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第24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课时作业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6884687 上传时间:2022-03-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第24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课时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24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课时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24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课时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作业(二十四)第24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这样一个情境:冬妮亚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这种情境符合()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斯大林模式D市场经济体制2“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为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列不属于这一政策内容的是 ()A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D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3在俄国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都收走了。你们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按上述材料进行情境解读,符合史实的是()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结论:落后的俄国难以建成社会主义 ABCD 4下图为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其中影响19211925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体制D苏联农业集体化道路5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方法”来解决苏维埃俄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A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B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D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6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的某种政治经济模式,有学者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该模式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罗斯福新政720世纪30年代,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千米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然是1卢布。它体现的经济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市场经济体制8右图是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境。这一情境出现的直接背景是()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C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D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9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0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是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对上述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指赫鲁晓夫改革()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B没有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C有探索性和开创性D开始突破了斯大林的经济模式11读“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下列对1958年、1963年、1973年、1978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A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B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C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D1978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 12.有人曾把20世纪80年代末的某大国比喻为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当时的“船长”很不称职,缺乏应有的胆略和能力,仓促应对,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使得这个大国走向衰败。对此解释错误的是()A“满载军火”讽喻该大国大搞军备竞赛B“方向不明”是由于背离社会主义方向C“船长”弃船喻指他辞去最高领导人职务D“船长”是该大国走向衰败的祸首根源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阶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自然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人民委员会的指令执行。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材料二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在纳税后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可以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材料三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斯大林文选下卷材料四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请回答:(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措施?概括实施这项措施的原因。(2)材料二是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3)斯大林认为苏联“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对吗?为什么?(4)结合上述材料三、四及相关知识,评价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吴于廑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十月革命后,“历史上就出现一个与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相对立的、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阶级剥削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工业世界”,20世纪的历史,是这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钱乘旦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请回答:(1)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美国各是采取怎样的“现代化的执行方式”的?(2)概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3)通过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两国发展现代化所采取的方式及五十年代以来两国内部变化的史实,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课时作业(二十四)【基础演练】1B解析 实行义务劳动的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之一。2B解析 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B项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政策。3A解析 本题“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都收走了”能看出考查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错误的。4B解析 从19211925年的时间判断,曲线反映出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联系史实可知这是实施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是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5D解析 本题考查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并向社会主义过渡。6C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斯大林模式。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但其弊端长期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导致苏联解体,故选C。7C解析 解题的关键一方面是注意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另一方面是不同地区纽扣的价格是一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于十月革命后的1918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行于20世纪2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开始实行于20世纪30年代。【能力提升】8B解析 从时间1921年和上访的农民可判断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历史背景。9D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材料反映了苏联因为片面发展重工业,结果农、轻、重比例失调,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10D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意义和失败原因。1953年赫鲁晓夫着手在经济、政治领域进行改革,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由于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试验,尽管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据此D项说法错误,本题选D项。11C解析 根据题干提示苏联的工业化完成的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卫国战争爆发之前,故A项所给时间错误;赫鲁晓夫下台是在1964年,而且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的原因应该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总书记是在1985年,1978年苏联的总书记是勃列日涅夫,故应排除D项。此题正确选项是C。12D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抓住材料的主旨。题干材料认为戈尔巴乔夫是苏联亡党亡国的罪魁祸首,这是过分夸大一个人在历史剧变中的作用,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故选D项。13(1)余粮收集制。长期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又处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包围中,战争形势严峻。(2)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3)斯大林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势力包围之中,新生的人民政权随时都有被扼杀的危险,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增强综合国力的道路是正确的。(4)评价: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使苏联由农业国变为一个工业国,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缩小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并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但由于片面强调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最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体制,解答本题时注意根据材料进行归纳。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可分析当时实施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在纳税后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可分析当时实施的是新经济政策,然后答出其历史作用。第(3)问考查分析能力,材料三中的“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的话中可分析是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联系当时苏联的国情可以答出其观点是正确的。第(4)问结合材料三、四应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选做题】14(1)苏联: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采取国家资本主义),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先后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基本建成工业国。美国: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罗斯福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整顿金融、调整工业和农业、实行社会救济),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使资本主义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2)苏联: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改革突破了斯大林经济体制,但放弃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使苏联解体。美国:战后大力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福利制度;20世纪90年代发展知识经济,积极参与区域集团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竞争:从20世纪5090年代出现美苏争霸,直至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到重大挫折。(3)发展现代化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和时代发展潮流,适时做出调整;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解析 本题考查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第(1)问根据材料并根据题干限制“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分析出当时苏联先是新经济政策,后经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美国是开始推行罗斯福新政。第(2)问应按时间顺序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和美国各自国内的改革和对外关系。第(3)问应结合材料综合分析出不同性质国家不断调整政策是根据实际的需要。-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