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川区城乡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78259642 上传时间:2022-04-21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5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永川区城乡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重庆市永川区城乡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重庆市永川区城乡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永川区城乡总体规划 说明书1 永川区城乡总体规划编制的背景及意义经过直辖十年的发展,永川区在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试中已位列渝西地区前列,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发挥城市潜力,是社会经济、环境发展保持高度的可持续性,是本次规划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次永川区城乡总体规划编制主动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即将实施的一次新的尝试。1.1 川渝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年6月7日发出通知,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永川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通知要求重庆市和成都市要从两市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市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两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1.2 重庆市“一圈两翼”的区域发展战略构想重庆市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构想作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314总体部署的主要举措,在一小时经济圈规划中明确“一圈”的定位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的核心区、长江上游的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平台”。其中对永川区定位为“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西部增长极,长江经济带与川渝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渝西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于是永川区的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在“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中处于规划的核心发展区内,如何参与重庆核心发展区的功能分配,创造性的发挥区域服务功能,为本次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1.3 宏观经济面临产业转移,消费结构升级 当前宏观的经济发展面临产业转移、买方市场形成,消费结构升级,金融资产流动性过剩等新形势,对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产业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使部分传统产业转向内地寻求发展空间,其目标地区首选区位条件和市场条件较好的城镇发展空间。永川地处国家西部的川渝两个大城市之间,占有长江黄金水道,有较好的交通区位条件,成为众多产业转移的理想目的地,这使永川区面临新的产业选择机会。如何选择城市战略性产业,并为战略性产业预备充分的发展空间,是确保城市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1.4 城乡总体规划编制的必要性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对城乡规划的意义和作用都有了全新的深入的认识,对“统筹城乡要规划统筹先行”的理念有了共识,希望通过规划编制协调政府各个部门的发展步调,统一对城乡未来发展的预期水平,协调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缓,加强对城乡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使城乡发展能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通过城乡总体规划的编制,将城市和乡村作为统一的研究对象,统一考虑,避免了“重城轻乡”的情况。可以平衡“城”“乡”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在生态保护、产业经济发展、教育、卫生等方面做到统筹安排,协调处理,可以缩小了城乡差距。对城乡空间的整体规划和布局,避免了各个部门规划,各级规划之间的矛盾和重叠的地方,使各个规划在空间、功能上均得到统一协调,以达到长期均衡的发展的目的。 1.5 城乡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改革规划编制制度,建立适应城乡统筹的城乡规划体系建立覆盖全区,既有宏观调控引导职能又有微观实施管理作用的规划编制制度。保持现有城乡规划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将总体规划阶段划分为全市城乡总体规划、区域城乡总体规划、区县城乡总体规划、镇乡总体规划和村总体规划五个层次,新增区域与村的总体规划两个层次;详细规划阶段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两种类型。统筹协调,在空间上整合各类规划永川区城乡总体规划要依据重庆一小时经济圈规划,加强与已编永川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新农村总体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其它专项规划的协调,从有利于统筹城乡、遵从空间资源利用的唯一的大局出发,来综合、整合各类规划,强化对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保护战略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空间资源,确保区域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重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布局规划以协调发展与保护,实现科学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城乡空间发展战略为指导,展望未来几十年永川区城乡空间发展的理想格局,重点明确城乡发展的空间布局,包括空间发展方向、模式、重点,明确对水、耕地、森林等各类资源的有效保护,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明确城乡主要建设空间,包括中心城区重点组团建制镇农村新型社区的发展原则和方向,加强城乡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布局,制定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特别是要完善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和布局。