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复习提纲汇总(高二文科)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95636138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生活复习提纲汇总(高二文科)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文化生活复习提纲汇总(高二文科)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文化生活复习提纲汇总(高二文科)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一体味文化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文化存在差异性)。2文化的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3文化的特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4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静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动态)5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二文化与经济、政治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在经济的基础上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指不同性质),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注意: 1、承认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又要看到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也就是说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不能简单的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或附属品。2、文化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不同性质的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注意:并非所有文化都能促进社会发展。)(2)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融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使得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2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1)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感受文化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它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二、文化塑造人生文化塑造人生,这里的“文化”是指先进文化、优秀文化。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的文化作品,能够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提升。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的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的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注意:1、文化对人的影响必须要有一定的途径,因此,在发展社会中必须加强文化环境、文化场馆的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2、在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时一般要从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和优秀文化塑造人生这几个方面来回答。3、文化对人影响具有双重性,不能说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有益的促进。4、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但并不是说“只要处于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因为文化影响即使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要应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自觉抵制各种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5、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但不能理解为“永恒不变”。6、要能够综合运用本单元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软实力与当代国际竞争、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等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一文化具有多样性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含义: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2.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 (1)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到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文化遗址对于还原和客观评价历史具有史实证据的价值。3. 理解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文化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2)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个性(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4尊重文化的多样性(1)原因:重要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2)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3)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共处,注意:1、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不只是体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只是以它们为主。2、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文化:(1)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2)尊重民族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1文化传播(1)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2)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3)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被称为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传媒的主要手段。2.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1)意义:一方面,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2)正确态度: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注意:1、 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手段;2、 新的传媒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不同的传播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文化的传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传统文化的继承1传统文化的含义: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2. 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1)传统习俗风尚、礼节、习惯,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2)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3)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3. 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我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例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佳节倍思亲;大陆与台湾同祖、同根、同源)(3)继承性: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4. 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与时俱进),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5. 如何正确继承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注意:1、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中华文化的特点不能相混淆: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3、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不能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否则会犯“守旧主义”或“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1、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1)继承与发展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因素;(2)社会制度的更替;(3)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4)思想运动;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5)教育;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注意:1、 继承不是原封不动的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2、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并要克服错误倾向。第五课 文化创新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3文化创新的作用(意义):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 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5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注意:1、结合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和作用分析为什么需要文化创新。2、能够提炼出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3、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而不单是文艺工作者。二、文化创新的途径1.根本途径(实践):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基本途径:(1)文化创新既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3.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注意:1、能够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结合材料来分析怎样进行文化创新。2、能够区分四种错误倾向。三、建设学习型社会1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2. 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与其他民族的古老文化相比较,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2)史书典籍。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1)文学艺术: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中华文学艺术的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2)科学技术:重要性: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2.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1)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2)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华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3)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1)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2)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5. 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源泉。注意:1、 自然环境是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汉字记载、史书典籍保存;文化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包容性。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二、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 重要性: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2新时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面对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机至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三、新时期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心骨”的作用。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4.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5.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6.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使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注意: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多种选择。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许多可喜的变化。(表现)满足文化需求,充实精神生活;灵活表现方式,传播文化知识;接受正确观念,提高道德素质;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2)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结果)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表现)生产、销售品味低下的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逸事;(3)应对策略:加强管理、正确引导。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1)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大从文化需要特点: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原因: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富精神文化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期盼。态度: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包括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2)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1我们的文化生活中依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污染环境,危害社会。 (1)落后文化含义:指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表现:通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正确态度: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2)腐朽文化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处理方法: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3)现阶段依然存在的原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2如何应对(1)个人:提高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2)国家:奏响主旋律,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地位: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作用: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要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2)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原因: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要求:a.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b. 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c. 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注意: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2、 要理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内涵和表现。(教材P98)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2.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要求: (1)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注意:1、 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障、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不竭的精神动力。2、 从内容上看,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分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3、 要注意区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重要性: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2.内涵:核心:为人民服务;原则:集体主义。 3.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2)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内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原因: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b.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怎样建设:a.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b. 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 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d. 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3)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重要性:全民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基本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措施:a.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b.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二、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1. 含义:(1) 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2)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2. 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3. 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4.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1)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形成正确的“三观”,学习科学理论,树立崇高理想)。(3)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综合探究 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全体人民的广泛参与,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