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基础知识讲解

上传人:x**** 文档编号:75379423 上传时间:2022-04-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据库基础知识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数据库基础知识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数据库基础知识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与发展随着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系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同时也不断地在其应用广度和深度上加以完善和更新,成为许多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现代化支持工具。本章主要介绍信息系统发展出现的新的应用分支,即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制造资源计划、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第一节 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是以日常业务处理系统的数据为基础,利用数学的或智能的方法,对业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预测未来业务的变化趋势,在企业发展、市场经营战略等重大问题上为领导层提供决策帮助的计算机系统。一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决策支持系统(DSS)是以求解半结构化、非结构化问题为特征。企业中较高层的决策问题本质上属于宏观的定性问题,要求决策者快速做出决策。这种问题结构化较差,重复出现的可能性较少,往往具有不精确性和不确定性。传统的解决方法是将这种不精确、不确定的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然后使用统计、概率等数学方法实现。但这种模拟需要众多的假设和近似,使最终模型与实际差别很大。显然,对这种复杂的、结构化差的问题,使用传统的定量方法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促成了DSS的快速发展。自 70 年代提出决策支持系统 (DSS) 以来, DSS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1980年R.H.Sprague提出了决策支持系统三部件结构,即对话部件、数据部件(数据库DB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模型部件(模型库MB和模型库管理系统MBMS)。1981年R.H.Bonzeck等提出了DSS三系统结构,即语言系统(LS)、问题处理系统(PPS)、知识系统(KS)。 80年代末90年代初,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结合起来,形成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专家系统是定性分析辅助决策,它和以定量分析辅助决策的决策支持系统结合,进一步提高了辅助决策能力。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二DSS的结构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可能实现的结构是把系统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与用户进行对话、接收命令,提供决策结果的人机交互子系统。 对决策用的数据进行管理的数据库子系统。 决策模型库子系统。而每个子系统都有各自独立的管理系统。DSS的三库结构模型如下所示。 用户 人机交互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模型库管理系统MBMS 模型库 MB 数据库 DB (一)人机对话部件 DSS不能代替人的决策,它只能支持人的决策,因此人机对话部件是DSS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机对话部件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提供多种多样的显示和对话形式。 2输入输出转换。 3问题处理。 (二)数据部件数据部件包括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用来存储大量决策所需要的数据。数据库管理系统来管理、修改和维护DSS所需要的各类数据,与实现数据库与模型库管理系统、人机对话管理系统的联结。数据管理系统必须为决策支持的分析处理提供以下服务: (1)根据主题需要,从数据库中抽取分析用的数据。为此在抽取过程中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求和、统计等处理,抽取的过程实际上是数据的再组织。 (2)在抽取过程中,完成数据净化,即去掉不合格的原始数据,必要时还必须对缺损的数据加以补充。 (3)在改变分析、决策的主题时,可以按主题进行数据查询与访问。 (4)采用脱机大容量存储、联机磁盘存储、存存储的多级存储模式,解决数据量巨大与按照主题、粒度划分的数据组织问题。 (三)模型部件模型部件由模型库和模型库管理系统组成。 1模型库模型库用来存放模型。模型总是以某种计算机程序形式表示的,如数据、语句、子程序甚至对象等。模型可以以某种方式运行,进行输入、输出、计算等处理。这种形式的属性是无法或很难以类似于数据组织的形式来描述的。按经济容划分,模型可以分为:(1)预测模型:如产量预测模型、消费预测模型等;(2)综合平衡模型:如生产计划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等;(3)结构优化类模型:如能源结构优化模型、工业结构优化模型等;(4)经济控制类模型:如财政、税收、信贷、物价、工资、汇率等对国家经济的综合控制模型等。 2模型库管理系统模型库管理系统是用于管理模型库的。