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学生就业和实习困境为何法学专业大学生找工作这么难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82491322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律学生就业和实习困境为何法学专业大学生找工作这么难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法律学生就业和实习困境为何法学专业大学生找工作这么难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法律学生就业和实习困境为何法学专业大学生找工作这么难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律学生就业和实习困境为何法学专业大学生找工作这么难?其实有关中国法学高等教育存在问题的探讨已经由来已久了。其中最轰动的,反响最强烈的,莫过于北大法学院著名法学教授贺卫方“罢招”研究生的事了。那么在这里,我不是法学教授,我不是教育部高教司的官员,我不是用人单位的主管;我只是作为一名过来人(看我的简介),曾经经历过找不到工作的那种痛苦;我只是作为一名记者,见证身边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找工作的那种“苦难”,有感而发而已,希望能够引起共鸣。 当前,4月份,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但是对于即将于06年夏天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找工作的“战斗”已经进入攻坚阶段了。可对于那些读法学专业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来说,日子似乎越来越难熬,一天不如一天。读法律,社会普遍评价很高,大多认为当律师很能赚。而事实又是如何呢?律所招聘通常需要有工作经验,最好通过司法考试。然而根据司法部的要求,学生必须大学毕业,即拿到本(专)科学位以上才能参加司法考试,这就已经让大部分本科生望而却步;至于研究生呢?虽然有资格参加司考,但只有短短两年学习时间,目前司考的通过率又极低,很多研究生到毕业的时候考了两次甚至三次都没有通过。没有工作经验,没有通过司考,国内知名的律所基本不会考虑,而一些相对较小的私人律所,一般著名高校的法学毕业生又不大看得起,因此律所这条财富之路似乎离我们这些踌躇满志的法学院毕业生越来越远。 去法院?毕竟也是公务员,工作有保障,也是很多法学毕业生的首选。但只要简单计算一下你就知道,没有过硬的法学专业知识,或者说没有过硬的“社会关系”,想进发达地区(这里尤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基层、中级或高级法院,几乎可以说是“天方夜谭”。拿广州为例,城八区共有八个基层法院,一个中级法院,一个高级法院,总共才十个法院,除了本地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名牌高校的法学院几百人毕业生争夺外,还有来自武汉、厦门、西安、甚至北京的法学毕业生慕名前来,你说一个法院每年都会大范围招人么?这几乎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说考法院比高考时候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还要难,虽然不算难于上青天,但也近了。 好了,说了这么多,学法律最应该去工作的地方都成了泡影,接下来咋办?于是大量的法学毕业生加入到茫茫的找工队伍中,与学中文、历史、管理、经济等文科专业的学生开始一场赤裸裸的“肉搏战”。但由于法学专业的限制,很多用人单位都不招聘法律人才,因为法律专业性强,需要有较深的实战经验;反观我们目前高校法学院的所谓法学专业教育,与其说是法学专业教育,还不如说是一种高级普法教育,顶多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的法学教育很大的一个问题是定位不明确。本科阶段是啥都学,国内法也学,国际法也学,理论大于实际,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到了研究生阶段,虽说有主攻方向,但也是研究和应用不分,大多数法学教授培养学生是走研究型道路,学生将来应该走科研的道路;但事与愿违,现在的法学研究生却没有多少愿意“乖乖”静下心来搞研究,纷纷走应用的道路,帮人家草拟合同啦,翻译文件啦等等,研究生不研究,跑去律所长期实习的现象在法学院比比皆是。其实学法律的人都知道,像美国这样的西方发达国家,其法学教育在本科阶段是不存在的,只有其它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才会去读一个JD法学博士,实际上就相当于美国的法学本科教育。而这个学位完全是应用型的,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完全是将来毕业进入律所或法院所需的;至于搞法学研究的人则是少之又少,毕竟大多数人也跟我们一样,希望通过学法律能赚大钱,这是所有人的基本愿望,没有什么好掩饰的。