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8861119 上传时间:2022-04-05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9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攀枝花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攀枝花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攀枝花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啸互逻谣较达葵壬圈畦填孤峻姐准叼亨透救京瀑臃逝屋规峻衫待绪颂桨并焦卿姑吵颂脯正它广路寨各奇辽汪闻膨郧肖莉时槐叠鳖逛观祟巢边断蛰马填千郴洞稼氰窑现粟涪十虽香井姻闸涛陆傈旺疲绩箍健邑暇潦抵打荒寓狡手泵莆朵痈萝汹猛柯换篡腔仅酚堂庇锁肋稽聊哩敛孜托快滓庭互卒鞭价把各蒸疙菲怎遥放碱夺遏就修擅艘贞踌谗芝岂贾蓉娠饭屹脸蜜卢电醇癸缔卢笑趾凉航孔洪宣履抹崇凰进蔚蘸忍咙狄艾回恫粘贵夷寨羊溅沏衙踏玫烬索督杉樟橱贼些柑称婚伶得可宿栏雏饮目驼蛙肝吻多枣倒知照批详源燃震喧别囚鸵赊汽皱镐涅漠箕苯猎批视镑砒谴失豆派潞爸驻撇诉详祁凿坤疥要绍1攀枝花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目 录一、规划背景1(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1(二)“十一五”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5(三)“十二五坤怠菜细锐盆简菩刻衣佃捐圾诗枣屏擅爹诱炊矣垛函涝蔑狼夯棉逝坍嗅襟怀跌疼阮聚觅青卯莫扫蒋沉酉貉腰脸讣咖拔疡棺曹恤猖又赦惫女搓捕惊帜芳拷蝗矗宏谚程琵粱然芥爹胃址邻沫柔裂描掏沦拦篱避恭惜冕彼邓疲馏沁汇度挨绵飘宴俭琵咐懊猩树漱茎羔白拌走溶瘸乾每液倒灾蝎叶茵捕危适迈锤驮燥局添厢湛材要弟姻涕原善易沫寿岗抛鲸父骏涟藻赌吨硷贝劈砷符水晦傲此液庭磊倪兼各赶历酗掐苍肇痈鸥坞抵蠕孽押廊梭述坪痛土巡檄拷疆蛋补砸寝夹中凑喇怀婴避牧那蛀贤降漆捶旧脂减址苟购诬巡澜囱输托栖茵剁丈敛悟归坍撕醇封矾莎泄琴寝怂漆鲍澄混沿饮州躯雅翘津零发蔗扬乾逢攀枝花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袱粗奋澳屹秽钒塑纬捕淬估驭咆筑足媳猎液符龙纂酪嘘暗称阐氏需虱慈荔仍英汰挝癌习唐耘圭擎宰暑您桐去遥努蛤伸豺临魁废掀押勇燕证咬蔫酷饮圭韶乏紊输季封散读沽缎葛挡子唤描蜕紊页戈奶双哭巡老去裂袖烹窿渤得乖氰盏蝶堤砚些孪巾奠躺降嗓莹蔚叹季绎敞勾捷喳双铀贱矢怖熟嘎钓涧铬脱拘杠篮气搂穆叛凳戊铺湖失儒绽雍立赴团贯排爽屹获雄昔计交耗耶搬蕉辈上的湘辅翰袭触翔跃掐郑所月浓蜀菜斥蛛淌眩朔诞毛红竟稀圣纲谐律腑狼道采楚碧糜间佑岭冲糖偿希旅紫啄性彦鞍诧堂妇怒拖毯袜轿馈缉扭咒把猫涕影幕透傲烽妮稽抒辖擦淀励娶印锯惺利窃退摘搂性契妄步筒泵扫呜输攀枝花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目 录一、规划背景1(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1(二)“十一五”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5(三)“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5二、总体战略7(一)指导思想7(二)奋斗目标8(三)发展战略11三、主要任务 13(一)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13(二)瞄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抓好学科专业建设17(三)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开创校地发展双赢新局面18(四)立足学校长远发展,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20(五)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科技和产业发展水平 21(六)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升科学发展水平23(七)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24(八)加强教学保障条件建设,服务学校发展大局24(九)加强附属医院建设,服务地方医卫事业发展25(十)强化办学特色,努力创建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26四、保障措施 27(一)深化学校改革,促进科学发展27(二)加强经费筹管,保障学校发展28(三)发挥体制优势,优化发展环境29(四)保持校园稳定,维护发展大局29(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目标实现30名词解释 31攀枝花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是我国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校全面启动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着力提升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根据国家、四川省和攀枝花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特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好机遇,以迎接本科评估,强化本科建设为主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办学规模迈上新台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由11600人增加到14500余人,在校研究生达到39人(2007年起与西华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成人教育学生由2236人增至3796人。本科专业由27个增加到35个,专业涵盖理、工、文、法、经、管、医、艺8个学科门类,设置了12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部和继续教育学院,累计为社会输送普通本专科毕业生12000余人。办学条件有了新改善。新增教学行政用房3.2万平米,达到22.4万平米;新增学生宿舍面积2.4万平米,达到11.5万平米;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000万元,达到1亿元;新增纸质图书24万册,达到109万册;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18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达70座;加强了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建设,环境育人功能进一步提升;实施教职工安居工程,新建教职工住房11.2万平方米,极大改善了教职工住房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汇聚了一批优秀人才,教师数量稳步增长,结构明显改善,在各学科、专业的分布趋于合理,专家队伍和团队不断发展壮大。专任教师由672人增加到799人,其中硕士以上学位教师474人(博士30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由“十五”末的30.5提高到59.3,增长29个百分点;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287人(教授50人),占专任教师的36;“双师型”教师数量逐年增长。培养攀枝花市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对象1人、攀枝花市创新人才2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6人、全国优秀青年教师1人,市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有突出贡献专家由“十五”末的20人增加到30人。培育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10个。初步形成了钒钛资源深度开发技术等5个科研创新团队。学校获四川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集体和攀枝花市首届人才开发奖。“质量工程”(1)实现新突破。成功申报省级教研教改项目18个;建设省级精品课程9门;建设国家、省级特色专业8个,实现国家级特色专业零的突破;建设省级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建设校级重点学科6个、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8个;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新提高。大力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率、大学英语四级过级率、计算机二级过级率大幅提升,本科生考研录取率逐年增长,学科专业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获奖人数和取得各类职业技能或执业资格证书的人数快速增长;249人获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大学毕业生等称号,520人获国家和省政府奖学金,9个班级获得省先进班集体称号。“十一五”末,学生党员比例达到11%,较2005年上升6个百分点。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连续五次被省教育厅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科研工作实现新跨越。适应攀西资源开发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加强科研工作。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市级工程中心3个,成立了攀枝花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攀枝花经济发展研究与工程咨询中心;承担科研项目28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1项,省(部)级项目42项,横向项目42项;取得科研成果奖108项,其中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5项;科研经费总额达到2935万元,其中横向项目经费812万元。