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班级管理案例分享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72940803 上传时间:2022-04-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班级管理案例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幼儿班级管理案例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幼儿班级管理案例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班级管理案例分享:细说幼儿园班级管理作者:??来源:中国幼儿教师网 ??上传时间:2014-08-佃处于天真活泼的小孩子中间,每天都会发现不少的趣事,不少拈手得来的绝妙经验,记 之于文字,就如拾起颗颗美丽晶莹的珍珠,常给人久久回味的遐想。但如果对幼儿身心的发 展欠缺认识,教师管理就很难收效或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以下介绍近几年来在幼儿园班主 任管理工作中印象最深、效果最佳的一些实用性案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了解孩子的思维特点、通过针对性的教学使管理工作变简单案例一:衣服也会做早操天气渐渐变热了,做完操后,好多孩子出了汗,纷纷脱去外套,按老师的要求把衣服放 在床上。我进去检查了 一下,发现好多孩子根本没学会叠衣服,将衣服胡乱一团就算完成了 任务。怎样才能教他们快速学会正确地叠衣服呢?这时耳边传来小班早操的音乐声,我灵机 一动,心想何不让我手中的小衣服、小裤子也活动几下呢!于是中午午睡前,我喊口令,请 小朋友让衣服“伸伸臂”(将衣服拉平,将二只袖子向外拉直)、再“拍拍肩”(将二只袖子 向内叠)、再“弯弯腰”(将衣服对折整齐)。叠裤子时,要求孩子先让裤子“立正”(拉直 拉平二条裤腿)、再“二腿并拢”(强调一条裤腿不动另一条裤腿叠上面)、再“下蹲再下蹲”(将裤子对折整齐)。孩子们边听口令边操作小衣服、小裤子“做操”,都学得特别开心、快 乐。不知不觉中将叠衣服的技能学会了。从今以后,衣服乱卷的现象从此杜绝了,衣服叠得 出奇的好和快。案例二:衣裤找朋友在寒冷的冬季,小朋友们给大人穿得又棉又厚地,就像一个大粽子。衣服一多,麻烦就 来了,孩子的上衣和裤子常塞不妥贴,这样一来很容易感冒。在检查中我发现经过训练的孩子已基本学会了塞裤子,只不过常常一股脑将所有的内衣 内裤不等理平就塞在外裤内,看上去塞好了,但摸上去鼓鼓囊囊的,一弯腰就又脱出来了。怎么办呢?我突然想到“找朋友”这个游戏,心想何不利用它呢!于是我拿出一件毛衣,告 诉幼儿毛衣哭了,因为找不到它的老朋友毛线裤了,你们快帮忙呀!看到小朋友热心帮助寻 找时,我连忙拿出毛线裤,告诉孩子快点把自己的毛衣塞进毛线裤里,让二个“好朋友碰碰 头,拉拉手,这么一来毛衣就不会哭了。接着又用此方法教会了幼儿让棉毛衫、棉毛裤找朋 友。就这样,在形象的比划及讲解下,幼儿很快掌握了塞好衣裤的要领,每次起床及小便 后,值日的小检查员一问,被检查的孩子会立即掀起外套,骄傲地告诉他:“我的好朋友找 到了” 。1、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在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中,生活管理是一大重头戏,是幼儿教育工作的前提,它构成了 班级管理的基础。如果该块工作做不好,那孩子闹,家长怨就会屡屡出现,老师虽然忙的焦 头烂额却常事倍功半。所以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 我管理十分的重要。在日常的生活管理中,有很多事是孩子们不仅能做,而且能做好,可老师们却吃力不讨 好地全包办代替了。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工作负担很重,在工作中,要善于开动脑筋,努 力探索方法巧妙工作,如案例“衣裤找朋友”就通过拟人的训练方法让幼儿很快掌握塞衣裤 的要领,这既让孩子得到了锻炼,又切实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所以可以通过一些训练使 幼儿在实践中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自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会大大减少老 师的管理工作量。