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11个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99763193 上传时间:2022-06-01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医院11个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医医院11个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医医院11个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妇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妇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妇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第四条中医医院妇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妇科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妇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妇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妇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妇科疾病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七条中医医院应开设妇科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应设立妇科专病门诊,并开设病房及提供妇科急诊服务。第八条中医医院妇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含中医特色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妇科应设置门诊手术室、专业B超室、阴道镜室。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及妇科手术室相关规定。中医医院妇科病房应设置检查室、治疗室、手术室,并符合相关规定。有条件的可以设置中医特色治疗室(如音疗、导引、熏蒸、足浴、理疗等)。第九条中医医院妇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第十条中医医院妇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超声中药导入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熏蒸(洗)设备、超声雾化熏洗仪、电磁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超声诊断仪、宫腔镜、腹腔镜、阴道镜;有条件的三级中医医院应配备超高频电波刀等。第十一条中医医院妇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中药超声导入、外敷、灌肠、熏洗、熏蒸、针灸、雷火灸、局部用药、耳穴治疗、音疗、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腹针、砭石、刮痧、足浴等妇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三、人员队伍第十二条中医医院妇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第十三条中医医院妇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第十四条中医医院妇科医师应接受过中医妇科专门训练,掌握中医学和妇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2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妇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妇科病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第十五条中医医院妇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妇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妇科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方法、妇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妇科病(证)的诊疗专长。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危重妇科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妇科学新进展。第十六条妇科主任应具有从事中医妇科专业8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以上)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以上)其他类别执业医师担任。第十七条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三级中医医院妇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妇科,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妇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学术发展方向,指导重点项目的制定与实施。第十八条中医医院妇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妇科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妇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妇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妇科病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第十九条中医医院妇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第二十条中医医院妇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第二十一条中医医院妇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妇科病的基本知识,掌握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妇科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妇科病康复和健康指导。第二十二条中医医院妇科护士长是妇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1年以上妇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妇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2年以上妇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第二十三条中医医院妇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四、服务技术第二十四条中医医院妇科应当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第二十五条中医医院妇科应具备常见、多发妇科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应能开展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等妇科病的常规诊疗。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妇科疑难、急危重症的诊疗工作。第二十六条中医医院妇科应开展中药外敷、灌肠、熏洗、针灸、推拿、局部用药、耳穴、刮痧、穴位贴敷、拔罐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中药超声导入、音疗、熏蒸、穴位注射、砭石、钩活术、平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服务项目。第二十七条中医医院妇科应制定常见妇科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第二十八条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第二十九条中医医院妇科应当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五、环境形象第三十条中医医院妇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第三十一条中医医院妇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第三十二条中医医院妇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妇科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妇科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妇科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妇科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第三十三条中医医院妇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妇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六、附则第三十四条中医医院妇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有产科的科室参照执行。