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下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及答案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056374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4.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下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7年下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7年下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7 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中学 科目代码 302 注意事项 1 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满分为 150 分 2 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 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不予评分 一 单选题 1 提出 泛智 教育思想 探讨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的教育家是 A 兮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赞可 D 布鲁纳 答案 A 解析 夸美纽斯的著作是 大教学论 他提出了泛智教育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 切人 并详细阐述了学制和班级授课制 故正确答案为 A 2 教育人类社会共始终 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 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 的延展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 这表明教育具有 A 阶级性 B 历史性 C 永恒性 D 平等性 答案 C 解析 教育具有永恒性 只要人类存在 就存在着教育 故正确答案为 C 3 社会成员经由教育的培养 筛选和提高 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区域 社会层次 职业岗位以及科层组织之间的转换和调动 这种教育的功能是 A 社会流动功能 B 文化传递功能 C 社会改造功 D 人口控制功能 答案 A 解析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 能够在 不同的社会区域 社会层次 职业岗位 科层组织之间的转换调整和变化 以充分发 挥其个性特长 展现其智慧才能 实现其人生抱负 故正确答案为 A 4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 1762 年发表了小说体的教育名著 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 然主义教育思想 这部教育名著是 A 理想国 B 巨人传 C 教育论 D 爱弥儿 答案 D 2 解析 卢梭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主张培养 自然人 其代表作是 爱弥儿 L 故正确答案为 D 5 不同时期 地域 民族和阶层中生活的人的思想 品行 才能和习性 无不打 上历史地域 民族和阶层的烙印 表现出很大的差别 这种现象表明的影响人发 展的因素是 A 遗传因素 B 社会环境 C 教育影响 D 个体实践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不同时期 地域 民族和阶层中生活的人具有历史 地域 民 族和阶层的烙印是因为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故正确答案为 B 6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方向和内涵 的因素 A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B 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C 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 D 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 答案 C 解析 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教育目的以及教育内容的取舍 等 故本题选 C 7 李老师在教育过程中 深入了解学生 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 兴趣 爱好和 特长 引导学生扬长避短 发展个性 不断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 李老师的这种做 法适应了人身心发展的哪一特点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连续性 D 差异性 答案 D 解析 差异性是指每个人的发展优势 方向 发展速度 高度 达到的水平 往 往是千差万别的 题目中 针对学生不同发展水平 兴趣 爱好和特长 发展个性 促进自由发展体现的就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的特点 8 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 学生品德的发展也是由其内部矛盾推动的 学生品德 发展的内部矛盾是 A 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B 学习德育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C 学生品德发展的社会要求与学校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D 学生品德发展的新需要与其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答案 D 解析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学生思想心理 内部矛 盾是指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所以学生品德发展的心需要与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 矛盾 3 9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其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的特点是 A 主动性 阅读性和引导性 B 探索性 间接性和引导性 C 间接性 引导性和简捷性 D 间接性 引导性和复杂性 答案 C 解析 教学过程就其实质来说 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种形式 受认识论一般规律 的制约 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认识活动又不完全等同于人类一般的 认识活动 它有其自身的特点 即间接性 引导性 或称领导性 和简捷性 或称经济 性 10 2001 年 教育部颁布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规定 我国普通高中 阶段的课程设置方式是 A 以分科课程为主 B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C 以综合课程为主 D 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结合 答案 A 解析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教育部颁布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规定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11 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 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 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 学科目内容 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A 课程计划 B 课程标准 C 教学方案 D 教学指南 答案 B 解析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的课程理论指导下 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 以纲 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 教学实施建议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 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主要依据 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 准 12 在某个时期内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 过了这个时期 同样的刺激则影响很 小或没有影响 这个时期称为 A 关键期 B 发展期 C 转折期 D 潜伏期 答案 A 解析 人的发展的不干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 抓住 发展的关键期 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 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13 图 1 是由三个扇开和三条折现组成 但是人们会把它知觉为两个三角形和三个 圆形怏的知觉特性是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C 稳定性 4 D 恒常性 答案 A 解析 知觉的整体性指我们对客体的知觉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来补充当时 获得的感觉信息 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 个体将图片知觉为两个三角形 和三个圆形 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补充图形信息形成的 符合知觉的整体性 故正确 答案为 A 14 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12 18 岁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 强化自我主动性 B 培养勤奋感 C 建立自我同一性 D 获得亲密感 答案 C 解析 埃里克森认为 