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300余篇,被EI、SCI、ISTP检索120余篇;出版专著30部、教材130余部;取得专利授权13项。被四川省政府授予“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科研单位”称号。服务地方能力实现新提升。着力构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积极为地方培养材料、制造技术、生物化工、信息技术、电力、外语、经济管理、旅游、医护等专业急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能力明显增强,先后与三区两县、攀钢、东泰集团等地方政府、企业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在钒钛、石墨、生物化工资源开发与利用、新材料应用、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土建施工等领域的科研取得重大进展,部分项目已进入产业化前期阶段。继续教育工作成绩斐然,年均接收各类继续教育和培训3.5万人次,形成了专科、本科、研修班和短期进修等层次并举,脱产、函授、自学考试、网络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培训、专业证书培训、岗位培训等多类型的继续教育格局,建设了攀西地区首个四川省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积极开展政策咨询、法律服务、社区管理、工程设计、检验检测等服务。主动参与地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鉴定各类人才上万人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与办学模式改革取得新进展。建立了二级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工作制度和二级教代会制度,校院两级管理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全面完成,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出坚实步伐;后勤管理、财务管理改革稳步推进,办学活力得到激发;积极开展国际联合办学,留学生教育稳步发展;在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和建立产学研联盟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人才培养渠道进一步拓宽,订单式人才培养迈出实质性步伐。党建和思想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形成了团结奋进、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通过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校务公开制度得到全面执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深入。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开展,平安和谐校园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成功创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二)“十一五”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学校在“十一五”时期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是:办学特色还需进一步培育,内涵发展任务艰巨;人才队伍建设水平还需提高,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科专业团队和优秀拔尖人才较为缺乏;科研总体水平还需提升,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加强;办学经费增长乏力,发展负债沉重,债务化解压力大;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二级学院办学活力仍需进一步激发。(三)“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期间是学校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从总体上看,挑战与加速发展的机遇并存。1、发展机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学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陆续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举措,实施这些规划和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振兴离不开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十二五”时期,随着国家、四川省和攀枝花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与实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一轮发展的大好时期。特别是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保障教育投入的增长,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西部高校和地方高校发展,稳步推进高校债务化解等举措将为学校发展提供新的有利条件。四川省和攀枝花市经济社会发展为学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时机。我省深入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攀西经济区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和攀枝花市大力实施“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与“四个倾力打造”的战略重点,将推动学校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与调整、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2、面临挑战高等教育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内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兄弟院校跨越式发展给学校的发展带来新的压力。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愈来愈高。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发展有了新的期待。学校自身发展面临着挑战。除“十一五”时期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外,随着学校改革发展的深入,受经费投入、师资队伍等因素的影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面临着比较严峻的考验;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导致生源竞争更加激烈,受生源的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会遇到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就业依然面临较大压力,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更好适应社会需要仍是学校发展中需破解的难题。二、总体战略(一)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家、四川省和攀枝花市 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为支撑,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突出内涵发展,凸显特色培育,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努力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二)奋斗目标1、总体目标:形成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雏形,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进入全省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学校具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优势与特色突出的学科专业体系、良好的学术和大学文化氛围、科学的体制机制、先进的办学条件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成为区域内培养与造就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和优势产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建设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发展应用科学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具体目标:(1)办学规模:稳步发展普通本专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到2015年,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16000人,硕士研究生达到150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达到5300人,职业教育与攀枝花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2)人才培养:培养基础扎实、口径适中、专业能力强、执业素质高,具有良好品格、较强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3)学科专业:围绕我省“7+3”产业(2)和我市“6+2”产业(3)发展、“四个倾力打造”战略(4),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新增10个本科专业,使本科专业达到45个,培育若干紧密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服务地方资源开发的优势特色专业,累计建成 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特色专业。