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国外的那一套法学教育全盘照搬,我只是希望我们的法学高等教育能够更有意义些,能够更实际,更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多培养我们法院、律所需要的人才,而不是培养出“过剩”的法律人才。法律专业人才供需:是过剩还是紧俏? 2007-08-03 15:16:46薛亚芳去年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进行的一项应届毕业生就业调查中,法学专业以37.85%的就业率排在末尾,被认为“最难就业”。今年,法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如何?目前上海的法律专业人才供需状况如何?记者进行了调查。 高校:就业率数字意义不大 今年6月9日,华东政法学院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该校现有各类学生近2万人,2007年应届本科毕业生超过2000人。该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办公室黄巧荣老师告诉记者,学生的就业率尚在统计中,还未到最终的公布时间。她认为,公认的“法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从就业签约率上简单推断出来的,但就业率并不能反映学生就业的真实情况。 “法学跟其他学科不同,毕业生在就业上有很强的特殊性。”黄巧荣认为,特殊性体现在法学类毕业生所面临的职业准入制度。目前,律师和公务员是法学毕业生的两大就业方向,选择比例相当高。如果想当律师,学生必须通过司法考试,而国家司法考试规定必须有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也就是说,法学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后才能参加当年的司法考试;如果想进入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关工作,则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其一,通过公务员考试;其二,通过司法考试。因此,在七八月份的新人入职期,当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纷纷到用人单位报到上岗时,相当数量的法学毕业生或在备战9月15日即将进行的2007国家司法考试,或在备战国家和各个地方的公务员考试。“法学专业毕业生的求职、入职周期拉得比较长,很多学生为了准备考试选择先不就业,或找个临时的工作过渡一下,而这些情况学校并不能完全掌握,所以就业率只是一个数字,不能说明多少问题。”黄巧荣表示。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院长胡志民告诉记者,今年该校法律系共有本科毕业生120多人,学生就业率还未统计出来,但从去年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就业面比较广,大致包括:考研、出国、进法院当书记员、进律所当律师助理、当公务员、进入公司企业工作等。“也有学生毕业初期暂时没有就业,一心准备参加司法考试。” 记者同时对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开设法律专业的高校进行了了解,对于学生就业情况,各高校说法不一,但大多反映“目前找到工作的不多”,“和去年情况差不多”等。 市场:法律人才的“光明与曲折” 就业率不能说明问题,那么,来自市场需求一线用人单位的反馈应该更有说服力。目前用人单位对法学新人的需求状况如何?法律人才的市场供给怎样?法律人才已经过剩了么?围绕法学类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律所、公检法国家机关和企业,记者又进行了调查。 调查情况基本可以分为两面“曲折面”和“光明面”。“曲折面”表现在:近年来法学专业遍地开花,毕业生人数激增;法学新人的主要需求方律所及公检法国家机关等对新人的需求趋向饱和且门槛愈来愈高。而“光明面”表现在,法学新人入职门槛走高并不等于人才过剩,相反,在法治化的进程中,法律人才发展空间宽广,就业通路将更多。可以说,法律人才是过剩与紧缺并存,法律人才的就业路是曲折的,但前景是光明的。 “曲折”:用人方趋饱和,新人过剩 法学新人数量增长过快 不仅专门性的政法院校在大量扩招,综合性大学中的法学专业也是遍地开花。到去年4月,全国有法学专业的高校达620所,在校生30万人。而1977年恢复法学教育时,全国只有3所大学有法律系,仅招200多人。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法学教育的快速扩张和学法热潮使得法学毕业生的市场供给量激增,而法律行当又是极其强调专业性和实践经验的,大量新人所需的培养平台,超过了市场的承载能力。同时,在法律实务界人士眼里,真正有法律素养、符合法律职业要求的毕业生并不多。 “公检法”用人需求趋于饱和 作为法学毕业生的主要吸收单位之一,公检法国家机关对新人的需求逐步趋向饱和,招考人数减少,招考门槛逐年抬升。 浦东新区法院政治部负责人事工作的王振华告诉记者,浦东新区法院在2001年进行了机构改革,当时对人员的需求比较旺盛,编制充裕。经过这几年的补充,目前人员配备已基本到位,再加上机构改革后人员年龄层次普遍较轻,退休人员很少,人员已近饱和。目前,审判员的招考编制卡得特别紧,门槛也很高,一般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通过司法考试。聘任制书记员也逐步饱和,今年的招聘人数大幅下降,仅为去年的1/4左右。招考竞争十分激烈,原本只要大专即可,很多硕士毕业生也报名参加。王振华表示,接下来几年法院进人的速度会继续放缓。 类似情况在沪上其他区县的公检法机关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闵行区法院一位法官告诉记者,2002年他本科毕业进入法院,现在,本科生基本无缘进入审判编制。 律所招人面窄且数量有限 上海市律协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律师总数为7945人,近年来上海的律师每年都增加500名以上。上海有715家律师事务所,数量并不少,然而无论是在招聘会、招聘报刊还是招聘网站,律师事务所的招聘公告几乎见不到。 “律师事务所招人一般比较低调,不太喜欢在媒体或招聘会上露面,以行业内推荐或介绍居多。”而且“律所都不太喜欢用应届毕业生,特别是本科生。”上海某律师事务所张战民律师告诉记者。未通过司法考试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想进律师行当,通常从助理开始,但很多律所不太愿意招新人,一方面因为他们缺乏经验,另一方面新人还没通过司法考试。 “光明”:新兴空间大,就业通路多 门槛高不等于需求少 黄巧荣对今年华东政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态势抱乐观态度。正如她所言,法学毕业生表现出来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与毕业生所面临的职业准入制度有极大关联,而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找工作难。就业难与不难很大程度上是学生主动选择的结果。“整体来看,华政的毕业生找个工作并不成问题,只是大多数学生希望学以致用,从事与所学相关的法律工作。而律师、公务员等职业门槛较高,学生必须花一段时间来迈过门槛。” 法学毕业生就业门槛不断走高是事实,但并不等于绝对需求少。一家跨国通信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告诉记者,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法务部门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量正在增长,该企业在去年的校园招聘中新增了法务助理这一职位,招收优秀的应届法学毕业生。“法学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都优秀的应届毕业生,比很多社会人才更有优势。” 新兴领域就业空间大 除了律所、公检法、企业之外,法律人才的需求正体现在更多的领域。胡志民老师告诉记者,从近两年上师大法律系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学生的去向越来越广,进入企业做助理、文秘等行政人员的比例越来越高。“法学毕业生适应面比较广,而且企业现在普遍意识到知法、懂法的重要性,法学毕业生应聘这类岗位有一定优势。” 进入公检法以外的国家机关的法学毕业生也在增多。在法治化的进程中,国家行政机关越来越强调依法行政,需要补充大批法律专业人才,为政府决策、施政提供法律支持。因此,在近年的公务员考试中,法学专业学生愈加受到青睐。 还有一些法学毕业生则进入了报纸、电视台等媒体,从事法律类版面、栏目的记者、编辑。随着媒体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大,这类毕业生数量还在增多。 国内高端法律人才稀缺 高端法律人才目前不是过剩,而是供不应求。拿律师事务所来说,律所不青睐新人,但对资深律师,或是某些新兴领域的律师却是求贤若渴。张战民律师告诉记者,不是律所不要人,而是大家都想找精英。 律师事务所的业绩主要依赖案源,因此,律所招人除了要业务能力强,最好还要有一定关系,有案源的。有执照、5年以上经验、能开发案源的律师非但没有饱和,想跳槽也很容易。此外,某些专业领域的律师十分吃香。上海在房地产、金融、知识产权等领域都缺乏专业律师。以知识产权为例,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增长很快,特别是跨国知识产权纠纷很多,而国内精通知识产权的法律专业人员十分短缺,很多律师甚至连最基本的专利案件举证以及打官司的程序都不懂,能打反倾销官司的涉外知识产权律师更是凤毛麟角。伴随知识产权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企业的重视,需要大批懂行的律师、法务工作者、企业法律顾问等。 