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记忆合金项目销售和顾客服务质量管理分析【参考】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93791422 上传时间:2022-05-21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75.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状记忆合金项目销售和顾客服务质量管理分析【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形状记忆合金项目销售和顾客服务质量管理分析【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形状记忆合金项目销售和顾客服务质量管理分析【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形状记忆合金项目销售和顾客服务质量管理分析目录一、 产业环境分析3二、 必要性分析7三、 项目基本情况7四、 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13五、 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内容18六、 质量管理发展阶段22七、 质量管理相关术语33八、 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石40九、 质量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44十、 顾客服务的质量管理45十一、 产品销售的质量职能49十二、 公司简介50十三、 进度计划方案51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51十四、 经济收益分析52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53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54利润及利润分配表56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58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61十五、 项目投资分析62建设投资估算表64建设期利息估算表65流动资金估算表66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67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68一、 产业环境分析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我省“十三五冶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如下主要目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立2018年为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全省GDP年均增长7%;到2020年GDP约11万亿元,人均GDP约10万元。经济社会整体转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轨道,结构性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迈进创新型省份行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高于7%,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完成扶贫开发任务。到2018年全省小康指数达到97%以上,力争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经济特区和广东自贸试验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率先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发展环境,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明显提高,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构建创新型经济体系和创新发展新模式。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R&D支出占比高于2.8%,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技术自给率超过75%,高新技术企业争取达到1.5万家,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型经济形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大幅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综合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水平。基本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和产业中高端发展取得重要突破和进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建成产业新体系。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3%左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6%。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力争在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中走在全国前列,单位GDP能耗水耗、单位GDP二氧化碳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形成环境友好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高标准稳定达标,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全省区域大气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力争率先达到35微克/立方米的国家标准。耕地保有量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森林覆盖率达到60.5%,森林蓄积量达到6.43亿立方米。展望2030年,经过3个五年规划的努力和发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将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物质技术基础更加雄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水平将在全面小康基础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将更加坚实。形状记忆合金,简称SMA,是一种在加热升温后能完全消除其在较低的温度下发生的变形,恢复其变形前原始形状的合金材料,即拥有“记忆效应的合金。现阶段,已成功开发的形状记忆合金产品主要包括钛镍基形状记忆合金、铜基形状记忆合金、铁基形状记忆合金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它种类的形状记忆合金也逐渐被开发出来。由于形状记忆合金行业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及中央和地方的配套支持政策确定的七大新兴产业,航空航天、医疗器械、机械电器等多个高新技术领域都对其材料有着较为巨大的需求量。近年来,随着形状记忆合金技术的持续发展及材料成本的逐渐下降,再加上消费者对材料认知程度的不断提高,其产品市场需求得到进一步扩大,这也带动了形状记忆合金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未来我国形状记忆合金市场发展前景可期。我国形状记忆合金的下游应用领域较为广泛,其中医疗领域是最为重要的市场。2019年我国形状记忆合金行业市场规模接近百亿元,其中医疗领域用形状记忆合金产品销售占比较大,在牙科、胸外科、肝胆科、泌尿外科、妇科、心血管科、脑血管科和骨科矫形外科等领域都有着良好发展空间。