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书法艺术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的运用

上传人:gui****hi 文档编号:66911038 上传时间:2022-03-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书法艺术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书法艺术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书法艺术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的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标题】浅析书法艺术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的运用 【作者】周 志 龙 【关键词】书法艺术古代园林运用 【指导老师】傅 小 彪 【专业】艺 术 设 计 【正文】一、引言中国古代园林以独特的造园方式,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园林艺术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在中国古代园林里面很多造园元素都是和我们国家深厚的文化背景有很大关系,由于我国深受道家、儒家思想的影响,在造园的时候设计师在无形中就融入了崇尚自然等思想,把很多传统的文化融入园林当中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不得不提到书法,书法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化,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书法在园林中的运用在世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去了解书法在中国古代园林中是如何运用,以及在造园的时候都融入了哪些因素,有哪些特点。二、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园特点与书法艺术我国的造园起始于商周时期,那时候主要是王公贵族为了狩猎;到了汉朝时期在狩猎的基础上发展到供帝王游憩,并且有时候还在此举行朝贺和处理朝政,如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武帝的“上林苑”,这时候帝王将相在修建自己的行宫时候就开始考虑到规模,如何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并仿造名山大川,把大自然界中美好的景色缩小建造自己的私家庭园中,并在园中引水成池,池中建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在这一时期成为了造园的主流。真正大批文人、士大夫参与造园,还是在隋唐之后。园林建造者与文人、画家相结合,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把绘画作品里面表现的山水情趣直接用实在的土石等材料表现出来,这一开端得到很多人竞相效仿,当然在把山水画直接用土石等材料表现出来也不是生搬硬套,更加注重的是它的意境,灵活运用材料,达到几者的完美结合。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后期的战乱状态,社会经济一度繁荣,加上当朝皇帝的荒淫奢糜,造园之风大兴。隋炀帝亲自看天下山水图,求胜地造宫苑。迁都洛阳之后,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以及嘉木异草、珍禽奇兽,都运到洛阳去充实各园苑,一时间古都洛阳成了以园林著称的京都,“芳华神都苑”、“西苑”等宫苑都穷极豪华。在城市与乡村日益隔离的情况下,那些身居繁华都市的封建帝王和朝野达官贵人,为了逍遥玩赏大自然山水景色,便就近仿效自然山水建造园苑,不出家门,却能享“主入山门绿,水隐湖中花”的乐趣。因而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都市,也就成了皇家宫苑和王府宅第花园聚集的地方。盛唐时代政治经济比较稳定,大批的人开始搞雕刻、设计园林,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宫廷御苑设计就比以前显得愈发精致,特别是由于石雕工艺已经娴熟,宫殿建筑雕栏玉砌,在造园上就体现了九五至尊,大量运用汉白玉一类的材料,格外显得华丽。宋元时期造园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宋徽宗在“丰亨豫大”口号下大兴土木。他对绘画有些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寿山艮岳”的万寿山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御苑。此外,还有“琼华苑”、“宜春苑”、“芳林苑”等一些名园。现今开封相国寺里展出的几块湖石,形体确乎奇异不凡。苏州、扬州、北京等地也都有“花石纲”遗物,均甚奇观。这期间,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林的创作意境。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明、清时期正是因为园林有这一特点和创造手法的丰富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时期。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了被全世界所共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造园艺术,由于我们特有的文化背景,深受道家、儒家等文化的影响,崇尚自然,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园林实际上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游乐,所以人们在造园的时候都融入了站在自己的角度觉得喜欢和必须要的东西。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在和园林结合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过这当中的发展也是到了隋唐时期大批文人墨客的参与才形成的;在以前有的苑中偶尔会出现一些书法作品,但在当时的园林建造者在意识里面就没有把书法作为园林中的重要构成元素来考虑。