上海律协会长吕红兵认为,上海正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但目前精通涉外投融资、国际航运、国际金融等业务的律师还比较少,律师的服务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原载人才市场报转自中国就业网(B-01)研究生苦寻两月难觅合适的实习岗位 2007-08-02 14:06:12资料图片:今年5月大学城举办首次实习招聘会,上万学生竞争近千个实习岗位 暑假期间,找实习单位也成为不少大学生头疼的问题。由于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实习纳入课程学分,迫使大学生为了找实习单位而奔波忙碌,但面对僧多粥少的现实,“一份实习难求!”几乎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心声。记者近日采访获悉,千辛万苦走进实习单位的大学生们也遭遇诸多尴尬:实习如同打杂?意外缺乏保障?种种问题让大学生们困惑不已。 困惑一 职位少要求高实习一职难求? 个例:曹宜君,暨南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这些天一直在毒辣的阳光下寻找实习的机会。从5月至今,他分别在人才网站、实习招聘会等发出20多份简历,都没有回音。“没想到研究生找份实习也那么难。” “你不干人家干,满街的研究生啊。”曹宜君深感僧多粥少,竞争残酷,招聘单位条件较高。 他说,一想到在家耕地的父母就合不拢眼,家里人脉少没有关系,也让他没有依靠。而他所在的30多人的班,最终只有3人找到假期实习。 记者了解到,在校学生的实习不同于工作,更多依仗学校与实习单位的关系。而在一些高校的新兴专业,平台的搭建相当有限。 学校提供机会难满需求 华农大的行政管理专业,今年有第一届毕业生。不少同学不满意学院安排的实习而自寻出路,这无形中也丢失了实习机会。“我们系有近150多人,但实际上服从学院安排的实习的人只有50多个人,只占1/3”该专业的何姓学生告诉记者,由于固定的实习单位很少,学院提供的大部分都是街道办、居委会等等,与学生的需求有着落差。 此外,由于资源有限,一些高校只能把优选的实习机会留给毕业生;而对迫于压力提前实习的非毕业生则难以顾及。“学院提供的机会不足,虽然每年寒暑假都会有下乡的机会,但是由于人数众多,竞争很激烈,不少学生都被刷了下来。今年终于获得实习机会了,但是由于此前都没有实习过,首次实习就是毕业实习,既要做报告又要准备毕业论文,实在无可适从。” 何同学说。 名企实习要求高成功率低 为此,一些名牌大学的非毕业生,开始自寻实习之路。他们看准了知名企业越来越注重人才而非关系的策略,特别希望通过招聘面试获得实习机会。实践证明,这个优胜劣汰让很多有才之士觅得良机,但也因招聘条件苛刻让不少学生难望其项背。 中山大学大三的学生阿勇, 5月份参加了中国 移动公司的实习生招聘。该公司打出的条件是:“能用流利的英语会话,能用英语写办公文件,参加过重大商业比赛,学习成绩在学院10%以内。”阿勇把内涵十足的简历递到面试官眼前时,面试官说:“你的阅历确实比其他人丰富,但是你的成绩只是系里前28%,未能符合我们的要求。”“一个但是毁灭了我所有希望。”阿勇说,“像宝洁、中国 移动这样的知名外企对实习生筛选的要求很高是因为大部分实习生以后都能留在那里。怪只怪自己没有练好内功。” 理科生实习难找对口专业 据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在广东理科的市场需求量大,理科学生也比文科学生要容易找到称心的实习。此外,设计类专业、小动物专业以及电力等专业因市场人才比较紧缺、技术含量较高,或是名牌高校等拥有较多实习基地的老牌专业,学生的实习工作也相对容易。 但一些理科专业里也有实习难的情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信息学院何金海称,从大一起到软件公司寻找了近20份实习,真正成功的机会仅为20%。阿海把这归结为实习门槛高、学生希望专业对口。他说,很多软件公司都愿意在暑假让学生接活干,但是要求较高,比如说要熟悉JAVA软件,熟悉某种编程语言,还要工作经验等。除了很拔尖的学生外,普通学生能完成一个项目的很少。即使是能找到实习,也只做简单的程序测试、写用户手册等专业不对口的工作。 困惑二 实习如打杂闲累两极端? 个例:华农大行政管理专业大三的小杨谈起去年在越秀区某居委会的实习还很无奈:“一个多月基本都没什么干,每天早早去打扫卫生,叠报纸,打字复印文件,自己学到的知识基本没有用到。”“有时候天天坐冷板凳,听居委会的阿姨们说西家长道东家短,闷得慌!唯有到电脑跟前玩扫雷游戏,狂扫一下午!”他告诉记者,自己今年毕业实习又被分到街道居委,他正考虑另寻实习企业,毕竟毕业实习不同于暑假实习不能老做琐碎的事,总要检验一下三年所学。 虽然不少学生都被学校告知实习期需要谦虚,打杂斟茶倒水等活儿不能介意,然而当这种情况接二连三地发生时,他们也感到不适。有学生认为,并非自己害怕辛苦,如果要做打杂的活,何不找一份正当的兼职?而要找一个单位去做“免费劳工”呢?实习最起码是能够提供与专业对口的实践应用,是所学知识的检验,而非简单的所谓做人处事的练习平台。 与一些学生闲得慌相比,有职业技校学院的学生实习叫苦不迭。