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对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支出也在逐年增高,自2015年以来,中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发展到2019年已经达到1900元以上,较上一年增长了近13个百分点;同时,我国住院病人手术人数增长明显,而形状记忆合金的医疗用途大多涉及到手术过程,因此手术数量的增加也进一步扩大了对记忆合金的需求量。总的来看,未来随着人均医疗消费支出和手术人次的不断增加,我国形状记忆合金在医疗领域的发展空间将会不断扩大,行业投资价值也日益凸显。形状记忆合金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凭借其优越的产品性能,以及不可替代性强等特点,其市场需求增长空间得到不断扩大。我国形状记忆合金的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其中医疗领域是最为重要的市场。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其行业未来仍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 必要性分析1、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求作为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已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产品销售形势良好,产销率超过 100%。预计未来几年公司的销售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随着业务发展,公司现有厂房、设备资源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强化管理等手段,不断挖掘产能潜力,但仍难以从根本上缓解产能不足问题。通过本次项目的建设,公司将有效克服产能不足对公司发展的制约,为公司把握市场机遇奠定基础。2、公司产品结构升级的需要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产业升级,公司产品的性能也需要不断优化升级。公司只有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为驱动,不断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精密化程度,将产品质量水平提升到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准,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契合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需求,才能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保持公司在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三、 项目基本情况(一)项目承办单位名称xxx(集团)有限公司(二)项目联系人黄xx(三)项目建设单位概况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强调服务,一直秉承“追求客户最大满意度”的原则。多年来公司坚持不懈推进战略转型和管理变革,实现了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未来我司将继续以“客户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为原则,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对客户以诚相待,互动双赢。公司坚持提升企业素质,即“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员素质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诚信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培育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企业员工,企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公司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总体原则基础上,坚持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不断促进企业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补齐生态环境保护不足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短板,走绿色、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提升创新能力为主线,降成本、补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公司全面推行“政府、市场、投资、消费、经营、企业”六位一体合作共赢的市场战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积极响应政府城市发展号召,融入各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在商业模式思路上领先业界,对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项目实施的可行性1、符合我国相关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近年来,我国为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先后出台了多项发展规划或产业政策支持行业发展。政策的出台鼓励行业开展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促进行业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有利于本行业健康快速发展。2、项目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广阔的终端消费市场及逐步升级的消费需求都将促进行业持续增长。3、公司具备成熟的生产技术及管理经验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和工艺研发,公司已经建立了丰富完整的产品生产线,配备了行业先进的染整设备,形成了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的工艺,可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染整综合服务。公司通过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等方式,建立了一支团结进取的核心管理团队,形成了稳定高效的核心管理架构。公司管理团队对行业的品牌建设、营销网络管理、人才管理等均有深入的理解,能够及时根据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对公司战略和业务进行调整,为公司稳健、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4、建设条件良好本项目主要基于公司现有研发条件与基础,根据公司发展战略的要求,通过对研发测试环境的提升改造,形成集科研、开发、检测试验、新产品测试于一体的研发中心,项目各项建设条件已落实,工程技术方案切实可行,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全面提高公司的技术研发能力,具备实施的可行性。形状记忆合金,简称SMA,是一种在加热升温后能完全消除其在较低的温度下发生的变形,恢复其变形前原始形状的合金材料,即拥有“记忆效应的合金。现阶段,已成功开发的形状记忆合金产品主要包括钛镍基形状记忆合金、铜基形状记忆合金、铁基形状记忆合金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它种类的形状记忆合金也逐渐被开发出来。