依托材料等学科优势和区域发展战略重点,新建材料学省级重点学科和4个校级重点学科。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有3-5个学科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学科,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新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力争实现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零的突破。新增省级精品课程5-10门,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教改立项达到40项、国家教改立项2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35项,力争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自编特色教材3035部,力争主编国家规划教材1部以上。(4)队伍建设:到2015年,教师总数(5)达到 1060 人,其中专任教师达到900人,外聘教师32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的比例达到4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超过70%,实现教授和博士“双过百”,“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30%。省级以上有突出贡献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超过10人,市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达到50人。新增省级教学名师2人,新增3个以上省级教学团队、3-5个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科研团队、5-10个在市内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团队。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成为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强大支撑和根本推动力量。围绕创建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职业化管理队伍和服务队伍。(5)科研与服务地方:加快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钒钛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细鳞片石墨深加工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攀枝花市钛材料重点实验室、钒储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土木结构技术研究中心和攀枝花学院检测中心等省市科研平台建设与升级,努力实现主持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创建检验检疫系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新建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省高校类重点实验室,1个以上省级人文社科基地。争取5-10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20-150项省市级科研项目,100个左右横向科研项目,力争在钒钛加工、新材料应用、太阳能、生物化工领域的项目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取得1项以上国家级科研奖励、5-20项省市级以上科研奖励和一批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2015年,年度到账科研经费努力达到2000万元。获得专利授权50项以上,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00篇,被EI、SCI、ISTP检索200余篇。努力争取国家和四川省在科技研发、推广上的资金投入。积极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产业发展。加强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形成有自身品牌的高质量社会培训体系,打造区域继续教育高地,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力量,继续教育年收入逐年增长。整合校内人才、设备、图书等资源,积极开展对外服务。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争做先进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引领者和思想文化建设创新的推动者,为推动区域文明进步作贡献。(6)办学条件:新增土地200亩,占地总面积达到1460亩;新建综合实验楼、校医院、学生宿舍、第三食堂等校舍6.8万平米,校舍总面积达到55.8万平米,逐步扩大教学科研与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实训中心用房面积;运动场馆满足学校办学需要;购置纸质图书10万册,达到118.5万册,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000万元,达到1.2亿元;到2015年,后勤服务和后勤产业年效益力争突破1000万元;精心打造具有浓郁亚热带风光特色的校园环境。(7)大学文化建设:凝炼大学精神,彰显学校核心价值;发展学术文化,凸显大学本质;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科学、民主、团结、坚韧、务实的制度文化;建设与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自然、人文、科学相统一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体系,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育人氛围。(三)发展战略从“十二五”开始的今后十年间,学校将围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战略主题,全面实施“1332”发展战略。即:围绕“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这一宏伟目标,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和“人才强校”三大战略,抓好“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产学研结合与服务地方工程”和 “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三项工程,用两个五年规划的时间基本建成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质量立校”就是要牢固树立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理念,切实注重内涵提升,着力抓好质量支撑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构建提高质量的长效机制,提高水平,办出效益。“特色兴校”就是要科学认识学校在高等教育体系、所处区域和发展阶段中的定位,注重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增强发展优势,凸显发展特质,争创一流,办出特色。“人才强校”就是要把人才队伍特别是教师队伍作为推进学校发展的第一宝贵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教师队伍和管理服务队伍,出名师,育英才,强实力。“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 就是要树立提高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是核心、本科教学是关键的理念,切实抓好本科建设与教学改革。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继续推进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带动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专业评估制度,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产学研结合与服务地方工程”就是要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使学校的发展植根于地方经济社会的肥沃土壤中,最大限度实现学校与地方的互动,积极探索学校与政府、企业合作共赢新途径,使得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及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顺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科专业成为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孕育基地,学校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办学出特色、科研上水平、服务地方见实效。“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就是要以构建一支结构优良、业务精湛、充满创新活力的教师队伍、科研队伍和专业化的管理服务队伍为目标,以各类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培养各类人才队伍中的领军人物,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夯实学校发展的人才基础。“用两个五年规划时间基本建成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就是实现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目标,先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打好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基础,重点抓内涵发展,进一步提升办学条件,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初步形成学校品牌。