广东某职业技术学院的200多名学生,在7月初被学校安排进了东莞凤岗镇一家电子厂工作,但过多的工作量让他们四处喊苦。“实际上我们成了苦工,每天干十多小时,必须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学生说。“学校说是让我们来实习,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来打工;每天早上8点不到,工作到晚上9点,我们和流水线上工人的工作一样,很多同学都累得受不了,但谁也不敢走。学校规定我们要是擅自离开,就不给我们毕业证。” 困惑三 实习遇意外权益谁来保障? 据了解,在一些高职院校的实习期或者是需求量较大的单位,往往会给付实习生相应的费用。如一些顶岗实习的学生、酒店管理的或者是知名外企的实习生,补贴在600元到上千元不等,在满足车费和餐费外略有节余。而超过六成以上的单位只提供基本的车费和餐费的补贴,约300400元左右。学校也会提供相应的补贴,但一次性200元的费用有如杯水车薪。 如果说实习补贴学生们还能够通情达理地选择接受,那么实习期间出现的意外则让学生们难堪和无奈。上述阿勇的故事就反映了这一点。 对于单位负担的医药费,阿勇认为“给是人情不给是道理”,因为自己并没有跟单位签定任何的实习协议。“一旦出了事,没人也没有法来保护。”他告诉记者,按照现行的劳动法规,实习生未被列入劳动者的保护范畴,不具备与实习单位建立劳资关系的资格。大学生在实习期的保障方面存在法律空白。如果实习期间出现了任何意外,作为弱势的学生群体很难维权。 针对大学生实习的种种困惑,高校和一些教育专家也予以了分析,并给出应对之策。 原载信息时报转自人民网(B-01)打破唯经验论 让毕业生在竞争中成长 2007-08-02 11:12:53最近,有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用人单位的“唯经验论”,不仅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还影响了社会和谐,这的确是件弊多利少的事情。笔者认为,要打破此种用人门槛,需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近日,一位经营电脑公司的朋友正为公司技术骨干大量流失苦恼不已:要把一名毫无经验的大学生培养成技术骨干,至少也得两到三年的时间。除时间成本外,公司还得拿出大量的资金送他们外出进修。可刚把他们培养成技术骨干,就有人开始“见异思迁”了。 近年来,新进大学生没干几年就跳槽者大有人在,以致有的用人单位不得不在招聘会上打出“爱跳槽者免谈”的牌子。如此说来,要想打破“唯经验论”的用人门槛,仅靠用人单位一方的努力是不够的。 在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作为一名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如果一毕业就能被用人单位雇用,的确是件幸事。所以,毕业生应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常思回报之事。反之,如果原本就是为了落户,为了找个“临时落脚点”,那么他的人品、人生观就出了大问题。这么做的后果,不仅有损自己的声誉,还会影响到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从而影响到学校今后毕业生的就业。所以,学校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职业道德及敬业精神方面的教育。 随着经济格局的日益开放,人才成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所以,对于企业而言,理应意识到“重使用、轻培养”的用人行为是十分短视的。如果大家都寄望于“别人培养、我挖墙脚”,长此以往,有经验的适用人才从何而来?一些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固然有其自身原因,难道用人单位就没有责任?用人单位是否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下了足够的功夫?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总之,只有毕业生、政府、用人单位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打破“唯经验论”的用人门槛。(李红卫) 原载中国人事报转自新华网(B-01)关注实习:准大四学生暑期实习成难题 2007-08-03 11:04:18这个暑假对于即将迈入大四的准毕业生来说,意义非同寻常。多数高校都要求学生在大三暑假完成大学学习阶段最重要的专业实习,对于有志于毕业之后直接就业的大三学子来说,暑期实习也显得至关重要。然而当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找实习单位似乎成为一个比找工作更让学生头疼的难题。 现状调查 用人单位门槛高 实习比工作还难找 从结束期末考试起,林业大学物业管理系准大四学生严江宝就开始前往深圳寻找实习单位。