为了适应模型的静态与动态特征,模型库管理系统应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 (1)模型库的静态管理,包括对模型库的建立、增加、删除、修改以与模型字典的维护;有关模型的各种计算机程序的维护,如源程序、执行程序等的管理和维护。 (2)模型的动态管理即运行管理,它是把模型看作一个活动的实体进行动态的管理。它的功能一是控制模型的运行。模型不但可以单独运行,还可以组合运行。运行控制机构必须能够提供顺序、选择、循环等三种基本的运行控制。二是负责模型与数据库部件之间的联系。在模型运行是,规定输入输出数据的来源与去向,并同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交换。而R.H.Bonzeck于1881年提出的DSS结构,是DSS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一种结构。他认为,DSS包含三个主要部分:语言系统(LS)、知识系统(KS)以与问题处理系统(PPS)。这就是LKP模式。用户 语言系统 (LS) 问题处理系统 (PPS) 知识系统 (KS)其中: .语言系统:是提供给决策者的所有语言能力的总和。一个语言系统既包含检索语言(它可由用户或模型来检索数据的语言),也包含计算语言(它由用户操纵模型计算的语言)。语言系统提供给制定决策的用户所允许使用的语句、命令、表达式等用来表述决策问题。 .知识系统:是有关问题领域的知识主体。知识系统中的知识可能为数据、模型、方法、规则或过程,也可能包括各种各样的诸如成功的、失败的经验或教训等等。但知识库中不可能存储所有的知识,而是针对具体的决策问题类型,来建立不同的知识库系统,并随时需要不断更新。 .问题处理系统:是针对实际问题,提出问题处理的方法、途径,利用语言系统对问题教训形式化描述,写出问题求解过程,利用知识系统提供的知识进行求解,最后得出问题的解答。产生为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支持决策。 LKP结构强调问题处理系统的重要性、强调语言系统和把数据、模型、规则统一归为知识系统。这种结构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今天,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三DSS的关键技术 (一)模型库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二)部件接口 (三)系统综合集成四DSS的研制由于决策是如何进行的,现在尚无一套统一的理论,同时决策问题具有随机性的,即决策人所面临的情况是在变化中、因此,DSS的研制只能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试制过程。这种反复迭代过程也称适应性设计过程:根据用户或决策者提出的粗略的要求,大致分析系统应做什么,由用户与研制人员共同商定先解决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着手设计出一个雏型来,然后配以必要的硬件与软件,把这个雏型系统实现出来,交用户或决策者试用,经过用户或决策者使用一段时期后,即可根据用户的意见,对这个雏型系统加以修改或扩充以与增加新的功能。如此反复迭代,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分析、设计、实现与维护等过程,每迭代一次,系统就越能满足用户的决策要求,最后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用以支持一系列的决策问题。五DSS与MIS的区别对DSS与MIS的关系,目前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 认为MIS是DSS的一部分。坚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DSS的辅助决策过程离不开基础数据,而MIS所收集和储存的基础数据正是DSS最基本的数据源,是DSS的工作基础。所以,MIS是DSS的组成部分,是组成DSS的基础。(2) 认为DSS是MIS的一部分。这种人认为:MIS是为管理工作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处理系统,除了例行管理工作所需要的信息之外,也包括了为决策服务的各种信息,因而,DSS是MIS中的一部分。(3) DSS与MIS是统一信息系统中的两个相互联系而又相互配合的不同部分。事实上,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许多应用系统,都是既有处理例行日常事务的功能,又有某种决策支持的功能(如库存管理、设备管理等),当然,这两部分的侧重点或构成比例各不一样,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4) DSS和MIS是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管理系统中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历史看,计算机在管理活动中的应用经历了电子数据处理阶段、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和决策支持系统阶段。由于DSS在管理活动的应用中有着许多独特的作用,也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所以,把DSS和MIS看作是计算机应用于管理系统中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是比较恰当的。 DSS与MIS的主要区别表现在系统的对象和开发的方法上,这体现了人们对信息处理工作认识深入的发展过程,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DSS与MIS有着各自的地位与作用,相互不能代替。DSS与MIS的主要区别在:(1)在系统目标方面:MIS主要完成例行管理活动中相对稳定的信息处理,它提供的报表和数据一般只与管理决策间接相关,它追求的主要目标是高效性,即提高系统中的工作效率和效能。而DSS主要是支持决策活动,提供决策的备选方案并给出相关结果,便于决策者探讨问题、作出判断,它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有效性,即提高效益。