(五)项目建设选址及建设规模项目选址位于x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占地面积约98.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项目建筑面积91375.75,其中:主体工程66373.62,仓储工程10003.79,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9162.80,公共工程5835.54。(六)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1、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3495.7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7475.0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2.03%;建设期利息299.5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89%;流动资金5721.1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7.08%。2、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27475.09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23935.39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3001.13万元,预备费538.57万元。(七)资金筹措方案本期项目总投资33495.74万元,其中申请银行长期贷款12226.58万元,其余部分由企业自筹。(八)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营业收入(SP):57600.00万元。2、综合总成本费用(TC):45461.84万元。3、净利润(NP):8878.29万元。4、全部投资回收期(Pt):5.62年。5、财务内部收益率:20.31%。6、财务净现值:10497.37万元。(九)项目建设进度规划本期项目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有关法规和实施指南要求进行建设,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十)项目综合评价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65333.00约98.00亩1.1总建筑面积91375.75容积率1.401.2基底面积37893.14建筑系数58.00%1.3投资强度万元/亩268.552总投资万元33495.742.1建设投资万元27475.092.1.1工程费用万元23935.392.1.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3001.132.1.3预备费万元538.572.2建设期利息万元299.552.3流动资金万元5721.103资金筹措万元33495.743.1自筹资金万元21269.163.2银行贷款万元12226.584营业收入万元576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45461.846利润总额万元11837.727净利润万元8878.298所得税万元2959.439增值税万元2503.6710税金及附加万元300.4411纳税总额万元5763.5412工业增加值万元19953.8813盈亏平衡点万元20215.47产值14回收期年5.62含建设期12个月15财务内部收益率20.31%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10497.37所得税后四、 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指从材料进厂到形成最终产品的整个过程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其质量职能是,根据设计和工艺文件的规定,以及制造质量控制计划的要求,对各种影响制造质量的因素具体实施控制的活动。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目的在于控制过程并排除该阶段中导致不满意的因素,以此来确保产品质量。1、明确质量责任,组织文明生产明确有关职能部门对生产过程的质量责任和权限。明确生产现场和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与权限;明确部门之间和各类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相关质量业务的处理方法和程序。文明生产指的是合理组织产品生产,建立生产计划管理制度,保证生产的节奏性和均衡性;有严明的工艺纪律、劳动纪律;遵守工艺规程;毛坯、在制品、成品堆放整齐,工器具齐备、零部件存放有序,机器设备运转良好、排列整齐;投料加工、在制品流转凭证齐全、手续完备、记录准确;工艺文件齐备、完整等等。2、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加强协调(1)提供设备保障。设备保障的基本内容包括:设备维护保养、设备检查和设备修理。设备维护保养的内容是保持设备清洁、整齐、润滑良好、安全运行,包括及时紧固松动的紧固件,调整活动部分的间隙等。简言之,即“清洁、润滑、紧固、调整、防腐”十字作业法。日常保养是基础。保养的类别和内容,要针对不同设备的特点加以规定,不仅要考虑到设备的生产工艺、结构复杂程度、规模大小等具体情况和特点,同时要考虑到不同企业内部长期形成的维修习惯。设备检查是指对设备的运行情况、工作精度、磨损或腐蚀程度进行测量和校验。通过检查全面掌握机器设备的技术状况和磨损情况,及时查明和消除设备的隐患,有目的地做好修理前的准备工作,以提高修理质量,缩短修理时间。按时间间隔,可分为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按技术功能,可分为机能检查和精度检查。设备修理是指修复由于日常的或不正常的原因而造成的设备损坏和精度劣化,通过修理更换磨损、老化、腐蚀的零部件,可以使设备性能得到恢复。设备的修理和维护保养是设备维修的不同方面,二者由于工作内容与作用的区别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应把二者同时做好,以便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严格执行设备维修保养制度,保证设备符合产品质量要求。要求操作者严格遵守设备操作规程,实行文明操作和维护保养。要求设备操作人员、设备维护保养人员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定期保养工作,并适时对设备进行改善性维修。(2)提供工装保障。严格执行工装、夹具、模具和工位器具管理制度,要求操作者按制度和工艺要求正确地借用工装并及时归还工装,管理部门做好工装的发放、保管、保养和检定、调整、维修、更换工作。(3)提供计量保障。严格执行计量管理制度,要求操作者按照制度和加工零件的质量要求正确地使用保养计量器具;要求计量部门按规定加强计量仪器和器具的校准、维修和更换工作。(4)做好物资供应。按期、按量、按质为生产车间适时提供原材料、零部件、部件等生产必需物资。做好物资的标识、领发、搬运、储存工作尤其是在生产现场的转运、清点、保管工作,防止遗失、锈蚀、变形和磕碰划伤。3、做好质量检验工作生产制造过程中质量检验工作要把好以下“三关”。(1)材料关,即原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外协件、半成品的质量关。(2)工艺关,即产品生产过程的工艺质量。(3)成品关,即生产出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满足顾客期望的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质量检验工作要做到以下“四不”。(1)不合格的材料不投产。(2)不合格的在制品不转序。(3)不合格的零部件(或元器件)不入库。(4)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4、严肃工艺纪律,建立健全工序质量控制点工艺是生产的法规,管理、技术、制造部门都应该严格遵守。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分层次地进行工艺纪律检查。特别是生产现场的各级负责人,应重视督促操作者严格按图纸、按标准、按工艺进行生产,对工艺纪律进行考核,发现问题要严肃处理。