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莎:《卓越的工程》(川教版七年级)教案

上传人:fgh****35 文档编号:86337825 上传时间:2022-05-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莎:《卓越的工程》(川教版七年级)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杨莎:《卓越的工程》(川教版七年级)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杨莎:《卓越的工程》(川教版七年级)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五学习主题 中国古代文化(上)第18课卓越的工程教学设计重庆市求精中学校 杨 莎第 10 页 共 10 页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记住都江堰、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的地理位置及修建时代,记住秦长城的修建时代和东西两端地名的名称。2记住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了解都江堰的功能和特点。3理解秦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与民族精神价值。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图,培养学生联系时空学习历史事件的方法,并学会观察地图方位和使用图例的基本方法。 2通过阅读文字、图片等材料,增强材料阅读和解析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意识。3通过对都江堰特点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都江堰、秦长城等古代卓越的工程,认识和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2通过分析都江堰的特点,认识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解生态文明工程的重要意义。 3通过长城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以及增强学生传承文化的责任感。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都江堰,秦长城。二、难点都江堰和长城的意义。课型 新授课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收集相关视频、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2.设计制作学习单。3.根据学习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准备复习战国到秦朝的重大历史事实。教学方法 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材料解析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导学法、情景教学法。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媒体 PowerPoint课件。视频:中国史话都江堰、汶川地震后都江堰水利工程运转正常。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工程:用比较大而复杂的设备来进行的工作。请同学们先看一组图片,认一认图片里的工程。(呈现工程的定义,并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播放图片:学校操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三峡大坝、鸟巢和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教师:这些我们身边熟悉的工程,让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古代呢,又有哪些惠国利民的工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第18课 卓越的工程。学习板块第一板块:走近卓越的工程(一)秦国的水利工程(二)秦朝的军事防御第二板块:探索工程的卓越第三板块:感悟卓越的工程二、学习新课第一板块:走进卓越的工程教师:地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源。观察地图,首先要明确方位,一般有八个方位:东方、东南、南方、西南、西方、西北、北方、东北,同学们可以用这个口诀来帮助记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另外,为了更好地了解地图的内容,我们还应该看地图的图例,才能明白地图上面的颜色和符号分别代表什么地理事物。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老师介绍的方法,结合图例仔细观察地图战国秦朝重要工程分布图,找出战国和秦朝时期重要的工程。(幻灯片呈现地图方位示意图、战国秦朝重要工程分布图,引导学生结合图例仔细观察地图,找出其中重要的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水利工程,秦长城是秦朝时期的防御工事。教师:秦国和秦朝的区别是什么?(让学生区分秦国与秦朝,巩固基础史实)(学生阅读课本第106页到第110页,完成表格)卓越的工程知识一览表工程修建时间地理位置主持者都江堰战国后期成都附近的岷江李冰郑国渠战国后期咸阳附近郑国秦长城秦朝西起临洮 东到辽东蒙恬(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课本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第二板块:探索工程的卓越一、都江堰教师: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为了实现灭楚统一全国的宏图大略,秦国一举占据蜀地,请同学们在战国形势图中找出蜀地的位置。(幻灯片呈现战国形势图)教师:秦国为什么要建都江堰治理蜀地呢?原来,蜀地所在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幻灯片呈现成都平原示意图)教师:岷江出岷山山脉,向成都平原流去,由于地势落差较大,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洪水一退,留下满地沙石,导致成都平原颗粒无收。与此同时,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部平原常年干旱。岷江水患成为当时蜀地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李冰担任蜀郡守后,为了解决西涝东旱问题,他继承先人治水的经验,亲自实地勘察,因地制宜,组织民众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教师:为了全面地了解都江堰,我们将从工程的修建、功能和特点三个角度来进行体验和探究。“工程修建体验组”根据工程需要,将代表都江堰主体工程的小彩板粘贴在示意图中,并选出一位同学对选址和如何修建做简单说明。“功能探究组”在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旁边的黑板上分别写下对应的功能。“主要特点总结组”在经过小组讨论后,将口头介绍都江堰的特点。教师:老师手里有三张任务卡,请问各组要选择什么颜色的任务卡?明确了任务分工,请同学们先观看一段都江堰的视频,结合视频和课本内容,然后争取在6分钟内完成学习任务,并展示成果。(播放视频,经过6分钟的准备,学生依次按要求展示成果。)教师:都江堰是生态型综合性水利工程,其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至今仍受重视。十八大三中全会吸取历史智慧,主张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教师:这样一座水利工程给当时的成都平原和秦国带来什么影响呢?