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自学辅导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9157038 上传时间:2022-04-0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自学辅导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自学辅导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自学辅导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自学辅导重庆市万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刘文东一、语文生活(一)学习要求1、了解语文的二重构成要素。理解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2、从语言和言语的人文属性理解语文的人文性质。3、正确理解语文和人的生活之间的关系。(一) 重点提示1、什么是言语?它与语言有什么区别? 言语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和作品。包括言语主体、言语环境、言语作品三个要素。言语和语言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语言是社会性的,言语是个人性的。语言的材料和规则属于所有的社会成员,只有使用这一语言的人们都予以认可,语言才可能实现它的功能。而言语是一种事实性的存在,具体表现为个人的言语活动。所有的言语活动,无论是听与说,还是读与写,最终都要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来完成。其次,语言是潜在性的,言语是显在性的。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它是人们在日常言语中反复使用的材料和规则,潜藏在言语之中。在人们现实的语文生活中,显现出来的只是具体的言语,人们的所读、所写、所听、所说的都是言语。再次,语言是空间性的,言语是时间性的。语言是一套知识体系,它是一种结构性存在,系统性存在。语言的词汇、语音、语法都处在一种内部的结构关系中。言语的表现形式是一个过程,或者这个过程的结果(作品)。不管是过程还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它们都是动态的,是一个时间性存在。言语作品是言语行为的产物,其最后的实现,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过程来完成。2、为什么说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方式?语文就其本真状态而言,它不是客观意义上的、有待我们去把握的存在物,而是人之为人的生活世界。我们不是用语文来生活,而是生活在语文中,语文就是我们生活之所在。(1)语文是人的符号本质的对象化。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成果的“浓缩”和“结晶”,人的生命进化成果都直接表现在人的语文上。语文是人创造的,人创造的语文作为一种客观“精神世界”规定了人的生存方式。(2)语文是人性的积淀性遗传方式。人的进化一方面表现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改造了人的有机体,包括四肢和大脑。另一方面,人因为有了语文,使得人类文化得以积淀,代代相传。如果没有语言,历史和传统将不能延续。人接受和掌握语言的过程,就是他接受和继承历史传统的过程。(3)语文是人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人类存在着三种掌握世界的方式系统,第一种是“人类对世界的物质实践掌握方式系统”,第二种是“人类对世界的精神掌握方式系统”,第三种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人类对世界的实践精神方式系统”。而三种掌握世界的方式都以语文为历史的和逻辑的前提,并隐喻和实现在语文过程中。二、语文素质(一)学习要求1、了解语文素质的构成要素。理解语感的涵义。2、理解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3、了解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和语感之间的关系。(二)重点提示1、什么是语文素质?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哪些?语文素质,就是一个人的语文生活素质,是一个人语文生活所需要的修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那些组成部分。它包括两个层次,四个方面。两个层次指的是直觉的层次和非直觉的层次,直觉的层次是指语感,非直觉的层次包括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三个方面。2、什么是语感?为什么说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从同化论的角度,语感可定义为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是建立在言语材料意义基础上的言语意义创造。为什么说语感在语文素质中占据核心地位呢?其一,语感是一个人的语文生活的主要途径。一个人的言语过程不是靠运用语言知识生成的,而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语言现象首先是一种生命现象,具有生命的自由性和创造性。所以语文是一种艺术,它的规律是感觉的规律,这种感觉的规律就是语感。其二,语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智慧。一方面语感是以言语对象的感觉为起点,但这种“最终”感觉的背后,隐藏着理性的内容。它是以感性形式表达理性内容,把感性过程凝结在感性形式之中。另一方面,语感是以直觉、顿悟和灵感达到对言语作品的理解,是一种真正可能达于其本质内涵的有效方式。其三,语文素质的其他要素是从属于语感素质的。语文素质的四个要素并不是处在一个平面上,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本身没有终极性目的意义,它们是为语感的形成服务的,为语感的形成打基础、提供前提条件或手段条件的。3、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对形成语感的作用。语文思维对语感形成的影响。一般而言,言语主体完成一个语文思维的过程,就在言语主体的内部留下一种心理痕迹,在下一次类似的言语活动中,这种心理痕迹得到强化和巩固。