(2)在系统分析与设计方面:MIS分析侧重于总体的信息需要;它强调实现一个相对稳定协调的工作系统,要求系统的客观性,使系统设计符合实际情况。而DSS分析侧重于决策者个人的需要;它强调实现一个有发展潜力的适应性强的支持系统,DSS要求发挥决策者的经验、判断力、创造力等作用,使决策更加正确。(3)在数据处理方面:MIS着重于解决结构化的管理决策问题,要求保证数据的计算精度和传递速度,一般是考虑符合现状,满足企业部数据处理要求。而DSS着重于解决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问题,考虑的是数据的总的趋向性与综合性指标,充分注重系统未来的发展,进行的是历史和外部数据处理。当然,DSS与MIS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企业在原有MIS的基础上,增加模型库极其管理系统,增加系统的辅助决策功能,也可以将MIS改造成为一个支持决策的DSS。第二节办公室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OA:Office Automation)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科学、行为科学等先进科学技术,不断使人的部分办公业务活动借助于各种办公设备,并由这些设备与办公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目标的人机信息系统。其目的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生产率,工作效率和质量,辅助决策的能力。与其它的信息系统相比,办公自动化较少涉与到各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决策模型而比较多考虑的是自动化的办公设备,随着办公设备的不断完善与革新,办公自动化将为未来的信息化的社会提供一个高效、迅速甚至智能化的办公环境。总之,利用办公自动化,人们通过键盘就可进行数据计算、分析各种资料的汇总、分类与统计、编制计划并进行成本核算,编写和打印各种文件,使文书处理、人事档案、劳资管理等办公管理工作全面自动化。一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组成 (一)文字和文档处理子系统用户能建立、编辑、打印、删除和阅读文档。因此它包括了功能全面的字处理编辑软、硬件设备与其它文件柜功能。使用字处理功能编写的文档还可以附到报文过电子发到网上任何用户。 (二)文件管理子系统子系统可象手工的文件归档系统那样命名文件柜、柜中文件夹、文件夹中的文件。用户按照文件柜-文件夹-文件的层次来建立、加入、修改、发送、接收、查看文件。 (三)局域网的电子子系统该子系统提供在网上交换报文和文档的手段。包括系统的全部功能-选择、建立、编辑、删除、阅读、索引、查询索引等。可极方便局域网工作人员之间的通讯。 (四)日程管理子系统该子系统包括在保护个人隐私原则下进行个人事务处理。如个人日志、个人活动安排、会议预约的管理、显示和备忘提醒。可以和系统中其它人员一起安排会议,向与会者发送电子以确认会议计划。 (五)管理控制子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不仅应具备以上的办公事务处理功能,而且应具备各类控制功能。包括企业单位的计划、作业、财务、物资、人事等的管理。支持管理控制层次各个部门如行政系统的委、办、厅、局,企业组织的各职能科室的工作。 (六)行政和决策支持子系统该子系统提供分析数据、辅助政策制定、提供对策方案的能力。支持部门中高层领导部门如经理办公室、综合处、调研室、政策室的工作。总之,一个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一个集成化的软件系统,它综合了文字处理、文件管理、电子、日程安排、管理控制、决策分析的各种软件工具,使它们成为一体,能灵活、协调和以一致的方式运行,各种软件具有互操作性。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一)提高了办公效率将大量具体而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纳入计算机管理,使办公人员节省大量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二) 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由于办公自动化系统使信息来源变得准确、与时、可靠,大大减少了手工作业而产生的错误、遗漏和偏见,为领导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数据。 (三)促进了管理的现代化计算机所具有的统计功能,为机关办公活动提供了大量的考核数据,有利于实现机关工作的目标管理。推动了机关工作的规化、制度化建设,为实行现代化管理创造了条件。办公自动化的实现需要科学合理的办公制度和管理体制为基础,因此它反过来可以促进办公制度、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管理现代化,克服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三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关键技术 (一)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是办公自动化的主要支柱。它包括计算机、终端、各种外部设备以与各个层次、各种功能的软件系统。 (二)通信技术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要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加速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就要利用网络和通信技术。通信是办公自动化的动脉。 (三)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技术的容非常广泛,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处理、传输和利用等。