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与表达基础版

上传人:txadgkn****dgknqu... 文档编号:67200509 上传时间:2022-03-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言语理解与表达基础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言语理解与表达基础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言语理解与表达基础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言语理解与表达技巧一 对应分析法文段语义逻辑关系对应形式有五种:解释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1、 解释关系:属于正相对,指的是语段的前后内容之间构成了相互概括、说明、补充、限制的关系。2、 并列关系:属于正相对,指的是语段中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之间构成了结构相同或在句子成分上的地位相当的关系。3、 顺承关系:属于正相对,指的是语段的前后内容之间在时间、空间或事理逻辑顺序上构成了不可颠倒的关系。它用来描述某一过程或连续动作。需要注意的是,顺承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并列关系,形式上并列(句式相同),而语义不同并且顺序固定不可颠倒。 顺承关系强调的是一个过程的前后顺序。运用文段中的顺承关系来解题,要把握一点,就是构成顺承关系的内容在顺序上的不可逆性。这种顺序可能是时间上的,也可能是空间上的,还有可能是逻辑事理上的。4、 递进关系:属于正相对,指的是语段的前后内容之间构成了程度或范围上更进一层的关系。运用递进关系来解题,主要是要让存在递进关系的两部分内容之间满足一层进一层的语义关系,即后一分句要比前一分句所表达的意思程度更深。5、 转折关系:典型的反相对,指的是语段的前后内容之间构成了全然相反或相对的关系。运用转折关系来解题,一般可以通过找出句子中相应词语的反义词来得出正确答案。技巧二 关键信息识别法一、 关键词1、高频词:确定文段论述主题、重点(文段多次出现词语称为高频词) 高频词一般是文段的中心词,与文段主要内容或主旨相关。解题时,尤其是主旨类题目答案包含高频词为正确选项。高频词一名词和动词。当高频词为名词时,则文段主题应以此相关,此名词在选项中一般作主语;当高频词为动词时,为文段论述的重点,在选项中一般充当谓语,或可转化为名词性短语。2、 表示某一特定含义的概念:确定文段落脚点 文段中出现的含有特定意义的概念,通常是文段的要点。尤其当该概念出现在段尾时,往往是文段的落脚点,与文段的主旨多有密切关系。遇到此类文段时,只需抓住本概念,用排除法,即可快速准确找到答案。3、 提示文段重点或结构的词:指示重点、区分层次 文段中有些词只能间接对快速定位文段的重点或划分出文段的结构起指示作用,这些词一般为关联词、副词、其他某些起提示或指示作用的词。关联词:是复句中用来连接分句与分句,表明分句与分句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词语。不同的关联词所表达的关系也不一样,主要有转折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关联词一般成对出现,但很多时候,这些关联词不直接或成对出现在材料中。可进行复位处理,即将关联词放到恰当的位置上,即可判断文段重点。副词:注意文段中的“其实、倒、尤其”。其他起提示或指示作用的词:归纳总结词“可见、总而言之”,倾向性词“务必、必须、亟(j)需、亟待、迫在眉睫、重中之重、重要的是”。二、关键句(关键句是指提示文段大意、中心、主旨、观点的句子。) 重点关注三种句子:首句、尾句、承启句。三、 关键暗示信息1、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对比。2、 标点符号:引号、冒号、问号、破折号。3、 数字信息:文段出现大量数字,分析数字间对比关系或联系。题型一 逻辑填空考点一 实词填空一、 词语的理性义1、 词义的侧重点:有些词语虽然表示的概念、含义大致相同,但在表现对象上却有着不同的侧重。做题时,需要仔细体会选项中相近词语的不同侧重点,找出与题干内容最合适一项。2、 词义所指的范围:范围大小不同,词义所指对象也不同。3、 词义的轻重程度:有的近义词虽然表示的概念、含义大致相同,但在表现的程度有着轻重、强弱的不同。二、词语的色彩义1、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分为褒义词(好)、贬义词(坏)、中性词(不好不坏)。2、词语的语体色彩:口头语(小气)、书面语(吝啬)。考试考书面语。3、词语的形象色彩:词语让人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感官上联想特点。在做逻辑填空时,结合某些词语的形象色彩进行联想、寻找对应选项。三、词语搭配1、习惯搭配:有些词语虽基本意思相同,但使用习惯不同,有比较固定格式。