所有工艺更改均应执行审批程序,重要工艺更改还应组织工艺验证,并按工艺文件控制程序实施更改。建立健全工序质量控制点。对关键、特殊工序实行重点控制,严格按质量控制文件要求做好原始记录或控制图表,定期测定工序能力,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纠正措施。5、工序质量控制工序的过程就是指操作者、机器设备、材料、工艺方法、测量和环境(5MIE)六大因素,在特定条件下,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过程。工序质量是指工序过程的质量。(1)工序质量控制的目的和任务。工序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把工序质量的波动限制在要求界限内所进行的质量控制活动。工序质量控制的任务就是要维持正常波动的适度水平。(2)工序质量体制的对象。工序控制的对象从直观上来说是控制工序形成的质量特性值,而质量特性值的波动受工序因素5MIE的影响,所以说工序质量控制的实质对象是工序因素5MIE,尤其是其中的主导因素。(3)工序质量控制的策划。工序质量控制的策划是指对工序质量控制的全部活动进行预防性的统筹安排。主要是针对关键工序提出的。工序质量控制策划按以下步骤来制定。根据设计部门所提供的产品质量特性重要性分级,明确要控制的质量特性值。对明确要控制的质量特性值,确定其质量形成过程,绘制必要的工艺流程图。按照建立工序质量控制点的原则,确定工序质量控制点,并编制必要的明细表。对确定的工序质量控制点,进行工序能力的调查。在工序能力调查的基础上,对工序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其主导因素。在工序质量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工序质量分析表,并以此表为核心来编制工序质量控制点的各种文件。五、 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内容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生产技术准备阶段和生产制造阶段。1、生产技术准备阶段生产技术准备阶段是指企业为了保证日常生产的正常进行,为顺利实现生产作业计划所从事的各项准备工作。(1)工艺准备。工艺是生产者利用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增值加工或处理。最终使之成为制成品的方法与过程。工艺准备是根据产品设计要求和企业生产规模,把材料、设备、工装、能源,测量技术、操作人员、专业技术与生产设施等资源系统、合理地组织起来,进行过程策划,规定工艺方法和程序,分析影响质量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生产,正常进行,使产品质量稳定地符合设计要求和控制标准的全部活动。工艺准备是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的核心,是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工艺准备的技术文件包括:工艺规程、产品图、工艺流程图、工艺卡片、工装图;以及检验指导书、试验规程、校检规程、操作规程、各类作业指导书等。(2)设备、工装卡具、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设备通常是一批中大型机具器材的集合体,皆无法拿在手上操作而必须有固定的台座,使用电源之类动力运作而非人力。如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是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进行操作或控制的过程。自动化设备即实现这一过程的设备。包装设备如啤酒行业,从啤酒的罐装机,到自动压盖机,到贴标纸机,到装箱机,都属于包装设备。简单来说,就是用来包装产品的机器。设备的管理包括设备检修与校准。在生产与检验中使用的设备与工具,必须得到适当的维修与校准,失修的机器可能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而未得到校正的检验设备提供的是不正确的系统信息。这些都导致了产品的质量问题。工装卡具包括各种外购的标准工具和自制的非标准工具等,例如各种刃具、量具、模具、夹具等。对于量具,企业应有专门的部门负责量具的验收、保管、发放、鉴定、校正和修理工作。对于模具和夹具,由仓库统一管理,要建立工具卡片。对于大量消耗的刃具,要采取集中制造加工的办法,以保证刃具的质量。贵重的、使用时间长的复杂刃具,更要重视采取上述工具管理办法,以保证其质量。计量器具是指能用以直接或间接测出被测对象量值的装置、仪器仪表、量具和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计量器具要进行调整、校准及搬运、维护、储存的防护和失准时的处理等方面的管理工作。(3)原材料、零部件的供给。原材料、零部件的供给是指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与接收。质量合格的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及保证及时交付,对企业来说是相当关键的。采购部门承担着相当重要的质量职责。选择可靠的供应商;确保采购合同符合设计开发部门确定的原材料质量要求;与供应商建立基于信任的长期关系,并保持密切沟通以应对各种设计与生产的变化;向供应商提供持续质量改进培训,高质量的原材料采购还可以减少对接受检验的需求。而原材料的接收则要求确保接收材料是合格的。特别是对于现今快速多变的生产系统,许多企业减少了库存,对原材料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工序能力分析与验证、工序能力是体现过程质量保证能力的重要参数,是指工序能稳定地生产出合格产品的能力,也即工序处于受控状态下的实际生产能力。工序是产品质量形成的基本环节。因此,在工艺准备中应对工序具备生产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能力进行验证。2、生产制造过程生产制造过程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作为设计与工艺部门的下一流程,一旦进入生产环节,任何缺陷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事后的检验和纠正措施都是要花费成本的。如果出现问题,就要通过检验来发现并消除问题产生的原因。为了保证生产系统的稳定性,精密的检验仪器、设备与熟练掌握检验技术工具的员工都是不可缺少的。在每一个生产环节,无论是操作人员还是专门的检验人员都要尽力收集和分析生产系统的信息,以便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1)工序管理。生产系统必须能够持续生产出符合规格的产品来,而工序就是将材料、部件转变成为零件或成品的直接生产过程。工序管理的质量职能是根据产品设计和工艺文件的规定对各种影响制造质量的因素实施控制。(2)质量保证与检验。检验可以获得生产系统的信息,去发现和消除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还可以避免不合格品进入下一道工序和市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检验都应被视作是一种收集有助于质量改进信息的手段,它的目的不仅仅只是检出不合格品,还具有把关、预防等质量职能。(3)质量改进。质量改进是消除系统性的问题,对现有的质量水平在控制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使质量达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质量改进是一个过程,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否则会影响改进的成效,甚至会徒劳无功。由于时代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为立足于时代,质量改进也必然是“永无止境”的。有关质量改进的相关内容见本书第6章的质量改进与质量改进工具。显而易见,产品经过设计开发后,能不能保证达到设计质量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生产工艺质量、产品生产设备质量和生产工装质量、外购品质量及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水平。六、 质量管理发展阶段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质量管理科学的发展就是伴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和以社会对质量的要求为原动力而发展起来的。