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信息结构复杂、信息量大,信息以数据、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出现,这就是多媒体数据,为此必须解决多媒体数据的处理技术。(四)人机工程技术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为广大办公人员使用、服务的系统,其实质是一个人-机系统。人机工程技术的目的就是要使工艺技术最适合于提高人的工作效率,把适合于人干的工作和适合于机器干的工作区分开来,各有分工。人机工程要研究人与机器的相互关系,研究办公自动化技术对人的生理、行为心理与社会的影响。应尽量避免人对机器产生的消极因素,尽可能使机器给人带来更多的好处,使人和机器处于最佳协调的工作状态,达到整个系统的最佳总体效益的目的。四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的一些考虑 (一)系统的定位应以实用和技术成熟为原则 (二)系统的软硬件运行环境的选择系统在软硬件运行环境与数据库的选择上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力求达到最佳的性能价格比。 (三)对办公自动化系统模式的认识从技术上来看办公自动化完全可实现无纸办公,但短期要想完全用电子模式取代纸制办公模式也是不现实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然在短期不可能完全实现无纸办公,那么在实际实施时纸制办公模式和电子办公模式同时并存就理所当然。在这种格局下电子办公模式必须和纸制办公模式紧密配合,最大限度地为纸制办公模式服务,充分发挥电子办公模式的优点,达到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只有这样建设办公自动化才有实际意义,才可能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否则,只能增加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当成一种摆设而毫无实际意义。 (四)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与实际使用方式系统在设计时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使系统自动化到什么程度。第三节 制造资源计划MRP是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的缩写,意为制造资源计划。其借助产品和部件的构成数据、工艺数据和设备状况数据,将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转变为对加工过程和外购原材料、零部件需求,这样,对企业复杂的生产过程实现了一定意义上优化的科学管理,用电子计算机完成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平衡计划、采购库存和控制、生产成本核算、供应链计划控制等,使原来需要大量人力、时间也很难做到的计划调整和优化成为可能。企业对市场应变能力从管理角度得以保证。一MRPII的发展过程(一)60年代的时段式MRP系统 60年代时段式MRP是为解决订货点法存在的缺陷而提出的,它首先将物料需求区分为独立需求和非独立需求并分别加以处理,其次在库存状态数据中引入了时间分段的概念。所谓时间分段,就是给库存状态数据加上时间坐标,亦即按具体的日期或计划时区记录和存储状态数据,从而解决了何时订货以与订货数量问题。 (二)70年代的闭环式MRP系统闭环MRP系统除物料需求计划外,还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也全部纳入MRP,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其原理是根据长期生产计划制定短期主生产计划,而这个主生产计划必须经过生产能力负荷分析,才能够真正具有可行性。然后再执行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需求计划和车间作业计划,并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将来自车间、供应商和计划人员的反馈信息,进行计划的平衡调整,从而使生产计划方面的各个子系统得到协调统一。其工作过程是一个“计划实施评价反馈计划”的封闭循环过程。它能对生产中的人力、机器和材料各项资源进行计划与控制,这一点已大大超越了MRP系统的资源计划围,从而使生产管理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大大增强。 (三)80年代的MRP系统闭环MRP系统的出现,使生产活动方面的各种子系统得到了统一。但这还不够,因为在企业的管理中,生产管理只是一个方面,它所涉与的是物流,而与物流密切相关的还有资金流。这在许多企业中是由财会人员另行管理的,这就造成了数据的重复录入与存储,甚至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性。最终,人们把生产、财务、销售、工程技术、采购等各个子系统集成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并称为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系统,英文缩写还是MRP,为了区别物料需求计划系统(亦缩写为MRP)而记为MRP。二MRP是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工具 MRP强调的是计划和控制系统,是物流、资金和信息流的统一。MRP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结合企业部资源,利用系统的模拟功能,来编制合理的计划,以使企业的人、财、物等形成最佳组合,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率。推行MRP管理的目的就是在于规企业各项管理,改善人工管理系统中违背客观规律的旧习惯和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同时,MRP作为一种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要求数据必须规、统一和准确,这是企业信息管理的基础。