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 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 八个阶段 其中 12 18 岁个体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故正确答案为 C 15 下列教师课堂行为中 体现教师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的是 A 对教学重点在语音语调上予以强调 B 发现个别学生上课走神时 立即点名批评 C 讲课前公布学生成绩 D 用彩色粉笔把黑板边缘装饰得格外醒目 答案 A 解析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 是没有预定目的 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强烈的 变化的刺激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教师对重点知识在语音 语 调上运用强烈的 变化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使学生注意到教学重点 属于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 而用彩色粉笔把黑板边缘装饰得格外醒目 可以吸引学 生的无意注意 但容易使学生注意黑板边缘 而不是知识本身 不属于正确运用无 意注意规律 故正确答案为 A 16 地理老师教学生记忆 乞力马扎罗山 时 为方便学生记忆 将之戏称为 骑着马 打着锣 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 复述策略 B 精细加工策略 C 组织策略 D 元认知策略 答案 B 解析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 新信息意乂的深层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 新信息与 其他信息建立的联系越多 就越容易记忆 对于缺乏内在联系或意义的材料 可以 采用人为添加意乂的方式 题干中地理老师为教学生记忆 乞力马扎罗山 将之 称为 骑着马打着锣是对缺乏意义的材料人为添加意义 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故 正确答案为 B 17 英语老师先教学生蔬菜 水果 肉的英文单词 再教羊肉 猪肉 牛肉 胡萝 卜 辣椒 西红柿 芒果 木瓜 香蕉等英文单词 并要求学生把后者放入到 前者的类中 这种只是学习属于 A 下位学习 B 上位学习 5 C 组合学习 D 并列学习 答案 A 解析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 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 的某一部分 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题干中英语老师先让学生学习上层概念 后 学习下层概念 再要求学生把新学习的下层概念纳入到原有上层概念中 属于下 位学习 故正确答案为 A 18 当解出一道困惑自己许久的难题时 小明感到无比兴奋 激动 心理学将小 明此时的情感体验称为 A 道德感 B 理智感 C 美感 D 幸福感 答案 B 解析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主要表现为好奇心 求知欲 质疑感和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等 例如 人对新异事物会产生兴趣和好 奇心 对不认识的事物会有新奇感和疑虑感 在解决疑难可题时 就会产生喜悦的 情感 遇到问题尚未解决时 会产生疑虑的情感 对科学真理的热爱 坚信等 对 谬误和偏见的蔑视等 都属于理智感的范畴 题干中小明的情感体验属于理智感 故正确答案为 B 19 小东每次锁门离家后 明知已锁过门 但总是怀疑门没锁上 非要返回检查才安 心他的这种行为表现属于 A 强迫恐惧 B 强迫焦虑 C 强迫观念 D 强迫行为 答案 D 解析 强迫性障碍又称强迫症 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 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为缓解强迫观念引起的焦虑 而服从性的从事该行为 题干中学生表现为强迫行为 属于强迫性行为 故正确 答案为 D 20 在小组讨论中 关于什么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 同学们有下列四种不同的 看法 其中正确的是 A 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 B 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 C 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D 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答案 D 解析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 道德意义的活动 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经过不断练习 养成道德习惯 道德习 惯可以使人的道德行为达到自动化 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可以使学生在不同情 境中也能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 因此 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是形成良好的道 德习惯 故正确答案为 D 6 21 21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时 通常会不由自主地将眼光停留 在那些优秀的学生身上 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A 从众反映 B 木桶效应 C 期待效应 D 投射效应 答案 C 解析 期望效应又叫 皮格马利翁效应 也叫 罗森尔塔效应 是指如果教师 喜爱某些学生 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 经过一段时间 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 爱护和鼓励 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 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 学生更加 自尊 自信 自爱 自强 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 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 所期望的进步 相反 那些受到老师忽视 歧视的学生 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 举止 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 偏心 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 对待自己的学 习 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 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 最后沦为社会的 不良分子 题干所述为期待效应 故正确答案为 C 二 辨析题 22 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 解析 此观点错误 1 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的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提高 的过程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 善恶的认识和评价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 德观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道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道德意 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标志 2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 提高道德认识 陶冶道德情感 锻炼品德意 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 以行为终结 但由于社会生 活的复杂性 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 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 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开端 3 作为一名教师 应意识到品 德的构成要素具有多种开端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23 教学具有教育性 解析 该说法是正确的 1 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将传递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 统一 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2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思想品 德水平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 统防止两种极端倾向 3 作为一名教师 在教学中不仅应传递科学知识 还要贯穿思想品德教育 将知识 和思想品德结合起来 24 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解析 此观点错误 7 1 记忆的三级模型包括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指信息一次 呈现后 保持时间大约在 20 秒左右 最多不超过 1 分钟的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保 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 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 2 在短时记忆中 信息的保持时间是有限的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加以复述 便可以进入长时记忆 得以继续保存 如果它们得不到复述 就会很快消失掉 因 此 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复述 3 作为一名教师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重要的知识进行复述 使得重要知识从 