加强城乡统筹的政策机制研究研究促进本地区以工促农,以城促乡,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实现现代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城乡总体规划技术路线框架详见下图:永川区城乡总体规划永川区城乡总体规划编制的背景及意义永川区城乡综合现状分析及评价()(摸清资源的优劣势,生态支撑体系及发展基础)功能定位与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总体思路:永川区城乡空间发展应以生态文化资源保护为保障,以产业发展为引导,以城乡土地利用为载体,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空间利用规划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规划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空间管制与协调规划综合防灾规划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社会服务设施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规划综合交通规划规划实施措施与政策建议2 永川区城乡综合现状分析及评价2.1 自然地理及资源条件2.1.1区位永川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它东与璧山、江津为邻,西与荣昌、大足,北与铜梁为界,南与四川合江、泸州接壤,地处重庆市、泸州、南充、自贡、内江、宜宾、成都等城市之间。南北长70.75公里,全区东西宽44.45公里,行政辖区幅员面积1572平方千米。2.1.2自然地理地质地貌永川区地质构造属扬子准地台四川地台向斜的一部分,为新华夏系次级沉降带,川东南弧形褶皱带华莹山带状褶皱永川帚状褶皱束。按地貌形态及成因归划为浅丘、中丘、深丘、低山、中山五种类型。从地质地貌方面分析,永川区拥有城市建设良好的发展用地。气候气象永川区地处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季风性显著,四季分明,热量资源丰富,夏季光能资源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具有全年日照少,夏季日照多,春早霜雪少,夏热多伏旱,晚秋多阴雨,冬短少严寒的特点。土壤永川区内土壤有5个土类,8个亚类,17个土属,63个土种。耕地以紫色土为主,酸碱适度,肥沃、好耕作、粮食产量高。从土壤坡度来看,永川的耕地多分布在河谷和丘陵,小于25的田土占耕地总量90.5%,田土的坡度较平缓;从土层厚度来讲,永川耕地土层深厚,在较为优越的气候匹配下,南部地区的田种植双季稻、北部中稻、再生稻皆能获高产。地质灾害永川区位于渝西低山丘陵地区,地质灾害总体上不发育,地质灾害非易发区居多。2.1.3主要自然人文资源土地资源根据永川区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全区土地总面积1572平方千米,人口密度649人/平方千米。从土地利用现状表看出,农业生产用地(含耕地、园林)占辖区面积81.51%,非农建设用地占14.84%,林业用地占13.48%,其它水域、未利用土地占3.65%,是以农业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水资源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81百万立米,已开发利用(工程措施蓄、引、提总量)占水资源总量的29.79%,其中有效水量占已开发量的60.22%,人均水资源量846.33立方米左右,水资源相对贫乏,且南北分布不均。矿产资源永川区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铁、天然气、石英矿、石灰石、重晶石、粘土矿、钾盐、方解石、石膏、长石、白云石等20种。其中,煤表内储量1447 吨,是全国36个重点产煤区之一,天然气储量5.2亿立方米,石灰石约2150万吨,石英砂5000万吨以上。植物资源永川区地属中亚热带偏湿性常绿针阔叶混交林亚带,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主要有马尾松、杉、柏、青杠、丝栗、樟、楠竹等乔灌木140多种,楠竹曾列为国家基地县(市)之一。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芝麻、烟叶、甘蔗。经济林木主要有蚕桑、茶叶、柑桔、油菜籽。旅游资源永川区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众多,以“茶、竹、石”三大特色旅游资源最引人注目。城北有风光旖旎的茶山竹海旅游区;城南有山青水秀的卫星湖、花娇果香的桃花岛、百里优质水果长廊和中国最大的野生动物重庆野生动物世界。永川的石文化旅游景观主要有全国首例发现的晚侏罗纪肉食性恐龙化石标本一上游永川龙,全国著名金石微刻艺术家刘声道的作品三教镇石龙山摩崖石刻,王坪镇杜甫所写的“万年松化石”,也就是株罗纪中生代硅化木植物化石石松,何埂镇奇山怪石组成的男、女石笋山,另外还有来苏梳妆台,陈食镇宋代石刻佛岩寺等名胜,以及具有传统韵味以松溉古镇等。文物古迹资源永川区文物古迹分布众多,较高级别的文物较少,其中级别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有高洞子宋代崖墓群,松溉古镇等;级别为永川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较多,包括佛岩寺宋代摩崖造像,金轮寺清代同山门等25处;还有众多急待探寻的古化石挖掘点,如位于上游水库大坝下的永川龙化石挖掘点,位于宝峰镇柏树林村的马门溪龙化石发掘点等四处古化石挖掘点。2.2 永川区生态环境现状评价2.2.1 土地适宜性评价由于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种多要素评价。评价的多要素性,使其过程繁难复杂,不易操作。这使得传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只能是评价主体在既有经验与数据资料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的定性评价。GIS 作为一种新兴的IT技术,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尤其在处理空间-属性一体化数据上具有无与比拟的优势。因此,本研究主要基于GIS技术针对城乡总体规划用地这一特定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地形要素(高程)永川区属平行岭谷地貌类型,区域地貌基本呈现“三山两槽”空间格局特征。境内西部为巴岳山阴山,中部为箕山黄瓜山,东部为碑槽山西麓,其间为平原谷地。永川区有79.79的面积地表高程在400m以下,500m以上的仅占约20.21,地形比较平坦。这就决定了永川区城乡发展用地主要分布在高程400m以下的区域(根据1:5万DEM数据统计发现本区最低地面高程为193m)。