有了准确的数据,还必须进行与时加工处理使之成为管理者和决策者的依据。这样,企业的各种数据可以通过MPR管理思想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加工处理,并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输,使企业信息管理更加科学化,信息传递更加与时,为企业信息管理提供了科学手段。我国企业当前的薄弱环节是新产品开发与市场开拓能力弱,其管理模式是历史形成的所谓“大而全”或“小而全”,粗放而缺少优化。MRP系统反映了企业信息化、现代化的潮流。其抓住提高企业效益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这一目标以信息技术改造企业为切入点,力图用高新技术解决我国企业的难点问题,为我国企业如何摆脱当前困境,重振国有企业的雄风提供了有方法。三MRP管理方法的主要特点(一)管理系统性MRP把企业中的各个子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面向整个企业的一体化系统。其中,生产和财务两个子系统的关系尤为密切。MRP这一项系统工程,把企业所有与生产经营直接相关部门的工作联系成一个整体,各部门都从系统整体出发做好本职工作,每个员工都清楚自己的工作质量同其它职能的关系。只有在“一个计划”下才能成为系统,条块分割、各行其事的局面应被团队精神所取代。(二)数据共享性 MRP的所有数据来源于企业的中央数据库。各子系统在统一的数据环境下工作。作为一种制造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任何一种数据的变动都能与时地反映给所有部门,做到数据共享。(三)动态反馈性MRP能跟踪和反应随机多变的实际情况,使之协调、平衡。管理人员依据与时的反馈信息,分析、判断、调整、组织和生产。(四)模拟预见性 MRP具有模拟功能,能根据不同的决策方针模拟出各种末来将要发生的结果。因此,它也是企业上层管理机构的决策工具。四我国企业如何实施MRP系统(一)企业领导重视,管理人员积极参与(二)积极开发适合中国企业的MRP软件(三)重视用户需求分析和系统分析工作(四)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不容忽视(五)选择合适的实施手段和技术支持第四节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按照计算机集成制造(CIM)哲理构成的企业生产与管理的自动化系统可称之谓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显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就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一种哲理、一种指导思想、一种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它可以在信息集成的基础上,把过去建立的一个个自动化孤岛有机地连接起来,让企业达到高度的自动化,实行全局的优化运行。例如,企业要制作机器零件,只需将零件制作草图输入辅助设计的计算机里,计算机系统随即自动生成加工工艺流程和数控程序,这些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生产车间,车间的计算机接到信息后,指挥运货小车自动从仓库运来用于制作零件的毛坯,然后安装到柔性线上,不同类型的设备就可以根据设计好的程序有条不紊地工作。当然,由于生产企业的不同,CIMS不会具有统一的模式。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现代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技术和信息技术共同发展的结果,它包括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活动。一CIMS的总体结构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出版的有关CIMS的图书资料几乎都属于同一种模式,即CIMS由以下五大分系统组成:(1) 管理信息系统(MIS) (2) 计算机辅助设计/工艺/制造系统(CAD/CAPP/CAM) (3)制造自动化或柔性制造系统(FMS)(4) 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系统(CAQ) (5) 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系统。但这些子系统并非是各自为政的独立系统,而是基于网络、数据库支撑环境的集成系统,它有机地把企业经营系统、人的系统和技术系统统一起来,在总体上协调各部门的活动,使企业成为各部分相互密切配合、协调统一的整体,从而最终达到全局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优势。二企业特点与CIMS分类 CIMS分类的本质要素应是实现系统功能集成的技术难点所在,是影响CIMS发挥整体效益的技术关键所在。 (一)离散型企业与CAD/CAM型CIMS所谓离散型生产企业主要是指一大类机械加工企业。它们的基本生产特征是机器(机床)对工件外形的加工,再将不同的工件组装成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由于机器和工件都是分立的,故称之为离散型生产方式。如汽车制造、飞机制造、电子企业和服装企业等。为了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人们早就注意到实现企业生产经营中各个环节的自动化与计算机化。如加工过程采用数控机床(NC)和柔性加工中心(FMC),工件的运送采用自动导引小车(AGV),还有产品设计与编程(CAD/CAPP/CAM)、材料资源规划(MRP)、企业的生产管理与经营决策(MIS/DSS)也都可用计算机实现。为了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将以上这些功能集成起来,便形成了典型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这也是多年来人们取得统一认识的CIMS模式。