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制造业管理规章制度全集第八篇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92886862 上传时间:2022-05-19 格式:DOC 页数:146 大小:4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船舶制造业管理规章制度全集第八篇企业财务管理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船舶制造业管理规章制度全集第八篇企业财务管理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船舶制造业管理规章制度全集第八篇企业财务管理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篇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第一章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是指对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行系统所实施的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现代社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单纯的生产销售管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一个企业能否保持生产经营的成果,能否迅速扩大规模,获取竞争优势,以至最终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财务管理是否卓有成效。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国内企业的经济结构和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从实践中看,如何使财务管理与国际接轨,如何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财务管理目标成为企业管理目标中心的今天,国内企业必须借鉴西方成功企业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一节财务管理概述财务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有序的活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而且还在不断改进和创新。企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就必须了解财务管理发展的过程和企业自身所处的阶段,并根据财务管理发展变化的趋势来调节财务管理的活动。一、财务管理的概念财务活动包括企业筹集、使用和分配资金的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财务管理是一项以资金运动为对象,利用资金、成本、收入等价值形式组织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价值实现和分配,并处理在这种价值运动中的经济关系的综合性管理活动。财务管理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价值管理,利用价值法则和货币关系配置经济资源,通过对企业各项资金的筹集、使用、收入和分配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与考核,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企业以尽可能小的资源占用,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二、财务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一)财务管理的产生巧世纪一16世纪,意大利的不少城市都发展成为欧洲与近东之间的贸易中心,跨地区商业的发展,在某些城市中出现了邀请公众入股的城市商业组织,股东有商人、政府官员乃至一般市民。这种股份经济组织往往由官方来设立并监督其业务,股份不能转让,但投资可以收回,国外有些学者视其为原始的股份制企业,这虽然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股份公司,但已开始把向公众筹集的资金用于商业经营,也已存在红利的分配和股本的回收等问题。因此,国外许多著名的财务学者认为,这实际上已有了财务管理的萌芽,只不过这时的财务管理还没有作为一项独立的职能从商业经营中分离出来。后来,随着资本的原始积累,金融业的兴起,生产和交换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股份公司在许多国家中发展起来。特别是19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产业革命完成,制造业迅速崛起,新机器、新技术不断涌现,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企业需要大量资金,股份公司得到了较快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股份公司迅速发展,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使公司出现了一种新的管理职能。这就是怎样筹集资本,怎样发行股票,外界有什么资金来源,筹集到的资金怎样使用,企业盈利怎样分配等。于是各个公司纷纷成立一个新的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来承担以上职能。财务管理作为一项独立的职能,开始从企业管理中分离出来,专业化的财务管理也就产生了。(二)财务管理的发展财务管理自从产生以来,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筹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财务管理和投资财务管理三个阶段。1筹资财务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是预计公司资金的需要量和筹集公司所需要的资金。20世纪初,由于股份公司迅速发展,各公司都面临着如何筹集扩大经营所需资金的问题。那时,资金市场还不甚成熟,详细的会计信息还不可能得到,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充满了捏造的数字,缺乏可靠的财务信息,而且股票的买卖被少数了解内情的人所控制,使得投资人不愿购买股票和债券。因而,如何筹集资金是当时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能。2内部控制财务管理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西方财务人员逐渐认识到,在残酷的竞争中要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不仅在于筹措资金,更在于有效的内部控制,管好用好资金。在此阶段,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科目,如现金、应收账款、存货和固定资产等引起财务管理人员的重视。在这一时期,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被认为是公司财务管理最重要的问题,而与资金筹集有关的事项已退居第二位。各种计量模型逐渐应用于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科目。财务分析、财务计划、财务控制等得到广泛应用。3投资财务管理阶段随着企业经营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资金运用日趋复杂,加上通货膨胀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使投资风险加大。因此,在这一时期的财务管理中,投资管理受到空前重视,投资管理理论也有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1)确定了比较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认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程序是做好投资决策的基础。科学的决策必须经过必要的程序,这一程序包括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投资项目的评价等。