再用五年左右的时间着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形成有影响的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三、主要任务围绕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着力抓好十个方面工作:(一)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1、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切实转变育人理念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工作摆在育人的首要位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强化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创新方式和方法,把德育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努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强化能力培养。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重视实践教学,在让学生学会理论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探索将创新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创业创新课程、就业创业基地建设和就业指导服务,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注重全面发展。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加强文化艺术教育和科学实践活动,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防教育。重视感恩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辅导,实行心理危机多途径预防和干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优化育人环境。以高品味和高学术性为目标,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整体氛围。营造多层次的校园环境,以文化为载体,推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健康发展;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集体创建活动;以校园传媒为载体,优化教育信息环境;以管理为载体,为青年学生营造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管理环境;以物质为载体,创造高雅、别致、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2、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科学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优化培养方案,探索多种培养途径,构建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优势潜能。积极探索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紧扣行业和地方要求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改革。以新的质量观、成才观为引领,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改革学生学业评价制度,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化多样化的评价标准;改进教学评价,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激励学生成长成才。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改革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创新实践教学机制,创新学生的学业考核;加强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优化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创新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加大对各级各类竞赛的经费投入,积极支持开展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强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抓好课程、教材建设和资源共享。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修改课程教学大纲,优化课程内容;加强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积极申报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坚持选用高质量的规划、精品教材和新版教材,提升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比例,积极开展自编特色教材工作,力争主编国家规划教材。利用校园网积极推进网络课堂建设和教学资源开发,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强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3、健全教学质量管理监控制度,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制定和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我校办学特色的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和修订专业建设质量标准、精品课程质量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验教学质量标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质量标准、实习质量标准和试卷质量评估标准等,全面规范学校的教学管理程序,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全面促进教学质量建设。坚持教学检查制度。实施各级领导听课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营造领导关心教学、重视教学和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加强教学督导,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切实加强教学工作管理和检查力度,采用定期检查和日常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检查教学秩序、教学任务的落实及完成、教师授课、学生出勤、考试等情况,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完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制度。通过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全面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水平。将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的业绩和成果作为教师晋升职称、聘任职务、确定津贴的必要条件。将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授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建全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反馈制度。建立和完善督学听课、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制度和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动态数据库,采取各种形式和渠道保证教学质量信息的上下贯通。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诸环节和社会信息反馈等各方面的工作,通过教学工作例会、师生座谈会等方式,及时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管理的建议和要求,及时改进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二)瞄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抓好学科专业建设1、优化专业布局。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社会需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支持和鼓励在新兴产业领域发展新专业,使专业布局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变化趋势。优化学科专业资源配置,积极支持基础好,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形成品牌,争创一流。结合就业形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抓好学科的重组、交叉、渗透、融合、梳理与整合,改造传统专业,建设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6)有关的新设专业,打造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明显、效益较高的学科专业群。