由于机械加工企业是以产品的功能、外型与成本为主要竞争容,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买方市场和越来越挑剔的顾客,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成为生产的关键与核心。是否具有强大的适于本企业生产、研究与改型的CAD/CAM软、硬件,便成为企业能否适时推出新颖实用商品的关键。鉴于此,可以将这类传统的CIMS称之为CAD/CAM型CIMS,以便与其它类型的CIMS相区别。 (二)流程型企业与过程数模型CIMS所谓流程型生产企业是指被加工对象不间断地通过生产设备,如化工厂、炼油厂、水泥厂、发电厂等,这里基本的生产特征是通过一系列的加工装置使原材料进行规定的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最终得到满意的产品。由于生产过程是24小时连续不断的,人们也称此类生产为过程型或连续型。不难看出,许多流程型企业都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产品品种稳定,生产量大。它们的产品常常不是以新取胜,而是以质和价取胜。因此,企业的自动化目标是如何有效地监测和控制生产过程,使生产过程处于最佳状态,节省原材料,降低能耗与其它消耗,提高产品的收得率与优质品率,提高设备的寿命等。鉴于此,可以将此类CIMS称之为过程数模型CIMS。显然,产品的设计(CAD)在这里并不主要。企业为了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与时调整产品结构是完全必要的。为此,建立企业的最优产品结构模型也应是功能集成的重要容。有人也将这类CIMS称之为CIPS(Computer Integrated Processing System)。 (三)混合型企业与计划调度型CIMS所谓混合型企业是指其生产活动中既有流程型特征,又有离散型特征,如钢铁企业等。在这里,高炉炼铁或转(电)炉炼钢、连续铸造、热带连轧或冷带连轧等每道工序本身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连续生产过程,但在各个工序间的衔接是靠分离的铁(钢)水罐、铸坯、铸锭、钢卷等实现的。作为企业的宏观运行不仅存在物流平衡和资源(设备等)平衡问题,而且由于是高温作业,还存在温度平衡和时间平衡(列车时刻表)问题。因此,这类企业实现CIMS时,不仅要解决好每道工序的自动化问题,而且要解决好各工序间的所有平衡问题。由此可见,工序的过程控制是系统功能集成的基础与前提。而系统功能集成的技术难点与关键是如何取代或基本取代人的计划与调度功能,这一点已经引起世界各国钢铁行业的关注。鉴于此,可以称此类CIMS为计划调度型CIMS。应该承认混合型企业也是各种各样的,集成的难点与关键也会不尽一样。因此,也不好一概而论混合型企业的CIMS都应归属为计划调度型CIMS。三CIMS工程的作用 (一)改变传统“技改”观念,实施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 (二)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提高了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四)高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四企业实施CIMS的主要因素 (一)实施CIMS工程应具有中国特色 CIMS是源于美国,倍受工业发达国家重视的提高制造业竞争能力的技术,国情不同,发展重点也不同。在国家科委和国家863/CIMS专家组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企业搞CIMS没有走向工厂全盘自动化和无人化工厂的误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CIMS道路。我们不应盲目追求底层设备的自动化,而把重点放在信息集成和改进经营机制方面。CIMS是一种经营哲理,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因此在开展CIMS工作时必须围绕企业经营需求,结合企业具体情况,认真贯彻国家863/CIMS主题专家组提出的实施CIMS的16字方针: 效益驱动、总体规划、重点突破、分步实施。使CIMS工作的开展确实给企业带来效益。 (二)认真开展需求分析,改进经营机制 CIMS工程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求分析工作。需求分析做得好,才能真正找到企业生产经营的瓶颈环节,才能对症下药,采取适当的措施实现重点突破,也才能在很短的时间见到CIMS的效益。要想需求分析做得好,就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 (三)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是应用CIMS的有效方式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是建设CIMS这样大型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的正确做法。它使CIMS工程的实施从整体分阶段、有步骤、有序地进行,既减少企业投资压力,也减少了建设过程的风险。 (四)要有一支合格的CIMS技术队伍 CIMS是项高科技项目,它需要众多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骨干的参与。为此,需要造就一支能够献身于CIMS的技术骨干队伍。在实践中,可以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锻炼和培养技术骨干队伍,力争使更多的工作人员懂得CIMS、热爱CIMS、学习CIMS、参加CIMS。另外,还要采取各种措施留住人才。 (五)实施单位与技术依托单位良好的合作由于CIMS实施的复杂性、长期性与对科研资金的需求,单靠企业一家是难以进行的,因此,实行国家支持下的厂、学、研相结合是成功实施CIMS的保证。第五节 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即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是利用现代化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综合管理的应用系统。