当这种强化和巩固达到了一定程度,就转化为一种直觉水平,这即是语感。语文知识对语感形成的影响。语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言语知识和语文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通过自觉的言语实践来实现,即是教学者既强调学生对言语作品的直接感受,同时又从具体的言语作品出发,相机传授语文知识。这种语文知识作为一种言语行为规范指导着言语实践,同时又在这种言语实践中不断巩固这种知识,直至成为一种素养。此时,语文知识就不再是独立于主体的一种理论学说,而是内化为主体的一种心理行为结构模式,一种自动化的心理反应机制,语感也就产生了。语文技能对语感形成的影响。人的语文活动包括一系列的动作和心智技能,这些动作和心智操作如果经过多次的重复、练习,其中某些方式便从“有意识”转变为“自动化”,从而形成一种动力定型,能够在意识的参与和控制减少到最低限度的情况下,顺利地、有效地实现,从而推动语感水平的提高。三、语文课程(一)学习要求1、知道语文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2、了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了解语文课程阶段目标对“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提出的新要求和“综合性 3、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4、了解语文教育的目的。5、了解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6、了解综合型语文教材和分科型语文教材。了解语文教材的主要特征。(一)重点提示1、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什么要强调二者的统一?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教学将陷入科学主义的泥坑;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教学将陷入人文主义的乌托邦。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着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怎样学才会有效果”。这四个问题是完整的学习过程的必要的构成部分,是与学习者休戚相关的,是不可分割的。2、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实质,是作为言语主体的师生,共同凭借言语作品和言语活动,不断发展言语主体的言语素质。言语素质包括听、读、说、写四个方面。由于言语的生成与理解都与人的思想、情操、品格、胸襟、视野以及生活体验等等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人,人的心灵,始终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具体地说,听读教学活动本质是言语作品(主要是课文)向学生文化心理结构的内化,即言语作品的言语形式主体化于学生的语感,其言语内容主体化于学生心灵的一体化过程。说写教学活动本质是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在言语层面上的外化,形成言语作品,即学生的语感客体化于言语作品的形式,学生心灵客体化于言语作品内容的一体化过程。学生的言语化过程也就是人性化过程。因此,语文课程以人文性为本质属性,理所当然。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基本理念?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4、语文教育应该达到什么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哪些条件?关于语文教育应该达到什么目的,“课标”是这样表述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条件是:(1)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是达到语文教育目的的前提;(2)积极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达到语文教育目的的策略:(3)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达到语文教育目的的保障。5、如何认识语文基本能力的具体内涵及结构?对语文基本能力的认识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语文能力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对语文能力的外延作了一种描述性的划分。二是认为语文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智力两个方面,语言能力又包括识字组句、听说读写等,智力又包括思维与观察能力等。这种看法,一方面仍然是外延的划分,同时这种划分是知识能力合一观念下的能力观。三是认为语文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为内容,包括语音、词汇、修辞、逻辑、篇章等因素,实际上指语言知识;其二为操作,包括认知、理解、记忆、思维、评价等因素,实际上指开展语文活动的心理因素;其三是产品,包括听说读写等因素,实际上指语文活动的外部形式。有新意,但仍然停留在语文能力因素的描述上。四是认为语文能力包括三个维度,一是学习兴趣与习惯,一是语言运用能力,一是学习策略与自学能力。但是将这几个方面进行并列,缺乏科学的逻辑。五是认为语文能力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各学科共有的一般能力因素,如理解、分析、记忆等,第二个层次是语文能力因素,即听说读写能力,第三个层次是语文单项能力因素,如使用工具书、拼音、书写、说话等等。这种说法较好地解释了语文能力的心理条件在语文能力结构中的地位问题,但从整体上仍是一种外延划分。六是认为语文能力包括系统化知识、接受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是一种定量研究,但同时也是举例性质的研究。6、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文章学、文艺学、语言学给出的知识体系,也不是文章、文学所能提供的内容体系,而是“言语活动”、“言语作品”中所包含的言语形式。