根据永川区的地形特征利用密度分割方法将全区地面高程分为5级,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赋值(表2)。地貌要素(坡度)地表坡度是城市建设和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减少建设投资和工程量,城市发展应布局在坡度较小的平坦地区。在对坡度这个土地适应性评价要素的分析中,把坡度分为五级别分别分析不同坡度分级下城乡总体规划用地适宜性。土地利用现状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敏感性程度也不同,对城乡发展用地的适宜性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对城乡总体规划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必须要考虑目前区域土地利用现状特征,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来确定城乡总体规划用地的适应性特征。交通可达性根据地理学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一般情况下城镇布局都有向交通便利,通达性高的地区布局的特征。因此,交通可达性对土地适宜性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里主要考虑了县级以上公路的可达性对城乡总体规划用地适宜性的影响。与主要城镇的区位关系城镇是经济、技术、资本和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域。受城镇积聚效应的影响,新兴城镇的发展首先要考虑与原有城镇的区位关系,往往与原有城镇区位关系良好的地域往往能够最先得到发展。分析时主要考虑了镇政府驻地以上级别的城镇,对全区土地与这些城镇的区位关系进行了评价。城乡总体规划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上述分析是考虑了自然生态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对城乡总体规划用地适宜性的影响。一些重要的特性生态功能用地,如基本农田保护区、各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水域、水源保护地、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林地等,都未加以考虑。但事实上,这些特殊功能用地对城乡总体规划用地适宜性具有绝定性的影响。这里把这些特殊功能用地以绝对禁止发展用地的形式加以评价。因此,就需要对上述分析结果与这些特殊功能用地直接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得到合理的永川区城乡总体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根据公式(1)、(2)和表1,利用GIS技术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分别对各单各参评要素进行加权叠加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分级评价(表7),最终得出在为考虑特殊功能用地限制情况下的城乡总体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各适宜性程度用地面积以及比例见下表。永川区城乡总体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未加入特殊生态功能用地限制条件)适宜性等级面积(平方千米)比例()高度适宜发展地区175.3811.15中等适宜发展地区450.8528.67一般适宜发展地区649.3241.30限制发展用地247.7115.75禁止发展用地49.073.12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永川区城乡发展中、高度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现有主要城镇及其周边地势平坦,现有城镇发展基础较好和交通网络较发达的区域。这主要是由于与城镇区位关系优劣和交通可达所决定的。同时中、高度适宜性用地分布主要分布与旱地分布有很大的一致性,这样可以减少水田、草地、林地、水域等具有较高生态服务功能用地的侵占。而应加以保护严格限制发展的区域主要为区内的水库、河流等水域和水源保护地以及境内山地重要的森林植被保护区。2.2.2资源环境现状与评价资源条件现状与评价土地资源1)耕地、建设用地、林地比例大,其他土地类型比例小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和建设用地占有绝对优势比例,面积分别约为648.67km2和230.16km2,各占土地资源总面积的41. 25%和14.84%。耕地面积比远大于重庆市总体水平,较一小时经济圈的耕地比例高出近3个百分点;建设用地面积比也远高于重庆市和一小时经济圈平均水平点。永川区还有一定面积的林、园地分布,总面积比例约为25%,主要分布在境内的巴岳山、阴山、箕山、黄瓜山和碑槽山。2)平坦土地多,用地条件良好就总体特征而言,永川区平坦土地多,15以下的平缓土地面积比例约占75.66,其中8以下的平坦土地就占了45.69(表2)。另一方面,通过表3也可以看出,永川区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用地条件也比较好,耕地有83.59分布在15以下,其中8以下就占了全区耕地总面积的约51。建设用地中约86.77分布在15以下的地区,其中8以下的占了近60,用地条件比较优越。水资源1)区内水资源相对短缺永川区内水资源总量约781百万m3,存在南多北少的不均匀分布,人均水资源总量846.33m3,单位面积水资源总量为0.50百万m3,两项平均指标均低于重庆市平均水平和一小时经济圈平均水平。可见永川区是一小时经济圈内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区县。但目前全区缺水问题尚不严重,且主要是工程性缺水。表4 永川区水资源比较表地区地表水资源量(亿m3)地下水资源量(亿m3)水资源总量(亿m3)人均水资源量(m3/人)单位面积水资源总量(百万m3/km2)重庆市509.8107.7509.81827.40.62重庆一小时经济圈166.723.6166.7953.10.58永川区7.811.247.81846.330.502)过境水资源丰富过境水资源是指境外河流集水区的来水量。永川区主要有七条水系,属长江水系的6条,主要有,临江河(永川河)、龙溪河、九龙河、圣水河、大陆溪河、长江;属涪江水系的有一条,即小安溪河。7条河流基本上属于外流水系,仅长江为过境河流,区内干流长17.6km,流域面积56.86 km2,仅途径涨谷、朱沱、松溉三个镇(乡),水量丰沛 。生物资源1)森林资源缺乏,林地覆盖率低永川区林地总面积211.93 km2,主要分布在境内的巴岳山、阴山、箕山、黄瓜山和碑槽山。区域境内森林覆盖率为13.48,低于一小时经济圈和重庆市的平均水平,表明永川区森林资源较为缺乏。2)物种资源相对丰富永川区植物种类相对比较丰富,全区植被成分构成有近500余种,分属200个属,100多个科。境内有珍稀保护植物10余种。区内陆生野生动物55种,其中鸟类39种,兽类16种。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种类较多,部分矿产储量大,具有一定开发能力永川区地下矿产资源有:煤、天然气、铁矿、石英砂岩、耐火粘土、陶瓷粘土、砂金、锰矿、白云石、长石、方解石、重晶石、石膏、电气石、屑石、锆石等,稀有金属矿藏锗、镓、铀等也有发现,其中天然气、煤、石英砂、耐火粘土、陶瓷粘土等储量多,并已形成一定的开采能力,矿产品能满足本地需要,有的还远销省内外。