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概论教案燕群.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049081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艺术概论教案燕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环境艺术概论教案燕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环境艺术概论教案燕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 案 2011 年 9 月 日 第 5 周 累计 4个教案 2 课时课题 建筑艺术的意识文化课型 新授目的要求知 识目 标 了解建筑环境艺术的概念与内容,以及建筑环境艺术空间意识、造型意识和色彩意识的文化涵义能 力目 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专业设计能力。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整合能力和思维能力。思想教育体会环境艺术文化在当代所体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公众意识和审美意识;了解中外建筑精品,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重 点难 点分 析重点:建筑艺术的空间意识、造型意识、色彩意识的概念及其重要内容。了解建筑艺术的文化含义在当代所体现的重要性。难点:中外建筑精品欣赏感受分析的能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观摩资料课件及相关图书教具、学具与实验准备 多媒体课件放映;相关资料图片;图书。组 织 教 学时间系班级缺 课 学 生 姓 名211.9 师范教育与艺术10环艺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第1节 建筑艺术的意识文化一、 空间意识空间是建筑艺术所探求的终极目标,空间具有一种潜在的视觉和运动感,空间感的创造在于体悟实与虚之间的交叉,把握空间张力。1、量感的培养:无论是建筑还是其他物体,体量是可以计算的,这种量的感觉吗,称为量感。通常量是物理的量,这里量是心理的量,不光指重量,还指视觉上的接受力。原始人的空间意识:挖掘天然洞穴;制造陶罐,垒墙筑堡;营造坟墓埋葬亲人等活动目的在于领悟到空间对其生命的保护和价值,占有征服空间,创造和利用空间。空间即是宇宙,他是无限的,但是建筑和雕塑通过具体形态来限定空间,如金字塔、天坛。开凿敦煌莫高窟、岳山大佛等等。这种立体的造型活动满足了人类占有空间的欲望。雕塑秦始皇兵马俑群、明清陵墓神道石雕体现了一种永恒的艺术,是空间的实在。古代埃及金字塔,阿蒙、卢克索神庙在沙漠中体现了巨大的威慑力量。陕西渭北平原上的皇家陵园-乾陵的地面建筑已损坏,但是石雕伫立不倒。圆明园的颓垣残壁、龙门石窟的巨大造型体现了永恒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2 、实与虚空间感的培养:空间意识是潜在的视觉、触觉和运动感。实空间即实体,虚空间是实体的扩展。虚实,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一条基本原理,而且是美学原理中的一个基本命题。虚与实互根互存,对立存在,因相辅相成而统一。就拿一个圆来说,“”的外框是可见的,实实在在,而圆框内部是空且虚的,“”的存在就是一种虚实的结合。如果没有外框,那也就没有了圆,这就叫互根互存,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正如庄子所说:“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中国艺术表现,是虚和实辩证的统一。重点在“虚”,即“虚灵的空间”。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虚灵的空间,构成中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了,是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对人类艺术的特殊贡献。若从东西方建筑美学差异谈起,会发现西方的空间美学是以建筑为中心,而以庭园包围建筑,其空间的特性是外向的;而东方的空间配置传统则常以庭园为中心,用建筑包围庭园,空间的特性是内向的。若从平面配置上来看东西方的差异,则可发现西方建筑是以神为中心,是垂直高耸发展且追求大量体、大空间的建筑形式为主,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歌德式建筑。中国的古代建筑是以人的活动需求为中心,创造人居环境,建筑有适度之量体和适度的空间,强调平面空间的设计安排,以时间为线索来组织空间之变化,通过共享空间(如庭院)与过渡空间(如廊道)的设计手法,巧妙的将建筑各个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连结成一个整体空间。许多世界知名设计师深谙其此中奥秘,日本的原光司从中国设计中得到启发,他的建筑设计空间感很强,创造了有孔理论,原广司设计的京都车站的矩形结构是独一无二的,具有里程碑意义。虽然在外观设计上别出心裁,但最精妙的地方还是在其内部。设计师将这个16层(包括地下三层)的建筑体赋予了各种功能。透过像峡谷一样的空洞,车站大楼创造了一个直通天空的人造景观。与京都的城市景观(三面环山、头顶天空)一样,车站的综合空间布局一下就使人们想起复杂的日本都市风景:垂直结构、交叉网络、空间流动以及比例不一致等。这种国家和城市特征体现在散步区、大楼梯、广场、门道等地方。京都车站,就像一个代表国际城市的主题公园,兼收了外国的设计因素:美国购物中心式的中庭、西方城市的传统公共空间以及日本的交通中心。你在车站里可以尽情享受逛街的乐趣,而且根本感觉不到这是一个车站,因为你在里面看不到火车的影子,这一点充分考虑了顾客的需求,这是首要的设计因素。在这里,顾客不仅是来花钱,更是来体验空间。