“我在网上找了三四十个与我们专业对口的单位,挨个打电话过去询问要不要实习生,结果遭到了无数次拒绝,只有两三个企业表示愿意接收,但人数有限。最后老师帮我推介了一个深圳的国企。”“我发现靠个人力量去找实习单位太难了,我们学生总处于一个弱势地位,报酬、岗位安排都靠我们自己去谈,而企业的态度往往很强硬,还经常将我们拒之门外。” 北外英语法律专业的准大四学生祖木来提,这个暑假按照学校的安排在上地法庭进行专业实习。“我们之前有试过自己去找实习单位,但发现找实习单位简直比找工作还难。”祖木来提告诉记者,“像宝洁公司这类我们有意向去实习的外企,招实习生都招得很早,比如他们今年七八月份接收实习生,但去年九十月份就开始对外发布消息了,那时候我们才刚上大三,根本还没考虑到这一步,等我们这学期末开始找时,那边就已经都招满了。另外,愿意接收实习生的单位本来就少,他们还在无形中抬高招收实习生的门槛,对英语、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都非常苛刻。” 学校只解决部分问题 学生各显神通谋出路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学校在帮学生安排实习单位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对于学生来说,校方解决的只是部分问题,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切实需要。 严江宝告诉记者,他们班上的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专业老师安排而落实实习单位的。“班上二十来个留在北京实习的同学被老师安排在了跟我们系有合作关系的某物业公司,但同学告诉我,一个物业公司根本消化不了那么多学生,实习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基本上没有实习报酬。” 广东工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准大四学生陶妍嫱告诉记者,在安排实习岗位上,不同专业的学生获得的待遇也不一样。“我们学校的国贸、国际法等专业可以帮全部学生安排实习,但像我们工商管理、物流等专业就很难全部照顾到,一是我们老师资源有限,二是我们学生多。” 学校更多时候是作为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的最后一道保障,而学生们往往觉得学校安排的实习单位不够理想,于是就只能各显神通自谋出路。在一些对专业实习把关不严的学校里,实习还在发生着某种“变质”。北方工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宋同学正在忙于考研复习,无暇顾及专业实习,“我们班上真正出去找实习单位的同学也很少,要么忙着复习考研,有关系有路子的就等着家里直接安排就业,至于实习鉴定,随便找个单位帮忙盖个章就可以解决了。” 学生讲述 找实习单位 靠技能、靠人脉还要靠机遇 广东工业大学的陶妍嫱正是靠着朋友介绍,在北京某IT杂志获得实习的机会。她告诉记者,“我们大部分同学也都是靠亲友推介才落实了实习单位。” 北外英语法律专业准大四学生丁丽沙算是同班同学中实习单位找得比较成功的一个,“我很喜欢逛各个大学的BBS,在那上面经常会看到一些招实习生的信息。去年寒假我在人大BBS上看到海淀法院招实习生,我过去应聘并顺利通过了面试。”今年丁丽沙打算自己找,“我在网站里海投简历,有几个公司联系我去面试,但要么专业不对口,要么公司太远待遇不好,我就放弃了。今年暑假学校还为专业前六名的学生提供去著名的中闻律师事务所面试的机会,但只能录取三个,由于英译汉的专业知识有所欠缺,我落选了。”现在她在一个司法部直属的律师事务所实习了两个多星期,“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这边招实习生,我顺利通过了面试。现在感觉还不错,这边每月负担我300元的伙食费,走的时候可以得到四五百元的报酬,如果干得好的话会有奖金,当然这样的酬劳比正式员工低了很多,但我觉得学习东西最重要。” 中国地质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准大四学生孙宇峰,7月初离开武汉孤身一人闯荡北京,一心想朝影视、音乐方面发展的他,开始向唱片公司和影视制作公司挨家挨户投递简历,但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7月中旬,他听朋友说华谊兄弟在招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带着精心制作的简历走进了华谊的人力资源部。“第二天我就得到了面试通知,一个星期的试用期后,老板决定录用我,并与我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我没想到一切竟然这么顺利。”孙宇峰感慨自己机遇好,“当然,我大一、大二期间在都市报文娱新闻部实习时,在这个圈内积累和拓展的人脉关系也为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数据团中央、北大政策研究所联手推出涉及全国6000多名本科生调查结果显示半数毕业生就业还没谱。