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数的概念教案》word版

上传人:nu****n 文档编号:99493856 上传时间:2022-06-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数的概念教案》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导数的概念教案》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导数的概念教案》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教案2012 2013 学年度第一学期开课系部 公共课部 课程名称 高等数学 授课班级 汽制1203班、电商1202班 任课教师 李海霞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教案(理论教学首页)章 节名 称第二章第一节(导数的概念)装 订 线授 课安 排授 课时 数2授 课时 间第十一周授 课方 法启发、讲授授 课 教 具多媒体教室、课件教 学目 的1、 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利用定义求导数的方法。2、 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物理意义,学会求曲线的切线、法线方程。3、了解可导与连续的关系。教 学重 点1、导数的概念。2、应用导数的定义求部分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 3、掌握求曲线上过某点的切线、法线方程。教 学难 点1、导数的概念及几何意义。2、会用导数的定义求函数的导数。2.1 导数的概念一本章及本节内容剖析导数是微积分的重要部分,是从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的需要中产生的;同时,又促进了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它不但在天文、物理、工程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日常生活及经济领域也日渐显示出其重要的功能。本章主要介绍初等函数以及隐函数,含参数函数的求导问题,下一章主要就是导数的应用。本节内容分了四部分,一是非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二是过曲线上一点的切线的斜率;三是导数的定义;四是导数的几何意义。学习切线的斜率与瞬时速度是为了引出导数的概念,介绍导数的几何意义,是为了加深对导数概念的理解。进行导数概念教学时还应该看到,通过若干个特殊时刻的瞬时速度过渡到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从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极限是瞬时速度过渡到函数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是瞬时变化率。再由一般曲线任意一点的切线斜率定义,由割线的斜率取极限得到切线的斜率。进而引出导数的概念。装 订 线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教案(附页)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通过导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掌握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2、提高类比归纳、抽象概括、联系与转化的思维能力。3、在探索“平均变化率”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严谨与理性,感受数学中的美感,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爱,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4、接受用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处理数学问题的积极态度。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8分钟)【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播放一段视频林跃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10米跳台夺冠的视频。(1分钟)【教师提问】假如在比赛过程中,林跃相对水面的高度h(m)与起跳后的时间t(s)存在这样一个函数关系:.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 时刻时林跃的瞬时速度是多少?【学生活动】通过讨论,找到突破口:要求瞬时速度,就是通过研究时它附近的平均速度变化,如图(1)。【教师提问】所谓的时的附近的平均速度速度又要怎么刻画呢?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有什么关系呢?【教师总结】先求出时刻到时刻的平均速度,那么瞬时速度可以用平均速度来约等于,当时间变化量越小时,平均速度就越接近于瞬时速度,于是我们得到。(2)曲线的切线斜率(5分钟)(1)为什么求曲线的切线的历史原因,17世纪数学家遇到的三类问题。(2)任意曲线在任意一点的切线定义:割线的极限位置即为切线位置。装 订 线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教案(附页)【教师提问】那么点的切线斜率,按照切线的定义怎么求呢?如下图(2)。【学生活动】学生按照上述例子瞬时速度的总结,讨论归纳出点切线斜率。即:割线的斜率为平均变化率,当自变量的该变量趋于零时的平均变化率即为点的瞬时速度。设;割线的斜率,点切线斜率: 2.导入新课(1)导数的定义(20分钟)【教师总结】教师根据以上两种情形总结出导数的详细定义,定义 设函数在点的某个领域内有定义,当自变量从变到时,函数的增量,函数的增量和自变量的增量比值称为函数的平均变化率。当时,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如果存在,则称此极限值为在处的导数。可用下列记号表示【教师提问】从导数的定义总结出,用定义求在点处导数的步骤是什么呢?【提问学生】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总结出用定义求函数在某点导数步骤: 求函数的增量 求平均变化率 取极限,得导数。 【典型例题,深刻体会】例 用定义求函数的导数。【教师提问】通过以上的例子总结常见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学生活动】学生通过教师讲解,总结公式如下:特别地,(2)导数的几何意义(5分钟)表示曲线在点处的切线的斜率(如图(2),即特别地:曲线在点处切线的方程为:曲线在点处法线的方程为:【典型例题】求等边双曲线在点处的切线的斜率,并求出该点处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3)可导与连续(3分钟)定理 函数可导必定连续,但是连续不一定可导。