为什么说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因为一定的言语内容生成于一定的言语形式,一定的言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言语内容。因此,比之言语内容,言语形式是更本质、更关键、更主要的东西。而语感作为一种“感受性”,即人对客观刺激物的主观感受能力,其刺激物必然是言语内容赖以存在的物质的言语形式。言语形式直接诉诸于人们的感觉、知觉、离开具体的言语形式,语感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7、如何理解语文教材编排序列的模糊性?序列的基本要求是“明确”,而且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的排列,呈有序状态,而模糊则是不清晰和无序状态。语文教材的无序性首先根源在于选文的形式,只要是选文式教材,就存在着“无序排列”的问题。因为很难就选文的形式和内容按由浅入深、从低到高编出一个准确的序列。其次,造成语文教材的无序性还有言语主体和言语能力获得的无序和存在的无序等原因。语文能力是言语主体的心理,其层级的相对性、联结性、言语心理操作的循环性,言语活动程序的交互性,“对话”过程的开放性等,并不要求有明确序列的言语材料作为操作对象,即使序列很明确,对象化过程也将因言语主体的主观因素打乱。因此,教材的“序列”始终是相对的,处于“模糊”状态。如果要像数学、物理、历史教材那样有明确而严密的“序”,那无异于扼杀了语文的生命。四、语文教学(上)(一)学习要求1、了解“对话型”与“训诲驯化型”、“传授训练型” 语文教学观念的差异。2、了解在对话型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新定位。3、了解在对话型教学中学生前理解相对贫乏的具体表现。4、理解教师作为对话者的引导作用。5、了解全息性、审美化、实践性、创造性语文教学原则的内涵,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实践和贯彻这些语文教学原则。(一) 重点提示1、“对话型”语文教学新观念“新”在何处?我们认为,听说读写实质上都是一种对话活动,听说读写能力实质上都是一种对话能力,它主要来自学生自身在听说读写活动中的对话实践。语文素质实质上是人在对话活动中所应有的、必有的素质,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也必须在“对话型”语文教学中完成。对话型教学观念之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相对于传统观念重学生的接受,对话型重学生的感悟。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是被驯化、被传授的客体。只有在对话型教学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因为意义实际上只能由对话者在对话过程自己生成,学生作为对话者,一切只有融入他的精神视野,意义才能真正生成。意义不可能被给予、被移植、被粘贴,而只能被感悟。感悟只发生于感悟者的心灵中,是他的精神生命在对话中碰撞出来的火花。二是相对于传统观念的重训练,对话型教学重的是实践。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和敞亮。所以只有通过语文生活中的对话实践,基于他的生活之流中与人交往沟通的需要,理解他人从而理解自己的需要,这样的实践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真正的话语能力。三是相对于传统观念重听说读写的技能技巧,对话型教学更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动机、意向、态度。传统观念由于仅仅把语言当作一种工具,如何使用这一工具技术技能当然也就成为关注的中心。但听说读写的动机、意向、态度更为重要,这不但是由于纯真的动机、美好的意向、诚恳的态度是对话获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还由于它是言语作品生成和理解的积极力量,在听说读写中起着主导作用。四是相对于传统观念重结果轻过程,对话型教学既重结果更重过程。在传统教学中把过程仅仅看成是达到目的的途径,获得结果的手段,尽量缩短,尽量简化,而对话型教学由于它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目的体现于过程,因此重过程则是必然的。2、教师作为对话者在教学活动中主要应该发挥哪些作用?如何发挥这些作用?教师作为对话者的作用主要不是传道授业,而是组织学生的对话活动,从中相机给予指导、帮助,让学生自己在与文本,与听者、读者的对话活动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作为对话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关键在于让语文回到生活,让语文教学回到生活。首先是让师生关系成为生活中“你”“我”之间的对话关系。同时,使阅读活动迈入真实生活之门槛,成为他们自由自在的生活;使写作动机来自生活,来自于学生在生活中真实的对话需要。当然,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最根本的是教师自己要有强烈的兴趣。其二,培养良好的对话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对话态度,应让学生知道:对话双方在人格上总是平等的;对话总是真诚的;对话双方必须相互合作,共同追求进入一个新的精神境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并不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和文本对话,在默读、朗读、抄写、背诵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文本,走向作者。在说写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有了独特的感受,独特的见解,才能和听者读者展开对话。其三,指点听说读写的门径。在听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重视三对关系:第一是文内与文外的关系。文内和文外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确切地了解了这些文外因素,才能准确、深入感受言语作品,感受言语作品的言语。第二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说什么”,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怎么说”,把自己的“触觉”伸向言语形式的每一部分、各个角落,进而还要探究文本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那样说。