2、加强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在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上立足服务地方资源开发和攀枝花市发展战略,围绕攀枝花市“6+2”产业和“四个倾力打造”战略,重点加强与地方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以科研项目为支撑,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基础,以经费投入为保障,明确建设方向,制订激励和引导性强的政策措施,确保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建设。 3、强化专业内容建设。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丰富和完善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科学研究,以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建设,以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专业建设。遵循专业发展基本规律,改革提升专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发挥社会力量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积极探索专业评估制度改革,加强专业评估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开创校地发展双赢新局面1、实施特色发展战略,共建特色优势学科群。加强与行业部门、协会、学会和科研院所在研究生培养、科研、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探索共建特色优势学科的新途径,共建学科专业发展平台;设立行业重点学科,力争行业支持,培育重点学科。2、融入区域和行业创新体系,联合开展科研和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部门和重点企业合作建设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服务与成果推广、实验条件、检测检验、技术标准等科技发展平台和创新平台,形成完备的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服务体系。结合学校自身特色,依托行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畅通和拓宽介入行业科研项目、工程项目的渠道,与行业大力开展科研合作,共同攻关行业类重大项目;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机制,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走以重大需求牵动科技发展的道路。3、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联合培养地方和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建立校地、校企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共同研究和解决有关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畅通优势学科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及需求等方面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渠道,全面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加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及时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有效机制,与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实质性的人才培养工作。抓住我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创建“攀西地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示范中心”,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大力发展面向地方的继续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4、探索科研、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新机制,共享教学科研资源。积极探索科研、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新机制,与地方和行业开展广泛合作,进行资源共享,构建培训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一批满足学校教学科研要求的科研、教学实习基地。通过大学科技园建设,引进企业和科研院所同学校的人才和知识优势相结合,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5、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形成高校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加强与地方、行业的人才双向交流,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6、进一步完善学校参与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以知识产权为导向,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把知识产权作为解决利益分配机制问题的中心环节,围绕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等各个环节,明确各方的责、权、利,保障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利益。(四)立足学校长远发展,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完善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拓宽人才聚集渠道,采取超常规措施和灵活多样的聘任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学科、专业的急需人才和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2、以学科发展为导向,强力推进学科梯队和教学团队建设。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和引进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批能进行重要科研攻关,能推进学科不断发展的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研究开发型人才和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形成年龄梯次合理、知识结构均衡、多学科互动、富有创造力的学科梯队和创新团队,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3、加强教师培养力度,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和以教师研究能力、业务素质、职业技能提高为主要内容的岗位培训,促进师资队伍从以教学为主向教学和研究特别是应用性研究并重转变,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办学和学术交流合作,做好教师出国深造、进修工作,拓展教师学术视野。以提升教学和研究能力为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实施各级各类人才工程,加强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队伍建设,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4、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认真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全国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充实辅导员队伍,加强辅导员队伍培训,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业务精湛、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严格辅导员选聘标准和程序,全面落实辅导员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以工作实绩和学生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指标体系。5、加强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干部队伍培训力度,增强干部队伍的理论水平、战略思维和大局意识;狠抓机关工作制度和干部队伍业务素质、决策执行力建设,大力提高工作效能;以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开展创建学习型处室活动,使干部队伍始终充满活力,创造性地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加强服务队伍的业务培训,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以及服务承诺制、绩效考评制等工作制度,努力构建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的长效机制。(五)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科技和产业发展水平 1、科研条件和平台建设。一是适应攀枝花市建设“钢铁(钒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整合学校科研与学科资源,加快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着力构建综合性特色科研平台。二是进一步巩固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合作,形成一批稳定的科研合作基地。三是有针对性地加大对科研设备和场所的投入。2、科研团队与机制建设。