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72272613 上传时间:2022-04-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忆读书1. 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总领全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作者对读书的感受,体会的强烈。2. 举例说明作者读书人迷所达到的程度。(1)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2)读到关羽、诸葛亮死了,大哭一场。3. “倒不是而是”这个句型有什么作用?突出表现作者对三国等文学著作的喜爱4.“ 一知半解”、“越看越懂”是否矛盾?为什么? 读三国时年岁还幼小,识字不多,当然是一知半解了,这是当时的真实情况;“越看越懂”是指后来读数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力越强,就读懂了5.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1)我只好带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2)我决定咬了牙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6.作者认为好书的标准是什么?(答案略)7.“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三句话各侧重于哪些方面?读书好:读书的好处 多读书:要刻苦读书,读书的数量多 读好书:读有益的书,有用的书8.关于四大名著的常识、其中的一些人物(略)风筝1.选文第一、二段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从对北京冬季放风筝的景色描写自然联想到故乡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并由此展开回忆。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看到远处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了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且无法改过,心头不禁悲哀。3.“我”为何“嫌恶”弟弟放风筝的喜好? “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4.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请问这一段是什么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赏析画线句)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具体形象的写出小弟弟对风筝的喜爱和痴迷,刻画出一个天真、稚气瘦弱的小兄弟形象5. “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分析加点动词的作用(或赏析这个句子、画线句好不好)表现出“我”的蛮横、粗暴、专制,反衬出小兄弟的无辜、可怜,表达出对小兄弟的同情,自己的自责6. 选文中剥夺弟弟的爱好对我的惩罚是指什么?“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中的不幸应该怎样理解?惩罚指自己心灵受惩罚;良心受到谴责,可谓不幸。7. “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禁止弟弟放风筝,并粗暴的摧毁了小弟弟即将完成的风筝8. 心既然已“堕下去”为什么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我”认为还有弥补的办法9. 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生”字中的引号什么作用?什么意思?表强调,生存、生活、谋生的意思10.如何理解“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小兄弟已经忘却了风筝事件,“我”想补过却做不到了,表现了我的懊悔、愧疚11.“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如何理解这一句?小兄弟已经忘掉了,我就没办法补过了。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虐杀者横行无忌、不知道改正、仍然犯错,所以我感到更加悲哀、沉重12.本文体现了作者严于自省、敢于认错的精神。13. 末段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小兄弟已经忘掉了,我就没办法补过了。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虐杀者横行无忌、不知道改正、仍然犯错。我的心因为无法向小弟认错而更加悲哀,而且这悲哀是无法弥补、无法摆脱的14. “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15. “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指什么?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悲哀。虐杀者有了醒悟的意识,而被虐杀者却已忘记,已经醒悟的虐杀者永远无法弥补自己的错。回忆我的母亲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1、第一段突出母亲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勤劳;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 表示天天如此,没有例外突出表现了母亲的勤劳2、“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总是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3、“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这样”指代什么?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4、选段2描写了我对劳动的热爱,这样写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不偏离,因为这样写是从“母亲对我的影响”这一角度来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的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4、本段文字从哪几方面表现母亲的聪明能干?生活用具、饮食、衣服(衣、食、用)5、综合三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 的感情。热爱、感激、敬佩小巷深处1. 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线索是什么?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满足自豪沉默回避淡忘隔绝悔悟感激 变化的原因:幼时纯真,长大后虚荣心作祟。后来一个老婆婆告诉我了事情的真相,我才悔悟,感情实现了回归。2.“小巷深处”这个标题有什么作用? 这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生活的场景。同时也是作者感情的依托。3.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小巷是母女的家,竹棒是母亲生活不能缺少的东西,二者都是寄托作者感情的形象。对它们进行描写,其实就是作者感情的形象抒发。4.写县城一中与我家“隔了一座有一座大山”,有什么作用?为下文母亲不辞劳苦去学校看我埋下伏笔。5.“我渐渐感到自己的不同一般”,“不同一般”哪些方面? 我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6.母亲“依旧满面春风”与“心中深深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母亲在别人面前为了掩饰自己心中的落寞而强装满面春风,也表现出母亲心中深深的痛苦。7. “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那只不知啥时已从角落中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这句话流露出母亲怎样的心情?竹棒“已磨得又光又亮”?说明了什么? 痛苦; 说明母亲自己用竹棒已经很长时间了,我冷落母亲已经很长时间了。8.下列各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自我有记忆开始,家就是一张笨重的积满油腻的木桌,一碗拌着焦黄猪油渣的酱油饭,一杯用过期折价的奶粉冲调成的牛奶和一只好大好长的冰棍箱”:环境描写,渲染出家庭的贫困,生活的艰辛。“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执著地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毒辣的阳不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因盲眼而补忽略了的手,总是留着黑而长的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肖像描写,写出了我对母亲辛勤劳作、无私付出的敬佩和赞颂。“在这四壁空空的家里,我居然也能顺顺利利地长大”、“由于她的辛勤劳作及苦心经营,我们这个家居然也过得有声有色饭桌上经常能见到荤菜”:两个“居然”的作用表示出人意料,间接表达了母亲为了把我养大而苦心经营。“那一刻,我才知道,这比别人多赚的每个分钱都凝聚着母亲加倍的血汗啊!”:“才”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愧疚“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外貌描写、神态描写,抒发了“我”被母亲的无私伟大的母爱深深的感动了,也流露出我对于自己无知、虚荣的深深自责。“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突显出母亲的坚强,突出她内心强烈的痛苦,表现出母爱博大;我被养母无私的爱深深打动了,我理解了母亲。同时表现出“我”对自己虚荣无知的愧疚之情。“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的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回应题目,抒发自己对母亲、对家的挚爱之情“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这句话一语双关,既表达了“我”的人一进回到了母亲身边,更主要的是表明了“我”已经醒悟、悔悟,情感回归。 古文单元复习汇总文言文词语解释: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 习: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 愠: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 知: 可以: 为: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 则: 殆: 5、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敏: 好: 耻: 是以: 7、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 识: 厌: 诲: 8、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行 必 择 从 9、期日中。期: 日中: 10、去后乃至。 去: 乃: 1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 1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 13、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引: 顾: 14、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俱 欲 辄 15、幸尚宽,何为不可? 