第三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能只注意于宏观的大整体,或局限于微观的小局部,而应以大整体来引导、规范对小局部的感知和领悟。在说写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慎重对待如下三对关系:第一是“根本”和“枝叶”的关系。引导他们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丰富他们的精神内存,点燃他们的精神潜能,在他们有话可说、不吐不快时为情造文。第二是“我”与“你”的关系。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明确的听者意识、读者意识,时时处处为听者和读者着想。第三是创造与规范的关系。说写活动中要无限珍惜和热情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但同时不能以破坏语言文字的规范为代价。3、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有:(1)熟读背诵的习惯;(2)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3)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4)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5)记日记的习惯;(6)规范地书写的习惯;(7)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8)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9)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10)勤查工具书的习惯。4、语文教学一般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如何理解这些教学原则?语文教学一般应遵循的原则有:全息性原则、审美化原则、实践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全息性原则指的是语文教学必然且必须覆盖言语及其活动的全部关系及其所映射、所敞开的整个世界,基于言语的整体理解和把握言语整体的各个部分。审美化原则指的是主体在对话过程中,运用强有力的言语材料,直接对人或人类的生命存在本身进行塑造、规范和引导,以促进人的审美化发展,提高生命质量的原则。实践性原则指的是在生活世界中学习言语并将言语学习融于生活世界的原则。创造性原则指的是在语文教学对话过程中,教师全力营造一种支持学生言语创造的环境,运用创造教学的策略,以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培养言语创造能力。5、如何实施和贯彻全息性、审美化、实践性、创造性语文教学原则?全息性原则的贯彻:一是树立“大语文教育”的观念,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教学必须与人对生活世界的认识及人的精神文化建构相统一。二是充分认识语文素质的整体性,从单项独进走向整合融通。这并非是每一堂课各个要素齐头并进,而是要明确这一点与整体素质的关联,并且朝着整体素质的培养迈出一步。三是理解语文教学的对话性,从接受走向生成。将言语与世界的对应关系转化为言语与世界的语境关系。四是立足语文,聚焦语感。审美化原则的贯彻:一是摈弃灌输。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切入学生的审美经验系统,强调学生的美感系统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成的。二是注重价值引导。具体表现在社会对语文审美教学目标的确定,优势文化对审美内容的选择和教师对审美对象的过滤、变通和重组。三是正视价值冲突。正确认识这种价值冲突对促进学生体认美的本质,认识社会多元,确立主体性的审美标准。四是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和积极交往。实践性原则的贯彻:一是还学生以实践主体地位。必须保证学生作为言语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获得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的机会。二是接通生活的“源头活水”,包括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创造性原则的贯彻:一是变“知识文化观”为“智慧文化观”。语文教育不能培养只知道获取确定性知识的学者,而要致力于造就追求深刻知识的思想者。要鼓励学生在具有一定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放下”书本,自己去看、去听、去观察,去体验、思考和创造。二是变“被组织”为“自组织”。学生总是处于“被组织”状态,无法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欲。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接纳他们的意见,师生打成一片,在自由无拘无束的气氛中才可能使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三是变“模仿”为“创造”。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但学会模仿是为了创造。四是提高创造思维品质。重视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注意聚合思维的运作关键:引导学生善于找到事物之间的共性。五、语文教学(下)(一)学习要求1、了解语文教学方法和语文教学过程、语文课型的区别。2、了解诵读的内涵、性质、作用,能够正确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和朗读能力诊断。3、了解默读的特点和作用,能够对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恰当的指导。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抄读和背诵。4、理解感受、联想、想像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感受、联想、想像等教学方法。5、能够恰当运用激疑、比较、理解的教学方法。(一) 重点提示1、如何理解朗读的性质?朗读是一种生命活动,而非纯物理、生理现象。朗读是朗读者努力表现书面言语中的生命意识的精神活动。