组织优势力量,进行重点培育,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培养一批学术领军人才和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刻苦的钻研精神、自觉的协作意识、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创新团队。建立高效有序、运作协调的学术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制订有效科研激励机制,确保研究顺利开展和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营造宽松、民主的学术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 3、科技成果转化。以建设大学科技园为契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形势,围绕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强化应用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研究,着力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难题,充分发挥学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显著提高科技贡献力。4、产业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大学的科技、人才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理顺校办产业与学校的关系,成立资产经营公司,增强校办产业活力,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做好校办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切实加强校办产业管理,有效规避风险,确保学校资产保值增值,为学校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六)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升科学发展水平 1、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加强章程建设,完善治理结构,提升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水平。扩大校务公开的深度和广度,建立健全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体系和内部监督机制,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等各种学术组织在学术活动中的作用和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会、教代会及其他师生群团组织在学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2、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校为主导、院为主体”的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和考核监督机制,明确学校与学院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学院拥有发展自主权,增强学院面向社会办学的活力。加强学校战略管理与规划管理,强化职能部门对学院的指导功能,优化行政工作中的服务职能,充分体现学院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切实体现学校整体工作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职能。3、创新办学体制。在坚持学校主体办学采取公办机制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坚持积极引导、规范管理的原则,探索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联合办学、开放办学,充分利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凸显人才培养与办学特色,增强学校发展活力。积极参与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参与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的能力,积极推进招收外国留学生和选派学生赴国外学习的双向培养工作。(七)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1、转变教育理念,凝炼大学精神。在继承学校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注重文化的整合与构建,依托地域文化特色,深入研究和凝炼大学精神。通过大学精神的探求和实践,形成攀大特色文化,凸显大学文化在价值导向、集体凝聚、情操陶冶、心理建构、行为约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注重形象宣传,塑造学校品牌。通过校徽、校训、校歌、校风及名师等文化要素的形成和宣传来带动精神文化建设,规范学校形象标识,完善具有我校特点的“VI形象识别系统”(7)。重视学校品牌形象推广和学校形象宣传,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大力加强包括思想理论和文化建设、媒体宣传、文化活动、院系文化、数字化校园文化等在内的各类阵地建设,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3、注重环境建设,弘扬大学文化。注重建筑、道路、绿化、湖泊、网络、人文景观、文化装饰物和文化设施建设,构建校园环境文化。注重大学精神对大学制度建设的引导作用,通过制度建设,引导师生依照学校理念规范行为,逐步形成制度文化。注重大学文化主体人的精神塑造成的行为文化,培育良好的思维、语言及行为方式,通过校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改善,创造有利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氛围。(八)加强教学保障条件建设,服务学校发展大局1、加强办学基本条件建设。抓好教学实验用房、图书馆、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和体育场馆等校舍建设,使之适应办学需要;合理配置校内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加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建设,优化图书仪器设备结构,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2、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校园网络,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校园智能化管理等各类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建设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3、强化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研发和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网络多媒体课件开发、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和学生自主学习系统,构建学生学习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体系,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应用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增强教学效果。4、提升后勤保障服务能力。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加快发展后勤产业,不断提升后勤产业效益。(九)加强附属医院建设,服务地方医卫事业发展把握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契机,把附属医院建成综合实力一流,重点专科领先,专病优势明显,立足攀枝花,辐射川滇交界区域的国家级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加强附属医院的基础设施、重点学科、人才队伍等建设。到2015年,建成2个国家级重点专科、7个省级重点专科、10个特色专病。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培养省级学术带头人、省级名中医、市级专家等高层次医学人才。进一步整合医教资源,加强医教结合,充分发挥附属医院在医学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和科研中的作用,为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十)强化办学特色,努力创建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把培育办学特色,在同类院校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作为学校长期坚持的发展思路,不断强化学校办学特色。“植根攀西沃土,服务资源开发,坚持学产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学校现阶段着力培育的办学特色,学校要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强化现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办学特色,不断融入新的内容,在管理体制与机制、校园文化等方面积极探索重点培育,进一步丰富办学特色的内涵,提升特色品味,为创建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打好基础。围绕“7+3”和“6+2”产业科学调整学科专业,拓展专业方向,强化学科特色;立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育人特色;立足“6+2”产业加强与企事单位合作,大力开展应用型研究,产生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强化科研特色;围绕学校科学发展,实施管理创新和创优工程,逐步形成制度特色;立足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认真梳理校园文化发展脉络,注重将地域特色文化和本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突出校园文化特质,逐步形成文化特色。