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具有一定开发潜力本区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主要有,茶山竹海、重庆野生动物世界、卫星湖国际旅游度假村、三教石龙山摩崖书法石刻群、黄瓜山森林公园等。2000年全区旅游业接待游客60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超过3000万元,在GDP中的贡献为1.29亿元。旅游资源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生态环境现状与评价林地覆盖率相对较低从植被林分起源看,区内天然林占有优势地位,人工林面积较少。区内林地面积比约为13.48%,林地覆盖率低于全市和一小时经济圈平均水平。但从遥感解译的林地分布特征看,区内林地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分布呈现破碎化,林地间分布有数量较多的旱坡耕地,但随着近几年农村的逐步退耕还林,林地覆盖率有所上升。水土流失弱研究区水土流失相对较轻。约64.64%的土地属于微度侵蚀,面积1018.45 km2;轻度侵蚀面积430.62km2,比例为27.33%;强度以上侵蚀面积27.98km2,仅占全区总面积的1.78%。区域平均侵蚀模数为1178.10 t/(km2a),年侵蚀总量约为88.38万t。从总体上看,永川区水土流失情况不严重,但是本区建设用地比例已经超过一小时经济圈的平均水平,说明本区人类活动和工程建设较频繁,这些都会导致各种类型的水土流失和污染发生。因此,这一区域也要高度重视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问题,尤其是城镇和工程建设场地;同时,对区内山地、丘陵地区进行有效的生态建设。表6 永川区水土流失现状(2005年)水土流失强度面积(km2)面积百分比(%)平均侵蚀模数t/(km2a)年均土壤侵蚀总量(万t)微度侵蚀1015.4464.641178.1088.38轻度侵蚀430.6227.33中度侵蚀98.626.26强度侵蚀24.701.57极强度侵蚀3.280.21剧烈度侵蚀0.000.00合计1572.66100.00资料来源:重庆市水土保持公报部分河流水质污染严重根据重庆市环保局对全市水环境进行调查的数据,区内7条主要河流中,除长江干流水质较好,朱沱监测断面水质为II级外,其余几条河流,水质污染有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监测断面水质均在IV以下,有的断面甚至达到了VI。此外,一些水库水质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 。区内COD排放量也较大,而其城镇生活COD排放量要高于工业COD排放量。此外,农业生产施用的化肥、农药以及农村养殖都会带来严重的面源污染。表9,10显示了研究区化肥施用折纯量和农药施用量的年际变化情况。2000-2005年研究区施用化肥折纯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4.86吨降到2005年的2.16万吨;农药施用量则呈现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1544吨增长到2005年的2061吨。研究区是重庆市农业生产比较集中的地区,大量农药化肥的施用,加之农业养殖业带来的面源污染将对整个研究区的水质带来很大的影响。永川区工业废水及城镇生活污水排放和处理情况统计表(2005年)区县工业废水排放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排放量(万吨)排放达标量(万吨)达标率(%)COD(吨)氨氮(吨)排放量(万吨)处理量(万吨)达标率(%)COD(吨)氨氮(吨)一小时经济圈72777.3168026.0693.47 99804730845084945920.98 10335710705永川区3519.983322.4694.39 40121319715296644注:表格空白处表明数据缺失;资料来源:重庆市环保局发布的重庆市环境统计。 永川区施用化肥折纯量统计表(2000-2005年) 单位:万吨区县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一小时经济圈37.9438.9536.136.9441.6335.15永川区4.864.53.33.132.482.16资料来源:重庆市区县统计年鉴 永川区施用农药量统计表(2002-2005年) 单位:吨区县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一小时经济圈11147113931086110806永川区1544181819292061资料来源:重庆市区县统计年鉴大气质量相对较好从统计数据看,2005年研究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2937吨,达标排放为21701吨,达标率94.61%;工业烟尘排放总量为2349吨,达标排放量为2204吨,达标率93.83%。以上两个指标均优于一小时经济圈的总体水平。研究区内生活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分别为2160吨和4350吨,均为经过治理直接排放。因此,生活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治理是本区大气质量控制的重要任务。全区城镇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和可吸入颗粒浓度均低于全市和一小时经济圈平均水平,并达到二级标准。表11 研究区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和处理情况统计表(2005年)区县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吨)达标量(吨)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量(吨)达标量(吨)达标率(%)一小时经济圈59329650964185.90921308409691.28永川区229372170194.612349220493.83资料来源:重庆市环保局发布的重庆市环境统计表12 研究区生活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情况统计表(2005年)区县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吨)生活烟尘排放量(吨)一小时经济圈11683766638永川区21604350资料来源:重庆市环保局发布的重庆市环境统计2.2.3生态人口承载力分析土地生产力人口承载力分析按照目前国土部门的基本农田保有指标计算,这一区域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指标为620km2。2005年粮食总产量为50.8万吨,平均8195kg/ hm2,考虑到技术进步因素,把粮食单产提高10进行计算,则为9014 kg/ hm2,在基本农田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可达到55.8万吨。如果按照国家小康社会人均粮食标准450kg/人计算,在自给自足情况下,永川区在自给自足的理论条件下土地的生产力人口承载力为124万人,2005年现状常住人口为108万人,可见目前永川区的人口数量基本适应土地生产力的人口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永川区当地径流全部由大气降水补给,多年平均(19802005年)地表水资源量为726.56百万m3。