它通过与文本及文本作者的“对话”,以自己的生命律动去叩问、探究文本的生命律动,以求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朗读是对文本意义的创造。在朗读中将书面言语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言语并不是一种机械的转化,而是一种再创造活动。2、如何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朗读指导?正确的朗读指导包括三个方面:激发生命意识,设置对话情景,指点朗读方法。实现朗读目的根本在于生命意识的激发。只有生命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作者、文本和读者的态度才能在声音、语气中“自然”地、而不是“自发”地涌现出来。朗读的激情和愿望都产生于对读物生命意识的体验和言语形式的感悟。朗读者与听众互相感应着的对话双方。朗读一定要“心中有人”这个“人”既可以是同学、老师,也可以是自己;既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指点朗读方法。朗读方法主要包括语气、语调、顿连、重音、节奏等方面的技巧。3、怎样理解感受、联想、想像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感受是相伴着认识的情感体验,感之于外,受之于心,没有这种受之于心的情感体验,就不可能自然而然产生发之于外的言语活动。感受是言语活动的动机和起点。联想则通过对话打通与生活的隔墙,与每个个体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境遇、与以往的语文经历和语文经验关联起来,与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与已获得的言语材料联结起来,从而理解语文,理解生活,发现当下言语活动的意义。想像可以直接激发并转化为个体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创新品格的培养,从而促进创造性言语活动的产生与推进。4、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想想像这一教学方法?想像是把个体记忆中的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形象或结构的一种思维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把想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构造言语形象。教学中要把言语学习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深入细致的、真切生活的感受,多彩多姿的想像,再现言语揭示的形象。二是要注入情感动力。情感是想像的动力,两者相伴而生。同时,情感的品质也决定了想像品位的高低。三是要创设相宜环境。尽力营造适宜于“情”生发的“境”。四是营造民主气氛。有了平等的对话才有想像力的喷涌。5、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当运用激疑的方法?在运用这一方法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激疑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真正进入对话状态,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激发主动探索的兴趣。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激疑同时也是激趣。二是激发主体意识。激疑的起点和归宿都在于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三是适时合度。包括时机要适当,刺激的强度、广度、数量要适中。四是因材施教。激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整体阶段特点和个体差异。四是注意评价。评价一要全面,二要民主。要注意的问题有:一是在激疑的过程中,不管结果如何,只要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了,就是收获。二是激疑是激发智慧,并不等同于提问,更不是设问。三是学生探究问题是需要时间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耐心。四是激疑是为了培养学生善疑的品质。作为教师不能因为学生问得幼稚而不予回答,不能因为学生问得离奇而随便搪塞,更不能因为自己工作忙而责怪学生多嘴,要鼓励学生探索好学的精神。6、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比较的方法? 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包括文本本身的比较,作者改定稿和未定稿的比较,词语选用的比较,句子结构的比较,不同体裁的比较,作者、作品风格的比较等。在运用比较的教学方法时,要注意:第一,比较是为了发现。通过比较,我们要注意发现对象的特点。第二,比较不仅是为了区别,更是为了融合。既要对,也要联,既有对立,又有联合。同时,比较的结果未必一定要有明确的高下优劣美丑正误之分。7、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理解的教学方法?其一,在生活世界中理解。人的生活本身就是对世界意义的领悟和建构,也就是说,意义是从生活,从世界中“体会”出来的,理解表达的是我们与世界交互作用的关系。不能把语文教学中的“理解”理解为某种具体的认知过程。其二,在对话中理解。语文的理解是有别于解释的对话。语文学科的思维具有“双主体性”,它探讨的文本,是主体的一种表述,它进入交流,面向另一个主体,另一个主体也面向作为主体的它,进入对话的语境。没有相互丰富的愿望,缺乏共同建设的气氛,这是解释而非理解。其三,在争鸣中理解。语文教学反对霸权主义的思维方式,反对一种思维观念的终极真理性和绝对权威性。排斥他人的独立意识与思想的存在,自己也必然进入独白与单语的世界。其四,在理解中“建构”理解图式。理解是把新的经验纳入已有的认识结构而产生的,它是原有“结构”的应用,也是新的“结构”的建立。六、语文测评(一)学习要求1、了解校内各类语文测评活动和校外进行的水平考试的区别。2、了解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的概念。3、了解语文试题的几种基本类型和试题设计的基本原则。4、了解语文测试改革的趋向。5、了解语文老师应该确立的评价态度。(一)重点提示1、校内的语文测评活动和校外进行的水平考试有什么区别?校内的语文测评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成绩进行测试评定,以便取得反馈信息,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因而它具有评定和信息反馈功能。