2、抓住幼儿心理,选择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我发觉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幼儿的主要特点,尤其对拟人化的语言、美观化的物 品特别感兴趣。老师只要抓住幼儿的心理,运用一些生动有趣拟人的游戏化教学手段,让孩 子们在快乐无压力的氛围中掌握做事要领,并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孩子们学习的效果一定特 别好。如以上两个案例中老师教幼儿叠衣服、塞裤子的活动过程就特别有趣、形象,由于利 用拟人的方法,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了幼儿主动参与和操作的积极性。使孩子们 能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迅速学会了这些技能,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 “寓学与玩”的原则。 孩子们的能力提高了,就可以减少教师的很多不必要的管理行为,形成良好的常规。只要常 规建立好了,其他班级管理工作就能顺利进行下去了。、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可顺利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案例三:以长制短凯凯是班内个子最高,胆子最大,精力最充沛的孩子。每当课堂提问,他总是不举手就 大声嚷嚷;区域活动时,带着一群男孩子模仿奥特曼的武打动作,东打西杀,玩的让人心惊 肉跳;平时总有幼儿来告状,说他打人。以前总批评他为什么老喜欢打人,批评多了,慢慢 失效了。于是我把他列为重点观察对象,决定采用以长补短的计策,来改变他。利用他语言 表达能力的特点,把好插嘴转化为在教育活动中的积极发言;利用他自我服务能力强的特 点,把好动转化为热心为同伴服务;利用他号召力强的特点,把打人变成约束自己争做小老 师。这样,他忙着帮这帮那,也就没时间淘气捣蛋了,他的短处逐渐得到了克服。半年下 来,他变成了班上的小骨干。案例四:区别对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提问,常有一些幼儿积极举手发言,而另一些孩子总是坐在一 边,冷眼充当旁观者。为了使每个幼儿得到发展,我也叫不举手的幼儿回答,但效果总不甚 理想。后来在教学中渐渐发现了孩子不举手的几个原因,并在教学中区别对待,效果甚好。 比方说对待能回答但胆子小而不敢在集体面前说的卜黎丹,我平时注意为她创设说话的环 境,鼓励她大胆勇敢地说,先让她大胆与老师、同伴说,再在小组或几个人活动中说,最后 在集体活动中引导她举手发言,并及时表扬。而对待怕说错、不想说、自尊心强、好面子的 王俊辉,我常用的方法是在个别指导中有意识的请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及时肯定正确 的回答,引导他回答完整。由于已得到老师的个别指导,因此孩子自信心大增,举手发言的 次数明显增多。最后对待那确实不知道、能力弱的竹杭丽,我不会让她首先回答问题,而是 让她回答最简单的问题,或重复别人回答过的问题,多提供给她在集体前讲话的机会。1、要努力发现幼儿的潜能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常会遇到许多类似上面所诉的问题幼儿。上面案例“以长制短”中 所诉的事件给我的启发是:一方面,孩子的“出格”行为是有原因的,如果教师仅凭主观判 断,往往会误解孩子。如以前对赛凯淘气捣蛋采用否定、批评的方法去处理他,所以他不理 解也不接受导致效果不理想,原因是我没把赛凯看成是发展中的人,不知道他具有很大的可 塑性,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也能改错误。而像“你老喜欢打人”这样带有责备语气的话本身 就意味着不相信孩子会改正错误,似乎孩子只要错过一次,下一次必定还会错。但当我站在 赛凯的角度,走到孩子身边耐心地观察和了解,努力发现了他的闪光点。并及时以长制短法 调整后,效果就马上很显著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多方面的潜能,需要教师充当伯乐去努力 发现。2、要充分了解幼儿,顾及个别差异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幼儿会因年龄、成长中的生活经验、个人的情绪、健康 水平等状况而导致不同的发展水平。教师要熟悉每一个幼儿,在实施班级管理时顾及幼儿的 个别差异,不用划一的标准去要求幼儿。教师平时应该鼓励和引导孩子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 受,以便尽早发现并区别对待。