俗语说:“江南园林甲全国,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从总体上说,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造园图景摹仿自然: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因地制宜地利用人工去仿造自然景致,沿阜垒山,洼地建池,巧建亭榭,点缀树木,讲求诗情画意。二是造园注重淡雅幽静:造园图景小中见大,内外借景,画中有画,布局自然,秀丽庄重。三是建园突出民族风格:园中的古代建筑用绘画、书法、诗文等艺术手法将其综合在一起,景中有诗,诗中有画,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结晶。苏州园林是中国南方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园林中以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为著名,被誉为苏州四大古代名园。在里面随处可以看见书法作品,在以整个园林为背景,有碑刻、条屏、对联、匾额等等,仿佛就是一个书法展。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到现在各种书体已经是百花齐放,各种书体在园林中运用中篆书有婉通诘诎之美,隶书有蚕头燕尾之美,草书有龙蛇飞动之美,楷书有端匀严静之美,行书有活泼流畅之美形成自己的特色。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例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等种类繁多。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过去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涵义也大有扩展,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书家摒弃文字的语言性,树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现了“墨象”派,以用笔的轻重和徐疾、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等,写出各种形象的文字。在建造园林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各种材料的运用,各种手法的结合,使园林呈现出“意美、音美、形美”的佳作品。三、书法艺术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的运用浅析一直觉得中国所有的艺术总有一些共通的东西,那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追求一种自然的意境。比如说是诗词、书法、绘画。这三者就结合得非常得紧密。好诗总是要用好的书法写出来的,并且一首诗可以想象成一幅中国的山水画,最典型的就是王维。国画的旁边题上一首诗,这种传统由来已久,使得绘画和书法、诗词的风格都互相的影响。说到中国园林和书法的关系。每个人都会注意到吧,要是到一个没有书法的亭台和到一个有书法的亭台去耍两者给你的感觉一定不一样,前者一定会让你觉得少了点什么,感觉很空没有文化内涵,后者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在园林中的有的把某个局部设计成一个字或者是把整个园林都设计成一个字,蕴涵了很深的内涵,达到了字如其园,园如其字。书法讲究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园林中同样要做到宽敞和郁闭的结合使用,使得园林更具有变化;书法中要求字必须有骨架,而一个优秀的园林也必须有它的中轴线,这样园林才会错落有致,不显零乱。书法中讲究对比,园林中同样也讲究对比,建筑物大小的对比、运用材料的对比、色彩的对比、运用植物的对比等等都和书法中的对比有异曲同工之妙。书法中讲究浓淡干枯,而园林中同样也如此,这主要体现在材质上。书法中的章法在园林中也有体现。当你在一个美丽园林的长廊上欣赏风景,这个长廊绕着一个小湖,顺着山体的变化而变化,你会觉的园林中的曲线之美和书法的曲线之美是多么的相似。撇开这些表面的不谈,正真相似的应该是书法和园林中所体现中的追求自然,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工整的园林和它工整的美体字,中国文化精髓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书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与园林结合得天衣无缝,不但是一种解说,同时也是文人雅士抒发情怀的对象。列如苏州园林中的书法作品给园林增添了书香墨气,古朴、典雅,在自然美中注入了人文美的丰富内涵。使我们在欣赏笔墨情趣的同时更深刻地感悟园林艺术的精神和内涵。将书画艺术融入了造园艺术是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一大特点。苏州园林匾额讲究的是内容的意境及文采,它集中表现了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匾额,大都悬挂或镶嵌于建筑物正墙、房檐、门梁之上,分竖匾和横匾两种。其虽片言只语,着墨不多,但写景状物,言衷抒情,寓意深远,音流弦外。悬于门额则端庄典雅,挂在厅堂则蓬荜生辉。耦园的“织帘老屋”,隶书匾额为晚清书法家何绍基手迹。屋名取自南朝隐士沈麟士织帘读书、著书授徒、终生不仕的故事。亦是沈秉成夫妇隐居耦园的生活写照,夫妻二人悠闲读书,织帘劳动,逍遥自在。拙政园的“卅六鸳鸯馆”匾额为洪钧题写。此匾取意于真率笔记,说:霍光在园中凿大池,栽种了五色睡莲,养有鸳鸯卅六对。古时人们就把鸳鸯看成是祥瑞之鸟,以鸳鸯名馆,亦含有歌舞升平之意。狮子林问梅阁,就是极富文学意味的称谓,取李俊明诗“借问梅花堂上月,不知别后几回圆”。苏州园林里的楹联,既是建筑物典雅的装饰品,也是园林景观的说明书,同时又是园林主人的心灵独白。它们透露了造园设景的文学渊源,表达了文人们的品格才情,是苏州的造园艺术家赖以传神的点睛之笔。一般对置于入口两旁如门边、柱墙上,是最具特色的苏州园林书法艺术表征之一。苏州园林的走廊墙壁上常嵌有书法碑石,碑上的文字多数是文学史上的名篇名句,而其书法则大多出自当时名书法家之手,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书条石”。黑色书碑点缀于粉墙,显得古朴典雅,使园林充满了氤氲的文气。留园中的书条石随处可见,寒碧庄记、寒碧庄宴集序、晚翠峰记等文章都是因镌刻于其上而得以流传至今。怡园曲廊的廊壁上嵌有历代书法家王羲之、怀素、米芾等的书条石,称为“怡园法帖”。狮子林主要有听雨楼藏帖。