后者的目的是为了评定考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等,为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招工单位提供关于考生语文水平的依据,因而它具有评定和选拔功能;同时,因为这类考试往往具有权威性,所以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功能。2、如何认识口试?口试能引导学生对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视。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目标不可能通过书面测试来完成,比如听别人发言捕捉信息的能力,朗读技巧、会话技能,在公众场合所当表现出来的从容应答问题、临场应变能力等,都需要通过口试才能观测到。口试的主要缺点在于效率较低。无论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教师不可能对整个班级提问,一个学生只可能回答为数不多的几个问题,而这几个问题可能恰好是他十分熟悉或者很不熟悉的,这样就给评定带来了一些困难。此外,教师提问的态度、方式和掌握的时机都很可能影响到口试的结果。但口试作为书面测试的补充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3、语文教师应该确立怎样的评价态度? 其一,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否则不仅会使评价失去应有的意义,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其二,教师应以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评价,以热情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结果。其三,教师应当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其四,教师应注重“自我评价”,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的评价,也包括引导学生本人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七、现代语文教育技术(一)课程学习要求1、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变革产生的影响。2、了解现代语文教育媒体的分类。了解不同类别的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3、掌握语文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原则、结构和设计方法,能够设计多媒体语文教学课件。4、了解远程教育的特点。了解远程教育对语文教学产生的深刻影响、远程教学的基本形式。5、了解选择语文教学媒体的一般原则。掌握现代语文教学媒体的运用方法。了解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存在的一般问题。(一)重点难点解析1、现代教育技术对阅读和写作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在电子读物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连接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打破了传统文本单一的线性结构。二是从单纯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在电子读物中阅读的对象从抽象文字扩展为图像、声音、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这就是信息时代的“超媒体”阅读。三是从高耗低效的阅读走向低耗高效阅读。现代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给阅读方式带来的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式阅读。写作方式的变革。一是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解放了人的心智。二是写作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带来了交流、沟通和理解形式的变革。三是电子文本的结构变化给写作方式及至思维方式带来的变革尤为剧烈。电子文本的网络式超文本结构,使文本相互之间建立起多种网络化联系通道,从而以各种不同的顺序提供给读者,尤其是能给读者提供迅速简捷的检索方式。四是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和写作一体化。2、现代技术对语文教学的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一,现代技术大大拓宽了语文教育的领域,丰富了语文学习的资源。传统教育对语文教育资源的利用是有限的,语文学习无限开放性和学校课堂语文教学的有限性存在巨大矛盾。而计算机、网络教学是开放的,向全球开放,超越民族、国家和地域;它也是广阔的,各种信息可以以多种形式快捷呈现,从而满足语文教育的需要。第二,现代技术充分体现了语文素质发展中的非同步、多倾向、自组织的特征。现代媒介的本质在于赋予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接受某种信息的权力,学生在与成人共享信息方面地位的提升,开始处于与成人平等的地位。学习者的创造性、平等意识、参与和探索精神得到了满足,真正获得了对话者的地位。第三,现代技术具有强劲的审美优势。现代语文教学媒体中的声像教材,采用片、盘、带、课件等多种形式,把形、色、光、情、意融为一体,生动而鲜明,学生喜闻乐见,具有很强的审美优势。一是对象的形象直观使主体的个人价值获得更多的肯定。二是现代媒介手段方便快捷,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异域风情。三是信息交流的共时性,使得参与者可以直接加入其所提供的情景或事件之中。3、语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该遵循哪些原则?第一,与语文学习的内部过程一致。其提供的环境应该体现语文学习的一般过程: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明确学习目标、刺激先在信息、呈现富有特色的刺激材料、初步感知、交往对话、感悟理解、反馈、鉴赏评价、迁移等。