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应该按照偏枯年的水资源量来计算。受资料和数据可获取性的限制,这里以2001作为偏枯年的代表,全重庆市降水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2%。按照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极限利用率40算,本区可利用地表水资源约为226.69百万m3。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多案例的统计分析,人均水资源量300m3/年是保持现代小康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基本标准,若按此标准进行计算,永川区地表水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规模约在75.56万人左右。而2005年永川区常住人口为108万人,目前已有部分地区出现工程性缺水,可见永川区水资源承载力按理想要求已经超载。因此,永川区将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会受到本地水资源短缺的限制,必须通过外界调水,重点解决北部地区缺水问题,同时加强水资源利用效率,治理污染,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生态综合承载力分析以上对土地的生产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的单项分析可以看出,各单项因子的承载力数值差异较大,但由于区域承载力是一个复杂的,多要素或因子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形成的一个综合系统,而且系统中各单项因子的重要性也不一致。综合以上要素的承载力分析结果,考虑影响本区综合承载力的主导因子和区域未来人口和城镇发展趋势,参照重庆市一小时圈生态承载力的综合评价分析的相关结论,分析认为尽管在永川自身的小区域范围内,无法完全实现生态自给,但是溶入重庆市一小时圈或全市更大区域生态系统,是能够满足未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需要的。所以为了兼顾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永川区未来应采取积极有效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措施及合理的人口发展策略。2.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2.3.1经济总量及结构2006年三次产业的产值分别达到174909万元、511331万元、575704万元。三次产业不同的增长速度导致了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重的比例关系为 13.9:40.5:45.6,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以第一产业为主单一型的经济结构,发展为现在的以二、三产业为主,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已初步形成。在经济总量迅速发展的同时,各种所有制经济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势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股份制经济发展迅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已初步形成。2.3.2固定资产投入到2006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达876250万元,比1978年增长1488倍,其中,国有经济固定投资108180万元,工业投资343039万元,房地产开发投资118902万元。2.3.3产业发展二三产业成为永川区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力量从三次产业所占永川区生产总值的构成来看,二三产业已经成为永川区重要的支柱产业,第二产业占总比例的40.5,第三产业占总比例的45.6,可以看出二三产业成为推动永川区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促进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工业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工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2005年达到120亿元,增长1.53倍,年均增长20.4%;工业增加值2005年达到34.6亿元 ,年均增长18%。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51236万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2005年达到168%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2006年,以工业为主的二次产业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40.5%,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2005年达到65%;工业企业从业人数2005年达到91666人,缓解了就业和社会稳定压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果。通过坚持滚动实施了一大批重点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通过结构调整,全区工业逐步向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集聚。机械加工、轻纺食品、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四大重点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船舶配件、石油井口装置为主的机械制造特色产业和以氢氰酸系列产品为主的天然气精细化工特色产业;并初步形成了丝绸、食品及煤炭、石灰石资源加工利用等产业链。工业技术进步明显加快。2005年永川的重庆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2家,高新技术产品38个。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十五”期间,累计引进协议资金16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1亿元。成功引进了在国内外造纸行业享有极高声誉的香港理文公司投资30亿港元建设大型造纸项目,开工建设了永川人民盼望达十余年之久、投资近15亿元的火电三期工程,紫光化工、华创、航凌、万江铝材、重啤、科克发动机、神牛机械等一批大型工业项目落户永川;通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基本形成了丝绸、食品、机电、化工四大出口产业,2005年,全区出口企业增加到32家,完成出口交货值4亿元,其中自营出口总额实现3638.2万美元,出口国家和地区达到37个。