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尤工隶书”的历史记载并无谬误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93994982 上传时间:2022-05-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褚遂良“尤工隶书”的历史记载并无谬误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褚遂良“尤工隶书”的历史记载并无谬误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褚遂良“尤工隶书”的历史记载并无谬误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褚遂良“尤工隶书”的历史记载并无谬误摘要: 唐人及稍后文献载书法家褚遂良“尤工隶书”并无不妥,唐时“隶书”就是今天“楷书”之意,而唐时“八分”才专指今天的“隶书”。 真、 隶密切的亲缘关系是唐时二者意同的决定性因素。关键词:褚遂良;隶书;楷书;八分唐人张怀书断记述褚遂良“真书甚得其(王羲之)媚趣隶、行入妙”。五代晋刘?d旧唐书卷八十褚遂良传亦载“遂良博涉文史, 尤工隶书”。 书法2002 年第 12 期发表署名张志攀的文章 旧唐书记褚遂良“尤工隶书”有误 ,认为上述两处文献记载有误, 褚遂良不是“尤工隶书”而是“尤工楷书”。 张文此处犯的是常识性错误。唐王朝通常将隶书、真书、楷书、正书并举,其意一。即是说,“尤工隶书”其实就是“尤工楷书”之意。 褚遂良“尤工隶书”的历史记载并无 谬误。唐人韦荣宗论书法各体特点及其执笔法时说: “论正书、 行、 草, 则曰真书小密, 执宜近头; 行书宽纵,执宜小远; 草书流逸, 执宜更远。 ” 唐人张敬玄称: “楷书把笔,妙在虚掌运腕。”“其初学书,先学真书,此不失节也。”(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之唐人论书 )这里正书、真书、楷书意同。唐孙过庭书谱云:“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二美,而逸少兼之。 ”钟繇、 张芝分别是公认的历史上最早的楷书大家、草书大家,王羲之学钟、张使其楷书与草书成就斐然亦是不争的史实。 如姜夔 续书谱 ?真书 即说: “古今真书之神妙, 无出钟元常, 其次则王逸少。 ”钟繇真书代表作 尚书宣示帖 , 王羲之真书代表作 乐毅论 , 二者书风一脉相承, 卓尔不群。 故孙过庭所说的“隶书”无疑就是“真书”。这个意思孙过庭在书谱 另一处说得更明白:“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 一体,以致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 使转纵横。”显然此处隶、真为同一意。唐人隶、真并举,以“隶”称“真”,从张怀本人的其 他书论中亦可明见。其六体书论就明确说:“隶书 者,程邈造也。字皆真正,曰真书,大率真书如立, 行书如行,草书如走,其于举趣盖有殊焉。”到元时, 隶书早已专指八分,但仍有人将楷书称作“今隶”。如 元人刘有定注时人郑杓书论衍极就多处用“今隶” 指代楷书。就是今天,人们还常常将楷书叫做“今隶”。今天人们所理解的结体扁平、蚕头燕尾的隶书,唐人称为“八分”、“分书”张怀六体书论所分六体, 即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和草书。“八分者, 王次仲造也。点画发动,体骨雄异,作威投戟,腾气 扬波,贵逸尚奇,探灵索妙。”其书断卷上更是将 书法细分为十体,分别为:古文、大篆、籀文、小篆、 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和草书。对此十体, 张怀逐一细审之,为我们提供了唐人对书体的认识与 研究情况。张怀两处言及书体,均将八分和隶书分而 述之,显然二者有别。在这里八分和隶书的关系,犹 如章草和草书(今草)的关系,均是前者孳衍了后者。“八分已减小篆之半,隶又减八分之半。然可云子似父, 不可云父似子。故知隶不能生八分矣”。“八分则小篆 之捷,隶亦八分之捷”。张怀以隶为楷,所以认为八 分来自小篆的俗体,隶书又来自八分的俗体,八分与 隶书是父与子的关系,虽然名有不符(应先有“隶书” 之名,后有“八分”之名)但从书体所指来看,这一论 断是中肯的。秦始皇“书同文”确立小篆的统治地位的同时,作为民间使用的小篆的俗体也在向隶书方向发展。