如在案例“区别对待”中针对孩子不举手的几个原因,我就 站在幼儿的角度,多想了想,多问了问为什么,然后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启发、引导 幼儿,在教学中顾及个别差异并区别对待,就收到了好的效果。3、要尊重每一个幼儿幼儿和成年人一样,同样希望受到尊重,所以无论幼儿所做的事是对是错,都要对事不 对人,尊重幼儿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但决不放纵。如案例“以长制短”中我抓住机会,让赛 凯小老师等职务,并加以赞赏,使赛凯在小朋友面前建立起一个好形象,所以帮助他改变了 不好的行为。所以老师不可只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幼儿,并用简单的说教方式去解决问 题。因为幼儿的心是很敏感的,我们作为他们的老师,应该多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 时犯了错误也少对他们斥责,应该循循善诱,我认为这样会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在实施班 级管理时老师要常设想如果自己是个孩子,会如何看待周围的一切,会怎样理解老师的话。 另外,不是所有的道理都能立刻被幼儿接受,我们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体验、 理解,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去实践。三、引发幼儿的群体意识,采用他们的建议案例五:小管家新班级的孩子缺乏自控力,常把玩具材料到处乱扔。针对这一情况,我采用物品管理责 任到人的做法。把活动区分成几个区,并设计了徽标,每周一上午评选“小管家”。具体方 法落实为“建筑区”小管家负责带领该区幼儿整理积木;“毛巾区”小管家负责检查毛巾收 挂情况,如发现毛巾没挂好,及时提醒;“图书区”小管家负责检查图书损伤取放情况,及 时制止撕书行为并要求修补破书等等。面对一双双热情的小手,共选出了七个岗位的小管 家。孩子们都很高兴教师分配的工作,并把它看作是一个荣誉。到了周五,再和幼儿共同评 出优秀的小管家,奖励大红花。然后重新评选七个岗位的新管家。这么一来由于小管家常清 扫整理,本班在任何时候都很整洁,物品也有了明确、标准的位置。所以无论幼儿还是老师 存取东西都成了一件轻松简单的事,而且由于物品摆放合理,使班上的事故也明显降低。案例六:标制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由于人多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发生,每天来告状的孩子也真不 少。为了使班级里少发生告状的事情。于是我引导小朋友在班级里制定出一份规则。至于是 什么规则,我让孩子自己说。可说了很多以后,又有小朋友提出了,说记不住这么多的规 则。丁金杉就说了,把它画下来。我说这个办法不错,就画下来,至于用什么图形还得你们 自己讨论,最后定下了以下图形代表。床”的图形代表午睡不乖的。拳头”的图形代表打人、推人。书本”图形代表撕毁图书,扔图书,卷图书。人”的图形代表躺在地上。嘴巴”图形代表骂人,午餐时说话或是说不团结的话。椅子”图形代表午睡、放学没放好小椅子的,搬椅子推的,上课椅子坐不住的。脚”的图形代表着课间追跑、踢人以及上下楼梯、去洗手间等追跑现象。自从这个规则在班级实施以后,第一周被写上学号的还真不少,特别是户外活动结束以 后回教室,以前都喜欢跑进教室。现在把那些跑的孩子的学号都写在上面。此后,班级外出 回来再也没有争跑的现象了。每天有一个小老师在观察记录着,但并不是说一开始就会写上 学号,而是在小老师或是老师的提醒下还不改正的小朋友。但也有去掉学号的方法,就是在 一整天的活动中受老师表扬的,那么就可以将功抵过去掉他的学号。通过轮流来当小老师互 相监督,孩子们逐渐自觉起来了。1、让幼儿学习分工和合作分工和合作是幼儿适应集体生活必须学会的一个方面。也是现代社会成员不可缺少的重 要能力之一。与同伴一起合作劳动,是一种培养合作能力的好机会。比如在案例“小管家” 中要打扫活动区的卫生,就要和同伴讨论出分工、合作等细则。这样一来幼儿在活动中就学 会了分工合作、责任义务方面的技巧及知识。运用小管家制度把班级管理权交给每一位幼儿 是我做班主任后一直都在运用的班级管理策略,几年下来这种方法很好。把班里的事情分配 给小管家管理,既让孩子得到了锻炼,又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还能使班级井井有条。更把 我以前需多提醒都不能达到效果的问题都很轻松的解决了。