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十五”期间,基本完成区属国有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办社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基本完成破产企业、困难企业水电气供应社区管理和企业办学校的分离移交工作。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已达90%以上,西源、海通、龙城精锻、航凌、华创、金凤、昌州、参天水泥、渝西钢铁等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崛起,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为工业经济的振兴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2.3.4社会事业到2006年,全区民营企业98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500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3480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21736人。2006年,全区学校(不含幼教)已达849所,专任教师达8275人,在校学生达235746人全区区属中学计算机装备面达93%,乡镇初中达100%,小学达48%,新增高档次的语音室6套,实验中学建起标准化的生化实验室,萱花中学建起了千兆校园网。现代化教学的推进,两基、普实的开展和巩固,使我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区向高等院校输送人才1378人,向中等学校输送人才1717人。全区已拥有卫生机构135个,卫生机构床位2759 张,卫生机构人员2910人。永川区目前已有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广播电台、经济广播电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各乡镇、村都设立了广播站(室),社区建设全面展开,全区现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2761个,社区服务中心1 个,社区服务从业人员12937人,便民利民服务网点2039个, 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3016人。2.4 基础设施建设2.4.1道路交通现状情况2006年止,全区有公路里程858.86公里。其中国道32.70公里,省道80.44公里,县道345.15公里,乡道153.10公里,村道227.78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永川对外交通联系主要依托境内成渝高速公路、成渝公路、成渝铁路等干线公、铁线路。除上述干线外,永川与周边区县的交通通道主要有以城区为中心放射状的永铜路、永泸路、永津路等数条公路,这类公路普遍为二、三级公路,近几年都进行过改造,路面情况较好,也是联系永川城区与各主要乡镇的主要通道。2.4.2市政共用设施建设现状情况2006年止,永川城区5万吨自来水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已初见成效。完成各种绿化面积6000平方米,新建和改造公厕3座,垃圾站2座。建成城市市容整洁一条街2条,文明村段2个,整治街道3条,清运城市生活垃圾4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达85%以上。2006年,永川区拥有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18660万元。固定电话机达到26.5万户,移动电话机33万户。永川火电厂三期、松溉提水工程等一批重点水、电基础设施建设正顺利开展。农村电网建设成效明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进展。3 功能定位永川区是重庆1小时经济圈西部增长极;长江经济带与川渝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是渝西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休闲旅游集散中心。永川主城区是川渝经济带上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渝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城,重庆市职业教育基地,永川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完善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区域辐射带动能力的宜居城市。4 总体发展目标4.1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4.1.1经济发展目标近期实现“三个快速增长”:一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年均保持16%以上的快速增长;二是地方财政达到35亿元,年均保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三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000元、8000元,年均保持8-10%的快速增长。远期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50亿元;地方财政达到80亿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5000元、20000元 。4.1.2社会事业发展目标近期确保逐年增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城乡社会差距明显缩小。远期建成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基本消除,社会事业发展水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建设完善的城乡社保体系,努力争取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远景基本建成现代化社会,各项主要社会指标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4.1.3生态环境发展目标近期逐年增大环保投入和治理力度,确保城乡环境污染状况全面改善,环境质量显著提高。远期整体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初步达到蓝天、碧水、宁静、绿色的要求。远景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高效、和谐持续发展。4.2 人口规模及城市化水平发展预测永川区2006年户籍总人口108万人,通过相关规划的综合分析,永川区将来作为渝西地区的第一大城市,应该通过就业吸引、政策引导、社会保障等综合配套措施,大力鼓励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同时按照重庆一圈两翼战略规划的人口转移策略,永川区将成为渝东两翼地区和川东南地区重要的人口流入地,规划预测至少可以新接纳20万以上的区外人口,将来总人口增长将以机械增长为主,远期总人口预测将达到130万人以上,远景峰值可能达到150万人左右。 