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要贴近生活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71324033 上传时间:2022-04-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学要贴近生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数学教学要贴近生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数学教学要贴近生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搞好数学课堂教学经过这几年的课程改革,到现在为止我们16年都使用上了新教材。面对这全新的新教材,不管是有经验的老教师还是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都有了那几分困惑,感觉不好把握不好教。新教材的编写较之老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化,老教材过于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新一轮课程改革力图倡导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了解,这是新教材编写的一个鲜明特点。它既让我们关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我们重视了对学生从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再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从数学学科来讲,这无疑是一个明智之举,但是,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又发现这样问题,包括到市里参加教研,在课堂上热热闹闹的生活场面多了,学科知识的扎扎实实教学少了。在我认为,课堂教学特别是数学学科过分重视生活化,就会大大降低教学效率,影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其实学科教学生活化并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况且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只能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或者说只能为这这两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舞台,而这两方面的能力的提升更多是依赖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和解题技巧的熟练掌握,也就是我们以前所重视的“双基”教育。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既要重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教学理念,但又不能过度生活化忽视了我们传统的双基教育,那么如何来把握这个度的问题呢?下面我就结合“呈现问题情境构建数学模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巩固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这三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的想法。一、呈现问题情境构建数学模型环节。新教材的问题呈现和老教材有明显的不同,老教材是以例题呈现为主,(例1例2例3等)具体的形式是(式题,文字式题,应用题等)这里的式题和文字式题,应该说是纯数学概念,没有结合生活实际的成分,而应用题这种呈现方式就应该是数学的生活化了。而新教材基本上把这几种方式都取消了。代之而来的大都是具有鲜活的生活气息的问题情境呈现问题情境,构建数学模型环节。采取这种呈现方式的目的,一方面是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从生活中来的数学理念,其次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数学情境,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决不是导入环节,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尽可能的让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通过提问题环节关注全体学生,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许学生提出的问题层次不同,有深有浅,有的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是已经解决过的问题,有的是凭现在的知识基础无法解决的问题,也许会有学生提出一些非学科性的问题。这些都不要紧,只要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就是收获,其实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仅仅停在解决问题的结果上,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上。2、面对这么多杂乱无序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梳理,学过的问题,放在课后自行解决;不是现在能解决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留以后进一步解决;对于非学科性的问题,要加以提示指导,以后提问题要结合学科知识。3、提炼出符合本节课要求的问题共同研究。但教师要注意,由于提问题的能力水平的差异,学生不一定能提出符合授课要求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要在此环节上过度引导,(因为此环节应该是学生自主展示,)这时教师就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成为一个参与者,也提出问题,这就既节省了时间,又有针对性。4、结合数学问题,建构数学模型,这个数学模型就是列出算式,至此这个环节才算结束。忙倒了一大顿,其实就完成到老教材的直接例题呈现环节。老教材的单刀直入和现在的挖空心思千回百转的问题呈现,相信大家会明白新教材编者的主导意图了吧。建立数学模型之后,便进入第二大环节同伴互助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环节。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环节。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上,我么要尽可能的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意识,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回头看看教材:当问题情境出现之后,便是“淘气,笑笑,智慧老人”生动的卡通人物的泡泡出示,其实就是他们的想法,而其想法的层次、角度、深度各异,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在进行解决问题策略或运算方法的教学时,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且要注重解决策略的多样性。1、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有效的指导,及时调控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防止乱哄哄热热闹闹的形式场面,失去自主探究的实效性。我说的有效指导,就是指小组探讨交流的方法的指导,这里要注重两个层面:一是表述,二是倾听。教师可以在讨论之前提出要求“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同学要轮流表述自己的观点,要说清楚说明白,语言组织要完整,要有序。听者要尊重别人学会倾听,听清楚表述者的观点,不明白的地方听完后及时交流”所谓及时调控,即是把握讨论进程,调控讨论的状态。促使合作交流环节顺利、有序进行。