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差不多每隔20年,在解决质量管理工作方面就会发生重大的变革。按照质量管理在工业发达国家实践中的特点,质量管理的发展一般可分为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全面质量控制和全面质量管理四个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质量检验阶段是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其主要特点是以事后检验为主。人类历史上自有商品生产以来,就开始了以商品的成品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方法。小生产经营方式或手工业作坊式的产品质量主要依靠工人的实际操作经验,靠手摸、眼看等感官估计和简单的度量衡器测量而定。工人既是操作者又是质量检验、质量管理者,且经验就是“标准”。因此,有人又称之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如考工记开头就写道“审曲面势以饰五材,以辨民器”。所谓“审曲面势”,就是对当时的手工业产品作类型与规格的设计“以饰五材”是确定所用的原材料,“以辨民器”就是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要进行质量检查,合格者才能使用。1918年前后,美国出现了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于是执行质量管理的责任就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有人称它为“工长的质量管理”。1940年以前,由于企业的规模扩大,这一职能又由工长转移给专职的检验人员,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专职的检验部门并直属厂长领导,负责全厂各生产单位和产品检验工作,使质量检验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在这一阶段,大量生产条件下的互换性理论和规范公差的概念也为质量检验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这些理论规定了产品的技术标准和适宜的加工精度。质量检验人员根据技术标准,利用各种测试手段,对零部件和成品进行检查,作出合格与不合格的判断,不允许不合格品进入下一道工序或出厂,起到了把关的作用。检验工作是这一阶段执行质量职能的主要内容,通过严格检验来控制和保证出厂或转入下一道工序的产品质量。质量检验的专业化及其重要性至今仍不可忽视。但这种事后检验把关也有其弱点。其一,是出现质量问题容易扯皮、推诿,缺乏系统优化的观念;其二,它属于“事后检验”,无法在生产过程中完全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一经发现废品,就是“既成事实”,一般很难补救;其三,它要求对成品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这样做有时在经济上并不合理(它增加检验费用,延误出厂交货期限),有时从技术上考虑也不可能(例如破坏性检验),在生产规模扩大和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由于事后检验信息反馈不及时所造成的生产损失很大,故又萌发出“预防”的思想,从而导致质量控制理论的诞生。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统计质量控制(SQC)阶段的质量管理强调“用数据说话”,强调应用统计方法进行科学管理,故将质量管理的第二个发展阶段称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成立了两个课题研究组,一个是以休哈特为首的过程控制组,另一个是以道奇为首的产品控制组。休哈特小组将数理统计的原理运用到质量管理中来,提出“事先控制,预防废品”的观念,发明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控制图”。控制图的出现,是质量管理从单纯事后检验进入检验加预防阶段的标志,也是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质量管理科学专著就是1931年休哈特的工业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该专著奠定了质量控制理论的基础)。休哈特主张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应事先做好生产设备的调试工作、生产环境的整顿工作、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的培训工作,并要求生产人员在生产过程中规范操作,保证生产过程处于控制之中从而达到稳定的目的。道奇在1929年发表了抽样检查方法,道奇和罗米格提出了“产品检查批允许不合格品率的概念及抽样方案”,后又提出“平均检出质量极限的概念及其抽样方案”,这些方案在贝尔实验室的大批量产品的生产中进行了无数次的应用,表明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1944年,正式公布了“道奇一罗米格抽样方案”,两人所提出的抽样的概念和抽样方法,以及所设计的“抽样检验表”,用于解决全数检验和破坏性检验所带来的问题,它构成了质量检验理论的重要内容。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质量控制理论与质量检验理论之际,恰逢西方发达国家处于经济衰退时期,所以当时这些新理论乏人问津,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需品面临严重问题(武器质量、被服质量、药品质量等),美国政府开始推广用统计质量控制方法,用数理统计方法制定了战时质量管理标准,质量管理指南、数据分析用的控制图方法、生产中的质量管理用控制图成功地解决了武器等军需品的质量问题,使美国的军工生产在数量上、质量上和经济上都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由于采用了统计质量控制方法,给这些军工企业带来了巨额利润。战后,质量的统计控制方法成为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统计质量控制强调对生产制造过程的预防性控制,使质量管理由单纯依靠质量检验事后把关,发展到突出质量的预防性控制与事后检验相结合的工序管理,成为进行生产过程控制强有力的工具。从质量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利用数理统计原理,预防产出废品并检验产品质量的方法,由专职检验人员转移给专业的质量控制工程师承担。这标志着将事后检验的观念改变为预测质量事故的发生并事先加以预防的观念。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一次飞跃,从“事后把关”变为预先控制,并很好地解决了全数检验和破坏性检验的问题。但是,由于过多地强调了统计方法的作用,忽视组织管理和生产者能动性对质量的影响,致使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数理统计方法”、“质量管理是少数数学家和学者的事情”,限制了统计方法的推广发展,将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局限在制造和检验部门,影响产品的质量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单纯依靠统计方法不可能解决一切质量管理问题。3、全面质量控制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在高、精、尖产品的质量控制要求下,显然仅仅依赖质量检验和运用统计方法已难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也不能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这就对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使质量管理理论从SQC向更高级的全面质量控制(TQC)管理发展。