。第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因此处扣住该段最后一句进行总结即可。2.答案曾国藩的话是自谦才华不够,不能与下文评说曾国藩外貌的文字衔接,无法论证本段“才补颜不足”的观点。,解析解答此题,首先通读第自然段,明确在本段中引用资料要证明的观点是“才补颜不足”;然后理解曾国藩原话的意思及其说明的重点曾国藩读书速度慢;最后思考这一内容能不能证明第自然段的分论点“才补颜不足”。3.答案A。紧扣话题,巧妙化用俗语,将“颜”与“值”恰当融入其中;更能体现作者意图: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颜值高,而是拥有德行和才华。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每个选项的意思,并找出其各自的侧重点;然后分别将其与文章的中心论点以及分论点进行比较,选取最符合文意、与文章中心论点最契合的一项。,五、(2017江西,182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3分)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梁衡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