不过实施这一制度并不是让老师 “放假”,无事做,而是加重了担子,需要动更多的脑筋。既要了解班级情况,又要掌握各 位小管家开展工作的情形及他们的思想波动,适时加以引导启发。2、让幼儿享有平等的权利幼儿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经常出现抓两头,忘中间的现象。过分偏爱优秀的幼儿,或者一 味关注问题幼儿,而忽视掉默默无闻的孩子,所以要记得把目光放到每个幼儿身上,当分配 工作时,不论幼儿能力的高低都应让他们有机会去做,无论他是把工作做的好或不好。如果 教师只让工作能力强的幼儿去做,能力较差的幼儿便没有机会学习了,这是不合理的。一般 来说,每个幼儿都很高兴老师分配工作给他,并把它看作是一种荣誉,由于幼儿有这种感 觉,老师更要注意让每个幼儿轮流获的这种荣誉。比如在案例“小管家”中每当周五,重新 评选七个岗位的新管家,从而让班上的每个幼儿都能有机会来体验当小管家的荣耀感。有些 老师喜欢把工作分配给那些被认为乖的幼儿,试图以此来激励其他人向他们看齐,这种做法 不好,这会误导幼儿,以为工作是为了获得教师的宠爱,因而不把它视为责任去履行。3、让幼儿参与班级常规制定的过程当然、引导幼儿遵守班级常规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一环,幼儿能主动遵守规则,教室常 规就会井然有条,顺利实施。当然规则的制定应该考虑对象,最好让孩子来参与常规的制 定,通过让幼儿参与常规制定的过程来引发他们的思考,逐步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管理。例 如:在案例“标制的作用”中当班级里因磕磕碰碰的事情导致幼儿受伤告状,该怎么办?由 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所以,他们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制定了许多规则,如不能追跑、踢人 等等。在成人眼中,这些规则显得很“小儿科”,但这是孩子自己达成的规则,他们能理解 并觉得合理更愿意遵守。实践证明在规则执行方面,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只要老师让每个幼儿有机会参与制定规则,孩子们一般都会乐意遵守班级常规。当然规则制 定后,要给孩子练习与实践的机会。幼儿对规则的内化与把握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完成, 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强化,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班级常规。如本文所提到的案例“标制的作 用”中当老师告诉给孩子如何实施规则后,幼儿便会自动地相互督促,无需老师过多的干预 和管理。最后通过提供给幼儿实践的机会,使幼儿在活动中掌握规则。四、有效的班级管理,应具备的基本技巧如果,要想使班级管理工作更进一步达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那么,我觉得还需要具备 以下几个基本技巧,这些技巧主要有下列几方面:1、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凡要求幼儿做到那些行为习惯或卫生习惯,那么老师首先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这样才 能影响孩子。比如要培养孩子轻轻放椅子的习惯,你自己就必须轻轻放椅子。孩子们就象一 面镜子,你对椅子轻放,他也对椅子轻放;你把椅子重放,他当时可能不会学,但过后他会 象镜子一样折射到日常的生活中,也会学你的样子重重放椅子。2、要求统一、持之以恒对孩子提出的班级规则,点要小,一次不能订太多。教师对幼儿提出的规则要加以归 纳、删改,最后制定最基本的几条来实施,并通过讨论,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要订立这些规 则。只有把要求讲得明白、透彻,孩子们才能够理解。主配班老师之间要经常沟通,要求要 一致,不能用双重标准来执行规则,更不能在相同问题上你提你的要求,我提我的要求。导 致幼儿产生茫然的心理,不知该听谁的。另外提出的要求要幼儿能够达到的。在日常教育中 要经常反复地提醒幼儿,做到持之以恒。3、把握角色、收放自如在幼儿当中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既是他们的朋友,又是他们的师长。在孩子们游戏、 自由活动时要以朋友的身份参与他们的活动。但是一旦你提出要求,要孩子们 达到这些要求 的时候,就要以师长的身份去严格要求他们,要做到放得开、收得拢。