基于上述背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质量总经理菲根堡姆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提出了“全面质量控制管理”的概念,于是人们认识到质量管理问题不能同外部环境相隔离,只能将其作为企业管理系统乃至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于是系统的观点、制约的观点、沟通的观点在质量管理中被广泛应用。并且,以人为本的观念被充分强调,把质量问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综合分析研究,实施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管理。1961年,菲根堡姆出版了TotalQualityControl一书,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体系”。朱兰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有三个环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并于1951年首次出版了质量控制手册,成为质量管理领域的权威著作。日本推出全公司的质量控制(CWQC).TQC与CWQC的全面质量控制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全面质量控制阶段的质量管理不再局限于数理统计,而是从企业内部全面地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在一定意义上讲,它已经不再局限于质量职能领域,而演变为一套以质量为中心,综合的、全面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发达国家组织运用全面质量控制管理使产品或服务质量获得迅速提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国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责任(PL)和质量保证(QA)问题。于是,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法国和加拿大等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先后发布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由于各国实施的标准不一致,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壁垒,一套通用的、具有灵活性的国际质量保证模式成为当时世界各国的迫切需要。4、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所谓全面质量管理(TQM),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旨在通过顾客和所有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它强调了所有相关方受益。目前举世眠目的美国波多里奇奖、欧洲质量奖、日本戴明奖等各种质量奖及卓越经营模式、六西格玛管理模式等丰富了全面质量控制理论,尤其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TC176)制定的ISO9000族的国际标准,都是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从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开始,世界各国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概括地讲,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日本从美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起始于1950年戴明教授的统计方法课程,以及1954年朱兰教授的质量管理课程。戴明博士在日本开展质量管理讲座,在日本虽然他也教授统计方法,但他很快就发觉,仅教授统计质量管理可能会犯以前美国企业界所犯的错误,因此,他修正计划而改为向企业的经营者传授品质经营的理念及重要性,而使日本早期的经营者几乎都见过戴明博士而受教于他,并实践戴明博士的品质经营理念,如准时制生产(JIT)、看板管理、质量工程等,奠定了日本TQC的基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从质量管理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充分认识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好处。日本人开始将质量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并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新的发展。(2)美国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TQM起源于美国,却在日本开花结果,20世纪80年代“返销”美国,并且为美国工业和经济复兴作出了贡献。20世纪80年代,TQM开始成为美国人的关注焦点,当时美国人主要是想对日本在汽车制造业和其他耐用品比如空调的质量优势方面作出回应。对日本和美国空调制造者的一项研究表明,质量最好的美国产品比日本最差的制造产品平均次品率要高。美国的质量不足的问题已经如此严重,以致在整个行业中改善质量成为整个国家的优先任务。1980年6月24日美国广播公司(NBC)在电视播放举世闻名的日本行,为什么我们不行(IfJapanCan,WhyCantWe?)纪录片,介绍日本通过全面质量控制(TQC)活动,创造出优异产品的情况,同时,第一次向美国介绍日本的爱德华,戴明质量奖及其在创造经济奇迹中发挥的作用。由于日本企业与产品在全球大获成功,TQM迅速向世界各国普及推广,并且在实践中产生出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在总结日本TQM的基础上,提出了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和顾客全面满意(TCS)概念,获得巨大成功。(3)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得到标准化。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管理方法。198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标准化,并于1987年3月正式颁布了ISO9000系列标准,这是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因此,人们通常所熟悉的ISO9000系列标准实际上是对原来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的标准化。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诞生于市场经济环境,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总结各国全面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为广大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强化技术基础、完善内部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保护环境、改善员工职业健康安全、提高企业信誉等方面提供了科学指南,同时也为企业迈向国际市场找到了“通行证”。(4)质量管理上升到经营管理层面。随着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往更高层次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被提升到经营管理的层次。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很多知名学者都提出了很多有关这个方面的观念和理论,“质量管理是企业经营的生命线”这种观念逐渐被企业所接受。各国通过设立国家质量奖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已成为许多国家强化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除美国、日本、欧盟、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外,许多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都设立和开展了国家质量奖。