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导学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66597025 上传时间:2022-03-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两章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孟子两章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孟子两章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章导学案 两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学习过程】鱼我所欲也 【学习目的】: 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地翻译课文。 3.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学习重点、难点】: 1. 对课文观点的理解 2.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学习过程】 第 一 课 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 2.反复朗读课文 。一、定向导入: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下面的话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正义。)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见注解】 三、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会断句。 箪(dn) 蹴(c) 羹(gng) 死亦我所恶(w) (二)再读课文,流利、有感情。 三、师生小结:四、反馈提高:(学习与评价前三题) 第 二 课 时学习目标:积累重点实虚词;疏通文意。一、朗读课文二、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实虚词。 1、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2、交流展示: (1)我积累的词语:(2)我翻译第几段: (3)我会解释通假字: (4)我会解释一词多义(课后练习三):三、学生总结得失:四、反馈提高:(学习与评价4、5题)第三课时学习目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孟子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一、定向导入: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二、自主学习: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2、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其作用。4、为本文补充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积累关于舍生取义的名言和事例):三、合作探究: 1、理清论证思路(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 2、联系实际理解“义”的深刻内涵:3、如何理解“舍生取义”这一观点?你从中受到了何启示?在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四、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点拨:五、反馈提高1、“学习与评价”综合理解题 2、选出有误的一项( A )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D ) A、这段文字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本段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的】: 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地翻译文句。 3. 学习本文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 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学习重点、难点】: 1. 对孟子观点的理解 2.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学习过程】 第 一 课 时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 2、翻译课文 。一、定向导入: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舜(shn) 畎(qun) 傅说(yu) 游说(shu) 胶鬲() 管夷吾(w) 孙叔敖(o) 百里溪(x) 拂(f)乱 法家拂(b)士 (二)再读课文,读准节奏。三、翻译课文。 1、分组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2、交流展示: (1)我积累的词语: (2)我翻译第几段: (3)我会解释通假字:四、学生总结得失:五、反馈提高(学习与评价基础题): 第 二 课 时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2、探究第一部分。一、朗读课文:二、自主学习: 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这一观点? 2、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第一部分(第1-2段): 。 第一层(1): 。 第二层(2): 。 第二部分(第3段): 。 第三部分(第4段): 。 3、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在其中的“生于忧患”一句。 4、认真阅读注释,讲述第一段所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 5、背诵第二段。三、课堂探究: 1、第一自然段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是什么关系?第二自然段论述了人才必须要经受哪几个方面磨练? 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从个别到一般)。四、师生小结:这两段孟子主要讲了哪方面的问题?孟子的观点是什么? 四、反馈提高:(课后习题三)第三课时一、定向导入:二、自主、合作学习: (二)、精第三、四段: 1、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2、本文开头列举一系列的历史人物,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造就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第三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奋发,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说明人处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4、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在其中的“生于忧患”一句。 5、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6、第四段独立成段,作用:强调,突出本文的中心论点。7、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9、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既深化了主题,又更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10、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11、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三、 拓展延伸: 1、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处安思危 2、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你说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4、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成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5、2008年的雪灾、“512”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一次次考验着我们的祖国。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结合课文分析:多难为何能兴邦?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态,劳其筋骨”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6、你能列举出一个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吗? 例:吴越之战后,越王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取得胜利;而吴王夫差却贪图享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7、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答:磨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人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 8、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观点:(1)逆境可以造就人才。(2)顺境也可以出人才。(3)顺境和逆境都可以出人才。阐述理由:(1)树立远大志向。(2)不满足于现状而艰苦奋斗。 9、应当怎样认识“故天降大任于是也曾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无论是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国家,都是正确的。对于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于一个国家树立正确的治国策略都有积极的认识作用。它从思想、身体、心性、才能等方面,揭示了磨难和艰苦的生活对于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可以启发人们正确地对待所遭受的挫折和困苦,激励人们在逆境中看到希望,进而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段话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孟子是以静止和片面的眼光,夸大了磨难对于身体的影响,把艰苦的生活看成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排除了顺境造人的可能性,这是孟子思想局限性的体现。 四、师生小结: (本文的论证思路)四、反馈提高: 1、 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舜发于畎亩之中 人恒过,然后能改 2、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请你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4、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你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5、本文主要论述了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经受多方面的艰苦磨砺,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结果或成就的道理,请你列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6、下面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四课时一、定向导入:二、自主、合作学习:开放性试题: 1、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树立什么样的忧患意识。 2、本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广为传诵,成为名言。请你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三、师生小结: 全文写法上,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论证有力:“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苦其心志”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动心忍性”说的。四、反馈提高: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两章)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必先苦其心志(3)曾益其所不能(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17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答:【答案】15(4分)(1)任用,选拔(或“被任用”、被选拔)(2)使痛苦(3)通“增”,增加(4)脸色(表情、神情、神色)16(4分)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17(4分)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论证更充分。(二)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2、 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 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额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4、孟子说理散文善于排比,句式长短错落,请你以文中的句子为例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5、 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这与本文表达的 观点相类似。6、 孟子在文中以6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先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哪两句?A、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试玉要试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7、 唐代诗人杜牧在泊秦淮一诗中写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晚唐正是在这些耽于享乐的人手中亡国的,这正是“ ”。杜牧的这句诗是批判、谴责的,如果从正面告诫这些人应该用“ ”这句话。8、 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