(2)建立了科学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在这一阶段中,企业财务管理界逐渐认识到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如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的缺陷,建立起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贴现现金流量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净现值法、内部报酬率法和利润指数法等,到70年代已得到广泛应用。(3)建立了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各种风险投资决策方法,为正确地进行有风险的投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另外,这一时期创建的投资组合理论,也为分散投资风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三)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从财务管理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出,财务管理还处在不断变化和日趋完善的过程中。那么,它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多数研究者认为,财务管理在以下几方面将会得到迅速发展。1财务决策数量化将会更加重要一门科学的定量化,意味着一门科学的精密化、成熟化和完善化。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一方面,在过去的30多年时间里,高等数学已逐渐引入财务管理。在未来的财务管理中,数学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财务决策的数量化会更加受到重视。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财务管理数量化提供有利条件。2财务预测工作将会广泛开展在最近几年中,预测学的基本原理,已在财务管理中得到应用。财务预测是财务人员根据历史资料,依据现实条件,利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未来财务活动的发展趋势或变化程度做出的科学测算和估计。资金市场是最富有竞争性的市场。为了保持和增加企业盈利能力,维持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必须进行财务预测。3对通货膨胀的研究将会迅速发展70年代末和80年代早期,持续的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西方各国都开展了通货膨胀情况下怎样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的研究工作。大规模的通货膨胀,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许多困难企业资金需要量增加,资金周转困难,成本升高,利润减少,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政策也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目前对这些问题虽然已有一些研究,但还处于初始阶段,预计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通货膨胀的研究会得到迅速发展。4国际企业财务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由于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国际企业发展很快,国际企业财务管理也越来越重要。当然,一国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对国际财务管理也是适用的。但是,由于国际企业涉及多个国家,要在不同制度、不同环境下做出决策,就会有一些特殊的问题需要解决,如外汇兑换的损益及其风险问题、多国性融资问题、在其他国家投资的资本预算问题、国外投资环境问题、内部转移价格问题等,都和一国企业财务管理不同。今后,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剧,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将会有更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因而,国际企业的财务管理会更加受到重视。三、企业财务活动过程随着企业再生产过程的不断进行,企业资金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一般说来,在企业再生产过程中,企业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为固定资金、储备资金、在产品资金、产成品资金等各种不同形态,然后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从货币资金开始,经过若干阶段,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的运动过程,叫做资金的循环。企业资金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循环,叫做资金的周转。上述企业的资金活动即企业的财务活动,从总体上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如图1一1所示)。资金筹集资金投资和使用资金收人和分配图1一1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一)资金筹集企业从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是资金活动的起点。企业的自有资金,是通过吸收拨入款项、发行股票等方式从投资者那里取得的。投资者包括国家,其他企业、个人海外投资者等。此外,企业还可通过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应付款项等方式来吸收借入资金,构成企业的负债。企业从投资者、债权人那里筹集来的资金,一般是货币资金形态,也可以是实物、无形资产形态。(二)资金投放与使用企业筹集来的资金,要投入到经营生产中,主要是通过购买、建造等过程,形成各种生产资料。一方面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兴建房屋和建筑物、购置设备等,另一方面使用货币资金购进原材料、燃料、商品等,通常货币资金就转化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企业通过投资形成的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进行营运使用,并发生耗费。此外,企业还可以用现金、实物或无形资产采用一定的方式向其他单位投资,形成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企业投放资金和使用资金都是为了取得一定的收益。(三)资金收入和分配企业通过销售过程将生产的产品或购入的商品发送给有关单位,并且按照商品的价值取得销售收入。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资金从商品资金形态转化为货币资金形态。企业取得销售收入,实现产品的价值,不仅可以补偿产品成本,而且可以实现企业的利润,企业自有资金的数额也随之增大。此外,企业还可能取得投资收益和其他收入。企业所取得产品销售收入,要用以弥补生产耗费,缴纳流转税,其余部分为企业的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和投资净收益、其他净收入构成利润总额。利润总额首先要按国家规定缴纳所得税,税后利润要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分别用于扩大积累、弥补亏损和员工集体福利设施,其余利润作为投资收益分配给投资者。企业从经营中收回的货币资金,还要按计划向债权人还本付息。用以分配投资收益和还本付息的资金,就从企业资金活动过程中退出。