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 得到长期保存 4 综上所述 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复述而不是想象 题干观点错误 25 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解析 此观点错误 1 强化有正负之分 负强化通过终止不愉快的刺激增强行为反应的概率 惩罚 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 呈现一个厌恶刺激 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 的过程 2 负强化的目的是提高行为反应的概率 而惩罚的目的是消除或抑制某行为反 应 3 因此 负强化和惩罚本质并不相同 三 简答题 26 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 解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 活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主要领域包括了 1 信息技术教育 2 研究性学习 3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4 劳动与技术教育 27 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解析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包含以下方面 1 了解和研究学生 2 教导学生学好功课 3 组织班会活动 4 组织课外活动 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5 组组织学生劳动 6 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7 学生操行评定 8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28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 学习观 学生观 解析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的过 程 其结果是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或改组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它只是一种解释 一种假设 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 之外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这取决于特定 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主动建构性和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 为 学习常常需要通过与其助学者组成的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学习不是 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 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 8 收者 而是主动的意义建构者 同时 知识不可能脱离情境而存在 因此 学习应该 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相结合 3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在日常生活中和以往的 学习中 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 换 29 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解析 1 一般认为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 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2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 缺乏认识与体验 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 社会舆论或群体 气氛的压力下 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3 认同是在思想 情感 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 使自己的态度和行 为与他人相接近 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 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 行为具有一 定的自觉性 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4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 点一致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 信念融为一体 构成一个完整的 价值体系 四 材料分析题 30 某市教育局最近出台一项改革措施 审查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益 对效益高的 学校实倾斜政策 加大投资力度 市教育局先制定出以学生学业成绩 升学率等 为主要指标体系 然后依据这一指标体系 由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评估专家和学校 三方组成评估小组 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逐一进行评估 评出一定比例的高效益学 校 高效益学校评出后 由政府出面对这些学校加大投资力度 以确保有限的教育 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据市教育局有关人士称 这项措施的出台将改变以往 那种重点学校 近水楼台先得 估的结果很有可能表明不一定等于效益高的学校 一般学校也并不一定等于效益 问题 试运用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政策 评论该市教育局的这项改革措施 解析 第一 义务育指的是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 国家 学校 家庭和社会必须 予以保障的国民基础教育教育 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市出台的任 何政策和措施必须以保障义务教育的发展为前提 促进义务教育效率的体提高为 目的 第二 促进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 重点是促进义 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 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的主要 责任在政府 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该市政府在出台政策的时候要充分考 虑到学校的均衡发展 第三 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把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 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 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 节 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 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该市政策的出台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不仅仅是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标 准 我国义务育法明确規定 不得设立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 均衡分配义务教育 资源该市出台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发展需 9 要 合理分配教义务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 关乎国民素质的提升 因此 政府应加 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促进义务的健康发展 31 贾德 1908 年所做的 水下打靶 实验 是学习迁移研究的 经典实验之一 将被试 分成两组 要他们练习用标枪投中水下的靶子 在实验前 对一组讲授了光学原理 另一组不讲授 只能从尝试中获取一些经验 在开始投掷练习时 靶子置于水下 1 2 英寸处 结果 讲授过和未讲授过折射原理的被试 其成绩相同 这是由于在开始 测验中 所有被试都必须学会运用标枪 理论的说明不能代替练习 当把水下 12 英寸处的靶子移到水下 4 英寸处时两组的差异就明显地表现出来 未讲授折射原 理一组的被试不能运用水下 12 英寸处的投掷验以改进靶子位于水下 4 英寸处的 投掷练习 错误持续发生 而学过折射原理的被试 则 能迅速适应水下 4 英寸处的 学习情境 学得快 投得准 1 贾德在该实验 基础上 提出何种学习迁移理论 2 该理论的基本 观点是什么 4 分 解析 1 贾德在该实验 基础上 提出了概括化理 又称经验内化理论 2 该理论的基本 观点是 一个人只要 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概括 就可以完成从一 个情景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 他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 是因为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 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运用于后 面的学习中 对原理了解 概括得越好 迁移效果也越好 3 根据该理论 得出 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 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 提 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即在于 主体所获得经验的类化 10 4 该理论对教学的主要启示是 根据概括化理论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 的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强调基本原理 基本概念的学习与掌握 这些原理掌握的 程度越高 迁移到类似问题中的效果也就越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