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80880253 上传时间:2022-04-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课_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划分依据:司马迁依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2构成(1)山东经济区、山西经济区:特征:属于黄河流域,是传统的农业区,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地位: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2)江南经济区:特征:江南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不利于开发,人烟稀少,生产技术落后。地位: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3)龙门碣石以北:特征: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地位:经济实力有限。3分布特点: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1)时间:两晋之际。(2)原因: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3)影响: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2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1)时间:唐朝中叶。(2)原因:安史之乱。(3)影响: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3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1)时间:两宋之际。(2)原因:靖康之变。(3)影响: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促进了南北风俗的融合。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3)南方本来就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过程(1)初步开发:时间:孙吴、东晋、南朝时期。表现: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手工业和商业进步,出现了建康这样人口百万的大城市。(2)开始超过北方:时间:中唐以后。原因:大河南北“戎事方殷”、经济停滞;南方经济全面加速发展。(3)局面完全确立:时间:南宋时期。原因:宋都南迁后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3影响(1)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2)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互补的需求。轻巧识记三次人口南迁的高潮易错提醒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中心南移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很长时期是在北方。这是由历史文化渊源、战略地位、北方经济的不断恢复等多种历史因素决定的。名师点拨1中原人口三次南迁高潮的共同特点(1)三次南迁高潮都发生在政权交替之际,统治阶级内乱之后,政局混乱之时。(2)都对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推动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2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影响(1)传播了先进的经济文化,促使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2)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特别是中原汉族迁居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少数民族内迁到内地,使各族交错杂居、接触频繁,甚至互通婚姻,相互融合,丰富了各族的经济文化生活。(3)使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趋于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南方地区土地肥沃、广阔,三国以前人口却极为稀少,随着人口迁移,江南开发,南方人口逐渐增多,我国人口的南北分布趋于平衡。(4)促进了南洋的开发,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华人外迁传播了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积极参加居住国的开发、建设,促进了南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中国的文明成果在所到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共享。1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全国划分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2从魏晋至两宋之际,北方人口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南迁,推动了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3两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确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材料一(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宋书孔秀恭等传论(1)据材料一,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教你读史从“无风尘之警”“民勤本业”等信息中得出社会安定和人民勤劳。提示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材料二中国历代政治中心的转移,从经线来看,总体呈自西向东的趋势;以纬线观之,则时南时北。政权南移在封建社会中后期主要有三次:晋代宋代元末明初中国古代史(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教你读史抓住“政治中心”等关键词,认识其与经济重心之间的关系。提示政权南移为经济重心的南移起了带动作用。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2)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3)政府政策: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4)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5)经济因素: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6)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材料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北宋时南方粮食的亩产量高过北方,有“吴、越、闽、蜀,其一亩所出,视他州辄数倍”的说法。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1)以上信息说明了什么?教你读史从“仰给”“高过”等关键词中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提示南方经济发展超过了北方,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材料二明清时期我国农学家(共72位)的地域分布状况:地域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江西安徽直隶河南陕西四川广东湖北贵州山西人数2318654332221111从明清时期的农业科学家看农业人才问题(2)从材料二中可以获取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教你读史分析和整理表格中数据,认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提示信息:明清时期的农学家绝大多数集中在江苏、浙江两省。说明:江南成为经济文化的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经济格局: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2)文化重心:教育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3)交通贸易: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和运输的发展。(4)人口分布: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5)民族关系:使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有利于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6)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可持续发展。一、对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认识1区域经济的形成:区域经济形成是由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土壤、气候、资源等)和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文化传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科学技术等)两大因素决定的,是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各具产业特色的地理区域。2汉代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为传统的农业区(以种植麦、粟、高粱等耐旱作物为主);江南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河道纵横,以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为主;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因此形成传统的畜牧区和半农半牧区。3区域经济的特点:多样性,而且实力发展不平衡。山东、山西以农业为主,而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体现了区域经济的多样性。北方经济发展快,南方发展缓慢、经济落后,则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影响及启示1特征(1)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往往发生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时。(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4)由北向南、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2影响(1)古代中国经济布局渐趋合理平衡。