第二节财务管理目标任何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活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不例外,企业管理者制定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是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成效,实现企业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条件。通常情况下,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有两种不同观点,其一是企业利润最大化,其二是企业财富最大化,现分别介绍如下。一、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化在西方经济理论中是根深蒂固的一种观点。西方经济学家都是以利润最大化这一概念来分析和评价企业行为和业绩的。从传统的观点来看,企业是一种经济机构,衡量其工作效率的公认指标是利润。因此,假定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财务目标似乎是合理的。这是因为:(一)企业进行任何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这可以用利润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可以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二)在自由竞争的资本市场中,资本的使用最终将属于获利最大的企业。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获得资本的最有利条件。取得了资本,也就等于取得了各种经济资源(劳动资料与劳动力)的支配权,因此,利润最大化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三)企业通过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可以使整个社会的财富实现极大化。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认为,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目标,是19世纪初发展起来的,而那时企业的特征是私人筹资、私人财产的独资形式。单个企业所有者的惟一目的就是增加私人财富。显然,这可以通过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得到满足。然而,现代企业的主要特征是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企业由所有者(股东)进行投资,而由职业经理集团来控制和管理。此外,各种债权人、消费者、员工、政府和社会等,都是与企业有关的利益集团。在企业特征发生了如此变化之后,19世纪的所有者管理已逐渐被职业经理管理所代替,职业经理必须协调与企业有关的各方面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就不适当了。此外,利润最大化还存在如下缺点:(一)利润最大化的概念含混不清。它指的是短期利润还是长期利润?是税前利润还是税后利润?是经营的总利润还是支付给股东的利润?这些都不明确。(二)利润最大化没能区分不同时期的报酬,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如10年后获得利润10,000元与5年内每年获得1,500元,哪个更为理想。对此,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没有加以区分。(三)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风险问题。一般而言,报酬越高,风险越大。追求最大利润,有时会增加企业的风险,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考虑企业风险的大小。总之,现代财务理论认为,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已不适用于现代财务管理。二、企业财富最大化企业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决策,在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情况下使企业的总价值达到最高,进而使股东财富达到最大。这是现代西方财务管理理论普遍公认的财务目标,他们认为这是衡量企业财务行为和财务决策的合理标准。资金市场的作用是将市场上资金所有者手中的资金集中起来,按照一定的经济标准进行分配,再将资金集中到资金使用者手中。在风险相同的情况下,资金流向风险较小的单位。由此,在资金市场上,预期报酬和预期风险之间的关系,决定着资金的流向,引导着每个资金所有者(潜在的股东)将资金投向报酬高、风险低的资金使用者手中,从而使资金所有者获得最大财富,这样,从整个社会来讲,社会财富也会最大限度地增加。因而,财富最大化的目标既有利于所有者(股东),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在股份经济条件下,资金所有者将资金投于股票,其本人成为股东,其财产就体现在股票这种虚拟资本上。股本的财产价值不同于股票的票面价值,而是股票的市场价格,即股票市价。所以,在股份经济条件下,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可以进一步演变成股票市场价格最大化这一目标。企业进行财务管理,要考虑不同的财务行为对股票市价的影响。现代财务理论还认为,企业财务目标不仅要与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一致,而且要兼顾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种集团。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也能满足这一要求。财富最大化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财富最大化对信贷资本供应者的意义。财富最大化的目标,是和贷款者的利益相一致的。对企业来说,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的供应者主要有:商业信用提供者、债券持有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这些债权人有权得到固定利率,在企业破产清算时有权优先分得公司财产,而企业的所有者股东,只有剩余财产权。这样,如果一个公司的目标是使享受剩余财产的股东的财富最大化,那么,信贷资本供应者的利益当然也能得到保证。(二)财富最大化对员工的意义。员工的目标是获得货币的或非货币的最大收益。如果公司的收益一定,那么员工的收益与股东的收益是此长彼消的。这种情况下,员工的合理利益只能是通过工会与企业所有者之间讨价还价来取得。但如果公司的财富能达到最大,那么,员工也将会取得更多的收益。(三)财富最大化对社会的意义。社会利益最大化实现的条件是社会资源的最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的最合理分配,就是要把资源分配到生产效率最高的经济单位,其衡量标准就是经济单位所创造的财富。把资源分配到为社会创造最大财富的投资项目上,社会利益就会得到实现。因此,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也能使社会利益最大化。(四)财富最大化对管理层的意义。如前所述,现代企业的管理权和所有权是高度分离的。具体管理和组织企业的是职业经理(管理层)。这些管理层有其自身的利益,他们在进行各种决策时,会不会不考虑股东的利益,而追求个人的利益呢?一般来说不会,因为管理层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会受到所有者、员工、债权人、消费者和政府的限制。管理层必须尽量使上述集团的利益特别是所有者的利益得到满足,他们才能继续从事管理。否则,他们的地位将受到威胁。财富最大化的目标是同所有者、债权人、员工等利益集团的目标一致的,那么与管理层的目标也应是一致的。综上所述,“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在股份公司中可演变为“股票市场价格最大”。这一目标不仅反映出股东主观的愿望,也反映了企业外部的客观评价环仅反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反映出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目标环仅反映了股东的利益,也反映了员工,债权人和管理层的利益,因而是最合理的财务目标。第三节财务管理的组织企业经营者要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顺利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组织,使其在科学的管理原则的指导和严密的规章制度的规范下,由特定的职能部门按时保质地完成。