(如:严厉、严格、严密)2、 常考专用术语:法律专用术语(复议、诉讼、裁决);经济专用术语(基本、均衡);心理专业术语(认知、原始);四、 词义辨析方法1、 语素分析法:词由语素构成,无论以何种方式构成的词,词义和语素之间必然会有联系。存异组词法:近义词之所以意义相近,是因为具有相同语素,而之所以有差异,各有侧重。(例:辩护、辩解、辩白、辩证)分解组词法:对于两个语素都不同近义词,无法用进行存异组词法时,采用分解组词法。步骤:1、分解原词,得到与原词意义相近的短语;(轻盈=轻快盈满) 2、代入语境,得出答案。扩展组词法:一些词和词组搭配是约定俗成的,给我们辨析近义词提供思路。步骤:1、按照习惯,组成短语;(优雅=环境优雅,动作优雅) 2、代入语境,找出答案。2、 语法判定法:根据词性和句法的不同来解答逻辑填空。词性:实词与虚词(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公考考察较多的词: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句法:词语在句子所作的成分。句子可分为六大部分: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补语。公考考察比较多的句:谓语、宾语、定语、补语。使用语法判定解答逻辑填空应遵循以下五大原则:选项与空缺处所填词语词性应保持一致;并列成分的词语词性通常一致;“很”一般不能修饰名词,不能修辞偏正结构的形容词;语义重复的词语一般不连用;数量词修饰名词需遵循习惯。考点二 成语填空一、 理解成语含义 理解成语含义是破解成语类题目的基础。要理解成语含义,第一步:要解决词汇量,可通过集中学习附录部分常见易误成语进行有效突破。常见易忘文生义成语:表P210.常见易断词取义成语:表P211-1.常见多义成语:表P211-2.常见形近、音进成语:表P212.常见对象易误的成语:表P213.二、 从程度轻重角度判断 有些成语意思相近,但程度轻重上存差异。在做题过程中要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常见程度轻重不同的成语:表P214.三、 从侧重点角度判断 有的成语含义大致相同,但是仔细体会,就会发现彼此在语义侧重上存差异。具体哪个贴切,则需要结合相关语境选择。四、 从感情色彩角度判断 成语的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种。在运用成语时,因为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就需要使用不同感情色彩的成语,在做题,需要注意成语感情色彩的不同,有效辨析。褒义:赞扬、夸奖;贬义:批评;五、从语法角度判断 作为一种特殊的短语,成语也有词性之分。成语从词性上大致可分为动词性、名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动词性成语,数量最多;形容词性成语,可以做定语、谓语、主语、状语;名词性成语,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副词性成语,较少,只做状语。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词性,选择句法功能与语境相吻合的成语。六、 从语义重复角度判断成语本身含有一定的意义,若不注意将成语与句子语义进行比照,有可能就会造成成语含义和句子语义的重复。考点三 关联词填空 公考中,逻辑填空考查较多是实词和成语,对虚词考查较少。虚词考查的是关联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大类)一、 并列关系(常见的并列关系复句主要包括平列式并列、对照式并列)1、 平列式并列:几个分句平列叙述几件事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无主次之分。常见关联词:既又、一边一边、一会儿一会儿、同时、另外。2、 对照式并列:前后分句意义相反或相对,用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对照来说明情况或者表达所要肯定的意思,分句之间有主次之分。常见关联词:不是而是、是不是。二、 承接关系常见关联词: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继而。三、 递进关系常见关联词: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尤其、甚至。四、 选择关系按选择的类型或关联词语的不同,选择关系复句可分为取舍未定的选择和取舍已定的选择。1、 取舍未定的选择:分句提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至于选择那一项,说话者没有确定,即选择未定。表示取舍未定常见关联词: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或许或许、是还是。2、 取舍已定的选择:分句提出的选择项,说话者已经予以选择,即选择已定。常见关联词:与其不如、宁可也。