幸 尚 何为 可 16、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本 所以 疑 17、既已纳其自托。 既 已 纳 托 18、宁可以急相弃邪? 宁 可以 弃 邪 19、遂携拯如初。 遂 拯 如初 20、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世 隶 21、未尝识书具. 未尝 书具 2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养 收族 2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 可观 2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 扳 环谒 25、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令: 称: 26、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复 泯 然 众人: 27、木兰当户织惟闻女叹息。 当户: 惟: 28、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戎机 关山 若 29、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朔气: 寒光 30、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策勋: 强 31、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不用 千里足 32、出郭相扶将磨刀霍霍向猪羊。 郭 相扶将 霍霍 33、当窗理云鬓出门看火伴。 云鬓 火伴 3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扑朔 迷离 35、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傍 安 73、稍稍宾客其父。稍稍 74、或以钱币丐之 丐 75、忽啼求之。父异焉。 求 异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不亦说乎? 通 ;意思: 2、学而不思则罔。 通 ;意思: 3、著我旧时裳。 通 ;意思: 4、略无阙处。 通 ;意思: 5、亡何,其人亡。 通 ;意思: 6、尊君在不? 通 ;意思: 7、徐以杓沥之。 通 ;意思: 句子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8.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9.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0.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1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1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夜雨寄北一、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李义山诗集。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唐代诗人。和杜牧并称“小李杜”。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也有人说是写给友人的。 二、翻译你寄信来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家团聚,而我因事耽搁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家。时已入秋,夜里只听雨声淋漓,池水定涨了不少。而今我只身独处边远异乡,什么时候回到长安,夜晚与你剪烛夜谈我在巴山夜晚听雨思乡的愁情。三、赏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足见友人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并非一处,是彼此相隔一方;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亦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名句)这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作者跨越时空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更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四句诗,明白如话,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四、主题:夜雨寄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诗人把秋雨夜景与思念朋友的愁绪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淮上与友人别一、诗人及作品简介:郑谷(约848-909),唐代诗人字守愚。宜春(今属江西省)人。光启进士,任右拾遗,都官郎中等职,世称郑都官,又因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诗作风格清新脱俗,存云台编。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二、翻译: 扬子江畔杨柳依依,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晚风阵阵,从驿站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三、全诗赏析: 诗中第1、2句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地点和美好的春光。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扬(子)”、“杨(柳)”、“杨(花)”同音字的重叠,使人于音韵缠绵中感受到一咏三叹的沉重与伤感。 四、名句赏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天色向晚,几声凄清哀婉的笛曲随风飘来,分别的时候终于来临了。诗人在此并未写二人如何互道珍重或互诉衷肠,只是点出各自的去向,一去潇湘一入秦,南北异途,愈行相隔愈远,这样的分别不是更令人不堪吗?“君向潇湘我向秦”,看似平常,却极富意蕴;与朋友的深挚情谊,离别的无奈与伤感,以及别后的牵挂和思念等等,都包含在这句平易浅直的话里,可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五、主题: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写春天里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一、 作者简介王勃,唐代著名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二、 诗句的意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大地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举目望去,烟雾弥漫,怎么也看不见岷江上的五大渡口。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我和你都充满离愁别绪,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在外做官的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咫尺。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不要在分手的地方,像青年男女一样哭哭啼啼,沾湿佩巾。三、全诗解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上句写送别之处,下句写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对仗工整,十分壮阔,意境雄浑,为下文奠定情感基调。颔联紧承首联,写离情别意,既然同为宦游人,今分别亦属自然。颈联奇峰突起,大意是: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咫尺。这是惜别之意,也是对杜少府和自己的安慰和鼓励,道出彼此情意之深,为下句作了铺垫。尾联收束全篇,劝慰杜少府欣然启程。全诗一洗以往送别诗的悲酸之态,意境雄阔,风格爽朗,不愧名作。四、主旨与情感这首诗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咫尺。五、 名句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赏析: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咫尺。这两句诗一改以往送别诗的离愁别绪,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态度,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表达了诗人豁达的情怀、昂扬的情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一、 作者简介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二、 诗句的意思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我被贬离开京城,在巴山楚水那种凄凉的地方生活了二十三年。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边万木逢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吟诵这首诗(指白居易的赠诗),暂且凭着杯中的美酒振奋精神。三、全诗解析这是一首酬答诗。首联紧接白诗(白居易的诗)尾,点明自己在巴山楚水这荒凉之地度过了二十三年之久,应和白诗之尾,表现了诗人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颔联通过用典,表现了诗人复杂的心情。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怅惘的心怀。颈联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怅惘,却也颇为豁达。诗人以异常达观的态度来应对世变,感情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尾联写诗人在朋友的关怀下,振作精神,投向生活,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全诗写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答诗中的优秀之作。四、主旨与情感这首诗既抒发了诗人多年来积郁心头的苦闷和愤懑之情,又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五、 名句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赏析: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边万木逢春。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表明了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只能看着别人纷纷志得意满,各奔前程,既有惆怅之情,又不失豁达之意,表达了诗人振作的精神。蕴涵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六、 其他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典故:“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烂柯人”指晋代人王质。这两句诗运用典故,表现了诗人此番回来人事全非,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