具体地讲,企业财务管理的组织包括建立企业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健全企业财务管理机构,设置企业财务管理的具体职位等。其中企业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制订将在下节介绍。一、财务管理体制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主要是规定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运行方式,确定企业各级各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工作基础强弱研究确定,大体上有两种方式。第一,在小型企业中,通常采取一级核算方式。财务管理权限集中于总部,总部统一安排各项资金、处理财务收支、核算成本和盈亏二二级单位一般只负责管理、登记所使用的财产、物资,记录直接开支的费用,不负责管理资金,不核算成本和盈亏,不进行收入结算。第二,在大中型企业中,通常采取二级核算方式。除了总部统一安排各项资金、处理财务收支、核算成本和盈亏以外,二级单位要负责管理一部分资金,核算成本,有的还要计算盈亏,相互之间的经济往来要进行计价结算,对于资金、成本等要核定计划指标,定期进行考核。在实行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制和经营责任制的条件下,确定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主要应研究:资金控制制度胶支管理制度二内部结算制度物质奖励制度。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应该根据各个企业的条件加以确定,其内容不能千篇一律,采用的具体形式也可以多样化。随着分级分权管理的进一步推行,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内容也将不断完善起来。二、财务管理机构企业财务管理的组织机构会因企业规模的大小不同而不同。在小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作为会计工作的一部分来进行的,其工作重点是利用商业信用集资和回收企业的应收账款,很少关心投资决策和筹资方式的选择。因此,在小型企业,一般没有单独的财务管理组织。即使有也只是会计部门的一个部分而已。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财务工作越来越重要,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财务分析与规划、资金筹集、投资管理、股利分配等。所以在大中型企业中,一般都设有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来负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各企业的财务组织机构并不完全相同,图1一2是一种典型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简图。图中实线代表直接领导关系,虚线代表间接领导或协商关系。三、财务管理职位企业财务管理的职位设置根据财务管理机构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在通常情况下,财务管理的职位可分为初级职位、中级职位和高级职位三种类型,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及职责分别介绍如下:(一)初级职位。企业财务管理的初级职位是指企业的财务分析员、信用分析员和现金经图1一2财务管理机构图理。他们之中财务分析员的具体职责是协助企业的决策过程。即收集并处理财务信息,编制财务分析报告供决策者参考。这项工作包括资本预算研究、长期筹资方式分析、资本结构政策研究、股利政策研究和兼并分析等。信用分析员是专门化的财务分析者。他们对向本企业申请信用的客户进行信用评估,看其是否具备公司所要求的各项信用条件。企业对其客户的这种信用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防止坏账的一种有效方法。现金经理的职责是管理企业短期的现金投资。具体业务是比较短期证券报酬、购买短期证券和监督短期投资,以确保企业全部证券投资始终符合其投资目标。(二)中级职位。企业财务管理的中级职位是指企业的财务主任助理、财务分析经理、风险经理、养老金基金经理以及财务报告经理、其中财务主任助理协助财务主任的工作,分担其职责。例如,其中一位可负责国际财务运营,另一位负责公司财务政策厕务分析经理对财务分析全盘负责风险经理负责管理本企业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的估计并设计和执行管理策略养老金基金经理负责管理本企业养老金基金投资,或者选择并监督外部投资经理的行为厕务报告经理负责企业对外进行财务报告。(三)高级职位。企业财务管理的高级职位是指企业的首席财务经理、财务主管、会计主管。其中企业的首常财务经事(CFO)对企业经营,包括日常和长期决策的所有财务方面全盘负责,同时,他也是企业最高层管理人员之一,往往一跃成为整个企业的首席执行官(CEO).财务主管通常负责企业经营的日常财务管理。具体地说,财务主管全面负责本企业所有资金的收支情况,他与首席财务经理密切合作并向其报告工作。会计主管通常负责审计、管理会计和财务报告方面的事宜。在大多数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能相互补充。此外,会计主管必须与首席财务经理密切合作并向其报告工作。第四节财务管理规范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要从财务人员的工作岗位职责,企业财务日常管理工作,以及其他各种资产的管理与会计档案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各种奖励处罚办法。当然,各企业在财务管理的具体操作实务中,要从本企业的自身情况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现仅就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一般性规范进行介绍,以供企业参考。一、职能与人员组成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第一部分应为总体规定,主要规定财务部门的职能和人员组成。(一)企业财务部门的职能一般应包括: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财务管理制度二2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编制财务计划,加强经营核算管理,反映、分析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检查监督财务纪律二3积极为经营管理服务,使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二4厉行节约,合理使用资金二5合理分配企业收入,及时完成需要上交的税收及管理费用二6对有关机构及财政、税务、银行部门进行了解,检查财务工作,主动提供有关资料,如实反映情况。(二)一般情况下企业财务部门应由以下人员组成:1总会计师二2会计工作人员二3出纳工作人员二4审计工作人员。二、财务工作岗位职责规范企业应对总会计师、会计、出纳和审计等工作人员的职责予以明确规定,做到权责清晰。(一)总会计师应负责组织企业的下列工作:1编制和执行预算、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拟订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有效地使用资金二2进行成本费用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督促企业有关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提高经济效益二3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二)会计的主要工作职责应为:1按照国家会计制度和企业具体规章的规定,记账、对账、报账做到手续完备,数字准确,账目清楚,按期报账二2按照经济核算原则,定期检查,分析企业财务、成本和利润的执行情况,挖掘增收节支潜力,考核资金使用效果,及时向总经理提出合理化建议二3妥善保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三)出纳的主要工作职责应为:1认真执行现金管理制度二2严格执行库存现金限额,超过部分必须及时送存银行,不坐支现金,不用白条抵押现金:3建立健全现金出纳各种账目,严格审核现金收付凭证二4严格支票管理制度,编制支票使用手续,支票须经总经理签字后,方可生效二5积极配合银行做好对账、报账工作二6配合会计做好各种账务处理。