北京就业率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六成人预期月薪一两千元法学专业难找工作截止到5月底,2006年毕业的本科生中,半数以上未找到工作。有四成人认为,就业依靠“关系网”是最有效的途径。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公布,该调查涉及的样本包括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半数人5月未签约今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5月底,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全国应届毕业生就业比例(截至5月底)没有找到工作27.25%已签约和已有意向49.81%不想马上就业15.02%最新数据北京六成已就业今天上午11时公布的此次调查最新数据显示,北京应届大学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率为60.37%,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影响就业因素专业法学六成难就业本次调查的学生专业可划分为法学、管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历史学、农学、文学、医学和哲学等学科门类。调查显示,农学学生就业率高达78.38%,而法学专业仅为37.85%。按就业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农学、管理学和工学,而医学、教育学和法学则相对较低。性别男生比女生吃香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为55.71%,而女性毕业生该比例则为41.08%。 有27.3%的用人单位承认招聘时偏向于男生,72.7%的单位表示没有明确的性别倾向。区域东部地区好于西部此次调查的学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主要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区域。其中,东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学生占62.43%,中部地区为47.88%,西部地区为41.73%,东北地区为43.39%。能力单位最重适应能力调查显示,有24.14%的学生认为个人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而对这些能力进行分解时,求职过程中的难题分别表现在自我表达能力(35.80%)、外语能力(32.09%)、专业能力(31.88%)、人际交往能力(30.36%)等方面。 而用人单位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65.9%),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56.8%),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54.5%)、专业能力(47.7%)和外语能力(25%)。就业途径 四成首选“关系网” 在人际关系之于大学生职业搜索行为的重要性,性别、地域和专业之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就业预期等方面的调查结果与传统观点并不完全一致。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讳言人际关系网络之于用人环境的影响,但此次调查显示,人际关系网络仍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有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 期待薪酬 六成选一两千元薪酬预期上,有六成以上(66.10%)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2000元之间,1.58%的学生甚至愿意“零工资”就业。而在调查中,77.3%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权威说法 六成应届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 民盟中央秘书长高栓平:高栓平列举了一组人事部的调查数据: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2006年达到413万,比去年增加了75万,增长率为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去年实际就业减少22%。“这意味着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 (作者:张丽锦)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