第三十五条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妇科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第三十六条民族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第三十七条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第三十八条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附件中医医院妇科常用方剂目录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2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3二至丸(医方集解)4二陈汤(和剂局方)5八正散(和剂局方)6八珍汤(正体类要)7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9大补元煎(景岳全书)10小蓟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11小营煎(景岳全书)12小柴胡汤(伤寒论)13上下相资汤(石室秘录)14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16乌药汤(兰室秘藏)17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18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19六君子汤(和剂局方)20开郁种玉汤(傅青主女科)21四乌贼骨一 茹丸(素问腹中论)22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3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24生化汤(傅青主女科)25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6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27归肾丸(景岳全书)28平胃散(和剂局方)29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30甘麦大枣汤(金贵要略)31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32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33圣愈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34左归丸(景岳全书)35右归丸(景岳全书)36玉屏风散(医方类聚)37三仁汤(温病条辨)38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39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40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41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治)42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43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44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45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4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4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48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49两地汤(傅青主女科)50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51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52完带汤(傅青主女科)53肾气丸(金匮要略)54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55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6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57苓桂术甘汤(伤寒论)58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59济生肾气丸(济生方)60保阴煎(景岳全书)61胎元饮(景岳全书)62养精种玉汤(傅青主女科)63举元煎(景岳全书)64香棱丸(济生方)65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6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6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68逍遥散(和剂局方)69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70桂枝汤(伤寒论)71胶艾汤(金匮要略)72桑菊饮(温病条辨)73真武汤(伤寒论)74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75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76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77清经散(傅青主女科)78银翘散(温病条辨)79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80温经汤(金匮要略)81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82痛泻要方(丹溪心法)83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84毓麟珠(景岳全书)85增液汤(温病条辨)86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87四神丸证治准绳88二妙散(丹溪心法)89三妙丸(医学正传)90四妙丸(成方便读)91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92金铃子散(素问病机宜保命集)93当归四逆散(伤寒论)94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95半夏厚朴汤(金金匮要略)96活络笑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97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98桃核承气汤(丹溪心法)99越鞠丸(丹溪心法)100五子衍宗丸(医宗入门)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儿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儿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儿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第四条中医医院儿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儿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儿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儿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诊疗工作有效开展。第七条中医医院儿科应开设普通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应设置急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专病门诊、中医健康咨询门诊、普通儿科病房、新生儿病室或病房、儿科ICU。第八条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应当设置候诊区(有条件的可以设置儿童活动区域)、诊室、隔离诊室、中医外治室(推拿、针刺、灸疗、贴敷治疗、药浴等)、雾化吸入室等,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根据儿童特点注意设施应该保护儿童安全。儿科病房应当设置中医外治室。第九条中医医院儿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第十条中医医院儿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中药雾化吸入仪、经络导平治疗仪、频谱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小儿吸痰器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配备儿童智能测量仪、经皮给药治疗仪、脉冲磁治疗仪等。设置病房的,应当配备儿科专用急救设备及药品等。第十一条中医医院儿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中医医院儿科开展小儿推拿、小儿针刺、小儿灸疗、中药敷胸、中药敷脐、中药熏洗等相关项目的,应当建立儿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三、人员队伍第十二条中医医院儿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第十三条中医医院儿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现象。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重点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第十四条中医医院儿科医生均应接受过中医儿科专门训练,掌握中医学和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3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儿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具备常见儿科危重症处理能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儿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病儿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第十五条中医医院儿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后,在儿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儿科常见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方法、儿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西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儿科专病或证的诊疗专长。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少见儿科病和疑难、危重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中医儿科学新进展。第十六条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应具有从事儿科专业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收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或以上)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收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或以上)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担任。第十七条执业医师人数在8人以上的中医医院儿科,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儿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为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提供决策,把握本科室的发展方向。