(四)审计的主要工作职责应为:1认真贯彻执行有关审计管理制度二2监督企业财务计划的执行、决算、预算外资金收支、财务收支与有关的各项经济活动二3详细核对企业的各项与财务有关的数字、金额、期限、手续等是否准确无误二4审阅企业的计划资料、合同和其他有关经济资料,以便掌握情况,发现问题,积累资料二5纠正财务工作中的差错弊端,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二6针对企业财务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三、财务工作管理规范企业应对日常财务工作中的一些细节的方法性的问题作出规定,以便于财务人员进行操作。这些具体的财务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一)会计年度在我国自一月一日起至二月三一日止。(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并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三)财务工作人员办理会计事项必须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并根据审核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会计、出纳员记账,都必须在记账凭证上签字。(四)财务工作人员应当会同总经理办公室专人定期进行财务清查,保证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相符。(五)财务工作人员应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报总经理,并送有关部门。会计报表每月由会计编制并上报一次。会计报表须会计签名或盖章。(六)财务工作人员对企业实行会计监督。财务工作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更正、补充。(七)财务工作人员发现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不符时,应及时向总经理或主管副总经理提出书面报告,并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八)财务工作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九)财务审计每季一次。审计人员根据审计事项实行审计,并做出审计报告,报送总经理。()财务工作人员调动工作或者离职,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财务工作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总经理办公室主任、主管副总经理监交。四、支票管理规范支票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使用不当容易导致产生不良后果,必须加以明确规定,严加控制。(一)支票由出纳员或总经理指定专人保管。支票使用时须有“支票领用单”,经总经理批准签字,然后将支票按批准金额装订,加盖印章、填写日期、用途、登记号码,领用人在支票信用簿上签字备查。(二)支票付款后将支票存根,发票须由经手人签字、会计核对(购置物品由保管员签字)、总经理审批。填写金额要正确。出纳员统一编制凭证号,按规定登记银行账号,原支票领用人在“支票领用单”及登记簿上注销。财务人员月底清账时凭“支票领用单”转应收款,发工资时从领用工资人的工资内扣还,当月工资扣还不足,逐月延扣以后的工资,领用人完成报账手续后再作补发工资处理。(三)对于报销时短缺的金额,财务人员要及时催办。凡一周内收入款项累计超过一万元或现金收入超过五千元,会计或出纳人员应书面报告总经理。凡与公司业务无关款项,不分金额大小由承办人报告总经理。(四)凡一千元以上的款项进入银行账户两日内,会计或出纳人员应报告总经理。(五)公司财务人员支付(包括公私借用)每一笔款项,不论金额大小均须总经理签字。总经理外出应由财务人员设法通知,同意后可先付款后补签。五、现金管理规范由于现金作为直接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性,加强管理分必要。企业一般都应对现金的收付、使用等作出详细规定。(一)企业可以在下列范围内使用现金:1员工工资、津贴、奖金二2个人劳务报酬二3出差人员必须携带的差旅费二4.结算起点以下的零星支出。(二)除上述使用范围之外,财务人员支付个人款项,超过使用现金限额的部分,应当以支票支付确需全额支付现金的,经会计审核,总经理批准后支付现金。(三)企业固定资产、办公用品、劳保、福利及其他工作用品必须采取转账结算方式,不得使用现金。日常零星开支所需库存现金限额为两千元。超额部分应存入银行。(四)财务人支付现金,可以从企业库存现金限额中支付或从银行存款中提取,不得从现金收入中直接支付(即坐支)。因特殊情况确需坐支的,应事先报经总经理批准。(五)财务人员从银行提取现金,应当填写“现金领用单”,并写明用途和金额,由总经理批准后提取。(六)公司员工因工作需要借用现金,需填写“借款单”,经会计审核,交总经理批准签字后方可借用,超过还款期限即转应收款,在借用人当月工资中扣还。(七)发票及报销单经总经理批准后,由会计审核,经手人签字,金额数量无误,填制记账凭证。(八)工资由财务人员依据总经理办公室及各部门每月提供的核发工资资料代为编制员工工资表,交主管副总经理审核,总经理签字,财务人员按时提款。当月发放工资,填制记账凭证,进行账务处理。(九)差旅费及各种补助单(包括领款单),由部门经理签字。会计审核时间、天数无误并报主管副总经理复核后,送总经理签字,填制凭证,交出纳员付款,办理会计核算手续。()无论何种汇款,财务人员都须审核(j款通知单,分别由经手人、部门经理、总经理签字,会计审核有关凭证。(一)出纳人员应当建立健全现金账目,逐笔记载现金支付。账目应当日清月结,每日结算,账款相符。六、会计档案管理规范会计档案是财务工作的历史记录,对于总结工作得失,改进工作方法等都有重大意义。(一)凡是企业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文件和其他有保存价值的资料,均应归档。(二)会计凭证应按月、按编号顺序每月装订成册。标明月份、季度、年起止、号数、单据张数,由会计及有关人员签名盖章(包括制单、审核、记账、主管),由总经理指定专人归档保存,归档前应加以装订。(三)会计报表应分月、季、年报,按时归档,由总经理指定专人保管,并分类填制目录。(四)会计档案不得携带外出,凡查阅、复制、摘录会计档案,须经总经理批准。七、处罚办法规范在确定了财务人员的责任之后,就必须作出相应处罚规定,从而使责任落到实处。处罚内容一般包括:(一)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对财务人员予以相应处罚。1超出规定范围、限额使用现金的或超出核定的库存现金金额留存现金二2用不符合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凭证顶替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二3未经批准,擅自挪用或借用他人资金(包括现金)或支付款项的二4利用账户替其他企业或个人套取现金二5未经批准坐支或未按批准的坐支范围和限额坐支现金二6保留账外款项或将企业款项以财务人员个人储蓄方式存入银行。(二)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责任财务人员应予解聘。1违反财务制度,造成财务工作严重混乱二2拒绝提供或提供虚假的会计凭证、账表、文件资料二3伪造、变造、谎报、毁灭、隐匿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二4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或虚报冒领、骗取企业财物二5弄虚作假,营私舞弊,非法谋私,泄露秘密及贪污挪用企业公款二6在工作范围内发生严重失误或者由于玩忽职守致使企业利益遭受损失二7有其他读职行为和严重错误。第二章会计管理制度企业会计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作出财务报告,为相应的政府部门、企业管理者、股民以及企业员工等信息使用者提供其所需要的经济信息。所以,企业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部门是一个支持性的职能部门,它并不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直接现金收入,而是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的核算与监督,使企业运行更加规范有效。