在全世界所有国家质量奖中,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当推日本爱德华,藏明质量奖、美国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和欧洲质量奖,这三大世界质量奖被称为卓越绩效模式的创造者和经济奇迹的助推器。日本企业通过申请戴明质量奖,把TQM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武器,纳入到企业经营战略中去,而且使经营战略得到贯彻实施,戴明质量奖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实现了TQC到TQM的转变,纠正了企业过去不重视经营战略的做法,引导和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引导企业通过连续的质量改进和设定业绩的卓越标准而获得顾客满意。“质量”在波多里奇奖中有了更广泛的含义,由于波多里奇奖是针对“管理质量”和“经营质量”而被称为“卓越绩效模式”,欧洲质量奖的使命:一是激励和帮助欧洲的企业,改进它们的经营活动,并最终达到顾客满意、雇员满意,达到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的卓越化;二是支持欧洲企业的管理人员加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这一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决定性因素的进程。应该看到,质量管理的各个发展阶段之间就其过程而言,如朱兰所说;“大部分是彼此首位重叠的”,是不断地继承、扩展和完善的过程,而不是相互替代、相互排斥、截然分开的,它们共同构筑成现代质量管理科学。质量管理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一大进步,统计质量管理着重于应用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质量,发挥预防性管理作用,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然而,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不仅与生产过程有关,还与其他许多过程、许多环节和因素相关联,这不是单纯依靠统计质量管理所能解决的。全面质量管理相对更加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对质量管理整体性、综合性的客观要求,从过去限于局部性的管理进一步走向全面性、系统性的管理。我们必须明白,质量管理理论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21世纪,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质量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改进体系和过程(包括产品生产和工作),以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工作质量、过程质量和体系质量等,而在应对由此而提出的挑战中,人们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手段必然会更为完善、丰富和持续发展,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七、 质量管理相关术语当今社会,知识已经成为生产力要素中最具活力、最富能量的要素,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企业发展不再是简单的有形资产的扩张,而是在深刻的知识创新的基础上,把知识转化为财富。因而,质量管理的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TC176)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等理念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其IS09000;2005质量管理基础与术语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统一了对质量管理及其相关术语的认识。1、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指导和控制组织的关于质量的相互协调的活动”。注:关于质量的指导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质量管理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围绕着质量而开展的各种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所有管理活动的总和。质量管理必须与组织其他方面的管理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紧密结合,才能在实现组织经营目标的同时实现质量目标。质量管理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1)质量管理是通过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为实现规定的质量目标进行质量策划,实施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开展质量改进等活动予以实现的。(2)组织在整个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需要对诸如质量、计划、劳动、人事、设备、财务和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有序的管理。由于组织的基本任务是向市场提供符合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的产品,围绕着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实施质量管理是组织的各项管理的主线。(3)质量管理涉及组织的各个方面,是否有效地实施质量管理关系到组织的兴衰。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正式发布本组织的质量方针,在确立质量目标的基础上,按照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运用管理的系统方法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为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配备必要的人力和物质资源,开展各项相关的质量活动,这也是各级管理者的职责。所以,组织应采取激励措施激发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和工作热情,造就人人争做贡献的工作环境,确保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活动顺利地进行。2、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质量方针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意图和质量方向”。注1:通常质量方针与组织的总方针相一致并为制定质量目标提供框架。注2:本标准中提出的质量管理原则可以作为制定质量方针的基础。质量方针是企业经营总方针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者对质量的指导思想和承诺。企业最高管理者应确定质量方针并形成文件,质量方针的基本要求应包括各方的组织目标和顾客的期望和需求,也是各方质量行为的准则。质量目标是“关于质量所追求的目的”。注1:质量目标通常建立在组织的质量方针基础上。注2:通常对组织的各相关职能和层次分别规定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组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是组织质量方针的具体体现,目标既要先进,又要可行,便于实施和检查。其通常依据组织的质量方针制定。