结语:幼儿园班级管理是一件琐碎而繁忙的工作,但只要抱着一颗充满爱的心,你一定会有意 想不到的收获。一个先进的班级,就像一篇优秀的散文,形散神不散。一个个性格各异的幼 儿就像一颗颗玲珑剔透的珠子,要想把他们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智慧而充满爱的班级管理 就是一根最合适的线了。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等待孩子成长作者:李霞 来源:宋庆龄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4-11-29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短文等一等,讲述了一位父亲临终时告诉儿子的一个人生哲理: 如果生气,不要马上表现出来,需要等待24小时再做决定。的确,“等一等”是人际关系的 重要缓冲,然而“等一等”又何尝不是幼儿教育中教师需要尊重幼儿的一种态度和行为呢?目前,社会上不乏急功近利的风气,人们总是迫切希望看见事态的结果,希望在有限的时 间内做足够的事情,让孩子们挑战他们的极限,甚至不惜违反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但是我 希望我班上的孩子们能够在一个较为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有自主意识地快乐成长。“等一 等”将会让我们感受到孩子成长的喜悦,会让我们发现更多的精彩镜头一弟弟向来喜欢在一堆汽车玩具中游戏,还喜欢在建构区里搭建,可是今天他的身影却出现 在了娃娃家里,并且他的举动引起了我的好奇。只见弟弟双膝跪在小木床边,将食指和中指按在布娃娃的两只眼睛上,表情严肃地将这个 动作持续了近半分钟,刚一松手却又用手指按住娃娃的双眼。他并没有满足,又一把抓起布 娃娃,从床上拿起并抱在手里,似乎要看得更仔细些。之后,弟弟没有再去拨弄布娃娃的眼 睛,而是将布娃娃放下,然后再拿起反复几次,他的表情才逐渐放松,为布娃娃轻轻盖 上被子,并在一边守候弟弟的这个反复动作,其实是在研究布娃娃那双会动的眼睛:布娃娃躺下的时候眼睛是合 上的,反之则睁开。从弟弟反复拿起、放下的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弟弟已经得出了答案。原来,最先引起弟弟注意的并不是娃娃家本身的游戏活动,而是布娃娃那双会动的眼睛, 由此引发了他和布娃娃的“互动”。起初,当我发现弟弟按住布娃娃的眼睛这一动作时,差点上前阻止。但我还是选择了 “等 一等”,并在留意观察后为自己庆幸,因为我没有打搅弟弟独自探究的兴趣,更没有曲解他 的行为、给予他不公平的评价。所以,教师需要沉着、冷静,给幼儿一些空间和时间,不要 急于介入。试想,如果当初我没有“等一等”,而是鲁莽地打断弟弟的行为,这将对他的发展造成不 小的损失;如果当初我没有“等一等”,或许会使弟弟就此遗忘这一份好奇,或许会使弟弟 难以保持探究的持续性,甚至不再有兴趣寻找这一探究的结果。由此,我为自己的等待感到 骄傲。镜头二开学已经快两个月了,孩子们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每天的集体活动时间,孩子 们都能围坐在一起唱歌、听故事。青青是个“沉稳”的孩子,每次集体活动时,他始终保持认真的态度,但并不积极表达, 用“沉默”来表现自己。青青的表现让我十分矛盾,从他的神态中我能解读到他对活动的兴 趣和关注,可是他从不加入我们唱歌或念儿歌的行列,是害羞?是没有学会?还是我与家长进行了沟通,了解到青青回到家会将幼儿园里学到的歌曲和儿歌表演给外婆 看。为此,外婆还将青青在家表演的视频带来让我观赏,我抱着青青与其他孩子一起观看视 频,看完后,一起为他鼓掌喝彩。我告诉青青:“如果能在班级里和小朋友一起唱,那就更棒了,否则大家都不知道青青有这么大的本领。”青青似乎并没有被我的鼓励所打动,下午的集体活动,无论我怎样激励他“青青在家 唱得很好听,到幼儿园也让大家一起听听你好听的声音吧。老师会竖起耳朵听,还有贴纸奖 励哦! ”他都无动于衷。快要放学了,大家一起唱起了再见歌。出乎意料的是:青青张开了嘴,随着孩子们的 歌声一起唱了起来。我立刻对他跷起了大拇指:“真棒! ”我继续等待青青能在集体活动中有积极的表现。直到有一天,青青的家长告诉我:“青青 回家说,这次新教的两首歌不会唱。”复活节即将来临,幼儿园将邀请家长一起参加复活节 游行活动,其中将会有三首复活节歌曲由全园幼儿集体表演。但对于托班孩子而言,这三首 歌曲较为复杂,所以只要求他们感受音乐和参与律动。看来,青青更在平自己不会唱歌。在不断的鼓励和等待中,青青逐渐乐于参与集体活动,但并不是每次都能主动参与。我发 现,我第一次教授新内容时,青青总是保持沉默,而在之后的复习反馈中,他才开始加入。