现在 学界通常认为隶书滥觞于战国末期,秦时程邈虽不是历史上各种文献所记载的这一书体的创制人,但他对这一书体的通行起过重要作用 (2) , 动摇了小篆的统治地位。隶书至西汉武帝晚期已趋成熟。形体上扁平、规整,用笔上右下斜笔有捺脚,捺脚上挑;一些较长横画,收笔亦上挑;横竖转换处多用方笔。东汉在诸如官方文书、宗庙祭祀、纪功颂德等正式场合沿用了这种书体。 今天所见东汉中后期著名碑刻, 如张迁碑 、礼器碑 、 曹全碑 、 乙瑛碑 、 史晨碑等都是这种书体的体现。但是这种带波挑的典雅的书体在当时却并不是人们日常所用的主要书体,人们日常所用的是一种不带波挑的书写更便捷的隶书体。带波挑的“典型隶书”汉魏之际开始有了一个新名称,即“八分”。不带波挑的“通俗隶书”则继续沿用“隶书”之名, 后来衍 为“楷书”。这一点很像草书的情形。草书最初其实就 是指章草,张芝即第一个章草大家,后来今草出现, 于是有了一个新名称“章草”来指代原来的草书,而原 来的“草书”之名就往往指今草了。所以魏晋直至唐王 朝,隶书往往有楷书之意。如西晋书法家卫恒四体 书势总结当时书法四体为:古文、篆、隶、草。其 中“隶书”当包括了 “八分”和朝为早在汉魏之际, 钟繇的正书就以其非凡的成就和显赫的身份地位而十 分流行,他是文献记载中第一位以正书名世的书法大 家,“真楷独得精研”(虞世南书旨述),被后人尊 为“正书之祖”。书法学钟成为时尚。如东晋王导“师法 钟、魏,好尚无厌。丧乱狼狈,尤以钟繇尚书宣示 帖衣带过江”(王僧虔论书)。“洎乎汉魏,钟张 擅美”(虞和论书表)。故卫恒作四体书势之际, 正书已广为流传,其四体当中应有正书。考察楷隶渊 源, 隶书一体包括楷书无疑。 梁庾肩吾 书品论 说:“故曰隶书,今时正书是也。”明人孙矿在书画跋中说:“余尝谓汉魏时,隶乃正书,钟、王小楷乃隶之行。 ”此际隶书虽不能与正书完全画等号, 但隶书作为与古文、篆、草并举的一种大的书体, 至少包括了“八分”和“楷书”,是一个界于篆、草之间,“规矩有则,用之简易”(成公绥隶书体 )的综合体。此二体又由于“大范几同”,往往也难于明辨,故混用的情况较普遍。由此可见,唐之前隶书就与正书关系密切,所以唐人隶楷并举并非无中生有。 裘锡圭亦认为, “一直到唐代,一般人还是把当时通行的字体(即楷体)称为隶书,把汉隶称为八分”(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79页,商务印书馆, 2003 ) 。自宋, 八分亦叫“分隶”。 苏轼评蔡君谟书法即有“分隶少劣”之谓,认为蔡襄八分写得不太好。朱长文续 书断序品评宋人书法,谓“分隶则王原叔。王原叔 实以博学多闻著称于世。宋高宗赵构翰墨志云:“一祖八宗,皆喜翰墨,特书大书,飞白、分隶,加赐臣下多矣。” “隶书” 一词于是渐渐淡出对正书的指代,而专指八分。北宋初,欧阳修、宋祁所编新唐书卷一百零五褚遂良传称其“博涉文史,工隶楷”反映出“隶” 字内涵在新的时代有了新变化,所以在旧唐书基础上加上一个“楷”字以正视听。同时,我们认为,新 唐书保留“隶”字未删,一是为了保留传统,二是褚 楷本就“清远萧散,微杂隶体”(苏轼评书)。新旧唐书的这一变化,显然不能像张文那样说成是因旧唐书等文献记载谬误而有意识地“搞了一些调和”。注释:(1) “楷书” 一语在唐时还兼有八分之意。张怀书断上 ? 八分 即说: “( 八分) 本谓之楷书, 楷者法也,式也,模也。” 许慎说文?序说:“及亡新居摄时有六书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之所作也。 ”把程邈说成是小篆的创制者。 这与历朝文献所载程邈为秦始皇造隶书有出入。一般认为许说不可信。 段玉裁等认为许慎“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之所作也”一句应置于“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之下,传本误置篆书条下。参考文献:1 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2 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33 华人德 : 中国书法史?两汉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刘涛 : 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 , 20025 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20036 田原、徐利明等: 书法篆刻词典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