2006年永川区常住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为51%左右。通过调查理解,目前农村有近70%的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的是非农业生产,且主要在城市生产生活。按照目前的城镇化水平增长速度推算,到近期城镇总人口将达到65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为58%;远期城镇总人口预测将达到100万人以上,城镇化水平为78%左右;远景城镇总人口可能达到13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为85%左右。通过城镇化发展、人口转移和农业现代化等一系列举措,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被抚养人口转移进城镇。规划预测近期农村人口会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减少到45万左右,远期农村人口减少到30万左右,远景农村人口减少到20万。4.3 城镇建设用地总量预测预测方案一:通过GDP 目标预测城镇建设用地需求规模根据地方GDP发展预测推算城镇产业用地需求量,从而推算城镇建设用地总需求量。 按照永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到2010年永川区生产总值(GDP)将达到240亿元,年均增长16。于是预测2020年地方GDP将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远期将达到 240(115)10950亿元左右根据有关资料预测,到2010年永川区第二产业比重将达到50左右,其发展将在面临两个重大转变:一是工业化进程由初级阶段开始转入中级阶段,二是收入水平由低收入阶段开始转入中等收入阶段。 根据发达国家和我国大中城市发展的特征分析来看,城市化水平处于中期的城市(城市化率3070左右)大多呈现出第二产业位居比重领先,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的趋势;而城镇化率位于后期的城市(城镇化率70以上)呈现出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比重位居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开始下降,第一产业比重较小。按照永川区的城镇化发展预测,至2020年城镇化水平发展至78左右,将处于城镇化中期和城镇化后期的交替地段,三大产业所占比重将呈现出:一产所占比重较小,且仍处于减少趋势;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然最大,但发展速度减缓,并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持续加大,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因此,2020年永川区第二产业所占比例估计为55左右,产值将达到95055500亿元永川区现状第二产业用地面积为11平方千米左右,二产单位面积 GDP产出为4亿元/平方千米左右,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其单位用地GDP产出也应该与GDP同步增长,可以推断,发展至2020年第二产业用地单位面积GDP产出为:4亿元/km2(115)1516亿元左右/km2 按照2020年永川区第二产业GDP产出500亿元计算,远期需要第二产业建设用地:500亿元/(16亿元/km2)30km2根据城市规划相关规范要求,大中城市工业用地所占比重大致为25左右反算,永川区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需求为: 30km2/25120km2左右。预测方案二:通过城镇化人口水平预测城镇建设用地需求规模 按照永川区人口规模预测,到2020年全区城镇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含10万职业教育学生的流动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到78。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用地发展分为大、中、小三个档次进行预测:大档:人均城镇建设用地:100(万人)120平方米/人120平方千米中档:人均城镇建设用地:100(万人)100平方米/人100平方千米小档:人均城镇建设用地:100(万人)90平方米/人90平方千米用地的使用将是外延增长和逐步挖潜相结合,因此取中方案。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预测为100平方千米左右。 综合以上两个方案,永川区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预测在100-110平方千米之间比较合适。远景2050年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可预测为130平方千米左右。4.4 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发展预测2005年永川区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总用地158.35平方千米,人均276平方米。大大高于城镇建设用地标准。随着将来农村人口的大规模减少,规划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预测,远期农村居民点总用地可控制在60平方千米左右,人均200平方米左右。 5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规划5.1 耕地保有量预测5.1.1粮食需求与供给估算2005年永川区达到50万吨,基本能够满足本区的粮食需求,达到区内粮食自给。2020年粮食需求量预测:根据人均粮食占有量450kg/人年,2020年永川区粮食总需求量为:450130万58万吨2020年粮食供给量预测:582km21500500kg(现在单位面积亩产粮食指标)43.65万吨 可以看出,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减少,远期区内难以粮食自给平衡。5.1.2粮食供求平衡对策对策一:粮食外调永川区现状粮食产量定位为粮食产量自给自足区。远期永川区人口的增量较大程度来自于外来的机械增长。在耕地没有进行有效拓展的情况下,外调粮食成为必要的粮食补给手段,外调补给粮15万吨左右。对策二:提高粮食单产根据2005年粮食产量指标,永川区粮食亩产量为:486000吨(土地利用规划)1000/(648.67km21500)500kg假设粮食产量的增加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位亩产粮食产量有可能增加为700kg/亩,则2020年粮食的供给量将增加为:582km21500700kg(远期粮食亩产指标)61.1万吨。届时完全能够满足区内粮食需求。对策三:农村宅基地的复耕2005年农村宅基地面积总量为158.35平方千米,到2020年农村人口将减少到30万人左右,按人均宅基地占有面积200平方米计算,届时宅基地面积将减少到60平方千米左右。于是可以节约近100平方千米的土地用于土地复耕或其他农业建设,增加粮食产量满足需求。5.