青青平时所表现出的无动于衷并不是他的内心所向,其实他是一个对新事物学习有着积极 态度的幼儿。从家长反映青青有两首歌不会唱这件事情来看,可以发现他对自己“不会唱” 产生了焦虑情绪,是他对学习的一种自我要求。在没有确认自己掌握技能前,青青不愿在集 体面前表现自己,所以他第一次展现在同伴和教师面前的是那首我们每天唱的再见歌,选 择唱这首歌曲是因为他对这首每天唱的歌曲更有自信。当我第一次听见青青在大家面前唱歌,我知道他是在勇敢尝试,所以我提醒自己:应该等 待。我不断鼓励他,当他沉默的时候,我没有再过多地要求他,而是默默地等待。终于,我 等到了青青第一次主动在大家面前唱歌,我等到了青青在集体活动中主动和小伙伴们一起念 儿歌。我的等待就是对青青的一种支持和鼓励。我想,只要给予幼儿一个正确的方向,耐心地等 待幼儿的成长,这便是教育。镜头三宣宣是班里最小的孩子,性格开朗,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宣宣爱上了幼儿园,但 也让我看到了他与其他孩子之间十分显著的差异。宣宣的语言发展水平处于十分简单和稀少的两个字的词语阶段,在我能听到的表达中, “妈妈” “火车”是他生活中最常用的词语。他经常会用伴随着点头的“好”来回应我的要 求。语言发展的缓慢也制约着他对语言的理解。吃完点心,我让他把椅子推回去,可是他只 是抬头看着我点头,不知所措:睡觉了,我让他脱裤子,他只会重复我的话,却没有做出相 应的动作,这是因为他并不理解我所说的要求,或者说他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所以日常活 动中,他只是跟随着小伙伴们模仿。自由活动时,我来到宣宣玩耍的区域,拿起了两辆车告诉宣宣:“这是大车,这是小车, 宣宣要哪辆?”于是他拿走了一辆大的,我问道:“这是大的还是小的?”他说:“小的。” 似乎他还没有比较物体大小的基本概念。美工活动时,教师给孩子们准备的是蜡笔和印有小动物的图纸,宣宣拿起了蜡笔在纸上涂 鸦,浅浅的颜色、小小的色块,显然他还没有足够的力度来涂鸦。经过3个月的幼儿园生活,大多数孩子都已经学会了自己穿鞋,只有个别孩子还需要教师 的帮助,宣宣便是其中之一。从宣宣的表现来看,他的发展较同龄幼儿缓慢,但是与其他幼儿相比,宣宣具有相当的月 龄差(他是全班最小的),而03岁的幼儿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再者,宣宣又是一个男孩, 相对来说,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在语言和自我服务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会弱于女孩,这 也是该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经过一个学期的幼儿园生活,虽然宣宣有了很大的进步,无论在语言、动手能力、生活经 验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然而面对同龄幼儿的同步成长,宣宣依然显现出他的稚嫩。我认为 需要用更长的时间去等待他的成长,如果一直处于强势的环境中,宣宣就始终是一个跟随和 模仿的角色,如此发展下去,宣宣很可能会削弱自己的主观意识以及独立完成事件的信心。 要改变这一状况,不光要依靠环境或成人的帮助,还需要以幼儿自身的身心发展为基础。所以,我给出了建议:希望宣宣在托班多待一年。我的建议很快得到了宣宣父母的支持。第二年,宣宣对幼儿园的环境已经熟悉,除了对新伙伴有些陌生之外,他十分自信于“大 哥哥刀的角色。他会拿纸巾为新伙伴擦眼泪;在我的鼓励下,他会用自己已有的经验为新伙 伴们做好榜样。每天的美工活动,宣宣都会主动来做,并且能够专注地完成。自由活动的时 候,总有几个幼儿会跟随着他玩耍,他已经从跟随和模仿的角色转换成起引导作用和被模仿 的角色,这是他全新的体验,并且他也十分满足这种状态。日常活动中,宣宣不仅能清楚地 表达,而且还会对别人做出评价。在新的环境中,宣宣体验到了完全不同于之前被呵护、被 谦让的感受。他十分享受被跟随的感觉,这促使他去关注和关心他人。当然,其中的成熟也 基于他的语言发展、小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等。我又尝试了一次成功的等待。培养幼儿的自信也需要以幼儿的生理发展为基础,有了这样 的条件,幼儿的成功率就会大大增加,此时的鼓励比空谈更具有说服力,自信就是在这样一 个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宣宣的成长和成熟没有任何的悬念,只是在这样的等待 中,我看到了他自信的树立。对于23岁的幼儿来说,由于生理发展的局限性,每个幼儿会呈现出拥有各自特性的成 长轨迹和成长步伐。除了引导和支持他们的成长,等待不失为一个极好的教育手段。