原广司为其设计作了最好的解释:“简单地说,新京都车站是一个大众建筑,是一种每个人都能懂的文化。他在空间构成方面追求富有哲理的实、虚空间,试图通过开孔,将死空间转换为活空间。体现了虚空的建筑艺术。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再如中国传统园林是一种灵活多变、因势而定的非对称性布局设计,以北方北京的皇家苑囿园林及南方苏州的私家园林为代表。北京皇家园林的特点是敦实、厚重与封闭,布局较严谨,建筑多且富丽堂皇,而南方私家园林的特点是轻巧、通透与开敞,布局则较自由活泼,建筑也较为玲珑轻巧。中国园林设计中借景、对景及框景的手法都是把彼处的景物引入此处,因而都具有空间渗透的性质,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空间的层次感,正如园冶中所说的“巧于因借”,园林的妙处不仅在于迂回曲折,而且还表现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空间的变化是相当丰富的。若以空间设计元素的点线面角度,分析中国园林的设计手法会发现,动点的设计对园林来说就是园林的道路,如:园路、廊道、游廊、爬山廊等是游览路线设计的根本,而面的组织是决定园林空间的组织,空间分隔体也可以构成多维度的空间组合。这种空间设计的手法也常被空间设计师引用到现代的空间设计中,例如:设计师黄永洪就常用园林的手法设计现代的住宅空间,将传统现代化融入现代生活中,因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 在空间设计的领域中,常引用之中国园林设计手法可归纳为实与虚、高低错落、看与被看等八种重要的表现主题,其中实与虚在建筑中来说,粉墙为实,廊及门窗等孔洞为虚,虚与实既互相对立又相辅相成。是创造艺术氛围的关键所在。3、神韵感悟的培育:建筑艺术在创造空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主题的升华,让造型、材料、色彩等建筑艺术诸要素都为建筑的神韵服务。这是建筑的主旨。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例如故都北京是一座文物众多、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文物资源较为丰富,拥有6处“世遗”如故宫、天坛等,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悠远、庞杂、多难、宽厚、有力。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古代宫殿表现的含蓄统一、宁静典雅、深邃悠远而绝无奢华浮躁之气。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神韵。所以,作为建筑不应该追求形的相似,应该追求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体现传统文化的神韵。二、造型意识:造型是艺术手段,具体的建筑形态依附于建筑文化,建筑造型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底蕴,体现当时、当地、当代的民族意识形态的灵魂。1 造型与结构布局:如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技术手段,按照一定的组合手段去营造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总要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这种院落布局既满足了安全与向阳防风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的制度。当一组庭院不能满足需要时,可在主要建筑前后延伸布置多进院落,在主轴线两侧布置跨院(辅助轴线)。体现了中国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礼教宗法制度。对称的中轴线布局形成了中国建筑严整的特征。2、造型与文化:风格即民族,风格即时代特征,建筑与当时、当代的政治意识、哲学思想、审美观念和当时的科技水平息息相关。例如中国古典园林有写意山水园之称。从造景艺术创作来说,它摄取万象,塑造典型,托寓自我,通过观察、提炼,尽物态,穷事理,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以之表现自己的情思。赏景者在景的触发中引起某种情思,进而升华为一种意境,故赏景也是一种艺术再创作。这个艺术再创作,是赏景者借景物抒发感情,寄寓情思的自我表现过程,是一种精神升华,使人心性开涤,达到高一层的思想境界。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涵特征体现了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中国建筑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中国建筑的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往往动用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成一个整体形象,从空间组合到色彩装饰都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抽掉其中任何一项都会整体效果。再如欧洲建筑,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体现了非理性的手法和集中的艺术手段。3、造型与科技: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材料不断丰富。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作业内容作 业 批 改 纪 录时间系班级应交实交缺 交 作 业 学 生 姓 名作业批改问题及分析教学札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