五、 转折关系 常见关联词: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六、 假设关系(假设复句包括一致假设、让步假设)1、 一致假设:分句所表示的假设和结果是一致的,如果假设成立,结果就成立。常见关联词:如果(假如、要是、要、若要、假若、如若)就(那么、那、便、那就)。2、 让步假设:前一分句提出一种假设的事实,并且退让一步承认这种假设的真实性,后一分句转而述说相反或相对意思。常见关联词:即使(就是、就算、纵然、哪怕、即便、纵使)也(还、还是)。七、 条件关系(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无条件)1、 充分条件:前一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句说明只要满足这个条件就会出现的结果。常见关联词:只要(一旦)就(便)。2、 必要条件:前一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句说明必须满足了这个条件才有的结果。常见关联词:只有(唯有)才、除非才、除非不、除非否则、不不、没有就没有。3、 无条件:前一分句表示排除一切条件,后一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不以条件为转移的。常见关联词:无论(不论、不管、任、任凭)都(也、总、总是)。八、 因果关系(说明因果、推论因果)1、 说明因果: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个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实。常见关联词:因为(因)所有(便)、由于因而、之所以是因为、因此、故此、故而。2、 推论因果: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分句由此推出结论,结论是主观判定,不一定是事实。常见关联词:既然(即是)就(那就、便、又何必)。附录1常见易混实词:表P219. 【附录2】常见易误成语100例:表P221.题型二 语句表达考点一 语句排序一、 根据首尾句1、 文段首句不含指代词(这个、这些、那个、那些、这样的、同样的、)。据此可排除包含指代词的句子放首段的选项。2、 文段引论型内容是首句,而结论型内容是尾句。3、 当句子内容是介绍背景时,可做首句。当句子内容是结论时,可做尾句。二、 根据关联词语(关联词语提示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1、 关联词语常配对使用,可确定含有成对使用关联词语的两个句子前后顺序。(尽管不过)2、 单独使用关联词语,可通过句子意思寻找与其逻辑关系相符的前后句子顺序。三、 根据指代词(指代词是用来代替前文提到过的名词)1、 句子中的指代词一般跟在指代对象之后,根据指代词可确定前句内容。2、 指代词有近远之分,常指代较近、较远的人、事、物、想法。四、 根据逻辑顺序1、 时间顺序。当几个句子都出现时间词时,句子之间的排列应遵循时间先后顺序。2、 事物发展顺序。事物发展过程有规律,句子之间的排列不应违背事物发展先后顺序。五、 根据承启关系(承启关系指句与句之间上承下启,前后勾连的关系)1、 顶真手法。将前句尾字作后句首字,使两个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产生上递下接。当两个句子中出现某一句的宾语做另一句的主语时,可用顶真手法。2、 前后句内容相关。两个句子中首尾相同或相关,此两句相连。3、 前后句句式一致。两个句子用相同句式,此两句相连。考点二 语句填充解答语句填充,可从话题统一和前后照应的角度思考,遇到散文文段,意境协调、句式一致、音节和谐。 一、 话题统一1、 保持主语一致。现代汉语由主语来表示,所有说话保持主语一致性。2、 保持陈述对象一致。陈述对象一致性,是话题统一。陈述对象鱼主语一致有一定重合地方,但并不一定主语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包括文段内部句群陈述一致。二、 前后照应(文段中信息吻合)三个角度:1、 词语照应。正确选项中,词语与文段中关键词照应。2、 观点照应。正确选项中,观点与文段整体观点一致。3、 问答照应。正确选项中,问与答、肯与否之间一致。三、 意境协调(情感、态度、色彩、气氛、视角一致性)1、 情感,喜或悲;2、态度,褒或贬;3、色彩,鲜明、暗淡;4、气氛,热烈、凄凉;5、 视角,高、低。四、 句式一致1、 排比或对比关系的句子。2、 并列关系的句子,此种常用分号隔开。五、 音节和谐1、 上下句句式对称。2、 上下句字数相同或基本相同,如是并列关系的词语或短语,常将音节少放前面,音节多放后面。题型三 片段阅读考点一 主旨观点型一、题型特点主旨观点型错误选项特征:1、 概括不够全面。(反对文段一句或几句话概括,未突出文段中心);2、 内涵不够深刻。(反描述文中现象,未揭示现象背后道理或观点);3、 范围不够恰当。(扩大了文段描述、缩小论述、不够贴切);4、 表述过于绝对。(表述有误);二、 解题技巧1、 特定字眼。文段或选项的特定字眼,寻答案。2、 找论述对象。