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考试必考点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8449745 上传时间:2022-04-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考试必考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4《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考试必考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4《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考试必考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马基必考点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重点)1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规律的科学真理;2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3广义:由马克思创立,由列宁推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他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统一的。u 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重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它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这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所具有的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的在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三、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光荣使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是确保我们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2.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复杂的事物需要认识,许多重大的问题需要回答,许多未曾认识的领域需要开拓。3.(重点)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党对青年寄予厚望,人民对青年寄予厚望。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A.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b.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a.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b.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c.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四、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了解) 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五、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六、(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具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七、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重点大题) (一)规律 1.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2.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3.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二)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l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八、联系(了解)1、含义:(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九、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重点)u (重点)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间进行和飞跃性的统一。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十一、(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十二、(了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十三、(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的对立表现在,两者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两者对事物的反映程度、特点、形式是不同的,二者有着质的区别。2、它们的辩证联系表现在: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忽视理性认识,唯理论则轻视感性认识。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分别犯了类似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十四、(重点)真理及其客观性1、真理(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2、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十五、(重点)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及意义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解答题)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十六、(重点)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 价值: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二)价值及其特性: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三)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如下:1 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2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3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四)正确的价值观1.含义: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要求)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凝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根本途径,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五)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1.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十七、(重点)如何理解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是我们的治党治国之道,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道。 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认识的过程。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 重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也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政治经验。注重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历史经验表明:什么时候我们紧密结合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党的事业就充满生机和活力;什么时候理论的发展落后于实践,党的事业就会受到损害,甚至发生挫折。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坚决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恩格斯多次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是行动的指南。列宁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我们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列宁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新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与创新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但是创新又是以坚持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这种一脉相承就是既不断继承、坚持,又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把继承和创新统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 (重点)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统起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为理论创新的动力,以研究和解决我们在前进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为理论创新的着力点,不断打开理论创新的新视野,不断取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进展,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努力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十八、(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其意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主要表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贯彻执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群众观点是指: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 选择题1.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2.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时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者关系)货币的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价值规律的作用: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b.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A.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a.自由人;b.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无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B.劳动力的价值:a.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4.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1、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基础上形成的。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垄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是垄断形成的物质基础。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作和控制。 A、垄断产生的原因:a.生产集中;b.企业规模;c.激烈的竞争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