请同学们看材料进行分析总结。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从以上材料可以得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蜀即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史记张仪列传 (学生根据材料中的“益强”、“富厚”可以总结都江堰进一步壮大秦国经济实力,为统一打下基础)教师:自修建起,都江堰就一直灌溉着成都平原。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这是我国自建国以来最为强烈的一次地震。位于地震中心地带的都江堰情况如何? 让我们通过一则震后新闻来了解。(播放新闻视频震后都江堰水利工程运转正常,与震后的废墟形成鲜明对比,突显都江堰的坚固与设计科学)虽然经历了特大地震,建于2000多年前的都江堰依然运转正常,灌溉着成都平原,确实让人惊叹。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高度评价,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一遍。“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二、郑国渠教师:请同学们看到战国形势图,找出秦东边的邻国。(展示战国形势图,学生经过观察地图,找出赵国、魏国和韩国)教师:郑国渠的名字取自它的修建者,韩国水工郑国。请同学们结合书本110页的内容,思考:郑国提出修建灌溉工程的初衷是什么?秦王知道真相后,为什么还让工程修完?从秦王的做法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学生结合“史海拾贝”的内容进行总结)教师:正如刚才同学们所得到的启示,在遇到逆境时,要善于思考,转害为利。位于咸阳附近的郑国渠灌溉关中平原,使关中平原成为粮仓。秦实力逐步壮大,后灭六国,实现全国统一,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三、长城(展示秦和匈奴对峙图,学生观察地图,思考:秦朝为什么修筑长城?)教师:匈奴是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秦统一后,匈奴与中原的接触比以前更为频繁,经常南下进犯。为了巩固北部边防,秦始皇命蒙恬把原秦、赵、燕三国在北方的长城连接起来,重新修缮,并东西扩展,筑成万里长城。进入初中,同学们学习了英语,长城的英文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追问:“长”用英语怎么说?great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说长城是long wall,而是伟大的城墙?(展示史记蒙恬列传、新书过秦节选文字材料。学生从“因地形,用制险塞”及“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可以总结长城的建筑智慧和巩固统治)由于自然、气候等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北方出现农耕区和游牧区,而长城沿线的走向基本与之两者的分界线相吻合。长城两边人们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习俗也不一样,正如东汉蔡邕所写的“别内外,殊异俗”。因此,长城事实上也成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有人说,中国的英文名字(China)由秦(Chin)而来。秦筑长城后,还下令迁移内地人民到长城沿线充实边地,并修筑驿道,以利交通。这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流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形成长城文化带。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较好解决了农牧民族之间的碰撞交融问题。中华民族运用万里长城这道军事防卫线和经济、文化汇聚线,巧妙地控制、调节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农耕文明和畜牧经济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有效地促进了民族融合、边疆开发和国家统一,实现了大一统。(展示文字材料两则,通过教师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城促进民族融合和巩固大一统)在秦长城的基础上,汉朝和明朝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1987年,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国际遗产委员会对长城在文化艺术价值上给予高度评价。有关长城的历史文献、诗词歌赋、铭记碑文、民间传说、雕刻构筑、建筑艺术等等,以它们的独特内容和风格,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更加熠熠生辉。正如中国万里长城第一人罗哲文所说,“今天,历史已赋予长城以全新的意义,透过新世纪的曙光,我们看到了更加宏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感到了更加博大雄深的长城文化!”教师:在和平年代,长城已逐步失去它的军事防御功能。长城文化指的是什么?全新的意义又是什么?义勇军进行曲中这样唱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这样说过:“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长城代表着什么?虽然后人对长城的评价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长城已经成为中国民族的象征!作为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长城所象征的中华民族精神也必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不仅如此,牙买加总理也曾这样评价长城:“长城是象征人类精神的真正杰作,它充分体现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忍耐力。”据新华网报道,2007年7月7日,中国万里长城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长城以其“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久远广阔的时空跨度为世人所折服,成为人类文明的代表!(展示长城图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罗哲文评价、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评价、牙买加总理珀西亚尔帕特森评价、新华网新闻,使学生进一步明白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更是人类文明的代表)第三板块:感悟卓越的工程有人曾说: “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请根据你对战国到秦朝时期卓越工程代表的学习,谈谈你的认识。”(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卓越的工程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悟)教师:历经岁月考验,彰显民族智慧!千百年来,蕴涵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卓越工程,屹立在祖国大地上,无声地讲述着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为世界文明作出卓越的贡献!