随着国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化,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原有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运作的需要,转而采用如ERP等国际先进的企业资源管理软件包,以实现企业运作的现代化。一ERP的发展在80年代,企业组织是按功能划分的,整个企业按不同职能分成各个独立的部门。这种组织结构能使企业部运作有条不紊,但企业的整体产出却没有提高。到90年代初,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全球化,人们认识到企业整体运作对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性,为此,美国著名咨询公司Gartner总结了MRP软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企业资源计划ERP的概念并很快得到业人士的认同。许多企业开始实施ERP系统,通过ERP,将原来分离的职能部门联系起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整体产出,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面世的。目前,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ERP已不再是MRP的简单扩展,而是更深层地反映了九十年代企业在全球性市场竞争环境下,在不断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的同时,更注重从强化管理入手,加强全面的经营管理,不但要优化部的管理业务流程,更需要从供应商的物资供应、工厂加工生产、分销与发货以与客户的售后服务这一“供应链”出发,进行全面分析和优化。ERP系统是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产物,是企业当今面临新挑战的工具,也是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构架。二ERP系统的作用 1它把客户需求和企业部的制造活动以与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了完全按用户需求制造的思想,这使得企业适应市场与客户需求快速变化的能力增强。 2它将制造业企业的制造流程看作是一个在全社会围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其中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同时将分布在各地所属企业的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工程技术等,还包括对竞争对手的监视管理。 3ERP系统提供了可对供应链上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的功能,这些环节包括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与维护、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实验室管理、项目管理、配方管理等。 4从系统功能上来看,ERP系统虽然只是比MRP系统增加了一些功能子系统,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子系统的紧密联系以与配合与平衡。正是这些功能子系统把企业所有的制造场所、营销系统、财务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全球围的多工厂、多地点的跨国经营运作。 5传统的MRP系统把企业归类为几种典型的生产方式来进行管理,如重复制造、批量生产、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装配、按库存生产等,对每一种类型都有一套管理标准。三 ERP的新技术 (一)动态企业建模(DEM) 所谓动态企业建模,就是实际运用为客户定制的知识工具、方法和业务参考模型建立企业管理模型。动态企业建模技术DEM(Dynamic Enterprise Module)的提出就是为了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动态重整过程的需求,它具有能够消除ERP软件与企业管理捆绑的功能(如同开放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与计算机硬件环境间的分离),可支持企业的管理结构和流程灵活地紧跟瞬变的市场发展并不断改变,有助于动态实现企业重整过程。它必将是下个世纪ERP系统改进和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方向。 (二)智能资源计划(IRP) IRP(Intelligent Resource Planning ) 智能资源计划是一种具有智能与优化功能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它打破了以前所有那些面向事务处理的管理模式。它可使管理人员按照设定的目标去寻找一种最佳的方案并迅速执行。这样就可紧紧跟踪、甚至超前于市场的需求变化,快速作出正确的决策、随之改变原有的计划,并以最快的速度执行这些变化。在现阶段所有面向事务处理的管理软件都是按照传统的制造业方式来进行管理,它们所能解答的仅仅是:“生产什么?”、“用什么生产?”、“已有了什么?”、“还缺什么?”、“计划何时下达?”;而IRP则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它除了能解答上述问题外,还能解答:什么将是市场最需要的产品,如何实现以最正确的方式、在最恰当的时间、最好的场所、以最好的设备、用最好的资源、由最合适的人员来进行生产,然后以最畅通的渠道将产品提交到市场、尽快完成资本循环,并且要具有最小的和可控的产品提前期。这些都是IRP以前的管理方法无法解决的。企业在面向市场需求的迅速变动与其对企业生产与业务管理流程的不断重组的要求,还会要求ERP向DEM的发展。市场需求变动速度发展到甚至于人们无法事先预料的情况下,IRP会不会从理论变成现实的管理工具尚不得而知。18 / 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