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和社会经济管理者的身份有听分离,国家的会计法规、税收政策也在逐步改革与完善,以便与国际接轨。面对现实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的挑战,企业管理者必须把握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不断完善企业的会计制度,加强会计工作的管理,使会计部门能更有效地为企业服务。第一节会计理论基础理论对实践起指导作用,企业管理者要加强会计工作的管理,首先必须对其理论知识有系统的了解。由于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会计理论也非常丰富,这里就不再作详细介绍,仅就会计的概念、工作内容、任务、职能,以及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与原则、核算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探讨:一、会计的概念和对象(一)会计的概念会计的意义就其字面解释,会是聚合的意思,计是计算的意思。清代学者焦循所著孟子正义一书解释道: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其意思是说,年末的全年总合计算以及日常的零星计算,合起来即叫做“会计”,这就概括了“会计”二字连用的基本含义。会计的历史源远流长,现在人们所说的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对经济活动连续、系统的计算、记录、监督、控制、分析,提供经济信息资料,促进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保护所有者权益的一种管理活动。生产活动是企业经营的基本活动。生产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生产的成果,这样企业就要关心生产的成果与生产过程中的消耗之间的关系。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得多而生产成果少,这是得不偿失的。因此,企业必然地把生产成果与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来进行比较。如何进行比较呢?从原始简单的记数比较到用统一度量进行记录和计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科学的不断发展,不仅要求会计记账、算账、报账,还要对生产活动进行预测,参与决策,对生产经营成果进行分析。由此可见,会计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由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的,它的管理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会计工作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生产活动进行全面反映、监督的管理过程。(二)会计的对象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社会再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的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包括价值的耗费、价值的形成、价值的实现及价值的分配。这些都可以用货币来表现,因为货币是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会计的对象就是核算和监督再生产过程中,可以用货币表现的内容。在不同行业的企业里,再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各有不同,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包括原材料等的供应,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求生产产品,把生产出的产品卖出去三个过程(供应、生产和销售),从资金运动来说是经营资金投入,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周转,卖出产品把投入的资金收回并应取得一定的利润。在商品流通企业,只有购入和销售两个过程。总之,无论工业企业、商业企业,还是其他各个行业的企业,凡是有资金运动的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二、会计的任务和职能(一)会计的任务会计的任务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所承担的责任和要实现的目的和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有关的法规制度规定,会计的任务有以下三点:1会计机构和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办理会计事务,参与计划的拟定、考核,分析财务计划执行情况等,是会计的基本任务。2通过记账、算账、报账,全面系统地反映一个企业经济业务活动,对每一项收入、支出业务的合法性、有效性加以监督,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3保护所有者、债权人等的合法权益,客观、公正地进行会计核算,分析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探全企业资产,促进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二)会计的职能会计的职能是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功能。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项基本职能。会计核算职能是指对会计的对象进行记账、算账、报账。记账是指一笔经济业务的收入或支出按一定的会计记账规则进行记载算账是指依据政府的有关财务会计法规,在记账的基础上把经济活动状况通过编制会计报表反映出经营成果,报账是把会计报表通报给企业的管理层。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对一个单位发生的每项经济事项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对不合法的经济业务,会计有权提出意见、不予办理或事后提出报告。三、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前提,亦称会计假定、会计假设。是指对会计资料的记录、计算、归集、分配和报告进行处理和运用的假设前提和制约条件,如果离开了这些前提及制约条件,会计核算的各种数据便无从产生,也无从解释或运用。会计假设虽然是一种尚未被目前事实所证实的设定,但却是以客观现象为基础的科学的假设。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为四条:1会计主体前提(企业会计准则第四条规定了会计主体前提: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会计主体前提要求以独立的经济活动实体作为设置会计的范围。凡是根据会计准则及制度的规定,实行独立核算、独立编制会计报表的企业单位,不论独资、合资或股份制经营,在会计上假定是一个主体。这种前提,可以使经营单位与所有者相分离,通过会计核算,明确经营者对所有者所负的各项经济责任。会计主体前提产生于复式记账,复式记账法是以企业作为记账的主体,“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的是企业的资本运动。这个公式是站在经营者而不是站在所有者的立场来记账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主体”等于“企业”,即会计核算反映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状况。会计主体是会计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会计数据和信息不是漫无边际的,而必须以每一个单独进行生产经营的单位为会计记录和报表所涉及的范围。会计主体应具有实体、统一体和独立体等特点。实体是指具有特定经济业务,需要进行独立核算的会计个体,它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由若干家企业通过控股关系组织起来的企业集团。