(2)人口比重发生变化,南方人口比重不断上升。(3)促进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4)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3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题组一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1“北来在此安家,远行从此启程,八闽百越赣州推本”这是对闽粤赣边区客家文化的概述,具有人口迁移特色的客家文化的奠定时期应为()A两晋之际B秦汉时期C中唐以后 D两宋之际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客家文化与人口迁移关系密切。这一特色的形成开始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迁移时期,即两晋之际。2贞观年间南方人口一度超过北方,成为自汉代以来长达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的第一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开疆拓土移民戍边 B经济重心移至江南C隋唐之际北方战乱 D安史之乱北人南迁解析:选C经济重心移至江南是在宋代。此时为贞观年间,尚未出现安史之乱。此时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主要原因是隋末唐初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3宋书志序载:“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百郡千城,流寓比室。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这主要是说()A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内迁B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C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北迁D江南开发,经济逐步发展解析:选B材料中关键信息“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反映的是北方人民南迁的史实,故选B项。题组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4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了当时()A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B南方相对安定促进经济发展C南方物资供给全国各地D南方政治清明带动经济发展解析:选B南朝时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但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南方政治清明,也没有体现出其物资供给全国,故C、D两项错误。5据统计,唐前期兴修的163项水利工程中,北方五道有101项。唐后期兴修的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江南道占49项。这种变化表明唐代()A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B南北经济出现失衡的态势C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D经济重心呈现转移的趋势解析:选D题干中强调的是唐代前期和后期南北方兴修水利工程分布的情况有所不同,唐代前期北方水利工程兴修数量多,而唐代后期则是南方水利工程兴修数量多,这说明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故D项正确。6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解析:选C从材料“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主要原因是北人因逃避战乱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故C项正确。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战国策赵策中“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贾谊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逐并起而亡秦族矣”。其中的“山东”是指今天的()A山东省B崤山、函谷关以东C太行山以东 D中原地区解析:选B注意材料中的“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战国时除秦外,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之东,故称六国为山东。由此可知“山东”是指今天的崤山、函谷关以东地区。2根据统计: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之户数,北方约占37.3%,而南方占62.7%。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解析:选A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北方人口在全国所占比重大大超过南方,而宋代则相反。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反映了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从西汉至北宋,北方时有战乱发生,南方则相对稳定。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是在()A秦汉 B隋唐C两宋 D明清解析:选C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隋唐时期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正式南移;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4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朝代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总面积北方南方秦汉117(全国)5.72魏晋南北朝122(北方),215(南方)3.851.9251.925隋唐124(北方),328(南方)6.423.213.21A南方地区逐渐开发 B北方经济盛极而衰C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解析:选A据表格信息可知从粮食亩产水平和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有明显上升,故A项正确。 5下图为西汉至元朝我国西部地区(含川陕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图,对此图解读不正确的是()A两次人口增长高峰都处在封建王朝的持续统一时期B第一次人口下降与战乱有关C两次人口增长高峰都与政治中心所在地有关D第二次人口下降推动了经济中心的南移解析:选A从图示看出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在西晋,但西晋只是短期统一,与A项“持续统一”不符。第一次人口下降时期始于南北朝时期,长期战乱;图中两次人口增长高峰时期其都城分别为洛阳和长安;第二次人口下降始于安史之乱,大量北民南迁,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6自南宋起,江浙地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这说明()A江南自古文化发达B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C当时北方文化严重衰落D文化重心南移带来经济重心南移解析:选B本题较为简单,由所学知识即可判断出答案为B项。7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从而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解析:选DA、B、C三项都是推动江南经济开发的因素,而D项则是经济发展的表现。8对下图中解读不正确的是()A政治中心诗人数量众多 B经济开发推动文化发展C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D新兴商业城市文化繁荣解析:选C首先判断图中内容为唐朝诗人分布图,由图可见政治中心长安的诗人数量众多,故A项正确;南方经济开发、南方城市的兴盛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繁荣,故B、D两项正确;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且从图中无从体现,故C项不正确,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时间区域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5669长江流域342611材料二1127年的“靖康之变”及宋室南渡导致了中国又一次人口南迁高潮。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贵族的统治,被迫举族迁移,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员、士民涌向南方,归于南宋。据记载,“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几千万人”,以至于“建炎(11271130)之后。江浙湘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随着北方大量劳动力和先进垦殖技术的南迁,原先的“蛮荒之地”大都变成了“鱼米之乡”,在风俗习惯上南北方互相融合,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1)概述材料一中表格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回答,“靖康之变”后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10分)解析:第(1)问,根据表中数据不难看出数量和分布变化,注意概括时要从总的变化趋势和局部的变化两个方面归结,“原因”要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社会状况、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等方面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据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总结归纳;第二小问,从人口南迁的阶层、规模等方面分析;第三小问,从材料二的最后一句话中分析概括即可。答案:(1)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原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2)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有大量可耕地。特点:迁移的人数多;阶层广;分布在南方各地。影响:为南方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促进南北方文化的相互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