2、教师要重视发现和挖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课标中提到,只要学生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哪怕不是十分科学也要给予鼓励,因为学生的思维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对错之别。所以,我们要把更充分的时间放给学生,放给学生寻求更多的解决策略和方法上。3、注重策略优化意识的培养。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解决策略),教师应该做什么,不置可否?全盘接纳?这显然不可以,教师必须在学生尽可能的展示出自己的解决策略之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这些策略方法,这个环节就是一个优化的过程。如问学生:“你觉得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哪一种方法好?”或“你更愿意用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在这讨论的过程中就自然的培养了学生的优化意识,但在这种优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一个参与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比如:“我愿意用方法,因为我感觉这种方法”如果学生不能认可你的说法,不要强行改变,因为接受是一个认知过程,它需要一定的认知基础,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反思你的想法,并批判性的接受。4、教师作为讨论过程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有权利有义务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不等于剥夺学生的自主意识。因为学生受年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制约,面对开放性的问题或未知的问题,常常不知所云,或者根本讨论不出理想的解决方案,此时,教师作为参与者及时地发表自己见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教师“闻道在先,学有专攻”。5、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基础上,别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因为合作、交流、探究活动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独立思考,就不会有自我见解,没有自我见解交流什么?至多是一个忠实的听众,没有交流,哪来的合作,没有合作又共同探究什么?所以为了不把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环节落于形式,必须在小组合作交流前加一个小环节“独立思考”。如,在提出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之后,教师马上引导说:“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新问题,下面给你一分钟的时间,静静的独立思考,看看你能不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已有的经验,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提出要求“在合作交流前先独立思考,之后再合作交流。”一分钟后,教师再说:“下面就把刚才你所思考的东西和大家交流分享,好不好?”(进入小组讨论环节)教师不要小看这个小环节,其实它比交流环节更有意义。只不过合作交流可以达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的目的,当然在交流过程中也可能随机生成方法(这叫灵感再现)6、在汇报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方法展示进行本节课重点强化,难点、关键的点拨。总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主导和参与非常重要,他决定着小组活动的进程和讨论交流的实际效果。三、利用本节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巩固应用环节。如果说问题呈现建立数学模型环节体现的是课标中的“数学从生活中来”,那么巩固应用环节便是落实课标中“回到生活去的 ”的数学理念。在这个环节中我也提一点建议。1、习题的呈现也要适当结合生活实际。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生活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本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面对每一个问题不管是纯数学理论问题还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要注重解决这个问题的多种方法和每种方法的理论依据。 例如:求下面三角行中各角的度数。 1= 2 = 3 = 这三道题,都可以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完成。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应该会有的,特别学生的头脑不一定按照成人思维考虑。这就体现了学生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方法一:用测量工具量出(量角器)方法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方法三: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性质(和90度)方法四:等边三角形性质特点判断当然这几种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解题习惯和问题特点自主优化选择。3、要注重生活情境中数学问题的理论化与概念化。要想用所学的知识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很好的落实应用这个环节,教师在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把现实问题理论概念化。比如有位教师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做一个铁皮水桶,在没有告知无盖的情况下是按有盖算还是无盖算?”我们揣摩一下出题者的意图,难道它仅仅在于检测一下学生对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情况吗?显然不是,其实出题者就是要考察一下学生能不能把具体事物抽象圆柱体,再用圆柱体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若果学生对生活中的水桶没有表象认识,甚至都不知道是方还是圆,又怎么能知道是有盖还是没有盖呢?所以说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过程中,也可以说是在巩固练习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生活常识把问题理论化、抽象化、概念化。对于这道题,自然是根据常识按没有盖来计算,但就有的学生要把水桶做成有盖的来计算,我认为从计算方法,和解题的思维过程来说并没有错。(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么又提倡创新意识,况且出题者并没有限定什么)以上我试图从“呈现问题情境构建数学模型自主合作探究发现寻求问题解决策略强化用应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三个方面,也可以说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三大环节,提出我个人的一点想法,仅供大家参考。旨在引起大家的思考,只要我们都能够自主去分析研究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相信一定会生成有效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8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