统一体是指会计主体是一个整体,反映和处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财务问题,都要从企业整体出发,而企业内部资金财产的调拨,既不增加企业的收益和损失,也不增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必须从会计主体出发,才能正确计算它在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收益和承担的损失,正确计量它的资产和对外承担的债务,从而为经营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独立体是指它在经济上是独立的,所以,不仅要把会计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划分清楚,而且还应把企业的财务活动与企业所有者及员工的个人财务活动相分离。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企业会计准则第四条的规定,实质上有两层含义:不属于独立核算企业范围的其他经济活动不是会计管理工作的内容月卜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也不是会计主体。例如,一个商店,它不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只是采用报账制,按时间向公司报账。这类经济实体,不是会计主体,它只是公司会汁主体的一部分。只有通过对会计主体的界定,才能明确会计核算的活动空间,以利于正确组织会计核算。2持续经营前提(企业会计准则第五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持续经营前提是指企业将在足够长的时问内继续经营它既定的业务,履行它既定的合约与承诺。这也是会计的四个重要假设之一。这一规定为许多资产计量和费用分配奠定了理论基础。例如,历史成本等。换言之,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它所持有的资产,将按预定的目标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让。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按期偿还。正是在这一前提条件下,才可以建立起会计计量和确认的原则,解决很多常见的财产计价和收益确定问题。例如,固定资产的价值通常在其使用年限内分期转作费用,逐渐减少固定资产的价值,这一方法就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任何企业的经营究竟能持续多久,很难预测。所以这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在一般情况下,任何企业总是希望自己能永远无限期地继续经营下去,但在事实上每个企业都存在经营失败的风险,都可能会因为无力偿债而被迫宣告破产。如果有证据说明一个会计主体已无法履行它所承担的义务,正常的经营活动亦无法持续下去,即持续经营这一前提已不能成立,那么,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各种会计准则将不再适用,而只能采用另外一些特殊的会计准则。例如,对破产企业来说,历史成本原则是不适宜的,而只能采用清算估价来确定企业财产的价值。当然,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讲,持续经营这一基本前提是合适的。3会计分期前提(企业会计准则第六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所谓“会计分期”是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人为地规定提供会计信息资料的期间。这也是四个会计假设之一。每一个企业的经济业务都是连续不断的,而且时间本身具有不间断性。为了定期总结各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的财务收支的结果,在会计上必须把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过程在时间上进行分期,如一年、一季、一月、一旬等,即会计期间。每一会计期间终了结一次账,编制各种会计报表,反映这一期间的财务状况和业务成果。以一年为单位的会计期间称为会计年度。会计期间给会计核算带来一系列新的课题。例如,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各项资产和负债的变动与现金收支是有差异的,这就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可供选择的记账基础汉如,为了正确计算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需要对跨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采用合理的账务处理方法,如折旧、待摊、预提及配比的方法,等等。由于企业之间的实际情况很不相同,所以,很难找到单一的方法适用所有企业。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作出合理的选择。4会计货币计价前提(企业会计准则第七条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境外企业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会计是以货币计量作为基本形式对经济业务进行预测、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这也是四个重要的会计假设之一。用什么货币单位来统一反映会计数字,这在会计上是一个重要问题。我国许多企业会计记账一直以人民币为单位,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同外国的经济往来增多,有许多企业产生了用外币计算的经济业务。例如有的进出口业务用外币结算,有的按外币计算债权债务,有的用外币支付外籍员工的工资等等。为了使各单位的会计报告具有可比性,也便于汇总,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以外币作为本位币的要折算成人民币反映。按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以元为单位,元以下记至角分,分以下四舍五入。会计货币计量前提是一种币值不变的会计假设。是指在正常的会计处理过程中,不考虑币值变动影响,即假定货币价值稳定不变。币值不变前提是历史成本原则的理论基础。(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体现会计核算的一般规律,是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它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1总体性要求的原则会计核算的总体要求是会计信息处理的可比、一贯和谨慎。(1)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符合政府的统一规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信息。可比性是保证不同会计主体之间会计指标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便于比较、分析、汇总,从而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为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企业的会计核算必须按照政府统一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2)一贯性原则。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经济业务通常存在着多种处理方法,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可以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使用,如存货的计价方法、折旧的计提方法等。但为了保证会计报表前后期有关数据的可比性,防止由于会计方法的变更而影响会计数据的真实性,会计处理方法应当保持前后期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会计报表中加以说明。(3)谨慎性原则。谨慎原则又称稳健原则,是指对某一会计事项有多种不同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可能选用一种不导致企业虚增盈利的做法。