【典型例题】讨论函数在处的连续性与可导性。3本节课内容小结(2分钟)导数的实质: 增量比的极限;导数的几何意义: 切线的斜率;函数可导一定连续,但连续不一定可导;求导数最基本的方法: 由定义求导数.装 订 线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教案(附页)4布置作业(1分钟)习题2.1 3(2);6;7(3) 5.作业要求(1分钟)要求每周交一次作业,每周上课之前交到学习委员,作业写清题号,要认真自己完成,按照作业的完成情况分成三个情况予以平时分。四教学参考资料1高职数学教程 张国勇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职高等数学基础 汪志锋 安徽大学出版社 五教学后记一.本节课是微积分导数部分的第一节课,重在让学生理解导数的定义,适应高等数学快节奏的思维方式。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导数的概念,以及记住几个可以用定义求的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从与学生的眼神交流和提问来看,学生掌握了重点,教学目标完成的较好。三.本节课总体是理论课的教学但是结合物理实例和历史一些数学知识,总体学生比较有兴趣,接受情况较好。四.电商专业的学生由于女生较多,故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的例题应该再加深难度,由易到难。照顾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水平。如是为了弥补这个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就注意满足各个接受层次的学生。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教案(理论教学首页)章 节名 称第二章第二节(导数基本公式与求导法则)装 订 线授 课安 排授 课时 数2授 课时 间第十二周授 课方 法启发、讲授授 课 教 具课件教 学目 的1、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2、熟练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3、能利用给出的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求简单函数的导数;4、掌握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5、了解反函数的求导法则。教 学重 点1、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2、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3、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教 学难 点1、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2、反函数的求导法则。2.2 导数基本公式与求导法则一本节内容剖析在上节课中已经利用导数的定义求出了部分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本节直接给出了导数的运算法则,因为高职高专的学生不要求根据导数定义推导这些公式和法则,只要求能够利用他们能求简单函数的导数即可。在教学中,适量的联系对于熟悉公式和法则的运用是必要的,但应避免过量的形式化的运算联系。二、教学方法和手段1、回顾公式、寻找技巧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3、成果展示,汇报交流装 订 线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教案(附页)三、教学过程1、回顾上节课内容(3分钟)【学生活动】请学生到黑板默写公式,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成果。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函数导数2、新内容讲授(35分钟)【教师活动】教师直接给出求导法则,并分析导数运算法则的速记方法。(1)函数的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导数运算法则123 (c为常数)典例讲解:例1 ,求及。装 订 线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教案(附页)例2 ,求。例3 已知,求.同理:.【学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到黑板实际演练。(2)复合函数求导法则【教师活动】教师先跟学生一起回顾复合函数的定义。复合函数:.例如:.【教师活动】教师直接给出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复合函数的导数和函数和的导数间的关系为,即对的导数等于对的导数与对的导数的乘积若,则【教师活动】教师给出运算法则的典例讲解。例1 ,求.例2 ,求.例3 ,求.【教师总结】求复合函数的导数,关键在于搞清楚复合函数的结构,明确复合次数,由外层向内层逐层求导,直到关于自变量求导,同时应注意不能遗漏求导环节并及时化简计算结果【学生活动】学生实际操作练习:装 订 线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教案(附页)(3)反函数求导法则定理 如果单调连续函数在点处可导,而且,那么它的反函数在对应的点处可导,且有或或例 求下列函数的导数。(1)(2).答案 ,。类似地,有 ,。3本节课内容小结(5分钟)1根据导数的定义和求导法则,推出了所有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即建立了和差积商求导法则,反函数求导法则,这样就解决了初等函数的求导问题。2 对复合函数求导,注意分析函数结构,“由表及里,逐层求导”,教学中可采取两步走:第一步,写出中间变量,将复合函数分解为基本初等函数或由基本初等函数经过四则运算所得到的关系式,再应用法则求导.第二步,中间变量在每一步求导过程中体现,由表及里,逐层求导.4布置作业(2分钟)P48 2(2)(4)(8);3(1)(7)(10);4(1)(5)四教学参考资料1高等数学 柳重湛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应用数学与数学文化 康永强 高等教育出版社装 订 线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教案(附页)五教学后记一本节课由于主要是数学公式的教授,而且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有所接触,故教学目标完成的较好。二由于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故从课堂的表现来看,学生虽然很好的接受了数学公式,但是运用起来还是比较生疏,故有待加强巩固。三这章内容从整体上看,没有太多理解的内容,主要是操练,于是从下节课开始应多给学生上黑板实际练习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