第十八条中医医院儿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儿科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儿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儿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儿科病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第十九条中医医院儿科应当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第二十条中医医院儿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第二十一条中医医院儿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儿科病的基本知识,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儿科中医护理常规和儿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儿科病康复和健康指导,应当按医嘱执行中医儿科外治治疗。第二十二条中医医院儿科护士长是儿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第二十三条中医医院儿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四、服务技术第二十四条中医医院儿科应注重继承创新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第二十五条中医医院儿科应当具备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院应能开展儿童肺系、脾胃系等常见病证的诊疗。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疑难及急危重症的儿科病的诊疗工作。第二十六条中医医院儿科应开展雾化吸入、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穴位贴敷、耳压、熏洗、外敷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中药灌肠、平衡针、浅针、热敏灸、雷火灸等中医外治服务项目。第二十七条中医医院儿科应当制定常见儿科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第二十八条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第二十九条中医医院儿科应当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五、环境形象第三十条中医医院儿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并适合儿童特点。第三十一条中医医院儿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第三十二条中医医院儿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儿科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儿科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儿科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儿科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中医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季节及突发流行疾病的变化而及时调整。第三十三条中医医院儿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适合儿童特点的有关中医儿科历史人物、典故、漫画、卡通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内容注重突出中医科普知识。六、附则第三十四条中医医院儿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第三十五条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儿科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第三十六条民族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第三十七条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第三十八条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附件中医医院儿科常用方剂目录.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3人参乌梅汤(温病条辨4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7大定风珠(温病条辨)8大青龙汤(伤寒论)9小青龙汤(伤寒论)10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11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12五皮饮(中藏经)13五苓散(伤寒论)14实脾饮(济生方)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16小柴胡汤(伤寒论)17止嗽散(医学心悟)18定喘汤(摄生众妙方)19乌药散(小儿药证直诀)20六君子汤(世医得效方)2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22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23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24补肺阿胶汤(小儿药证直诀)25归脾汤(正体类要)26四神丸(内科摘要)27生脉散(医学启源)28白虎汤(伤寒论)29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30真武汤(伤寒论)31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32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33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34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35麦味地黄丸(寿世保元)36杞菊地黄丸(医级)37连翘败毒散(医方集解)38桂枝汤(伤寒论)39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0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41补中益气汤(脾胃论)42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43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44小蓟饮子(济生方)45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46固真汤(证治准绳)47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48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49麻黄汤(伤寒论)50炙甘草汤(伤寒论)51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52定痫丸(医学心悟)53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4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55茵陈蒿汤(伤寒论)56理中汤(伤寒论)57保元汤(博爱心鉴)58保和丸(丹溪心法)59麦门冬汤(金匮要略)60都气丸(医宗金鉴)61清金化痰汤(东病广要引统旨方)62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63健脾丸(医方集解)64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6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6大承气汤(伤寒论)67消乳丸(证治准绳)68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69涤痰汤(严氏易简归一方)70苏子降气汤(小儿药证直诀)71资生健脾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72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3桑菊饮(温病条辨)74桑螵蛸散(本草衍义)75桑白皮汤(景岳全书)7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77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78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79黄连解毒汤(肘后方)80菟丝子散(医宗必读)81银翘散(温病条辨)82麻杏石甘汤(伤寒论)8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84清营汤(温病条辨)85半夏泻心汤(伤寒论)86清热泻脾散(医宗金鉴)87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88羚角钩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89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90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91普济消毒饮(景岳全书)92温胆汤(世医得效方)93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94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5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96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97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98增液汤(温病条辨)99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10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骨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突出中医药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骨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骨伤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骨伤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第四条中医医院骨伤科是以中医药学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人体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和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临床学科,是承担骨伤科疾病诊疗服务的场所。