(即找文段中心话题)方法:通过句子主语找论述对象;通过“研究人员”、“科学家”等字眼找论述对象;表示某一特定含义的概念为论述对象;3、 论证方法:主旨观点型题目的文段以议论为主,作者会运用到相关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法:此法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的一种论证方法。文段尾句出现“因此”、“所以”引导句子时,可用因果论证法。文段的主旨可从“因此”、“所以”后内容得出。归纳论证法:此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通过多个事例或分论点,归纳出事物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当文段出现分号连接并列成分时,可用词方法。解答此类题关键是找出所罗列事例共同特点。对比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是一种求异思维方式,通过比较事物的相反、相异来揭示论点本质。对比可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为了突出某事物,也可同一对象不同阶段比较,说明前后变化。假设论证法:文段出现“如果”后面是作者否定的做法,与之相反作法便是作者提倡的,即为文段主旨。演绎论证法: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法。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相关个别情况的结论。三论段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部分组成。四、 感情倾向 通过文段叙述风格,逻辑作者写作倾向,排除与作者情感不一致选项。考点二 细节理解题目1、无中生有,命题人凭空捏造出来选项迷惑。2、颠倒黑白,将正确说成错误,设陷阱。3、偷换概念,将题干中词语换成相似词语。4、以偏概全,以个别事物替代一类事物或以事物的部分特征替代整体特征的一种设错方式,更改主语或混淆部分与整体关系。方法:阅读时,注意重要词语前面修饰词和限定词。如:一些、有些、这些、少数、少部分、少量、一部分、某个、某种、几乎、除之外、到位置、绝大多数、全部等,见到这些词用笔标记。5、混淆时态,将未发生的说成已发现或实现,“可能”说成“必然”,将不肯定说成肯定,“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6、逻辑混乱,选项中两个事物逻辑关系与原文不符合,因果混乱,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选择关系与并列关系混淆。考点三 词句理解型题目解题技巧1、划分句子层次,抓题目主干(主宾语)。2、巧用修辞提示。对词语、句子比喻的理解要分析喻体与本体相似性入手,理解词句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句的象征对象。理解词句的双关意就要注意它是谐音或语义双关。对比的话,则需从对比的结果来判断。3、妙用排除法。与词语、句子本义相反的选项(运用反语手法除外);代入被考词语所在原文位置后,与句意不符或不合适生活常理的选项。偷换事物概念的选项。4、理解代词所指适用就近原则。代词的出现,是在多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解题时,一般从上句寻找,并依循由近及远的规律,遵从就近选择的原则。考试四 推断下文型题目解题技巧解答三种思路:1、 关注尾句。文段尾句是总结句,总结上文与提示下文信息走势,尾句可分为三类:提出一个概念。段尾引入一个特定概念,这一特定概念在前文并未提及,有的会使用引号强调。正确选项特征:针对段尾引入的特定概念,后文一般应与此有关,围绕这一特定概念展开,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涉及特点概念就是正确选项。如遇到多个选项包含概念,可考虑“此概念是什么”的选项。一般情况下,作者在提出一个概念后,应先解释概念在论述。指出一种现象。尾句指出一种现象,尾句前文字说明性质,陈述的是一些事实,未包含作者观点或态度倾向。正确选项特征:后文应围绕该现象展开,或者继续阐述该现象,或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个问题。针对文段内容得出某结论,前文一般议论性质与尾句得出的结论之间有一定逻辑关系。正确选项特征:后文应围绕“如何解决问题”开展。2、 锁定材料结构对比。文段中无论两体或一体对比,为了突出不同,下文论述内容多是分析“不同”产生的原因。遇到此类题型,可迅速确定解释“原因”的选项是正确。转折。转折是指材料先给出一般情况,然后笔锋一转,列出一个特殊情况。这种情况下,后文一般是继续论述这个特殊情况。3、 排除三种信息:前文信息、本文信息、无关信息前文信息:从逻辑顺序上说应在前文而非下文出现的信息。本文信息:文段中体现的信息,这种信息如果再在下文出现,就是重复。无关信息:与本文主旨无关或与文段基本没有联系的信息。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