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复习说课稿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7083827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现象复习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声现象复习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声现象复习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一、第一章声现象组内决定由我上复习课。接到任务以后:1 首先按自己的思路给出基本复习思路。然而觉得没有什么新 意。原因是:声现象内容简单,学生不太重视,提不起学生的复习的 激情。2 于是,请教毛老师,毛老师说:前一年卓老师上这节课,卓 老师几乎什么都没讲,学生都会。是呀,声现象在中考中只占 2-3 分的题,确实内容非常简单。3 上网查阅大量资料( 10 个课件, 12 个学案)。没有哪一个资 料是我特别看重的。二、于是我迷惑了,我不知该怎么复习这第一节课了 .1. 内容简单,我如何让学生非常有兴趣的复习好这一章呢?2. 作为复习课,我该给学生强调些什么呢?三、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1. 让学生亲身体会到: 作为第一轮复习, 一定要抓住课本。 将课 本吃透,才是目的。2 、夯实与声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 培养归纳、分析、 总结的思维能力。四、具体操作方法1将学案发给学生提前做。学生发现:内容感觉很熟悉,但是好 像又忘了。从而告诉学生一定要将课本带来, 第一轮复习要紧扣课本, 熟练掌握基本的知识点。2、探究性实验贯穿初中物理的始终,既然声现象内容简单,所以可以将探究性实验能力的的培养作为复习本章的重点。 从而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并且内容融入题中,是学生觉得复习有兴趣五、上课组内全体老师听课六、评课张校长,黄组长,于组长等老师都做了点评。七、反思自我感觉良好,点评也很亲切。所以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是“上好复习课的关键”声现象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 )查漏补缺,将本章知识形成知识体系。(2 )强化与声相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析。(3)进一步夯实与声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培养归纳、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加强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上面三图说明什么? a b图1图2图3图4图52图1图2图3说明什么? 3如图2所示,小明同学邀请他的同学帮忙,一起完成了几个声学的小实验:(1 )图a中小明用细绳将衣架悬挂在空中,请他的同伴用笔敲击衣架后,听到了响声,这 一现象可以说明 。(2)图b中小明把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重复上面的操作,明显发现响声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又说明 。接着他的同伴用笔又敲击衣架后, 立刻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 结果发现几乎听不到声音了, 这是由 于。4如图3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将瓶内的空气抽出,比较声音的变化? 分析变化的原因? 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5如图4小铃铛拴在橡皮塞上,用橡皮塞塞紧烧瓶,然后摇动烧瓶,听听铃铛的响声接着取下橡皮塞,向烧瓶中加少量的水,给烧瓶加热,待水沸腾后迅速塞紧橡皮塞,冷却后摇动烧瓶,发现铃声明显变弱,请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进一步推理能得到怎样的结论? 6小明为了通过实验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一结论,如图5在玻璃罩内放置点燃的蜡烛和正在发声的手机,他认为蜡烛熄灭后,铃声会明显减弱,由此利用前面分析问题的 方法,可以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结论。请你对小明的做法作出评价: 7有一段长钢管里面盛有水,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 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8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早、晚)(当时空气15C)。9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是 1531m/s,轮船上的超声波探测器在发出 信号3s后接收到回声,求海水的深度?10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弓I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4)信息1 :据说,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后,为了 “聆听”语写的乐曲,用硬捧 的一端抵住琴板,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就这样语写了不少传世之作.信息2 :有经验的土著居民在打猎时,经常伏身贴地,他能听到一般人站立时不易 觉察的动静,并且能及早发现猎物.请综合1、2所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声音传播的特点()A. 只有固体才能传声B固体能将声音放大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空气中更快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二:声音的特征1 “引吭高歌”中的高指: “低声细语”中的低指: 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 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期中“高” “低”指2. 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 这个探究目的的是()用尢吹一粗緬醫.用貫声曲吝又悴魅 木邇旳*水向水花 两威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 打鼓面,观察纸屑D3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B.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C. 不同的乐器同时演奏相同的乐曲,具有相同的音色D.使用MP3时,调节音量按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4小明自己制做了一个哨子,如图所示,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制成一个 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 耳的哨音。这哨音是由于管内空气柱 产生的。上下拉动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5如图所示,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的水量,用棒敲击瓶子时, 可发出不同音高。那么发声体是 ,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的瓶子是。A3D.音色6音乐会上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也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依据()A. 音调B.音色C.响度D.频率7吉他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A.振幅B.响度C.音调8请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认真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学习声音之后,小明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二胡、琵琶等弦 乐器为什么能演奏出不同音调?在认真观察弦乐器之后,他们提 出了这样几种猜想: 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长短有关;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松紧有 关; 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粗细有关.为了研究猜想是否正确?小明等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将一根胡琴弦的一端绕结在桌子的腿上,另一端绕过桌边的小滑轮,挂上几个砝码,使它在桌面上拉紧,并用 A、B两个三角形柱状小木块将弦支起.用一把塑料尺弹拨 弦的中部,就可以听见弦发出的声音然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A、B间的距离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 A、B间的距离越长,音调越低.小明他们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弦乐器的音调跟弦长短之间的关系:(1 )小明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同一根弦,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A、B之间的距离所运用的一(2 )小明实验过程中,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改变种研究方法是.(3) 小提琴演员演奏时,手指要在弦上不停地移动,这样做的作用是什么?(4) 如何研究猜想 ,你打算怎样设计实验?9如图,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 形。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是 图和 _图;响度相同的是_ _图和图。10 一个声源2min内振动了 720次,它的频率为是 Hz,人耳 (能/不能)听到该声音;小明同学练声时,发出声音的频率是200Hz,则他的声带每秒钟振动 次。三、人耳听不见的声音1在下列设备中,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A、验钞机B 、微波炉 C 、电视遥控器D 、潜艇上的声呐系统2阅读下列三篇短文,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A. 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 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B. 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再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 跟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出简单的曲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原理。C. 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使人丧生。(1 )请你将上面短文 A、B中和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 、(2) 文中的“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3) 从短文C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在 左右,声具有。3、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1912年一艘名叫“泰坦尼克号”的大游轮,因为跟冰山相撞而沉没的悲剧。 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 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声音传播规律制成的探测 装置,把这种探测装置安装在船上,利用它能较早地发现冰山或暗礁的存在。(1)这种装置的名称叫 ,为使它发出的声音有更好的回收效果,最好用声波。(2 )这种装置 (能/不能)用来进行月球等太空的探测,因为。四综合1小明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 他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 声部位到底在哪里?下面是小明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 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请回答:小明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 。2从实验和可得出的结论是 。3 “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 2如图是吸音壁的楔形物体,当声波到达楔形物体时,反射的声波钻进楔形物体的缝中,不再反 射回来,声波就大大地被吸收了 ,根据上述现象,你能说出如果把许多缝衣针捆成一束 ,以电筒光照向针尖,会看到怎样的现象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