为了使质量总目标落到实处,就必须按照系统的要求,将质量目标自上而下层层分解,使之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3、质量策划质量策划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作业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注:编制质量计划可以是质量策划的一部分。质量策划的目的在于制定并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组织可以在质量方针制定的基础上,依据质量方针所确定的框架,在不同的层次进一步细化制定出质量目标,同时确定为实现质量目标所需的措施(必要的运行过程)和必要条件(相关资源)。为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策划应从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入手,策划的结果会形成管理方面的文件,如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为实现产品的质量目标,策划应从产品的实现过程入手,策划的结果可能会形成质量计划。应该认识到,质量策划强调的是一系列活动,而质量计划只是质量策划的结果之一,通常是一种书面的文件。4、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质量控制的目的在于确保产品的质量能满足顾客、法律法规等方面所提出的质量要求(如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等)。质量控制是以预防为主。作为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质量控制适用于对组织任何质量的控制,不仅仅限于生产领域,还适用于产品的设计、生产原料的采购、服务的提供、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的配置,涉及组织内几乎所有的活动。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保证质量,满足要求。为此,要解决要求(标准)是什么、如何实现(过程)、需要对哪些项目进行控制等问题。质量控制是一个设定标准(根据质量要求)、测量结果,判定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对质量问题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并防止再发生的过程,质量控制不是检验。在生产前对生产过程进行评审和评价的过程也是质量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总之,质量控制是一个确保生产出来的产品满足要求的过程。例如,为了控制采购过程的质量,采取的控制措施可以有:确定采购文件(规定采购的产品及其质量要求),通过评定选择合格的供货单位,规定对进货质量的验证方法,做好相关质量记录的保管并定期进行业绩分析。为了选择合格的供货单位而采用的评定方法可以有:评价候选供货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检验其产品样品、小批试用、考察其业绩等。再如,某一工序的质量,可以通过作业指导书规定生产该工序使用的设备、工艺装备、加工方法、检验方法等,对特殊过程或关键工序还可以采取控制图法监视其质量的波动情况。5、质量保证信任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能满足质量要求的信任”。质量保证定义的关键词是“信任”,对达到预期质量要求的能力提供足够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在订货前建立起来的,如果顾客对供方没有这种信任则不会与之订货。质量保证不是买到不合格产品以后保修、保换、保退。保证质量、满足要求是质量保证的基础和前提,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是提供信任的重要手段。因为质量管理体系对所有影响质量的因素,包括技术、管理和人员方面的,都采取了有效的方法进行控制,因而具有减少、消除,特别是预防不合格的机制。组织规定的质量要求,包括产品的、过程的和体系的要求,必须完全反映顾客的需求,才能给顾客以足够的信任。因此,质量保证要求,即顾客对供方的质量体系要求往往需要证实,以使顾客具有足够的信任。证实的方法可包括:供方的合格声明;提供形成文件的基本证据(如质量手册、第三方的型式检验报告);提供由其他顾客认定的证据;顾客亲自审核;由第三方进行审核;提供经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据(如质量体系认证证书或名录)。质量保证是在有两方的情况下才存在,由一方向另一方提供信任。由于两方的具体情况不同,质量保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内部质量保证是组织向自己的管理者提供信任;外部质量保证是组织向顾客或其他方提供信任。6、质量改进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注:要求可以是有关任何方面的,如有效性、效率性或可追溯性。作为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质量改进的目的在于增强组织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由于要求可以是任何方面的,因此,改进的内容非常广泛,凡是“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的质量管理活动均在质量改进之列。可以是产品、过程或体系,也可以是组织管理中的任何部分。质量改进与质量控制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对质量要求是“提升性”的满足,它提供一种“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核心理念是要探索增强满足程度的新途径。因此它要发扬创新精神,追求新的质量水平,实现质量水平的新提升、新突破。质量改进以有效性和效率为活动准则,这意味着质量改进是以提高效益和效率为宗旨,组织应注意识别需改进的项目和关键质量要求,考虑改进所需的过程,应考核其业绩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作为质量改进活动时的一个鲜明的成功标志和业绩记录。质量改进活动是质量管理的永久目标。质量改进的动力就在于发扬永不满足的精神。八、 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日本的质量管理权威石川馨先生曾说:“日本的许多工业产品能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能大量出口世界各地,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开展了质量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从他们切身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就没有市场,也就会失去生存条件。因而,提出“工业产品质量是日本民族的生命线”、“质量关系到国家和企业的生死存亡”等口号,把“以质量打开市场”、“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的战略理念落实到企业的经营中。使得日本产品质量在战后60年,成为世界第一流的产品,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松下、索尼、丰田等企业的产品就意味着高质量,誉满全球。一个企业没有了质量,就没有优质的产品,就没有了市场,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因此,对于企业来说,质量是企业开拓市场的生命线,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1)质量是企业开拓市场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质量就是生命”等理念已深深地扎根于每个企业,任何产品都要经受市场无情的考验。“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只有用合格的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有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