我的 “静一静” “等一等” “想一想”让我发现了幼儿的独立探索,让我看到了幼儿的勇敢,更 让我感受到一个幼儿自信的建立。等待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和充分发展的空间,更是对幼儿成 长的尊重案例分析:重复的意义作者:何黎明 来源:浙江杭州市西湖区游戏研讨团队上传时间:2014-12-11在本次“读懂幼儿游戏”研讨活动中,当我们团队结束45分钟的建构游戏观察,围坐在 一起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时,组长抛出了第一个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 ”团队一片沉默。 片刻之后,大家的回答是:“今天的游戏好像缺乏戏剧性,不太有看头。”“孩子没搭什么东西,搭来搭去就在搭房子。” “用的都是积木,建构区中另外的材料比如罐子没怎么 用。”总之,“平淡无趣”是大家对本次建构游戏的最初感受。组长听了大家的回答,沉思片刻,追问道:“真的没有什么吗?真的没有意义吗?我们不妨 再看看视频。”当我们再次观看视频,聚焦孩子的行为时,我们发现游戏中孩子的很多行为 是重复的,如重复搭建和推倒,重复地走来走去,重复地搭房子和围墙,重复地让积木在斜 面上滚下来也许这就是让我们感觉平淡的原因所在。那么,这些重复的行为真的没有什 么意义吗?心理学研究表明,重复是幼儿时期的典型行为。据此来看,孩子的这些重复行为必定有其 意义。那么到底有什么意义?如何观察才能看到重复背后的意义呢?我们针对其中的三个视频 片段再次进行了观察、分析和解读。案例I:“破”与“立”游戏时间已过半,一个男孩突然将其搭好的一座房子推倒,“哈哈,倒了 ! ”然后又快速 地将积木搭建成原来的样子,并用手掌一推,“哈哈哈,又倒了 !”男孩笑着说。同伴埋怨 他:“啊呀,你走开!你在搞破坏,我不要和你玩了 ! ”但男孩仍重复着推倒、搭建的动作, 每次推倒“房子”之后便手舞足蹈地大笑这样的场景在幼儿游戏中比较常见。对于男孩推倒、搭建的重复动作,我们通常会认为他 “不够认真” “无聊”,有时甚至会认为他在“搞破坏”。另外,就男孩所搭的房子而言, 它简单而普通,没有什么特别的创意。于是,我们认为男孩的游戏行为似乎是没有意义的 了。然而,当我们仔细品味孩子推倒之后的“笑” “手舞足蹈”等情绪表现,用心去体会男孩 的游戏体验时,我们感受到了两点:首先,男孩“在游戏”,他是在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的 游戏水平和兴趣进行着推倒、搭建的游戏,他控制着推倒、搭建的节奏和游戏的进程。他在 重复的推倒、搭建的动作中一次次验证着自己对事物发展和结果的预测及判断,获得成功体 验和自我认同感。这种美妙的感觉足以让男孩沉迷游戏,也激励男孩乐此不疲地重复推倒、 搭建的动作。因此,这样的重复动作对男孩而言是有意义的,而非“不认真”或“无聊”的 表现。案例2 : “离开”和“回归”在45分钟的游戏活动中,一男孩始终在搭建房子。他先和另外两个男孩组成小团队搭建 房子,过了一会儿就离开小团队,在不远处独自搭建房子用四块长条积木围成正方形, 在正方形内用长条积木架起半圆形积木;搭建完成后,他又回到小团队中参与合作搭建 在45分钟的游戏中,男孩五次离开团队独自搭建,又五次回归团队参与合作搭建。面对男孩重复出现的行为,有教师认为其他孩子都蹲着或坐着在搭建,只有他来来回回, 走来走去,这孩子好动;有的教师认为这孩子这里搭搭,那里搭搭,做事没有长性,专注性 不够;有的教师则认为这孩子比较满足于进进出出的快乐,可以理解真是教师们认为的 那样呢,还是另有玄机?当我们用视频回放的方式聚焦男孩第一次和第四次离开团队独自搭建的房子时,我们发 现:第一次独自搭建的房子用了四块长条积木围成正方形,在正方形内又用一块长条积木架 起一块半圆形积木,一共用了 6块积木;第四次离开团队之后搭建的房子是用两块大长条积 木、大号半圆形积木和三块小长条积木搭成的“n”形,上加小号三角形积木围合而成,里面 再用大号三角形积木或者在两块小长条积木上放置半圆形积木等进行分割,形成前后6层; 两块大长条积木上各放置4个“旺仔”牛奶罐,共用了 15块积木和8个“旺仔”牛奶罐。从两次作品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第四次的作品从使用材料(使用了两种材料,数量上也比 第一次多)、建构水平(后一次搭建出现了对称、围合等技能)、作品复杂性上来看都远远高于 第一次的作品。可见,男孩“回归团队”是为了向同伴学习搭建房子的技能或者是获得启 示,“离开团队”的目的是向同伴学习后进行自我实践,并不是“好动”,也不是“不专 心”。男孩的重复行为表明了孩子独特的学习方式:学习一实践,也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一 实践”的重复行为中,他各方面的能力在不断发展。