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分析5.2.1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原则耕地大力进行土地整理,控制耕地减少园地快速增加林地大力发展建设用地保证重点需要,控制过度增加5.2.2国房局编制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方案简介 农用地:总量略有减少农用地由2004年的81.51%下降为2020年的76.76%,减少了4.75个百分点。农用地中,林地增加最多,园地大幅度增加;耕地和其它农用地则有一定数量的减少。耕地减少6630公顷,减少了4.22个百分点;园地增加1009.29公顷,增加了0.64个百分点;林地增加2000公顷,增加了1.27个百分点;其它农用地减少3840公顷,减少了2.44个百分点。牧草地没有变化。建设用地:总量有所增加建设用地增加了4190.71公顷,由2004年的14.84%上升为2020年的20.99%,上升了6.15个百分点。其中,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增加4190.71公顷,增加了2.66个百分点;交通用地增加3660公顷,增加了2.33个百分点;水利建设用地增加1190公顷,增加了0.75个百分点。旅游建设用地增加640公顷,增加了0.41个百分点。未利用地:总量有所减少未利用地由2004年的3.65%下降为2020年的2.23%,减少了1.42个百分点。其中,荒草地等未利用土地减少1.15个百分点,滩涂等其它土地减少0.27个百分点。永川区国房局编制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规划表(2004-2020年)地类2005年规划期间面积增减2020年面积比重(%)面积比重(%)农用地农用地合计12335.4281.51-7460.71120713.8276.76耕地小 计64867.0941.25-6630.058237.0937.03其中:基本农田62000-1150050500园地小 计17937.0711.41+1009.2918946.3612.05其中:可耕园地+1000林地小 计2135613.48+200023190.4214.75其中:有林地18692.15+400022692.15牧草地人工牧草地6.530.0006.530.00其它农用地小 计24173.4215.37-384020333.4212.93其中:田坎20206.88-450015706.88建设用地合计2372814.84+9680.7133016.0220.99建设用地城镇村庄工矿用地小 计20643.9613.13+4190.7124834.6715.79城 市3160+2700.004837.36建制镇1353+1107.111671.62农村居民点158.35-100015963.35独立工矿用地1229.7+736.191965.89交通用地小 计1327.320.84+36604987.323.17其中:铁路258.39+5263.39公路1068.93+36554723.93水利建设用地1364.030.87+11902554.031.62旅游建设用地+6406400.41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合计5732.813.65-22203512.812.23未利用土地小 计2571.681.64-1800771.680.49其中:荒草地983.67-90083.67裸土地914.21-90014.21其它土地小计3161.132.01-4202741.131.74河流水面2562.84-202542.84滩 涂598.29-400198.295.2.3本次规划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方案本次规划将区域内土地分为非建设用地和建设用地两大类型,用地类别基本与土地利用规划一致,但各类用地比例关系有了局部变化,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证城乡社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通过以上两表对比可以看出,未来永川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中,城镇建设用地和林、园地都有一定的增加,而耕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都有一定量的减少。两表差距较大的是城镇建设的增幅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幅不同。本次规划对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是根据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而提出的,认为城乡土地统筹的核心办法是进一步提高现有农村土地使用效率。所以规划在保证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与土地利用规划一致的前提下,对土地利用规划提出了进一步增大城镇建设用地和林、园地用地比例,大幅度减少农村居住点用地比例的优化建议。6 城乡空间发展规划6.1 城乡空间发展战略根据统筹永川城乡发展的需要,永川区城市发展规划采取“东拓南聚西延”的空间发展战略,即中心城区以东的双竹、大安、陈食,以西的双石、青峰和南部的朱沱-松溉-何埂地区将是永川城市化重点发展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应相对集中,经济发展应以二、三产业为主;其他地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协调区,通过土地流转整理等手段保证第一产业用地面积,紧凑发展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广阔空间。6.2 城乡空间网络结构规划优先发展主城区和副城区,强化中心点轴扩张,建立以永川中心城区为核心,双竹、大安、陈食、双石、青峰组团为延伸,以港口新城(朱沱-松溉-何埂)和三教镇副中心为呼应,来苏、五间、临江等小城镇为节点,农村集中居民点为基本单元的规模等级完善,职能分工合理,地域分布协调的“一主二副二轴多点”的网络式城乡空间体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城镇村体系整体优化。“一主”:永川主城区(中心城区、双竹、大安、陈食、双石、青峰组团)。是永川区城乡发展的核心极,各种要素流动的源头和动力,川渝经济带的重要支点。“二副”:南部港口新城(朱沱-松溉-何埂)副中心和北部三教新城副中心。是永川区工业和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拓展区,是南北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二轴”:沿永铜路(永川-铜梁)和永朱路(永川-朱沱),沿永泸路(永川-泸州)和永璧路(永川-璧山)展开的城镇发展轴。是永川区城镇集聚的两条主要纽带。“多点”:来苏、五间、临江等小城镇,是永川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联系节点。6.3 城乡规模结构体系规划第一级:大城市(50万人):永川主城区(中心城区、双竹组团、大安组团、陈食组团、双石组团、青峰组团)。第二级:中等城市(20万人):朱沱-松溉-何埂副城。小城市(5-20万人):三教镇。第三级:建制镇(0.2-5万人):五间、临江、来苏、板桥、吉安、宝峰、仙龙、红炉、金龙、永荣镇。第四级: 农村集中居民点(0.05-0.2万人) 其中:中心农村集中居民点(0.1-0.2万人) 一般农村集中居民点(0.05-0.1万人)6.4 城乡功能分工规划在城乡网络结构模式下,城乡功能组织以有机结合和挖掘自身特色为原则,形成功能互补,分工明确,联系密切的有机整体,合力推进永川区城乡社会经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