第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同时要增加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的时间。第三,充分考虑CAI系统的交互性特点。计算机依靠对学生的不断提问,提醒学生检查对教学信息的接受和处理情况,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第四,充分考虑CAI系统的个别化特点。注意体现课件能根据学生人个人需要和兴趣适时调整教学进程的优势。第五,确保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的一致性。注意按照目标来确定、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并按教学目标来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4、现代技术运用于语文教育一般采用哪些主要的方式?其一,播放式教学。教师以现代教学媒体播放的方式向学生传输语文教学信息,学生通过视听的方式获取信息。其二,发现式教学。实施过程一般为:提出和设计探究目标;引导探究、提出假设;分析论证,检验假设;总结提高,应用迁移。其三,建构性学习。建构性学习包括四大要素:情景、协作、对话、意义建构。情景:创设真实情景。协作:通过协作搜集与分析资料,假设的提出与验证等。对话:参与者通过对话商讨如何实施和完成规定的学习计划。意义建构:通过建构意义对当前的学习对象达到广泛或深刻的理解。5如何理性认识目前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某些负面作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现代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但是,任何一项技术的应用在带给我们福音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某些负作用,多媒体技术也不例外。就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情况来看,它具有一些无法克服的缺陷。 首先,教师心中可能只有预案而无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运用多媒体技术可能会忽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作用。因为,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必须事先设计好多媒体教学课件,安排好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甚至于课堂中提出的问题。上课时,教师只能按照准备好的流程机械地点击鼠标,演示完整个课件,完成全部教学步骤。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跟着课件走。他们大都只能当观众,看教师播放的各种音像资料,讨论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语文课成了录像放映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被简化成了点击鼠标,学生的学习行为被限定于课件这个狭窄的范围之内。如果课堂讨论中,学生的思维有新的亮点,电脑就无法发挥作用,一旦发现问题有偏离也无法及时纠正。这种定向的、模式化的、样板式的教学,束缚了学生想像力的发挥,妨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其次,教师眼中可能只有课件而无师生的情感交流。 语文教学必须贯穿情感,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只是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同时也是培养情感。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前提,语文课的特点决定了这种情感交流色彩比其他课程都更强烈。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为了应付课件,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课件,用课件代替了讲解,用课件代替了朗读,用课件代替了板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几率大大减少。 再次,教师热衷于视听刺激而弱化语感培养。 语文的媒介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多媒体教学能给人以直观、形象的语文信息,使语文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这似乎使语文信息传递更加快捷与形象,实际上,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感悟,影响与制约了学生语感的培养。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过程是在“看图像”“听声音”中完成的。事实上,再形象的图片、再美妙的音乐都不能代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这是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的。很多教师在讲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三拳时,喜欢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的相关片段让学生看,以为这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其实学生若不仔细品读原著,无论看多少遍影像资料也可能难以体会出那三拳的精彩。 学习语言要注重积累词汇,积淀语感。正如叶圣陶所说的,只有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才能驾驭文字。学生领悟与体味语言的过程,在多媒体语文教学中却变成了轻松欣赏画面与音乐,这样做是难以达到培养语感的目标的。 总之,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正确认识它的辅助性地位。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过硬的业务素质。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