应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第五条各级中医药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骨伤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骨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和规模、科室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骨伤科临床诊疗工作的正常运行。第七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开设独立的骨伤科门诊,并具备处理常见骨伤科急诊的能力,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骨伤科急诊、病房,病房开设两个病区及以上者,可以根据专科病种优势进行二级分科(如创伤、脊柱、关节、筋伤等二级专科)。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设有无障碍通道与辅助检查部门、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相连接,方便轮椅、平车出入,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第八条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急诊应当设置候诊区、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设置单独的手法治疗室、骨折整复室并配备必要的器材、设备。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中医医院骨伤科病房应设置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病室、抢救室、治疗室、处置室,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设置单独的手法治疗室、康复治疗室;支持区包括医生办公室、护士站、值班室、生活辅助用房、污物处理区域。第九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第十条中医医院骨伤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小夹板外固定器材、推拿手法床(椅)、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激光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小针刀设备、熏蒸(洗)设备、超声雾化熏洗仪、三维多功能牵引装置、脊柱牵引床、椎间盘复位机、远红外按摩治疗床、骨质疏松治疗仪、骨科康复设备等仪器设备。第十一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根据科室情况,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骨伤科诊疗技术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常见病、多发病及重点优势病种的诊疗规范,建立骨折整复、外固定、手法、手术、牵引、功能康复等骨伤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三、人员队伍第十二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有稳定的医师队伍,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不低于6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第十三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医师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在不同年龄段无人才断档;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第十四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医师应接受中医骨伤科专业训练,掌握中医学和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处理常见骨伤科疾病的基本能力。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骨伤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掌握骨伤科主要疾病诊疗规范和基本诊疗技能,掌握骨伤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熟悉200首方剂,重点掌握12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当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常见骨伤科疾病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当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骨伤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疾病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第十五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当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和方案,建立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在职与学历相结合、机构内与机构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中医药人员培养机制,使骨伤科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熟练运用中医药理论与方法,积极开展中医药技术在临床实践工作中的应用,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努力提高专业素质。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骨伤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医师岗位培训、专家专题讲座等形式,重点培训常见骨伤科疾病的诊断标准、主要病种的诊疗规范和基本诊疗方法、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进修、专科学习班、跟师学习、疑难会诊讨论、拜师跟师学习、参与课题研究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专业特长。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参与课题研究、跟师学习、出国考察培训等方式,重点培训少见骨伤科疾病和疑难、危重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熟悉中医骨伤科学前沿和进展。第十六条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行政管理工作,是中医骨伤科医疗质量、病人安全管理和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应具有从事中医骨伤科专业8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第十七条中医医院骨伤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5人以上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骨伤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第十八条中医医院骨伤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骨伤科专业临床工作10年以上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骨伤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骨伤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骨伤科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第十九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第二十条中医医院骨伤科护士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第二十一条中医医院骨伤科护士应熟悉中医药治疗常见骨伤科疾病的基本知识,掌握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骨伤科中医护理常规和骨伤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骨伤科疾病康复和健康指导。第二十二条中医医院骨伤科护士长是骨伤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骨伤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骨伤科专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骨伤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骨伤科专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第二十三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中医治疗率、应用中医诊疗技术、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比率、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四、服务技术第二十四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第二十五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具备常见、多发骨伤科疾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院应当能开展四肢骨折、关节脱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腰椎管狭窄症、肩关节周围炎等常见骨伤科疾病的诊疗工作;三级中医医院应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复杂骨折、复杂颈椎病及脊柱损伤、附骨痈(疽)、骨坏死、骨关节畸形、骨痿(骨质疏松症)等疑难骨伤科疾病的诊疗工作。第二十六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开展中医手法整复骨折及外固定、牵引、手法、中药、功能康复等医疗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针刀、铍针、带刃针、钩活术、松解疏通术、理疗等治疗技术。