三、小结巩固学习小结 走进卓越的工程 时间、位置、主持者 探索工程的卓越 特点和历史意义 卓越工程的历史启示 评价与感悟四、资源推荐(展示书籍和网站资源)书籍:长城(旅舜,杨茵著,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网站: 都江堰科技博物馆教学反思:卓越的工程一课属于七年级上册文化史内容,本课教学重在通过分析都江堰和长城的设计科学及重要意义等角度,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我的处理方法是强调论从史出,大胆整合教材和拓展学习资源,尽量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让学生通过感知具体历史上升到理性认识,整个学习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逐渐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到课堂最后形成高潮,达成本课的三维学习目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实践:第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强调古代卓越工程的历史意义。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规定:“以都江堰、长城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为帮助学生通过卓越的工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适当调整,在掌握都江堰和秦长城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卓越”,进一步分析都江堰和秦长城的历史意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尽量注意了补充材料与教材结合的紧密程度,二者相辅相成,让学生不致顾此失彼。第二,注重学习过程,培养学习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些学习活动,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通过战国秦朝重要工程分布图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地图的方法,强调观察图例和明确方位的重要性。“体验与探究”环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都江堰工程的修建体验、功能探究与特点总结等学习任务,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在分析都江堰、长城历史意义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图片、文字材料获取历史信息,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此外,本课还专门设计了学习单,适当补充本课的历史知识,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学习,有效避免了死记硬背等低效学习方法。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过程自然、效果突出。本课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的拓展,联系社会与学生生活,注入更多的人文色彩与民族情感。例如在郑国渠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生活启示,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收获生活道理。在长城的历史意义分析中,为了进一步突出长城的“伟大”,多角度选取材料进行说明,从巧妙利用地形到大一统文化的发展,使学生在感悟民族智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从具体教学实践来看,我觉得在学习资源形式多样、学生参与度方面效果比较突出,但是,由于初一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较为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材料的作用发挥,个别学生可能因此出现学习障碍。点评:杨老师所上卓越的工程一课体现了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通过对教材知识的重新整合,重点突出,思路清晰,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本课设计独具匠心,具有以下特点:一、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本课在教学安排中,以工程的“卓越”突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从而落实课标要求。例如,针对重点知识都江堰,教师结合学情,采取“体验与探究”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辅以视频资源,从选址到功能等角度学习都江堰,克服了初一学生对建筑科技存在一定理解难度的学习障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二、注重历史学习方法的培养。时空观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和方法,观察地图是获取历史信息的重要方式,本课多次运用地图观察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例和方位,从中获取重要的历史信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与意识。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优秀传统方法,史料分析成为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本课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历史资源,通过历史材料解析,获取历史知识。例如,在都江堰和长城的历史意义分析中,选取难度适当的史料,使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三、注重价值观培养,联系生活,情感迁移。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本课为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故本课立意设定为弘扬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并在材料选取中,多有渗透。例如,通过震后都江堰的正常运转,在强调都江堰工程质量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在对长城“伟大”进行探究后,进一步总结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感情自然,水到渠成。此外,新课程强调历史学习应该发挥以史为鉴的优秀传统,通过联系学生生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既降低学习难度,又帮助学生理解现实。例如,通过对都江堰的特点探究,总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从而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结合,体现现实对历史的传承,吸取民族智慧。历史学习不只限制在课堂时间,也不只局限在对知识的记忆层面。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课堂,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在本课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