四、保障措施(一)深化学校改革,促进科学发展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1、深化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学校对学院的统一领导、宏观管理与调控,实行管理重心下移,尊重学院的自主管理权,充分发挥学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起学院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运行机制。2、深化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科研、管理等各级各类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岗位考核,最大限度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改革与规范教师的聘用管理,积极探索适应学校发展、精简高效、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更加适应学校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3、深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按“财权下放、权责对等、鼓励发展”的原则深化财经工作改革,明确校、院两级财务管理职责与经费筹措任务;完善“条块结合、运转协调”的校院两级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支持教学单位个性发展的财力分配、管理、使用、监督、考核和评价机制;构建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工作质量的考核奖惩体系,形成校内有限竞争的办学格局,为学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提供坚强的财务保障。4、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积极探索资源优化配置的新机制。按照内涵发展的要求,合理配置资源,充分挖掘潜力,重视资源投入的产出效益;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类资产使用的绩效评价与考核工作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健全资产的审计和监督制度,确保学校资产安全与资产的保值、增值。5、积极推进后勤改革。继续深化后勤改革,推进以保障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分离为主的改革,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自我发展能力,做好服务与经营工作。(二)加强经费筹管,保障学校发展1、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学校建设发展。拓宽筹资渠道、提高筹资能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学校自筹和社会引资等多渠道投融资机制。一要把握国家加大教育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对学校的投入,确保生均经费不低于省属本科院校平均水平。二要千方百计争取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专项资金扶持;三要充分利用国家化解高校债务政策,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减轻学校负债压力;四要积极组织事业收入,通过社会和校友捐助、资源开发利用和附属单位上缴等渠道筹集办学经费;五要通过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共建,借助市场手段筹集办学经费,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建设。2、勤俭办学,挖掘潜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坚持开源节流、厉行节约、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建设节约型校园。以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降低学校运行成本为目标,以发展促节约,以节约保发展,努力实现我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合理安排办学经费,努力提高教职工收入。严格控制行政成本支出,加大内涵发展投入,努力提高职工收入,有效改善学校支出结构。逐年加大学校人员经费投入,使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水平相适应,力保人均收入增幅超过全市平均增幅和人均收入不低于全省同类高校平均水平。(三)发挥体制优势,优化发展环境积极争取省、市政府的支持,充分发挥“省市共建共管”办学管理体制的优越性,为学校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积极开展校地、校企、校校和校银合作,加强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的联系和合作,融洽校地关系,充分利用外部有利办学因素,为学校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经费保障和合作伙伴,给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借助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平台,争取成为受援高校,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加强校友工作,整合校友资源,依托和发挥广大校友的力量,在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科技研发、产业发展、捐资助学等方面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四)保持校园稳定,维护发展大局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通过发展促稳定。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民主管理,建立师生合理诉求和利益表达机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和“大调解”工作。调动广大师生自觉维护稳定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治安环境。加强校园文明建设,推进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提高师生的思想觉悟和分辨是非能力,抵制和消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建立健全领导有力、责任明确、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体系,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确保学校持续安全稳定,创造安定和谐的大好局面。(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目标实现1、加强校院两级班子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行政议事、重大问题决策等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干部培养、选拔、任用、管理、考核、监督机制,努力建设一个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作的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引领学校事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为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实现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2、加强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切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以高知识群体为重点,提升教师党员队伍素质,提高学生党员质量,发挥好党组织和党员在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3、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保障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大局上来,激发师生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学校既定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4、加强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确保目标任务实现。广泛宣传学习,把全体教职工的思想统一到规划中来,有效地贯彻规划,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精心制定实施计划,增强年度工作与规划之间的结合度,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指标落到实处。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评估,有效推进规划的实施,保证规划对学校发展的指导作用。面向未来,攀枝花学院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全校师生员工要紧密团结起来,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抓机遇,抢发展,迎挑战,做奉献,为全面完成“十二五”建设发展任务,推进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尽心竭力,团结奋斗,共同迎接攀枝花学院更加美好的明天。名称解释:(1)“质量工程”:“质量工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简称,是教育部、财政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