拙政园镶嵌在长廊中的拙政园图册,集诗、书、画于一体。在苏州园林艺术发展史上,造园家不断从书法家审美敏感那里汲取创作灵感,而书法家则不断从造园艺术家善于从可视形象上颖悟受到有益启发。书法既是文字的载体,又是独立的审美对象,书法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给以综合审美为特征的苏州园林更增一道隽永的文化风景线。书法在园林中的运用,符合了我们特有的审美观念,书法在园林中的运用也不是在任何园林中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用,“物以稀为贵”的道理我们也要辨证的来看,要注意“天时、地利与人和”。四、新的造园理念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传统的文化将面临很大的挑战,我们如何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发展自己,把我们传统的文化发扬光大,形成自己的特色。说到底一切设计一切造园都是为人设计,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为,作为现在“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时代,我们只有立足常规用我们的智慧来提出新的观念来缓解人们的审美疲劳。首先,无“书”不成园,我们也不能狭隘的理解为凡是建造一个园林或者是一个花园里面都必须有书法的存在,让书法成为园林中的文化意境是为了更好的体现我国的文化内涵,让二者完美结合,而不是让人觉得牵强附会,比如在苏州园林的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等等就把书法与园林的结合运用的很好;其次得根据实际环境,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等等来达到“书”在园林中的最好效果的体现,比如在川西我们就看见了当地的少数民族用自己的文字来书写各种标志性建筑的名字等等,试想在一个有很深文化内涵的民族,如果用POP等一些广告体来书写名称等就显的格格不入了。我们还可以把书法作为园林中的主题来体现,也可以单纯的为了表现书法而造园,西安的碑林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其次,书法在园林中的运用形式作为现在已经是数不胜数,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就给我们一个很大的考验,关键就是得把握好运用的尺度,用的好就起了“点睛”的效果,反之则成了“画蛇添足”,比如在周围环境都是现代文化,现代建筑,在当中修建一个传统园林再结合上书法,如果我们的设计者能很好的把握好几者之间的联系,把它们有机的结合,则此园林成为了一个亮点,如果各方面没有结合好则成了一个败笔,让人觉得与周围环境很不协调,造成视觉污染。例如苏州园林里面的沧浪亭,他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占地面积10800平方米。园内有一泓清水贯穿,波光倒影,景象万千。“沧浪亭”始为五代吴越王钱缪之子钱元亮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南宋初年(12世纪初)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郁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试想如果此亭没有经过欧阳修的沧浪亭来宣传,没有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它能有今天的名气吗?最后,书法在人们传统的心目中一般都认为书法要么是在纸上要么是在石碑上,或者是在木块、布上等,作为现在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我们做不到的时代,我们就需要各方面的考虑在材质上的创新;可以用玻璃、钢材、塑料、纤维等等一些环保材质来代替传统的材质。以前我们的书法在园林中的运用一般有挂、悬、放置等都是一些静态的直观的,作为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为什么不把书法在园林中的运用表现为飘、流、飞、隐或直接或间接的来表现呢?在普遍人们的心中书法都是用笔、墨、纸等工具通过人的劳动来表现,人们最后看到的只是一个完成了的书法作品,没有了解到人们在创作的过程中究竟是怎么样来完成一副书法作品,现在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现在的技术把在创作书法的过程中以及是如何运用到园林中来,通过电脑让人们去了解在一副作品或者一组园林景观的背后都经历了些什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在现在不是有声控开关、光控开关吗?在广场上也通过音乐来控制喷泉,从多角度的来展示一个景点,我们也可以运用光、声音、颜色、温度等来控制书法在园林中的表现,通过外在环境的变化来影响书法在园林中的存在形式,以前一副书法在园林中就基本上是一个“永恒”的东西,如果不是自身由于长时间的风吹雨打导致消失或变成其他形式而存在,一般是不会改变的。现在我们就可以运用高新技术来控制书法在园林中的存在形式,让书法在园林中也有季相美、时间美、温度差异变化美等等,比如在一天中早、中、晚由于温度的差异我们就可以设计出让温度来控制书法在园林中的存在形式,早晨书法在园林中给人们展示的是一个传统的书法作品在园林中的存在形式,到了中午由于温度的差异我们就可以把书法改变成为是用其他材质来表现的,让书法的“白纸黑字”在人们的脑袋中得到更新,晚上又回到起点,这样就给人一个循环展示书法的过程,让人们更多的了解,增加园林的看点。当然这只是在园林中的体现,满足人们的观赏效果,如果要从艺术的角度来研究又另当别论了。五、结论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园林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的造园形式也就是通过重复、渐变、打散等等一系列的表现手法来进行变化,在众多的表现手法中我们现在要把几者来进行组合,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很多园林展示在人们眼前的毫无视觉美感可言,并且破坏周围的环境造成视觉污染,该用的元素没用,不该用的用上,完全没有形成统一的美景。现在我们一方面我们要让这理所当然的事情继续延续下去,另一方面我们就得考虑在形式上怎么来创新,让人们的视觉疲劳得到缓解,这就需要不断挖掘我们潜在的一些东西,人的本性都有一种厌旧情绪,对任何东西都一样时间长了就觉得不新鲜,想换点新的花样,我们的使命就是推旧出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