案例3 : “房子一”和“房子三”游戏中,穿粉红衣服的女孩和穿黄衣服的男孩一直在尝试合作搭建房子。第一次搭建的房 子有四根柱子,上架横梁和房顶。穿粉红衣服的女孩添加“房顶”积木时因力量过大,“房 子”塌了,两人又重新搭建了一座和第一次结构一样的房子。搭完之后因觉得“房子”位置 不合适,他们又第三次搭建了类似的房子。游戏中,两个孩子多次重复搭建造型为有四根柱子、上架横梁和房顶的房子,孩子第一次 搭建的和第三次搭建的房子在建构技能上都属于三维围拢水平。因此,有的教师认为这两个 孩子不太爱动脑筋、不太有创意,总是重复搭建差不多的房子;有的教师则认为这样是简单 重复,孩子没有长进的确,从结果看,这两个孩子的搭建行为似乎是“简单重复”。但 是,当我们仔细观察时,我们却发现孩子的重复行为是不同的、是有变化的。以房子基座搭建的过程为例,第一次搭建时,孩子们用了三个步骤才完成单边房子基座。 第一步,用一根圆柱体积木当柱子;第二步,小心地用一根长方条积木做横梁,一端架在圆 柱上;第三步,在横梁的另一端增加一根柱子支撑横梁。而第三次搭建时,穿粉红衣服的女 孩先拿了四根柱子四散放置在四个角上,然后在柱子上放上长方条积木做横梁。第一次搭建过程表明,孩子没有太多经验,因此大多为探索性行为,孩子边想边搭,小心 搭建,逐步积累相关经验,包括房子的结构,需要几根柱子,柱子之间的距离;几根横梁, 横梁和两根柱子之间的距离的关系,对积木的轻重、大小的选择,不同形状积木之间架构的 技能,等等。第三次搭建时,从孩子拿取的材料和搭建动作看,孩子对搭建目的比较明确,对“房子” 结构、长方条积木的长度、柱子之间距离的感知,搭建的熟练程度,搭建的速度等都比第一 次有了提高。这种提高是建立在前两次搭建经验的基础上的。皮亚杰指出,儿童在自我调节过程中达到同化与顺应的平衡。重复中的变化是孩子和周围 世界不断对话和平衡的结果,是孩子当下水平上的完善和巩固,因此,重复就成为孩子“自 我调节”的一种手段,它推动孩子不断完善建构,获得自我发展。可以说,重复中的变化带 给孩子生长点,也更好地体现了游戏的开放性以及孩子在游戏中的创新精神。因此,每一次 的重复对孩子来说都是有意义的。通过观察和研讨,我们看到了游戏中重复行为对孩子的意义,它满足了孩子的情感需要, 促进了孩子的学习,使孩子获得发展。同时,我们也意识到,面对幼儿在游戏中的重复行 为,我们不可轻易下“无意义”的结论,而应耐心、细致、深入地观察和解读,以发现其对 孩子成长的意义。一、从催促到等待。看到孩子的重复行为,不要催促孩子停止重复行为,而应允许孩子重 复,默默地观察,耐心地等待,这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二、从重结果到重过程。重复行为是否有意义,孩子是否有成长,不是单纯地看结果,而 是需要关注过程,在对孩子一言一行的细致观察和对比分析中真实了解孩子的重复行为,从 中发现对孩子有意义的诸多因素。三、从粗放到细腻。这是指在观察中要更聚焦、更注意细节,特别是要从观察到的众多片 段中梳理出重复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这样的解读才会更科学。具体可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线索观察,看孩子是否投入。在以上三个重复行为中,我们看到积极的情绪始终伴随着孩子们:在“推倒一搭建”的重 复行为中,孩子是快乐的;在“离开”和“回归”的反复行为中,孩子执着和投入;在“房 子”的反复建构中,孩子始终有商有量,情绪饱满。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动作、语 言、情绪等线索辨别幼儿的重复行为是否有意义。如果孩子的重复行为伴随着心不在焉、不 耐烦等消极情绪,就应考虑孩子的重复行为是不是一种无聊行为。第二,全程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需要及已有水平。重复行为往往由系列相似行为组成,因此我们需要耐心地通过全程观察去发现、梳理、归 纳、总结孩子的兴趣、需要、水平以及学习方式等。如在本次游戏中,有一个孩子反复地将 积木放到高处让其滑下.从中我们看到孩子对积木在斜面上移动所产生的浓厚兴趣,以及渴 望探索两者关系的需求,有利于我们在把握孩子需求的基础上提供条件。推动孩子进一步探 究。第三,对比观察,捕获孩子的生长点。将重复行为进行前后对比,观察发现其中的不同,感受重复行为蕴含的成长意义。如,案 例2和案例3,通过对比分析前后不同的重复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孩子重复行为中蕴含的变 化,从而看到孩子的进步和成长。编辑:cic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