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教案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367713 上传时间:2020-04-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滕王阁序-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滕王阁序-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滕王阁序-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6、滕王阁序(王勃)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3.理解文中的典故。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5.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教学过程:一.解题: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二.背景: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三.时人对王勃的评价: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四.关于骈体文: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五.朗读与预习:1.下列词语的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是:(引导学生逐段批注)A 宇文新洲之懿范 懿:yi 美好B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崇阿:a 高大的丘陵C 云销雨霁 霁:ji 天气晴朗D 逸兴遄飞 遄:chuan 迅速2.断句品韵:A 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二二式”。B 六字句的断句:(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三三式”;(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 “一五式”;(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二二二式”;(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二四式”;(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一二三式”。C.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三四式”;(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二一四式”;(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三二式”;(4).都督/阎公/之雅望“二二三式”D.四六对四六:渔舟/唱晚,响穿/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E 六四对六四: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泓/于海曲,岂乏/明时?F 主谓结构相对:雄州/雾列,俊采/星驰。G 动宾结构相对: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H 偏正结构相对: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六.讲读课文第一段:(一) 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1.豫章故郡(见注释)。2.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3.控蛮荆(见注释)。(二)补充注释:1.豫章故郡 故:旧2.地接衡庐 接:接壤3.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5.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6.千里逢迎 千里: 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7.高朋满座 高:尊贵(三)简析第一段:1.首句由名称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2.二三句写界域的广大、辖境的辽阔与地理位置。3.四五句,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4.六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为下文的“才美”过渡)5.七八九句,赞美宾主,点面结合。6.十句,自己“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问题: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7.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8.背诵本段。七.讲读第二三段:(一)典故理解:1.钟鸣鼎食之家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二)补充注释:1.青雀黄龙之轴 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2.彩彻区明 彻:普照3.雁阵惊寒 惊:被惊扰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序:时间。属:是。5.潦水尽而寒潭清 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6.烟光凝而暮山紫 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7.即冈峦之体势 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三)分析第二部分:1.第二段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2.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1.第一句: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2.第二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3.第三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4.第四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6.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问题: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明确:色彩变化之美; 远近错落之美; 上下浑成之美; 虚实相映之美。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4. 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明确: “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八.背诵23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复习13段中的典故,分析46段。教学过程:一.复习典故(略)。二.分析第四五段:(一)补充注释:1.四美具 具:具有,都有。2.而难并 并:会聚一起。3.穷睇眄于中天 穷:望尽。中:最高处。4.极娱游于暇日 极:尽情。娱游:欢乐。5.兴尽悲来 兴:兴致。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7.屈贾宜于长沙 屈:被贬谪。8.所赖君子见机 赖:依赖。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10.穷且益坚:且:反而。11.不坠青云之志 坠:抛弃。(二)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三)分析第四段内容:1.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2.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3.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4.第四句: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5.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7.第七句:是虚写,言8.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9.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10.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11.小结: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四)分析第五段内容: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老当益壮志。”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酌贪泉犹欢。”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反成自己坚定的意志。5.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问题: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明确: “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五)背诵这两段。三.分析六、七段:(一)讲解典故,了解内容。(略)(二)补充注释:1.一介书生 介:个2.等终军之弱冠 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3.有怀投笔 怀:心思。4.奉晨昏于万里 奉:侍奉。5.接孟氏之芳邻 接:结交。6.胜地不常,盛宴难再 胜:美好。再:第二次。7.兰亭已矣 已:过去。8.奉承恩于伟饯 于:在。9.是所望于群公 是:这。于:对。10.敢竭鄙怀 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三)分析内容: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三尺微命,一介书生”。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怀才不遇,知己难求。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第二句。5.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6.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四.全文内容:诗与画的统一;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这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五.写作特点:1.文笔优美,意境高远,变化有致,起伏跌宕。2.由略到详,由粗到细,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景到情。3.长于用典,语言自然隽永,妙趣天成。4.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5.善用借代、通感、夸张、婉曲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饶有滋味。第三课时一再理结构:第 一 段:扣“洪 府”, 地势雄伟、物产珍异、人才杰出、宾主尊贵。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 楼阁壮丽、山川胜景,秋景特色,流光溢彩第四、五段:扣“饯”, 宴会胜况,人生遇合借古勉今,穷且益坚第六、七段:扣“别”, 自叙遭际,谢主引宾二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 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三本文骈俪句式有何特点?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为:“仄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当然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四语言揣摩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运用:(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运用:(翻译)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运用: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7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ks5u.co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