第二十七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制定常见骨伤科疾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第二十八条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第二十九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应在保持正骨手法、筋伤手法、外固定疗法、中药制剂、功能康复等现有传统特色疗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五、环境形象第三十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第三十一条中医医院骨伤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第三十二条中医医院骨伤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骨伤科疾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骨伤科疾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骨伤科疾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骨伤科疾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和治疗方法的变化而及时调整。第三十三条中医医院骨伤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骨伤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六、附则第三十四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第三十五条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骨伤科疾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第三十六条民族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第三十七条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第三十八条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附件中医医院骨伤科常用方剂目录1十灰散(十药神书)2大成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4四生丸(妇人良方)5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6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8当归补血汤(金内外伤辨惑论)9鸡鸣散(清伤科补要)10金铃子散(圣惠方)11抵当汤(伤寒论)12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13独参汤(景岳全书)14顺气活血汤(伤科大成)15复元通气散(正体类要)16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17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18桃仁承气汤(瘟疫论)19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20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21清营汤(温病条辨)22普济消毒饮(东垣十书)23犀角地黄汤(千金方)24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25黎洞丸(医宗金鉴)26七厘散(良方集腋)27八厘散(医宗金鉴)28生血补髓汤(伤科补要)29正骨紫金丹(医宗金鉴)30壮筋养血汤(伤科补要)31壮筋续骨丹(伤科大成)32补筋丸(医宗金鉴)33和营止痛汤(伤科补要)34接骨紫金丹(杂病源流犀烛)35舒筋活血汤(伤科补要)36蠲痹汤(百一选方)37八珍汤(正体类要)38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39三痹汤(妇人良方)40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1大活络丹(兰台轨范引宋圣济总录)42大红丸(仙授理伤续断秘方)43大补阴丸(丹溪心法)44乌头汤(金匮要略)45五加皮汤(医宗金鉴)4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7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48归脾汤(济生方)49左归丸(景岳全书)50右归丸(景岳全书)5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52防风根汤(杂病源流犀烛)53补中益气汤(东垣十书)54补肾壮筋汤(伤科补要)55补肾活血汤(伤科大成)56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57健步虎潜丸(伤科补要)58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59太乙膏(外科正宗)60生肌玉红膏(外科正宗)61四黄膏(证治准绳)62四生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3陀僧膏(伤科补要)64金黄膏(医宗金鉴)65定痛膏(疡医准绳)66乌龙膏(伤科补要)67象皮膏(伤科补要)68八仙逍遥散(医宗金鉴)69万灵膏(医宗金鉴)70海桐皮汤(医宗金鉴)71散瘀和伤汤(医宗金鉴)72圣愈汤(清伤科汇纂)73五神汤(洞天奥旨)74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75归灵内托散(医宗金鉴)76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77神功内托散(外科正宗)78透脓散(外科正宗)79清热地黄汤(幼科直言)80搜风解毒汤(医宗金鉴)81丁桂散(外科传薪集)82九一丹(医宗金鉴)83八宝丹(疡医大全)84千金散(中医外科学)85白降丹(医宗金鉴)86玉露油膏(药蔹启秘)87回阳玉龙膏(外科正宗)88冲和散(外科正宗)89阳和解凝膏(外科全生集)90阳毒内消散(药蔹启秘)91红灵丹(中医外科学)92金黄散(医宗金鉴)93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4小金丹(外科全生集)95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96先天大造丸(外科正宗)97清骨散(证治准绳)98三品一条枪(外科正宗)99桂麝散(药蔹启秘)100白虎汤(伤寒论)101白虎桂枝汤(金匮要略)102防风汤(宣明论方)103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104宣痹汤(温病条辨)105除湿蠲痛汤(证治准绳)106犀角散(备急千金要方)107薏苡仁汤(类证治裁)108大黄蛰虫丸(金匮要略)109五痿汤(医学心悟)110甘露消毒丹(温病条辨)111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11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13虎潜丸(丹溪心法)114牵正散(杨氏家藏方)115清燥救肺汤(医门法津)116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117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118荆防败毒散(医宗金鉴)119调元肾气丸(外科正宗)120犀黄丸(外科全生集)中医医院肿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肿瘤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肿瘤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肿瘤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肿瘤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第四条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在肿瘤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肿瘤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肿瘤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肿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肿瘤诊疗工作的开展。第七条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开设专业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应开设病房(原则上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总床位数的3%),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可以开设病房。第八条中医医院肿瘤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安全防护及医院感染管理要求。第九条中医医院肿瘤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第十条中医医院肿瘤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中药离子导入仪、电针治疗仪、微波热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配备射频治疗仪、介入治疗设备、体腔热灌注治疗仪等设备。第十一条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根据本科室情况,制定中医特色治疗(如外治及非药物治疗)等肿瘤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三、人员队伍第十二条中医医院肿瘤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第十三条中医医院肿瘤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对于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第十四条中医医院肿瘤科医生应接受过规范化中医肿瘤专科训练,掌握中医肿瘤学和肿瘤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3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肿瘤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证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疑难肿瘤的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做出最终决策的能力。第十五条中医医院肿瘤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