由于在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原则,即不预计收益,但可以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如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等对企业期末的资产的估价宁可低估,不能高估,如对存货估价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等。2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原则会计信息处理必须及时、清晰、真实,同时必须具有实用性,此外对于重要经济业务也要有特别反映。(1)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项目完整,手续齐备,资料可靠。真实性是对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真实的会计信息对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投资者决策和企业内部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在会计核算的各个阶段都应遵循真实性原则,依据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来进行确认计量。(2)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又称为有用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当满足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向有关方面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要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必须使提供的信息与各方面使用会计信息的要求相协调。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信息使用者的增多,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要求也在发生变化。过去,信息有用性主要是符合政府宏观管理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则是在满足政府宏观调控需要的同时,还应考虑其他有关各方(投资者、信贷者)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3)及时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是指在处理会计事项时,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及时进行,讲求时效,以便于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及时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事项的账务处理应当在当期内进行,不得拖延二二是会计报表应当在会计期间结束后按规定的日期内报有关部门。(4)清晰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必须清晰、明了、简明、易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便于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和利用会计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审计人员进行查账验证。(5)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时,对于影响经营决策的重要经济业务应当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并在会计报告中作重点说明,而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则可适当简化,合并反映。3对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原则用来指导会计信息确认与计量的原则主要有权责发生制原则、实际成本核算原则、收入费用配比原则以及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1)权责发生制原则。为了正确划分并确定各个会计期间的财务成果,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以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的基础。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它是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已经发生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支出的一种方法。其主要内容是,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巩是不属手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是与收付实现制相对的一种记账基础,它主要是从时间选择上确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支出和收益,因此,能较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2)实际成本核算(历史成本)原则。实际成本核算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其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计价。其主要内容是,企业取得的资产,应以其购进或建造时发生的原始成本即实际成本作为入账的基础,并以此作为分摊和转作费用成本的依据。物价变动时,除政府另有规定者外,一律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负债项目应以形成负债的当时由法令、制度、合同所确认的金额为标准。所有者权益的计量以形成投资、拨款时的实际金额为准。按照实际成本(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量,有以下三个优点第一,历史成本是在交易发生当时取得的,使会计数据真实可靠,具有客观性篇二,历史成本具有可验性,因为它有会计凭证为依据,便于事后查核和验证篇三,历史成本的数据比较容易取得,便于核算。(3)收入费用配比原则。配比原则是指企业的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果、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它要求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当在同一会计期间内登记入账。主要内容包括某个会计期间的收入与该期问的成本费用相配合,通过两者之差额来确定企业的经营成果卜个会计期间所取得的某项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相配合,以确定某项业务的成果谋种产品的收入与该产品的成本相配合,以确定该产品耗费的补偿。(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计算企业当期损益。所谓收益性支出是指支出的效益仅涉及本会计期间的那部分支出溃本性支出是指支出的效益涉及多个会计期间的支出。由于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性质不同,因此,会计上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巩支出的效益仅属于当期的,应作为收益性支出,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从当期实现的收入中补偿巩支出的效益属于几个会计期间的,应作为资本性支出,如购建固定资产,从事科研开发发生的费用等应采取折旧、摊销等方式,从以后各期实现的收入中逐步收回。四、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企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